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 习题

固态相变 习题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 粗大的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影响纳米相析出的因素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选择题

1) 下列哪种元素会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进而增加珠光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A镍B锰 C 钼 D 钴

2) 下列哪种元素的加入会促进魏氏组织的形成()

A钼B锰 C 铬 D 硅

3) 在温度-时间图像中,TTT曲线和CCT曲线的位置关系是()

A 两曲线重合

B CCT曲线位于TTT曲线的右下方

C CCT曲线位于TTT曲线的左上方

D CCT曲线位于TTT曲线的正上方

3、简答题

1) 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为什么粒状珠光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2) 什么是派登处理,派登处理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第五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马氏体转变时,与母相的位向关系主要有(),()和()三种关系。

2) 板条状马氏体主要在()形成,它的亚结构为(),位向关系符合(),惯

习面为()。

3) 马氏体相变区别于于其他相变的最基本的两个特点是()和()。

4) 热弹性马氏体的两个重要性质是()和()。

5) 奥氏体的稳定化分为()和()。

2、选择题

1) 针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 )。

A.位错

B.孪晶

C.位错和孪晶

D.空位

2) 关于马氏相变的特点,下列哪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A. 马氏体转变有孕育期(等温马氏体除外)

B. 马氏体可以发生可逆性转变

C. 表面浮突和界面共格

D. 马氏体转变有转变开始和终了温度

3) 奥氏体稳定化与以形成马氏体数量的关系是()。

A.马氏体量越少,稳定化程度越高

B.马氏体量越少,稳定化程度越低

C.马氏体量越多,稳定化程度越低

D.马氏体量越多,稳定化程度越高

3、简答题

1) Md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形变诱发马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在Md点以上对马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对随后的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有何影响?

2)钢中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第六章自测题试卷

1、贝氏体的定义为()。

2、根据碳化物分布不同,贝氏体可分为:()、()、()。

3、上贝氏体微观组织形貌为(),由铁素体板条和分布于板条间的渗碳体;下贝

氏体微观组织形貌为(),由片状铁素体和分布于铁素体内部的碳化物组成。

4、贝氏体转变机制有:()、()。

5、强化方式主要有:()、()、()、()。

6、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贝氏体铁素体晶粒(),铁素体中碳含量(),碳化物的弥散度(),这三方面的因素均使贝氏体的强度增加。

7、()强度较高,韧性也较好。()强度低,韧性很差。贝氏体性能变化趋势:随着B形成温度的降低,强度和硬度(),塑性和韧性()。

8、简述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特点。

9、简述影响B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0、简述贝氏体转变特点。

第七章自测题试卷

1、选择题:

1)一般来说,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体稳定性____,C曲线____。

A.增大,左移 C.减小,左移

B.增大,右移 D.减小,右移

2)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都处于同种材料的等温转变TTT曲线的______。

A.左上方 C.右上方

B.左下方 D.右下方

3)消除网状碳化物的方法有____和_____ 。

A.球化退火 C.淬火

B.正火 D.回火

4)为满足切削加工的要求,含碳量不超过0.45%的钢选用____是合适的。

A.退火 C.正火

B.回火 D.淬火

2、填空题

1)在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中温区域主要发生________转变。

2)随着奥氏体塑性形变量增大,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____,C曲线__移。

3)工具钢球化退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________。

3、问答题

1)画出共析钢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并在图中标出转变的开始线和终了线,各区域的组织,珠光体、贝氏体及马氏体转变区和获得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曲线

2)什么是钢的淬透性?怎么表示?

第八章自测题试卷

1、选择题

1) 作为控制性能的最后一道热处理工序,回火热处理在生产过程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下列哪一项不是回火的作用()

A 消除或减少淬火钢件的内应力

B 提高钢件的硬度和强度

C 稳定工件的组织和尺寸

D 调整钢的性能,使钢件软化,以利于切削加工

2) 马氏体经分解后,原马氏体组织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是由()和()组成的复相组织。

A 有一定过饱和度的立方马氏体

B 板条马氏体

C 亚稳碳化物(ε-碳化物)

D 残余奥氏体

3)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力学性能如何变化的?()

A 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也下降

B 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C 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D 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也提高

4) 对于某些尺寸较大而采用表面淬火的工件,或者有特殊要求的工件如凿子、扁铲等,可以利用淬火冷却后的余热进行回火,这种方法叫做()。

A 局部回火

B 带温回火

C 电热回火

D 自回火

2、填空题

1) 在温度高于100oC进行回火处理时,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其中高碳马氏体的分解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低碳钢中Ms点高,在淬火形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除了可能会发生碳原子向位错偏聚外,在最先形成的马氏体中还有可能析出碳化物,这一特征称为________。

2) 淬火时冷却中断或者冷速较慢均将使奥氏体不易转变成马氏体而使淬火至室温时的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即发生__________现象,该现象可以通过______加以消除。

3) 关于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形成机制,目前有两种理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 关于回火工艺的制订,在生产中,___温回火大量应用于工具,量具和滚工轴承等工件;调制处理一般使用_________;主要用于弹簧钢,且要求获得优良的弹性和强度,同时要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这是应用___________。

3、简答题

1) 简述一下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变化过程以及各个过程所处的温度范围?

2) 什么叫做回火脆性,简述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的特点以及原因,并简要说明减轻或者消除这两类回火脆性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自测题试卷

1、选择题

1)过饱和固溶体时效时的脱溶分解是是一种()型相变。

A.共格切变

B.扩散

C.自由驱动

D.非共格切变

2)G.P.区发生在室温或者低温下时效的初期,其形成速度,分布。()

A.很快均匀

B.很慢不均匀

C.很快不均匀

D.很慢均匀

3)G.P.区与母相,界面能。()

A.共格较大 B.非共格较大 C.共格较小 D.非共格较小

4)超过极大值后硬度下降称为()。

A.温时效

B.过时效

C.冷时效

D.自然时效

5)按位错通过析出相的方式,硬化机制可分三类,下列不属于的是()。

A. 内应变强化

B. 切过颗粒强化

C. 绕过颗粒强化

D.穿过颗粒强化

2、填空题

1)时效是经处理后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溶解度曲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使B组元从过饱固溶体中析出的过程。

2)经过固溶处理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等温保持时,将发生脱溶,使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称为。

3)脱溶沉淀时在母相晶粒边界常存在,既不形成G.P区,也不析出亚稳相及稳定相,使性能变坏。

4)时效是合金的普遍现象。

5)经固溶(淬火)的合金,在室温或低于溶解度曲线温度以下时效时,会发生硬化现象,它的本质是脱溶沉淀引起的强化

3、问答题

1)什么是回归现象?

2)时效分为哪两种,怎么区分?

十章自测题试卷

1. 什么是形变热处理,它的优点和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2. 形变热处理工艺主要可分为哪几类?

