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

..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1、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二、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操作方法: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法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具吸着在皮肤上,引起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称为角法,在我国晋代已开始应用。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属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抽吸罐等。现代,以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广。 一、拔罐的治疗作用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功能。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拔罐疗法则能调整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二、拔罐方法 1.火罐法:属于传统方法,它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具吸着于皮肤上。分为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及架火法四种。 投火法:用蘸有95%浓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随乙醇滴燃,烧伤皮肤)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在所选的区域。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统一圈,立即抽出,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贴棉法:将二厘米见方的乙醇棉片贴敷于火罐内壁底部,点燃后迅速扣于穴区。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青霉素瓶盖),上置一乙醇棉球,放在穴区,点燃后,扣以火罐。 2.抽气罐法:这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抽吸器,一为不同型号的带有活塞的塑料罐具。 三、拔罐的准备及操作方法 1.拔罐前做好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

拔火罐操作规范

拔火罐操作规范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黄南州藏医院火罐消毒、消毒剂浓度检测登记表 科室: 黄南州藏医院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技术名称]

拔火罐 [简介]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适应症]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禁忌症] 1.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拔罐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肚脐正中(即神阙穴)也不宜拔罐。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1.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2.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3.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管理制度 1、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 和禁忌症。 2、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 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3.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疗(如理疗等),通知相关项目主管,合理安 排顺序。 4.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5、医师需严格按照拔火罐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治疗,如有违规操作,视情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处以罚款,如因违规操作造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规定惩处。 黄南州藏医院火罐清洗、消毒流程图 清洗 已用普通火罐终末处理含氯消毒液(500mg/L )浸泡30分钟 已用刺络拔罐火罐终末处理含氯消毒液(2000mg/L )浸泡30分钟 已用铜制火罐终末处理75%酒精擦拭

拔火罐的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拔火罐的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临床拔罐治疗病症示例 感冒拔罐疗法 症状:畏寒发热重无汗,头痛身痛,可有鼻塞流涕。 【中华好轻松拔罐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外关 拔罐方法: 留罐法。取上穴,留罐15~20分钟。 腹痛拔罐 症状:胃脘以下发生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满痛、胀痛、刺痛等 【中华好轻松拔罐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 留罐法。取上面3—5个穴位,留罐10~15分钟 乳腺增生之拔罐疗法 症状:乳房内有硬结、月经前、生气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或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心情不畅,同时伴有月经不调。 【中华好轻松拔罐疗法】 取穴:肾俞·檀中·肝俞·气海·期门。 操作方法: 留罐法。依上述穴位先闪罐拔罐潮红再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拔罐原理、作用、方法和禁忌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一、拔罐法的作用: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疗作用。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显然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寒湿诸邪入袭而留驻于骨关节,加上中年之后其气渐衰,血行缓慢,血不运而通行不畅以致诸证渐出。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二、拔罐的原理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的斑印及颜色的定义: 1、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血压高,或有温热之邪。 2、罐印微白,触之不温,多为经寒血虚,证见体乏无力,面色无华。 3、罐体内壁有水气兼见水泡者,表示该部位有湿气,为常期涉湿或穿潮湿衣服有关。 4、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为寒凝血瘀,为风寒流注于皮下经络。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双虚或气血阴阳不调。 6、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经行不畅。 7、罐印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气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养。(白而无色多表示局部中层、 深层神经系统应不良)。 8、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经行不畅,有血瘀现象。 9、罐印出现水泡和水珠状,表明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或属炎性水肿,如果拔罐后水泡色呈血红或 黑红色,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为经逆。 10、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证见身体发热伴有头晕目眩者,表明患者热毒阳盛伤阴,阴血 亏损。 11、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伴有丹痧瘀斑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此为阳盛伤阴,为肝气郁结涉及脾血受 统不正,可见所触肌肉均有疼痛感。 12、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潮湿、风邪入表症。 13、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和凉感。皮肤的 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14、一般正常健康者罐色红白隐隐,触之微温,无太大皮表疼痛感。 三、拔罐方法: 1、辩证施治: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虚、实、 寒、热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太阳穴和督脉大椎、风府、陶道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偏头痛伴有眩晕眼花、耳鸣者,可选风池、天窗、肩中俞;高血压性头痛可选双太阳、安眠、血压点、哑门、印堂;颈项活动不便者取新设、肩中俞、肩外俞加风池、百劳;伴有上肢症状者加颈臂、肩贞、天宗、肩后、抬肩、肩廖、巨骨。 2、拔罐用多少个合适? 先少后多,首次拔罐,一般控制在每批3——5个,待适应后渐渐增加,最多一次可达20——30个。 3、罐径大小:视身体部位而异,如背部腿部和腹部,可用大口径的罐子,其他面积小的部位则可用小口径的罐子。

