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本

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

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

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由于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专业素质提高,从而提高效率。二是生产性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财富的增长。在斯密的这些观点总,已经触及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等问题,它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有着奠基意义。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经典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资本。在人、资本和土地三中要素中,他们把人看作是非资本的。

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逐步转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理论,其一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之谜”,即经济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这个“谜”是首先由丹尼森(E.F.Denison)等人用在二次大战期间兴起的计量经济学和丰富的统计数据资料,对若干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之后,发现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快,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贡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增长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将其称之为“增长剩余”(Growth Residual)。对于这种“增长剩余”

的解释和争论成为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一个主要背景和起因。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发展经济学。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个人分配性质及收益增长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财富和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和个人经济成功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而有规则的联系[37]。发展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予了重要的启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他们分别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说中,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经济增长之谜,正式宣告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舒尔茨在这篇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指出,现实中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应该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等,因为通过这些投资活动,人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等将得到增进,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他认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舒尔茨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首先批驳了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观念,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扩展到人力资本概念,而不应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同时又有异质性。其次,强调通过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多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会对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做出合理的反应,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结果就会使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的投资以及专门化进程,经过调查可以发现,专门化和人力资本是提供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再则,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即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并进行了教育资本构成分析和计量方法论证。此外,舒尔茨还详细论述了资本的组成和它的异质性、技术是一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的积累等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与舒尔茨一起推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另一位学者是贝克尔。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分析上。他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家庭生育行为进行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生育、培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稳定和稳定偏好等理论的指导下,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丹尼森通过精确的分解计算,论证出1929——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前景

由于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这些新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更趋充实和完善。

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入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从而确定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卢卡斯(Robert Lucas)和罗默(Paul Romer)。

卢卡斯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转变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内在化。卢卡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假设,假设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个体只能积累有限的人力资本,为了不把经济增长唯一地归因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卢卡斯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对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有贡献,一般均衡增长轨道是每个家庭都预期到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将要达到的水平,由此作出相应的私人投资决策。假设之二是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递增长的效应,即父母人力资本越多,孩子的人力资本收入产出率越多。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

罗默的研究则是直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两者除了具有递增的收益外,还能提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一般知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产生递增的收益。虽然,知识的专利化使其具有“部分排他性”(Partially excudable),但知识的使用是非排他的(Not-rivalry),即知识具有“溢出效应”。罗默指出,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并且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率越高。从罗默的模型可推导出,人均收入百分率的增长正比于社会投资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比重,正比于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于是,一些国家投资于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太小,而被“锁”在“低收入陷井”里[15]。

卫生经济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把国家投入的医疗卫生费和个人为健康保健支付的费用作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结果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态存在,并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从微观上看,卫生保险的投资可以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提高并延长其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或者增加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同时可相应地增加其经济收入。从宏观上看,增加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资,可以提高整个国民人力资本的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经济学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对人的长期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收益的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双方面的。其一,通过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工作适应性并挖掘其专业潜能,直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质量,这称为“知识效应”。其二,教育对人有感化作用,从而通过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间接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非知识效应”。

人力资源会计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拉姆零尔茨(Flamholts)。1974年,他发表了《人力资源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是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给人力资源会计学下的定义为: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把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也就是利用会计学的概念和方法,出于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目的,全面评价和计量组织中有关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17]。

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等人提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渐凸显,然而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却方兴未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支出、卫生保健支出以及教育子女的支出都被看作是生产性支出,都决定着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或者说,决定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没有这些投资,人力资源质量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个层次上,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投资产出比。其次,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研究的重点,

人力资本的价值如何实现和计量是研究的一大难题。人力资本只有投入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并且产生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然而如何测度它的价值量都无定论。第三,人力资本本身无法单独形成生产力,它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同时,在社会生产中,还必须将不同的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很难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些“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更不要说评价单个人力资本对这些“集体产品”的贡献。第四,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它的载体是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社会交往和个体经验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它的载体。难以想象,每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不会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的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

