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资料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资料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资料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巩固训练

指南录后序

一、下列选项中的解释两个都错的是(

A 士萃.于左丞相府(聚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立刻

B 吕师孟构恶

..不得还(被软禁

..于前(挑拨,陷害予羁縻

C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离职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危险

D 避渚洲

..(水中沙洲诋.大酋当死(诋:欺骗

二、下列选项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 都督诸路.军马(行政区域名称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B 而不在使者之目.(列,名单穷饿无聊,追购

..又急(争相购买

C 为巡船所物色

..(访求,此处指盘查予更欲一觇.北(窥视

D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又重之以修.能(美好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旦夕得正丘首

...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B.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C. 抗辞慷慨

..大方

D.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

四、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主辱,臣死有余僇

C.道中手自抄录

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五、下列句子中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

B.死生,昼夜事也

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骑数千过其门

六、指出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①北亦未敢遽轻.吾国(②道中手.自抄录(

③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④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⑥名.曰《指南录》(

七、翻译下面语句。

1.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译文: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译文:

3.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译文:

4.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译文:

5.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译文:

6.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译文:

7.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文:

8.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译文:

五人墓碑记

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且写出其本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亦曷故哉?(

二、解释加点字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之无闻者欤(

..(2.况草野

3.独五人之皦皦

..(

..,何也?( 4.为之声义

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按.诛五人(

7.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8.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

9.生于编伍

..畏义( ..之间( 10.大阉亦逡巡

11.视.五人之死( 12.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13.以老于户牖

..墓道(

..之下( 14.扼腕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

1、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毛一鹭

3、吴之民方痛心

..焉

4、颜色

..不少变

5、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四、指出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其疾病而死(

4.亦以明死生之大(

5.缇骑按剑而前(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9.不能容于远近( 10.人皆得以隶使之(

11.安能屈豪杰之流(

五、解释下面多义词。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发.其志士之悲哉?( 2.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徒

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4.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四海之.大(

佯狂不知所之.者(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5.以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6.而

其疾病而.死(缇骑按剑而.前(

抶而.仆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7.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去今之墓而葬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8.固

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

六、指出下面文言句式所属类型。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不能容于远近(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斯固百世之遇也(

七、翻译下面语句。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译文:

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译文: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译文:

5.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

译文:

6.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译文:

7.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译文:

8.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

9.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译文:

10.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吾其.还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失其所与,不知

C.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D.共其乏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替晋君赐矣

B.永保无疆之休.(休息

C.骨肉为行路

..(路人 D.夫晋,何厌.(讨厌之有

4.下列两组加点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②肉食者鄙.

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是寡人之.过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子犯请击之.

D.夫晋,何厌之.有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虽董之以严刑

A.夫晋,何厌之有?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D.敢以烦执事

7.下列加点字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B.共其乏困

..

C.则思江海下.百川

D.简能.而任之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

..之往来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微夫人

..,承天景命

..之力不及此 D.凡百元首

9.对于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A.①②③④意思都相同

B.①②③④意思都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4.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5.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6.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7.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

8.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指出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1.宁许以负.秦曲(使动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使动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形容词作副词,难道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拜.为上卿(授官

2.拜.送书于庭(叩拜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3.才美不外见.(显现

1.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是

2.徒.见欺(白白地

1.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2.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此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 幸 1.君幸于赵王(被……宠爱 2.则幸得脱矣(侥幸 . .

3.大王亦幸赦臣(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

4.故幸来告良(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 负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秦贪,负其强(倚仗 . .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4.臣诚恐见欺于

王而负赵(辜负 . .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6.胜负未定(败 . . 以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 . 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 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 .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 "来"连接行为目的 .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给……看 ..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信约,条约 ..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第二年 .. 4.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上前进献 .. 5.宣言曰: " .. "我见相如,必辱之. (扬言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父母兄弟 ..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并且写出其本字. 1.肉袒伏斧质(锧 2.使臣奉璧,拜送书与庭(廷 3.召有司案图(按 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

为予赵城(佯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五,指出下面文言句式所属类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3.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5.请奉盆缶秦王(状语后置

6.遂与秦王会渑池(省略句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 5.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译文: 南京十三中自学辅导材料 6 十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译文:

7.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 "不若也. " 译文:

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

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 9.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译文: 10.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鸿门宴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且写出其本字. 1.距关,毋内诸侯( . . 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二,指出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1.沛公军霸上( . 3.素善留侯张良( .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3.不如因善遇之( . 5.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 2.张良出,要项伯( .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6.令将军与臣有郤( . 2.沛公欲王关中( . 4.项伯杀人,臣活之( . 6.籍吏民,封府库( . 8.(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 10.道芷阳间行( .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4.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 9.会其怒,不敢献( . 11.沛公则置车骑 . 四,解释多义词. 为 1.君为我呼入( . 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8.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 10.相去四十里( . 3.为之奈何( . 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沛公居山东时( .. 2.客何为者?( . 4.何辞为? ( . 3.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 .. 何辞为? 六,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所属类型. 1.此天子气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南京十三中自学辅导材料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未有封侯之赏, 4. 而听细说 ( ..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沛公安在?( 7 十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6.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文: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5.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文: 6.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译文: 必修三默写检测必修三默写检测 1.嗟夫!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为之记, 4. 5.扈江离与辟芷兮, 6.汩余若将不及兮,

7.