拔罐法

拔罐法得应用 一、定义:拔罐法就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 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得得一种技术操作。 二、适应证与禁忌症: 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拔罐得方法有: (一)以排气法分类: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得火焰得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火罐法得点火方法有: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常用得就是闪火法。(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得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与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与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得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得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闪火法得优点就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得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得部位上。(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得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得部位上。(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得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得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得吸力。

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_赵阳

195 急性腰扭伤多因劳动姿势不正、用力不当、突 然伸屈扭转或外力撞击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腰痛剧烈,活动障碍,影响生活、工作,如治疗不当,易转为慢性腰痛,缠绵难愈。根据临床文献报道,针灸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明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临床中以青壮年为主,现有的大量临床资料已经证实,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显著疗效。笔者自2008—2010年采用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腰扭伤120例,疗效比较满意。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 年12月就诊患者,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数小时,最长1个月。患者均有明显的腰部扭伤病史,主要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1.2 诊断标准 ① 有急性腰扭伤史;② 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人;③急性腰痛,腰部不能活动,呈僵直状态;④ 患者处于强迫体位,脊柱强直或侧凸,竖脊肌痉挛,触摸僵硬,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⑤X 线摄片可见脊柱生理弯曲变直外,一侧伤者可见脊柱侧凸,一般无明显改变。 2 治疗方法2.1 针刺疗法 取穴:天柱、委中穴、阿是穴(腰臀部压痛点)。 操作: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以30号1~1.5寸毫针,针天柱、委中穴、阿是穴(腰臀部压痛点),捻转进针,以局部出现沉困酸麻胀为度。留针期间让患者活动腰部,留针15~30min,每5min 行针1次。 2.2 拔罐刺络放血疗法 20min 后取下针与罐,取腰扭伤内侧委中穴,双侧扭伤取双侧。先让患者俯卧,双足伸直露出腘窝处,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留罐10min 后取罐。 2.3 动针方法 委中穴取罐后,再针刺双侧后溪穴,针感要求 局部酸胀并扩散至整个手部,嘱病人带针适当活动腰部,做前后走动,下蹲等活动,10min 后取针治疗结束,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3 结 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腰扭伤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25°)。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基本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45°,后伸≥15°,左、右侧屈≥10°)。未愈:症状无改善(腰功能检查:前0°,后伸0°,左、右侧屈各0°)。 3.2 治疗结果 治愈:腰部疼痛症状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功能恢复,随访1年无复发,计100例,占86%;显效:腰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功能基本恢 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 赵阳 (沈阳市骨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摘 要:目的:观察拔罐刺络放血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急性腰扭伤针灸拔罐刺络放血 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治愈占86%,显效占12%。结论:针灸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并且方法简单,操作安全,疗效满意。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灸;拔罐;刺络放血 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1- 0195- 02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简介:赵阳(198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伤。 Cupping Pricking Blood of Acute Lumbar Sprain ZHAO Yang (Orthopedic Hospital of Shenyang,Shenyang 110044,Liaoni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efficacy of acute lumbar sprai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lumbar sprain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Results :120 patients were cured,86%,effective in 12%.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of acute lumbar sprain with pain qi,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and the method is simple,safe operation,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Key words :acute lumbar sprain ;acupunctur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拔火罐操作规范

