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朱文博

摘要: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数字鸿沟;微博;信息

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然而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减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所有成员都能从社会的发展中有所收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知识在信息时代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能影响其他资源分配的重要能力指标,所以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和知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级之间的知识沟只会越来越大,但它提出于电视作为主要大众媒介的时代。如今随着围绕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的出现,“知识沟”理论发挥效果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一、最早的知识沟理论

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很多孩子都生活在贫困中,没能接受应有的学前教育。美国约翰逊总统发起了对贫穷的战争,主要任务就是减少贫穷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芝麻街》制作的目的是使生活在各个阶层的学龄前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

然而经过研究却发现,《芝麻街》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确实对无论是家庭贫困或是富裕的孩子都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家庭富裕的孩子有相较之下对节目的接触机会更多和使用

频率更高,所以从中受益更大。就算利用程度相同的状况下,高收入的家庭的孩子因在其他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因此从中获得知识也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更快更多。因此这个电视节目没能实现教育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鉴于以上情况,1970年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于《大众传播流动和只是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假说。其基本观点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会扩大而非缩小。[1]”

然而这里必需注意的是,在“知识沟”假说中,“知识”的定义决定了这个假说成立与否。因为经济条件差而没机会收到学校

教育的人,并非一定是无知的人,而是与经济条件能支撑较高程度教育的人相比,因为没能熟练掌握传统定义下的阅读和理解技能,所以获得信息的效率较低。而在经典“知识沟”假说研究中,“知识”被狭窄地定义为“媒体话题中的政治内容和公共事务”,完全排除了知识其他更广泛更具普适价值的定义。

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取与政治参与更紧密相关,进而也涉及到民主社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权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来说,某段时间内被大众媒体进行大量宣传报导的话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因为其经过训练,所以的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更快速更高效更准备地吸收了理解媒体所传递的有关此

的信息只是。所以较之未被重点报导的过的话题,在短期内,被媒体集中报导过的话题,获得相关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因而与家庭条件更为相关,这就是罗杰斯提出的所谓的“传播效果沟”。

二、“知识沟”的发展——信息沟

1974年卡茨曼考虑到新传播技术的出现,提出了“信息沟”

概念。“他试图回答信息社会的现实问题,即如何解决信息社会中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化分化的问题和由此

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这对大众传播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

“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

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但是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好处并非是所有社会成员均等享有,信息能力较强的人会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新技术的早期效用会最早带给那些传播活跃、原本就信息储备量大的人群。而且新技术的利用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由于这些资源的社会分配并不均等,而这对现有信息贫困者是不利的。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这也决定了信息富有者在新技术采用的利益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知识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体现——数字鸿沟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具有去除节目制作标准化、赋予受众更多互动和自由的特点,但仍不能消除“知识沟”。卡斯特曾指出:“互联网有重大的不均等现象……然而谁能够率先使用,以及为了什么目的使用,却非无关紧要之事。因为互联网不同于电视,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者,既提供了内容,也塑造了网络。”

与印刷时代的受众多为主动的文化精英,而电视的受众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使用电视时的状态多为被动都不同。网络时代的受众,存在两种状态——从事互动者和被互动者。前者能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建立互联网,而后者十分被动,其对互联网的使用多为被动地接触被前者所塑造的网络。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知识

沟——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被称为信息鸿沟,是在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由戈尔提出的概念,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这是传统的国际和国内不平等、社会分层在数字化时代的延续。

传播学者Norris将数字鸿沟分为三个层,“首先是全球鸿沟,指的是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因特网接入率上存

在的差距。其次是社会鸿沟,是指每个国家内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第三是民主鸿沟,强调的是人们在是否使用数字技术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不同。[2]”数字鸿沟主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国际鸿沟、种族鸿沟、语言鸿沟、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而我国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与世界的数字鸿沟,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二)数字鸿沟的发展

数字鸿沟一开始指的是,“信息拥有者”和“信息非拥有者”能够获得互联网等新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的差距。Norris等学者于2000年开始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对这些新技术使用的效率

和质量等指数。凡·迪克指出“一部分人能够将数字技术用于

工作和教育,并从中获益;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使用基本、简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3]”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会因改变了媒体运作的机制和特点,从而改变“知识沟”假说的结果。他们认为新媒体使受众更加平等地接近和使用媒体,因此普通人在信息交流中能更加积极,而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和消费信息。

