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_maodouzhy

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_maodouzhy
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_maodouzhy

论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财政的含义与作用

2.税收的含义与特性

3.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4.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

1.国家财政的含义与作用

1.1 国家财政的含义

国家财政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简单来说,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方面。财政的本质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活动——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据我理解,《报告》是把“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意义深远,而且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了国家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才能更好地实现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应当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地位和作用。

财税部门是政府的一个综合部门,它的活动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财税部门的任务,在任何时候都是为实现国家的职能和实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提供财力保证。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财政作用的实现机制是不同的。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决定一切的,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和物资调拨计划,替代了或淡化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按计划办事,钱跟物走,国家财政充其量充当“帐房”的作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价格放开了,物跟钱走,货币和货币资金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导向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真正显示出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加强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要求强化财政职能。

1.2国家财政的作用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雄厚的财政实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层含意:一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对市场作用的肯定.也是限定,肯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是有效率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有一部分资源的配置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要依靠政府通过财政来配置;二是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固有的缺陷。当代市场经济无一不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而财政则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依据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一种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理论,这种理论就是从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介入和强化财政的必要性。简言之,凡是市场失灵或无效的领域,必须由政府(主要通过财政)的介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财政职能,这种职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面。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而社会需要可分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部分。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包括劳务)也可分为两部分。满足个人需要的私人产品,如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的很多需要都可以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购买后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和消费权为个人所有,排除了他人消费的可能。但是,市场机制不能或不适于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建设,要有道路、公共交通、供水和排水系统、通讯设施,甚至还要有公园和公厕等。这些城市设施不是个人需要.而是公共需要,某个人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共同享用,而且在不存在过度拥挤的情况下,多一个人享用也不增加提供这些设施的边际成本。显然,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不能或不适于按市场规则由市场来提供,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以征税的形式来提供。从全社会来看,这类公共需要很多,诸如国防、行政管理、公检法、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保证这些基本

的社会公共需要,是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

有一些社会需要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典型的如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有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不管哪类大学,都收学费。至于政府承担多少,要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来决定。我国目前也允许私人办学,上大学开始收费,但毕竟只能少量收费,办大学主要还是由政府来承担,也就是由财政来供给。财政补贴、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都属于这类需要。还有投资领域,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要逐步退出某些投资域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飞时期,都面临一个严峻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增量调整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因为市场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产业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在收入分配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人分配也分为两个阶段。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进行的要素分配,第二个是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起来。所谓按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功能进行分配的。按要素分配是承认拥有财产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要素分配是符合效率原则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的缺陷是不能兼顾公平。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以至出现分配不公。

财政既参与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参与收入的再分配。在新的核算体系中,按分配法计算的GNP包括四个要素: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商品课税作为价格的追加参与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手段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财政补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也有待于加强。——在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是在利益趋动下的自发性,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财政与金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从分工来看,总量调控和经济稳定主要是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职能,但财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才可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比如,税收的增减.发行国债、财政赤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供给量。财政制度本身,如累进税制、财政补贴制度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都可以发挥一定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财政还具有发展职能。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即在经济增长中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2.税收的含义与特性

2.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

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2.2 税收的特性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的税收法令,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税收具有法律地位的体现。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是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务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税收的这种无偿性是与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收入分配的本质相联系的。无偿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报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征得的税收收入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税收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对于税收预先规定的标准,征税和纳税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非经国家法令修订或调整,征纳双方都不得违背或改变这个固定的比例或数额以及其他制度规定。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3.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历代统治者都把税收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的根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都论述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变法都涉及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从理论上弄清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国民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由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决定的。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国家主权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征税不能超过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收是国民的福音。在世界被各个国家分治或由各个国家瓜分占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它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在某一个国家里进行,它所有一切首先属这个国家所有,并受该国家的保护。即使在以跨国经营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也是以纳税人的国籍为依据。国家所有制使国家有权对管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征税。国家政权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兴办公益事业、保护单位和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都需要大量财力作后盾。然而,国家政权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国家要把税收蛋糕做大,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税收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运用政权力量,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第四,财产和分配关系是经济的核心和要害。税收处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点上,是各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经济问题。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税收与各方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讲,税收属宏观经济的分配范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4.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

1、组织财政收入。税收是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集中一部分剩余产(不论货币形式或者是实物形式)的一种分配形式。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原生的最基本职能。

