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光学实验

全息光学实验
全息光学实验

全息光学实验

厦门大学物理系

§1光学全息照相

[参考文献]

1、毋国光等编《光学》§11-5,p405;

2、黄献烈编《信息光学导论》§4-1,p88;

3、[美]杨振寰著(毋国光等译)《光学信息处理》,§10-1,p412;

4、[美]W.E.科克著(李崇桂译)《激光与全息照相》§1-4和§5-1;

5、[美]H.M.Smith著(物理所译)《全息光学原理》§2-1和§3-2,§6-1;

6、[日]辻内顺平等编《光学信息处理》,§6-2,p304;

7、王永昭编《光学全息》§1-2和§4-1。

[引言]

全息照相,就是利用干涉方法将自物体发出光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同时完全地记录在感光材料上,所得的光干涉图样在经光化学处理后就成为全息图,当按照所需要的光照明此全息图,能使原先记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重现。这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照相技术,是激光的一种重要的应用。

全息照相是D.Gabor于1948年研究成功的(他由此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当时还没有相干性好的光源,所以全息照相在那以后的十年间没有什么大发展。到了六十年代初,由于激光的发明,在大量新型相干性极好的激光光源的帮助和一些技术进展的扩充下,全息照相不久便成为一门得到广泛研究并有远大前景的课题,这次复兴发源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雷达实验室,是以E.N.Leith和J. Upatnieks的工作为标志。他们于1962年发表了划时代的全息术研究成果,他们成功地得到了物体的立体重现像。全息图最惊人的特征、同时也必定是它最引人兴趣的地方就在于它产生极为逼真的三维幻觉的本领。这种完全逼真的性质无疑大大地推动了全息术的发展。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图的基本性质、观察并总结全息照相的特点。

[实验原理]

普通照相是把从物体表面上各点发出的光(反射光或散射光)的强弱变化经照相物镜成像,并记录在感光底片上,这只记录了物光波的光强(振幅)信息,而失去了描述光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位相信息,于是在照相底片上能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全息照相则不仅可以把物光波的强度分布信息记录在感光底片上,而且可以把物波光的位相分布信息记录下来,即把物体的全部光学信息完全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一定方法重现原始物光波既再现三维物体的原像。这就是全息照相的基本原则,由三维物体所构成的全息图能够再现三维物体的原像。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相干性好的参考光束R和物光束O的干涉

和衍射,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冻结”在感光底片上,即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底片上所记录的干涉图样的微观细节与发自物体上各点的光束对应,不同的物光束(物体)将产生不同的干涉图样。因此全息图上只有密密麻麻的干涉条纹,相当于一块复杂的光栅,当用与记录时的参考光完全相同的光以同样的角度照射全息图时,就能在

这“光栅”的衍射光波中得到原来的物光波,被“冻结”在全息片的物光波就能“复活”,通过全息图片就能看见一个逼真的虚像在原来放置物体的地方(尽管原物体已不存在),这就是全息图的物光波前再现。

全息照相分两步,第一步是波前记录。设x-y平面为全息干板记录平面,底片上一点(x, y)处物光束O和参考光束R的复振幅分布分别为O o(x, y)和R o(x, y):

(1)

由于它们系相干光束,所以物光和参考光在底片上相干迭加后的光强分布为:

Fig. 1 全息图记录

(2)

若全息干板的曝光和冲洗都控制在振幅透过率t随曝光量E[E=(光强)×(曝光时间)]变化曲线的线性部分,则全息干板的透射系数t(x,y)与光强I(x,y)呈线性关系,即

t(x,y)=t o+βI(x,y) (3)

其中t o为底片的灰雾度,β为比例常数,对于负片β<0,这就是全息图的记录过程。

Fig. 2 全息图虚像的观察

第二步波前再现。若用光波P照明全息图,在全息图(x, y)点处该光波的复振幅为P o(x, y),于是该光波用下式表示:

(4)

则透过全息图的光波在x-y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为:

Fig. 3 全息图实像的观察

(5)

这式中第一、二项代表的是强度衰减了的照明光P的直接透射光,亦称零级衍射光。第三项中,当取照明光和参考光相同时,即P(x, y)=R(x, y),则再现光波为:

(6)

R O2(x, y)=实常数。因此这一项正比于O (x, y),即除振幅大小改变外,具有原始物光波的一切特性,波前发射形成物体(在原来位置上)的虚像,如用眼睛接收到这样的光波,就会看到原来的“物”——原始像。当照明光与参考光的共轭相同时,即P (x, y)=R* (x, y),第四项有与原始物共轭的位相,

(7)

这意味着这一项代表一个实像,它不在原来的方向上而是有偏移,称之为“共轭实像”。通常把原始像的衍射光波称为+1级衍射波,把形成其共轭像的光波称为-1级衍射波(如图2,3所示)。

全息照相的基本条件是:一、参考光束和物光束必须是相干光(因此需用激光来作为照相光源,且一般使物光程与参考光程相当)。二、记录介质(底片的感光乳胶)要有足够的分辨率和对所使用的激光波长有足够的感光灵敏度。记录介质的分辨率通常以每毫米能分辨明暗相间的条纹数来表示。如果全息底片对于物光和参考光的照射方向是对称放置,则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为:

(8)

