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基础知识

阅读基础知识
阅读基础知识

(一)词语

一、词语的理解

1.弄懂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词。

例:清澈:澈,透明。清而透明。

2.联系上下文。因为即使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一样,所以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弄清说话时的语言环境。

3.作比较。用学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来做比较解释词语。崎岖:不平坦。

4.比喻形容法。有些词不好解释,就用形容和比喻说明。

例披头散发:形容头发长而杂乱。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理解词语避免牵上挂下,尤其是解释加点的字。例:“一丝不苟”的“苟”是“马虎”的意思,如果把前面的“不”牵进来,讲成“不马虎”就错了。二、近义词辨析(18)

近义词:是意义相近的词。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细微的差别,运用时,一般不能互相代替。

1.词义的轻重。“感激”与“感谢”。

2.范围的大小。“年龄”与“年纪”。

3.适用的对象。“关怀”与“关心”。

4.搭配的习惯。“安置”与“安排”。

5.感情色彩。“风尚”与“风气”。

6.主动与被动不同。“授权”与“受权”。

7.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时髦”与“时尚”。

练一练:锻炼与磨练顽皮与调皮潮湿与湿润发现与发明舒坦、舒服与舒适

三、反义词辨析(20)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反义词。

1.从意义上分辨。把原词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体会其含义,再找出相反含义的词。

2.从感情色彩上分辨。一般反义词的感情色彩也是相互对立,找出与原词感情相

反的词即可。

3.先分解再组合。就是分别找出原词中每个字的反义词,再结合就是原词反义词。

4.辨义反义词的注意事项

①反义词只能用词对词,不能用否定形式构成。例:“好”只能对“坏”,不能对成“不好”

②构成反义词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例:“早”与“晚”、“古”与“今”都属于时间范畴。

③词性上必须一致,如:“高”与“矮”都属于形容词。

四、词语的情感色彩。

1.褒义词

2.贬义词

3.中性词

五、词语归类。

1.AAB式

2.ABB式

3.AABB式

4.ABAB式

5.ABAC式

6.ACBC式

7.AABC式

8.ABCC式

9.表示“看”的词语

10..表示“想”的词语

11.形容春天的成语

12.形容冬天的成语

13.表示声音的词语琴声()春雨()雷声()

泉水()大雨()书声()

鼓声()蜜蜂()青蛙()

二、句段

一、句子类型

1.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叫陈述句。

句末用句话。

请你写一个陈述句:

2.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叫疑问句。句末用问号。

请你写一个疑问句:

3.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叫祈使句。句末用句号,语气强

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请你写一个祈使句:

4.感叹句:表示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如喜欢、惊讶、厌恶、悲伤等表示感叹语

气。句末用感叹号。

请你写一个感叹句:

二、句子的修辞

1.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构成比喻句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1)明喻:基本形式是甲像乙。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

“一般”“似的”等。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彩虹。

请你写一个明喻句:

(2)暗喻:基本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成为”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语作比喻词。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请你写一个暗喻句:

(3)借喻:基本形式是直接把甲说成乙。在句子中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例: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

请你写一个借喻句:

2.拟人: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成物使被描述的对象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特征、动作或具有物的形态、特征动作。

其特点是:将事物“人化”,或将人“物化”。

(1)拟人是把事物当人写。例:蟋蟀再弹琴。

(2)拟物是把人的精神状态、行为动作当成动物或植物描写。例:小狗在睡梦中。

2.排比: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连接说

出来。

3.夸张: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叫夸张。

(1)扩大夸张。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2)缩小夸张。例:教室里静得连一根绣花针落到地上都能听见。

(3)超前夸张。例:只要看见这样绿油油的麦苗,就能嗅出面包香喷喷的味儿来了。

4.引用:是采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谚语诗词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5.设为: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叫做设问。

例: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意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6.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例: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三、句式变换

