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顺序和线索
关于记叙文的四种结构模式

记叙文的四种结构模式关于记叙文的四种结构模式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记叙文,记叙文是把一个事实、事件的发展过程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让读者清楚了解到这个事实或事件的文章。
优秀的记叙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记叙文的四种结构模式,欢迎大家分享。
记叙文的四种结构模式篇11、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例文:鹅与猫的决斗(提要)去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一场罕见的鹅与猫的决斗。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开头:引出故事。
“罕见”、“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点出故事特点,吸引读者。
)那天一我刚放学回家,轻轻推开院门,只见一只母鹅警惕地瞪着一只野猫。
刚出世不久的一群小鹅在母鹅的身后惊恐地围成一堆。
地上散布着一些白色的鹅毛。
显然,鹅猫决斗已经开始一会了。
突然,母鹅伸长脖子,压低鹅头,紧贴地面,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过去,将漫不经心地盯着小鹅的野猫狠狠地啄了一口,一撮灰色的猫毛被母鹅摔在地。
野猫一个翻滚从地上跃起,翘起胡子,双目圆瞪……(描写具体决斗过程)。
母鹅艰难地抵挡着野猫的攻击,笨拙的身体成了幼鹅的掩体。
(故事主体部分:描写鹅猫决斗的情景,突出母鹅舍身护幼的精神,为结尾的议论做准备。
)我被母鹅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赶紧轰开了野猫。
精疲力竭的母鹅趴在地上,用翅膀护住幼鹅。
我来到母鹅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它,安慰着它:一股暖流从我心中冉冉升起……(结尾:扣住“母爱”描写自己的感受或发表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2、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基本模式是:材料①开头(引出材料)→主体→结尾(抒情、议论)材料②例文:看风筝(提要)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
记叙顺序线索人称

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方法指导】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2)以时间为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4)以情感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6)以题目为线索(如:《6个馒头》中以6个馒头为线索);(7)双线交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来脉络清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紧凑集中,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分清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等):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经典训练(一)阅读《娘》,回答1—4题。
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第二天一早,我桌上多了一份精致的礼物,
虽然没有留名,但在我转头的瞬间,那位男 生摸着头,羞愧的低下头,这时春风拂过, 令我心旷神怡。我知道,这是我在成长道路 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宽容。
开头:花开花落,蓦然回首,童年的列车已
经到站,再无往返。此刻的自己也蜕去稚嫩, 迈着坚定的步伐,让梦想由此起航!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
记叙文写作总得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写作训练 的重点是记叙文。 记叙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动人”、“以情感 人”。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象,指的是具体生活的图景。 记叙文是要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的。 这里的“情”,指的是感情,指的是作者的真情 实感。常言说:“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叙文尤为如 此。记叙文就是要以一种爱憎分明的感情,以一种健 康而深厚的感情去感染读者的。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 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 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 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 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 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 一 个 环 节 。
★事情前后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 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 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 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 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 宜 随 意 转 换 , 否 则 就 容 易 造 成 混 乱 。
我可以和他理论,我可以再次向老师汇报我可以 向大家说明这一切!可我没有,他现在火气正旺, 先忍一忍吧!别再让矛盾恶化。我背上书包,拉 上窗帘,关上教室门,低着头走了,因为我知道 周围的闲言碎语,凛冽的目光只会在那道心伤上 撒一把盐,我选择宽容,紧要咬牙唇,不让眼泪 落下来,加快步伐,现在我只想回家。
线索、顺序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 1 、线索:: •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 3 )以人物为 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 为线 ( 7 )以题目为线 ( 8 )明暗两线 •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 晰。 • 3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 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 “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 清晰,主旨鲜明。
习题Βιβλιοθήκη 1.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 上)。(3分) 是一个 温暖的故事 ,是一道 古朴的风景 , 是一段 如诗的岁月 。
2.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 分)【 D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 上》)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 居》)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 春》)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 句为例进行赏析。(3分)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与乡村景物 的和谐协调与完美融合,构成一幅古朴如诗的风景画,透 露出作者对炊烟浓浓的喜爱与欣赏。
•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 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 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 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 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 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 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 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 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 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 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 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 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 对乡村的依恋。 •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 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 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中考全科学习资料汇 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免费课程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 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语文记叙文的要素顺序及线索总结

