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2011年)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2011年)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2011年)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编号:210161

英文名:Principles of MicroComputer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学分:4学分

课时:72课时

选定教材:王克义,微机原理—结构、编程与接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Intel系列微处理器为背景,介绍微机系统原理、Intel系列微处理器结构、8086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主存储器及与CPU的接口、I/O端口的地址译码、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中断控制器及中断技术应用、DMA控制器及应用、并行接口及应用、串行接口及应用,定时器计数器/计数器接口及应用、模/数和数/模转换接口及应用、微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用性较强。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接口芯片的使用;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微机接口电路,编写相应的汇编语言程序,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微机硬件及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大信息量、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来突破教学难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掌握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了解微型计算机发展概况及应用领域,了解80x86微处理器系列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一、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二、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三、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四、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二节微处理器及发展概况

一、8086、80386、80486处理器

二、Pentium处理器

三、Pentium II处理器

四、Pentium III处理器

五、Intel Pentium 4处理器

六、Intel超线程处理器

七、Intel双核技术处理器

思考题:

1.画出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图,并说明各组成部分完成的基本功能。

2.解释下列名词: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3.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有何不同?

第二章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

课时分配: 4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微处理器的特点及其三种工作模式,实模式下的存储器寻址及I/O地址空间。8086CPU的寄存器、逻辑地址、物理地址及相互之间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

一、实模式

二、保护模式

三、虚拟8086模式

第二节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

一、程序可见寄存器

二、80x86/Pentium处理器的寄存器模型

第三节实模式下的存储器寻址

一、实模式下的存储器地址空间

二、存储器分段技术

三、实模式下的存储器寻址

四、实模式I/O地址空间

1.8086CPU内部分成哪两大部件,它们各自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

2.8086的存储器是如何组织的?地址如何形成?

3.段寄存器CS=1200H,指令指针寄存器IP=FF00H,此时,指令的物理地址为多少?

4.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下的工作有何区别?

5.简述8086实模式下的物理地址形成过程。

第三章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

课时分配: 8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8086指令操作数的各种寻址方式;熟练掌握数据传送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移位指令、控制转移指令使用,了解其它指令的使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数据类型

一、字、双字的对齐

二、数字数据类型

三、指针数据类型

四、串数据类型

第二节 8086的指令格式

一、立即数

二、寄存器操作数

三、存储器操作数

四、I/O端口寻址

第三节 8086指令系统

一、数据传送指令

二、二进制算术指令

三、十进制算术指令

四、逻辑指令

五、移位和循环移位指令

六、控制转移指令

七、串指令

八、标志控制操作

九段寄存器指令

1. 什么是指令及指令系统?什么是寻址方式?

2. 80x86系列的寻址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 有效地址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根据不同的寻址方式确定源/目的操作数的有效地

址及物理地址?

4. MOV指令对源/目的操作数有何限制?

5. 基址变址寻址时所使用的基址寄存器和变址寄存器分别有哪几种?

6. 移位指令默认使用的寄存器是哪个?

7. 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指令执行后对状态标志SF、ZF、CF、OF有何影响。

8. 用乘法指令时,特别要注意先判断用有符号数乘法指令还是无符号数乘法指令,这是为什么?

第四章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

课时分配: 4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书写格式;伪指令的使用,了解宏汇编与条件汇编;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汇编语言的格式及语句行的构成

一、指示性语句

二、指令语句

三、语句行的构成

四、汇编语言的上机过程

第二节宏汇编与条件汇编

一、宏定义

二、宏调用与宏展开

三、DOS与BIOS功能调用

三、条件汇编

思考题:

1. 什么是伪指令?它和指令有何区别?

2.常用的符号定义伪指令、数据定义伪指令、段定义伪指令和过程定义伪指令的功能、格式和使用方法如何?

3. dw和dd伪操作用于定义地址时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如何?

4. 汇编程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 在计算机上运行汇编源程序的步骤如何?

6. 地址计数器$用于指令和伪指令中有何区别?

7. 等价伪操作EQU和等号伪操作有何区别?其作用是什么?

第五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

课时分配: 8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方法,包括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一、顺序程序设计

二、分支程序设计

三、循环程序设计

四、子程序设计

第二节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一、基本概念介绍

二、Windows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框架

三、Windows汇编的上机过程

四、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混合编程

思考题:

1. 分支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2. 子程序参数传递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 汇编语言嵌入高级语言的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微处理器的内部组成及外部功能特性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8086/8088CPU最小模式系统引脚功能、存储器读/写时序、I/O 口时序。熟悉掌握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T状态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一、微处理器的内部组成

二、微处理器的引脚功能

三、微处理器的时序

思考题:

1.什么是最大模式?什么是最小模式?用什么方法将8086置为最大模式和最小模式?

