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下科学复习.doc

华师大七下科学复习.doc
华师大七下科学复习.doc

华师大七下科学复习

第一章水

【概念与规律】

一、地球上的水

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它包括海洋水,不能直接利用。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

(1)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态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按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咸水(salt water)和淡水(fresh water) 5

(3)按其存在的空间:可以分为海水(sea water) >大气水和陆地水(land water) 5

(4)按其对生命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的96. 5%,陆地水约占3. 5%,其中1%是咸水,2. 5%是淡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上全部淡水资源的0. 3%o占地球上全部水资源的十万分之七。

4、大气水数量不多,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037%,而且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但能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5、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样。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动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如, 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树干为40%~50%,风干种子为10%^40%

6、人体中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左右,一-般情况,人每天至少应饮水2—2.5L。

二、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

1、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叫做水的密度(density)。水具有一定的密度,纯水在4°C时的密度是“1克每立方厘米”。国际单位中水的密度为1.0X10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X103 kg/m3o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2、水的三态变化及能量变化

熔化(melting):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固态一液态熔化时吸热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卜,冰的熔点是0E

凝固(condensation):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液态■*固态凝固时放热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凝固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C

所以,物质实现熔化的条件W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标准大气压卜?,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o°c。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o°c?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乂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

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所以冰

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o°c。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C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汽化(vaporization):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现象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evaporation):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沸腾(boiling):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液体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boiling point):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o

液化(liquefaction):物质由2■(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升华(sublimation):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冬天结冰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

碘升华等)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淞,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水

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出热量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3、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由于蒸发和降水,使地球上水体能够进

行水分交换叫水循环(cycle of water) o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水属于可再生资

源°

三、水是常用的溶剂

1、水是-?种良好的溶剂。天然水因溶解了许多物质而属于复杂的混合物(mixture) 0

2、溶液(solution)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

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solvent),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solute)。溶液由溶

剂和溶质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3、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再加

入的溶质不会再溶解,而会产生沉淀。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

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solubility)。不同温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相同。溶解度表示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温度对固体、气体溶质溶解程度的影响:

(1)固体溶解程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2)气体溶解程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由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当其他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溶液里含量较多的?种叫溶剂,把含量较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浓度:同质量的水中如果溶解了不同量的溶质,我们就说它们具有不同的浓度。溶有较多溶质者浓度较大,溶有较少溶质者浓度较小。

5、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银子取用。用过的药匙和银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使试管倾斜,把装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6、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要把量筒平放在桌上,读数时使视线以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7、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四、水的组成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加水的导电性),水会分解(分解反应)成氢气(hydrogen)和氧气(oxygen)°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 2。

通直流电

水氧气+氢气

H20 02 H2

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化合(化合反应)成水。

点燃

氢气+氧气水

H.0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1个水分子(water

molecule)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五、检验水的存在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硫酸铜+水水合硫酸铜

CuSOi H2O CuOi ? 5H2O

(白色)(蓝色)

蓝色的无水氯化钻遇到水会变成红色

氯化钻+水水合氧化钻

CoCl2 H2O CoCl2? 6II2O

(蓝色)(红色)

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我国人口众多,不但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且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我国有300 多个城市而临缺水危机。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普遍紧张的原因

(1)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

(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3)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迅猛增加。

(4)水污染日益严重,也是造成当代水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淡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世界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是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的.总的说来,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沙漠、荒原)。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江河径流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巳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少)。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儿乎没有影响,而对水资源分布不均,只能对地表径流输送, 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合理措施:

(一)改变水的时间分布(修建水库大坝、植树造林等)

(二)改变水的空I'可分布(适度地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

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

(一-)是自然污染,即由于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1)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清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还有农业上

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1)水污染的危害:可以使人致病、中毒?甚至死亡。

我们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淡水资源,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空气

【概念和规律】

一、空气的存在

1、空气(air)有质量。

2、大2■(层会对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产生大气压(atmosphere)的作用。

3、气体和液体都能形成对流。一般说来,液体或气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它们就向上运

动;液体或气体受冷时体积会缩小,它们就向下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对流。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由知.气(nitrogen)、氧气(oxygen)、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 x稀有气体(noble gases)、臭氧(ozone)、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的。空虹.

