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

嘻嘻地在风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

..,却一声儿

...不响。

...在那里匿笑

【设计意图】对于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深情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结合诵读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想象感知,感受美好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1)请用“当妈妈______时,我就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并写写批注。

预设①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可以闻到花香。

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批注: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

师小结:孩子三次与妈妈捉迷藏,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的奇思妙想,以虚拟的情境,表现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也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①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②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

③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个勤劳美丽的妈妈。

④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这个环节通过两个仿句练习,帮助学生自主阅读。

4.探疑解惑,理解主旨

师: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预设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比喻孩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印度人同样喜欢用花朵来比

喻孩子。

泰戈尔借美丽的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总想无时无刻地关注妈妈,所以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三次跟妈妈玩起“躲猫猫”,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亲昵之举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孩童活泼顽皮的天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利用课文旁批,探疑解惑,突破难点。通过朗读,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五、布置作业

试一试将《金色花》改成小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在赏析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悟读课文,在理解探究中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泰戈尔以虚境写实情,他是成年人,却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荷叶·母亲》。

【设计意图】前后勾连,在复习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以致用

1.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阅读学习《荷叶·母亲》。

(1)裸读。

(2)看旁批读。

(3)边读边作旁批。

2.自主完成下面表格

预设

课件出示:

师:文章通过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少女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插叙有关莲花的往事,说明“我”家对莲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暗示“我”与莲花之间的关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做铺垫。

3.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预设(1)荷叶象征母亲。

(2)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很喜爱莲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莲花埋下伏笔。

(3)以风雨中的红莲为喻,用荷叶保护红莲,赞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守护。

(4)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爱恋和赞颂之情。“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

【设计意图】将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表格的设计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三、诵读感悟

1.根据要求自读《荷叶·母亲》

课件出示:

要求:(1)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说明这样处理朗读的理由。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生朗读片段,师点评并指导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3.深情诵读,感受魅力

学生再次诵读,读出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清新典雅。

【设计意图】学习朗读是第一单元和本单元的重点,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是本文的重点。

四、读写结合

1.仿写句子

课件出示:

仿“荷”抒情,以“母亲是______,我是______”写一句话。

2.点评指导

预设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

我是树上的果儿。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母爱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对比拓展

1.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

2.交流展示,讨论明确

3.拓展阅读

师:读一读冰心的这首诗,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思考: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请说说纸船象征什么。

预设纸船象征“我”对母亲的思念。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这是两篇自读文章,我们首先要明确统编教材“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次要明确教读和自读的区别。

教读是教师引导,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的一种阅读学习,目的是学“法”。自读课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能力,目的是用“法”。所以自读课文重在“导”,引导学生方法迁移、问题探究、多维批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用好旁批,启发阅读,写好旁批,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用好阅读提示,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所以自读课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

【名家点评】

1.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2.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魏巍)【素养提升】

怎样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纯真的童心、童趣;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探寻浓厚的爱母之情;在美读、表演读中体会两首散文诗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如《金色花》中的母亲做祷告时、读书时、去牛棚时几个情境都突出了妈妈的慈爱温和善良、孩子的活泼机灵,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两首散文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学生练习朗读的非常好的范本,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力求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效果。

【推荐阅读】

选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2(第1课时)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金色花》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诵读的技巧。 2. 利用想象和描写来鉴赏散文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3.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感悟爱能化解伤痛的哲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预学情况检测 1. 导入。 同学们,熟悉这位大师吗?(多媒体展示泰戈尔的照片) 他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他一生倡导民族主义和世界和平,他为了改良社会曾辗转无数国家考察,他在1924年来到中国,和我国的一些文学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你们熟悉他的诗文名句吗?谁能朗诵一两句给大家听听。(学生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展示备用的泰戈尔诗文名句,和学生一起分享: (1)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了。(选自《飞鸟集》) (2)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选自《飞鸟集》) (3)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选自《飞鸟集》) (4) 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选自《新月集》) (5)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选自《吉檀迦利》) (6) 思念,是一只养熟的信鸽,无论放飞多么长的时间和距离总能飞回原处。(选自《沉船》) 你能说出泰戈尔诗中常见的主题吗?(提示:一般有爱、童真、自然、生命