第二节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分析

一、舒尔茨的教育投资分析

舒尔茨在研究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时,对比了1929年与1957年的国民收入、教育投资情况,见下表。

投入后创造的价值以工资收入为标志,资本的投入则创造了工资以外的国民收入,这两者之比在当时美国为3:1。

舒尔茨提出一个问题,若劳动力水平在1929和1957年没差别的话,则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应维持在2287美元左右,他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应为6800万人乘以2287美元,为1555亿;而实际是1957年国民收入中由人力创造的那部分收入在这个数额上高出了710亿(2265-1555=710)。他认为,这一差额不是劳动力数量增加带来的,(因为数量增长的结果是430亿,即1555-1125=430)。因此,舒尔茨认为,这个差额中包含了劳动力质量提高带来的收益。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乃是人们在教育上投资增加的结果。

舒尔茨计算了美国1929——1957年全社会包括家庭与个人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而投入的教育资本。见下表

1929和1957年美国人均教育资本分析

其中,1957年的5400亿美元是由于人均教育资本增加的结果,若不增加的话,社会积累的资本总额仅为2488亿美元(6800×3659美元)。也就是说,社会追加了投资2912亿美元(即5400-2488)。这2912亿美元的追加投资,是用在劳动者身上的,其收益表现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

他进一步得出了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公式:

某级教育投资的年收益率(%)=(某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前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用于某级教育的年人均投资)×100%

计算出初等教育年收益率为35%,中等为10%,高等为11%。平均收益率为17.3%。

用此平均收益率可算出追加的2912亿美元投资获得的收益为:

2919×17.3%=504亿美元

教育投资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中(1520=3020-1500亿美元)起了将近1/3的作用(504÷1520=33%)。

二、丹尼森的教育投资分析

丹尼森首先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增长率两大类。

料,认为工资中有3/5是由于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并计算了该年度中这些劳动者经以上调整后的平均收入。这样计算后他认为不同教育年限的劳动者逐年的收入平均差额,就是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93%。

丹尼森根据美国1929——1957年的资料计算出这一时期劳动投入量占生产要素总投入量的73%,而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劳动投入才起作用的。因此,他确认0.93%×73%=0.68%才是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影响。

丹尼森又计算出1929——1957年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因此,他认为由于教育投入而引起国民收入增长占整个国民收入增长的22.9%(0.67÷2.93)。

丹尼森和舒尔茨的数据不一样,但同样都说明人力资本中教育投资的重要作用和对国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

一、人力资本产权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与传统的物权是不同的,产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

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人力资本的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即对存在于人体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的所有权。

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也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使用和人力资本收益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种经济权利,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参与社会的生产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同非人力资本产权相比,人力资本产权主要有如下四个特征:

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众所周知,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可以分离的,非人力资本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相对容易地转移,而人力资本却做不到这

一点。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不仅在罗森(Rosen,1985)所说的“自由社会”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在巴泽尔(Barzel,1971)所考证的奴隶社会里人力资本只属于个人的命题仍然成立。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尽管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资产”,他(她)依然可以控制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所以,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仅必须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即允许奴隶在超额后拥有自己的私产,以致一些能干的奴隶积累了财富,到最后买下了他(她)自己,成为自由民。这说明,即使在奴隶制的法权结构下,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产权特征依旧没有改变。此外,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一切非人力资本都已经归全社会公有,市场也已消亡,但还要“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是一种天然属性,不会因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

2、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而且价值信息易于隐蔽。首先,不管是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机器设备,还是价值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有价证券,其价值的大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度来度量,而人力资本,如管理能力、知识等,是难以用得到普遍认可的标准来进行度量的,所以,人力资本的定价!句题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其次,在非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句题,但非人力资本所显示出来的市场信号,总是可以让双方据此作出大致的估计。而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个人履行等人力资本价值显示信号,但相对非人力资本信息而言,这些信息是残缺的,而且是难以直观量化的。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更多的是在人力资本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必然决定了人力资本价值信息具有更大的可隐蔽性。即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他(她)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晓的。