2、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必然会改变社会各集团及其成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减少了他们可支配的收入,但是这种减少不是均等的,这种利益得失将影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能力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政府正好利用这种影响,有目的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引导,从而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3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在征收取得收入过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细致的税务管理基础上,具体掌握税源,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并同违反税收法灵的行为进行斗争,从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方向,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税收的作用就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税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体现公平税

负,促进平等竞争;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

国家只要征税,税收就要发生作用。税收宏观调控是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就要研究税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

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金融等手段。在历史上,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有两种形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二者在资源由谁配置、对微观经济管与不管和如何管等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富有效率,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美国供求学派凯恩斯认为市场有缺陷,主张政府干预,达到供求平衡。许多国家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缓解了经济危机,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承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同时认为市场并非灵丹妙药,主张政府调控,不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捉弄经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失去影响力,税收只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工具。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要进行经济改革。我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经济体制包含税收手段,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税制改革,决定税制改革;税收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每次重大经济改革都要反映到税收上来,都要对税制进行相应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此进行两步利改税,建立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的复合税制。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酝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税制改革,即1994年出台新税制,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需要改革完善中国现行税制进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形势,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和对策。

(一)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经济能否均衡发展,取决于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要调整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供求状况,实行以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既是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二)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为了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各个地区都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实行分税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趋向共同富裕,而是趋向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乃至悬殊的现象。一方面,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城市也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估计达到1000万人以上。对合法收入应当保护,并依法征税;对过高收入作适当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和打击。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将各类应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实行按年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不扭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税收负担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三要透明。所谓公平,就是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所谓合理就是税收负担不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所谓透明就是让企业预见自己缴纳的税款。要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10%猛增到80%。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减免税,取消歧视性的税收优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竞争和反倾销案的发生。

(六)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税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采取应对措施。而关于关税的调控,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财政及其作用》,主要学习内容有:财政的内涵;财政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识记财政的内涵、本质,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2、能理解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 3、能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能够初步具有运用财政巨大作用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得出财政巨大作用,形成归纳能力; 2、采用“三个一”授课思路,即教师善于挖掘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准备一个学习提纲、找一则时政或事实素材、提一个疑难问题,教师紧扣此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进行授课的教学思路。 3、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青藏铁路”“神七发射”等重大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财政的巨大作用,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的作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三(1)班是文科普通班,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学习有较高兴趣;本班学生是年级中基础较薄弱的班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 2、财政的作用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这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政治学科的思想和知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50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2008-12-15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称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条例第一条所称加工,是指受托加工货物,即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 条例第一条所称修理修配,是指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是指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不包括在内。 本细则所称有偿,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第六条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销售货物

《国家财政》公开课教案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李冰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财政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府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对国家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财政收支的关系 国家的收支有他专门的称呼称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二者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方面。二者合起来就叫财政。而到底该收多少?支多少?那就得靠预算,预算执行的结果就 叫决算。 预、决算的结果有三种:多“财政盈余”,少“财政赤字”,差不多“财政收支平衡” (二)走进财政 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全国财政支出为100000亿元,财政收入约为90000亿元. 师:看来是属于财政赤字了。那如果是你的家庭出现赤字了,钱不够花,你们会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 师:看来有二种解决方案,一、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二、尽可能节约,减少支出。那如果是国家的话,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多增加点收入或少支出点开支来解决这一财政赤字问题呢? 【出示幻灯:探究一“多收点?”】 提示:P66-67国家获得收入的来源是什么? 影响国家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活动: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师:要想研究多收点的可能性,首先必须搞清楚国家收入的来源是什么?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些来源里,国家能不能通过多收点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

高一政治财政的巨大作用(三)

高一政治财政的巨大作用 8.2 财政的巨大作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2、运用财政知识,联系当前国家财政政策,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社会主义优越感,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2、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神舟五号"材料,并议 论材料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属于科教文卫事 业支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 (二)进行新课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未含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 利息),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 用400 亿元。三峡工程施工期17年,全部完建约需20年,第11年(200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解决,因此,工程投资的关键是发电前11年的资金,按1993年5 月末价格计约650亿元。 材料二: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 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区、市)。东段运营一年来,已累计向下游四 省一市21家用户供气超过7亿立方米。按照部署,工程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材料三: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纪工程,该项工程通过东线、