1、“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注意点:两个句子互相改换之后,他们原来

的意思不能改变。

例:疲劳和干涸,把他们折磨的有气无力。

换成:他们被疲劳和干涸折磨的有气无力。

2、把直接说的话改变为第三者的转述。

注意:一是改变标点,不用冒号和引号,改用逗号;而是改变人称,把“你”“我”改成“他”“妈妈”等即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三是需要时可做少量的文字改动。

例:妈妈对小明说:“你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我要带你去学钢琴。”

转述句是:妈妈对小明说,他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妈妈要带他去学钢琴。

3、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注意: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子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

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也可以在句子开头加上“难道”等。例:他是三好生。改成:他难道不是三好生吗?

又如: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感动,感到自豪。改成: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4、肯定句改成否定句。注意:可先后连用两个否定副词,如“没有……不”“不……不”,表示肯定的意思,它的语气比原来的更强烈,更肯定。

例:这种新产品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改为:这种新产品质量不能说不好,价格也不能说不便宜。

5、写有两个以上连续动作的词语。例:战士们摸进山坳潜伏下来。注意:这一句中有“摸”,“潜伏”,是“战士们”的两个连续动作,这一类句子中间不加逗号。注意与这一句相区别:他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这是同时进行的动作,无先后之分,因而不是表示连续动作。

四、缩句和扩句

缩句,就是把句子中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原来句子中的主干,缩成一个简单完整的句子。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句子的主干上增加一些恰当的修饰或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生动。扩句和缩句都不能增加和减少原句的基本成分,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例:

扩句:红旗升起来了。

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操场上冉冉升起来了。

缩句: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

东郭先生走。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

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主意。

五、歧义句现象

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的句子叫歧义句。歧义句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它能做几中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1、因语音方面造成的,可以采用停顿或加标点的方法消除。

例:我看见他哭了。改为:“我看见他\哭了。”“我看见\他哭了。”

2、因语义方面造成的,可以采用更换词语的方法消除。

例:他走了三天。改为“他离开家三天了。”“他在路上走了三天了。”3、因语法方面造成的,可以采取调整或增删词语的方法消除。

例:小明喜欢炒鸡蛋。改为“”小明喜欢吃炒鸡蛋。“小明喜欢做炒鸡蛋。”

4、因语境方面造成的,可以采用添加必要的词语的方法消除。

例:饭吃完了。改为:“”饭吃完了,请收拾一下桌子。“饭吃完了,你就吃方便面将就一下吧!”

六、修改病句

1、修改原则:在不改变原来句意的前提下,对句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进行修改,

使语句正确、通顺。

2、病句类型:句子成分残缺;成分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概念不清;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详见下表;