虽然将“数字鸿沟”假说称作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沟”,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二者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前者主要强调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技术掌握能力的差别,后者则注重受众从媒体中获取信息和能力差异。国内传播学者韦路和张明新甚至将知识沟比作数字鸿沟的第三道。(第一道为接入沟、第二道为使用沟)。他们认为,“相比接入沟,互联网使用情况能更好预测人们的知识获取,新老媒体的使用沟能导致强度不同的知识沟。”

(三)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

学者Attewell在微观上将数字鸿沟分为两类,对网络接入的差异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凡迪.克进一步将“接入”缺乏区分为四种:“一是缺乏兴趣和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导致的基本的数字经验的缺乏,这里接入被称为‘精神接入’缺乏。二是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这种情况的接入是‘物质接入’缺乏。三是技术界面不够友好、教育和社会支持不足导致的数字技能的缺乏,这里是‘技能接入’缺乏。四是使用机会

的缺乏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这里是‘使用接入’缺乏。

[2]”

这里凡迪克提出的前两种定义的“接入”与Attwell所说的第一道数字鸿沟类似,指的是现实世界中人们是否直接接触因特网,即“接入沟”。后两种则会联系到第二道数字鸿沟,即“使用沟”。

一种新的传播技术需要被普及时,最先出现和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不被经济条件所限制的人。所以“接入沟”是最早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即指技术接入拥有者和缺乏者之间的差距。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DrMaggio等人提出,“研究的重点应在不平等是如何被各种社会因素所影响的。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政府项目、工业结构和价格政策。因此,经济实力、电信设施和政府决策成为影响第一道数字鸿沟最显著的社会

因素。”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的报告也得出以下结论,“基于收入、教育和地理位置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但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互联网接入差距仍然存在。”

(四)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

无论是媒体出现的早晚,不同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也不相同,由此就出现了“使用沟”。其中最典型的是对于信息和娱乐。受众观看电视时可以选择娱乐节目或电视剧,也可能选择严肃的提供信息的新闻节目,报纸广播也是同理。新媒体

也是这样,人们使用互联网可以访问新闻网站,也可以看电视剧、聊天或是玩游戏。

虽然使用沟在媒体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不同媒体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它在不同媒体中还是有大小之分,印刷媒体如报纸,其能就准确而详细地传播新闻信息,而不会瞬间即逝,因此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而电视的特点在于其能传递出生动的形象和同步的声音,不过瞬间即逝,其有利于使受众感到愉悦,但是不利于受众深度思考。因此报纸受众更偏向信息使用,而电视受众更倾向于娱乐使用。但是围绕互联网的新媒体是各种传统媒体内容的融合,书籍、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功能都能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这就使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更具有多用性,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对其的使用实现非常多元化的目的。例如欧洲学者凡·迪克认为,“一

部分人可以通过较高级的数字技术有助于工作和教育,而另一部分只能掌握较低级的技术主要用于娱乐” [4]。因此,围

绕互联网的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媒介使用方式差别更大。

由于受众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可以十分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更大地选择余地,所以它所传播的信息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对内容具有倾向性,因此互联网上的每一位用户在此都能享受从未有过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各种情况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而不会受到媒介形式所带来的限制,

所以这种选择地自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媒介内

容获取的影响。因为人们固然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做出选择,但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特点对特定内容有固有的偏向,提供的选择有限。然而,互联网的显著异质性能使人们对媒体的使用更显著地反应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偏好,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只能掌握较低级的数字技术,只是简单地将互联网用于娱乐,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可以掌握较高级的数字技术,侧重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用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围绕互联网的新媒体造成的使用沟大于传统媒体所引起的。

(五)第三道数字鸿沟:知识沟

新旧媒体之间的使用沟可能会加剧人们在知识获取上的不同,由此加大知识沟。再加上经典知识沟理论中认为,对于即使接触到相同的信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受众从中获取知识的速度效率不同,造成最终获得的知识量也不同。而新媒介带来的“使用沟”造成了人们接触信息的差异,这就进一步加剧不同地位个体之间的知识沟。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接触新闻信息,而社会地位经济较低的则更可能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加之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对信息吸收能力更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相比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媒介获取信息量差异而造成的知识沟是被大大加剧了。

