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知识点

端午的鸭蛋知识点
端午的鸭蛋知识点

《端午的鸭蛋》

一、整体把握: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7.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二、精彩段落赏析:

(一)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7.这一部分是围绕__端午的鸭蛋_来写的,在文中的地位是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文章的主体部分。

8.作者写“鸭蛋络子”可分为几层?这几个层次有怎样的特点?

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9.作者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略作评价。

口语化与书面语熔为一炉,古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在一起……

10.你觉得这一段写得怎样?从中能看出汪曾祺的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散淡从容,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二)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柠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莱。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莱、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开头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一句总起,接着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五种风俗,其后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_这两种不同于别处、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写来,丝毫不乱。

2.给短文划分层次,并简要归纳大意。

分两层,在“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后面断开。第一层:写五种“与外地一样”的风俗。第二层:写与别处不同的两种风俗。

3.用端午风俗四个字概括短文的大意。

4.从文章思路来看,开头谈“端午的风俗”有必要吗?是否离题?

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到“端午的鸭蛋”。

(三)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注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

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第一段说“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一问知籍贯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上海店铺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3)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

(4)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专门记载。

2.文中①“双簧鸭蛋味淡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两句相矛盾嘛?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写作者认为双黄蛋只是两个蛋黄的鸭蛋,看起来也很普通;后者写作者认为其他地方的鸭蛋的确不如高邮咸鸭蛋。表现了作者对高邮鸭蛋对家乡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3.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还以用了其中的文字?

. 因为《随园食单》较客观地介绍了高邮咸蛋的优点,也证实了高邮咸蛋的著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4.最后一段中写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的“吱”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吱”字写出了筷子一扎下去,红油冒上来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痛快的感觉。

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家乡鸭蛋的名声。第②段:家乡鸭蛋的特色。

6.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7.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8.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清代;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

9.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10.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有一篇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节选了一段。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汪老的印象。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生:汪曾祺是一个开放、不拘小节的人。 师:换用这段文字中的一个词就是“没大没小”,随和亲切。他不仅人如此亲切自然,富有情趣,他的文章也呈现这个特点。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有韵味,极富情致。 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师: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端午风俗 师: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一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看来作者童年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位同学给大家列举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七种风俗,大家同意吗? 生2:应该是八种,还有挂“鸭蛋络子”,在文章第4段。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认真。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 生3:挂“鸭蛋络子”。 师:对,玩得不亦乐乎。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的第4—6段 三、“品味”鸭蛋 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细读文章第4—6段,把写玩鸭蛋最有趣的相关细节圈画下来,用心品读,谈谈感受。可以把感受写到课本的空白处。 (生自读,圈点勾画。师巡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班级:801 教学时间:2017.5.11 执教者:吴杰宴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腌腊() 络子()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3、《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江苏高邮人,______家。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端午节有关的文章,那就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投影),咂摸咂摸个中滋味,品味品味其中韵味。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呢?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你能试着给每一部分拟个小标题吗? 三、研读课文,感受情趣。 2.看图片说说作者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哪些是作者家乡所特有的? 2.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师生共同朗读。) 4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趣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文段) 小结: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可他对家乡的风俗却如此熟悉,如数家珍,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家乡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5. 小组交流探讨:课文2-3-4段,找出相应的语句,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读文知人(配乐朗读)。 资料见PPT 六、了解并收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的知识和风俗? 七:作业 用一两百字详细地说明你所知道的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借鉴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一、目标导学 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 鹳( ) 。 燥__( ) 躁__( ) 呐( )喊。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戊__( )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讲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讲讲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您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2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拓展,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师语导入: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什么时候是端午节?(五月初五)我们这里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各处乡村的风俗习惯都不同,你家里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出示图片:粽子、香烛、划龙舟比赛。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清除字词障碍,整体感受文本。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查资料解决并完成练习。 2、细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文章,深入理解 1、板书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找一找高邮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讨论) 2、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汪曾祺离家42年,如此浓郁的乡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总结语言特点(讨论)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讨论明确: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二、中国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邳州市泇口中学白明尧 【设计意图】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小叙事”特点的典型文章,没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更没有集中的场面,但我相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加之新的教学方式会使文章赋予新的内涵。《端午的鸭蛋》写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爱恋,而这种爱恋作者仅仅通过这暖暖的民俗,普通的鸭蛋,独特的语言魅力就做到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极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 (四)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五)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法分析】 (1)网络教学法:使语言无法表达的用媒体呈现出来;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句,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法分析】 说风俗——听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写民俗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说到节日,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播放课件:春节中的放爆竹、吃饺子等画面;闹元宵、猜灯谜的画面;小孩吃粽子的画面;以及喜庆的音乐) (设计说明:多媒体播放中,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的联合,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他们带入到传统节日的情境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体会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打下基础.) 二、简介作者。(播放课件:作者的图片;文字说明的作家作品的简介)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文章的理解离不开作家作品的简介,而教材提供的远远不够,这种手段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度) 三、听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件:本篇文章的音频朗读以及动画.) (设计说明:此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将作者优美的文字溶入到声音,动画,让教学过程情景化、趣味化,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情感,还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力发挥到及至.)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端午的咸鸭蛋》教学设计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 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童趣和乡情)。【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品语言——理行文——感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三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思路,细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1、课前五分钟,以提问形式由同学引出汪曾祺的介绍。 2、你家乡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3、找出课文中作者介绍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⑧画“王”字;⑨挂“鸭蛋络子”。 4、仿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格式像同学介绍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 二、读文本。 整体感知课文,划出作者感情最丰富的句子。(感叹句)