病句类型修改前的句子修改后的句子

搭配不当春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

节。北京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前后矛盾我估计他一定把这道题

做好了。我估计他把这道题做好了。

成分残缺在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

使我们收到很大的教育。在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我们收到很大的教育。

用词不当听说爸爸的病好了,他显

出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听说爸爸的病好了,他显出一副喜出望外的样子。

重复啰嗦班会上,李洪首先第一个

发言。班会上,李洪第一个发言。

词序颠倒两个新旧社会,真是天壤

之别。新旧两个社会,真是天壤之别。

指代不明小明和小强走路时,他碰

了他一下。小明和小强走路时,小明碰了小强一下。

不合事理昨天下午,下了一整天的

雨。

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如果我们的生活富裕了,

就不应该浪费。即使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逻辑混乱市场里有黄瓜、豆角、西

瓜、西红柿等蔬菜。市场里有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

分类不当广场上有武警战士,有退

休工人,还有白发苍苍的

老人。广场上有武警战士,有退休工人。

一个动词两个宾语上午,他戴着一顶帽子和

一件大衣出门了。上午,他戴着一顶帽子,穿着一件大衣出门了。

比喻不当祖国的万里长城像一条

长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

蜒盘旋。祖国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七、关联词语

名称说明常用的关联词语例句

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

是平行并列的,分别

说明或描写几件事

情、几种情况或同一

事物的几个方面。也……又……、

既……又……、

一方面……一方

面……、

不是……而是……等

这衣裳既漂亮,

又大方。

我们写对联不是

装文雅,而是学知识。

因果关系前一句提出原

因,后一句说明结果。因为……所以……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

为……等。

因为这本书写得

太精彩了,所以大家

都喜欢看。

既然要革命,就要

有一个革命党。

条件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

条件,后一个分句推

论结果。只要……就……、

只有……才……、

凡是……都……、

除非……才……等。

只要我们努力,成

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我们无论做什么工

作,都要依靠群众。

假设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

假设的情况,后一个

分句推论结果。如果……就……、

即使……也……

即便……、纵然……

就算……、哪怕……

如果明天下雨,

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

告, 那么定会闯祸。

转折关系在语义上,后一

分局同前一分句相反

或相对。尽管……却……

虽然……但是……

或只在后一分句用

“但”“然而”“只是”

“不过”“却”

尽管天气严寒,

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

泳。

妈妈爱静, 爸爸

却爱动, 两人性格截

然不同。

递进关系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

有进一层的意思。不但……而且……、

不仅……还……、

非但……反而……、

或只在后一分句用

“而且”“并且”“更”

等,有时还用“不但”

“反而”表示

这本书我看过

了,而且看了不只一

遍。

祖父尚且参加体育活

动, 何况我们青少年

呢!

选择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分句分别说出几件

事情,表示在这几件

事情中选择一件。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孩子,你是游泳

呢,还是下棋呢?

宁可站着死,也决

不跪着生。

承接关系各分句间按时

间顺序说出连续发生

的动作或事件。……便……

……于是……

……才……

……接着……

……又……

哥哥拟好作文大纲,

才打草稿。

我一做好功课, 便到

球场踢球。

八常见的构段方式

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

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

(1)先总后分(2)先分后总(3)总—分—总

例:(1)集市的动物可真多啊!//有毛长得很长又跑得很快的牧羊犬,还有聪明的沙皮狗和长着黄毛的金毛狗;有毛绒密短的力克斯兔,还有又大又肥的肉食兔和耳朵又长又大的长耳朵兔。(先总后分)

(2)公路四通八达,多数有红绿灯的路口将被立交桥代替,人们不会再为交通堵塞而烦恼,六环、七环都已开通,人们开车方便极了;地铁也像一条地下长龙,穿向全市各地,人们出行既快捷,又方便。到那时,北京的天空湛蓝,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那将是一副多么美丽的画卷啊!//人们在这样好的条件下生活,将是多么幸福啊!(先分后总)

(3)我真喜欢《爬天都峰》这堂课!//上新课以前,老师让我们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回到家里,我认真翻阅《辞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年万事通》等书籍,并通过电脑进行了查找,搜集了很多介绍天都峰的资料。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天都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部。”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奇险陡峭,是黄山三大主峰胜景之冠……”听着同学们的介绍,好像把我带到了山的跟前。我深深地感觉到天都峰真是太雄奇了!这时,老师叫我来发言,我才如梦初醒,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同学们没有讲到的,我便补充上。发言过程中,我环视四周,发现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正因为同学们了解了天都峰的险峻、陡峭,理解课文感觉轻松多了,课堂气氛活跃多了,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有呢,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的机会可多了,有的时候,我们为了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意见,我说我的意见,像开辩论会似的,争得脸都红了。教室里热闹得甚至有点乱哄哄,老师不但不生气,还夸奖我们呢!//我们觉得语文课变得有趣起来,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语文课。

2.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例:入学时,是老师领着我们参观,让我们熟悉校园。//上课时,是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帮我们领会课文。//演出时,是老师为我们整好衣服,带我们登台

表演。//春游时,是老师指点远山近水,教育我们热爱祖国。//老师像园丁一样,用双手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3.因果关系:一般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有的现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