第一章自测题答案

1、温度、压力、组织结构

2、材料中均匀一致的微观组成部分,并与其它部分有明显物理差别和界面。

3、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

4、新相与母相机基体间形成界面所增加的界面能、两相体积差别导致的弹性应变能

5、纯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平衡脱溶沉淀、共析转变、调幅分解、有序转变

6、马氏体转变、块状转变、贝氏体转变、伪共析转变、非平衡脱溶沉淀

7、一级相变、二级相变、扩散型相变、无扩散相变、形核-长大型、连续型相变

8、A

9、答:在固态相变中普遍存在非平衡空位、位错、堆垛层错、晶界、夹杂物、自由表面等缺陷,在缺陷及其周围晶体点阵畸变,储存有畸变能,提高了母相局部的自由能。新相在这些缺陷处形核可以使缺陷消失,释放一定的储能,是激活能的势垒大大降低,因此与完整的晶体结构相比较,这些缺陷都是有利的形核位置,在这些位置的形核称为非均匀形核。

第二章自测题答案

1、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

2、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

3、热分析法、电阻分析法、磁热分析法

4、平行光束受到有周期性特征物体的散射作用形成衍射谱,各级衍射波通过干涉重新在像平面上反映伍的特征的相

5、利用电磁波或运动电子束、中子束等与材料内部规则的原子作用产生相干散射,获得材料内部原子排列的信息,从而鉴定出物质的结构

6、光栅扫描,逐点成像

7、质厚衬度、衍射衬度、相位衬度

第三章自测题答案

1. A

2. C

3. 加热温度、碳含量、原始组织、合金元素

4.利用Al脱氧,形成AlN质点,细化晶粒,得到细晶粒钢;利用易形成碳、氮化物的合金元素形成难溶碳化物、氮化物细化晶粒;采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办法来获得细小晶粒;控制钢的热加工工艺和采用预备热处理工艺

5.临界点以上的高温区形成的单一固溶体、碳原子位于γ-Fe的八面体间隙中

6. 答: a) A形核b) A长大c) 剩余渗碳体的溶解d) A均匀化

7. 答: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

①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碳原子浓度相差较大,容易形成较大的浓度起伏,从而有利于获得形成奥氏体晶核所需的碳浓度;②在相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Fe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扩散由旧相向新相的点阵转移,即易于满足结构起伏的要求;③在两相界面处,晶体缺陷及杂质较多,因此有较高的畸变能,易达到新相形成所需的能量起伏,同时新相在这些部位形核,有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统的自由能降低。因此在两相界面处形核能够满足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所需要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要求,有利于晶核形成。

8. 答:连续加热的奥氏体转变的特点为:

(1)相变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增大;

(2)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3)奥氏体形成速度随加热速度增加而加快;

(4)奥氏体成分不均匀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增大;

(5)奥氏体起始晶粒度随加热速度增大而细化。

9. 答: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合金钢构件在热处理时,常出现由于锻压、轧制、铸造、焊接等工艺而形成的原始有序粗晶组织。这些非平衡的粗晶有序组织在一定的加热条件下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继承或恢复原始粗大晶粒的现象,成为组织遗传。

控制组织遗传的一般措施包括:采用较快速度或中等速度加热;采用退火或高温回火,消除非平衡组织;对于铁素体-珠光体的低合金钢,组织遗传倾向较小,可采用正火来校正过热组织。

10. 答: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可以观察到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1)存在一孕育期,即加热经过一段时间,转变才开始。

(2)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成S形,在转变初期,转变速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当转变量达到50%时,转变速度达到最大,之后速度下降。

(3)随等温温度提高,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向左移动,即孕育期缩短,转变速度加快。

第四章自测题答案

1) 珠光体、屈氏体、索氏体

2) 特定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分解、片状珠光体的低温退火、马氏体或贝氏体的高温回火、形变球化

3) 纵向及横向长大分支长大台阶机制长大

4) 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钢的脆性转变温度升高

5) 冷却速度变形道次

2、1) D 2) B 3) B

3、1)答:这是因为(1)粒状珠光体比片状珠光体具有较少的相界面,铁素体中位错易于滑动,故使塑性变形抗力减小;另一方面,由于相界面少,界面上位错塞积就多,正应力大,易于开裂。这两方面的因素均使强度降低。(2)渗碳体呈颗粒状,没有尖角,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所以粒状珠光体的塑性好。

2) 答:派登处理就是使高碳钢获得细珠光体,再经过深度冷拔,获得高强度钢丝。

步骤:高碳钢奥氏体化→铅浴等温(560℃)得到索氏体→冷拉(是铁素体内位错密度提高,强度上升,片间距下降,而使渗碳体不致脆断)。最终得到强烈变行后的细珠光体,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的配合。

第五章自测题答案

1、填空题

1) K-S关系、西山关、G-T关系

2) 低、中碳钢和不锈钢中、位错、K-S关系、{111}

3) 相变是以共格切变的方式进行、相变的无扩散性

4) 超弹性、形状记忆效应

5) 热稳定化、力学稳定化

2、1) B 2) A 3) B、D

3、简答题

1) 答:形变诱发马氏体是指在T。和Ms之间,由于奥氏体收到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马氏体,马氏体的量与形变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形变能诱发马氏体的量越少,Md点的物理意义表示能获得形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温度,此温度介于T。和Ms之间,当温度高于Md后,形变就不能在诱发马氏体。

在Md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当形变量足够大时,可以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

冷却时马氏体难以进行,Ms点下降,残余奥氏体量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力学稳定化。

2) 答: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按相变的驱动力大小和形成方式分为变温、等温、爆发型和热弹性相变。

(1)变温马氏体相变的特点:Ms点以下不断降温,马氏体核才能继续形成,且形核速度极快,瞬时形成;长大速率极快;马氏体单晶长大到一定大小后不在长大,要继续发生转变则需进一步降温;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与长大速度无关。

(2)等温马氏体相变的特点:形核需要孕育期,但长大速度极快;形核率随过冷度增加,先增加,当过冷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又随之减小;转变一般都不能进行到底,只有部分奥氏体可以转变成等温马氏体,完成一定转变量后即停止了,若要继续发生转变,需要更低的温度。(3)爆发式转变:Ms温度低于零度的合金经冷至Mb,瞬间剧烈形成大量马氏体;爆发停止后,卫视转变继续进行,必须继续降低温度。

(4)热弹性马氏体转变:马氏体片可随温度降低而长大,随温度升高而缩小;产生的形状变化始终依靠相邻母相的弹性变形协调,保持界面的共格性。

(5)表面马氏体:在温度稍高于Ms点温度等温,在试样表面形成马氏体,内部仍为奥氏体。

第六章自测题答案

1、贝氏体是钢铁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域与Ms之间的中温区等温,或连续冷却通过这个中温区时形成的组织

