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与涵洞(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基与涵洞(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基与涵洞(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路基过渡段

交底编号:施(技)LJ-006

交底单位:

接受单位:

编制:审核:技术负责人:

施工技术交底

项目名称:编号:施(技)LJ-006

单位工程名称交底日期

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

交底内容:

一、技术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仅适用于xx段路基基床底层填筑工程。

二、施工准备

1、过渡段地基加固工程宜在涵洞(桥台)基础施工前完成。

2、过渡段的涵洞(桥台)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振动设备碾压。

3、过渡段路堤基底原地面应平整后,用压路机碾压碾压密实,其压实质量应满足

K≥150MPa/m。

30

4、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确保降水及地表径流对过渡段施工无不利影响。

三、路堤与涵洞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当涵洞顶面至路肩距离h≥2.0m时,采用倒梯形过渡段,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2倍基床表层以下路堤高度+2m,且不小于20m。在涵洞顶面及两侧各1.5m范围和距基底2m向上按1:2的坡度至基床表层底范围填筑掺3%水泥的级配碎石,涵洞横向以外填料与相邻路堤相同,如图3-1设置。

图3-1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2、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1.0m时,如图3-2设置。

图3-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3、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5.0m时,如图3-3设置。

图3-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4、路堤与涵洞过渡段填筑施工

(1)涵洞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2)靠近涵洞的部位,应平行于涵洞进行横向碾压。

(3)涵洞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4)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

四、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成倒梯形的结构形式,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5倍基床表层以下台尾路堤高度+5m,且不小于20m。基床表层以内填筑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

2、在桥台后填筑0.1m厚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并在基床部位设置混凝土支撑块。混凝土支撑块与级配碎石之间设置由无砂混凝土板、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基础、渗排水管材、C20混凝土基础四部分组成的排水系统。

3、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形式详见图4-1、图4-2。

图4-1路基与桥台过渡段设计图

图4-2 路堑与桥台过渡段设计图

4、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施工

(1)过渡段路堤应与桥台锥体和相邻路堤同步填筑。

(2)台后2m范围外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

(3)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m范围内,应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

四、施工检测与控制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基床表层填筑要求及压实标准详见《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交底。

2、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路堤填筑要求及压实标准详见《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技术交底。

交底人复核

接收人:

备注:综上所述,若检测达不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而导致停工或返工现象,由施工队自行处理至规范要求。

涵洞技术交底样本

新建郑州南站 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1 涵洞工程施工方法及工艺 1.1. 基底处理方法及工艺 基坑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基。开挖时根据土质情况进行必要 的放坡,基槽成型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签证后,应及时砌筑基础,封 闭基坑,避免暴露过久或受地表水浸泡而影响地基承载力。涵洞基底地 基条件,要求涵洞基底置于良好的地基上,涵洞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差 异的地层,要求基底地基基本承载力不小于 150KPa ,若达不到要求应采 用地基处理。 1.2框架涵施工方法及工艺 1.2.1. 框架涵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4.2.1-1。 1.2.2. 框架涵施工方法及工艺说明 (1) 基础施工 地基处理完成且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开挖。基础开挖处理完毕后 测量定位,进行底板钢筋的绑扎以及模板的安装。 施工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南站项目部 编号: 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名称 涵洞工程 分项工程名称 框架涵 作业单元 编制部门 交底部门 接收部门 时间 二工区 桥涵架子队 劳务队 2018-2-28

图4.2.1-1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框架涵施工实景图见图4.1.1-2。 图4.2.1-2 框架涵施工实景图

贴、粘合良好、搭接严密、长度合格,并按要求认真做好防水层的防护设施, 确保使用中不发生渗漏。 首先清除沉降缝内杂物,然后沿涵身方向分节进行沉降缝施工作业,沉降缝端面要做到整齐、方正,基础、涵身上下不得交错,并贯通,沉降缝填塞物要密实。用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所有塞缝的沥青麻筋是先将麻丝拧成条带形,放到热沥青中浸透,再进行沉降缝填塞,然后在外侧表面涂抹热沥青。内侧预留5cm用M10 砂浆堵塞。防水层施工前先将涵身表面及沉降缝外表面用砂浆抹平,清扫干净,以便使涂刷的沥青与砌体粘结牢固。具体按设计和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方法以设计图纸为准。 (4) 涵洞附属工程施工涵身完成后,立模浇筑混凝土翼墙墙身和帽石圬工。涵洞出入口段开挖成形后及时做基底垫层。锥坡、泄床等工程,必须在基面夯实、整平后进行。主体圬工完成后,立即施工出入口铺砌、锥体等附属项目。砌锥坡、护坡和河床铺砌层等工程,必须在坡面或基面夯实、整平后,开始铺砌。主体圬工完成后,立即完成上下游出入口铺砌、锥体的干砌片石等附属项目。附属工程完成后,抓紧疏通上下游沟槽,处理好取土坑和弃土堆,保证排水畅通。 涵洞主体圬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且涵身沉降缝、防水层施工完成,经检查合格后进行涵背回填;涵洞两侧基坑回填土,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应用震动碾压机至密实,涵路过渡段按照路基专业相关标准和要求办理。涵洞两侧路堤填土必须对称均匀填筑,分层夯实达到最佳密实度的90%,禁止一侧填土造成偏压。涵顶部分的填料规格及技术标准不得低于路涵过渡段的路基填料规格及标准。当涵顶填土厚超过1.2m 时,允许施工车辆在涵顶通过。涵洞顶板顶路基填料施作时,需严格控制不破坏防水层。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1、适用范围 桥台和路堤设置过渡段,适用范围如下: 索家沟大桥0#台、化雨特大桥0#台、枣桠沟大桥3#台、孙家沟3#台、李渡四线0#台、泉水沟0#台和8#台、朝阳沟0#台和10#台、曹家院子0#台和5#台、龙虎沟0#台、玉笔山6#台、苏娜0#台和6#台、杜天坝0#台和17#台、龙头沟0#台、洞党沟1号桥0#台和4#台、蒋家湾0#台和37#台、大竹沟6#台。 2、基坑回填 台尾基坑采用C15砼回填至W3岩层顶面,其余至原地面部分采用级配碎石回填,砼回填前,应将基坑内积水和虚土清除干净。 3、原地面处理 过渡段填筑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并将原地面积水排干。 基底表层的松软土和腐殖土要清除干净,松散土层进行翻挖并分层回填压实,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前应通知试验室进行原地面压实质量检测,满足地基系数K30≥60MPa/m的要求。 原地面坡度陡于1:10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高度不小于0.8m,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底设2~4%向外倾斜的坡度。 孙家沟3#台、曹家院子0#台和5#台、龙虎沟0#台、玉笔山6#台、苏娜0#台和6#台、杜天坝0#台和17#台、龙头沟0#台、洞党沟1号桥4#台的过渡段范围内基底自原地面以下挖除换填厚度应满足设置