中各成分按体积计算如卜表:

物质名称知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

体积百分比78% 21% 0. 94% 0. 03% 0. 03%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其他;体积分数要记清, 莫

与质量混一起,化学计算常用到,时刻牢记在心底。

2、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很少,包括氮(He)、氮(Ne)、氯(Ar)、氟(Kr)、M(Xe)>短(Rn) 六

种。它们的性质不活泼,但用途较广,如氮气可用来填充飞艇和气球;氧气等可以填充灯管,发出特别颜色的光,制成霓虹灯。

3、空气在很低的温度下或很高的压强下,会变成液态空气。由于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是不

同的,因此,用液化空气的办法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

三、氧气

1、催化剂(catalyst):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乂叫触媒。

2、氧气

%1实验室里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锭做催化剂可使这个反应的速率加快。

%1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过氧化氢一氧气+水条件(催化剂)

高保酸钾一氧气+镒酸钾+二氧化镒(条件:加热)

氯酸钾一氧气+氯化钾(条件:加热、催化剂)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丝、木炭、蜡烛、硫磺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

烧得更剧烈,说明氧气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最常见方式是燃烧和缓慢氧化。

%1要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氧气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木条复燃,则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1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乂

可用排水法收集。

燃烧(combustion)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具有可燃物、具有助燃物、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缺少其中任何

一-个条件时,燃烧就会停止。

灭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②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③撤离可燃物。

灭火的方法。水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受热蒸发的水蒸汽能隔离空气

C02 a. P C02 > P空气b.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当然,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性质,灭火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木头着火可水扑灭;金属Na

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因为Na与H20反应后生成H2,会使火势更大;汕类和精密仪器着火也不能用水来扑灭,而是用灭火器来灭火。

(3):灭火器(主要材料是C02)?

L 酸性灭火器:H2SO4 + 2NaHC03 a Na2S04 + 2C02 t + 2出0。

2.泡沫灭火器:扑灭一般材料的火灾。

3.干粉灭火器:扑灭汕类与电器设备的火灾。

4.液态CQ灭火器:扑灭精密仪器、文件档案贵重物品的火灾

5、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取用细口瓶里的药品时,先拿下瓶塞并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让标签向手心,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或其它容器的容器口),使液体缓缓地沿着容器壁流入试管里。当倾倒的药液量符合要求后,不要立即将试剂瓶放下,而要稍停一?下,待试剂瓶口的残留药液流入试管后再放下试剂瓶,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凤原处,并使标签向外。

6、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维持生命和支持燃烧。

2.氧气易跟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因此用于炼钢、焊接、切割金属(乙块在氧气中燃

烧),也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等(液氢在液氧中燃烧)。

3.是不是只有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称为燃烧呢?

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为燃烧。须指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一-般情况下,物质与氧

气发生反应通常以燃烧的方式进行,不过,也有许多物质与氧气并不发生燃烧。如:铁在空气中放置时间久了就会生锈,人也可以利用氧气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二氧化碳等物质,并释放出能量。这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四、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

%1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盐酸=二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aC03+2Hcl =CaCl2 +H20 +CO2)

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该伸入液面下(防止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1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在加压和降温

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状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人工降雨和舞台效应)。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液呈

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1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检验二

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可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了,则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了。

%1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

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在干涸的深井、深洞和久未开启的菜窖里,人进去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2、二氧化碳的用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制造饮料,用于灭火,舞台效应等

3、要检查配有试管的实验装置是否漏气,首先应将装置连接好,把导管口的一端浸入水里, 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当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再把双手移开,过一会儿,若发现在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五、保护大气圈

1、由于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使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多,而散失少, 结果使地球的气温变高,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的危

害:1)影响气候、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水蒸气加快,加剧土地的荒漠化;2)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淹没城市一等。

2、大气中某些区域臭氧浓度减少较多时,会产生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破坏后,将有较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可能伤害人类和动物的皮肤,甚至引起皮肤癌;过多的紫外线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加剧温室效应并导致光化学大气污染。

3、空气污染的原因:口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土地沙漠化;/汽车尾气的排放;④建筑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