①、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②还不就是个鸭蛋! ③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⑤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⑥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⑦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三、品语言。 1、这七句话都用感叹号书法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但细细品味,又有所不同。请选择你觉得最有味的一句加以品析。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充满孩子气,处处显示对家乡的维护,源于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④“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⑤“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⑥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⑦充满孩子天真烂漫的趣味。 2、挂“鸭蛋络子”的情节充满:“童趣”;还道出了“乡情”。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充满了“童趣”(板书),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道出了“乡情”(板书)。 3、除了这几句感叹句外,文章还有哪些表露作者丰富情感的句子?如果有,你还想在哪些句子后加上感叹号? 参考: ①“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表现出对家乡的自豪)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二、问题导学 1、介绍作者。(出示投影)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出示)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自由选例品味评析。(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讨论交流)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三、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刘秀美时间:2015.8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萝卜汪曾祺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扬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既有深长的情愫,又有盎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3两节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先对这两节文字进行研读。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而至于第一节端风俗的段落,以快速浏览的方法概括出来。旨在明确作者之以端午的风俗写得那么详细,一是为下文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二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喜爱之情,而归根结底,也就是对家乡的热爱。总之,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风俗内容的图片 (配上一段欢快的民俗音乐) 导入: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今天,我们就和汪曾祺一起来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谁能说说我们象山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那么作者的家乡高邮端午节是吃什么的? 二、精读2、3节 (以讲讲、读读、品品为主,重在体会作者于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及蕴含其内的对鸭蛋的自豪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二红中作者记忆较深的要数是苋菜、虾、鸭蛋了,而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却是高邮的鸭蛋。 1、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 2、3两节,并思考: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

【语文8 下】学案:17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7 端午的鸭蛋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重点难点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整体的严谨与和谐。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熏.五毒(xūn )拧.成小绳(níng)门楣.(méi )苋.菜(xiàn)车胤.(yìn) 用酒和.(huó)系.百索子(jì)咂.摸(zā)腌.腊(yān ) 络.子(lào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与有荣焉:与之同感荣耀。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3.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有味?找出三五处,用波浪线标记,并稍作赏析。 (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效果、情感表达等角度赏析) 合作探究 1.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过渡句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 家乡的风俗___→__家乡的鸭蛋_ _→___端午的鸭蛋___ 2.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为什么要先写端午的风俗? 明确:家乡端午的的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3.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高邮咸鸭蛋出名,是家乡的特产,挂“鸭蛋络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地描写,是因为鸭蛋融入了作者对童年童趣生活的怀念,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师语: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他就是江苏高邮人汪曾祺。关于汪曾祺与高邮之间,有一段有趣的逸事。有一位文学青年对汪老先生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老先生当时在餐桌上,微笑着听了之后,便抿了一口酒,慢慢悠悠的说:“不是的。高邮鸭蛋第二,我是第三。”汪老先生当然是在调侃自己不如高邮鸭蛋有名,但是可以看出高邮鸭蛋在汪老心目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邮,看看汪老先生笔下的那枚家乡端午节的鸭蛋里究竟装着什么特别的东西,让汪老先生念念不忘? 二、整体感知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散文的创作特点。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本文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习难点】 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一、识记字词 1、注音 粽.子()门槛.()门楣.()硝.药() 苋.菜()腌.蛋()络.子()车胤.() 囊.萤映雪()城隍.庙()大襟.() 2、解释下列词语 籍贯: 肃然起敬: 与有荣焉: 莫名其妙: 3、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4、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作者简介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课文思路简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高邮的咸蛋有哪些特点? 3、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他想借此表达什么? 4、你认为该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六、探究乐园 1、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2、以小组为单位,给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反馈测评】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鲲鹏(kūn)蓬蒿(gāo)罗布泊(pō)相形见绌(chù) B、干涸(hé)庇护(bì)吞噬(shì)媲美(pì) C、哂笑(shěn)徘徊(huái)挑衅(xìn)啮齿(niè) D、铆钉(mǎo)牟取(móu)棘手(jí)雾霭(ǎi)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__________ (2)、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 3、为句子中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4、“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家。