过渡段需求,且不小于50cm。 4、过渡段设置 1)过渡段顺桥向上部长20m,下部长5m。 2)路肩顶往内侧2m处按照1:1放坡,内侧部分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外侧部分填土。级配碎石每填筑一层,外侧土同步填筑。外侧土填筑坡度同相邻段路基为1:1.5。 3)在两侧坡脚处,台背往过渡段方向设置干砌片石,顶宽05m,高度1m,长度0.5m。 4)桥台与路基结合部设渗水墙,渗水墙采用C15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厚10cm,宽15c。渗水墙底部横向设高1.0m、厚0.5m 的中粗砂层,砂内埋设φ200mmRCP-20NG(A)渗排水管,将渗流水横向排出路基外。 5)过渡段具体布置见下图: 桥台和路堤过渡段纵断面图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书

技术交底书 编号:技交- -

17、黃土或粘性土涵洞,基坑开挖后需对原地基采用凸轮压路机进

行压实,观测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含水量适宜的填料应及时碾 压,防止松散填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含水量损失难以压实。含水 量不适宜的填料应进行调整处理后方可碾压。 18、当涵洞填土高度H^8m且涵洞基底为黄土时、涵洞位于填方上 时需设预拱度,预拱度为全涵设置,包含涵洞顶板、涵台台身、涵洞基础和 铺砌。涵洞进口涵底标高不变,涵洞基础施工时按抛物线设置δ =1∕2*L*1. 5%,且各 < (HI-H2) >/2。 19、其他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规程办理。 四、涵洞施工工艺(工艺流程见附表): 1、基础模板釆用钢模板,每次浇筑4或5m,浇筑到预埋钢筋位置时,将钢筋网片加工布设后进行浇筑。模板均采用符合技术规范和技术规范专用条款要求的钢模板,浇注前,应对支架、模板、预埋件进行检查,板内如有杂物、积水等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涵身砌筑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讣的结构尺寸及规范标准进行,确保涵身各断面尺寸准确,满足设汁要求。每节盖板涵身一次浇筑,模板采用lm*l. 5m钢模板组合而成,钢模板进场后要向监理工程师报验,模板打磨后用建筑用107胶涂刷均匀后,再进行模板拼装。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车运输。 涵洞基础和墙身沉降缝要在同一竖直面,两端面应竖直、平整;沉降缝内按设讣要求填塞,并用水泥砂浆勾缝,使沉降缝的宽度符合设讣规范要求。