4、空气污染的种类:口汽车尾气(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可引起光化学烟雾);,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5、空气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6、保护空气的措施:口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消除污染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利用清洁能源;研究化石燃料的除硫方法及经济高效地网收二氧化硫)/治理废气(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④植树、造林、种草、改善环境。

第三章阳光

【概念与规律】

一、太阳辐射能

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着的气体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释放能量,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2、由于地球离太阳很远,乂远比太阳小,因此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儿乎是平行的,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仅占太阳总辐射能(rakiation energy)的极小-,部分,但足以提供地球上万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表面黑色的物体比表面白色的物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热辐射。

二、阳光的传播

1、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1)热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物体叫热光源,如白炽灯、火炬、电弧灯、太阳等。

(2)光源:发光时温度并不高的物体叫冷光源,如日光灯、节能灯等。

(3)人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如月球、桌

椅、水滴等本身不发光,看到它们是由于它们反射了太阳等其他光源的光。

2、从影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实证明,阳光(包括一切光)在均匀介质(medium)中沿直线传播,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

3、光线(light ray):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假想的线就叫做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108m/s,光在其他透明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

三、阳光的组成

1、色散现象(dispersion):阳光经过三棱镜(prism)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

(1)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使白光中的各色光分离,从而形成色散现象。(如图3.1所示,紫光偏折程度最大,依次至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2)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单色光。

(3)复色光: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4)色散现象表明:阳光(白光)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阳光、蜡烛火焰、白炽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2、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

(1)光谱: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 光谱中各色光的排列顺序和虹(rainbow)的色彩的排列顺序是完全相同,即红、橙、黄、

绿、蓝、靛、紫。

(2)可见光谱(visible spectrum):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可见光谱。

(3)实验证实太阳可见光谱之外还存在大量不可见辐射(如图 3. 2所示),在可见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infrared ray),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紫外线(ultraviolet ray)。

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主要作用: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射线。

%1红外线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切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烤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绕过云雾等微粒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被测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估测大而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风暴和寒潮等。在军事上红外遥测和红外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紫外线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由于紫外线能量高到足以杀死或杀伤活细胞,因此在医院和食品厂常用紫外线灯消毒灭菌。利用紫外线发出的光对某些昆虫有特殊吸引力,可制成紫外诱蚊灯;应用紫外线的萤光效应, 进行防伪。除验钞机上利用这种效应外,利用不同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的特点,可以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少量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接触大量紫外线将导致皮联晒班、老化、晒伤,甚至导致皮肤癌。

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日光灯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大气层(特别是臭氧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而,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章土壤

【概念与规律】

一、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1、土壤的组成

⑴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的生物。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比例。通常在土壤中,固体物质和空隙的体积各占一半。在土壤的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质量占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实验结果

土壤中有生物吗?取一土壤的典型样品,仔细观察,并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寻找土壤中有无生物发现有蚯蚓等生物、在显微镜I、?发现了微小生物

土壤中有空气吗?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 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土壤中有水吗?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土壤中有有机物吗?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土壤中有无机盐吗?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儒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卜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土壤中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蒸发后的十?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

结论土壤中有土壤生物、空气、水、有机物、不溶于的无机盐、可溶于水的无机盐、……⑵ 土壤中的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⑶砂粒较多的土壤称为砂土,粘粒较多的土壤称为粘土,砂粒、粘粒比例适中的土壤称为壤±0

2、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

(I)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岩石风化和生物积累过程才逐渐形成的。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1风的作用: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岩石,久之,岩石被慢慢地磨损,有了裂缝,最后破裂

成小碎块。

%1流水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

%1冷热交替的作用: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下降,岩石会爆裂。事例:

修栈道。

%1冰能裂石:雨水积聚到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o°c以下,水就结冰,体积增大,

从而使岩石块。缝隙加大,最终裂成小碎

%1生物的作用:种类繁多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也会碎裂成石块等。

⑵腐殖质是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

质,粘附在矿物质颗粒的表而而形成的。腐殖质越多越厚,土壤越肥沃。

3、土壤的多种利用

⑴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形成不同的自然土壤,能生长不同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是动物的天然食物源泉。