财政的巨大作用

8.2 财政的巨大作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2、运用财政知识,联系当前国家财政政策,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社会主义优越感,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2、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神舟五号”材料,并议论材料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属于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 (二)进行新课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未含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 亿元。三峡工程施工期17年,全部完建约需20年,第11年(200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解决,因此,工程投资的关键是发电前11年的资金,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约650亿元。 材料二: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区、市)。东段运营一年来,已累计向下游四省一市21家用户供气超过7亿立方米。按照部署,工程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材料三: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纪工程,该项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与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 朱双亮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与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朱双亮 发表时间:2018-08-21T11:32:03.15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3期作者:朱双亮[导读] 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及其改革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和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计划财务部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及其改革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和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国企发展;财税环境 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及其改革和完善 1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概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行财政税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丰收和粮食的价格提升使得农业税收超额,另一方面,随着股票二级市场的不断火爆,使得证券交易税收大幅度的超额预算;而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却增长不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不同步。 ②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和基金越来越多,很多基金和收费的出台都是财政拿不出而留给政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无奈选择。 ③合理的财政纵向平衡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税负不均衡的现象还存在。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原体制关系保留了新进体制,从分税制的角度来看,通过两税来解决财政纵向不平衡的问题似乎还不够现实;另一方面,从企业税负的情况分析来看,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够统一,一些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还伴随着税收优惠的政策,一些旧的区域性的优惠政策仍然存在,影响了财政税收改革的进行。 (2)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①建立完善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削弱了政府的相关职能,导致政府职能缺少了财政保证。介于此,在财政税收改革中,出台了一些关于基金和收费的政策,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收入的正常健康增长。 ②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财政不统一,政府资金体制外运转,对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财政部门对政策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统一财政,把财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监控管理之中。 2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财政税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可以说,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财政税收政策在用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时,通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即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财政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产业倾斜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此,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可以充分的体现国家在产业方面的倾斜和重视度。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企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落后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僵化的市场营销体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一直把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企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1 国企困难原因及表现 (1)传统的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发育不快,难以带动国有工业经济有效增长。国企门类齐全这一以往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已成为相对劣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资源要素短缺,加上陈旧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经营机制,使原来大规模的生产体系与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步削弱和丧失。 (2)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化,技术更新改造缓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较长,使国有企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高比例的利税上缴,使国有企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薄弱,技术装备的“欠账”过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其技术改造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使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领域过宽、比重过大,并且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投入无法弥补技术老化的程度,占有相当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3)企业包袱沉重、历史欠账过多,拖延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多、钱少、债务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改造欠账多,企业负债高,企业办社会包袱重。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制约国企经济效益提高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在职工离退休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方面的支出也不堪重负,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步伐。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8.1国家财政1

8.1国家财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2、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理解财政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的现实意义 4.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具体的获取渠道和途径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 6.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初步的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的原则,增强我们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国家的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主人翁的意识 3.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支出问题,财政的重要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收支收支的三种关系 三、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的适当使用。 四、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我国当前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航天工程