(1)所有石料均应按层砌筑,从沉降缝处分成儿段,砌筑时相邻段高差不大于1.2米片石应分层砌筑,宜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 (2)较大的砌块应使用于下层,安砌时应选取形状及尺寸较为合适的砌块, 尖锐突出的部分应敲除。竖缝较宽时,应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不得在石块下面用高于砂浆砌缝的小石片支垫。 (3)砌体勾缝处理。砌块勾缝采用勾凹缝,勾缝砂浆强度不低于砌体砂浆强度,勾缝应嵌入 砌缝内约20mm深,缝宽为20mmo缝槽深度不够时,应凿够深度后再勾缝。 3、涵洞盖板的施工 为方便施工,加快进度,盖板涵的钢筋混凝土盖板,全部采用预制。 盖板钢筋在现场绑扎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钢筋搭头的布置应符合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二级钢筋搭接长度为30do (2)钢筋的交义点应用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可用点焊焊牢。 (3)除设讣有特殊规定外,箍筋应与主筋垂直。 (4)弯勾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在浇注过程中不得松动。 (5)应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垫块,垫块与钢筋扎紧,并互相错开。非焊接钢筋骨架的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支垫,保证位置准确。栓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过渡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新建西宝铁路客运专线DIK519+596.97~DIK520+395.6、DIK520+444.4~DIK521+772.78两段路基施工图(图号)西宝客专施(路)02-01-02 2、新建铁路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施工图路基通用结构详图(图号)西宝客专施通(路)-01。 3、设计技术通知单(编号)XBLJ-05。 4、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 5、参考中铁一局集团郑西、武广、京沪、哈大等路基施工经验。 二、使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DIK519+596.97~DIK521+772.78段所有桥涵过渡段填筑。 三、编制目的 1、明确过渡段改良土和级配碎石的填筑工艺流程、操作要点。 2、检验设计参数。 3、确定施工参数、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为过渡段填筑大面积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程概况: 本段路基范围内共设12处过渡段填筑,4处桥台过渡段和8处涵洞过渡段。台后路堤填筑采用倒梯形过渡的方案。过渡段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掺5%P·C32.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P·C32.5水泥长度不小于20m,过渡段后4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5%P·C32.5水泥。线路纵坡1‰,为直线段。过渡段下部地基为预钻孔冲扩挤密桩和CFG桩。 过渡段主要分两种类型,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和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施工时应进行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我部过渡段工艺性试验选于DIK521+716(1-4.0m×4.0m)涵洞和漆水河特大桥西安台,平均填土高度6.5m。 1、取弃土场 过渡段取土场设计位置位于DIK526+000右9.0km庞家村,取土场面积113亩。弃土场选定在本段路基附近废弃砖厂,进行地基处理中桩挖土弃土。设计取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和主要技术标准 1.1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3、《云桂线广西段施工图》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 1.3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设计行车速度:250km/h; 二、工程概况 正线路基长度共计共12146米,其中过渡段长度2690米,包括以下六种形式:路基与桥台连接处过渡段、路堑与隧道连接处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半挖半填过渡段、两桥(隧道)之间短路基过渡段。 隧路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料填筑,路涵、路桥及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基床底层及基床以下路堤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料填筑,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料填筑。 过渡段填筑在结构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及基坑回填验收合格后进行施工。 三、施工准备 1、施工队伍配置 为确保本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如期完成,项目经理部下设四个专业路基施工队伍。 2、设备配置 依据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等要求,配备足量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种资源。

四、施工组织及安排 4.1施工人员安排 1、主要管理人员 表1 主要管理人员 4.2施工机械设备安排 过渡段路基填筑主要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合,自卸车装运土方,挖掘机整平,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所需机械设备见下表2。

4.3检测仪器、测量设备的配备 五、主要施工方法 5.1、路堤与桥梁过渡段施工 设置方式图如下:

(1)过渡段沿线路纵向为倒梯形,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分层填筑,底宽5m,纵向坡度根据实际地形进行计算,满足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 (2)必须待桥涵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并完成基坑回填及防水层施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过渡段填筑。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并在桥台或涵洞侧面画填筑分层线。 (3)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 (4)根据施工情况确定主要施工工艺参数,报监理单位确认。分层压实厚度按35cm控制,台后2.0m范围外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在过渡段的桥台台尾后2.0m范围内采用冲击夯夯实,防止施工过程中碰到桥台,松铺厚度按20cm控制。当过渡段比路堤先施工时,向路堤方向合理延长,在施工路堤时再进行刷坡处理。 (6)台后基坑采用C15素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回填,浇筑后高程与原地面高程一致。 (7)路基过渡段的外包土应与过渡段同步施工,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填料质量,不得使用级配碎石掺水泥质土填筑,后期绿色植被不容易成活,b值取1.8m。 (8)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填料宜在2小时内使用完毕。

涵洞过渡段级配碎石技术交底

新建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工程 HNCJS-NO.2标段 施工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DIK33+719.31~DIK44+873.76路基工程 交底编号: 交底项目:过渡段 交底内容: 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 接受单位: 技术负责人:交底人: 复核人:接受人: 交底日期:接受日期: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 工程项目二分部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1、施工前准备 (1) 原材料准备: 1)施工前对碎石填料、外掺料(PC 32.5水泥)进行取样检验,填筑时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进行抽样检验。 2)掺入的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2h,终凝时间宜大于4h。 3)在试验合格后的碎石厂取料,要求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2) 试验及技术准备: 1)由试验部门根据料源和水泥原材,试验后出具过渡段级配碎石试验报告配合比、灰剂量、水泥试验报告等相关报告。 2)由测量队计算好线路中线坐标及不同标高的路基坡脚位置。 3)每个施工单元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包含四个区段既:填筑区段、平整区段、碾压区段、检测区段。 2、过渡段设置及工艺试验设计 涵洞过渡段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段形式,过渡段在基床表层部分填料采用掺5%P.C 32.5水泥级配碎石,在基床底层、路基主体及两侧20m范围内填料采用掺3%P.C 32.5水泥级配碎石。详见下图

