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
生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艺术。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学习习惯、兴
趣爱好等个人情况,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指导学生时针
对性地进行“点拨”。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
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能够
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清晰明确地讲解:教师要在讲解中将数学概念和方法讲解得
尽可能清晰明了,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或困惑,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和
措辞的准确性。

4. 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不
同程度、不同的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特别是在使学生掌
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需要进行具体的点拨。

5. 掌握教学节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节奏,适时地进
行“点拨”和引导。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并
适时地透露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综合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
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使学
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张春凤摘要: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和认知能力都没有成熟,所以在认知事物、理解课文、和回答问题方面难免会存在盲区。

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备课方案,合理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所以老师的点拨也成了一门艺术,如何恰到其份给他们点拨,引导他们理解和认知,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教师的点拨艺术,和为什么小学语文老师要点拨以及怎样做是点拨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几方面来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点拨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点拨教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一、什么是教师的点拨所谓“点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指引学生理解课文,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适当巧妙而灵活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从而使课堂活泼、轻松愉快的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点拨教学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

教学过程中,课堂上适当的点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点拨(一)、“精彩处”点拨,激发学生激昂的情绪小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少,对新事物充满了乐趣和好奇。

所以教师应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适当的地方做适当的点拨。

每当讲到课文中精彩的地方,教师必须借助相应的情景或创设情景,将小学生在平时生活实践中的相关直觉提取出来。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新事物。

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精彩处“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段话老师要重点点拨,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化与名人,举实例,讲故事,激起学生激昂情绪,调动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这样不仅使小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高昂情绪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点拨”艺术探微

小学语文课堂“点拨”艺术探微

小学语文课堂“点拨”艺术探微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而语文课堂中的“点拨”艺术则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点拨,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微语文的奥妙,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将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点拨”艺术,包括点拨的目标与意义、点拨的方法以及点拨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探讨点拨的目标与意义。

语文课堂中的点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于语文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字词的细微差别、句子的运用等也不够敏感。

而通过点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入理解语文的基本概念,准确洞察字词的细微之处,把握句子的运用之妙。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巩固,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我们来了解点拨的方法。

点拨不是简单的重复讲解,而是通过启发性问题、比较性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中找到一个典型例子,并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精彩的作文,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优点,如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意境等。

然后,教师再选择一个写作存在问题的作文,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不足之处,如叙述不连贯、词语搭配不准确等。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掌握写作技巧。

此外,点拨的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点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遇到困惑和挫折,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可能出现疲劳感。

而点拨的方式可以通过问题的启发性、带有探索性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诗词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诗句,通过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个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情感的醉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点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艺术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艺术一、老师主动1、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对语文教材要有所涉猎,要能够深入地去分析教材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做好每一堂语文课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探究、欣赏及引导下能够从教材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2、做好活动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活动设计,多引导他们进行有趣的探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科学教学工具,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体验语文教材,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学生参与1、学生主动提问: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教材,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做到获得意义的阅读。

2、利用课本知识运用:引导学生发掘课本知识的应用性,尽可能从教学中挖掘有用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结合,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三、师生共创1、多种反思方式:师生共同参与语文教学,使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及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反思,把学习成果收录到语文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更为深刻的挖掘,真正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2、建立友好的教学氛围:老师以优雅的温柔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愿,多引导学生多提出自己的创意,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四、教学反思1、每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如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反思,对本堂课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看看在什么方面有所欠缺,及时改正。

2、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学期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收获,及时反思,看看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收获,以及未来的教学方向和内容。

总结:中学语文教学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合理的活动形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相互尊重,及时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技巧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艺术性、随机性很强的双边交流活动。

而点拨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沟通各种信息、及时交流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现就笔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法谈一点粗浅的见解,求教于同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导善诱,引导得当,点拨适宜,善于寻找契机触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心愤愤,口悱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思路畅通,思维活泼。

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教学节奏缓急适度,张弛有致,无论尖子生还中等生和差生,他们的智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开发,思维品位高。

要达到上述境界,语文课堂的点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点拨的最佳时机1、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导正航向,以免陷入误区。

