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量→利 率→ 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准备金
总需求变动
货币主义
货币量
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物价→国民收入
货币存量
稳定经济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与物价的关系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
*
1、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2、经济要适度增长, 3、国际收支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平衡。
*
*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1
利息率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2
货币政策应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制止通货膨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3
*
*
(四)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直接目标
手段
机制
工具
最终目标
凯恩斯主义
利率
调节货币量
*
*
四、财政政策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在支出方面的局限性 人们把转移支付用于储蓄 削减转移支付会受到人们的反对 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企业在政府增加了税收后会提价 减税后人们把剩余的钱用于储蓄 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一些矛盾 时间滞差的限制

(2024年)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

(2024年)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

2024/3/26
5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1
02
03
实证分析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 来验证经济理论和假设, 强调可观测和可测量的变 量之间的关系。
2024/3/26
规范分析方法
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 会目标,对经济现象进行 评价和提出政策建议。
边际分析方法
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 收益来决策,强调资源的 有效配置和最优选择。
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他们对不同商品 或服务的效用评价,而效用则是偏好 的量化表现。
2024/3/26
14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
预算线的特点
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无差异曲线表示在给定偏好和 价格条件下,消费者能获得相 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 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 负,且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会相交。
市场上厂商的数量、产品差别程 度、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厂 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
24
完全竞争市场
01 02
定义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 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 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
特征
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性;资源流动性;信息完全性。
03
需求的交叉弹性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 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如果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则交 叉弹性为正;如果两种商品是 互补品,则交叉弹性为负。
04
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程度。如果供给量的变动大于 价格的变动,则称供给是富有 弹性的;如果供给量的变动小 于价格的变动,则称供给是缺 乏弹性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教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教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自动稳定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二、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的。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1、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短期的失业,是人们变换工作和寻找新的工作的过程而存在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导致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即使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时仍有一定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消除了非自愿失业、但仍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存在。

2、物价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物价稳定是指整体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低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

3、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年均GDP或年人均GDP来衡量。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案2017年11月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明确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①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节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

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三节阐述了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2.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演绎法,归纳法。

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下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

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下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
➢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货币政策的 扩张性或者收缩性的变动可以反映在LM曲线的移动上。
r
产生了过度货
币供给,资产市 场的迅速调整
r0
使得均衡点迅 速向下移动到
r1
E`点
O
初始均衡点E0
LM
E0
E1
LM1
IS
E`
Y0
Y1
Y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使LM曲线由LM移
• 李嘉图等价原理
政府通过借债筹资和征税筹资是相同的, 政府债务并不能产生短期刺激总需求 的效应。 消费者是向前看的, 他们的支出不仅基于其现期收入, 而且还基于其预期的未 来收入。 政府通过借债为减税筹资, 消费者现期收入虽然增加, 考虑到未来政府需要增 税来偿还债务, 估计未来收入会减少, 于是会把目前收入增加的部分储蓄起来, 以备将来缴税, 从而消费者目前的消费支出并未增加。
– 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 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 只能依靠 财政政策, 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 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 古典主义极端
– 古典情况下,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 到最大限度。
– 如果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当中央银行采取增加货币供应
➢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 指国家关于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 而应以 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 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 的的理论。
• 理论思想:不能机械地运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 对待赤字和预算盈余, 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 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和利率;⑤掌握AD-AS模型,了解价格水平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经济运行;⑥了解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基本概念和原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其的影响;⑦了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国际收支、汇率、贸易政策等;⑧了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原因,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政策。

2.能力目标①能够熟练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②能够熟练运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③能够熟练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④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分析和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二)基本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2.学生应认真研究教材和参考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3.学生应熟练掌握IS-LM模型和AD-AS模型,能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4.学生应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作用,能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5.学生应掌握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原因,理解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政策,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增长问题;6.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2.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实现条件和决定公式,乘数的推导和计算;3.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以及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4.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5.AD-AS模型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经济效应、推导、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6.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经济周期理论;7.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XXX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8.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以及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西方经济学教案马工程版

西方经济学教案马工程版

西方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课程导入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二、西方经济学与市场经济三、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五、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第二部分知识与方法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一节需求理论第二节供给理论第三节均衡价格与非均衡价格一、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二、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三、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四、非均衡分析第二章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应用一、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与度量方法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与需求价格弹性应用第二节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及其应用一、需求的收入弹性及其应用二、需求的交叉弹性及其应用第三节供给弹性及其应用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及解释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第一节边际效用分析法: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分析(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解释。

------如何满足心理追求和偏好的问题?------需要消费多样化------个体决策多样化(注意将每一种商品区分为四类,代表四类心理变量)。

“限量型”或“饱和型”特殊群体需要单独研究,从量小而效用大入手,此举系经济学发明权争夺之战(独特且在有效范围内的限量版礼物等)及休闲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资金增值或效用最大化)问题应置于宏观经济的范畴。

为此:研究供需均衡------形成有效需求;而非企业主动控制需求。

(顾客花多少买我卖多少的多少利润——直接效果于库存问题;将企业的存货看作稀缺品以凸显利润来源稀缺化——同一条寻利润之鞭鞭策厂商向调节供给曲线的方向运动,符合激励机制相容原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边际分析形成的只服从个人经济利益的所谓供需均衡导致的巨大浪费现象)。

单以利弊为核心会破坏商业发展。

(马克思的价值决定不存在个别竞争关系时例外)。

---------稀缺品之所以价格上升在于买者(非理性购买动机多见,往往令供求分析失灵)-----属于例外中的例外。

)供需理论须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市场规则约束——纯粹市场经济应作宏观考察)以产品定价与销量及收益水平研究为基点形成相应的均衡原则。

西方经济学下册马工程课件

西方经济学下册马工程课件

西方经济学下册马工程课件
Contents
目录
导论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导论
01
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之间的配置问题,以及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学研究对象
既包括微观经济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学,涵盖了从个体经济单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研究。
经济学研究范围
供给
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式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的计算公式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
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
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弹性类型
点弹性、弧弹性和区间弹性。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探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数学建模
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对经济现象进行规范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或评价。
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预测。
03
02
01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问题,包括价格理论、市场理论等。
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关系和总体经济运行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银行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02
均衡数量
在均衡价格下,市场上的需求量或供给量。
均衡价格
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价格水平。
市场均衡
当市场上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
本章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乘数
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4.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一、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
二、教学重点:财政政策效应
三、教学难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四、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3.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第三、四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和
协调
一、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货币政策
三、教学难点:货币乘数
四、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乘数
2.理解货币政策效应
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