3、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1)施工流程 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2)施工方法 1) 在过渡段施工前,确认台背渗水墙已施工完成,并检测验收,形成文字资料。 2)台背基坑采用级配碎石回填,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震动压路机碾压密实,使K30≥60MPa/m ,动态变形模量Evd ≥30Mpa 。 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拌和站集中拌和,填筑前由测量队进行放样,放出线路的中桩,再根据边线位置标高计算出线路宽度,然后放样出边桩,现场技术人员根据填筑区长度、宽度、厚度计算出级配碎石填筑方量。 4) 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覆盖毡布,以防水份蒸发和环境污染。过渡段级 配碎石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的路堤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涵洞、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5) 完成原料摊铺后,由试验人员进行原料的含水率测量。测定含水率后如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则进行晾晒;如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则进行喷雾器进行洒水。 并在洒水或晾晒过程中对填料的含水率继续进行监测。直到填料的实际含水率达到比最优含水率大1%-2%后方进行下道工序。 6) 级配碎石摊铺后,使用平地机对填料进行摊铺。摊铺过程中继续对级配碎石的含水率进行检测,采取洒水等措施保证级配碎石在摊铺过程中满足最优含水率;同时对初步完成拌和的区域采用滴定法进行试验检测水泥含量。施工过程中不得出现纵向接缝,不宜中断。当因故中断超过2h 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横向接缝应采用搭接施工。 7) 级配碎石摊铺时记录好摊铺时间,如果断面过大导致在终凝时间内无法完成施工,应总结时间减少每次施工的断面长度,或增加摊铺机械。集料摊铺后使用平地机对 填料进行修整、整平,并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中间高两侧低的路拱。 8) 当混合料接近最佳含水率时,用震动压路机在路基全宽内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密度,且表面无明显的轮迹。碾压时,各区段交接处应相互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0m ,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 填筑至设计标高 施工准备 基底处理 与本体、基床底层 同步分层填筑 推土机粗平 平地机精平 碾 压 不合格 检查厚度 合格 不合 格 检测 压实质量 合格 测量下层填筑中线 、 边线 记录签证 结构物施工 配比试验 退 场 填 料 检验 合 格 不合格 拌 合 运 输 检测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 京福铁路客运专线 技术交底 编号: 工程项目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合同号闽赣?标单位工程名称闽侯隧道 中铁二局京福铁路闽赣?标 DK793+588.00,施工单位里程项目经理部二分部DK793+898.27 交底日期 2011年2月24日交底地点二分部一工区一、交底内容: 桩板墙施工技术交底 二、现场负责人: 工区施工负责人: 雷伟 工区技术负责人: 黄太平 现场技术员: 刘军 现场领工员: 李久高何坤 附件: 桩板墙施工技术交底; 交底人审核人 交底接受人 中铁二局京福客专闽赣?标二分部桩板墙施工技术交底 桩板墙施工技术交底 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4、《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6、中铁四院有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的设计文件, 7、《新建铁路合福线合肥至福州段施工图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防水层、沉降 缝构造图》,图号:合福施,涵,参-01,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建铁路合福线合肥至福州段HFMG-08标段内所有框架涵施工。 3.工程概况 我分部起讫里程为DK772+358,DK793+898~全长21.54Km~管段内共有4座涵洞~均为框架涵~其中:DK780+710涵洞~孔径类型为1-2.5×3.0m~用于排 洪,DK782+668涵洞~孔径类型为1-1.5×2.0m~用于排洪,DK784+880涵洞~孔径类型为1-2.5×3.0m~用于交通、排洪,DK793+682涵洞~孔径类型为1- 2.5× 3.0m~用于排洪、灌溉。 4.施工准备 4.1.施工测量与现场核对 涵洞施工前~测量组应根据公司精测组复合加密的导线和水准控制点~加密涵洞平面位臵和高程控制点~并放出涵洞“十字桩”~用以控制涵洞平面位臵。测量精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测量组在放出涵洞“十字桩”后~应在现场用灰线画出涵洞位臵。并根据灰线位臵进行现场调查地形地貌、地线管线和三电拆迁情况~并与设计文件对比~平面位臵、高程、地质水文等情况是否与设计一致~如有较大出入~应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4.2.施工场地和便道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交底 一、级配碎石级配范围 要求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过渡段级配碎石范围表 二、过渡段设置方式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设置过渡段。过渡段级配碎石不掺加水泥。 1、桥台与路堤过渡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长度: L=5+2×(H-0.6)。 式中 L----过渡段长度(m) H----台后路堤高度(m) (2)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设置图示:

L=5+2×(H-0.6) 桥台与路堤过渡段设置方式图 Ⅰ-Ⅰ断面图 (3)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采用级配碎石填筑。桥台台背设置渗水墙,渗水墙采用C15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厚10cm、宽15cm。在渗水墙底部横向设高1m、厚0.5m 的中粗砂层,砂内埋设φ200mmRCP-20NG(A)渗排水管( RCP-20NG(A)材料性能:聚丙烯复合材料,管径为200mm的内支撑型圆形管材,脆化温度-45°,环刚度≥32KPa)将渗水排出路基以外。 无砂混凝土块技术要求 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长度: L=2+2×(H-h1);高度不高于结构物顶标高。除横向结构物顶面距地面高度小于1.0m且不足路堤高度的1/2时不设置过渡段外,其它情况均设置过渡段。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 Ⅱ-Ⅱ断面图 坡脚 坡脚路堤与斜交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平面示意图 (横向结构物顶与路肩高差小于2.5m)

涵洞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河南同济路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涵洞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河南同济路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省道502安阳至内黄一级公路改建工程S502ANJL合同段总监办