式中θ为物光和参考光之间的夹角,可见夹角θ越大,干涉条纹的间距越小,条纹越密,这就要求底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全息记录介质的分辨率>1000cy/mm)。三、光学系统必须有足够的机械稳定性,由于全息底片上记录的是精细的干涉条纹,在记录过程中若受到某种干扰(如地面的震动,光学零件支架的自振和变形,以及空气的紊流等)则将引起干涉条纹的混乱和迭加,导致衍射像亮度下降,甚至完全看不到像。因此,在曝光时间内干涉条纹的移动不得超过条纹间距的1/4,需要把整个拍摄系统安装在有效的防震台上。另外,在全息底片的光谱灵敏范围内应设法增加激光的输出功率,以便缩短曝光时间,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

全息照相的基本方法是把从激光器发出单束相干光分为两束,一束照明物体,另一束作为参考光束,并将光束进行扩展到具有一定的截面。参考光束一般为未受调制的球面波或平面波,参考光束的取向应使它能与物体反射(或散射)的物光束相交,在两束光重迭的区域内形成由干涉图样构成的光强分布,当感光介质放在重迭区域内,就会由于曝光产生光化学变化,经适当的处理后把这些变化转变为介质的光透射率的变化,即成了全息图。

[实验装置]

1、实验光路

我们采用的是记录离轴的Fresnel全息图光路,这时记录介质位于物光波的Fresnel衍射区。注意到拍好全息图的基本条件,要使物光程近似等于参考光程,所拍摄的物体应有均匀的激光照明,且有较高的漫反射率,在全息干板处物光强与参考光强之比可控制在1:3~1:5。拍摄全息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物光束与参考光束的几何排列,这影响到全息图的空间分辨率。因此,入射到记录底片上的两束光之间的夹角θ应取在20o~50o之间[如图(4)所示]。

2、光路元件

(1)Laser——HN-T3氦氖激光器;

(2)Sh——Shutter光快门;

(3)BS——Beamsplitter光束分束器

(4)M1,M2,M3——Mirrors反射镜组;

(5)BE1,BE2——Beamexpanders光束扩束器组;

(6)O——Object物体;

(7)H——Hologram全息干板。

附有防振平台、三维可调镜座、卷尺、冲洗系统、底片架。

[实验步骤]

1、布置好光路[参考图(4)],使得物光束和参考光束的夹角在45o左右,光强比在1:4或1:5,光程相等,并注意抑制物体的镜面反射,以提高拍摄全息图质量。

2、将全息干板放置在底片架上,乳胶面应朝向被拍摄物体,待整个系统稳定(即在所有元件就绪后,一般需要3~5分钟的“静台”)后再进行曝光,曝光时间由物光的强弱而定。

Fig. 4 Fresnel全息图拍摄实验光路

3、全息干板按常规感光底片显影定影冲洗处理,为了增加衍射效率,提高再现像亮度,通常把定影后的全息图进行漂白处理,使之变成为位相全息图。

4、全息图的重现。将拍摄好的全息图放回原先的底片架上,遮住物光和被摄物体,用参考光束照明全息图(其乳胶面仍须朝向原物体),通过全息图就可看到一个虚像,像即呈现在原物所在的位置上,就如通过一扇窗来观察外面的物体,不论从窗(全息图)的那个角落往外看都能看到整个物体,随着观察位置的改变,再现像的透视面也随着变化,景物上远近物体的视差是明显的[如图(2)所示]。由于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含有原物体所有的信息,所以当用激光束照明全息图的不同部分(或破碎全息图的任一小部分)都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再现像。不过,全息图的每一部分将再现出物体的稍微不同的透视图,随着所用全息图面积的减少,像的分辨率就下降,因为分辨本领与成像系统的孔径大小有关。前后移动全息图(即选用不同曲率半径的球面波照明)可观察到虚像的放大和缩小的变化。将全息图面反转180o(绕垂直轴)并将照明光变成与参考光共轭的会聚球面光波的同频率激光,则在原来的物体的方位上得到物体的实像[如图(3)所示]。由于光是向着实像会聚,所以可用毛玻璃来接收观察,也可直接用感光底片或光探测器检测。

[报告要求]

1、画出您在实验中所设计并用于实际拍摄的光路(按比例画)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简述全息照相的特点,比较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同异点。

3、您认为全息照相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您做本实验时使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假如用物光束照明全息图,则您将通过全息图观察到什么?

5、观察并讨论用扩束的激光照明全息图,如光束扩束的大小(特别是不加扩束),照明方位改变时,对再现像的影响?

§2白光再现全息图

[参考文献]

1、王永昭编《光学全息》§1-2和§5-7。

2、于美文编《全息显示技术》§3-3和§4-2,§4-4。

3、黄献烈编《信息光学导论》§4-3。

4、黄婉云编《付里叶光学教程》§7-4。

5、[美]H.J.Coulfield《光全息手册》§5-1。

6、[日]辻内顺平等编《光学信息处理》§6-3。

7、[美]R.J.Collier等编《光学全息》§9-7和§17-1。

8、[美]杨振寰著(毋国光等译)《光学信息处理》,§12。

[引言]

白光再现全息图的制作成功,使得全息照相技术开始走出实验室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示出诱人的魅力和广阔的前景,今日人们不但可以在展览馆尽情地观赏那一幅幅具有奇异艺术效果的全息挂图、全息肖像。在大街上也将看到全息陈列橱窗,全息广告,还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全息贺年片、全息明信片、全息邮票、全息插图、全息防伪标识。这里向您介绍的是几种可在普通光源(白炽灯、太阳光)下观赏的全息图的制作。