例: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4.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有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组织

材料。

例: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5.转折关系: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并有明显的转折词“可是”

或“但是”等分开。

例: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事每天用它盛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九)常见的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3.按地点空间的转换分段

4.按事情的类别和为顺序分段

5.按文章的构段方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段

(十)概括段意的常用方法

1.句与句之间是总分关系的,一般可抓总述句作为段意。

2.句与句是因果关系的,一般可抓主要的结果作为段意。

3.转折关系的,一般抓转折句的意思作段意。

4.并列关系或顺承关系的,几个句子的意思无主次之分,一般把主要内容归并在一起,成为一句概括性的话作为段意。

另外还可以把段中的关键词语串联成句;也可以根据内容提出有关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答案归纳成段意。

二、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名称符号用法说明举例

句号①。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

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

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

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

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

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

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

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②;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

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冒号: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同志们:现在开会了……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

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

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

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

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

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

光明的前途。

破折号──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

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

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

──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今天好热啊!──你什么

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

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呜──”火车开动了。

省略号⑤……1.用于引文的省略。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

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

钟、水仙、梅花、菊花、山

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

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我……对不起……大家,

我……没有……完成……

任务。”

1.你走进那山道口你就能看见它我们美丽的小山村()

2.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3.因此人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海一般经营的生命心装着海眼

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A ,,。

B ,——。

C ,,。

D ,,······

E ,:,,,,,······

F ,:,;,;,······

高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doc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1、说明文(A、准确把握说明中心B、理清说明的顺序[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C、分析说明的方法[a 下定义说明b举例说明c引用说明d分类说明e图表说明f数字说明g比较说明]) 2、议论文(A、把握论点B、分析论点展开的过程C、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1)、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2)、本论的结构:a总分式b 并列式c递进式e对照式(3)、分析论证方法:a理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反正法、归谬法、引申论证法) 3、散文(①、散文的种类:A、写人记事散文B、写景抒情散文C、托物言志散文D、寓理于事的散文②线索:物、事、人、情、时、地[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复线])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描写;环境(自然与社会)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声音味道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细描、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寓理于事]、议论、说明) 5、表现手法(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赋陈、比兴、用典、渲染、象征、联想、想象、衬托、烘托) 6、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修辞型、指代型、概括型) 7、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解释含义、分析表达效果) 8、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重要的句子通常是

指:①表明文章主旨或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②内涵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形象或比较含蓄的句子;③表现记叙线索和作品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④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语句。(考含义重在解释,考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要特别注意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的作用) 9、整体阅读,圈画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结构脉落(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选择题要明确范围,认真筛选,仔细比对、慎重下手 10、读写结合题:(知识梳理型、措施建议型、鉴赏评价型、是非评价型、列举印证型、联想(感悟)仿写型、图画评述型)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 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二、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1、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完整版)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 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 ⑥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⑦对比突出 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 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 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 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语文基础知识+名著阅读+小说阅读17

语文基础知识+名著阅读+小说阅读一、语文基础知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某校九年级各班积极布置教室,汪老师在欣赏各班教室张贴物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拍下了这四张照片,带回班里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学习的每一步。 ——取材自九年级“浩鹏班”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缺乏创造力的人却像豢养在牢笼里的动物,懒惰安逸的思想根深缔固。 ——取材自九年级“凌云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告诉我们天道运行刚建有力,年轻人处事应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倘若自暴自弃、虚度年华,只能换来无尽的愧赧。 ——取材自九年级“鸿鹄班” 读书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此第三境也。 ——取材自九年级“雄鹰班” (1)汪老师将这四则张贴物拿到班里,小陈同学发现自己有几个字读不出来。作为他的好朋友,你会告诉他,“豢养”的“豢”的读音是__ __,“愧赧”的“赧”的读音是__ __,“蓦然回首”的“蓦”的读音是_ __。 (2)聪明的你一眼就发现,在这四则张贴物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修改给大家看。 ____改成____ ____改成____ ____改成____ (3)细心的小明指出,()的张贴物里存在着标点使用错误的现象。 A.浩鹏班B.凌云班 C.鸿鹄班D.雄鹰班