涵洞技术交底 编号: 项目名称省道502安阳至内黄 一级公路改建工程 合同段S502ANJL合同段 施工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河南同济路桥工程技术 有限公司 交底范围 K0+000-K34+964.441 涵洞施工 时间2017-05-10 交底内容: 一、概述 工程概况本项目起点(桩号K0+000)位于安东新区遵贵屯村县道X013内宝线与新规划S301永和至徐家沟段交叉口处,向东沿X013内宝线布线,在瓦店乡西偏离X013线,穿越瓦店乡后与S219相交,沿线与杜庄村西附近重新接回内宝线,沿内宝线继续向东,过郎固村、宋梁桥村,于宋梁桥村北偏向东北,在李伍级村东接回内宝线,于东和仁村东路线偏向东北,经过豆公北街,于豆公北街东路线偏离内宝线,继续向东前行,稍偏向东北于迁民屯村西K22+007跨越安阳河,继续向东过南杨村于K27+615跨越卫河,经西沈村南、东沈村北、西张龙南,东至潭头村南于S215相交,即为本项目终点。设置涵洞36道,圆管涵26道,倒虹吸11道、边沟涵135道。 (一)适用范围 K0+000-K34+964.441全线的盖板涵洞、圆管涵、倒虹吸、边沟涵。 (二)材料准备。 1.模板 施工前进场模板打磨干净,表面不得留有铁锈、残留砼,要求露出新鲜

光亮面。模板表面平整,变形模板不允许使用。 现场准备好脱模剂,不能使用废弃机油。 2.钢筋工程 钢筋统一在钢筋加工厂加工。 钢筋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加工。 3.混凝土 混凝土由拌合站集中拌制,统一供应,混凝土运至现场若坍落度、和易性不满足要求,现场可要求退回。 (三)施工准备 1.熟悉图纸。 2..现场清理。 二、施工总体要求 (一)采用首件验收制,待首件验收合格后方可全线大面积开工。 (二)涵洞、圆管涵、倒虹吸基础施工前,探明地下管线位置,施工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防止损坏。 (三)沉降缝每隔4m~6m设一道,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缝宽2cm,用沥青麻絮或填缝胶填塞。 (四)八字翼墙与涵台间的沉降缝可于浇筑八字翼墙混凝土时,在涵台端面敷设数层沥青和油毡而形成(缝宽2厘米)。 (五)施工过程中,当涵洞顶填土厚度不足0.5m时,严禁任何重型机械车辆通过,并不得使用震动碾进行碾压。 (六)施工时若需对原有道路的路基、路面、边沟及附属设施加以破坏,

路基过渡段技术交底 (工区)

No:HBCJ20110407WGSG1JD-ZG-01标段别:WGSG1类别:工区 中铁十六局集团WGSG2标段一分部项目经理部 施工交底纪要 时间: 2011年04月07日 主持人:刘斌 参加单位:项目部施工技术部、试验室、安全质量部、各工区全体技术人员 关于黄冈站路基过渡段施工交底纪要 一、技术要求 1过渡段采用的级配碎石加5﹪水泥填料采用场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 2过渡段的布置形式必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 二.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2.1过渡段施工一般规定 1)过渡段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与桥台、横向结构物、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过渡段的基坑回填C15混凝土,过渡段横向建筑物顶部及其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掺5%水泥,当路堤高度H<3.0m的路堤,过渡段原地面处理后应符合路基基床底层压实标准,H>3.0m时,过渡段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地基系数K30≥60 MPa/m,EV2≥45MPa。 2)过渡段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 3)过渡段路基填筑前,应选择试验段做摊铺压实试验,确定主要的工艺参数;桥路、涵路过渡段的填筑必须待桥、涵、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地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4)过渡段所用级配碎石、水泥、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 5)过渡段填筑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摊铺厚度根据工艺性试验确定;压实标准应符合各部分的设计要求。 6)桥台后2.0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应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0m范围内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横向结构物两侧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涵背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宜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背壁面进行横向碾压,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7)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填料应分层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时,每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时,填料的虚铺厚度不应大于20cm,每压实层应平整无积水现象。 8)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相邻路基及锥体填土与过渡段级配碎石间应符合D15<4d85的要求,压实标准同相邻路基。 2.2过渡段布置形式:

涵洞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表 编 号:JSJD-

一、工程概况 DK35+260南山坪框架桥和DK35+600(1-1.5m)涵洞,顶面直接为路面,DK38+776大马框架桥顶面至机床表层有2.95m改良土路堤。 高度为涵洞底板顶面至顶板顶面高度。DK35+260南山坪框架桥和DK35+600(1-1.5m)涵洞顶面过渡段宽度9.4m,DK38+776大马框架桥顶面过渡段宽度15.4m。级配料方量为(掺3%水泥级配料方量)+(掺5%水泥级配料方量)。 二、施工要求、操作要点 1、级配碎石由拌和站统一生产供应,所用材料经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2、过渡段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与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 3、涵后2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涵后2m的范围内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靠近涵洞的部位,应平行于涵洞物背壁面进行横向碾压。过渡段应涵两侧对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料的虚铺厚度取为25cm。 打夯机:人工摊铺、精平→压实设备碾压10遍,效果较好。 压路机碾压遍数及顺序:静压1遍→压路机弱振压2遍→压路机强振压1遍→压路机弱振压1遍→压路机静压收光1遍。

4、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土(采用与相邻地段路基相同填料)应与相邻的路堤按水平分层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 5、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6、在填筑涵路过渡段级配碎石前,涵侧防水卷材外侧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如抹水泥砂浆、填筑粘土、用泡沫板阻隔等,确保防水卷材不被破坏。 7、施工时严格按路基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办理。 8、压路机等重型机械司机必须持证上岗。 9、填筑时,必须有专人负责指挥。 三、施工技术 1、涵洞过渡段 1.1级配碎石过渡段长度:L=2+2×(H-h1 ),H为涵洞后路堤填高,H1为涵洞顶距路基地面高,h为涵洞顶距路肩面高。 1.2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性能 1.2.1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 1.5m时,在涵洞侧面设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 1.2.2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1.5m时,涵洞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在涵洞顶面及两侧设置倒梯形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 1.2.3填筑涵洞过渡段前应在涵洞两侧墙壁上用经漆画出过渡段的轮廓及层数,每层厚度按20cm控制。(填筑过渡前应考虑沉降观测桩的的埋设)