⑵人类利用各种土壤,通过栽种各种作物,获得粮食及各种工农业生产的原料。

二、土壤与植物

1、土壤支持植物生长

⑴土壤必须保持一定的养分、水分和空气,才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

⑵沙土通气性能好,但保持水的性能很差;粘土保持水的性能很好,但透气性能差;两者都对植物生长不利。壤土通气和保持水分性能都好,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

2、植物保护土壤

⑴植物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接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I?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土壤的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植物的保护,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⑵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和风力侵蚀两种。

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性状

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粘土类土壤质地粘重,湿时粘,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粘。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 %-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乂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1、土壤污染的途径

污染物可以以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形式,通过濯溉、施肥、施用农药和降雨等途经进入土壤。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十.壤功能。

2、土壤污染的危害

进入土壤的各种污染物是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在生物体内,危害生物和人类健康。

3、防止土壤污染

防止土壤污染必须贯彻“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具体措施依实际情况而定。

4、保护土壤

土壤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保护珍贵的土壤资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

表总面积的29%。而有土壤覆盖的土地更少。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不宜农业生产。

第五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概念与规律】

生物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分别是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和动物体的各个系统在进行生理活动时能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协调地活动,共同完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1.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组织: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3.揣官: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脑、脊髓、心、肺、肠等。

4.系统: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

5.生物体:低等的动物及植物由不同的器'|丫构成生物体;人体与高等动物则由器官构成更复杂的系统,由八大系统构成生物体。

—.生物体

1.动物体(以人体为例)从上到下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1)头部:分布着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它的功能是从外界捕获各种信息并作出迅速反应, 还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动物与人体头部区别:人体的眼、鼻、口分布在一个平面上,两眼位于一个平面上使人观察物体能获得一个立体的形象,使人能更清楚地看清物体。许多动物的“脸”不呈一?个平面,眼在头的两侧,使视野开阔,扩大感受外界刺激的范围,有利于生存。

%1人体的五官则是:眼、鼻、口、耳、喉。

(2)颈部:是头与躯干连接的部分。人体的颈部较短而柔软,并能灵活运动,从而扩大感觉器官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范围。

(3)躯干:是人体的主要部分,呈扁圆柱体,躯干前后径小于左右径,有利于直立。

(4)四肢:人体的附肢称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下肢可直立行走。

%1人的上肢有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部分,有灵活的关节相连。人类最早的祖先开始用下肢直立行定时,上肢就获得自由,特别是手,可随时任意使用,于是获得了许多新的功能。

%1人手的生物学功能:如抓、握住物体、取食等,是人与动物都具有。但制造和使用工具、绘图、写字等是人手特有的功能。握手、拍手、招手、握拳等是人手表述情感的功能。

2.植物体:植物界种类繁多。根据有无真正的花,可分为显花植物和隐花植物。

(1)显花植物(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梨树、苹果树、大豆、汕菜、水稻、小麦等。

(2)隐花植物:无真正花的植物,包括:

裸于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如苏铁、银杏。

有根、茎、叶,无种子。如蕨。

泡子植物不能区分真正茎、叶,有假根。如葫芦薛。

不能区分茎,叶、只称叶状体,有假根。如海带

二.细胞: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物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亲缘关系,是由于它们有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之故。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微小,一?般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1.细咆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从外到内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四部分组成。

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细胞壁:植物细胞外包着较坚韧的一层是细胞壁,它含有纤维素,所以植物细胞都具有 -定的形状。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作用。

(2)细胞膜:非常薄,正常状态的植物细胞这层膜紧贴细胞壁,因此看不清楚。动物的细胞最外层则是细胞膜。

细胞膜功能:① 对细胞有保护作用,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使细胞相对独立性;②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有选择地从外界吸收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要的物质。

(3)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内,在细胞核外的透明粘稠物质。细胞质能流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地方。

⑷ 细胞核:一般是球形或椭圆形的,位于细胞中央,外包极薄的核膜,核内含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DNA和RNA的染色质或染色体。细胞核的功能是控制整个细胞生长、发育和遗传等生命活动°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咆壁,叶绿体,中央液泡。

2.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形态多样,但细胞的化学组成基本类似。

(1)构成细胞的化学物质:水分、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多种无机盐。

(2)构成细胞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钾、钠、氯11种,还有少量铁、镒、锌、氟、硒、铜、碘等元素。