小学语文级阅读知识点汇总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知识点汇总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小说阅读基础知识

小说、散文阅读知识 【知识储备】标题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写作对象 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③点明全文起线索作用 ④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⑥设置悬念 ⑦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⑧揭示人物特征 ⑨、象征意味、寓意。 【知识储备】词语作用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知识储备】段落作用题 1、紧扣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 【知识储备】环境作用题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 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弓I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十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十八、说明文结构::“总(概说)一一分(具体)”式、“总一一分一一总”式、“分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十九、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十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二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二、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四、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 和内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2、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环境描写作用: 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 性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5套(含答案)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5套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1 一、按要求做一做。 1、比一比,再组词。 2、给下列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春()()地百()齐放 ()()争鸣()物复苏 柳绿()()泉()叮咚 三、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做题。

春天,阳光灿烂,田野里百花盛开。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香味。 1. 短文共有()句话,写的是()季的景象。 2. 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 春天,()、()、()都开花了。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春天开的花,它们是()。 答案: 一、 1.出入人们东西冬天飞机空气长江红色 2.清清晰星星空 二、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泉水叮咚 三、 1.2 春 2.梨花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樱花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2

一、把能组成词语的字连起来。 二、我会分类。(填序号) (1)雷电(2)铅笔(3)转笔刀 (4)苹果(5)阵雨(6)暴雨 (7)香蕉(8)西瓜(9)冰雪 (10)尺子(11)葡萄(12)橡皮 天气: 文具: 水果: 三、阅读短文,完成作业。 “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松鼠们叽叽喳喳地说着。

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1、这篇短文有()个自然段。 2、照样子,写词语。 叽叽喳喳 3、用“”画出小松鼠的主意,用“∽∽∽”画出将来这里会是什么样子? 答案: 一、 秋霜保护事情喜欢 二、 天气:(1)(5)(6)(9) 文具:(2)(3)(10)(12) 水果:(4)(7)(8)(11) 三、 1.4 2. 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3. 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最新高考小说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专题训练

2020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及专题训练 2020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解题规律】: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 ②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 ③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 【解题规律】: 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①设置悬念;②情节曲折;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 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指向情节本身)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指向环境)(有时需要) 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有时需要)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解题规律】: ①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 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 化妆丝带剪刀冲出 寻找姑娘吐丝柳枝 荡秋千鲜花桃花杏花 邮递员先生原来大叔 邮局东西太太做客

惊奇去年美好一堆 礼物邓小平植树格外 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长:cháng(长处)zhǎng(长大)似:sì(似乎) shì(似的) 冲:chōng(冲锋枪)chòng(冲着)藏:cáng(捉迷藏)zàng(藏族)奇:qí(奇怪)jī(奇数) 种:zhǒng(种子)zhòng(栽种)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 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 (奔向)田野(寻找)春天 2. 形容词搭配: (害羞)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难忘)的日子(绿油油)的小柏树(精心)地挑选(兴致勃勃)地挖着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的词语: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叮叮咚咚高高兴兴快快乐乐2. ABCC 式的词语:兴致勃勃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专题一:小说阅读 (18分) 【注意】 一、小说阅读步骤 1、粗读,画出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 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 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考察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基础知识】 一、小说情节 (一)概括故事情节 1、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化总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解题思路:理清小说层次结构,围绕主要人物,抓住地点变换、时间推移,条目清、要点全。 (二)分析情节作用 1、(1)题型:①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文中x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对某事物、人物描写叙述在小说中有什么作