3、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与专用性。同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不同专业,每个企业也都有各自的不同工种,这些差异从总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从个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正是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决定了单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应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一种在某一领域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本,一旦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就会变得一钱不值。我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一位经济学博士,在让他(她)阐述相关领域的经济问题时,他(她)可能有独到见解,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个人可能不会驾驶汽车,当你责成他(她)去为你开车时,他(她)的人力资本就无法派上用场,从而在这个领域大为贬值。

4、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协作性。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以团队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在企业里,无论是决策与管理工作,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作,都表现为一种协作性的工作。所以,在生产车!司,要求有不同工种,如车工、铣工、磨工等之!司的配合,在管理阶层,同样需要不同知识结构、性格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管理人员的合作。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必然对其它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依赖性,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所有者之间的协作。一般说来,协作能够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产生“1+1>2”的效果。相反,离开协作,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会大打拆扣。企业之所以用团队生产的方式取代了市场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协作生产带来的合作收益有关。

第四节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智力资本

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当我们正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曾被预言家称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人才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智力资本。

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占12 %,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 %,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 %。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

一、智力资本的概念

与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有关的概念很多,有知识、智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慧资本等等。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从知识和学习角度解释智力资本,重点研究人力资本、知识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知识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主要是侧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强调信息的作用。 从创新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是特指研究与开发(R&D )的管理。

从资本市场角度考察智力资本,是注重智力资本的数量、价值的大小对企业资本负债表的影响,属于企业价值管理。

目前对智力资本概念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对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的分析,属于企业管理层面,所定义的只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它的作用结果,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没有揭示智力资本的实质,不符合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运行的现实。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是由智力和知识的融合程度决定,并由智能运作创造价值和带来剩余价值,融合的越好,价值就越大。这一定义将智力资本的构成、资本属性、核心要素和运作过程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实质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

智力资本是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智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简单的结合,而是两者真正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越好、越紧密,智力资本的效益就越高、价值就越大。智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同时知识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两者相互促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智力的增长又创造新的知识。智力资本既不能等同于智力也不能等同于知识,更不能视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后的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不断交互累积的过程。

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智力资本:

智力+知识=脑力资产 + 智力资本

注意上式不能写为: 智力资本=智力+知识

即: 智力资本≠智力+知识

如果用代数式来表示则为:

n n K I K I K I k I f IC ++++++== 2211),(

式中:IC —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

I —智力(Intelligence );

K —知识(Knowledge )。

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则为:

智力

智力资本图3-1 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财富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这个全新的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智力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造财富的资本;二是前人已经有许多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提法,尽管不准确,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毕竟值得我们借鉴。为什么智力和知识融合形成能够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是最为准确的定义呢?其实,能够把握这一实质是很困难的,有许多定义看似有道理,但总有不妥之处。

智力资本中的智力和知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费。一个人如果只有智力而无知识就会成为一个文盲或聪明的“白痴”,离开社会、离开环境、不去学习、不获取知识,就会成为一个“高智狼孩”。同样,如果不注重智力开发,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就会成为“书呆子”、“现代垃圾”。

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是它并不是无形的,它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表现出来,如文字、语言、产品、创意等。同时智力资本也不能完全与人划等号,不是“人”就是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投资和投入(时间、精力)之后才能逐步形成智力资本,而且必须不断地将智力和知识融合才能保持智力资本不贬值,否则便失去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再成为智力资本。关于智力资本的性质、特性和规律将在其后的章节中详细论述。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智力资本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与农夫比本领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农夫看不惯秀才每天读书,认为秀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便问秀才:“你有什么本事”?秀才说:“我们可以比比力气”。农夫大笑:“比力气你哪里是我的对手!”秀才拿出一个手帕,让农夫从院内将手帕扔到院外,农夫扔了几次都飘回了院内。无奈,农夫只好交给秀才。秀才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用手帕包好,轻而易举地将手帕扔到了院外。当然,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类似的故事很多,这里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智力和知识结合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另一个例子是“抓鱼与捕鱼”。这是萨缪尔森用来解释资本的例子。最早人们捕鱼的方法是下河去抓鱼,再有经验,再有力量也抓不到几条鱼,还会使你沮丧。以后,人们发明了钓鱼杆(知识产品),用同样的时间、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渔网、渔船,捕鱼的效率越来越高,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这正是智力资本的作用。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也都是智力和知识结合的产物吗!