拔火罐操作规范

黄南州藏医院火罐消毒、消毒剂浓度检测登记表 科室:

黄南州藏医院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 诊疗技术名称] 拔火罐 [ 简介]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 适应症]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 禁忌症] 1.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拔罐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肚脐正中(即神阙穴)也不宜拔罐。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黄南州藏医院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1.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2.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 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3.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 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 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管理制度 1、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2、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3.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疗(如理疗等),通知相关项目主管,合理安排顺序。 4.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5、医师需严格按照拔火罐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治疗,如有违规操作,视情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处以罚款,如因违规操作造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规定惩处。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108 例裴景春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 上官毅福建省光泽县中医院(光泽354100) 笔者在意大利腊维那针灸中心工作期间, 运用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肩周炎108 例,取效 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 例均经西医明确诊断和治 疗无效后来诊。其中男59 例,女49 例; 年龄 34~69 岁,平均52. 4 岁,其中以46~57 岁居 多,共78 例占72. 2 %;病程最短27 天,最长20 年;发病部位左肩46 例,右肩53 例,双肩9 例。 初期表现患肩酸痛,夜间为重,局部有明显压 痛,但无功能障碍29 例;中期除肩部疼痛及压 痛等症状外,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 受限,影响上举、外展、内外旋转功能57 例;晚 期肩部肌肉组织产生粘连,患肩活动固定在一 定范围内22 例,其中有5 例是经手术治疗无效 者。 2 .1治疗方法取患肩部最明显的压痛点1~2 处,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压痛处叩刺,每个 点叩刺5~10 分钟,初期病人宜中等刺激,中晚 期宜强刺激,以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湿润并有轻

度出血为度,然后用贴棉法或闪火法在叩刺部 位加火罐,留罐15~20 分钟,以局部呈现紫色 或黯紫色并拔出1~2ml 血水为宜,取下火罐, 用无纱布擦去血水,常规消毒即可。每隔3~4 天治疗1 次,每次都要重新寻找压痛点。6 次 为1 疗程,1 疗程未愈者,休息1 周,进行下一 疗程。2 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2 瑶金堂系列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肩松按摩膏适量即可.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3 治疗结果显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 动完全恢复正常74 例;有效:肩部疼痛基本消 失,肩关节活动明显恢复24 例; 好转: 疼痛减 轻,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改善10 例;无效:治疗前 后无变化。总有效率为100 %。 4 讨论肩关节周围炎,是极为常见的中老年 疾病之一。多因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脉,导致 肩部经脉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 治疗的重点应在于疏通肩部经脉气血。梅花针 疗法,是以《灵枢·官针》中毛刺、扬刺、半刺为基 础的多针浅刺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气血 的作用。肩周炎多由外邪侵犯肩部阳明经脉所

中医罐疗的几大基础知识

中医罐疗的几大基础知识 中医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外部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方法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民间广为流传。那么拔罐疗法是如何产生疗效的?什么作用原理?什么拔罐方法?罐印辩证等等 拔罐疗法的疗效原理从传统中医理论来说有三个方面: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拔罐疗法之所以产生疗效是因为:1.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体溶血现象。机体在应对这种现象时,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自卫能力。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3.机械刺激作用。通过局部的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微循环,使患部皮肤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拔罐的方法很多,如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放血拔罐法、药罐法、针罐法、拔罐发泡法等。临床上根据病情选择使用,最常用的主要是前四种。留罐法是拔罐疗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将罐吸着在皮肤上停留5~15分钟,此法操作简便,可在家庭保健中使用。其他罐法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应由医生来选择使用。 罐斑是拔罐后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常见的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丹痧),有的人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可持续一至数天。《刺法灸法学》指出,罐斑出现水泡、水肿或水汽(在罐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罐斑起水泡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且湿中夹有血淤;罐斑现深红或紫黑色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示有热毒证;罐斑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有淤血证。罐斑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示患有虚寒症;罐斑表面微痒或出现皮纹,表示患有风证;罐斑呈血泡色淡多属虚证;罐斑血色深红为有热,青色为寒凝血淤。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很多,如感冒发热、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心律不齐、心肌供血不足;颈椎、腰椎痛,四肢关节痛;面神经痉挛麻痹、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闭经、盆腔炎;外科疮疡疖肿、多发性毛囊炎等。以上病症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和穴位,采用不同的拔罐法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虽然安全有效,但操作中也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不要在皮肤破损、瘢痕、有赘生物处拔罐,同一部位也不能天天拔。此外,不要在吃得过饱、过度疲劳、过分饥渴时拔罐,也不要在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拔罐。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留罐法:又名坐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15分钟,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

