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共五篇]》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

调查[共五篇]》

第一篇: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向天冲飞的航天城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

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西安东南倾,一城欲冲天。在著名的曲江景区之南,正在迅速崛起着一座极富特色、极具前景的航天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成立于xx年11月30日,由西安市政府划拨90万元,租房办公起步,短短4年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4.1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速高居西安“五区两基地”前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航天速度、航天奇迹。但这还只是航天城冲飞前的蓄能积势,一个更大、更为快速、将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发展正在孕育之中。

特色彰显,地位日重

西安被誉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聚集了一批像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这样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航天科研院所或其投资的科技企业。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到“神舟”载人航天、“”太空绕月,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发展,都有这些航天人的心血、智慧和贡献。现在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本就是航天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一个在航天产业和国家综合实力展示与竞争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区域。xx年7月,陕西省政府、西安

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立足地方发展,着眼国家未来,签署了在这个区域内共同建设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配套服务等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不仅为原有航天企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还吸引了省内的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等13家航天企业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30多项军转民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省外的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等3家大型企业进入基地,引进了中国-加拿大卫星通讯产业园、新加坡科技卫星公司等3大国际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另外,省内的58家卫星应用企业还将以联盟形式陆续加盟到基地卫星应用产业中。通过这种园区建设的聚集效应,基地内的航天科技企业和民用航天产业项目,不论是规模数量、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发展潜力,还是综合效益都实现了重大跨越。目前,基地共有航天企业23家,xx年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占全国的18.3%。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的航天企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占全国的22%,成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基地生产总值可达到500亿元,占西安市的8%,全省的2.5%,成为我省重要经济板块和发展引擎。

天地对接,军民融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产业政策、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航天科技企业雄厚的科技资源很难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

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构建起从太空到地面的天地一体化产业

体系,实现了航天科技与地方经济的有效对接,军工企业与民品生产的迅速融合。

基地建立伊始,就确立了“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产业繁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基地内卫星应用企业有18家,预计到xx年达到100家,产值可达到300亿元。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集聚,引进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企业13家、太阳能光伏企业14家,总投资289亿元。特别是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入驻投产,以及业界高端技术领袖人才入资的项目落户基地,把西安航天基地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向了全球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西安航天基地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规模在xx年将达到220亿元。数字航天产业已具雏形,基地借助卫星应用产业中的数据传输技术与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10.8亿元组建我国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西影航天影视动漫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西部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形成了陕西文化产业的航天品牌。

基地内的航天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军工企业,在发展军工产品的同时,利用自身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发出了一系列民用产品,航天四院运用火箭箭体技术开发出了双金属复合管,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运用空间有效载荷技术,开发出了车载应急通讯系统,应用于电力通讯的多个领域和国际救援。航天六院的民品产

品有上百种,xx年民品收入30多亿元,占到军民总收入的50%以上。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基地专门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局,为军转民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军转民企业从产权、体制上与原企业分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仅xx年就为基地内8家军转民企业从国家发改委争取项目支持资金1.14亿元。目前,基地共有军转民企业12家,已开发民用产品41种,产值9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下一步,随着航天四院产业园项目、中国卫通卫星运营中心项目等一大批航天应用项目的开工投产,航天民用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航天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将实现产值600亿元。民用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基地人口已从建立之初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

7.2万人,年均增长25%;一般性预算收入由基地建立前的4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亿元,年均增长55%。xx年2月,西安航天基地被工信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以航天为方向的军民融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环境助力,服务添翼

基地一开始就把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从服务、管理、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助力,为发展添翼。

提供高效服务。基地针对国家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组建了2办15局的管理服务部门,从项目引进、企业投产、产品销售到人才招聘等各个环节,为投资者和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强化投资服务功能,基地专门成立了投资服务局,全权负责入驻企业的各项

政策审批、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基地出台的《限时办结制度》使基地内项目的核准、备案、

审批等,由市级部门要求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分别由40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搭建转化平台。基地积极适应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需求,以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搭建科技攻关、知识创新、企业创新三大平台,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在内的社会网络资源、企业孵化培育和投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企业成果转化和产品制造。基地建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73家,培养技术人才150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打造融资高地。基地着眼于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投融资平台高地。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协议,授信贷款62亿元。联合民间资本与英国蓝橡资本集团共同成立了中国西部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创投资企业——长安蓝橡创业投资公司。与新加坡公司签订协议发起规模5亿美元的新能源基金。利用陕西在能源发展过程中集聚的巨额民间闲置资本,引导其投巨资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国内资金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能力最强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了西安航天能源产业基金和陕西航天红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1亿元人民币。同时,牵头发起组建了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担保平台,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融资空间,保证了基地设施建设、

土地征用及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支持的需要。

创建良好环境。基地着眼于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园区,聘请了具有丰富园区规划经验的新加坡邦城规划设计公司,依据基地的地形地貌,对园区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先后投资13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目前,又启动了星河运动公园、中湖公园、人工水系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基地特质已经显现。按照建设规划,完全建成后的航天基地不仅是一个投资创业的黄金地段,更是一个自然与城市互动、产业与居住平衡的“追星揽月之都、低碳宜居芯城”。