2、上贝氏体、下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

3、羽毛状、针状或针叶状

4、切变机制、台阶机制

5、细晶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位错强化

6、变细、增加、增加

7、下贝氏体、上贝氏体、提高、提高

8、答:1)等温温度愈高,转变量愈少。

2)有孕育期

3)转变速度先增后减

9、答:1)转变温度

2)化学成分: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3)晶粒大小与奥氏体化温度:随A晶粒增大,B转变孕育期增长,转变速度变慢。A化T 升高,时间延长,B转变速度先降后增。

4)应力影响:拉应力加快B转变。

5)塑性变形: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B转变变慢;在较低温度的形变,使B转变加快。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的停留时间的影响。

10、答:1)形核与长大过程;B形核需要一定的孕育期,转变的领先相是F;B转变速度远比M慢;

2)B形成时会产生表面浮凸;

3)B转变有一上限温度Bs和下限温度Bf;

4)B转变具有不完全性,随转变温度升高,不完全性愈强;

5)B转变时新相与母相A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关系;

6)转变过程中有C的扩散。

第七章自测题答案

1、1)B 2)D 3)A、B 4)C

2、1)贝氏体2)缩短、左

3)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4)调制处理

3、1)

2)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M组织的倾向(即钢被淬透的能力),是钢固有的属性。表示方法为J(HRC/d)其中d为至水冷端距离;HRC为该处的硬度值)。

第八章自测题答案

1、1)B2)A C3)C4)D

2、1)双相分解、单相分解、自回火2)热稳定化、重新加热

3)脆性相析出理论、杂质元素偏聚理论4)低、高温回火、中温回火

3、1)答: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将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初期析出的是亚稳碳化物,后期将转变为稳定的碳化物;同时,残余奥氏体发生相变,α-Fe基体还将随温度的升高发生回复和再结晶等过程而消除体内晶体学缺陷。可以将回火过程中的组织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发生于室温到200℃;

(2) 马氏体分解及 -碳化物(亚稳碳化物)的沉淀,发生于100℃~250℃;

(3) 残余奥氏体转变,发生于200℃~300℃;

(4) 碳化物类型变化(由 -碳化物向渗碳体转变),发生于250~400℃;

(5) 碳化物聚集长大、合金碳化物的形成以及α-Fe的变化(回复再结晶),发生于400~700℃。

2)答:淬火钢在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一定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单调地增高,许多钢可能在两个温度区域内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这种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在250~400℃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不可逆。第一次回火脆性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即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保温后,不论随后是快冷还是慢冷,钢件都会产生脆化。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工件,其断口大多为晶间(沿晶界)断裂,而在非脆化温度回火的工件一般为穿晶(沿晶粒内部)断裂。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沿板条马氏体的条界、束界和群界或片状马氏体的孪晶带和晶界上有碳化物薄壳形成,沿晶界形成脆性相能引起脆性沿晶断裂。此外还有晶界偏聚理论,即认为奥氏体化时杂质元素P、S、As、Sn、Sb等在晶界、亚晶界偏聚导致晶界弱化是引起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

①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

②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

③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

④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

⑤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在450~600℃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称高温回火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对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敏感。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可逆性的。处于第二类回火脆性状态的钢,其断口呈晶间断裂。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形成机制有脆性相析出理论和杂质元素偏聚理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或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

①选用高纯度钢,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

②加入能细化奥氏体晶粒的合金元素(如Nb、V、Ti等)以细化奥氏体晶粒,增加晶界面积,降低单位晶界面积杂质元素的含量。

③加入适量能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如Mo、W等);

④避免在450~600℃温度范围内回火,在600℃以上温度回火后应采取快冷;

⑤对亚共析钢采用亚温淬火方法,在淬火加热时,使P等元素溶入残留的α相中,降低P 等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上的偏聚浓度。

⑥采用形变热处理方法,细化奥氏体晶粒并使晶界呈锯齿状,增大晶界面积,减轻回火时杂质元素向晶界的偏聚。

第九章自测题答案

1、1)B 2)A 3)C 4)B 5)D

2、1)固溶2)沉淀强(硬)化或时效强(硬)化3)无析出区4)有限互溶5)弥散

3、1)答:将经过时效处理的合金放在低于固溶处理温度以下比较高的某一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几分之一秒至若干秒),并迅速冷却,那么时效硬化现象会立即消除,硬度基本上恢复到固溶处理状态,而塑性的指标(伸长率与截面收缩率)则上升。

2)答: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自然时效是在室温下进行,人工时效则是室温以上某一温度。

第十章自测题答案

1、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

2、低温形变热处理、高温形变热处理、等温形变热处理、形迹时效和形变化学热处理。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合金固态相变》(A卷共2页)(考试时间:2008年6月19日)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珠光体

2.回火脆性

3.相间析出

4.伪共析转变

5.形变诱发马氏体

二、填空:( 20分,每空0.5分)

1.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①,②,③,其中④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2.奥氏体是①固溶体,碳原子位于②位置,钢中马氏体是③固溶体,具有④点阵。

3.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①,②,③,④。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①,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②。5.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①,Ms随②升高而③。

6.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①,②,③。

7.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①,②,③,④,⑤。8.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①类应力,原因是②;第③类应力,原因是④;第⑤类应力,原因是⑥。

9.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①,工业中也称为②处理。10.时效硬化机制有①,②,③。

11.通常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是在①,过共析钢为了减少变形开裂,其淬火加热温度通常是在②。

12.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①(晶面关系),②(晶向关系)。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由铁碳相图可知, CA-F____CA-C, 碳原子向F一侧扩散, 有利于A的长大.

(a) < (b) > (c) ≤(d) =

2.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

(a) 减小(b) 不变(c) 增大(d) 无规律

3.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_.

(a) F (b) A (c) F+A (d) P+F

4.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5.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

a) 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 两相间的表面能,c) 弹性应变能,d) 塑性应变能

6.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7.一般认为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是____。

(a)渗碳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和铁素体

8.发生P转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Fe3C/P界面

9.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10.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11.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强度逐渐,韧性。

a) 降低,降低,b) 增加,增加,c) 降低,增加,d) 增加,降低

12.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13.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4.要想改善碳钢在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加工性能,宜采取的中间热处理工艺为。(a)退火(b)淬火(c)回火(d)正火

15.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6.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

17.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

(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

18.上贝氏体转变的形成温度范围是:

a) 550℃以上,b) 350~550℃,c) 350℃以下,d) Ms点以下

19.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

(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

20.在Ms点以上由变形产生的马氏体为。

(a) 应力促发马氏体(b)形变诱发马氏体(c)淬火马氏体(d)热弹性马氏体

四、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说明钢的淬火、回火的目的。

2.珠光体中球状碳化物形成的途径。

3.简述派登处理在高碳钢强韧化方面的应用。

4.M转变需要很大的过冷度,为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1.(10分)试从转变热力学,动力学,组织,性能方面论述钢中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