等) 2. 学生活动。 活动一:抢答(检查预习)——作者、国籍、获奖情况、主要作品、本文体裁、所写的形象。 活动二:你能根据之前学过的某篇散文、某首诗歌,再结合本文说一说你对散文、诗歌、散文诗三种文体的不同印象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受泰戈尔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并结合诗句了解泰戈尔作品的内涵以及打动人心的力量,为后续学习作铺垫。两个学生活动既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也是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常识。 二、集体诵读,读准读顺课文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请学生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匿(nì)嗅(xiù) 祷(dǎo)摩(mó) 衍(yǎn) 3. 请学生说说如下词语的涵义。 《罗摩衍那》匿笑祷告沐浴 设计意图:集体齐读,可以让学生考察自己是否能跟上朗读节奏,字音是否读准,有没有词语意思不太明白;还可以让老师听一听学生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没有把握本文大致的感情基调。 三、指导诵读,感知内容情感 1. 教师指导朗读。 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节奏、轻重音和情感来读? 学生活动:自读体会,再全班交流朗读要求。 语速:轻快、跳跃。 举例演示:第一段范读。 语气:轻柔。 举例演示: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节奏:前紧后松。 举例演示: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7 散文诗二首(教案)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学生能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一位中国女作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你们知道这位女作家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和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荷叶》却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抒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下面我们一起去感知吧。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戈拉》《沉船》等。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受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7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方法手段】 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散文诗二首》教案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基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和借鉴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同学们,世界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谐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能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金色花》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他一生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其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歌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在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河北省邯郸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荷叶母亲》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 2、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体验至爱亲情,提高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裏;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母亲是我们挫折中的阵阵清风,为我们擦去焦躁的汗水;母亲是困顿中的一股甘泉,在我们精疲力竭时,给予我们力量。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2、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知识积累 (1)字词积累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词的预习情况。 检查字音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课后的“读读写写”。 师:非常棒!声音洪亮,哪位同学来挑战一下他? (2)检查字义 (3)字词补充 并蒂 dì意思是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例如:瓜熟蒂落,根深蒂固 菡萏 hàn dàn 指荷花。 徘徊 pái huái 指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攲斜 qī意思是倾斜,歪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排除了字词障碍,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首先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2、师: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出声朗读,同时思考:课文围绕“莲”谢了哪些内容?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一下。 生:送莲——忆莲——忧莲——赞莲 (三)重点研读 1、 课文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起了对家庭往事的回忆,父亲的朋友送的红莲引出了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用意何在? 作者现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华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暗示花就是人,人与花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 父亲的朋友送的红莲引出了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文章多次提到红莲,请同学们朗读4—7段,思考:本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是:“红莲”。作者一共几次写到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自然环境和红莲的情景是怎样的?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从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试着填写表格。 红莲转危为安,作者的心情也由烦闷变为感动,可见作者的心情和红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2)师生合作完善。 3、作者经历了一个烦闷、不适意到释然的变化过程,“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让“我烦闷,凋谢的白莲让“我”怅然,即使盛开的红莲,也不能使我心情好转,大雨将红莲打的左右倾斜,仍是不适意,但是当我看到荷叶护花时,“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请同学们齐读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红莲 心情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大荷叶慢慢地 倾侧了下来 雨势并不减退 勇敢慈怜的荷叶上 聚了些水珠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的 覆盖下 不摇动 不适意 烦闷 深深地受了感 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七年级语文 散文诗二首

7*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 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 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 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 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 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 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 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 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 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

7 散文诗二首(经典)

7 散文诗二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第1课时 《金色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了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 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祷告()嗅觉()罗摩衍那()并蒂()姊妹() 莲蓬()菡萏()攲斜()荫蔽()徘徊()烦闷() 【答案】nì dǎo xiù yǎn dì zǐ péng hàn dàn qī bì pái huái mèn 【解析】区别下列字音:nì-y ì dǎo-zhù qī-y ī huái- hái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答案】(1)臭—嗅 (2)荫—阴 (3)篷—蓬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差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偷偷地)沐浴(洗澡) B.攲斜(倾斜)观摩(研究、切磋) C.祷告(向天神求助)妄想(荒诞不合理) D.无端(原因,起因)至爱(最) 【答案】A 【解析】“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 4.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诚挚深沉的感情、清新的语言使《金色花》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 (2)“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解析】(1)句式杂糅。(2)前后矛盾。 5.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改为“被”字句) (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改为否定句) 【答案】(1)我小小的影子便要被我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你不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解析】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6.说说你对《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理解。 【答案】示例: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文从字顺即可。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①诗词名句:

、《散文诗两首》教案

7、《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泰戈尔、冰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注音:嗅xiù匿nì沐浴mù摩mó 衍yǎn祷告dǎo 惊讶yà瓣bàn 词语: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至爱——最喜爱的人或物。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初读课文,感悟韵律:本文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应是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要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天真、稚气。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再读文章,感知内容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 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早上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午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求妈妈讲故事。 五、三读文章,感悟主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

7 散文诗二首(教案)

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3.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4.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概括主题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7.散文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金色花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 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我们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黄东霞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 一、教学目标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谁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202020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7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1.知识链接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诗和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有诗意的散文性的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阅读考点链接 修辞的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技法点津】 (1)判断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特征,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 (2)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在所用修辞手法和描写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3)紧扣主旨,分析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结合文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如生动、深刻、准确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9。 3.基础考点链接 语义重复(一) (1)主语赘余。如:我们初中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后一个“我们”多余,应删掉。) (2)谓语赘余。如:两个商店的价格悬殊太大了。(谓语“悬殊”与“太大”语义重复,应删去“太大了”,或将“悬殊”改为“差别”。) (3)宾语赘余。如:大家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工。(宾语“任务”赘余,应删去。) (4)定语赘余。如:她用不干净的、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定语“不干净的”和“没有消毒的”语义有重复的地方,应删去一个。)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7。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nì)祷.告(dǎo)嗅.(xiù) 梗.(gěng)并蒂.(dì)姊.妹(zǐ) 罗摩衍.那(yǎn)荫蔽.(bì)攲.斜(qī)

部编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