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历程

六朝至宋代

东汉就已经有较大规模的翻译了,但今存最早的则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当推《法句经序》,作者为吴国居士、译经名家支谦。

译经活动繁盛之后,东晋·前秦时高僧道安对当时译经不严格遵照原文表示了不满。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382年)中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后秦时被迎入长安,首次将印度佛学经典按照原本直接介绍进中土。其倾向于意译,并且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重要性。

鸠摩罗什倾向于文(意译),而道安主质(直译),东晋高僧慧远在这二者之间提出了自己“厥中”的主张。

古代佛经翻译除了文质之争外,还讨论了译名(名实)问题。代表论者就是后秦的僧睿。主张:名实问题,首先是详细的理解原意,并反复考虑汉译名之是否对等,然后才能正确定名。

大规模的佛经翻译进行了300年后,亟需有人从佛教史的角度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南朝齐、梁时的僧祐变担当起这一历史任务。他不仅整理,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他还论述了印度文字本身的异同,以及与汉文字的异同,从而指出译事之艰难。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从两国的资源、音义诸角度来论述翻译,这在议论史上是比较新鲜的。

上面所讲的都是引自有关译经的序文,而今存我国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是五六世纪之交隋代名僧严彦琮的《辨证论》。全文完整,且是一篇长文。指出了西域文字与印度梵文的区别,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地理与语言知识。认为一开始就该强调人人学习梵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失。坚持忠实第一,倾向于直译。最大贡献,则是:提出了“八备”(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八条)。他最早较全面的概括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目光是比较独到的。

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叫“古译”,其后的叫“旧译”,而“新译”独指玄奘。他除了西行印度取经,其翻译佛经的质量,也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其理论为:"五不翻"。

我国译论史上有系统的翻译批评,始于道安。而,唐代僧人道宣则在《续高僧传》中更详尽的批评了历代译经。

宋高僧赞宁主持编纂《宋高僧传》,提出“六例”,归纳译经中的各种情况,提出解决各类矛盾你的方法。

再然后就是少数民族用自己语言翻译的佛经,或是方言跟汉话之间的翻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