2.(8分)试画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并标出:1)各相区的组织和临界点(线)

代表的意义;(2)分别获得M,P,B下,P+B组织的冷却速度曲线。

3.(6分)30#钢齿轮在工作时发生了开裂,现要对其开裂原因进行失效分析。据了解,其热处理工艺为850C淬火,350C回火,根据你所学的固态相变研究的方法的基本知识,请提出失效分析的方案,并分析其失效的具体原因。

4.(6分)碳钢在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后会具有不同硬度。在进行以下热处理后请画出其硬

度随含碳量的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原因。1)完全淬火冷却到室温,2)不完全淬火冷却至室温,3)完全淬火后深冷处理。

5.下图为两类相图,a)为匀晶相图,两组元无限互溶,b)为有共晶转变的相图,两组元有限互溶。说明成份为B0的合金分别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强化,为什么?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试卷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珠光体

2.回火脆性

3.相间析出

4.伪共析转变

5.形变诱发马氏体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①,②,③,其中④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2.奥氏体是①固溶体,碳原子位于②位置,钢中马氏体是③固溶体,具有④点阵。

3.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①,②,③,④。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①,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②。5.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①,Ms随②升高而③。

6.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①,②,③。

7.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①,②,③,④,⑤。8.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①类应力,原因是②;第③类应力,原因是④;第⑤类应力,原因是⑥。

9.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①,工业中也称为②处理。10.时效硬化机制有①,②,③。

11.通常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是在①,过共析钢为了减少变形开裂,其淬火加热温度通常是在②。

12.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①(晶面关系),②(晶向关系)。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由铁碳相图可知, CA-F____CA-C, 碳原子向F一侧扩散, 有利于A的长大。

(a) < (b) > (c) ≤(d) =

2.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

(a) 减小(b) 不变(c) 增大(d) 无规律

3.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_。

(a) F (b) A (c) F+A (d) P+F

4.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5.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

(a) 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 两相间的表面能(c) 弹性应变能(d) 塑性应变能

6.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7.一般认为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是____。

(a)渗碳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和铁素体

8.发生P转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 Fe3C/P界面

9.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10.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11.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强度逐渐,韧性。

(a) 降低,降低(b) 增加,增加(c) 降低,增加(d) 增加,降低

12.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13.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4.要想改善碳钢在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加工性能,宜采取的中间热处理工艺为。(a)退火(b)淬火(c)回火(d)正火

15.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6.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线

17.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

(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

18.上贝氏体转变的形成温度范围是。

a) 550℃以上b) 350~550℃c) 350℃以下d) Ms点以下

19.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

(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

20.在Ms点以上由变形产生的马氏体为。

(a) 应力促发马氏体(b)形变诱发马氏体(c)淬火马氏体(d)热弹性马氏体

四、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 说明钢的淬火、回火的目的。

2. 珠光体中球状碳化物形成的途径。

3.简述派登处理在高碳钢强韧化方面的应用。

4. M转变需要很大的过冷度,为什么?

5. 过共析钢一般应该在什么温度下淬火?为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1. (10分)试从转变热力学,动力学,组织,性能方面论述钢中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

2. (8分)试画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并标出:1)各相区的组织和临界点(线)代表的意义;(2)分别获得M,P,B下,P+B组织的冷却速度曲线。

3.(6分)30#钢齿轮在工作时发生了开裂,现要对其开裂原因进行失效分析。据了解,其热

处理工艺为850℃淬火,350℃回火,根据你所学的固态相变研究的方法的基本知识,请提出失效分析的方案,并分析其失效的具体原因。

4.(6分)碳钢在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后会具有不同硬度。在进行以下热处理后请画出其硬度随含碳量的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原因。

1)完全淬火冷却到室温,2)不完全淬火冷却至室温,3)完全淬火后深冷处理。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A卷试卷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回火马氏体

2.回火脆性

3.组织遗传

4.时效

5.形状记忆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晶面关系),(晶向关系)。

2. 奥氏体是点阵。固溶体,碳原子位于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3. 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 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

为,,,。

5. 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类应力,原因是;第类应力,原因

是;第类应力,原因是。

6. 时效硬化机制有,,。

7. 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

8. 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

9. 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Ms随升高而。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工业中也称为处理。

11.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正火的冷却方式为,正火后强度略于退火后的强度。

12.分析物相组成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请举出其中的两种:,。

三、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由铁碳相图可知,奥氏体转变时,CA-F_ ___CA-C, 碳原子向F一侧扩散,有利于A的长大。

(a) < (b) > (c) ≤(d) =

2.珠光体的片层间距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___ _。

(a) 减小(b) 不变(c) 增大(d) 无规律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 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 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5.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 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6.淬火钢在温度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

(a)250~400℃(b)450~600℃(c)100~300℃(d)350~650℃

7.发生P转变时,Fe3C形核于__ 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__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 Fe3C/P界面

8.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 和_ _中的扩散。__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9.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10.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强度逐渐,韧性。

(a) 降低,降低(b) 增加,增加(c) 降低,增加(d) 增加,降低

11.与上贝氏体相比,下贝氏体具有的强度和的韧性。

(a) 较低,较高(b) 较高,较高(c) 较低,较高(d) 较高,较低

12.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3.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 _。

(a) F (b) A (c) F+A (d) P+F

14.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5.选出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___ 。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16.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 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线

17.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

(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

18.在Ms点以上由变形产生的马氏体为。

(a)应力促发马氏体(b)形变诱发马氏体(c)淬火马氏体(d)热弹性马氏体

19.几乎所有的钢均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出现温度范围是。(a) 450~600℃(b) 250~400℃(c) 200℃以下(d) Ms点以下

20.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

(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

四、答题(20分,每题5分)

1. 说明钢的淬火、回火的目的。

2. 简述影响Ms点的因素有哪些?