3.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的分裂是指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的过程。

(1)细胞分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分裂:无丝分裂;②间接分裂: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细胞核和细胞都先延长,细胞膜在中间向里凹,最后断裂成两个核,然后细胞也随之从中间裂成两部分,这样一个细胞就成了两个相似的子细胞。这种分裂过程?中看不到细胞核中染色质成为染色体,也无产生纺锤丝,所以称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过程分裂成两个相同的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质形成染色体,纺锤丝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这也是与无丝分裂的主要区别)。

(2)细胞的生长:细胞通过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体积较小,需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质量增加,这个过程称为细胞的生长。

⑶细胞的分化: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不再生长,大部分细胞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而具有新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对生物体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功能复杂化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生物体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分裂;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以及细胞形状、构造、功能的改变——细胞的分化。

4.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地球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咆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一个生物体,如草履虫,在一个细胞中完成一切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多细胞生物: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成i个生物体,如绝大多数动植物。在这些多细胞生物中,—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各种细胞分工合作完成的。

由此可见,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出现的,有了细胞就有了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三.组织、器官和系统

1.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组织的形成是

细胞分化的结果.

(1)植物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保护内部结构,如叶的上、下表皮;

%1营养组织:贮藏营养物质,如叶的叶肉细胞(栅栏状结构和海绵状结构);

%1输导组织:输送水、无机盐,如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

%1分生组织:细胞能不断分裂,如根尖的生长点;

%1机械组织:支持作用,如纤维;

%1分泌组织:能分泌物质,如花中的蜜腺分泌细咆。

(2)动物四大组织

%1上皮组织:保护、吸收、排泄、分泌作用,如口腔上皮;

%1肌肉组织:能收缩、舒张,产生运动,如心肌、骨骼肌;

%1结缔组织:分布在各嚣官中,有支持、连结、保护、营养、修补等多种功能,如血液;

%1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传导兴奋。

2.器官、系统:

⑴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连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被子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植物体的六种器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的全部生命活动。

人体和动物的器官更多,眼、鼻、耳、胃、肠、心脏都是器官,这些都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具有—?定功能的结构,都称为器官。

(2)系统是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集合体。人和高等动物由八个系统构成,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生命活动,保证生物

体个体生存与种族绵延。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

【概念和规律】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

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molecule)、原子(atom)或离子(ion)构成。

2、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metal)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electron)。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o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proton)和不带电的中子(neutron)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quark)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I'可存在肴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

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element)。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

%1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氮元素;

%1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

%1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锐元素;

%1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常见的元素名称及其元素符号

名称氢氮锂被硼碳务(氧氟航钠镁铝硅磷

符号H He Li Be B C N 0 F Ne Na Mg Al SI P

名称硫氯氯钾钙镒铁铜锌漠银碘金铅汞

符号S Cl Ar K Ca Mn Fe Cu Zn Br Ag I Au Pb Hg

盐酸、盐锥水氢氯酸HC1;硝锥水硝酸HN03;硫锥水硫酸II2S04;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

化钠NaOH;消石灰、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

7、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做单(element) 5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nonmctal) 单质两大类。

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 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做化合物(compound)。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pure substance)。纯净物有确定的组成,所以它有确定的性质。

12、由不同种单质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mixture)。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性质。

13、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是指杂质很少的物质。

14、混合物可以通过蒸馅、过滤等方法分离得到纯净物。

三、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3、生活中普遍存在看化学变化。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一些现象。

5、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示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燃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6、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等。

7、固体分为晶体(crystal)和非晶体两大类。

8、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9、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名称颜色硬度导电性原子排列