等等,这些项目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怎么样解决的呢?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探究目标 学生活动:讨论并找出自主探究知识点 (二)新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 一、财政及其作用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的基本作用 财政的作用很多,教材只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三个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 财政学通常把财政的这个作用称作“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现实中感受到它的这一点作用的存在,例如: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的提高,这些与国家提高人们的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国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的资金从哪里来,当然是国家的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 促进资源合理的配置是财政的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虽然我们选择了市场,走市场经济,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不足,正是因为市场干不了,才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来调节社会上资源的合理的分配和流动,以促使国民经济中能够正常的发展。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扭转了建国初期极其险恶的经济形势,取得了新中国经济战线上第一个巨大的胜利,这对于新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巩固,对于渡过建国后的第一个险滩,起了极大作用。毛泽东说,全国财经工作统一的胜利,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刘少奇说:“中国的财政经济,在历史上是没有统一过的。国家财政收支,在过去数十年中也没有平衡过,反动政府每年必须发行巨额的钞票和举借巨额的内外债才能过日子。中国的金融物价也是12年来没有稳定过的,人民必须在通货膨胀的损失中付出巨额的资金。但是人民政府在战争尚未结束与发生灾荒及帝国主义封锁等情况之下,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实现了这些重大的措施,并达到这样的成绩。……这是我们国家一个极为重大的进步。”1具体地说,统一全国财政经济起到了如下作用: 第一,争取了财政的收支平衡,使财政经济状况开始走向好转。由于掌握了全国的主要财政收入,资金与物资也集中在国家手中,中央掌握财源的结果是使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为此,国家就无须再增发通货来弥补财政赤字。 第二,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1950年3月政务院颁发《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从4月份起,物价即停止上涨。以1950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同年12月下降为85.4,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结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已的局面。陈云指出:物价平稳,“这不仅关联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而且关联到中央人民政府的信誉”2。 第三,建立了人民币的信誉。由于制住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抛售物资,回笼货币,以及打击银元等政策的实施,人民币在流通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4月份开始的物价下降趋势,使人民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加强。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猛增16倍以上。人民币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了威信。 第四,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为整个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为不失时机地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毛泽东1950年4月13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7次会议上曾指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过去6个月在整理收支、稳定物价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财经委员会的方针是正确的。我们国家的财政情况已开始好转,这是很好的现象。 总之,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建国初期那样分散混乱的状况下,将财政经济工作集中统一起来,是完全必要和适时的,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是建国后的头三年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财政税收考题参考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分配: 3、资源配置: 4、税负转嫁: 5、财政收入: 二、填空 1. 国家财政是一个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范畴。 2. 的发展,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3.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王室土地收入;(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3)军赋收入;(4)。 4. 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有王室支出、祭祀支出、军事支出、俸禄支出、、 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5. 封建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2)官产收入;(3)专卖收入; (4)特权收入。 6.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同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财权的斗争中产生了。它最早产生于。 7.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 8.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1)税收;(2);(3)。 9.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在支出方面要、。 10. 国家分配的主体的含义是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三、单项选择 1. 国家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中国古代财政收入思想的核心是应根据()而行,切不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A、政治力量 B、军事力量 C、经济力量 D、其他力量

3. GDP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使用的()总量指标。 A、中间产品 B、初级产品 C、最终产品 D、进出口产品 4. 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来考察,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A、全部社会产品 B、部分社会产品 C、全部精神产品 D、部分精神产品 5. 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不属于公共产品特征的是()。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收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盈利性 6. 在市场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国家财政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的作用。 A、主角和主导 B、主角和补充 C、配角和补充 D、配角和主导 7. 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的体现是()。 A、财政收入的大小 B、财政支出的大小 C、财政收入占GNP或GDP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重 8.()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9.()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10. 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过程。 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 11.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不包括政府部门用于()的支出。 A、补贴、债务利息 B、失业救济金 C、养老保险 D、基础设施 12.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经济影响结果是()。 A、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间接的 B、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C、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D、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13. 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 A、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零基预算法 14.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的经济影响结果是()。 A、前者较强后者则较弱 B、前者较弱后者也较弱 C、前者较强后者也较强 D、前者较弱后者则较强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 ;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

变的财政分水岭。 ;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

问题: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 答: 一、税收与利润上缴的区别: 利润上缴的定义: 利润上缴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向占有支配使用生产资料的国有企业取得收入的分配形式。 区别:1)依据和使用范围不同2)强制程度不同。(3)分配顺序不同。(4)收入的固定性不同。 相同:税收和缴利润都是国家手中的经济杠杆,不能用一个否定另一个。以利代税,以税代利都是错误的,要正确运用。 二者比较结果:税收是国家聚财的主要手段,而利润上缴是国家聚财的辅助手段。 二、税收与国家信用的区别 1.国家信用的定义: 国家信用是国家借债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形式有国家发行公债和向国外借款。 2.税收与国家信用的区别: (1)税收是以国家执行公共事务为依据,是一种分配形式。而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所形成的契约关系为依据,是一种信用形式。 (2 )税收是一种强制征收,依法办事,以率计征,不以纳税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国家信用是一种信用关系,其发行和认购双方,在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强行推销公债是违反信用原则的。 (3)税收分配所形成的收入不存在偿还问题,为国家永久占有,但公债等国家信用形式所形成的收入必须按期归还,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二者的比较结果:税收是国家聚财的的手段,而国家信用是国家聚财的辅助手段。 三、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 财政发行的定义: 财政发行是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1.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 (1)税收与财政发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物质保证上。税收有物质保证,财政发行则没有物质保证。 (2)税收的课征要依赖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支付相当大的费用,而财政发行则不需支付较多的费用即可获得大量的资金。 (3)税收的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很容易遭受纳税人的歧视和反对,而财政发行的分配作用十分隐蔽,见效快,社会公民也容易接受。 二者的比较结果:税收是国家聚财的主要手段,财政发行是国家聚财的辅助手段。 四、税收与规费的区别 1.规费的定义: 规费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由于相互交换劳务或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或使用国家某些权力而向受益者收取的费用。 2.税收与规费的区别: (1)代表国家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收取的一般是税;由经济部门和一些事业单位收取的一般收费。 (2)税收具有无偿性;规费是国家向受益者收取的一种代价,是等价有偿的。 (3)税收收入由国家统一支配,通过预算支出,用于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一般不采用专款专用原则;而规费多用于满足单位的本身业务支出需要,一般都是自收自支,具有专款专用特点。