3. 试分析弹簧钢丝经“派登”处理后具有高强度、高塑性的原因。

4. M转变需要很大的过冷度,为什么?

五、论述题(30分,1和2题为必做题;3、4和5题中任选两题)

1. (10分)试从转变热力学,动力学,组织,性能方面论述钢中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

同点。

2.(8分)试画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并标出:1)各相区的组织和临界点(线)代表的意义;(2)临界冷却曲线;(3)分别获得M,P,B下,P+B,B下+M组织的冷却速度曲线。

3.( 6分)碳钢在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后会具有不同硬度。在进行以下热处理后请画出其硬度随含碳量的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原因。

1)完全淬火冷却到室温,2)不完全淬火冷却至室温,3)完全淬火后深冷处理。

4. (6分)30#钢齿轮在工作时发生了开裂,现要对其开裂原因进行失效分析。据了解,其热处理工艺为850℃淬火,350℃回火,根据你所学的固态相变研究的方法的基本知识,请提出失效分析的方案,并分析其失效的具体原因。

5. (6分)下图为两类相图,a)为匀晶相图,两组元无限互溶,b)为有共晶转变的相图,两组元有限互溶。说明成份为B0的合金分别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强化,为什么?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试卷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回火马氏体

2.回火脆性

3.二次硬化现象

4.晶粒度

5.形状记忆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

2.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

3.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其中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 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

5.奥氏体是固溶体,碳原子位于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固溶体,具有点阵。

6.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Ms随升高而。

7. 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正火的冷却方式为,正火后强度略于退火后的强度,组织更。

8. 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

9.时效硬化机制有,,。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工业中也称为处理。

11.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晶面关系),(晶向关系)。

13.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等;没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等。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_。

(a) F (b) A (c) F+A (d) P+F

2.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选出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5.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6.要想改善碳钢在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加工性能,宜采取的中间热处理工艺为。(a)退火(b)淬火(c)回火(d)正火

7.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8.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

9.要想获得综合力学性能好的钢,最适宜且经济的热处理方式为____。

(a)淬火加低温回火(b)退火(c)正火(d)贝氏体等温淬火

10.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

11.发生P转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 Fe3C/P界面

12.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强度逐渐,韧性。

(a) 降低,降低(b) 增加,增加(c) 降低,增加(d) 增加,降低

13.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

14.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

15.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

16.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 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线

17.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

(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

18.在Ms点以上由变形产生的马氏体为。

(a)应力促发马氏体(b)形变诱发马氏体(c)淬火马氏体(d)热弹性马氏体

19.上贝氏体转变的形成温度范围是。

(a) 550℃以上(b) 350~550℃(c) 350℃以下(d) Ms点以下

20.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

(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

四、简答题:(20分,每题5分,*注:任选其中四题)

1. 简述珠光体中球状碳化物形成的途径。

2. 说明钢的淬火、回火的目的。

3. 简述相间析出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

4. 过共析钢一般应该在什么温度下淬火?为什么?

5. 试分析弹簧钢丝经“派登”处理后具有高强度、高塑性的原因。

五、论述题(30分)

1. (8分) 某电站汽轮发电机转子,由30CrNi 制成,热处理工艺为:淬火和550℃回火(回火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长期运行后转子发生沿晶断裂,造成严重事故。试分析其断裂的原因,并说明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应如何预防此类事故?

2. (10分) 试从转变热力学,动力学,组织,晶体学及性能等方面论述钢中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

3. (6分) 碳钢在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后会具有不同硬度。在进行以下热处理后请画出其硬度随含碳量的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原因:

1)完全淬火冷却到室温,2)不完全淬火冷却至室温,3)完全淬火后深冷处理

4. (6分) 下图为两类相图,a)为匀晶相图,两组元无限互溶,b)为有共晶转变的相图,两组元有限互溶。说明两个相图中成份为B0的合金各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强化,为什么?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 答案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答案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 回火马氏体: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 二次硬化现象: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4. 晶粒度: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5. 形状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2.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3.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5.奥氏体是碳溶于γ-铁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6.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碳含量,Ms随碳含量升高而降低。 7.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于退火后的强度,组织更细小。 8.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9.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派登处理。11.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12.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没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熔盐,碱(熔融金属)等。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c_。 (a) F (b) A (c) F+A (d) P+F 2.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c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b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__b,c_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5.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d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最新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答案资料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 一、(20分) 1、试对固态相变的相变阻力进行分析 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这是由于发生相变时形成新界面,比容不同都需要消耗能量。 界面能:是指形成单位面积的界面时,系统的赫姆霍茨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大小和化学键的数目、强度有关。为表面张力, 为偏摩尔自由能,为由于界面面积改变而引起的晶粒内部自由能变化 (1)共格界面的化学键数目、强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σ最小;半共格界面产生错配位错,化学键发生变化,σ次之;非共格界面化学键破坏最厉害,σ最大。 (2)应变能 ①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共格应变能):共格界面由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最大,半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最小。 ②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体积应变能):和新相的形状有关,,球状由于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最大,针状次之,片状最小。 2、分析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中新相形核的作用 固相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等,如果在晶体缺陷处形核,随着核的形成,缺陷将消失,缺陷的能量将给出一供形核需要,使临界形核功下降,故缺陷促进形核。 (1)空位:过饱和空位聚集,崩塌形成位错,能量释放而促进形核,空位有利于扩散,有利于形核。 (2)位错: ①形成新相,位错线消失,会释放能量,促进形核 ②位错线不消失,依附在界面上,变成半共格界面,减少应变能。 ③位错线附近溶质原子易偏聚,形成浓度起伏,利于形核。 ④位错是快速扩散的通道。 ⑤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和层错,有利于形核。 Aaromon总结: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利于形核;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更容易形核;位错可缠绕,割阶处形核;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位错易于形核;位错影响形核,易在某些惯习面上形成。 (3)晶界:晶界上易形核,减小晶界面积,降低形核界面能 二、(20分) 已知调幅分解浓度波动方程为: ,其中: 1、试分析发生调幅分解的条件 只有当R(λ)>0,振幅才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即发生调幅分解,要使R(λ)>0,得G”<0且| G”|>2η2Y+8π2k/λ2 令R(λ)=0得λc—临界波长,则λ<λc时,偏聚团间距小,梯度项8π2k/λ2很大,R(λ)>0,不能发生;λ>λc时,随着波长增加,8π2k/λ2下降,易满足| G”|>2η2Y+8π2k/λ2,可忽略梯度项,调幅分解能发生。 2、说明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和共格拐点,并画出化学拐点、共格拐点和平衡成分点在温度——成分坐标中的变化轨迹 化学拐点:当G”=0时。即为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 共格拐点:当G”+2η2Y=0时为共格拐点,与化学拐点相比共格拐点的浓度范围变窄了,温度范围也降低了。 3、请说明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相变的区别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

金 属 热 处 理 主讲 主讲 从善海从善海材冶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 1.热处理 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方式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其工艺曲线如下图所示。 一、热处理及其作用 绪论 ℃ Ac 1 加热 Ac 3

●平衡脱熔沉淀 设A-B 二元合金,当成分为K 的合金被加热到t 1温度时,β相将全部溶入a 相中而成为单一的固溶体。若自t 1温度缓慢冷却至固溶度曲线MN 以下温度时,β相又将逐渐析出,这一过程称为平衡脱熔沉淀。 (二)平衡脱熔沉淀 在转变初期,新形成的两个微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面和成分的突变,上坡扩散,最终使一均匀固