[实验目的]

1、熟悉所用仪器及其调节;

2、学会制作彩虹全息图和反射全息图;

3、掌握制作原理,并体会它们在拍摄与再现方法上与一般全息照相的同异点。

[实验原理]

1、二步彩虹全息图

二步彩虹全息图是S.A.Benton于1969年提出的,这是由于他受到全息

图的碎片能再现物体完整像的特性启示而发现的。二步彩虹全息图的实现是首先对欲记录的物体O1拍摄一张离轴Fresnel全息图H1——称为主全息图或掩模,再用与其参考共轭的光束R1*照明主全息图H1[如图(2)所示]。使其再现赝实像I1,在靠近H1处放置一个宽度为a的狭缝S 来限制衍射光束,即以窄条光束构成赝实像。H是第二次记录的全息干板,为了得到较好的彩虹全息像,H应放在H1的赝实像平面附近,用会聚光作为参考光R可较方便地实现用共轭的光束(点光源)照明得到好的再现像。这样在H上实际记录的是许多窄条状的全息图(它们是相应每个物点所构成的)其宽度为△H,也称为线全息图,当用单色点光源逆参考光方向照明再现时,每一个线全图的衍射光形成一个像点,同时在原狭缝位置上再现一个亮狭缝实像S’[如图(3)所示],这时将人眼置于狭缝实像的位置即可看到完整的再现像。由于实狭缝像是会聚再现,故人们看到的是个较亮的全息像。

Fig. 1 主全息图H1拍摄

当用白光点光源取代单色点光源照明再现,物体和狭缝的再现像将

因波长不同而变化。图(4)说明了红、绿、兰三种颜色波长光的再现

物体像和狭缝像位置变化(记录是用632.8nm的红光),这样不同波长狭缝像的位置就看到不同颜色的像,这就是能用白光照明再现单色像的原因。如果眼睛所在的位置能使几种颜色的光同时进入眼瞳,眼睛就会看到物体连续变化的颜色像,就象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般,因而叫彩虹全息图。

Fig. 2 二步彩虹全息图记录

Fig.4 彩虹全息图的白光再现

Fig.3 单色光再现完整像

由图(2)知,在彩虹全息图上每一物点对应一个线全息图△H,由几何关系容易看出线全息图在y方向的宽度。

(1)

(这是在θ很小的情况下求△H,而),式中a是狭缝的宽度,这样由于在y方向全息图的大小受到限制,再现像在垂直方向便失去了视差效应。所以彩虹全息图能用白光照明再现,是以牺牲垂直方向的视差为代价的,但它保留了全部的水平视差,因为人的双眼是位于水平位置,所以并不大影响人们对三维像的观察。

2、一步彩虹全息图

一步彩虹全息是相对于Benton提出的二步彩虹全息而言。二步彩虹全息的优点是视场大(水平方向),但程序比较复杂,又用了两次激光曝光,散斑噪音大,信噪比小。1978年陈选、杨振寰等研究成功一步彩虹全息术。它使制作程序简单,相干散斑噪音较小,信噪比较高,但视场受透镜孔径大小的限制。从本质上讲,一步彩虹和二步彩虹毫无区别,彩虹全息图的实质是要在观察者眼与物体的再现像之间形成一狭缝像,使观察者通过狭缝来看物体像,即采用狭缝等方法来调制物光的方向(空间频率),来减少色散,以实现白光再现准单色像。一步彩虹全息图的经典记录光路是在三维全息照相光路中,于记录干板与物体之间插入一个成像透镜和一个水平狭缝,把物体和狭缝的像一次记录下来。因此它属于像面全息图也是一种离轴的透射式全息图。由于狭缝放置的位置不同,一步彩虹全息的记录光路有两种:

(1)赝像记录。在这种光路中,狭缝置于成像透镜的焦点以内

(前、后焦点均可以),成像透镜只对物体成实像,而对狭缝不成像(或成虚像),用会聚光作参考光,如图(5)所示。再现光路如图(6)所示。用逆参考光的点光源照明再现,形成狭缝的实像和物体的虚像,眼睛置于狭缝的实像处,观察到物体的虚像这是个赝像,即再现像的凸凹与物体正好相反,因而这一光路只适宜用于二维平面物体的记录。

Fig.6 彩虹全息图赝视像再现

Fig.5 彩虹全息图赝视像记录

(2)“真”像记录。在这种光路中狭缝应放在透镜焦点以外,位于物体和透镜之间,成像透镜对物体和狭缝均成实像,二者的像均在透镜的另一侧,物体的实像和狭缝的实像分别成在记录干板的前面和后面,物体实像离全息干板近一些,如图(7)所示。再现时采

用与原参考光方向相同的发散光源照明,就可在全息图与观察者之

间形成狭缝的实像,当眼睛位于狭缝实像处观察可看到物体的像,但这再现像不是赝像,因而适合于三维物体记录,由于狭缝的效应在用白光源再现,就可以看到彩虹全息像。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视场小,这是因为受到成像透镜相对孔径有限的限制(透镜的孔径不够大,焦距又太长),现已有几种方法可以补救,第一,使用大相对孔径(F数小)的照相镜头作为成像透镜。第二,把两个照相镜头串联使用以使成像系统相对孔径增大。第三,在全息干板H之前加一个场镜,这样可使物光会聚,又将狭缝的实像成在像方。

