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狭义上,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

育;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③、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④、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原则,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狭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纪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广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还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程开展、活动安排、教研活动、研究课题及成果、效果评估及管理工作等记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意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家对个案进行共同研讨;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利于教师客观的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还能帮助教师有效的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加强学生心理的研究;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①统计及结果解释②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③撰写测评报告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入学适应:是指新生入学的一年内,对于新环境的应激反应的调适过程。入学适应常见的问题:①学习适应问题: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学习自信心不足;②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见书55页)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认知策

略:①复述策略: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②组织策略:组织是指对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组织的具体方式、方法和途径就是组织策略。③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加工。包括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关键词法、限定词。④支持策略:是通过促进学习活动的一些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划线(针对性和选择性)、做笔记、写提要。

考试焦虑的原因:不正确的认知、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分要面子,过分苛求自己、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应试技巧差、具有焦虑人格特征或者患有某些心理疾病。调试的方法: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掌握和提高考试策略和技巧;冷静处理“怯场”。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自我接纳会极大地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提升主观幸福感。自我接纳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前提。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①自尊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自尊。②自信心的培养: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自我竞争获得自信;创造机会发挥特长;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西伯曼将师生关系分为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和拒绝型。初中阶段后期师生关系出现的新特点:①学生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更理智的注重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惩罚奖赏作用降低;③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开始普遍降低;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彼此平等是同伴关系的主要特征。交友原则——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交友技巧——倾听、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也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具有永久性,是不可选择和不可改变的。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即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和生理唤醒(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积极地情绪与心理健康: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认知;积极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良情绪包括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二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情绪发展的特点:①情绪内在体验的发展——情绪波动明显、情绪心境化、自尊感体验深刻;

②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情绪文饰现象增多、表情更加成熟。

情绪表达:指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法,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①有效的情绪表达:觉察自己的情绪、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②无效的情绪表达:使用模糊的语言、惯用非语言动作、依赖虚假的情绪语言、无法拥有感觉。情绪管理:是指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消极的情绪。情绪管理的方式:合理宣泄、适当控制(理智、转移、幽默、升华、辩证、暗示、放松)

戈尔曼认为人有四种核心情绪:满意、愤怒、焦虑和抑郁。

情绪的一般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

生命教育的内容综合概括:①、认识生命:即了解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这是生命教育在认知层次上的内容;②、保护及发展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和求生技能并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是生命教育在技能层次上的内容;③、尊重及珍视生命:这要求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和自然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纳生命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然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这是生命教育在情感态度上的内容。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①、开设生命教育课程②、实施分享与体验教学③、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

生涯教育:含义:指为协助个体,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教育、培训、职业选择来管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服务和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升学和择业的决策能力和技巧。内容:①、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能力的辅导;②、了解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的辅导;③、升学和就业的指导;④、开发自我潜能的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咨询,适于较深入地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其特点:心理性、职业性、人际性、成长性。个别咨询的形式:①当面咨询(是由咨询师对来访者直接进行咨询)与替代咨询;②发展性咨询(重点在于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提高人生质量,实现全面发展)与障碍性咨询(重点在于去除障碍和不适);③直接咨询(门诊咨询和现场咨询)和间接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络咨询)。个别心理咨询的影响因素:①个别心理咨询的公同因素:来访者对咨询的助益期望;咨访关系;对个人自己和世界获得的一种外来视角;矫正性体验;不断地进行现实检验。②咨询师因素。③来访者的因素:心理痛苦的严重程度;改变的动机;人格特点。④其他因素:咨访关系、理论策略和方法。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①进入与定向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初步界定问题,明确咨询需要;初步了解来访者的个人、环境资源;做出接案决定;做出咨询安排。②问题—个人探索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界定和理解问题。③目标与方案探讨阶段。④行动/转变阶段是咨询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环节。⑤评估/结束阶段。建立关系的技术:①通情(咨询师体会认同来访者内部世界的态度和能力);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不依据来访者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来访者,无条件的从整体上接纳来访者,对待来访者就像对待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人,有权在世界上占有一方之地生活的人,看重他、尊重他);③真诚:咨询师真实的展现自己;真诚的对待来访者。