中医拔罐的方法及禁忌

中医拔罐的方法及禁忌 我国中医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历来备受欢迎,它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不仅有着很大的贡献,同时也给社会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你知道中医在拔罐的过程中是如何用好这个小罐罐的吗? 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辟谷,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20529.html,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 温馨提示: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有些人在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会选择拔火罐。通过拔火罐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同时还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是拔罐也有一些禁忌,一起来看看。 禁忌一:同一位置反复拔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禁忌二: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

拔罐法技术规范

拔罐法技术规范 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三、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 ①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②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③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四、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①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②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③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④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

位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⑤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 五、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⑨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⑩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 ..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1、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二、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操作方法: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拔罐治疗病理分析及实例解读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2009-03-07 22:27:33 来自: [已注销]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有位医生的体会: 根据前贤的经验和我多年临床观察的总结,现介绍火罐印迹的临床体会,我认为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 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拔罐印色素反应如下】: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分 值 要求 评 分 素质要求2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1 服装、鞋帽整齐,符合要求 1 评估10 (开始计时)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病情、主诉、发病原因、 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 3 病人的体质、局部皮肤情况、凝血功能、有无妊娠,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 2 病人的心理状况,对本操作的认识、合作态度。 2 病室温度、光线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病人。 3 准备10 护士:六步洗手、戴口罩。 2 病人:核对、确认、解释。 3 用物:准备用物:治疗盘、95%酒精棉球(干湿适度)、长血管钳、火罐(检查罐口 是否光滑、有无裂纹)、打火机(酒精灯)、弯盘、盛水玻璃小瓶、必要时备毛毯、屏 风、垫枕。(少1件扣1分) 5 操 作过程60 备齐用物至床边,再次核对,取得合作。 3 定位:根据病情选择正确的穴位,至少选4个穴位。(边定位边口述),(1个部位不正 确扣3分) 13 选罐: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火罐。 2 体位: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2 检查: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损坏漏气。 2 拔 罐 点火:左手持罐,右手持血管钳夹取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下段环绕1-3 周后迅速抽出(点火方法不正确扣2分)。 6 吸附:将火罐扣在选定的部位,使其吸附于局部,轻提是否牢固。一般留罐10 分钟,以皮肤瘀紫发红为度。(实际以考官要求起罐为准)(部位不准确,1处扣2分) 10 灭火:将燃剩的棉球放入玻璃瓶中安全灭火(不可放在弯盘内燃烧) 2 观察:在留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询问患者反应和局部皮肤情况,同时注意保暖。 5 起罐:一手扶罐体,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利起罐, 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 健康教育:根据病情,做好相关健康指导,及相关注意事项。10 操 作后10 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安置病人 4 整理用物,按垃圾分类处理用物 4 洗手、记录、签名(口述)。(结束计时) 2 总体评价8 操作熟练,患者感觉舒适。 2 火罐吸附紧密,局部皮肤紫红,无脱落、水泡、烫伤等。 4 沟通良好,体现人文关怀。 2 备注:1、掉罐、松罐、一次未拔上,每罐扣3分;烫伤不得分;水泡酌情扣分,每处4分。 2、操作总时间不超过9分钟。

推荐-拔火罐适应症、主穴与禁忌症以及拔罐后皮肤颜色

拔火罐适应症、主穴与禁忌症以及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火罐适应症、主穴与禁忌 症】 适应症、主穴与禁忌症 (1)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2)拔罐的禁忌症:高热、抽搐、痉挛等;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