Fig.7 彩虹全息图“真”像记录光路

3、反射式全息

反射全息图是1962年由苏联人Denisyuk提出的,它的原理是基于Lippman的驻波法彩色照相,因而常称Lippman全息图。它利用厚层照相乳剂的作用来记录“干涉条纹层”以实现全息记录,在全息图衍射再现时,由于Bragge衍射效应作用即多层结构的全息图对衍射光波长有极高的选择性(滤波或波长灵敏性),因此反射全息图可以用激光记录,白光照明再现单色像。反射全息是指再现时用来成像(实像或虚像)的光是照明光的反射光。

制作反射全息图时是让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由相反的两侧进入记录介质。它们的夹角接近180°,这两束光发生干涉,在记录介质中形成稳定的驻波图样。若取物光波和参考光波均为平面波(即对于基元全息图的情况),驻波的强度峰值面接近平面,经光化学处理后,乳胶中的银粒子密度比例于驻波图样的强度分布,即在乳胶中形成一些局部反射平面,称为Bragge平面,它们几乎与乳胶面平行,相邻高银粒面的面间距d为:

Fig.8 反射全息图记录光路

(2)

如图(8)所示。图中φo、φR为物光和参考光的入射角,θO、θR为它们相应的折射角,在对称记录的情况下,有│θO—θR│=180°。因此这时感光乳胶中干涉层面的面间距为介质中光波长的一半。Denisyuk认为这些平面等效于一个半波堆叠的干涉滤波器,所以再现过程可用白光来完成。其白光再现过程的机理可由Bragge定律来描述,即由于在厚乳胶中形成多层膜结构,这种结构对散射(反射)光具有方向选择性和波长选择性,对任意照明光(任意波长,任意入射角)只有入射角φC和波长满足Bragge定律,(折射角)

Fig.9 反射全息图再现光路

(3)

的这部分光才有反射极大。因此反射全息图在用白光照明时,全息图只选择与记录光波(λ和θC)相同的光束来反射,其他光均无反射极大(被透射或吸收),这些反射极大的光形成一个重建三维像,且这像仍与记录光颜色相同,图(9)为反射基元全息的再现原理图。

[实验装置]

1、实验光路

(1)一步彩虹真像记录如图(7)所示。

(2)反射全息图记录光路如图(10)和图(11)所示。

2、光路元件

(1)Laser——HN-T3氦氖激光器

(2)Sh——Shutter光快门

(3)M1,M2,M3——Mirrors反射镜组

(4)BE1,BE2——Beamexpanders光束扩束器组

(5)BS——Beamsplitter光束分束器

(6)P.F.——针孔滤波器

(7)L——Lens成像透镜

(8)S——狭缝

(9)S’——狭缝实像

(10)O——Object物体

(10)H——Hologram全息干板

附有:五维可调小镜座、三维可调镜座、磁性表座、卷R、底片夹、底片冲洗系统、光学防震平台。

[实验步骤]

1、彩虹全息照相

(1)按图(7)布置光路,逐项调整各光学元件,以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和拍摄系统具有牢固的稳定;测量光程,使物光与参考光等光程,且光强比在1:3~1:5之间,夹角在45°左右;调整狭缝,使之所成的实像距全息干板在25~40cm之间,狭缝宽约4mm。

(2)在暗室条件下置放全息干板,注意乳胶面朝向物体。

(3)在系统稳定后(一般需要“静台”3分钟)曝光,曝光时间由激光功率强弱而定。

(4)常规底片冲洗,漂白。

(5)清洗吹干后按再现光路观察。

2、反射全息照相

(1)将所要拍摄的物体固定在防震台上(物体应具有较高的漫反射率)。

(2)按图(10)调整光路,使得激光能均匀照射整个物体,细心调节针孔滤波器以得到高质量的光斑。

(3)在暗室条件下于靠近物体前方放置全息干板,注意使乳胶面朝向物体。

Fig.10单光束反射全息图记录光路

(4)在一切仪器(整个系统)都稳定后,一般需要“静台”5分钟后进行曝光,曝光时间由激光输出功率而定。

(5)进行常规底片冲洗处理(用D-76稀释显影,F-5定影)。

(6)清洗,脱水吹干后,用白光反射再现。

[报告要求]

1、画出您在实验中所用的光路(按比例)。

2、简述您对彩虹全息和反射全息的认识,并谈谈您做本实验的体

会。

3、做本实验时在布置光路、调整光学仪器应注意什么?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线度的乳胶层为厚乳胶层?什么线度乳胶层为薄乳胶层?

它们在应用上和理论分析上区别何在?

(2)如果一张物体三维全息图(Fresnel全息图)用白光来再现,结果将会怎样?为什么反射全息图可以用白光来再现?

(3)为什么彩虹全息图的色彩会随再现光的入射角变化而变化?