《财政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财政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本节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财政及其作用》,主要学习内容有:财政的内涵;财政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能识记财政的内涵、本质,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2、能理解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 3、能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知道如 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能够初步具有运用财政巨大作用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得出财政巨大作用,形成归纳能力; 2、采用“三个一”授思路,即教师善于挖掘程资源, 要求学生前预习准备一个学习提纲、找一则时政或事实素材、提一个疑难问题,教师紧扣此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进行授的

教学思路。 3、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青藏铁路” “神七发射”等重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财政的巨大作用,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的作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高三(1)班是文科普通班,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学习有较高兴趣;本班学生是年级中基础较薄弱的班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 2、财政的作用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这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前准备充分,上

《财政税收法》word版

税收是国家或其他公法团体为财政收入或其他附带目的,对满足法定要件的人强制课予的无对价金钱给付义务。 三)税收的功能与作用 1.功能 财政收入功能 经济调节功能 经济监督功能 2.作用 组织财政收入 贯彻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进行对外政治斗争 预防经济犯 税法的作用于功能 1 .功能 规范与强制功能 约束与激励功能 确认和保护功能 2.作用 保证财政收入 实施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 惩治经济犯罪 倡导善良风俗 (三)税收法律关系 1、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 所谓税收法律关系,就是经税法确认与调整之后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1)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具体包括: 征税主体。严格意义上,国家是享有征税权的唯一主体,但现实中国家的征税权具体由各级国家机关来行使。 纳税主体。即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征税主体的权力及义务 权力:税款征收权(具体包括税款核定权、税收调整权、税收保全权、税收追征权、税收代位权、税收撤销权等)、税务管理权、税务检查权、税务违法处罚权等。 义务:依法征税、提供服务、回避、保守秘密、依法告知、出示身份证明、应诉等 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 纳税人的宪法性权利 在宪法上,纳税人的权利主要以公民权的形式存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纳税人的财产权。 纳税人的平等权。 纳税人的生存权。 纳税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纳税人的言论自由。 纳税人的结社权。 纳税人在税法上的权利 纳税人在税法上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其宪法权利的具体化。 纳税人在税收征收中的权利:要求依法征税权、税收知情权、要求保密权、申请税收减免权、取得税收凭证权、检举监督权、批评权等。 纳税人在税收处罚中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申请听证权、要求回避权、上诉权等。纳税人在税收救济中的权利: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权、提起税务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权。 纳税人的义务 (1)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2)依法取得、使用、保管有关票证 (3)依法进行纳税申报 (4)依法接受税务检查 (5)应诉(3)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货币、实物与行为。现实中,主要体现为应征或应纳的税款和能够产生一定应税事实的特定行为。 税法的要素 (一)税法的主体 1、征税主体

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的巨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财政五个方面的作用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能力方面:通过对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财政的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财政的五个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挥财政的作用的关键为什么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财政支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意义各是什么?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后回答:教材中所列事例的中心是什么?这样的情况我们本市、本县有吗?由此说明了什么? 讲授新课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 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板书)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A、什么是资源配置问题?B、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C、为什么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D、如何理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E、为什么说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教师归纳讲授)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资源配置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用劣汰的选择。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