智力与知识怎样才能结合得恰到好处呢,这使我想起了“帕累托最优境界”(Paretian Optimum),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人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境界”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说明经济处于最有效境界,这时的资源配置能使总体效用达到极大值,其产量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而任何新组合都会使消费者的满足减少。换言之,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对现状的任何改变,使一些人的福利减少,另一些人的福利增加都不是帕累托最优。对于智力资本来说,我们追求的智力和知识的结合就是这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结合,其效用将达到极大值,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并以累进的速度发展,那么智力资本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如果全人类都发挥智力资本的这种效益,将会创造出空前的无法预料的人间奇迹来。人类文明正是这一

融合的结果,我们将企盼着人类将这种融合达到最优境界,创造出更为灿烂辉煌的未来。二、智力资本的构成

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隐含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中除去体力劳动的部分,可称为脑力资产,属于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过程;另一部分为外显部分,可称为成果资本,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创意、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等)、声望、名誉、有价信息、知识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属于智力和知识融合的结果。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构成了智力资本,其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智力和知识的融合创造了财富或带来了收益,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成果资本是智力和知识融合后创造出的能够产生价值或效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创意、产品、服务、信息等,其特征是含有智力和知识成果。实际上,成果资本是通过智力劳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创造的成果,可以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著名教授的知名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智力和知识成果显现出来的,如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学生(声誉)、学术报告等,教授作为一个智力资本的拥有者随着不断提供的智力成果而使自己的价值提高,名誉、地位和收入也逐步提高。

脑力资产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只是除去体力部分,所以,可以将脑力资产作为人力资本概念看待。将人与资本结合在一起称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这个概念,冲破了百年来人们对资本作为物看待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向着与自然协调发展、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已在本文的第二章中阐述。实际上,对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说明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三、智力资本的分类

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是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但是,我们可以从智力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1)按资产划分:智力资本可由脑力资产、市场资产、智力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组成。(见图)

智力资本

①市场资产(Market Assets):包括品牌知名度、顾客及忠诚度、分销渠道等。

②智力产权资产(Intellectual Propety Assets):包括专利、著作权、技术创新等。

③脑力资产(Human-centered Assets)。

④基础结构资产(Inffrastructure Assets):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信息系统、网络系统、金融关系等。

(2)按结构可将智力资本分为这样三部分: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智力资本的最大化。

(3)按价值划分: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和成果资本之中。

目前,智力资本的分类和每个名词的含义尚有分歧,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更科学的划分。

四、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

智力资本有二个核心要素:智力和知识,这两个要素有着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只有深刻地全面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规定性才能更准确地更清晰地理解智力资本。

1、知识

“知识”(knowledge)是目前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其含义人所共知。然而,作为研究智力资本的要素有必要重新认识“知识”的含义及其价值。

《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随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9]。知识的这一定义是完整的和准确的。它告诉我们知识来自社会实践,先经验后理论,有载体可传承,而且在不断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对“知识”的研究进入新的高潮。管理学家杜拉克将未来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这个新社会以知识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而有别于过去的社会。“知识不仅仅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另一种资源,而且是当今唯一有意义的资源。”托夫勒(1990年)响应杜拉克的观点,宣称知识是最高品质的力量之源,是向着未来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将最终取代其他资源[134]。奎恩(1992年)将管理能力称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这些学者还认为,未来属于拥有知识的人。“知识是新的竞争资源这一认识如闪电一样袭击了西方”。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知识赋予了新的含义,他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认为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以后的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是由于知识含义的彻底改变而引起的。他在1993年发表了《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书,将知识社会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他认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对知识的探求纯粹是为了知识、启迪、智慧本身。第二阶段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随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成为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的知识,即应用知识。第三阶段是在1881年前后,泰勒引入了科学管理,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可以将知识转型的三个阶段简单表述如下:第一阶段启蒙时代为了启迪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应用知识