(4)反射全息图白光再现时您看到最亮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如何制备三维真彩色全息图?(要能用白光再现)

(5)试比较彩虹全息照相与Fresnel全息照相的同异点。

(6)在一步彩虹全息照相中当狭缝宽为4mm,透镜焦距为150mm,透镜孔径为105mm,您的光路系统此时最大像空间为多大?(像平面的有效范围)

Fig.11可调光束比反射全息图光路“真”像记录

完整word版,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学院土环学院班级采矿1502 学号41501556 姓名殷苑文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方法及底片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激光器,成套全息照相光具原件及隔振光学平台,白屏,硅光电池及电压表,全息干板,被照物体,显影液和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全息记录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和位相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幼儿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三篇)目录: 幼儿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一 幼儿园科学教案春雨沙沙沙二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用的石头三

幼儿园科学教案探索光的折射一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 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 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幼儿园科学教案春雨沙沙沙二 活动目标 1、了解春雨是春天的一种自然现象,用多种感官感知春雨。 2、能有兴趣的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的多种特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下雨了 2、声音:下雨声 3、音乐:小雨小雨别下了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春雨。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时会下雨吗? 谁知道春天里下的雨叫什么雨呢? 使幼儿了解春天来了,有时候会下雨,这就是春雨。 2、观察视频图片:下雨了 提问:雨下的大还是小? 雨点从哪里来? 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 3、课件演示,引导幼儿思考。 (1)雨点落到地上是什么样子的? (2)雨点落到小花上是什么样子的? (3)雨点落到池塘里会怎么样呢? 小花、小草、小树在雨中是什么样子的?

概念型电子产品设计创意构思

大 众 文 艺 79 摘要:概念型电子产品设计在创意构思时会遇到很多难题,本 文从概念产品自身的研究特性出发,从三个方面来初步探寻对产品概念构思的方法,使设计师在开发新产品概念时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切入点,以便于设计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概念;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创意;用户体验 概念型电子产品是现代消费电子企业对未来系列产品谋划研究的重点。概念性产品设计代表了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方向,揭示了未来的潮流和流行趋势。无论是在企业的设计开发部门还是高校设计院所都将概念型产品设计作为启发设计师思考,研究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发展趋势的依据。 由于概念型产品往往是基于很多尚未实现或是尚未投入实际应用的技术原理来设计的,因此在设计师对概念型产品的功能进行构思时往往会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空想或是过于保守而创新性不足。要探讨如何解决针对概念型电子产品功能设计的构思问题,那么必须要对概念型电子产品的相关要素做必要的分析研究。根据以往的概念型产品开发原则,主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功能创新型、造型创新型、体验创新型等。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制约,任何一款消费电子的开发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应用。针对这三个方面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分别进行分析。 功能创新型 功能创新性设计主要针对消费电子产品提供的功能进行创意构思,这些相对先进的功能基本都是由未来的或者是目前尚未投入应用的先进技术。因此对于这类型的设计需要对消费电子产品的相关技术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整个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把握未来功能的改进点和创新要素。 索尼爱立信公司曾经在2008年发布过一款实验概念手机——X5,该手机应用了透明显示技术,实现了手机显示屏透明可视化效果,在正反两面都可以看见显示内容。虽然和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800×600分辨率SUPER AMOLED显示屏相比,这款手机的色彩显示能力以及对比度、响应速度等技术指标相当低下,但是它应用了最新的透明显示技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手机显示屏只能单面显示的惯性思维,也为未来的手机的显示模块设计提供了新的开发思路。 但是时至今日,这款手机已经上市3年甚至已经退市,而透明显示技术仍未能大量投入应用,我们在目前的手机中几乎找不到类似的设计,说明这款产品的创新点相对于行业主流的技术水准显现的过于超前。不过也许这种尝试仅仅是一个开端,在手机3D显示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许透明的显示屏幕再加入3D显示技术,这种混合型的显示模块才是手机显示技术的未来,那么对于手机显示模块的概念化设计还是应该多从新技术手段的可行性应用角度去考虑。 造型创新型 造型创新型主要围绕消费电子的美学外观进行创意设计,那些标新立异、时尚美观的造型设计往往都是由先进的材料和加工工艺提供的,当然也包括美学造型流行趋势的影响。这需要积极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的色彩流行趋势、图形语义和形态构成语言,以及业内的材料和工艺的技术发展。同时也要不断的调查和研究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苹果的iPhone系列手机依靠极简主义设计及独特的用户体验席卷全球,它的极简主义之风几乎主导了整个消费电子产品设计风格的走向,这点连90年代崇尚工业极简主义的索尼公司都没有做到。消费电子产品的造型设计从五花八门的风格逐渐淘汰进化成了大一统的极简主义之风。硬边、素色、几何构成了造型语言的基本元素。我们似乎很难从消费电子产品的本身去寻找造型元素的灵感。对于造型创新,无论是建筑还是工业产品都会有风格上的交叉和借鉴,我们可以尝试从建筑或者其它一些工业产品中寻找未来的概念化造型风格元素。比如现代汽车的“流体雕塑”造型设计,这是2007年发布的概念车上应用的造型元素,由设计大师安德鲁?哈德森主导,推出以后广泛受到好评。现代汽车将自己整个产品线全部更新为“流体雕塑”式的造型风格,从低端的小车到高端的中大型轿车 均采用此设计风格,也使得在车身造型设计的传统风格——“流线型”风格有了革命性的全新发展空间。作为流线型造型风格的一个发展,“流体雕塑”风格极有可能作为目前极简主义风格大环境下的一缕清风。 体验创新型 体验创新型主要是根据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特征来进行创意开发的。消费电子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为用户提供了功能应用和体验应用两大产品特征,同样地功能不同的体验方式和体验效果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 影响体验创新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硬件、软件、用户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涉及产品用户体验,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基本的功能和外观以及内置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和用户体验紧密相连,在体验上有所创新也是概念型消费电子产品创新的又一大突破口。 首先就是产品的软件环节,如何优化软件的功能的操作体验,这是关系到产品用户体验成败的关键;谷歌公司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iod安卓,虽然很多评论家认为这是模仿苹果的iOS 手机操作系统的产物,无论是从操作风格上还是界面美化效果上都有明显的苹果风格痕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安卓系统做到了苹果没有做到得一点——系统开源,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针对安卓系统开发免费的软件,相对于苹果的App Store动辄几美金一个的软件购买费用,安卓下的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免费使用的。而且从软件的体验上,配合安卓手机的超大电容触摸屏以及屏幕下方设计的物理按键,都可以快速准确地操作手机。无论是应用还是游戏都能得到绚丽畅快的使用体验。 其次还包括产品的使用体验,这点又是和产品的功能创新有所联系,当然也和产品的功能造型也相互影响。自从索尼在自家的单反相机A300/A350上设计了可翻转的实时取景液晶屏后,可翻转显示的液晶屏一夜之间普及到了佳能、尼康、索尼等相机厂商的最新发布的产品中,甚至包括了未来的概念型产品。可翻转式的屏幕就是提升了这种体验乐趣,有了它就可以自由的把相机举高或者放低去拍摄,不用担心取景时候开不到屏幕内容而无法拍摄,这种设计改变了摄影师必须从光学取景器里观察才能准确取景,使得普通消费者就能用崭新的视角去定格一个瞬间。毫无疑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摄影不再是过去胶片机时代的专业技能,而逐渐成为了人们又一种体验式娱乐方式。很多厂商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大量的在数码相机中加入娱乐功能和乐趣体验,让用户在使用中体验到摄影的乐趣,而不是因为不懂摄影原理带来的对拍照的恐惧。由此可见,对于体验创新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开发满足使用者乐趣和体验效果的产品功能或者产品内涵,不断地缩短人与机器的沟通距离,将这种沟通障碍努力扫除。 很久以来我们对于概念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总是会从完善或者改进的角度去思考,而忽略了用宏观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产品序列的发展走势。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必须用超前的感悟能力和卓尔不凡的设计手段,才能赶上设计潮流的发展,做到引领潮流的趋势也不会变得很难。作为从事产品开发的设计师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研究、耐心搜集资料、用心创意研发,将产品的语义用我们独具特色的手段和能力传达给消费者,使得设计的最终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柳冠中.综合造型设计基础.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永翔.阮宝湘.浅析产品造型设计的未来发展.2003.北方工业大学学报.V15.3. [3]罗仕鉴.朱上上.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2005.机械工程学报.10.作者简介: 席乐,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华东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施设计、展示设计、创意产业研究。 王丽娟,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概念型电子产品设计创意构思初探 席 乐 王丽娟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 理论研究·设计