2.总线周期的含义是什么?8086的基本总线周期由几个时钟周期完成?若某8086CPU 时钟频率为20MHZ,试问一个时钟周期是多少?-个基本总线周期是多少?它每秒钟最多可以同内存进行多少次数据交换。

3.简述8086CPU最小模式下控制数据流方向的信号有哪几个?其存储器读周期中,地址、M/IO、ALE、RD信号,及CPU采样数据总线的时刻?以及存储器写周期中,地址、M/IO、ALE、数据、信号,出现的时刻。

4.当选定的存储器或输入/输出设备与CPU的工作速度不相匹配时,如何实现Tw等待周期的插入?插入的Tw周期个数由什么决定?

5.8086CPU向内存奇地址写一个字需要几个总线周期?BHE信号何时输出低电平。向内存偶地址写一个字需要几个总线周期?

第七章 I/O接口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掌握微型机与外设的数据传输方式及工作原理,掌握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的设计方法。理解8237的特点、工作模式、工作类型及编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I/O端口的编址及输入输出的寻址方式

二、I/O接口电路的基本构成

三、CPU与I/O设备之间的接口信息

四、CPU的输入输出时序

五、CPU与接口电路间数据传送的形式

六、IBM PC的外设接口与现代PC的外设接口

第二节CPU与外设数据传送的方式

一、查询传送方式

二、中断传送方式

三、直接数据通道传送(DMA)

第三节DMA控制器

一、8237的主要功能

二、8237的结构

三、8237的工作周期

四、8237的引线

五、8237的工作方式

六8237的寄存器组和编程

第四节 I/O端口的地址分配与地址译码

一、I/O接口电路的分类

二、I/O端口地址的选用原则

三、I/O地址译码方法

四、I/O地址译码电路的几种方式

思考题:

1.什么是接口电路?微机与外设之间为什么要用接口电路?

2.简述接口电路的主要功能?

3.什么是端口?I/O端口的寻址方式有哪两种?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4.微机和外设之间数据传送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5.简述DMA方式传送的原理。

6.DMA控制器8237A内部包括几个独立的通道?每次DMA传输时数据字节数最大值是多少?用2片8237A构成的二级DMA系统可以得到多少DMA通道。

7.I/O地址译码方法及地址译码电路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第八章中断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理解8259A中断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8259A初始化编程方法,掌握PC机硬件中断程序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为什么要用中断

二、中断源

三、中断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最简单的中断情况

一、CPU响应中断的条件

二、CPU对中断的响应

第三节中断优先权

一、用软件确定中断优先权

二、硬件优先权排队电路

第四节8086的中断方式

一、外部中断

二、内部中断

三、中断向量表

四、8086中的中断响应和处理过程

第五节中断控制器Intel 8259A

一、功能

二、结构

三、8259A的引线

四、8259A的中断顺序

五、8259A的编程

六、8259A的工作方式

思考题:

1.简述中断传送方式的原理。

2.非屏蔽中断有什么特点?可屏蔽中断有什么特点?分别用在什么场合?

3.什么是中断向量地址?中断向量是什么,它存放在哪里?

4.简述8086可屏蔽中断的响应过程及中断服务程序的结构。

5.简述8259A的始化编程步骤

第九章并行通信及其接口电路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基本结构、工作方式、控制字的含义和作用,能够根据应用需要,选用工作方式,编写初始化及应用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编程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255A-5的结构

第二节工作方式选择.

一、方式选择控制字

二、方式选择举例

三、按位置位/复位功能

第三节方式0的功能

一、方式0的基本功能

二、方式0的时序

第四节方式1的功能

一、主要功能

二、方式1输入

三、方式1输出

第五节方式2的功能

一、主要功能

二、时序

三、方式2的控制字

第六节8255A应用举例

思考题:

1.8255A的三个端口在使用时有什么差别?

2.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有哪几种工作方式,其特点什么?

3.简述8255A的初始化编程步骤。

第十章串行通信及其接口电路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串行通信基础知识,包括全双工方式、半双工方式、波特率、传输距离、同步方式、异步方式、RS-232-C标准、调制与解调器。了解串行异步通信接口芯片8251的基本结构,要求能够根据应用需要,编写初始化及串行通讯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串行通信基础

一、串行通信基础知识

二、串行接口标准EIA RS-232C接口

第二节Intel 8251A可编程通信接口.