团体心理咨询:又称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是在专业咨询师的带领下,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成员个人的发展和团体的改善的一种咨询方式。中小学的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发展性功能、教育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治疗性功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教学文稿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狭义上,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拟试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心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 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 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 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 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1、咨询关系咨询关系是需要心理 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 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 2.活动教学模式以在教学过程 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3.角色扮演法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的方法。有集体的角色扮演,如心理剧、社会剧等;空椅子技术;固定角色扮演等。 4.双避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临 两种选择,而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 盾状态。 5.补救性教育补救性教育是对 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 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 复到正常状态 1.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是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 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 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 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 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观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表 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 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 的方法。 4.情感反映技术会谈技术之一, 是指咨询员把体察到的当事人的 各种情感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 式表达出来。这些情感是当事人虽 感受到却不曾清楚意识到的,或未 曾留意的。 5.心理测验通过观察人的少数 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 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 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 段。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参考答案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包括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和 心理治疗。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一般 用主题——单元设计。 3.在团体辅导中,由特点相似的 个体组成的团体称为同质团体。 4.在团体辅导中定向阶段的重点 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5.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 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 度。 6.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 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两项 基本任务。 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 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 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8学习困难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动 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 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9.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指出当事 人矛盾不一致的地方,称为对质/ 面质。 10.压力应付模式可以分为情绪定 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 11.卡瓦纳曾把会谈中的沉默分为 三种:创造性的沉默自发性沉默和 冲突性的沉默。 12.常模是指对测验分数进行分析 和解释的参考标准。 1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 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称为生活 事件。 1.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青少年时期出现了两种重要的 新的需要,即独立性需要和性的需 要。 3.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教学 模式为主。 5.在团体辅导中,由特点不同的 人组成的团体叫异质团体。 6.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是由 罗杰斯提出的。 7.某个学生智商为109属于智力 中等水平。 8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以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9.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包括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治疗、 1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包括认知法、操作法、讨论法角色 扮演法和行为改变法。1.教师心 理不健康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因素、 职业因素、个人因素。 2.在团体辅导中,深层的自我表 露一般出现在团体发展成效阶段 阶段。 3.职业选择与准备是高中年级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4.按照卡瓦纳的观点,由于害怕、 畏难、愤怒或难为情而引起的沉默 是冲突性沉默。 5.“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心理压 力而导致的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 容易兴奋和容易疲乏为主要特征” 的神经症称为神经衰弱。 6.系统脱敏法由沃尔甫首创。 7.心理学家韦斯勒把不合理的信 念概括为三个绝对化的要求、过分 概括化、糟糕至。 8.活动教学的目标包括情感目标、 技能目标、认知目标。 9.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理性 ——情绪疗法。1.心理健康教育 的专门途径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心 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一般 用主题——单元设计。 3.在团体辅导中,由特点相似的 个体组成的团体称为同质团体。 4.在团体辅导中,定向阶段的重 点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5.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 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 度。 6.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 括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和两项 基本任务。 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 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 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8.学习困难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 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 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9.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指出当事 人矛盾不一致的地方,称为对质/ 面质。 10.压力应付模式可以分为情绪定 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 11.卡瓦纳曾把会谈中的沉默分 为三种:创造性的沉默、自发性沉 默、冲突性的沉默 12.常模是指对测验分数进行分 析和解释的参考标准。 1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 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称为生活 事件 二、选择题(每个1分,共15分) 1.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 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 个体的(A)。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

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 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 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 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 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 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 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 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 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 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 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 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 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 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 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 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 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 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 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 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 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 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 帮助、启 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 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 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 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 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 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 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 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 发与利用的程度。 身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 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 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 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 分. 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 度。 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 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被 人歧视侮辱,维护紫气尊 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分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 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它是 个人对自己正确而积极的 认识和评价。 相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 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 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 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 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 作用 . 表现得看法与评价,也受 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 的影响。 长的需要,青少年自己制 定出的在一定时间、空间 范围内要达到或取得的具 有一定价值标准的目标和 结果。既包括长远目标, 也包括阶段性的短期目标 和中期目标 . 目标后,激发学生进行自 我教育的动机,使之产生 和保持积极向上、实现自 我的愿望,从而推进其阶 段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 现。 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 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 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 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 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 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 满足程度的体现 . 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 之间的关系 . 指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 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 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 合理掌握 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 和理想的实现,同事引导 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 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 扰,努力改善自我 . 往过程中,言语、表情、 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 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 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 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 不矫揉造作。 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 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 所接受。 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 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 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 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 态。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 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题1、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 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 2、学习动机 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构成; 3、精神分析疗法 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4、自我开放 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