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皓景 学号:20111359069 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 任课教师:裴世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装置示意图 5底片 图1 全息照相光路 四、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

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2cos(t )r x A πω?λ =+- (1) 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1 2cos(t )n i i i i i r x A πω?λ==+- ∑ (2)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 )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的再现——光的衍射 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这样在原先拍摄时放置物体的方向上就能看到与原物形象完全一样的立体虚像。如图2 所示把拍摄好的全息底片放回原光路中,用参考光波照射全息片时,经过底片衍射后有三部分光波射出。 0 级衍射光——它是入射再现光波的衰减。 +1 级衍射光——它是发散光,将形成一个虚像。如果此光波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就等于接收了原被摄物发出的光波,因而能看到原物体的再现像。

光学第5章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5—1氮原子中电子的结合能为24、5ev,试问:欲使这个原子的两个电子逐一分离,外界必须提 供多少能量? 解:先电离一个电子即需能量E 1=24、5ev 此时He +为类氢离子,所需的电离能 E 2=E∞-E基=0-(-22n rch z )=2 2n rch z 将R=109737.315cm kev nm R c ?=24.1,2代入,可算得 E 2=221 24.1315.1097372??ev = 54、4ev E= E 1+ E 2= 24、5ev + 54、4ev = 78、9ev 即欲使He 的两个电子逐一分离,外界必须提供78、9ev 的能量。 5—2 计算4D23态的S L ?。 解:4D23中的L=2,S=23,J=23 =J S L +∴J )S L ()S L ( +?+=?J 即J2=L2+S2 +2S L S L ???=)(21222S L J -- =)1()1(}1([2 2+-+-+S S L L J J h ] =)]12 3(23)12(2)123(23[22+?-+?-+?h =-32h 5—3 对于S=的可能值试计算S L L ?=,2,2 1。 解:252,21=∴==J L S 或23 )()()(222222 12S L J S L S L S L S L S L J J S L J --=?∴?++=+?+=?∴+= )()()(111[2 2 +-+-+=S S L L J J h ]