如讲《白毛女》选场一课,不少学生认为:黄世仁要杨白劳还他二十五块五毛钱和一石五斗的租子是非法的,因为他采用了“利滚利”的剥削手段,可杨白劳借黄家十块半的本金应该还。

这时应加以点拨:(1)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是什么关系?(2)杨家有病无钱看病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点拨学生认识到:这十块半钱,充分证明杨白劳被剥削的一无所有,走投无路了,但黄世仁仍采用“利滚利”的方式剥削杨白劳,多么黑暗的社会现实啊!这样,矫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提高了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全面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思维凝固、情感枯竭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浪花。

如:学生阅读课文数遍,脑海里仍一片空白,惘然无知,教师应帮助学生捕捉文章的最佳动情区,做切入点,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读《沁园春·雪》可从过渡句切入:(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表现了祖国“江山如此多娇”?(2)下阕中的“无数英雄”指谁?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像一块块石块抛入学生的脑海,激起了情感的波澜,收到良好的感知效果。

3、学生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课堂“点拨”十五法,教你如何说“正确的废话”

教师课堂“点拨”十五法,教你如何说“正确的废话”

教师课堂点拨十五法,教你如何说正确的废话教师课堂点拨十五法,教你如何说正确的废话【导读】课堂上,教师的点拨一定要放在关键之处,也就是在学生想懂又弄不懂的时候,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的点拨是雪中送炭,会让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语文课堂上如何点拨?看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吴民益的实践。

首先是理解方面的点拨。

当学生理解错误时,你引导他想正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你引导他想深刻;当学生理解狭窄时,你引导他想宽阔。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示范朗读如一位教师在教《纸船和风筝》时问学生:将‘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中的‘漂呀漂’三个字去掉行不行?有学生说,没有漂呀漂就不通顺了;有学生说,缺了漂呀漂就不具体了……答案五花八门。

这时,教师说: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听听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在读到漂呀漂时,教师故意放慢了速度。

而读另一句中的漂字时,却用较快的速度一带而过。

片刻的宁静之后,有学生说:这三个字写出了纸船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路程,漂得很辛苦。

还有学生说:因为小溪是弯弯曲曲的,所以纸船不可能一帆风顺。

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点了点头。

2、引导体验有位教师在讲《海伦·凯勒》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海伦·凯勒刻苦好学的精神,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紧紧捂住耳朵,教师说出一个短语,学生根据教师的嘴型判断短语的内容。

结果,教师重复三次,学生仍不知所云。

体验结束后,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就能理解:自己用眼睛观看嘴型判断发音尚且如此困难,何况是没有听觉、视觉的海伦呢?她学习发音只能靠触觉感受教师的舌头和嘴唇的颤动情况,那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次体验让他们与海伦产生了共鸣,并意识到海伦身上闪现的精神光芒。

3、补充资料在教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江雪》一诗时,教师问:老翁为什么要在如此清冷的季节、如此人迹罕见的地方,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呢?学生都说老翁非常喜欢钓鱼,也许他觉得冬天钓鱼特别有意思吧。

语文教学中教师点拨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教师点拨的艺术

备课参考语文教学中教师点拨的艺术王开兵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将思维导向深人,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 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

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 地点拨呢?_、揭示矛盾,引起思索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 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 使 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尚认识能力。

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写道:“风猛烈地摇撼 着路旁的梧桐树。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写风?不写 可 ?”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 上,迅速地开动思维寻 。

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 。

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

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 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 帮了忙。

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 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

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二、搭桥铺路,由浅入深教师应该 地 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 所 的前提,在跳跃的 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

《倔强的小红军》描写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 服,骑马朝前走。

可 想到了那些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时,突然意识到 骗了。

这是 ?学生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应 加环节,提搭桥铺路。

这样做:①弄清背景,穷孩子 参加革命?②缩短 ,讲述穷孩子参加革命不怕苦不怕死的小故事,问穷孩子身上都 神?③寻找联系,小红军穷孩子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设 样几个“梅花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 破,偏向 拨正,思维沿着 运行。