(六)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与数字鸿沟

微博是现在最新最流行的新媒体形式,其独特的特点对知识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尤为值得讨论。首先,微博用户与非微博用户有着明显的接入沟而导致的知识沟。而在微博用户中,具有较强政治兴趣的人会更多地关注媒体、舆论领袖的微博,更积极地转发和评论时政新闻。但即使受到更高教育的受众,其使用微博时也会呈现比使用其他媒体时更为娱乐化的特征,因为他们容易在微博社交和其他娱乐信息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卡斯特认为与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十分可能引起社会信息

碎片化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具有共同爱好的人通过互联网找到彼此聚集在一起,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其交流信息的方式具有更多样化。卡斯特认为,对媒介内容制作地分众化和更加娱乐化有可能暗示以国家为单位共同文化的

消失,而这种共同文化原本是在国家广播电视这种媒介的使用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当新媒介将全球各地连接起来时,我们在信息上不是生活在共同的“地球村上,而是生活在分散隔离的村舍里。

而在微博中,由于每个用户具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他们形成内容各不相同的自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在使用“微博”的用户却犹如生活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因为每个微博用户其所关注的其他用户甚至信息类型都各不相同,所以其面对

并且形成的媒介环境也各不相同,而环绕受众的媒介环境却直接影响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国内,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能够给予其使用者更多技术特权。首先使用这些媒介平台的人可以获得更多更多样的信息,尤其在我国人们十分积极地在其上讨论政治问题,微博的使用者积极地参与到我国政治和公共事务地决策中。然而与此同时,它所形成的信息的媒介环境却具有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叙事特点,这在给予用户高度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分化区隔,使整个社会都逐渐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走向媒体融合,其功能被新媒体所替代。当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知识沟关于社会平等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尽管新技术的拥护者坚称,互联网能降低信息的成本,因此也能减少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信息获取的不均衡,从而能够增强社会较为底层人群获取信息,因而进一步增加其社会资本和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也就大大加大了其社会地位被提升的机会,但是互联网的特性却决定了,其引发的接入沟和使用沟,进一步造成了知识沟的增大而非缩小。

知识是一种关乎能力和力量的重要社会资源。知识被平等地

吸收,消弭或是减少知识沟,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这是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但是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出现,至今没有能成功解决知识沟的问题。知识沟在社会中仍然存在,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去解决。

(作者简介:朱文博,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

传播研究,2006(4).

黄炎宁.新媒体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的融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6).

韦路,李贞芳.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浙江大学学报,2006(4).

刘瑞雄.因特网的发展对知识沟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

场,2011(23).

张萱.我国知识沟的现场及对策分析[J].青年记者,2011(9).

李青.微博环境下知识沟的扩散变化研究[J].群文天

地,2012(10).

黄艾华.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的扩散[J].现代传播,2002(4).

程军祥.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J].新闻知识,2008(12). 载《今传媒》2014年·第5期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黑色区为液柱,请你记下各温度计的示数,甲温度计的示数为,乙温度计的示数为,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力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 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温度 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 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 。“-4.70C”读做负4.7摄氏度或读做零下4.7摄氏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种类: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寒暑表。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3)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毛细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玻璃外壳、刻度(均匀); (4)使用方法: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放: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③等: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⑤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练习:如图4中乙正确 ..。. ..、甲和丙错误 4、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原理: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4):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5):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16℃;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9℃。图6 图4 图4 图5 图6、体温计

网络时代,如何实现真正“学习革命”