语文记叙文的要素顺序及线索总结记叙文是语文阅读题的一种类型,记叙文的雅俗、顺序、线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好这些,才能更好的做记叙文阅读题。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语文记叙文的要素顺序及线索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语文记叙文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
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
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
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
其方法是: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
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
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
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顺序及线索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顺叙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插叙的内容,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分叙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顺叙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完整版)记叙文的顺序

理清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例如《最后一课》就是按照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到学校所见——上课情景——下课后的顺序依次安排材料。
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同一件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例如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叔叔年轻时放荡的生活及后来被送去病态美洲的内容就是采用的插叙的方法介绍的。
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1、分辨三种顺序的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开端的——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参照上面的讲解,再结合课文内容。
两条珍贵的白鱼这件事发生在我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那是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的工作。
老板出差,临走除了交待日常必要的工作以外,特别叮嘱我照顾好地的两条白鱼。
老板是香港人,来内地投资办公司的时候,这座有29英寸电视大小的鱼缸放在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里面水草丰茂,奇石鳞峋,一对白鱼浑身雪白,两只眼睛漆黑晶莹,游动的姿态极其傲慢但又极其优雅。
老板对人们说:这对白色是公司的吉祥物,曾给他频频带来好运。
我精心护理着白鱼,心想,自己初出道,一定要做好老板交待的事情。
可是,一次换水时,我想把假山投出来洗一洗,谁知假山被水浸过以后长了一层滑滑的东西,就在快搬出鱼缸的一瞬间,假山从我手中滑脱,随着“哗啦”一声巨响,玻璃碎片同水和鱼一起落地。
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性的文章大都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是也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来写。
因此,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格式:
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事件
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答题格式:
把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
答题格式:
插叙(或补充交代)
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
物性格(或品质),突出了文章中心。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记叙文顺序与线索适用学科初中语文适用年级初中二三年级适用区域全国课时时长(分60分钟钟)知识点线索;顺叙;倒叙;插叙教学目标(1)掌握记叙的顺序和作用(2)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线索,并理清文章思路(3)把握文章结构教学重点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结构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
是记叙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的。
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是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所叙述的中心事件,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中心事件。
作用是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属文章的关键之处。
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作用是造成叙事的波澜。
(二)线索线索的考题也是考查学生对理顺记叙顺序的掌握程度。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线索,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内容。
对记叙线索的考查不仅仅是阅读题的考查对象,在写作当中,对线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掌握文章的线索,不仅仅是应对阅读题的关键,也是记叙文写作中重要的一环。
(三)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从中考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一)如何辨别记叙的顺序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二)怎样寻找线索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具体的问题或事物贯穿全文。
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然后看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
有时文章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有时文中会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时的线索大多是某种情感。
还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和《爸爸的花儿落了》均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三)如何确定文章思路考试命题常常这样出题: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考查文段的层次、句子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思路;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的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顺叙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插叙的内容,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分叙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顺叙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很重要。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三、例题精析【例题1】羚羊木雕我没有理由了。
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
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
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
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
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
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
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
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
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
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
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屋子里静极了。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文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顺序?请简析。
【答案】插叙,写出了“我”与万芳的相处及友情,使内容集中,故事紧凑,并且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
【解析】课文在爸爸妈妈逼迫“我”向同学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我”回忆起与万芳的相处和友情,以及羚羊木雕送去的经过,后面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叙述顺序属于插叙。
【例题2】至爱所在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1.这篇短文记叙的顺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2.墓志铭中的“至爱”具体指:。
3.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4.①②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