金刚石无色或略带颜色最大不导电骨架状排列

石墨灰黑色不透明柔软滑腻导电层状排列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或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最小刻度: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秒(s). 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华师大七年级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命题学校:信懋学校命题人:杭喜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某中学生的100米赛跑成绩为15秒 B.我们上课用的课桌高为米 C.两只鸡蛋的质量是500克 D.某地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2、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洞里的石笋能长粗长高,是生物 B.上课时,屏幕上出现一只公鸡,会走会飞还会叫,这只“鸡”是生物 C.点击电脑键盘,屏幕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电脑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所以电脑是生物 D.不能从生长、运动、或应激性等单一特征就确认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 3、水和无机盐能进入细胞,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细胞,这主要是由于()的作用。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膜 4、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香蕉 B.西瓜 C.银杏的白果 D.荔枝 5、运动会上,小李的跳远成绩是米,裁判员使用的卷尺的最小刻度是() A.1厘米 B.1毫米 C.1米 D.1分米 6、托盘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在标尺中央的左边,这时应()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C.向天平右盘中增加砝码或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天平右盘中砝码减少 7、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B.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C.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人体 D.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人体8、松树和狗这两种生物大家都知道一种是植物一种是动物,下列四个答案中你能选出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吗() A.松树固定生活,狗能运动 B.狗能发出声音,松树不能 C.狗能繁殖生小狗,松树不能 D.狗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松树自己制造营养 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哪项措施最有效()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B.将动物领回家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子库 10、下列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是() A.马尾松 B.胎生狗脊 C.法国梧桐 D.银杏 11、关于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和生活中使用的体温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可以测量人的体温 B.都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 C.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刻度范围一样 12、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小科将“羊、牛、马”分成一组,将“虎、狮、狼”

华师版科学七下第1章测试卷 含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汽化为水蒸气 C.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冬天的早晨辽河边出现美丽的雾凇,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上,常德分享了“海绵城市”建设——水治理的成功经验。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C.工业上应该对废水做处理,使之符合标准后再排放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4.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认为此实验()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5.夏天,人们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A.先降低后升高B.不变C.降低D.升高 6.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A.二氧化碳B.小水滴C.空气D.水蒸气 7.将冰块放进外壁干燥的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可以看到易拉罐外壁出现了白霜。白霜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凝华C.液化D.升华 8.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有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9.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10.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11.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12.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变干,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汽化C.升华D.液化 13.现有100 g 2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含溶质20 g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汽化和液化 1.(2018?抚顺)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冰瀑的形成B.露珠的形成 C.白霜的形成D.铁块变铁水 2.(2018?鄂尔多斯)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3.(2018?天门)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放热的是()A.早春,河面上的冰熔化了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C.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出现了 D.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了 4.(2018?宁夏)下列关于厨房中发生的生活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烧水时,发现水温达不到100℃就沸腾了。是因为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B.打开锅盖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取出存放在冰箱中的冰糕,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D.把食盐放进水里,一会儿水变成了盐水,这是熔化现象5.(2018?荆门)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6.(2018?邵阳)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7.(2018?威海)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2018?滨州)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推荐】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重点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重点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4、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6、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2.5升。 7、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8、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103千克/立方米 9、三态变化名称和对应的物态与热量变化 10、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种类现象发生条件发生部位 蒸发和缓的任何温度都进行液体表面 沸腾剧烈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不断加热液体表面和内部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12、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为溶剂。 13、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14、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15、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16、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18、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9、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文字表达式) 20、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21、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22、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23、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用分离空气法,加压降温使空气液化后分离。 24、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25、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物质叫催化剂。 26、氧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发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7、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可以和很多可燃物发生反应。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学生课桌的高度是70mm B.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 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2.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 完成观察任务 B. 得到观察结果 C. 延长观察时间 D. 扩大观察范围 3.地震和火山的相同点为(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 B.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内部 C. 都对地形没有影响 D. 都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4.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 地形的类型 B. 地形的分布 C. 地形的起伏 D. 地形的地质构造 5.无脊椎动物中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是() A. 环节动物 B. 软体动物 C. 节肢动物 D. 线形动物 6.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 D. 叶绿体 7.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 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8.阅读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两岸轮廓能够遥相对应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9.当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旅游时,选择的导游图应当是( ) A. 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 B. 世界地图 C. 中国地图 D. 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10.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太小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B. 距离太远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C. 只有天体之间才存在万有引力 D. 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11.“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人体细胞中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作为人的身份信息,从而用以鉴定不同人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信息主要来自于人体细胞结构中的()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 细胞膜和细胞质 D. 细胞核 1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章 1、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凭手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 B、20℃的铁块比20℃的木头温度低些 C、用体温计可以测冰水或沸水的温度 D、体温计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 选:D 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比较好()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选:A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五次数据是2.42厘米,2.43厘米, 2.42厘米,2.44厘米,2.64厘米,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A、2.42厘米 B、2.428厘米 C、2.43厘米 D、2.47厘米 选C 4、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m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5、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若是凹形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如右图,量筒的量程是mL,最小刻度为,小石块的体积为cm3。 6、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选:D 7、如右图,小明同学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则测量的结果()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选:B 8、小明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很少的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然后像如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他这样做小东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的不对,请你把它挑出来()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水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水单元测试卷含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水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水”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 ) A .矿泉水 B .食盐水 C .自来水D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2、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3.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 2007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下列应对水短缺的措施: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 加强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③加快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的建设;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⑤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的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以下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 ( ) A 、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B 、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C 、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D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6、吃火锅时,我们虽然没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 ) A 、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B 、汤内盐的质量分数随着水份的蒸发而增大 C 、汤内锅底的盐没溶解 D 、其它原因 7、将一杯质量分数为26%的盐水倒去一半后,剩下的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 、13% B 、26% C 、52% D 、不一定 8、如果一杯水全部结成冰,那么 ( ) A 、质量、体积中、密度都不变 B 、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大 C 、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小 D 、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9、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A .冷却热饱和溶液 B .蒸发溶剂 C .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 D .加热冷饱和溶液的方法 10、下列常见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 .白醋 B .白酒 C .淘米水 D .雪碧 11.右图是KNO 3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10C 时 ,100g KNO 3 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 3 2 0C 时 ,KNO 3的饱和溶液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 20 C 时, KNO 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 12、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 .凝华、熔化; B .升华、熔化; C .升华、液化; D .凝华、液化。 13、如图1 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 “白气”的构成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S/g t ℃ NaCl KNO 3 t 2 t 1 20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__第0章_走进科学优秀教案