网络时代的真正“学习革命” 引子:网络时代,面壁十年苦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早已显得陈旧而不合时宜了,需要进行一场真正的学习革命! 目录: 一、前言:网络时代 二、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 三、互联网精神 四、三个关于“学习”的革命性新理念 五、风行于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六、网络时代学习的四点注意 七、网络时代对于“个人学习”的革命性要求 八、网络时代对于“学校教育”的革命的要求 九、网络时代对于“中国政府”的革命性要求 一、前言:网络时代 互联网(Internet),是40年前世界冷战时期,美国人搞军事情报的产物。在今天,Internet大潮以其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它每年以几何级数的迅猛增长,正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使我们所处的世界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从为了满足军事全球化的需要,到网络的形成和网络时代的崛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实物文明”与“书写文明”的全新样式,即“数字文明”或者说“虚拟世界的文明”,标志着人类“知识社会”真正的开始。网络时代的崛起,对人类的学习与教育提供了空前机遇与挑战,将引起了学习与教育方方面面的深刻的变革。 正如小车已发明了,虽然可能有车祸,但你是坐车,还是依旧走路前进??? 二、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 第一、全世界的信息化、知识化。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载入21世纪,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是以知识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时代。其特征是信息爆炸、知识膨胀、全球化、以人为本。在经济上,表现为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以及试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互联网时代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作者:许纪霖范俏佳 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来获取资讯,更少地捧起书本阅读,然而即便互联网为我们接收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书本也是不可被抛弃的,阅读对人类而言仍拥有重要的价值。 7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大今文化研究院常务顾问许纪霖在“行走的文化中国大讲堂”上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坚持读书的意义。 人们对文字的感知越来越迟钝 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大量的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的。许纪霖提到他的一个朋友,在微博上看到这次的活动预告以后,写了一条有意思的评论,说短短数年时间,人类已经变成了“低头动物”。从猿发展到直立行走的人,经历了一个进化,今人因为有了手机,慢慢变得习惯低头行走,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对此,许纪霖认为,人类正在面临着一场身临其境的革命。 在许纪霖看来,“上一次涉及到阅读的革命发生在四到五世纪之前,被称为‘近代印刷术革命’,在这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阅读都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文字写在羊皮纸或竹简上,这是很奢侈的,所以很少有人识字,也很少有人阅读,但是有了近代印刷术以后,书本就变得很廉价,阅读报纸杂志就变得很方便。这次革命整个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我认为如果没有近代印刷术的革命,就没有启蒙,也不可能出现百科全书派,革命使知识得以向大众传播。”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技术的革命,都会相应带来一场阅读、文化的革命。许纪霖感到革命今天再次发生,也许我们还感觉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这个趋势明显正在形成。 有人认为手机阅读也是阅读,且手机能存储大量的书,使得人们读书更加方便了。但许纪霖表示,手机的阅读和传统印刷术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手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和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等份,每一份表示 1℃。 2、温度计 (1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2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种类:按用途分为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按里面的测温物质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侧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超过它所能侧的最高温度会损坏温度计;如果低于它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每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否则就不能迅速而准确的读数。 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同时不能靠在容器底或者容器壁上。

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并不能马上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示数会发生改变,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③把观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不要忘记写单位。 (5体温计 ①用途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 . ②特点 :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 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读数。 ③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温度计的液柱是否在 35℃以上,若在 35℃以上,一定要用手抓住温度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毛细管内的水银先退回到玻璃泡内。 (6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的方法:温度计的细管越细,玻璃泡越大就越精确。玻璃泡越大,玻璃泡内的液体越多,温度变化时液体的体积变化越大,而液体的体积变化 V 一定时,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S 越小,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就越大,这样温度计的 精确程度就越高。 (7摄氏温度规定的应用:给出刻度均匀但示数不标准的温度计,或给出只有刻度而没有标出温度值的温度计,让学生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确定实际温度。方法是根据实际 0℃和 100℃的位置找出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求出对应刻度的实际温度。 (8例:有一支刻度均匀 , 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 , 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 示数是 4℃把它放在 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 , 示数是 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 , 示数为 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 40℃的温水 中 , 温度计的示数是(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10英语教育1班黄汶珂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精神的食粮。知识的传递、精神的灌输,不都靠的是书吗?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多人看待书,就像看待一位神圣的使者。可见,书是多么的珍贵!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首先,我认为,我们要读好书。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有些人听了这句话,并没有把它的意思领悟全面,就盲目地在书海中“遨游”。他们不管书的好坏,拿起来就看。虽然有很多书对我们有利,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合我们看的书,甚至有些书只会把你教坏,浪费时间其次,读书要适时适量。我们读书要在适当的时候。 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所以在这儿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书,二是怎么思考。其实这倒应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就是在为这两句话做注脚,谈谈具体来说怎么读书,怎么思考。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生活中爱看书是一种人生享受的事情,我喜欢看著名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 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作者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他还能以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在我生活中有一件令我十分挫折的事情,在我高二的时候,我患了重病,在医院里治疗病情,当我自己感到很我无奈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病情很重,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不禁的想起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著名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不断地去面对他自己的困难,用自己的意志去战胜一切的困难,想到这里我对自己充满着对生活的向往,正式因为这本书,我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在生活中看书时好的,当你有困难时去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你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读书,我们生活中的趣事,我们生活中的好事。 没有人会怀疑,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突破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深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而这使得读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青年人,网络闻读也是司空见惯。如此,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呢?其实,大我看来,一如既往也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虽然网络改变了我们的读书形式,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的读书习惯,但它改变不了读书的本质,即学习