8.惟草木之零落兮,

9.不抚壮而弃秽兮, 10.乘骐骥以驰骋兮, 11.长太息以掩涕兮, 12.亦余心之所善兮, 13.路曼曼其修远兮, 14.相如闻, 颇, ? ! . . .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 ,又重之以修能. . . ,春与秋其代序. . , 1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16.廉颇闻之, 17.臣闻求木之长者, . 1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19.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20.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 . . . , .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南京十三中自学辅导材料 8 十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2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3. , ,信者效其忠. . .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 南京十三中自学辅导材料 9 十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 ..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 ..,移其粟.于河内 ...,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 ..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 ..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 ..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 ..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 ..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精选.)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臵。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疑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 宾服:归顺 .. ,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C.君好文章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是 ...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 选自《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完整版)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过关练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过关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晋军.函陵2。辞.曰 3.越国以鄙.远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焉.用亡郑以陪.邻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7.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8。既东.封郑 9.朝.济而夕设版焉10。又欲肆.其西.封 11。秦伯说.,与郑人盟.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因.人之力而敝.之14。失其所与.,不知.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 3。阙秦以.利晋4.臣之.壮也 5。是寡人之过也6。何厌之有 7。将焉取之.8。无能为.也已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君知其.难也 11。吾其.还也。亦去.之 1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1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三、翻译下面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永保无疆之休.2。莫不殷.忧而道著 3.能克终者盖.寡4。则思谦冲以自牧. 5.简能 ..而任之6。信者效.其忠 7.何必 ..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意思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5。而.况于明哲乎 6.则思无因怒而.滥刑7。必竭诚以.待下 8.则思知止以.安人9.虽董之以.严刑 10。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翻译下面句子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知识 一、填空。 1. 本文节选自《·》,作者字是时期伟大的家家 家。《史记》原名《》,是我国第一部体,全书共篇,包括、、、、。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 。 2.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的是 的矛盾,侧重表现的精神,后一个故事写的是的矛盾,侧重表现的精神。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6.相如虽驽.() 8.使人遗 .赵王书() 9.睨.柱() 10.秦王不怿.()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乃辞谢 ..() 2.从径道亡.() 3.间.至赵矣() 5.左右皆靡.() 6.为赵王寿.() 10.徒.以口舌为劳() 四、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可与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五、一词多意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何厌之有()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 尝一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涨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 B. 木直中绳中:合乎 C. 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备:具备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 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 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 的态度和方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 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资料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巩固训练 指南录后序 一、下列选项中的解释两个都错的是( A 士萃.于左丞相府(聚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立刻 B 吕师孟构恶 ..不得还(被软禁 ..于前(挑拨,陷害予羁縻 C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离职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危险 D 避渚洲 ..(水中沙洲诋.大酋当死(诋:欺骗 二、下列选项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 都督诸路.军马(行政区域名称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B 而不在使者之目.(列,名单穷饿无聊,追购 ..又急(争相购买 C 为巡船所物色 ..(访求,此处指盘查予更欲一觇.北(窥视 D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又重之以修.能(美好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旦夕得正丘首 ...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B.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C. 抗辞慷慨 ..大方 D.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 四、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主辱,臣死有余僇 C.道中手自抄录 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五、下列句子中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 B.死生,昼夜事也 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骑数千过其门 六、指出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 ①北亦未敢遽轻.吾国(②道中手.自抄录( ③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④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⑥名.曰《指南录》( 七、翻译下面语句。

1.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译文: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译文: 3.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译文: 4.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译文: 5.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译文: 6.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译文: 7.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文: 8.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译文: 五人墓碑记 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且写出其本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亦曷故哉?( 二、解释加点字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之无闻者欤( ..(2.况草野 3.独五人之皦皦 ..( ..,何也?( 4.为之声义 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按.诛五人( 7.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8.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 9.生于编伍 ..畏义( ..之间( 10.大阉亦逡巡 11.视.五人之死( 12.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13.以老于户牖 ..墓道( ..之下( 14.扼腕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及诗词全收录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