二、不平衡转变 (一)伪共析转变 当奥氏体以较快冷速过冷到GS和ES的延 长线以下温度时(如图1-2中虚线),奥 氏体中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 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从奥氏体状态快 温度以下,先共析相来不 速冷却到A r1 及析出,奥氏体直接转变为铁素体和 渗碳体(F+Fe C),这种转变称为伪 3 共析转变。 这种由非共析成分所获得的共析组织称为伪共析组织

期间过饱和固溶体便会自发地发生分解,从中逐渐析出不平衡脱熔沉淀或时效

b)伸缩型半共格(c)切变型半共格 (三)非共格晶面 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其原子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再维持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 (d、c )非共格界面 二、两相间的晶体学关系 惯习面 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如马氏体总是在奥氏体的面上形成,故 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间往往存在 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 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 种品面称为惯习面。 {} α′ 011 {} γ 111 // {} α′ 011 {} γ 111 马氏体的密排面与奥氏体的密排面 记着:

固态相变理论部分答案

《固态相变理论》作业3 1.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答:1)孕育期的预相变:在贝氏体孕育期内,母相发生成分的预分配和结构的预转变。预相变期发生了原子的偏聚,形成贫碳区即为贝氏体相变的 形核位置。相变机制存在扩散和切变学派的争论。 2)贝氏体相变形核:贝氏体相变是非均匀形核,上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而下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的晶内形核。 3)贝氏体的长大机制:存在三种观点1.马氏体型的贝氏体切变长大机制,这种学派认为,贝氏体长大与马氏体相似,以切变方式进行,但贝氏体 长大的速度比马氏体慢的多。判断依据是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效应现象。 切变包括滑移切变和孪生切变。2.扩散台阶长大机制,台阶机制可以为 扩散长大所利用,也可以为切变长大利用。3.扩散-切变复合长大模型, 这种模型首要条件是界面位错必须是刃型位错或刃型分量为主导的。因 为只有刃型位错才能攀移,而螺位错是不能攀移的。 2.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C。形态为答:1)上贝氏体的形成中温转变,在350~550℃,组织为BF+Fe 3 羽毛状上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2)下贝氏体的形成低温转变,小于350℃。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通过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镜片状。由于温度低,BF中的碳的过饱和 度很大。同时,碳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扩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 在BF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同样,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 中的扩散所控制。 3)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转变时需要扩散的原子数量增加,转变速度下降。除了铝和钴外,合金元素都或多或少 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 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 4)奥氏体晶粒度大小的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大,晶界面积越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越长,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5)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拉应力加快贝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 贝氏体转变速度减慢;而在较低温度的形变使得转变速度加快。 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

固态相变考试题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回火马氏体 答: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回火脆性 答: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组织遗传 答:合金钢构件在热处理时,常出现由于锻压、轧制、铸造、焊接等工艺而形成的原始有序粗晶组织。这些非平衡的粗晶有序组织(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等)在一定加热条件下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继承或恢复原始粗大晶粒的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4.时效 答:过饱和的固溶体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得溶质原子在固溶体点阵中的一定区域内析出、聚集、形成新相,引起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称为时效。5.形状记忆效应 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效应。 6. 二次硬化现象 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7. 晶粒度 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2.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碳溶于a -Fe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点阵。 3. 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半共格,非共格,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 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 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5. 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三类应力,原因是 M分解,造成碳原子析出;第二类应力,原因是碳化物的析出;第一类应力,原因是 a相再结晶。 6. 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7.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8. 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 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9. 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含碳量,Ms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10. 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调质处理。 11. 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退火后的强度。 12. 分析物相组成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请举出其中的两种:中子衍射, X射线衍射。 13.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14. 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

(完整版)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复习思考题 1.固态相变和液-固相变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1)都需要相变驱动力(2)都存在相变阻力(3)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 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 2.金属固态相变有那些主要特征? 相界面;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弹性应变能;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 3. 说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 在固态相变中,由于新旧相比容差和晶体位向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在一个新旧相有机结合的弹性的固体介质中,在核胚及周围区域内产生弹性应力场,该应力场包含的能量就是相变的新阻力—畸变自由焓△G畸。则有: △G = △G 相变+△G界面+△G畸 式中△G 相变一项为相变驱动力。它是新旧相自由焓之差。 当:△G 相变=G 新 -G 旧 <0 △G 相变小于零,相变将自发地进行 (△G界面+△G畸)两项之和为相变阻力。 (1)界面能△G界面 界面能σ由结构界面能σst和化学界面能σch组成。即:σ=σst+σch 结构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形成的界面能。 (2)畸变能阻力—△G畸 4.为什么在金属固态相变过程中有时出现过渡相? 过渡相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 5. 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有何影响? 晶核在晶体缺陷处形核时,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因此,晶体通过自组织功能在晶体缺陷处优先性核。 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体现在: (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 (2)原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使形核功减小。 (3)界面处的扩散比晶内快的多。 (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 (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6.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那些特征? (1)扩散型相变 原子迁移造成原有原子邻居关系的破坏,在相变时,新旧相界面处,在化学位差驱动下,旧相原子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在新相中原子打乱重排,新旧相排列顺序不同,界面不断向旧相推移,此称为界面热激活迁移,是扩散激活能与温度的函数。 新相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 (2)无扩散型相变 相变的界面推移速度与原子的热激活跃迁因素无关。界面处母相一侧的原子不是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而是集体定向的协同位移。界面在推移的过程中保持宫格关系。 新相与母相的结构不同,化学成分相同态相变具有形核阶段? 固态相变分为有核相变与无核相变,大多数固态相变都是有核相变, 8.为什么金属固态相变复杂多样? 见4页。 9.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或晶界能的降低。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同,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反。 10.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系统在获得其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外界干预,而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称自组织。其条件是:(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

固态相变试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第2篇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第7章钢的热处理 教学目标: 搞清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概念; 掌握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基本知识 掌握相变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本质。 第8章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8钢的热处理 一、热处理的作用 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 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 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 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 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投入使用。 热处理的定义: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三大要素:加热、保温和冷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场购回的是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 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导致性能差别如此大的原

因是不同的热处理后内部组织截然不同。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来确定。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和其他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 所以,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制备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 如上所述,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1、加热 按加热温度的高低,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临界点A i以下加热, 此时一般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A i以上加热,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相变原理(复习题)