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和税收的影响.docx

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和税收的影响 一、关于“营改增”的含义 (一)什么是“营改增” 这里所说的“营改增”,一般指对服务或者是产品所收取的税,同时促使产品和服务全部被放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里,无需再对“服务”收取一定的营业税,而且减少一部分增值税。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重复纳税的机率,使得纳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企业的负担。因此,“营改增”属于一种减税的政策。根据目前的状况来进行分析,其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优势:第一,降低重复纳税的机率。第二,提高经济水平。第三,使得就业率得到增加。第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快的升级、完善。具体的规划是这样的:将“营改增”工作推行分为这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少部分城市的服务业、交通业进行试点,进行试点的第一个城市是XX。第二步是选择一些行业,例如交通业、服务业等进行一定的试点。第三步,全面推进“营改增”,使得“营改增”能够被全国所使用,同时减少营业税的机率。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规划,大概会在20XX年这个时间内完成这几个步骤的工作。具体操作的时候,再另外加两种税率,并且按照实际状况来计算税负,交通运输业、航空业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大概在10%~16%之间。此外,物流行业、服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文化娱乐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大概在7%~11%左右。为了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在进行试点的过程中,设置的两种低税率是10%和5%,并且将其用在交通运输业和一些服务行业内。如今进行增值税的西方国家、地区内,税率结构除了有多

档的,也有单一的。我国进行试点的时候,将之前的两档变成了四档,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以后的改革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减少税率档次。企业从“营改增”当中获得利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纳税时,可将服务业当成一般纳税人,而且有资格对引进的固有资产进行抵扣。(2)针对工业企业,以及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可以抵扣接受服务的部分进项。(3)有跨国业务的企业过去的营业税成本也许会达到4%以上,但如果实施了“营改增”,那么增值税成本可能会降低。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所产生的影响 没有实施“营改增”以前,营业税收入应该归属地方财政收入,增值税则归属于地方和国家共享的税收,大概80%属于国家财政收入。但是实施了“营改增”以后,使得过去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不再有,所以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比,国家财政收入逐渐增加。也因此,“营改增”有利有弊,除了能给企业降低税务负担,也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尤其明显。第一,由于大部分“营改增”都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将营业税收入变成增值税后仍归属地方财政,深度研究后发现,当地的财政收入仍然非常低。但一些行业或者服务业却因为“营改增”的原因,因此使得生产更加细致,分工更加明确,经营更加专业化,产生了大量的增值税抵扣项目,减少了增值税的征收。虽然纳税人的负担减轻,但是当地财政收入却更少了。第二,使得每一个不同地区的差距增加。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所以也对“营改增”的开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举

高中政治 每日一题(第02周)财政及其作用(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财政及其作用(二)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年7月4日,广东一次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随着各地财力的进一步增强,各地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这表明,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需要 A.增加税收收入 B.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 C.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D.大力增加财政支出 【答案】C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适的物质保障。 ①重要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②方式: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①必要性: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②重要性: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方式: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向和数量的调整,支持某些产业、地区的发展。例如,支持基础设施行业,支持农业,支持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支持西部地区等。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必要性: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②方式: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下面漫画体现了 ①国家将财政用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国家财政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④我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7年5月11日,在2017年国家卫计委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发布会上传来消息,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为14044亿元,是医改启动前2008年的4.4倍。这表明 ①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大幅度向改善民生倾斜 ②财政具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③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④财政有效解决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弱点和缺陷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1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二框 财政的巨大作用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财政支出的重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 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 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 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梳理 1、本课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①财政的作用包括哪两大方面?这两方面又分别包括哪三方面?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应如何运用? 3、重点和难点分析: (1).财政的作用:财政的作用问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材把财政的 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人民生活有保障。 关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财政支持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这一点实际是在谈财政的资源配作用。因为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行业性质的缘故, 个体一般投资意愿不足,从而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行业需要财政支持。二是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 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冲击,经济运行经常可能出现大起大落,而财政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冲”行为,使经济平稳运行。三是财政具有促进经济社会 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 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核心内容,而财政在这里都大有发挥作 用的舞台。 关于人民生活有保障。教材在讲述财政保障人民生活这一问题时,主要概括了 三个方面。 首先,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国家具有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防御外敌入侵的职能。财政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了国家职能的行使、国家政 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证。例如,公共卫生和公共服 务体系的建设,社会救助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国家财政解决的重大问题。 最后,财政为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财政一方面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调节社会分配,在共同富裕 的原则下,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社会 保障支出,保证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所以,财政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 财政的巨大作用 集中精力办大事 人民生活有保障 促进基础设施、基础工程以及高科技研究 调节财政收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调节财政收支方向,有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巩固国防的物质保障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