涵洞通道沉降缝施工技术交底

涵洞通道沉降缝施工技术交底 一、作业内容 炼制沥青,浸制沥青麻絮(布),油毡剪裁,涂沥青及张贴木板制作,涂沥青及安装,嵌塞沉降缝,砂浆拌制,抹铺砂浆,填塞粘土。 二、机具材料 主要机具材料有砂浆搅拌机、灰板、铁抹子、灰桶、沥青、麻絮、麻绳、麻布、铅丝、铁桶或铁锅、刷子、木板或木条油毡、粘土等。 三、沉降缝设置 设置沉降缝的目的,为防止结构物不均匀沉降,产生不规则裂缝,故预先设置规则的沉降缝,是使缝两边的构造能自由沉降,满足结构物变形要求,又能防止水分渗漏。故沉降缝必须贯穿包括基础在内的整个断面。涵洞及浆砌防护工程基础施工前,应测量确定沉降缝在基底面上的位置,在沉降缝两端地面上立垂直木杆挂线或用沥青木板直接定位施工。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或浆砌墙身上下不得交错。 沉降缝及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在墙背填筑20cm不透水粘土层,涵顶浇筑20cm 厚C4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保护防水层在填土时不被损坏。 四、填塞材料的制备 填塞材料应使用经防腐处理的麻筋、纤维板或其他弹性耐久材料。本标段涵洞及浆砌工程的沉降缝填塞材料均为沥青浸制麻絮、1:3砂浆及粘土。 1、沥青的熬制: 沥青可用锅、铁桶等容器以火熬制。铁桶装的沥青,应打开桶口小盖,将桶横倒搁置在火炉上,以文火使沥青溶化后,从开口流人熬制用的铁锅或铁桶中。熬制用的铁锅或铁桶必须有盖,以便在沥青飞溅或着火时.用以覆盖。熬制处应设在工地下风方向,与一般工作人员、料堆、房屋等保持一定距离,锅内沥青不

得超过锅容积的2/3。熬制中应不断搅拌至全部为液态为止。溶化后的沥青应继续加温至175℃(不得超过190℃)。熬好的沥青盛在小铁桶中送至工点使用。使用是热沥青的温度不低于150℃,涂敷工作应在干燥温暖(温度不低于+5℃)的天气下进行。 2、沥青麻絮(布)浸制: 沥青麻絮(布)用热沥青浸制。浸制后的麻絮(布)表面应呈淡黑色,无裂和叠皱,撕断面上应呈黑色,不应有显示未浸透的布层或部分。 3、砂浆拌制: 砂浆拌制使用砂浆搅拌机进行,严格按照砂浆配合比拌制,拌制的砂浆要随伴随用,少量存放,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分别在拌成后2h和3h内使用完毕。 4、粘土选择: 填塞的粘土选择纯净物杂物的粘土,若粘土过干可先用水进行湿润,使粘土形成塑装,以方便捣入沉降缝及捣固密实。 五、沉降缝填塞 1、圆管涵: 沿管节长度方向4~6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设置在管节接头处,贯通与基础及涵身整个断面,基础沉降缝宽度按3cm设置,管节沉降缝宽度为1~1.5cm。基础沉降缝填塞砂浆处理。管节沉降缝内侧以热沥青浸制的麻絮填塞,外侧用直径2厘米麻绳绕沉降缝一周,外包四层宽度为15cm沥青浸制麻布,用粗铁丝绑扎结实。管节接头不在沉降缝处的缝隙使用1:3水泥砂浆抹带一周,砂浆抹带的宽度为15cm,高度为3cm。 2、盖板涵: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方案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方案 1. 编制依据 根据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设计说明书《路基》的要求:“隧道与土质路基过渡、桥与路基、两桥(隧)之间短路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半填半挖路基、路堤与路堑等均需要设置过渡段”。因此,对一般路基过渡段填筑压实施工进行方案设计。过渡段施工的技术标准依据现行的相关铁路路基施工与验收规范和标准。 2. 措施要求 根据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路基过渡段设计要求,对各种不同地段的路基过渡应采取如下工程技术措施: 1. 200km/h 时速地段路堤路堑过渡: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 ,且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1.5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 ,其开挖部分填筑应同路堤各相应要求。 2. 200km/h 时速地段桥台与路基过渡: 1) 过渡段长度:()20.6L h A =-+ 式中,L -过渡段长度(m );h -路堤高度(m );A -常数,取5m 。 2) 桥台与填方路基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体同时施工,桥台后2m 范围内填筑的级配碎石内掺入3%水泥。 3) 桥台与挖方土质路基过渡段设C20混凝土及级配碎石掺3%水泥处理。 3. 200km/h 时速地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除横向结构物顶面距地面高度小于1.0m 且不足路堤高度的一半时不设置过渡段,其他情况均设置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当涵洞顶与路肩高差小于1.0m 时,涵洞顶以上填筑级配碎石掺3%

路基与涵洞(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路基过渡段 交底编号:施(技)LJ-006 交底单位: 接受单位: 编制:审核:技术负责人:

施工技术交底 项目名称:编号:施(技)LJ-006 单位工程名称交底日期 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 交底内容: 一、技术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仅适用于xx段路基基床底层填筑工程。 二、施工准备 1、过渡段地基加固工程宜在涵洞(桥台)基础施工前完成。 2、过渡段的涵洞(桥台)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振动设备碾压。 3、过渡段路堤基底原地面应平整后,用压路机碾压碾压密实,其压实质量应满足 K≥150MPa/m。 30 4、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确保降水及地表径流对过渡段施工无不利影响。 三、路堤与涵洞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当涵洞顶面至路肩距离h≥2.0m时,采用倒梯形过渡段,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2倍基床表层以下路堤高度+2m,且不小于20m。在涵洞顶面及两侧各1.5m范围和距基底2m向上按1:2的坡度至基床表层底范围填筑掺3%水泥的级配碎石,涵洞横向以外填料与相邻路堤相同,如图3-1设置。 图3-1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2、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1.0m时,如图3-2设置。

图3-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3、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5.0m时,如图3-3设置。 图3-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4、路堤与涵洞过渡段填筑施工 (1)涵洞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2)靠近涵洞的部位,应平行于涵洞进行横向碾压。 (3)涵洞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4)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 四、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成倒梯形的结构形式,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5倍基床表层以下台尾路堤高度+5m,且不小于20m。基床表层以内填筑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 2、在桥台后填筑0.1m厚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并在基床部位设置混凝土支撑块。混凝土支撑块与级配碎石之间设置由无砂混凝土板、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基础、渗排水管材、C20混凝土基础四部分组成的排水系统。 3、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形式详见图4-1、图4-2。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共有RC盖板涵23座,汽车及拖拉机通道5座,人行通道1座。具体型式见下涵洞一览表。

二、盖板涵施工1、工艺流程 2 / 22

施工准备

测量放样 基坑开挖基底承载力检测 基底换填 基础钢筋绑扎、模板安装 基础浇筑 涵台身模板安装3 / 22 涵台身浇筑. 2、施工工艺 2.1、施工放样 根据涵洞平面尺寸及开挖深度、预留工作面宽度、排水沟宽度、机具布置等确定基坑开挖的尺寸。具体步骤为:根据基础底平面尺寸,按照四周各边增宽50cm-100cm,采用1:1的坡比对基坑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原地面开挖边桩,撒上白灰线,此封闭线即为开挖边线。

4 / 22 2.2开挖基坑 根据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基础轴线、边线位置,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开挖,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自卸车配合运输。基坑开挖按 1:1的坡比对基坑分层进行开挖,用挖掘机挖至设计标高时要保留不小于10~20cm的厚度,如果能及时支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则立马人工清理至基底高程;否则先放置,防止雨季雨水过多,基底浸泡在水中,影响地基承载力。基坑开挖后,四周人工开挖一条小沟,汇聚基坑中的渗水或雨水到集水坑,用水泵排掉。开挖过程中和开挖以后,应注意观察基坑边缘地面有无裂缝、坑壁有无松散塌落现象发生,否则应及时采取措施。开挖好的基坑四周及时安装1.2米高的钢管护栏,并挂上安全警示牌。 5 / 22 如上图所示,围护太简单,不规范 6 / 22 如图,基坑用红白反光纸包裹的钢管进行围护并悬挂安全标志牌 2.3、基底处理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如果基底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

涵洞施工技术交底 一、编制依据 1.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大道市政工程招投标文件、补遗书、施工图纸。 2.国家和省部级现行法规、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相关行业标准。 3.《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 TF20—2015)。 5.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二、工程概况 四标段涵洞两座,盖板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实心盖板,下部结构为混凝土台身、帽,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基础。 三、涵洞施工 1、施工放样 (1)开挖前由测量人员用全站仪根据设计图纸对涵洞的轴线,基础边线,台身轴线进行施工放样。

(2)以后每道工序开工前都用全站仪精确测放涵洞轴线。 2基坑开挖 (1)根据测量人员放样出的涵洞中线桩、涵洞基础大小、现场地质情况和放坡要求及基坑底的工作宽度(每边至少放宽50cm),确定基础开挖位置,用白灰撒出开挖边线,现场测量原地面标高,计算出基坑下挖深度,并在开挖边线旁打好标高控制桩。涵洞基础采用机械开挖,开挖时严格按设计的尺寸进行,严禁超宽超深开挖再用虚土回填。在挖至基底设计高程10~20cm时,改由人工清底、平整,以防止扰动基底。 (2)如遇地下水时坑底设置集水坑排水。在坑底基础范围外设置集水坑,并沿坑底周围开挖排水沟,若有水即流入集水坑内,根据渗水量用人工或潜水泵及时将水排出坑外。 (3)基坑开挖不间断地进行,以防止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当基底达到设计标高时及时报请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查,同时进行基底承载力试验,填写基坑检验单,报请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技术人员对合格基坑进行拍照,作为以后的竣工文件照片,并立刻组织劳动力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若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进行基底处理,基底处理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序。 (4)若有超挖的部分,用砂砾补至设计高程,不得用土填补。 3、基底试验 基坑开完后要进行地基承载试验,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才能进行基础施工,否者进行地基夯实后地基承载力达到0.15MPa以上。