相变原理复习习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相变:指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时,体系发生的从一相到另一相的变化过程。 固态相变:金属或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或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改变。 共格界面:若两相晶体结构相同、点阵常数相等、或者两相晶体结构和点阵常数虽有差异,单存在一组特定的晶体学平面使两相原子之间产生完全匹配。此时,界面上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界面上原子为两相所共有,这种界面称为共格界面。当两相之间的共格关系依靠正应变来维持时,称为第一类共格;而以切应变来维持时,成为第二类共格。 半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的特点:在界面上除了位错核心部分以外,其他地方几乎完全匹配。在位错核心部分的结构是严重扭曲的,并且点阵面是不连续的。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δ很大时,两相原子之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在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一般认为,错配度小于0.05时两相可以构成完全的共格界面;错配度大于0.25时易形成非共格界面;错配度介于0.05~0.25之间,则易形成半共格界面。 一级相变:相变前后若两相的自由能相等,但自由能的一级偏微商(一阶导数)不等的相变。特征:相变时:体积V,熵S,热焓H发生突变,即为不连续变化。 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气化,气体的凝聚,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等。 二级相变:相变时两相的自由能及一级偏微商相等,二级偏微商不等。特征:在临界点处,这时两相的化学位、熵S和体积V相同;但等压热容量Cp、等温压缩系数β、等压热膨胀系数α突变。 例如:合金的有序-无序转变、铁磁性-顺磁性转变、超导态转变等。 均匀相变:没有明显的相界面,相变是在整体中均匀进行的,相变过程中的涨落程度很小而空间范围很大。特点:A: 无需形核;B: 无明确相界面; 非均匀相变:是通过新相的成核生长来实现的,相变过程中母相与新相共存,涨落的程度很大而空间范围很小。特点:A:即为形核-长大型相变;B: 新旧相差别较大(结构或成分); C: 相变过程中母相与新相共存 形核功:晶核长大到r* 所需克服的能垒,或所做的功。 晶核长大的两个伴随过程:即为界面过程(满足结构);传质过程(满足成分) 相变动力学:研究新相形成量(体积分数)与时间、温度关系的学科称为相变动力学。 新相颗粒的粗化:粗化是指在相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相颗粒平均尺寸增大的动力学过程

固态相变 习题学习资料

固态相变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 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名词解释

1.固态相变:金属盒陶瓷等固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 2.平衡转变;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所发生的能获得复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 3.共析相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 4.平衡脱溶相变;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 5.扩散性相变;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也称非协调型 6.无扩散性相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扩散,参与转变的所有原子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相变也称协同型 7.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8.形核率;单位时间形成的晶核数 9.混晶;置换固溶体,两种或多种元素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晶相 10.异常长大: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被第二相微粒、织构、表面热蚀沟等阻碍,使得大多数晶粒不能长大,从而使少数较大的晶粒得以迅速长大。 11.奥氏体;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 12.珠光体;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13.粒状珠光体;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 14.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 15.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就铁基合金而言,是过冷奥氏体发生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所形成的产物。铁基合金中常见的马氏体,就其本质而言,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就铁-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6.屈氏体;通过奥氏体等温转变所得到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极弥散的混合物。是一种最细珠光体类型组织,其组织比索氏体组织还细 17.索氏体;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五六百倍才能分辨出为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相组织。 18.组织遗传;将晶界有序组织加热到Ac3,可能导致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与原始晶粒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取向。 19.相变孪晶;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孪晶。 20.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21.反稳定化;当等温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等温温度升高,奥氏体稳定化程度反而下降的现象。 22.不变平面应变;相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变形,但变形为均匀切变,且相变过程中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应变。 23.惯习面;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 24.热弹性马氏体;在冷却转变与加热逆转变时呈弹性长大与缩小的马氏体 25.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这种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发生较大变形后,经加热至某一温度之上,能恢复到变形前形状的合金。 26.正方度;c/a表示晶格畸变程度,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结构的马氏体的c/a值。 27.伪共析组织;过冷奥氏体以极快冷速转变形成的p组织,其成分因奥氏体含碳量不同而不同。 28.回火;淬火处理后将工件加热到低于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操作。 29.回火屈氏体;铁素体加片状或者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0.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向低碳马氏体和e-碳化物分解的过程,所得组织马氏体经分解后的立方马氏体+e-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31.回火索氏体;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2.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 33.二次硬化;当马氏体中含有足够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500°c以上回火是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因回火温度升高, -碳化物粗化而软化的刚再度硬化 34.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是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35.时效;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均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 36.脱溶;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本答案基本根据录音整理所得,课本有的标了页码* 金色固态相变原理 简答题 1.简述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的过程。(P42) 答:(1)奥氏体形核奥斯体的形核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2 )奥氏体晶核长大奥氏体的长大过程是两个新旧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驱动力为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3)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铁素体的溶解速度大了渗碳体的溶解速度,使渗碳体过剩而逐渐溶入奥氏体中;(4)奥氏体的均匀化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碳原子的扩散使碳原子的分布趋于均匀。 2.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76) 答:(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原子基集体有规则的向新相中迁移,形成切变共格界面,表面产生浮突效应;(2)无扩散性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边改组为体心立方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4)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相变温度在Ms-Mf完成,但是转变不能完全进行,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5)可逆性 3.什么是第一类回火脆性,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有哪些?(P143) 答:在250-400°C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也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避免方法:(a)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b)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c)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d)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e)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4.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那种会出现显微裂纹,为什么?(根据录音所得) 答:片状马氏体。显微裂纹是片状马氏体形成是产生的,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成两个部分,而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马氏体的大小是不同的。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断的撞击先形成的马氏体。由于马氏体的形成速度非常快,所以相互撞击,同时还与奥氏体晶界撞击,产生较大的应力场,另外片状马氏体的含碳量比较高,不能通过滑移和孪晶等变形方式消除应力,所以片状马氏体容易出现显微裂纹。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夹角比较小,基本上是平行的,相互撞击的几率较小,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所以板条马氏体没有出现显微裂纹。 5.什么是材料的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根据录音所得)答:材料的热处理是通过特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来获得工程上所需的组织的一种工艺过程的总称。目的:改变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其满足服役条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淬火、正火、退火和回火。 6.如何区别高碳钢中的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根据录音所得) 答:(1)高碳钢回火马氏体表面浮突呈锥字型,它的相变是通过共格切变机制完成的。而下贝氏体的表面浮突是不平行的相交成V字形,而且它的铁素体不是通过切变共格完成的;(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而下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中只有位错盘结没有孪晶结构存在,其韧性较好。(3)下贝氏体中碳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则排列与相间析出相似。回火马氏体中碳在铁素体中是均匀分布的。 7.奥氏体的晶核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P40)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1.按照学势及其导数的连续性将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高阶相变,①什么是一级 相变?什么是二级相变?②请分别举一个举例字;③下图的的纵坐标是热力学函数,横坐标是温度?请说明各是那种相变?请说明原因。 ①② ? 第一类相变(一级相变):凡是热力学势本身连续,而第一阶导数不连续的状态突变,称为第一类相变。第一阶导数不连续,表示相变伴随着明显的体积变化和热量的吸放(潜热)。普通的气液相变、液固相变、金属和合金的多数固态相变、在外磁场中的超导转变,属于第一类相变。 第二类相变(二级相变):热力学势和它的第一阶导数连续变化,而第二阶导数不连续的情形,称为第二类相变。这时没有体积变化和潜热,但膨胀率、压缩率和比热等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上出现跃变或无穷的尖峰。超流、没有外磁场的超导转变、气液临界点、磁相变、合金中部分有序-无序相变,属于第二类相变。 从热力学函数的性质看,①是第一类相变点不是奇异点(singularity),它只是对应两个相的函数的交点。交点两侧每个相都可能存在,通常能量较低的的那个得以实现。这是出现“过冷”或“过热”的亚稳态以及两相共存的原因。②是第二类相变则对应热力学函数的奇异点,它的奇异性质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在相变点每侧只有一个相能够存在,因此不容许“过冷”和“过热”和两相共存。 2.什么是块状转变?它的界面迁移过程和再结晶过程很相似,比较块状转变和 再结晶的速度那个更快?为什么? ? 定义为:成分不变,通过相界扩散的形核-长大型相变;包括结构改变和有序化,产物一般呈块状组织,有时也呈平面边界,与母相晶粒没有完整的位向关系,没有点阵对应。 块状转变速率快,因为块状转变的驱动力比再结晶的要大几个数量级。 3.朗道理论的基本思想?什么是序参量,在结构转变和铁磁转变中可以选什么 作为序参量?连续相变的本质是什么? ? 基本思想:用序参量的幂级数展开式来表示相变温度附近的自由能。 序参量:一个系统从高对称相转变为低对称相时,系统的某一个物理量η将