第三阶段知识时代知识的知识

“知识正被应用于知识,这是知识变革的第三阶段,或许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42]。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2、智力

人类生命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智力(Intelligence)。古往今来,智力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研究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智力潜能,已成为人类一个永久不衰的话题。

“智力之谜,犹如‘哥德巴赫猜想’,令人神往;智力又是一把古老而又令人困惑的生命之剑,谁把握住这把生命之剑,谁就拥有了未来”[52]。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脑功能的探索;一是对智力的认识和开发。

智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应该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即感知、记忆的能力,判断、思维的能力和想象、创造的能力。人脑的机能是智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它实现的条件,思维则是它的加工过程,实践既是智力的手段又是它的目的。我们如果将智力用以下6个圆圈组成的图来表示,即感知、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技能。如图3-9。思维是6个圆中的中心圆,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智力成分模型。

记忆

思维(中心)

图3-9 智力成分模型

五、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

智力资本究竟能否成为资本,是否在资本范畴之内,自然会想到要弄清资本(Capital)这个概念,虽然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或有形的资本,但毕竟应归属于资本范畴。。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20]。提出了资本的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加了的货币)。指出“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货币,并且当作这个,变成了资本。……G—G’,货币生出货币。在资本最早的解释者重商主义派口中,就是用这一句话来描写资本的”[46]。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不停地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那么,对于资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具有增值作用。资本的定义决定了资本必须是不断地增值,即不断地增值自己。二是运动。没有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增值,这是资本本性得以实现的条件。例如,货币作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产生增值,静止的货币是不能产生增值的。第三,资本是趋利的。资本总是向着有利可图的方向运动,不追求利益就不可能产生增值,这也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从上述对资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

思考题:

1、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具有比其他生产要素更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概念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

3、

案例:芬兰的启示

1995年,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8位,98年提升为第五位,99年上升为第三位,人力资源则排名第一,到2001年,其人均科技成就排名超过美国,排第一。

芬兰只有514万人口,面积只有北京的一半,多次遭入侵,二战作为战败国承担战争赔款。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不足的战败小国,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成为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内因,那就是高素质的芬兰人。他们热爱祖国,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态度,不断创新和超越。创新的教育树立了芬兰人的自信和自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一位学生敢于向一统天下的微软视窗挑战,开发出了与之抗衡的Linux系统。没有这种气概,能够设想今天的芬兰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国家吗?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99年由上年的13位降为25位,2000年又降到28位。国际竞争力也由99年的29位降为31位。近几年,我国虽在科技上有长足进步,但和芬兰

比,就没有任何值得自满的理由了。

思考:芬兰和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的地位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