路基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注:本技术交底适用于 DK426+356.56 ~DK471+283.99 里程段内路基过渡段施工, 路基过渡段采用的填料为级配碎石掺 3%的水泥,本段内剩余填料为 5万方,施工区域主 要集中在李尤村特大桥至王官寨子特大桥之间。 一、 前言 本段路基范围内过渡段设计构筑型式主要为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 过渡段是路基工程与各种结构物、不同路基形式间的衔接过渡部位。施工时提前安排过渡 段的结构物施工,以便尽早进行过渡段的填筑,确保过渡段有足够的静置自稳时间,进一 步减小工后沉降量。为了保证过渡段填筑质量,原则上过渡段与相邻路堤应按水平分层同 步填筑。但确有困难不能同时施工的,为保证路基施工进度,采取在桥台后预留一定长度 的路堤填筑段并做出台阶,待过渡段施工条件成熟后与过渡段一起施工。过渡段级配碎石 掺加3%水泥在碎石拌和站集中拌和,自卸汽车运输,采用推土机、 平地机平整,压路机进 行碾压作业;对于靠近台身和墙身处机械不能到位的地方,采用小型振动夯进行振压。过 渡段使用的材料的粒径、级配及材质符合要求。 二、 施工工艺 ---- ---- --------- 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图 1 )基坑清理 对基底、基坑进行清理,做到基坑底部无先期施工中所产生的垃圾及松土(杂土) C 2)基坑回填砼 进行一次连续浇筑砼,砼浇筑严格遵照砼施工操作规程。砼施工完成后做好养护工作 地基表面再次清理:待基坑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对过渡段其它先期已经处理过的地基表面 再做清理。 3 )施工测量 首先对其路基中线进行定位,对其标高进行精确测量并计算出过渡段所要填筑的实际 高度,以此为依据并同时参照设计图上的相关数据,对其同一水平填筑层的不同填料所填 筑范围进行详细计算,并进行实际测量放样。 4 )分层填筑 拌和好的级配碎石要尽快运到铺筑现场,由桥台向路基方向、由中心线向路基两侧按 顺序依次进行填料的填筑工作。每层填料的压实厚度为 20cm 5)平整碾压 二 吐 -,p \Ji 匸占 二

涵洞顶进施工技术交底1

技术交底记录表√

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邯济线K223+453.6涵洞顶进施工技术交底 一、顶进涵洞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K223+453.6 2-4.0m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位于双线、区间,曲线R=8000m及j=-3.2‰坡道上,线路法线与涵洞轴线之夹角θ=10.5°。接长13.08m,涵洞下游接长时,要先拆除出口翼墙及基础,施工前对于拆除既有结构扰动的地基要先进行夯实处理。本涵采用φ60cm高压旋喷桩,桩间距1.0m,桩长6.0m,基础外缘布置一排桩。 涵洞为立交兼排洪而设,涵洞净宽4.0m ,净高4.7m,施工时基础从原地面向下挖深2.86m。该涵洞利用汛期进行预制施工,待汛期结束后再进行既有结构拆除与顶进施工,施工时封闭既有道路。 2、既有路基防护 根据实际踏勘,既有涵洞为2-4.0m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接长2-4m钢筋混凝框架箱涵,接长涵洞开挖面距既有线的间距为4m、挖基施工的开挖深度为6.12m,以及既有路堤的高度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对接长涵洞采取HW400×400型钢加固措施,桩长15m,嵌入深度8.88m。 本涵系既有涵洞接长,根据施工现场测量,基坑离既有线较近,施工时挖深较深,为确保施工安全,在涵洞接长时路基采用H型钢进行防护,两侧翼墙后各紧密布置9根15米长H型钢;垂直于线路方向各紧密布置8根12米H型钢,沿工字钢末端打设5根9米拉森钢板桩;钢板桩紧密布置。检算见所附检算资料,防护示意图见附图。

3、施工作业流程: 施工作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主要施工方法 1、工作坑开挖 工作坑设于线路南侧,K223+453.6 2-4米平面大小为15*10m,为保证拆除既有涵洞时工作坑不影响拆除作业,工作坑前端边缘距既有涵洞翼墙留有2m的空间。 工作坑开挖宽度较箱身宽每侧增加1米,施工前将施工场地作隔离措施,工作坑靠近铁路一侧土层按不小于1:1.5放坡,两垂直与线路侧面土层按1:1放坡,远离线路一侧的基坑采用9米拉森钢板桩防护。 C25滑床板设为一个整体,厚度15cm,在滑床板下面设置10cm碎石垫层。滑床板施工时设置直径8mm的单层钢筋网,钢筋纵横间距均为15cm。滑床板较箱身一边增宽0.5m,以利于排水设施和导向装置的布置。工作坑机械开挖至基础面以上0.3m时,采用人工开挖,避免机械超挖扰动地基,锚梁采用人工开挖修整,工作坑开挖完成后立即进行滑床板混凝土灌注,防止雨水灌入。 基坑内设汇水明沟和集水井抽排明水。涵洞施工期间占用地方道路影响百姓走行,施工前与当乡村联系,封锁道路,并在既有涵洞两端设置封路告示。 2、润滑层及后背墙制作 本涵后背由P43钢轨组成,长度6m,埋入滑床板顶面下1.5m,顺线路方向8m。同时在钢轨与涵洞间设扣轨,保证枕木受力均匀。为增大后背墙稳定性在后背墙后侧密布一排9米拉森钢板桩,共计15根,入土4米。 滑床板采用溜槽方式灌注。滑床板下设横向锚梁,锚梁间隔3m,宽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