一、8251的基本性能

二、8251的方框图

三、接口信号.

四、8251的编程

五、8251应用举例

思考题:

1. 什么是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有什么特点?

2. 8251的状态字RxRDY=1和TxRDY=1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何时复位?

3. 简述采用8251的异步通信程序的编写步骤?

第十一章计数器和定时器电路Intel 8253/8254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的基本结构、工作方式及特点、控制字的含义和作用,能够根据应用需要,正确选择控制字,计算计数初值,编写初始化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主要功能

二、8253的内部结构

三8253的引线

第二节8253的控制字及工作方式

一、8253的控制字

二、8253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8253的应用举例

第四节Intel 8254

思考题:

1. 8253的一个计数器计数的最大值是多少?一个计数器定时的最大值是多少?二个计数器级联时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2. 简述8253的工作方式及初始化编程步骤。

第十二章存储器及其接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存储器接口技术;掌握虚拟存储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存储器接口技术

一、存储器扩展

二、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三、16位、32位、64位存储器接口

第二节虚拟存储技术

一、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二、80X86微机系统中的虚拟存储技术

思考题:

1. 解释虚拟存储技术中的按需调页存储管理技术。

2. 分别说明80286及80386/80486的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变换机制。

第十三章数模(D/A)转换与模数(A/D)转换接口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模拟输入输出通道的基础知识,D/A转换原理和进行数模转换的过程,8位和12位数模转换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模数转换的基本思想,8位模数转换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掌握模数转换器与并口芯片与计算机的连接及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模拟量输入与输出通道

一、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组成

二、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组成

第二节数模(D/A)转换器.

一、D/A转换的基本原理

二、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典型的D/A转换器芯片.

第三节 D/A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

一、8位D/A转换芯片与CPU的接口

二、12位D/A转换芯片与CPU的接口

第四节模数(A/D)转换器

一、A/D转换的基本原理

二、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典型的A/D转换器芯片

第五节模数(A/D)转换器

一、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

二、8位A/D转换芯片与CPU的接口

三、12位A/D转换芯片与CPU的接口

第六节 D/A、A/D转换应用举例

一、D/A转换举例

二、A/D转换举例

思考题:

1. D/A、A/D转换器接口的作用是什么?

2. 对一个8位的D/A转换器,若参考电压为+5。12V,当CPU向D/A转换器输出数据32H时,D/A转换器输出电压理论值是多少?要使D/A转换器输出-4V的模拟电压,则相应的数字值应为多大?

3. 某PC机上D/A转换器的地址为290H,试分别写出用其产生锯齿波、三角波的程序段。

4. 对一个8位的A/D转换器,若参考电压为+5V,当输入模拟电压为1。25V时,其输出的数字量为多大?若已知输出的数字量为65H,问输入的模拟电压为多少?

第十四章 80X86保护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保护模式的寄存器模型,掌握保护模式的存储器管理和地址转换,了解虚拟8086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护模式概述

第二节保护模式的主要数据结构

一、段描述符

二、描述符表

三、段选择符

第三节保护模式的寄存器模型

一、描述符表寄存器

二、控制寄存器

三、任务寄存器

四、改变功能的寄存器

第四节保护模式的存储器管理和地址转换

一、物理地址、线性地址和逻辑地址

二、虚拟地址和虚拟地址空间

三、物理地址和虚实地址转换

四、段、页式地址转换

第五节虚拟8086模式

思考题:

1.页表的内容是什么?

2.描述符主要有哪两种类型?描述符为多少个字节?

3.应用程序运行在什么保护级?

4.写一指令序列,它将处理器从实模式转换到保护模式。

5.保护模式和虚拟8086任务能共同存在于80x86多任务环境中吗?

6.什么是多任务和多用户系统?试举例说明?

第十五章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先进技术及典型结构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流水线中的“相关”及其处理技术,掌握超标量、超长指令字、超级流水线技术以及多核处理器;了解现代PC机的主板典型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高性能微处理器所采用的先进技术

一、流水线中的“相关”及其处理技术

二、指令级并行

三、超标量、超长指令字结构、超级流水线技术

四、RISC技术

第二节多核处理器简介

第三节现代PC机主板典型结构

一、芯片组、桥芯片及接口插座

二、PENTIUM PC主板结构

思考题:

1.简述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中所采用的各项先进技术。

2.简述流水线中的“相关”及其处理技术。

3.说明RISC的主要特点。

4.简述多核处理器的主要特点。

5.说明在现代PC机主板结构中的南桥芯片和北桥芯片的基本功能。

参考书目:

1. 戴梅萼.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让定等.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红玲, 赵梅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4. 钱晓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与解题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全胜.现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8.

