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

尹老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尹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泼设计,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设计操作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一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尹老师在课伊始,便设计了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对“规律”有了下面的理解:“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叫规律。学生通过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了规律的表象概念。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

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尹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

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尹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知识梳理,归纳明晰规律特征。

从新课开始,尹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颜色规律、形状规律等),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后教师就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下明白了一组物体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从而建立了规律的表象概念。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后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的实质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题情景图中的规律问题,并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彩条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

四、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课标》中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应该是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例如:在发现规律时,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规律,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一种思路,几十个学生互相交流,每个学生脑中就汇总几十种想法,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丰富了师生的知识。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重视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代老师匠心所在。同时,教师还注重了课堂评价等问题。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

?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2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

一下找规律评课

一下找规律评课 篇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 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 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二: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一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 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彭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彭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 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 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转载 于:https://www.360docs.net/doc/458167639.html, 博威范文网:一下找规律评课),自然引入课题,为下 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彭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 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 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 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 悦。 三、适时的“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课人: xxx 时间: 20xx.9.21,上午第二节 地点: 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一下找规律评课稿

篇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二:一年级和德映老师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和德映老师找规律评课稿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pdf

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瑞安市实验小学高娟华 《2、3、4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 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课中,陈慧智老 师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大 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口诀的,并自己 编口诀。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归 纳出口诀的规律,下面我简要地谈谈这 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几个地方: 1.注重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 创造,利用小兔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进而顺利地完成了新知识的授学。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陈老师采用探索学习的方式,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先扶着学生,根据兔子的耳朵,1只兔子、2只兔子的耳朵怎么样?嘴巴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在回顾编口诀的过程后,小结编口诀的 方法:列、说、编。然后根据兔子的嘴巴,激发学生自主编口诀的兴趣。这之后,根据2、3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4的乘法口诀会有几条?哪几条?教师 适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重 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3.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有了5的乘法口决做基础,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在学3的乘法口诀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再来编写口诀,这时学生很快就能编出“一三得三”,陈老师这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

说是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2、4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注重课堂的调控 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陈老师把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与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方法的探索交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主动去记,有兴趣去记,而竞赛、奖励红花等形式又进一步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 5.注重思维的培养。 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

校本教研《找规律》听课评课稿 (2020年)

校本教研《找规律》听课评课稿(2020年)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有幸聆听了于海波老师执教的《找规律》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于老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各个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泼设计,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游戏情境带学生进入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于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课时,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看着屏幕画面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以活泼语言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于老师能关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整节课组织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动听,例如于教师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真棒!”“你很聪明”等等,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完整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几评课稿

《第几》评课稿 本节课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1.本堂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老师可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个”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思。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讲述排队问题时,能否渗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请学生看各种排队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

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乔亚东)授课教师:孙进京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授课过程简记: 1谈话引入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 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 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7学生操作。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排恰当。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一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一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城关区通渭路小学的老师,我叫王睿。 课题:找规律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主要是发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隐含规律,这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也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也是本教材第1次出现找规律这一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认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也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主要围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中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 为了使教学达到效果,还将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准备了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图形以及装有“入场券”的信封袋。 二、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方面,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三、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中,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数数人教新课标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数》评课稿 一、开课引入直奔主题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祝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比 100 大的数到处可见,而且让学生明白比 100 大的数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祝老师马上切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今 天我们就要学习比 100 大的数的有关知识,方便今后的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明白了 学习目标,而且还可以马上联想到以往学过的知识“数数”是怎么数的?这对下一步教学环 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打下伏笔。 二、注重学生对于 1000 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 100 以内扩展到 1000 以 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 1000 之前,祝老师 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 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 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 个一百是 1000。在整 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 1000 这个概念,已 经相当深刻了。随后,祝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 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 一次强化了 1000 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 1000 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 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祝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 示 1000 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 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 0 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 0 是表示占 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 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 985 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 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 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 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数学找规律评课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一课时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一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今天听了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首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练老师巧妙利用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王老师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了突破探索图形规律这一难点,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处理,创设了排队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表达图形的排列规律。王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其次顺应学生的认识程序,教师把设计美丽图案作为这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注意图形循环排列的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多次的活动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表象,此时学生才能够信心十足的去设计优规律的图案,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 其三,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王老师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规律。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及时呈现学生站成一排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许多学生纷纷说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规律。此外规律内容的教学也由简单到复杂,最初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后来安排三个为一组。在学生对规律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一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其四,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例如:在探索图形规律环节中,设计观察发现排队的规律活动,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接着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们还看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最新)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冯x老师 评课人:x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xx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

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授课过程简记; 1谈话引入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 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 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7学生操作。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 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 排恰当。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 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孙老师的 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 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 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孙老师通过调动学生 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 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

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一课时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一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今天听了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首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练老师巧妙利用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王老师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了突破探索图形规律这一难点,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处理,创设了排队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表达图形的排列规律。王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其次顺应学生的认识程序,教师把设计美丽图案作为这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注意图形循环排列的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多次的活动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表象,此时学生才能够信心十足的去设计优规律的图案,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 其三,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王老师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规律。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及时呈现学生站成一排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许多学生纷纷说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规律。此外规律内容的教学也由简单到复杂,最初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后来安排三个为一组。在学生对规律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一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其四,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例如:在探索图形规律环节中,设计观察发现排队的规律活动,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接着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们还看到了不同发现的交流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极力想探索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其五,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课标》中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上午向周老师学习了一堂课。周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了谜语、课件和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周老师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用了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时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准备好的钟表实物和模型,认识分针、时针。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周老师这节课上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后,还让学生在教具上调好7时,8时等时间。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在认识整时时出示闹钟响了的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教授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对这堂课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教师以钟表店开张为由,展示各种钟表图,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有必要。 2、学生观察、动手的时间少。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钟面,并且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实物,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认读的方法。接着及时巩固,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游戏:教师拨钟面,学生读时间;教师介绍时间,学生拨钟面;学生介绍时间,另一方拨钟面(互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认识时针与分针的时候,教师板书时说分针是长长的,时针是短短的,在这里只是时针与分针特点的一个方面,其实随着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时针又瘦又长,分针又胖又短,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给更多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时一个问题的几个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