走进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 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 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雨后出现的彩虹 B 神舟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 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 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 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小结: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

[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1

第二节水的密度及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2.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3.学会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密度的概念;天平.量筒的使用 难点:完成比较完整的科学实验,初步学会记录数据.根据数据描绘图象,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 大烧杯、小烧杯、滴管、水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影片切题:自然界中到处充满了水,当湖面结冰时,为什么鱼儿还可以在水下自由地生活呢?原来啊,这跟水的密度有关。 (二)新课 教师:从前,有个秀才往一个水桶里倒了点水,他拎了拎;再倒点水,再拎一拎; 再倒点水,再拎一拎;他发现一个规律,大家说他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倒得越多,他拎起来越重。 教师:很好!那么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1:体积 学生2:质量 教师:好!那么水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那用什么仪器来测量水的质量呢? 学生:天平 教师:天平的使用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游码归零,调节天平平衡;(3)左物右砝进行称量;(4)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媒体辅助) 教师:很好!那么水能直接放在左盘称量吗? 学生:不能!应该放在烧杯里 教师:好,水的质量的测量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水的体积用什么仪器测量呢?

个别学生:量筒 教师:对。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量筒使用的操作要点(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取用液体,倾倒致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 管)和正确的读数方式(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并且黑板板书以示强调。同时媒体展示: 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结果的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定量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了 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2、用量筒先后量取不同体积的水 3、先后将量筒中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称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4、求出每次所取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5、计算每次水的质量和水的体积之比,记录数据并填入表中 水的体积 (cm3) 空烧杯的质量 (g)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g) 水的质量 (g) 水的质量与水的体积 的比值(g/cm3) 6. 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出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 7、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8、数据分析: (1)所取的水的体积由小到大,相应的水的质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次测量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很接近?_______比值大约等于 _____g/cm3。 (3)从以上实验活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 第二节水的密度(第二课时) (一) 引入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的三态变化 1.活动:冰的熔化过程:1、器材:;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4. 物质从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 物质从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 冰变成水是冰的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5.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把一杯0C o的水放到有冰水混合物的的桶中,则。用质量相同的0C o冰和0C o水冷却食品用冰的效果好,这是应为。冬季的早晨,气温为-5C o,湖面上结了一层冰,则冰的下表面与水面交界处温度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6.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2、。 7. 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C o,则48C o的海波是什么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