三、总结 ,促进迁移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内在的规律。

为了指导 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规律,教师可出示 下面三组材料:亲爱的 轻轻地唱歌跑得像离弦的箭丽的姑娘 地奔跑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总结规律:的”的后面都是 表示名称的词,地”的都是表示活动的词,“得”不是表示活动的词,就是表示形态的词,学生掌握 了这一应用规律,就能 知识的正迁移,正确使用“的”“地”“得”。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

语文教师课堂点拨的艺术

教育创新2014-02“点拨教学”已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一个理论概念和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点拨法”取得拨云见日的效果呢?一、点拨要适时点拨超前会滋生学生的思维惰性,点拨更不能滞后,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快速接受和牢固掌握。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鸟的天堂》最后一段,有学生质疑:课文两次出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教师先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在学生疑而不解、思而不得的当口上,稍作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再思求解。

教师说:“是啊,提得很好,这是个问题,同学们如果能够认真地看看前后句子,注意看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鸟的天堂’这句话,你就能知道为什么一个加引号,而另一个不加引号的道理了。

”老师的一席话,看准了时机,把握了火候。

“拨”得及时,调动学生去精读课文,到文中求解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后,有的说,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是用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非常合适,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细观察、勤分析、巧判断、善捕捉,一旦学生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谈而未能时,便倾心点拨诱导,着意点化,保证点拨的时效性。

二、点拨须得当,一点即明记得学生自学“绽开”一词时,遇到了障碍,我就伸出左手,将五指聚拢,然后慢慢地,慢慢地放开,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说:“‘绽开’就是像花一样慢慢开放。

”谁能说他们说得不对呢?这就是形象点拨的杰作。

三、点拨须适可,即点到为止,切忌繁而乱我们课堂点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果他们明白了,你还再三反复,学生会厌烦,甚至越听越糊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提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课堂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

精彩处给与点评,错误处给与拨正。

这种评价,言简意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精彩处”点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如某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范读,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

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

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

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
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

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

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

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
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瓶颈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

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

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

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

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
殊的修辞方法——叫作“互文”。

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

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

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

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

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

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二是无疑而问——老师的提问。

可喜的是很多课堂上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也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在关键处也不能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

如某老师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

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

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当你用无比惊人的毅力走出困境、眼前便会展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时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齐呼:“快乐、幸福!”“当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时候,哇!这是怎样一种感觉?”生又齐呼:“快乐、幸福!”师归纳点评:对呀!快乐、幸福!文章最后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又如某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安塞腰鼓》第18段时这样点评:非常精彩!我觉得你努力地用自己的音色,用自己的感情来诠释你的理解。

不过,在这位男同学读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请问同学们,这个“居然”是什么意思?
于是学生各抒己见。

这时老师启发引导:小明平时读书不用功,这次数学考试,居然也考了80分。

这个‘居然’和课文中的‘居然’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

例句中的‘居然’只是对
普通的事情而发表的一个普通的意见,而文中则是对安塞腰鼓的力量所带给自己的震撼。

它包含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震惊,以及对这种的艺术的赞叹。

”老师点评:呵,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一种赞叹!所以这个“居然”,不仅要读出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更应该读出那种赞叹的语气。

它是惊,但它更是叹,惊叹!
以上点拨,老师故意无疑而问,挑逗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

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缺漏处”点拨,让课堂教学尽显芬芳
在欣赏品味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抓不住文章关键处咬文嚼字地读进去、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也不够规范或精炼,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补充点拨。

如某老师在教学《黄河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河的?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于是学生便找出了这样一些词语:伟大坚强、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从学生找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视角和思维都限制在四字短语上了。

于是老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准确,理解得也很到位。

但是,除
了用直接描写黄河的四字短语,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大家忽视了,这些词语也能够准确形象地写出黄河的特点,谁来说说看?老师这一“拨”,学生就把欣赏的触角伸向文章各个角落,很快,“劈”“掀”“奔”这样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便纷纷跳动起来。

师生们带着感动的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欣赏,欢快地玩味,使课堂教学在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之美与师生壮怀激越的情感之美中尽显芬芳。

教学设计是艺术,教学点拨也是艺术。

设计是预设,点拨是生成。

预设好把握,生成难驾驭。

若教师能把课堂点拨以艺术献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艺术的海洋里架起一叶轻舟,载着扇动淡淡墨香和涌动浓浓情感的文字——远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