当222)]12 1(21)12(2)125(25[225221h h S L J L S =+-+-+=?=== 时,,, 当222 3)]121(21)12(2)123(23[223221h h S L J L S -=+-+-+=?=== 时,,, 222 32h h S L -?∴或的可能值为 5—4试求23 F 态的总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夹角。 解:23F 中,L=3,S=1,J=2 32 2arccos 3 2 21321222]111133122[)1()1(2)]1()1()1([cos )(2 1cos cos )(212) ()(,,22 222222222=∴=+?++-+++= +?++-+++=∴-+==?-+=???-+=-?-=?∴-=∴+=θθθθ)()()()()(即又即h L L J J h S S L L J J S L J JL JL L J S L J L J L J L J S L J L J S S L J S S L J 5—5在氢,氦,锂,铍,镁,钾与钙中,哪些原子会出现正常塞曼效应,为什么? 解:由第四章知识可知,只有电子数目为偶数并形成独态(基态S=0)的原子才能发生正常 塞曼效应。 氢,氦,锂,铍,镁,钾与钙的各基态为 S S S S S S S S 12120112012 12,,,,,2,, 电子数目为偶数并且S=0的有He, Be,Mg,Ca, 故He,Be,Mg,Ca 可发生正常塞曼效应。 5—7依L—S耦合法则,下列电子组态可形式哪些原子态?其中哪个态的能量最低? ))()(3(;)2(;)1(1 54d n nd np np 解:在P态上,填满6个电子的角动量之与为零,即对总角动星无贡献,这说明P态上1个电 子与5个电子对角动星的贡献就是一样,有相同的态次。和有相同的态次,同理,和即对同科电子425P P P P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分类

附件:4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分类 一、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分类 (一)小学生项目 1、物质科学(MS):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2、生命科学(LS):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3、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ES):研究地球与宇宙中有关现象、事务和规律,人类与地球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等。 4、技术(TD):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综合设计或开发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5、行为与社会科学(SO):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人或动物的行为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中学生项目

1、数学(MA):包括代数、分析、组合数学、博弈论、几何拓扑、概率与统计等。 2、物理与天文学(PA):包括力学、磁学、电磁学、光学、热学、计算力学、原子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核与粒子物理、天文和宇宙学、生物物理、计算物理、材料物理、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物理仪器等。 3、化学(CH):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等。 4、动物学(ZO):包括动物行为学、生态学、细胞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营养和生长、分类和进化等。 5、植物学(BO):包括植物生长和发育、生态学、遗传学(育种)、生理学、病理学、分类和进化、农林科学等。 6、微生物学(MI):包括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和抗生素等。 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C):包括分析生物化学、医药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R)(O*R*)OO*RR*OR*O*RIOIR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t0KI (式3)

眼视光学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眼视光学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视光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眼视光学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就业于医院、眼镜行业以及眼视光产品企业,从事眼保健与视觉保健、视功能康复、医学验光配镜、眼视光特殊检查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理想和创新、创业精神; 2、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和熟练的视光学专业实践技能,掌握眼视光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眼保健、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的综合技能; 3、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人际沟通能力; 4、能够较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视光学科研工作方法,有参与现代视光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能; 5、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或通过校学位英语考试,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 三、主干学科基础医学、眼视光学 四、主要课程(共19门) 物理学、医用化学、高等数学、头颈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视光学应用光学基础、眼视光学导论、临床视光学基础、眼科学、验光学、眼镜学、眼视光器械学、角膜接触镜学、斜视弱视学、低视力学、屈光手术学。 五、课程设置 必修课类(共32门、137学分) 公共基础课(共11门、59学分)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 3 英语258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 2 计算机基础90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 3 物理学72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108 6 医用化学72 4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军事理论72 4 高等数学82 5 体育130 8 专业基础课(共10门、37学分)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头颈部解剖学36 2 人体机能学98 5 123 7 医用电子学54 3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 础

实验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及活菌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2 细菌三种形态的玻片染色标本。 3 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染色细菌玻片的油镜观查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8)、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活菌制片观察 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干净的蒸馏水,取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一小环,在水滴上反复涂抹至菌体充分分散,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按照油镜的使用步骤,观察草芽孢杆菌形态,边观察边绘图。 五、实验报告 油镜使用的原理 六、思考题 1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3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 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 观察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习惯,以免眼睛疲劳,并且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5 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6 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 简单染色的原理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班级:XXX :XXX 学号:XXX 时间:XXX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曝光定时器及快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 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 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 ,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O R I O R O R OO RR OR O R I I OR O R =++=+++=+++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 和R 的共轭量;I 。,IR 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 感光底板

改进演示实验 优化生物教学

改进演示实验优化生物教学【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运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文章围绕改进实验装置给演示增加创意,调整实验顺序给演示增加趣味,细化实验操作给演示增强可视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优化演示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改进;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需要不断的改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演示实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1.改进实验装置,给演示增加创意 在生物课堂中常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知识。如果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过程实验,能让知识更加直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 “光合作用产生氧”演示实验中,玻璃漏斗和试管组合在一起倒扣在大烧杯内的金鱼藻上,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太阳光照下,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气泡,但是实际从收集氧气到检测还会遇到以下难关:①叶片被漏斗压住,叶片得不到充分舒展,妨碍接受光照②漏斗柄一般较长,装满水的试管倒插时容易进空气③选用的大烧杯要尽可能深,水位要超过漏斗和试管的接口④操作麻烦,容易造成失误⑤检测氧气前