第4章人力资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之父是()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2、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3、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泰勒 B、德鲁克 C、欧文 D、舒尔茨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相同 B、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含义 C、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D、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 二、多项选择 1、属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有() A、卢卡斯 B、罗默尔 C、丹尼尔 D、马克思 2、属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3、属于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4、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代表人物有() A、马歇尔 B、丹尼森 C、贝克尔 D、亚当·斯密 5、人力资本的特征有() A、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 B、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难以测度 C、花费同样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相同 D、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可理解和延伸如下六层意思: 一是人力资本是依赖于人们的体力能力和脑力能力,因而的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具有人力资本的依附基础;这不只是企业的所有职工,而是全社会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人力资本,在拥有量上有多与少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因而人才也是人力资本依附基础较优秀者;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具有更为优秀与难得的人力资本依附基础;研究人力资本不只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更不限于企业“两种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二是人们的体力和智力是由于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培训、自学等形成的,需要花费资金,即投资形成的。而投资者应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工作单位。所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都是通过这种投资获得的。优秀运动员是在体力上投资较多的人,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是在智力上投资较多者,因而他们有不同的技术业务专长。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ppt.Convertor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 三、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五、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本章思考题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企业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产生及演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提出 (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四)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的两大学派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研究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 2000年以后,国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员工招聘与挑选、培训与开发、工作设计、业绩考评、薪酬设计等传统内容,形成了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即: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政治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科学技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强化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一)“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发展现象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多元化与人力资本 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的知识和技能被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三)创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G.S.Becker)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与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他的人力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从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最有代表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家庭论》、《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理论分析》。后者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贡献表现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分析上。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思想概括如下: (一)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理论 (二)人力资本投资即是教育投资 第五节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及作用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和前景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此相关的一些新兴的经济学科如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会计学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和前景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有许多有待突破之处: 第一,关于人力资本的量化问题。 第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量化问题。 第三,对人力资本的“载体”人的研究。 第四,在一定经济体制条件下,政策、体制运转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章思考题:(希望学生提出本章的问题) 1.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2.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如何? 3. 泰勒的科学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有哪些基本内容? 对你有何启发? 4. 法约尔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想有哪些内涵?怎样借鉴? 5. 简述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6.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标准有哪些? 7.简述技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8.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9.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哪几个方向? 10.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1. 简述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12.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13.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观点16页word文档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 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问。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洋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他认为由物质财富的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物质资,本由人类智力成果积累而成的资本是“精神资本”。李斯特特别强调,青少年和成年的教师、作曲家、音乐家、医师和行政官都应当被列入生产者之列,而且他们的生产性要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性要大得多。但人力资本概念产生以后,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力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象日本、德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何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以及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部分学者终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及人性自由束缚,掀起了“人力资本革命”。贝克尔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

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关于人力资本的内涵,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关于人力资本的特性,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因此,工作性质、种类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使用,同时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质,如何使用取决于个人。 其次,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适当而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 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的各项开支所构成,但是人力投资的成本计量除这些实际费用支出外,还必须计算“放弃收入”,即“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放弃收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本)。如某人在校学习或在企业接受培训,显然某人就没有时间来从事商品或劳务。由此而失去的收入,即所谓的“放弃收入”。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极大地突破了囿于物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局限.使经济学研究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厂很大的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但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左右,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以强大的发展势头赶超美苏,并最终使经济实力上升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让许多入迷惑不解,人们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再加上这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视教育的现代国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和高效益基础上。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 关于国民财富远远大于资源耗费的问题,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之间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负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人力资本理论和地位论述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本 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 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 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是财务经济学和微观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自MM定理产生以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资本结构无关论、静态权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比较,并展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资本结构、信号传递、公司治理、行业竞争 一、引言 从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本结构理论开始,西方财务界的研究至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各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在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MM定理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总结。 (一)资本结构无关论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融资结构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税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无关。 (二)静态权衡理论 (1)税收与资本结构。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公司所得税和资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已不再符合今天的事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l、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资本实际上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物质资本是体现在物质产晶或生产资料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主要是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人力资本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规定。从数量上看,一个社会中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该社会人力资本的规模。从质量上看,每个劳动者的素质,即知识、智力、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各不一样。 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早在18世纪中叶,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已认识到教育或训练的支出可以被看作一种投资。但这一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足够重视。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这种投资包括:用于人们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支出,保健方面的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教育投资又称智力投资,其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提高人口的智能,知识和技术水平;保健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工作能力;劳动力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解决国内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和发挥专一长;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移民是人力在国际间的流动,移民入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一条经济合算的途经。对人力进行投资的目的,按照舒尔茨的说法,是为了通过人力资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可用人力资本形成说明人们收入的差异。一部分犹太人在人力资本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本,因而他们有了较高的收入。 3、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大量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二战后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国民资源的增长,即与用于产生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资本的数量三者结合起来的数量相比,美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速度要高得多,而且从一个商业周期到另一个商业周期,两个增长速度之差变得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定人力资本比能进行再生产的非人的资本以更快的比率增长,是二者产生缺口的根本原因。他由此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膺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他还从战后某些物质资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能以飞快的速度复兴经济的实例,证明增加对人的资本投资要比对物力资本投资更为重要。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得出同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结论,指出贫穷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匾乏。由于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新的外国资本通常被用于建筑物、设备、有时也被用来购置存货,而一般不被用来增加人力投资,所以,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 4、教育投资及教育收益: 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口质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造成的。教育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远比对非人的资本投资更加有益于经济增长。美国从1900年到1957年,实际的物质资本增加大约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增加大约8.5倍,同时物质资本投资获得的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达17.5倍。教育收益率原则上与物质形态投资收益相同,即收益率一收益/成本。如果将教育分为不同阶段,则某一阶段教育收益率一该阶段毕业生对前阶段毕业生工资差额/本阶段教育费用。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浅议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一)