6. 顾元刚.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7.马瑞芳.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9. 邹逢兴.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应用基础[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0.沈美明,温冬婵. 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网络以及Internet 是当代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是新世纪人才要 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 知道《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性质、重要性和该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其它学科的关系,知道这门课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地位,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知道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知道计算机网络各种接入技术,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应用,知道信息保护方法和手段及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知道学科进展及未来方向。 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点理解网络的分层原理和分层策略。理解网络体系中各层的功能及实现这些功能所用的原理、方法、手段和策略。 初步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中ISO/OSI 的七层模型和TCP/IP 的四层模型,初步掌握各层的基本功能和实现方法。初步掌握模型中的基本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层中的常用协议,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学会运用一些知识去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要做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和现代网络应用的关系。 培养出学生发现计算机网络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养成学生以计算机网络原理为基础的对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意识,并为日后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其它学科、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 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 是指对这门学科中知识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方法、手段及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35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的教材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自学参考书。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本书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全书共14个项目,主要包括了解并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新技术、学习操作系统知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编辑Word 文档、排版文档、制作Excel表格、计算和分析Excel数据、制作幻灯片、设置并放映演示文稿、认识并使用计算机网络、做好计算机维护与安全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注:此表中内容为该课程的全部考核方式及其相关信息。 六、学生学习建议 1. 理论配合实战训练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 2. 熟练操作Windows 10操作系统; 3. 能够使用Office常用软件制作各类常用文档;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为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教学形式为基础知识掌握+案列讲解+实例训练。相对于过去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方式,改革后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学习,通过更多案列,让学员学习到更实用的知识。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计算机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36 学分: 3 适用专业: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公修课一、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三层 次课程,它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本课程属于课时比较多、量大面广的通识课程。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定了明确 目标,为了使学生具备21世纪需要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由于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

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中,该门课程都普遍受到了重视。 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 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诸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新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层次: (1 )具备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 (2 )具有PC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3 )较为熟练的掌握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较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2003/XP )及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3 的常用组件(Word 、Excel 、PowerPoint 、FrontPage )的使用方法。 (4 )可以方便的使用汉字。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1999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210001 英文名: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 前置课:无 后置课: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或程序设计基础 学分:4学分 课时:60课时(其中实验课30课时) 主讲教师:周松,王维民,周晓飞,汤晖,刘凌波,吕捷,徐旭,丁元明,赵明,刘春玉,张文杰,黄波,朱小英等 选定教材:张福炎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教研室.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与习题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程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本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内容为: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介绍数值、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处理与应用;分析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和原理;介绍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讲解数据库及其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是实践部分,重点介绍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实习或实验课的形式,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力求通过自学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浏览、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页编写与发布、演示文稿制作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等内容。 教学目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及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国家教育部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和信息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了解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拓宽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对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结合实际及本科生教学特点,加大网络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是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速度训练、办公软件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们都接触过,因此学生并不觉得新鲜,有些同学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寻求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中职计算机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一、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初中教学中,每节课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原因是初中阶段重理论轻实践。但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可以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每节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案例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案例一定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讲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本节的案例能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这样学生会提出这个任务是通化什么命令或什么方法来完成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分析和讲解。在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相应的解答。通过案例,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和问题,很自然的会去想探究一番,展开对问题的学习,而不再是把学习当成任务或者只是仅仅的去听一堂课的内容。现在中职的学生都是各学校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要从课程的设置上要下功夫,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老师,愿意和老师亲近,自然而然的孩子们就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成一种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去完成。并且会在他们完成后的第一时间请老师批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指导。 二、巧妙的运用语言,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一些专业的术语,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硬件和软件,硬件很好理解,而软件我们就可以把计算机比喻成人,硬件像人的躯体,而软件就像人的血液。再比如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我们就可以把它比喻成人的大脑,能够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项工作。比如对于光盘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清楚光盘本身是硬件,而光盘里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是软件。再如在讲解文件压或路径时可以画图的形式来打比方,画一个树形,有根、枝和叶。分别比作根目录(c∶d∶e等)文件夹和文件。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就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修订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号: 120007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授课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先修课程:无 学时:72学分:4 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务,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及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张小梅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大学计算机》蒋加伏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应用基础》黄逸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sows7+office2010)》周利明主编南明大学出版社 4、《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级教程:MS Office高级应用(2013年版)》教育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考勤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执笔人:李小红,范建坤 编写时间:2014年12月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比较系统、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生活奠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排版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 (1)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一、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Windows 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Windows环境下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因特网(Internet)。具有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 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上机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分配 序号内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计算机基础知识10 30 1