感、思想、经验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享,一方的自我开放会可以增加来访学生的自我开放 5、心理暗示 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健康即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错;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也是最科学的; 错;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或最科学的标准;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 错;有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 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和推诿责任等。 否认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以此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幻想是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攻击行为包括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自我攻击。 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一种将挫折转化为动力的反应方式,帮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 1 / 8 名词解释: 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 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容等予以,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 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 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被人歧视侮辱,维护紫气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评价。 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现得看法与评价,也受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响。 的需要,青少年自己制定出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围要达到或取得的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目标和结果。既包括长远目标,也包括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标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使之产生和保持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愿望,从而推进其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 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同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同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A卷 一、名词解释 1.同化 答: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2.心理障碍 答: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答: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4.校园文化 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5.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答: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 二、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内涵。 答: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 从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功能应该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健全的大脑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行。身体不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 2.学生心理健康机理的理论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答:(1)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就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协同开展的系统工程(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应是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 (4)发展性理念应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理念

小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 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 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 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 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3.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4.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5.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 概率。 16.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7.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18.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9.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0.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来源:考试大 22.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 心理状态。 2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 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5.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6.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27.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8.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9.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0.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2.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3.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4.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源:考试大网

小学生心理咨询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心理咨询一 答案:心理咨询作为一个专业术语,通常被界定为"时间相对较短、人与人之间、以帮助心理正常者解决开展性和情境性问题的理论为根底的过程"。 2、心理诊断一 答案:心理诊断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开展水平、心理障碍所进行的描述、分类、鉴别与评估。 3、帕森斯的职业指导观一 答案: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必须与青年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热点和客观允许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素质、专长和潜在资源,同时对个人的局限和环境条件有客观评估,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 4、逻辑结果理论二 逻辑结果是指让当事儿童在挫折中体验不良行为的逻辑后果,以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纠正不良行为。 5、生活分析理论二 所谓生活分析就是求询者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反省,通过这种分析、反省过程到达自我检查、自我鼓励的目的。 6、游戏治疗二 游戏治疗是指通过必要的游戏手段,对学龄儿童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障碍进行有方案的矫治或干预。 第三章 7、行为契约 行为契约是在咨询人员和求询学生之间建立正式的契约关系,以帮助求询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直接咨询技术。 8、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骨骼肌群,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一种直接咨询技术。 9、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是指实现建构好游戏主题,制定出严谨的程序与规那么,组织具

有共同开展要求或存在共同心理问题渴求帮助的学龄儿童,围绕主题与规划,有方案、有步骤开展的团体助人活动。 10、非结构性游戏 非结构性游戏是指事先不建构活动的主题,也不指定严谨的程序与规那么,咨询人员力求通过学龄儿童的自由表现与随机发挥,从中获取多样性或独特性的丰富信息,以便为分类指导奠定可靠根底的团体助人活动。 1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通常指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咨询对象有意识地模仿特定角色的心理与行为,以便到达促进自身成熟、成长或消除心理与行为障碍的目的。 12、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是指针对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冲突,通过价值比拟和价值选择程序,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价值目标并付诸行动的团体训练活动。 13、共情 共情指咨询人员设身处地地进入成人求询者的精神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把对方的复杂感受准确表达出来,以引起双方的情感共鸣。 14、面质 面质指咨询人员明确指出成人求询者在认识与情感、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之处,使其真切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四章 15、过失行为 过失行为是指儿童由于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缺乏等原因,对学校纪律或社会生活准那么的轻度触犯。 16、心理危机 在心理咨询领域,灾难突发通常被界定为“危机事件〞;由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变化特别是消极性心理与行为反响,一般被称为“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人面对客观存在的危险、困境或转折点所表现出来的无力应对和心理失衡状态。 第五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题与答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答: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答: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练习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熟悉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长大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答: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题目,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叫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答: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目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咨询 3.团体辅导 4.智商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选择题(每个1分,共15分)参考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B C A B A A D B A B D D A 1.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很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 A.早期经验B.教育环境C.人格特征D.遗传因素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二者不可兼得,这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严重冲突 3.定性观察是指()。 A、结构性观察 B、非结构性观察 C、参与观察 D、非参与观察