浅议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一) 【摘要】兴起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国外人力资本理论侧重于从宏观方面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做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人力资本产业理论的提出,使人力资本研究与企业理论逐步走向融合。通过静态与动态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由于人力资本研究范畴的局限性,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治理面临的困顿状态。社会人力资本及其产权概念的提出将为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与企业治理的融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企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力资本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迄今为止,企业治理主要是通过职能分工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确定、规范和调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但这种机制已不太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的两大资本取代原来所有者与经营者两大主体后成为企业理论研究和企业治理发展的新视角和关键:一种是出资人资本即货币资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另一种是人力资本。在经济一体化和经营游动状态下,人力资本的主动性与货币资本相比,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和独特创意上,而这些主要靠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来创造。 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着重阐述各个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在弄清国内外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思想和研究主线演变的同时,对迄今为止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和借鉴。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力资本的观念最早萌芽于16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兼·配第之语,他在分析生产要素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曾把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其后,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但是,由于金融资本和物质生产资料是当时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物质资本的供给日益充裕,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而人的智力因素逐渐成为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在经济学说史上比较一致地认为,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和图能、马歇尔被人力资本大师舒尔茨看作是“那些把人视为资本的少数人中的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地论述了知识作为投资结果的思想。然而,遗憾的是,亚当·斯密未能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到其经济理论框架中来。德国经济学家冯·图能认为,在同样原材料、商品设备的条件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创造更多的收入.他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认为这样并不是贬低人格,或者有损于人的自由和尊严。马歇尔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及其资本属性,他特别指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他已清楚地意识到人力资本概念的存在,然而,他并没有将人力资本概念放入到其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中来。在人力资本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他首先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学的框架之中。他们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的理论渊源。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峰。 舒尔茨从50年代开始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于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还在于:他不但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使其

第2章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第2章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专指长期资本结构。 2.1.2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 负债资本是指企业利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本,代表了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债权,因而称为负债资本。负债资本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从外部借入的资本,在债务期满后,这些资本便不再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退出企业:或者继续留存企业组成企业资本周转的一部分,但必须更改债权人或延长债务偿还期限。权益资本是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形成的资本公积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所组成的资本。它代表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因而又称为自由资本。任何企业的创立,按《企业法》和《公司法》规定,都必须筹集必要的资本金,这是权益资本的主体。企业开始经营以后,可以通过提取公积金、留存收益等方式不断扩大权益资本。 2.1.3资本结构优化 根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企业价值等要素之间实现优化均衡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就是指企业通过筹资、融资等手段,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决策过程。 2.2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净收益理论(the net incomeapproach)、净经营收益理论(the net operating income approach)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至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到底是谁,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早期资本结构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杜

[原创]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原创]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 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厂很大的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但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左右,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以强大的发展势头赶超美苏,并最终使经济实力上升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其斗16勺原因让许多入迷惑不解,人们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论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在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及其产生的。 贝克尔对的贡献在于他对的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和其他的与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0-)被认为是现代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同在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