的操Window15252 五笔字型输入20320 文字处20 4 30 - 2 - 演示文稿制作20 10 5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5 6 25 7 90

150 计小 240 计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30课时+10课时实践)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二进制及其特点;计算机对数据的编码;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安全操作,病毒及其防范。 2、教学要点:二进制的应用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基本内容 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展望 2)二进制与计算机 3)ASCII码、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 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外存储器;I/O设备;基本软件。 5)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第二章 Windows的操作(30课时+10课时实践) 、教学目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逐步熟练掌Window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点Window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 - 3 - 3、基本内容 1)操作系统的功能 2)Windows的启动与退出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_240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教学研究,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要不断创新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更高的教学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形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办公基本工具、必备工具。无论是各种职位的员工、各种级别的员工,都应该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事务,还包括对多种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在这样的现状和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才能对工作岗位应对自如。尤其是民办高校和职业学校,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社会需求的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具备参差不齐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大一新生全国各地,而各地的发展水平、教育模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尽管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但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计算机硬件条件,亦或当地的教学要求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2)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下降,使用频率日渐下降。当今社会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无论是手机、ipad,功能的逐渐完善和强大,都能满足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甚至学习、运动、烹饪的各种需求。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电脑的兴趣越来越小,其不方便携带等劣势更是让学生的使用频率日渐下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10072 课程名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学时与学分:32(8) / 2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 语言)、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应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教材及参考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徐士良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系自动化等专业有关计算机科学的选修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概念、熟练上机操作及调试的基础上,加深对软件开发与应用中数据结构的应用的理解,熟练掌握抽象数据类型以及面向对象的方法组织、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使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掌握数据库应用的一般知识,包括关系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方法和使用方法,能够完成有关数据库的简单应用,使学生掌握支持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和环境等知识,并通过实验(实践)达到灵活动用。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结构化软件设计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对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其含义,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 2、掌握重要数据结构的概念、使用方法及实现技术; 3、能运用所学数据结构及其有关算法编制有关小型程序。 4、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管理对数据库技术的需求、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5、能运用关系数据库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分析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掌握E-R图、规范花理论、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及其在构建系统数学模型和应用功能中的作用。熟悉和实践数据库管理系统共有的数据存取语言和标准接口SQL。 6、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方法,主要包括软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7、掌握软件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8、结合模拟案例,要求学生从实际中掌握瀑布型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面向对象分析的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和队列、树与二叉树、图、查找、排序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任务,多道程序,进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查询优化、关系理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设计等几部分。 共分六章进行教学,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内容:算法 重点: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算法描述语言,算法设计基本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过程来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区各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自治区中职、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虽然多年来在多所学校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但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秉承“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它。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总目标 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

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建设依据 我校承担着我区商贸流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较大,加上信息化技术更新频繁,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任务不断加大,特别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的通知》(新教职成〔2007〕1号)文件和中职、技工学校在能否很好地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的实施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程建设思路及步骤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长期积累和沉淀。结合本课程特点,建设思路和步骤分如下阶段实施: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 体设计与步骤实施阶段-分析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建设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内容-建设保障-实施-总结-持续改进。 (一)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培养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学生实习、就业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请毕业生返校座谈等与企业沟通方式,了解社会对技工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同时,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公共基础 授课对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序化后形成教学项目,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体验职业活动情境,培养其职业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Internet的应用。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XP的常用操作。(4)了解Word2003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操作方法。 (5)了解Excel2003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 (6)掌握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7)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CDT各模块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按用户需求选购性价比高的计算机。 (2)具备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等能力。 (3)能熟练操作WindowsXP,并会设置系统环境。 (4)能使用Word2003进行文字、图表的编排。

(5)能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创建图表。 (6)能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 (7)能使用CDT各核心模块,开发简单信息管理系统。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而耐心的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8)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9)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10)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1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一选购计算机 一、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 某学校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一批办公用计算机,按标书提供的,进行计算机选型,为投标提供依据。 2、项目实现目标 按用户要求进行计算机选型;安装操作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