[全]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 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作: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35℃~42℃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1)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3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伽利略温度计:气体热胀冷缩原理 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 -20℃----110 ℃分度值:1℃内装液体:水银或煤油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内装液体:水银 寒暑表测量范围: -30℃---50 ℃分度值:1℃ 4体温计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5注意事项:体温计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用水银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水银比热小,温度变化快测量精确度高 用酒精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6.温度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①确定物质的初状态;②确定物质的未状态;③将初、未状态代入物态变化概念即可导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加工工艺是因为:熔化规律不同。 1固体分:晶体:有规则的结构。如各种金属、海波、冰、萘、碘,食盐,石英等 非晶体:没有规则结构。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晶体熔化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熔化规律(特点):1吸热2温度不变 晶体溶液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凝固规律(特点):1放热2温度不变 4非晶体熔化规律: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非晶体凝固规律:放热,温度降低 5会画熔化(凝固)图像,会总结熔化(凝固)图像中每段吸(放)热,存在状态,温度变化特点 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液体升温段。 (选择多种晶体非晶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物质处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6会设计数据表格

网络时代的新阅读与新写作刘海涛

第一讲:汉语读写的数字转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题,共100分) 1、新阅读以()为主,与超链接关联,通过搜索引擎技术构成主动选择文本的阅读。(10分) A、阅读软件 B、技术平台 C、数据库 D、多媒体 ★正确答案:D 2、新写作是一种与新阅读紧密相连的拥有()的,学习各种新文体,实现“快速+快乐”的写作。(10分) A、写作软件 B、自媒体 C、发表平台 D、报刊表栏 ★正确答案:B 3、继人类历史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大媒体的充分发展后,()成为了人类生活里的第五大媒体。(10分) A、网络电台 B、动漫 C、微电影 D、手机

4、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和关键图像,储存、组织和优化阅读和写作信息。(10分) A、表格 B、图表 C、关键词 D、数据 ★正确答案:C 5、网络时代的新阅读首先是一种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的快捷、浅表、零散的()。(10分) A、轻阅读 B、精阅读 C、浅阅读 D、快阅读 ★正确答案:C 6、新读写的含义,是()的介入,使写作课程立体化,有数字形态的新教材产生了,新读写教材的使用,大面积地改善了母语读写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测练方式。(10分) A、新技术 B、新媒体 C、新平台 D、新教法

7、网络时代的“新读写”产生的技术与云计算、云教育密切交集,而云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10分) A、云应用 B、云平台 C、运设备 D、云计算 ★正确答案:D 8、传统阅读在印刷媒介、知识载体的限制下,一般是进行到一种以读()为主,按线性单一结构来展开被动状态的阅读。(10分) A、文字 B、数据 C、符号 D、图表 ★正确答案:A 9、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选择自己需要的公众号进行关注和订阅、收藏、点赞、转发以及原创自己感兴趣的“新文本”,这是利用()进行新读写。(10分) A、微博 B、微信 C、博客 D、邮件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节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2.温度计 a.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制成的。 b.分类: 华氏温标(F)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Fahrenheit)在1714年制定的。 摄氏温标( C)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Celsius)在1742年制定的。 热力学温标( K)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Kelvin)于1848年建立的。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这种温度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 例1.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 甲温度计是______℃, 乙温度计是______℃, 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差______℃ 例2. 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例3. 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A.0℃~100℃ B.35℃~42℃ C.-10℃~100℃ D.-20℃~50℃ 例4. 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 ℃和40 ℃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A、36 ℃和40 ℃ B、40 ℃和40 ℃ C、39 ℃和40 ℃ D、39 ℃和39 ℃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网络时代话阅读

网络时代话阅读 姬雪峰 今天,我们打开网页就可以快速浏览到任何想要得到的信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你可以成为学识渊博、见闻宽广的鸿儒。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抗拒这种日渐颠覆我们固有阅读方式的强大力量。有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1.1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超过50%,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16.4%,面对这种现实,教育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又该如何处理好阅读与网络的关系呢? 过去我们十年寒窗、青灯黄卷才可得来的知识,如今一台便携式笔记本便可轻而易举的获得,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呈现多元化,它方便、快捷、海量、高效,真正突破了时空的束缚,“鼠标轻轻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让你在片刻之间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里没了奋笔疾书的激情,潜心阅读的淡定,却多了群起跟贴的热情,畅所欲言的快感。 有人担心:今天的人读书越来越少,年轻人尤其是阅读最少的人群,人们忽视经典阅读,势必导致文化的衰落,传统阅读遭遇到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传统文本阅读是经过人类几千年的恩辨而保留下来的阅读方式,必定有它独到与可取之处。 而网络阅读良莠不齐,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寄希望于网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这还需要时间。面对日新月异的挑战,与其落在学生后面埋怨网络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倒不如主动出击,走在学生前面去当网络领航员。各界精英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而是应当积极“起而行之”,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