固态相变B(09)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选填大还是小)。可利用这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选填减少还是增大)淬火工件体积变化的目的。 2、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是——分解————、、———吸收———、————扩散————。 2、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 ——临界淬火冷却速度 ——— ,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 ——— —含碳量 — 。 3、贝氏体主要有_上贝氏体__和__下贝氏体__两种,其中 _下_贝氏体强韧性好。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将答案填入下表) 1、钢在加热时,由于加热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导致晶粒粗大的现象是______。 A.氧化 B.脱碳 C.过热 D.过烧 2、防止或减小高温回火脆性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回火后缓冷 B.回火后空冷 C.回火后水冷或油冷 D.回火后保温 3、下列对珠光体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珠光体团就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B.珠光体团就是由一层(片)铁素体和一层(片)渗碳体所组成的区域C.一个奥氏体晶粒所占区域转变成珠光体后。就称为珠光体团 D.珠光体中由层(片)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4、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 A.完全退火B.再结晶退火

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 5、对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B.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C.加热温度越高实际晶粒度也越大 D.奥氏体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无关 6、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引起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小于等于 7、在A1下,_____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8、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____的扩散。 A.铁原子 B.碳原子 C.铁和碳原子 D.合金元素 9、某些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后硬度又增加的现象称为____ 。 A.二次硬化 B.回火抗性 C.二次淬火 D.孪晶马氏体反稳定化 10、铝合金Al—Cu在一般情况下,其时效次序为____。 A. G.P.区→θ→θ′→θ″ B. G.P.区→θ″→θ′→θ C. θ→θ′→θ″→G.P.区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 (1)新相和母相间存在不同的界面(相界面特殊),按结构特点可分为: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 (2)新相晶核与母相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存在惯习面 (3)产生应变能,相变阻力大 (4)易出现过渡相,以降低形核功. (5)母相中晶体缺陷起促进作用,可提供相变驱动力。 (6)固相中扩散速度慢,因此相变速度主要受扩散影响 2、分析马氏体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的本质原因。 马氏体的强化机制为: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孪晶强化、细晶强化。

固态相变试题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1)按热力学分类:①一级相变②二级相变 (2)按平衡状态图分类:①平衡相变 ㈠同素异构转变和多形性转变㈡平衡脱溶沉淀㈢共析相变㈣调幅分解㈤有序化转变 ②非平衡相变㈠伪共析相变。㈡马氏体相变。㈢贝氏体相变。㈣非平衡脱溶沉淀。 (3)按原子迁移情况分类:①扩散型相变。②非扩散型相变 (4)按相变方式分类:①有核相变②无核相变

金属固态相变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规律 1.固态相变:指在金属陶瓷等固态材料中,当温度或压力改变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变化,即由一种相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相状态。 2.平衡转变:在极为缓慢的加热或者冷却条件下形成符合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得转变。 3.非平衡转变:在非平衡加热或冷却的条件喜爱,平衡转变受到抑制,将发生平衡图上不能反映的转变类型,获得不平衡组织或平稳状态的组织。 4.纯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压力改变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5.多形性转变:固溶体的同素异构转变。 6.共析转变:冷却时,固溶体同时析出分解为两个不同成分和结构的相的固态相变。 7.包析转变:冷却时,由俩个固相合并转变为一个固相的固态相变过程。 8.钢种的马氏体相变:将A以较大的冷却速度过冷到低温区,替代原子难以扩散,则A以无扩散方式发生转变,即在Ms点以下进行的马氏体转变,即称为马氏体转变。 9.平衡脱溶:在高温相中固溶了一定量合金元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下降,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过饱和固溶体将析出新相的过程。 10.非平衡脱溶:合金固溶体在高温下溶入了较多的合金元素,在快速冷却条件下,固溶体中来不及析出新相,一直冷却到较低温度下,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过程。 11.按原子迁移特征分为:(1)扩散型相变:原子的迁移造成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的破坏。 ①界面控制扩散型相变②体扩散控制扩散型相变;(2)原子的迁移没有破坏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原子位移不超过原子间距。 12.按热力学分:(1)一级相变:在相变温度下,两相得自由焓及化学位均相等,但是化学位一级偏导数不等;(2)二级相变:相变时,化学位的一级偏导数相等,但是二级偏导数不等。 13.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 相变过程驱动力阻力热力学条件 相结晶成固相△G相变=G固-G液新相表面能△G表驱动力>阻力 固态相变△G相变=G新-G旧△G界面+△G畸变 14.界面能△G界面:由结构界面能和化学界面能组成:(1)δSt结构界面能: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而形成的界面能:(2)δCh化学界面能:由于原子的结合键与两相内部原子键合的差别而导致的界面能量的升高。 15.新旧相界面分为:(1)非共格界面;(2)半共格界面;(3)共格界面 16.畸变能分为:(1)共格畸变能;(2)非共格畸变能。 17.固态相变形核要求有一个临界过冷度△Tc,只有当过冷度△T>△Tc时才满足相变热力学条件。这是固态相变形核与液-固相变的根本区别。 18.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2)原缺陷能跨越贡献给形核功,形核功变小;(3)界面处扩散速率比晶内快的多;(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这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19.晶界形核与界面,界核,界隅有关。界隅>界核>界面 20.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母相中形成新相晶核的数目。(N=C*f)C-临界核胎浓度;f-临界核胎成核频率。 21.长大速度:单位时间新相长大的线长度。 22.P27相变动力学曲线。等温转变图(C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