用? (2)解题思路:(抓住四个关键词—结合情节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方面的一般作用答)内容上写什么?结构上作用?特殊表达效果? 2、小说情节的作用 (A)内容上: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人物活动的合理性②对人物的作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对主旨的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①铺垫伏笔,使情节发展合理②照应上文,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与形成对比。(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 (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结尾:a、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式;b、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式——耐人寻味、深化主题; c、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含蓄隽永、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完整。 (D)全文:a、一波三折,铺垫伏笔;b、倒叙插叙,详写略写; c、明暗线索,前后对比; d、抑扬结合; e、误会、巧合;f情节反转。

小说基础知识(1)

小说基础知识 一、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二、小说分类: (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3)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1)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3)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3.环境描写: (1)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分类: A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B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3)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B.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C.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常见考点 一、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景物:借景抒情。事物:托物言志。古/今事: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描写手法: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表现手法(狭义):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外常见的: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注:(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二.小说这种文体的表现手法: 1、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的叙述上,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2、体现在叙述的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 3、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有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等。 一般情况下,主要考察两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运用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②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运用的技巧 三、人物形象分析 1、设题类型 (1)、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问法: A、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B、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018小学语文阅读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ABCD式的词语 ABAB:修理修理教训教训整顿整顿批评批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ABCC:喜气洋洋得意洋洋怒气冲冲风度翩翩文质彬彬兴致勃勃 ABAC:有声有色可歌可泣再接再厉活龙活现全心全意作威作福十全十美 AABC: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官官相护欣欣向荣窃窃私语滔滔不绝恋恋不舍 AABB: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安安稳稳沸沸扬扬千千万万 ABB: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红彤彤胖乎乎绿油油笑眯眯金灿灿水灵灵黑洞洞 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定或者讽刺: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的作用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2.表示话题的转变。 3.表示话语的中断。 4.表示声音的延长。 5.表示引出下文。 6.表示总结上文。 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 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 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比较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数字说明,显得醒目具体,也更 有说服力。如《旅鼠之谜》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字:7窝、每窝12只、50万只,具体说明 了旅鼠繁殖能力强。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例题: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

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最新小说基础知识及如何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基础知识及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重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基础知识以及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题、故事情节题的知识点 难点:能会做中难度小说阅读的形象类题和故事情节题。 知识点一:小说的基础知识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分类: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 短篇小说和小小说的特点在“短”。短篇小说一般几千字,容量小,情节简单,人物少。矛盾说:“一般说短篇小说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横断面来显示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是会使读者看了之后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例如:《麦琪的礼物》就是截取圣诞节夫妇互赠礼物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得伟大和圣洁。有的短篇小说会把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中一些生活片段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故事。小小说,一般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不过是一两个人物和瞬息场景的扫描。 长篇小说,它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它能够表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也能够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形象,叙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例如《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起义的社会面貌,描绘了众多主要人物的不同形象。 3、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与场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2)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叉。如《还珠格格1》就是按照“自然顺序”写的,先写小燕子与紫薇在宫外认识的过程,这是小说的开端,写了她们进宫之后,与乾隆皇帝之间发生的几件事的事,这是过程,再写了真假格格事件爆发,这是高潮,最后紫薇认父,这是结局。而有些作品是按照倒叙的顺序来叙写的。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用了倒叙的手法,从“我”一家时常去码头等待于勒叔叔归来,交代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原因,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叔叔,“我”父母冷酷的态度。不论故事情节怎样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小说基础知识精编版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一、小说是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环境的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三、故事情节的结构及其作用(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应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尾:深化主题引人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阅读分析小说要抓住的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叙述上主要以顺叙,倒叙或者插叙为主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吸引读者 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有力的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概括情节要完整: 格式: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2、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语言、动作、肖像、细节、神态、心理描写; 对比描写、环境烘托 类型:品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1·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性格 2·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和侧面烘托 抓住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来理解人物内在的形象特点 抓住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为主题服务的 环境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交待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小说要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抓住人物在大环境、背景中的某一行为理解其意义与精神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