着手,一步步改变逐流的趋向,让网络阅读纯化,让育人纯化。对网络中有价值的东西实行“拿来主义”,在占有的前提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中西合壁,兼容并蓄。 网络之于阅读,犹如水之于舟,市场之于经济。在网络时代谈阅读,不能无视网络(互联网)的存在。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开展网络阅读首先要拓展阅读内容。要教育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一迈出校门便out了,只要调整好心态,借助现代传播的力量,我们宁愿让网络突破传统阅读的瓶颈,助力阅读普及化,也不愿避之如洪水猛兽。 论坛和贴吧需要我们有思想、有理性地阅读。 闪亮的QQ需要我们独立思考,理智分享。 …… 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网络时代的读者,我们应摒弃浮躁,静下心来,潜下心去,静静地走进阅读,走进心灵,分享书香,于本色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那份魅力,让学生在共享智慧中共同成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从而收获阅读酌成功。 毕竟,永恒的才是优秀的!

高中物理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与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 互作用而远离。 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晶体与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就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也就是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就是暂时形成的,边界与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与扩散的特点。 3、液体表面张力 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像一层绷紧的膜。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就是引力,它的作用就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我们瞧到的液滴都就是球面形的。液滴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与不浸润 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就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 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 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 解释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 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 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 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 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 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 体浸润固体。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 内的分子稀疏,附着层内液体分 子间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距 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 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的趋 势,这样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 体。 说明一种液体就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例如:水可以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蜂蜡;水银可以浸润铅与锌,但 不能浸润玻璃。 四、毛细现象 1、毛细现象指: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

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在“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低于50%,而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同时,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向全社会发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在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记者进行了相关的采访。 校园更应飘书香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自然是读书的“宝地”。而在网络时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校的读书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在曾都区万店中心学校校园,“倡导师生读书,建设书香校园”的巨幅标语迎风招展,师生绿茵漫步捧书而读的身影处处可见。 为了把读书活动落到实处,该校将读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通过读书必须做到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使教师成为学术型的教师,使学校逐步形成浓厚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教师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要重点阅读研究一本教育理论书籍,重点研究对新课程标准等的理论论述,开展校本培训,做到周周有专题,人人有课题。每个教师要完成一个辅导学生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增强“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学习心理。同时,在读书活动中,在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的辅助网络,释疑解难,温故知新,共同进步。改变学生课堂、饭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格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成立

了璞石文学社、艺术合唱团、美术爱好者沙龙、数学奥赛组、小制作组等学生社团,学生们为了能在社团中表现出色,很多学生能经常进图书室阅览。而该校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室,经常座无虚席。一个学生欣喜地说,以前每天只能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太没劲儿了!现在课外活动时间是自己的,有图书室可进,有这么多有趣味的活动可以参加,读书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书店看书多于买书 在新华书店,看书的人常常多于买书的人。随州新华书店的有关同志告诉记者,免费看书,是书店为顾客提供的一种服务,以使顾客通过初步的阅读浏览,能挑选到自己所喜欢的图书,但不少人只是把书店当成了一个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只看书不买书。但从总的销售趋势上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图书的销量还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节假日,图书的销量大幅提高,许多人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书店看书、买书,买书作为礼品送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新华书店的有关同志特别请记者呼吁一下:在书店看书,请一定要爱惜书!有些人看罢书随手乱扔,甚至悄悄撕掉书中自己所需要的页码,造成书籍的严重破损。 对于在书店看书多于买书的现象,一位读者说,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书的定价太高,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元的书价,真正掏钱的时候不得不犹豫再三。另外,就是一些所谓的热门书籍,炒作的因素太多,随手翻一下了解个大概就够了,没必要花那么多的钱买回家收藏。 读网好还是读书好

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1111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分类: ① 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度。 ② 摄氏温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 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固 液 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 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蒸 发 沸 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