4.不予批评、暂缓评价、鼓励畅所欲言、鼓励新奇想法的讨论方法是()。 A、专题讨论法 B、配对讨论法 C、脑力激荡法 D、辩论法 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A.1999 B、2000 C、2001 D、2002 6.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以进步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 B、以教师讲授为主 C、以学生活动为主 D、有教师指导 7.咨询员把体察到确当事人的各种情感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称为()。 A、情感反映 B、内容反映 C、简述语意 D、摘要 8.ADD是指()。 A、留意缺陷障碍 B、学习失能 C、智力障碍 D、适应不良 9.下面哪种疾病不属于神经症?() A.强迫症B.社交恐惧症C.神经衰弱D.强迫型人格障碍 10.在理性--情绪疗法中,用A-B-C理论解释人的行为,其中B是指()。 A、存在的事实或行为 B、个人对事实或行为的看法和信念 C、当事人的情绪反应 D、治疗方法 11.在团体辅导中,一旦团体进进正轨,在其规定的进行期间内,团体成员不能增加新的成员,这是()。 A、封闭式团体 B、开放式团体 C、同质团体 D、异质团体 12.团体辅导时,团体大小以()为宜。 A、3-4人 B、6-8人 C、20-30人 D、40-50人 13.和同质团体相比,异质团体的优点在于()。 A、有共同的经历和话题 B、轻易互动 C、轻易共情 D、更接近现实团体 14.关于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信度高的测验,效度一定高 B、效度低的测验,信度一定低 C、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D、效度高的测验,信度一定高 15.中国比纳智气力表的适用范围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 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 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 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 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 过程。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 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 情绪状态。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 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 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 感体验。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 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54、理智感——是人在 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 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 程。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57、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58、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 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 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59、意志的果断性—是 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 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 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 ——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 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 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3、需要——是人们在 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 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 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64、兴趣——是指一 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 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 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65、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 出来地心理特点。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 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 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 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68、性格— 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 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69、气质—在心理 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 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 性以及指向性特点。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 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 力、想象力和注意力。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 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 产品的能力。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 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73、意义学 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 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 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 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 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 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 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78、学习兴 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 活动的意识倾向。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 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80、概念同化——是指 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 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 念.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 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82、学习迁 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83、品德——即 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 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84、观察学习— —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 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85、 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 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6、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比顺从深入一层.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 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8、学校 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 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 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89、健康— —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 态和社会适应能力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 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 形成的轻度创伤。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 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92、心理咨询 ——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 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 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 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简述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 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 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 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 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 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 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 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 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 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 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 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 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4、唯 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 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 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 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 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 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 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 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 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 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 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6、 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 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 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 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 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 固。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 定性、分配、转移。8、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 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 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9、引起 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 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 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 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10、引起和维持 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11、简述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 常性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 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 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 情绪状态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适应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 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14、影响 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 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 人的经验、知识水平。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衰退说; 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 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16、 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 快后慢。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 现。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1)对原有材料识 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 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 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19简述思维的过程:(1) 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 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20简述思维的品质:思 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 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 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 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21、再造想象与创 造想象有何区别?(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 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 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 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 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23、初中小学生情感的 特点有哪些?(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 (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 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理智 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25、意志有哪些品质?自 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26、中小学生意志的 特点有哪些?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 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 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 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 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 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 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28、 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 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 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 会制约性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 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 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 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 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 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 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 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 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33、能力 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 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 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 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 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