创新示范,启迪借鉴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挥优势、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其示范作用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必须坚持和推动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安航天基地从建立开始,就秉承“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坚持低碳、绿色发展,无论园区规划、资源统筹、项目引进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地内大部分项目都是科技型、环保型产业,就连基地内道路照明也全部采用太阳能加led技术,仅此项每年节省用电量60%。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西安航天基地的引领发展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带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才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启示二,必须发挥优势和充分体现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也是潜力。西安航天基地充分利用我省航天产业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确定航天产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引进航天

项目,做大航天产业,着力打造航天这块“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既不做落后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者,也不走与其他开发区搞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特色化、集群化发展。西安航天基地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资源秉赋和发展基础差异,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才能在做大做强产业中抢占市场竞争的高地。

启示三,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我省航天产业的集聚发展,使以航天产业为代表的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而且有力地带动了航天民用产业飞速发展,使基地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建立4年来,累计注册企业171家,利用内资16.25亿元,引进外资4667万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5.37亿元,吸纳就业3万多人。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表明,作为现代化的开发区不仅要有效聚集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启示四,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开放型的管理团队。西安航天基地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充满活力,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这支团队中35岁以下人占到53%,拥有硕士学历者达到28%,有海外学历和开发区工作经历的达到29%。他

们不仅年轻有为、视野开阔,而且经验丰富,善创新、能吃苦、肯干事。正是他们的不断创新和高效服务为基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签约入驻,快速形成了航天产业的聚集效应。他们创建的“校企联合平台”、“管委会主导、专业化运作”的全方位人才招聘体系,构建的覆盖全国、延伸国外的人才招聘网络,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干成一流的事业,必须培养起一流的团队。

第二篇。崛起的航天产业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和发挥陕西航天科技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平方公里。

成长的足迹

xx年11月30日,管委会正式成立。

xx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xx年1月5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xx年2月2日,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xx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的产业定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发展理念,以“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为发展定位,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方针,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以生物医药及生物研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集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高端物流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充分发挥陕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国卫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航天单位为依托,以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卫星导航与时间频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为平台,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作为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后聚集了陕西省建国以来成功引进的最大投资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自主创新道路的隆基硅xx吨硅片项目,西安阳光能

源1000吨太阳能单晶硅及5000万片单晶硅片生产等有技术、有实力的大项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开工建设了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并引入亚森通信、开泰动漫园等一系列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项目。其中,基地与西影集团共同设立的、西部注册规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动漫公司项目的签约,标志着航天基地着力发展以影视动漫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形成动漫创意产业集群,服务于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链,形成陕西文化产业卫星应用发展的航天品牌,向着“大集团引领”的发展格局、“大产业构建”的发展方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凭借营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构筑体系,向着打造中国“卫星之都”、“低碳“芯”城”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面对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将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为主要支点,坚持科学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和创意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xx年发展报告xx-01-31通过包容性增长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支撑力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xx年发展报告

西安航天基地之约——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实物展开幕

西安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和陕西航天红土创业投资基金正式签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芮晓武与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共同揭牌

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

我国注册资本最大的影视动漫公司落户航天基地

xx中国卫星导航(北斗)系统应用论坛

西安航天基地绿色人行道led景观节能灯

中国卫通中心规划图

西安航天基地入区企业隆基公司xx吨硅片项目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航创广场

改造后的330kv高压线

xx年是西安航天基地各项工作大提升、大跨越之年。

“城市提升”战略力促航天城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彰显着国际化大都市独有的航天高科技力;“产业提升”战略切实推动了航天城朝着既定的“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服务升级、创新升级”这条以“市场配置、创新引领、产业吸引、园区承载”为主要路向的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大道”快步迈进,一个“独具航天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建立;“经济提升”战略进一步夯实航天城驾

驭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萌生了航天城包容性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有效提升了航天城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支撑能力。

西安航天基地的开发建设,是国家赋予西安的战略任务。作为国家大力发展以民用航天高科技为主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基地,航天城经过四年的探索,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携多年厚积之势,中国民用航天产业话语策源地之利,在太空经济时代来临的前夕,航天基地的“大提升、大跨越”把我们带进了中国航天“陕”时代。

1、“城市提升”战略,更加注重民生

核心提示。济世安民,是航天基地发展建设的恒久梦想。航天城“城市提升”战略的主体是群众,惟此这样的“城市理想”也便获得了终极关怀的意味。

四年前,少陵古塬风起云涌,一群志在产业报国、实业惠民的航天人踏上了这方风水宝地。四年后的今天,沉寂千年的少陵遗梦幡然甦醒,一座大美航天城在少陵古塬上傲然崛起。

xx年,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的活动安排和部署。进入xx年,西安航天基地加大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力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六七八九十”工程战略,全面凸显提升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航天基地把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作为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

为本、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来抓。

在提升年工作开展过程中,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承包责任制”,分别带队,既提高区内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又调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举全区之力,在城市价值兑现的原则下,成功收获航天城“城市提升”战役的全面胜利。