端午的鸭蛋_教案新部编本_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5’) 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问: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2、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语文8 下 导学案:17.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 导学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任务: (一)、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风情。 1、端午的称呼: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棕包节,时为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礼俗、食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如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舟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通过阅读,你觉得课文写了那几方面内容? 2、题目为“端午的鸭蛋”,可作者为何却先写端午的风俗?4、文章介绍了那些端午节的习俗? 5、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何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 6、作者介绍了与端午的鸭蛋有关的那些趣事?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何种感情?(三)、拓展: 除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 (四)、小结: 端午的风俗——、——、——、——、 ——、——、——、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感情: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 训练卡: 1、识字注音: 门槛()门楣()络子()车胤()苋菜()腌腊()系百索子()用酒和()城隍庙()拧成小绳() 2、补全词语: 曾经()()难为水()()映雪()()起敬

甘肃狮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资料及其散文“小 叙事”的创作特点。 2.熟悉各地端午习俗,尤其 是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体会作者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 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 活,品味生活。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 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 准 汪曾祺及写作背景备课组 补充 学习流程 一、提问导入: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课文最后三段: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4.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二、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思考:配套练习(P51)中的我的阅览室。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门槛()腌蛋()车胤()门楣()苋菜()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 3.《端午节的鸭蛋》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江苏高邮人,______家。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 四、拓展延伸 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如:吃粽子、插香柳等 五、学习小结 对童年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当是人之常情。汪曾祺审视平凡的生活,力求在平凡中见神奇,在平淡中见情趣。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作业 1.配练 2.结合导学案预习18课 课 后 反 思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端午的鸭蛋》的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拓展延伸法 教学构思: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解决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本地逢年过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考考学生,掌握字词。 腌蛋yān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i guang城隍huáng庙肃sù然起敬车胤yin 络lào子系ji百索子囊náng萤映雪)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概括)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端午的风俗 师: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文章开篇叙述了端午的哪些风俗? 生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高邮当地的特有风俗,“红”代表了我们中国的吉利文化。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风乡情,作者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在用墨的多少上,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2:前五种风俗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略写。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目标】 1、学习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细节的习惯。 3、体会文中所描写的风俗民情。 4、感知课文语言的典雅之美。 【重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章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带点字注音。 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车胤.()囊.萤映雪()城隍.()大襟.() 2、自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端午节的起源、有关习俗。 二、课堂学习研讨 1、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 ,而后又详细介绍家乡特有的风俗_________ 、__________,进而引进家乡的特色——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朗读第二部分,思考: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4、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谈谈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例:我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因为它们是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赏。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堂堂清练习题 1、结合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系.百索子()门楣.()红xiàn菜()络.子()yān鸭蛋()jí()贯xūn()五毒车yìn()chán()蜍 2、结合语境,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成语。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分析:作者所食他乡鸭蛋多,却说家乡鸭蛋“确实好”,他乡鸭蛋与家乡鸭蛋“完全不能相比”,可见他对故乡鸭蛋的()。 (2)“筷子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分析:作者把食鸭蛋方法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红油就冒出来了。”那颜色让人()。 (3)“囊萤映雪”让人想起一个与雪有关的求学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