需要把倒扣的试管从漏斗柄移开并翻转过来,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密闭试管口一人准备带火星的木条)容易漏气。笔者做了以下改变。首先可以改为学生准备实验装置。不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学生要解决如何在试管注满水的情况下漏斗和试管一起倒扣在金鱼藻上),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小组讨论:①实验装置这样组装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建议②阴雨天气,要保证实验的顺利,可以采取什么措施③如果需要比较几种水草的实验效果,比较的指标是什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完成演示实验的同时,更深刻的理解了这样组合实验装置的目的。 学生小组对实验装置进行了部分创新。如用玻璃酒瓶代替玻璃杯,用塑料饮料吸管取代漏斗,自发带来了多种水草。通过把实验过程化,演示实验的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物现象都呈现的更加直观。在这种的过程式实验中,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并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将塑料矿泉水瓶替代了整个装置,具体如下:①取一个550ml农夫山泉瓶,去除广告纸②装入400ml清水和水草,留150ml的空气③盖紧瓶盖(可以在瓶盖和瓶口之间加一层保鲜膜增强气密性)④倒置塑料瓶(增强气密性)放在窗台接受阳光照射。这一方法在其他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 R)(O*R*)OO*RR*OR*O*R IO IR 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 t0KI (式3) 物象再现是用光照射已经摄制好的全息照片并观察透过光。这个过程称为波

第五章 信息光学基础

第五章 光学信息处理基础 光学信息处理是在全息术、光学传递函数和激光的基础上,将数学中的傅里叶变换和通信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引入到光学,用光学的方法实现傅立叶变换,在频域中描述和处理光学信息。傅立叶分析的方法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功地应用于光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阿贝关于显微镜的两次成像理论和阿贝-波特实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泽尼克发明的相衬显微镜是光学信息处理的早期卓越成就。激光器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相干性非常好的光源,光学信息处理得到迅速发展,例如用光学的方法实现相关运算、特征识别微分运算等。本章主要内容:1波前变换;2阿贝成像原理和相衬显微镜;3傅里叶变换;4傅立叶变换光学及光学信息处理;5光学全息照相; §1 波前变换(Wave front transformation) 1.1 对衍射的再认识 前面我们把光经过障碍物后偏离传播的现象称为衍射。应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讨论了光的衍射问题后,我们意识到光的衍射是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波面受到某种限制,即自由传播波面被破坏,这便是衍射。 按照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只要将波前()0 U Q 上每一面元看成次波中心,把它们对空间某一点的贡献相干叠加,就能求衍射场的分布()U P ,并且波前()U P 由()0 U Q )唯一的确定。上述意味着,在Σ上有障碍物存在,使得Σ上波前函数 ()0U Q )发生了与自由传播有所不同的变化,光波场就会产生重新分布,这就是衍射的实质。 1.2 衍射系统的屏函数(screen function) 按照前面我们对光的衍射认识,凡能改变波前上的复振幅的物体称为衍射屏(diffraction function )。衍射屏可以是透射物体,也可以示反射物体,有各种形状。光波经过衍射屏是光的传播问题,要用菲涅耳-基尔霍夫积分公式计算,把这种衍射看作是一种变换,衍射屏能 将输入波前()in U x,y %转化为波前()out U x,y %,衍射屏可用以下一个函数表征。 ()()(),,,out in U x y T x y U x y = 屏函数包括振幅和相位两部分,通常有以下三种 ① 相位型 ② 振幅型 ③ 振幅相位型 任何形状的孔或遮光屏是最简单的振幅型透射衍射屏,他们的函数具有如下形式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报告成绩实时记录成绩 显微镜和数码互动系统的使用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座位号:同组同学日期: 2014 年 9 月 30 日 备注: 【Introduction】 显微镜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以有效提高对象的显示分辨率,大数值孔径的物镜和短波长的照明光源配合使用可以获得更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后续出现电子显微镜、超声显微镜等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测量的精度[1]。而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特殊的显微镜则可适用于更为特殊的环境,显示出独特的结果来。 普通光学显微镜一般由机械部分和光学系统组成。机械部分包括了镜座,镜柱,镜筒,载物台,物镜转换器,调节旋钮。光学系统则包括了光源,聚光器,物镜,目镜。其中物镜是最贵重的组成部分之一。 【Materials & methods】 实验材料: 普通光学显微镜,标本盒(各种典型标本片10张),电脑(配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擦镜纸,盖玻片,双层瓶。 方法步骤: (1)启动电脑,运行DigiLabII-C软件,登陆。拉出显微镜的拉杆。 (2)取镜检查:取出显微镜,打开电源,慢慢转动调光旋钮。转动粗/微调旋钮,使物镜与载物台距离略拉开,将物镜对准载物台中央的通光孔。将标本片标签面向上放到载物台上方夹好,待观察部分移至通光孔中央。 (3)低倍镜观察:将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先调节粗调焦旋钮,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再调节细调焦旋钮,使物像最清晰。10X物镜观察:直接转动10X物镜,调节细调旋钮至看清物像。也可从电脑画面中观察,得到满意的图像后保存下来。 (4)高倍镜观察:把待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转换40倍镜后微微转动细调旋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的物像。100倍镜观察:先把载物台下降约1.5cm,再转换油镜。在盖玻片上所要观察的位置滴一小滴香柏油。细心拧动粗调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上升。从侧面仔细观察油镜前端与标本之间的距离,先使物镜前端与油滴接触,然后再慢慢使载物台上升,至物镜前端接触到盖玻片但不会对盖玻片产生压力。眼睛看目镜中,转动细调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下降到能看清物像。 (6)每次油镜完毕后都要用擦镜纸和二甲苯擦拭干净。清理桌面,器材放回原位,不要忘了在使用记录本上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