“四城联创”工作喜获佳绩。xx年,西安航天基地通过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并获得通报表彰,圆满完成巩固创卫成果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年度考核、创模迎检及多次扬尘综合检查。辖区“餐饮业提升服务水平百日行动”硕果累累。航天基地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制定各类长效管理机制、聘请辖区主要单位及学校负责人为餐饮提升服务水平整治监督员、组织各相关执法部门对辖区餐饮店面多次进行综合执法、对餐饮整改达标单位进行授牌、奖励等形式多种的工作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保障了基地餐饮业提升整治工作圆满完成。“双十乱”百日整治工作获得广泛好评。航天基地管委会高度重视“双十乱”整治工作,成立“双十乱”整治办公室,制定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制度,整治成果显著,获得了包括辖区市民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

城市建设管理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打好这样一个战役,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西安航天基地结合“餐饮业、双十乱、建筑垃圾清运秩序”整治等活动,扎实推进四城联创工作,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航天基地积极开展市政设施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完成人行道及无障碍设施修复改造

4.8万平方米,刷新围墙1万平方米,清理野广告xx余条,清运垃圾4000余方,拆除违法户外广告8处,新建改建公厕7座、消防栓接口5个,安装交通标志牌20块,增设电子眼监控系统25处,投入1000万元,购置环卫、公安、交警等专用车辆和工具,在建工地出入口冲洗设备全部安装到位,神舟一路、航天中路被评为“双十乱”治理示范街。为提高市政管理水平,西安航天基地强力推进道路管网建设。完成了航天大道、神舟二路等12条道路的建设及航天南路、神舟六路等23条道路及延伸段道路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全年新修道路11公里,管网敷设35公里,随行安装led路灯700余套。完成了陕西史上迁电压等级最高、里程最长、跨度最大的330kv高压线迁改工程及20kv配电网报批、10kv旧线路迁改、110kv慧谷变电站主体建设等配电网建设,为推进项目开工建设提供了条件。

正是以提高支撑能力为目标,以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抓手,西安航天基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为基地“城市提升”战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提升”战略,更加注重低碳

核心提示。产业报国,经济匡时。西安航天基地航天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一条条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的低碳产业链条迅速成型,并日益凸显着绿色增长的动力。

关于西安航天基地的经济发展范式,现在可以认定的是。一个“独具航天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建立。而西安航天基地的“经

济提升”战略,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从“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发展定位的确立,到“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的形成,西安航天基地在园区规划、技术创新、产业锻造等领域,切实走出了一条低碳之路,其“低碳竞争力”的凝聚、壮大,促进航天基地实现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服务升级、创新升级,也实现了与“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的高度同构。

西安航天基地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点,以提升民用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引领,走“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始终坚持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积极探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一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西安航天基地确立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打造产品的低碳竞争力的核心发展战略。从建区之初,航天基地就致力于大力引进、发展各类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产业,建设相对完整的高技术低碳产业链。经过四年的发展,现在的西安航天基地,已经实现了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鲜明低碳特征的半导体照明新光源产业,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在西安航天基地大都已经实现了从产业规划到产业布局的跨越。

在大西安整体产业布局规划中,有着优越地理位置,良好生态条件的西安航天基地迅速抢占了“低碳之路的入口”,率先实现了以“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布局。卫星应用产业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强有力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了产业高地态势。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在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产业链建设上,取得巨大成绩。数字航天产业依托西影、航天领域的大公司,也已经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西安航天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以打造一流投资环境为基础,内生发展与“引进来”相结合,扬长避短,重点突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着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产业集群;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开放与投资、土地、环保等各方面和各类型的鼓励和引导政策及各种便利化措施,吸引各类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低碳产业、低碳生产环节在西安航天基地内大力发展;鼓励低碳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园区内的全面推广;最终,这样一条“低碳”之路,必将使得西安航天基地成为具有航天特色的低碳经济排头兵,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天产业新城。

3、“经济提升”战略,更加注重包容

核心提示。“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确立经济文明规则,重塑城市居民幸福本源,确保实现航天城发展成就惠民报国的宗旨。

把经济体比作不停旋转的巨大陀螺,现在看来很是贴切。在这样的主流认识里,陀螺在上升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将无法适

应这种上升的一切都甩出去。在西安的经济地理版图上,已然崛起的航天产业新城无疑正是这样一只巨硕的陀螺,所不同的是,它插着一双“航天翅膀”。

确切地说,西安航天基地正处于一个以产业为核心的连锁式上升的进程中。主导产业日益做强;支柱产业渐趋做实;新型产业(低碳)业已找到最佳突破口。在这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已经以“革命”的样态给我们实施了一场洗礼。现在,我们可以看见清晰的未来——一个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

西安航天基地的经济发展特征显著,在发展机会均等的前提下,航天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暗合了“包容性增长”的尊贵原则:充分分享发展成果。在这样一个“航天梦”里,我们看到了因发展机会平等导致的参差多态而造就的民众幸福本源。

这是一个怎样的经济发展特质呢。

经济增速快。仅xx年,航天基地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大幅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全区利润和、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等重要数据增幅都在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航天基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xx年,航天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的110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比增长4.2倍。产业结构合理。四年来,航天基地已建成项目21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个,占已建成项目的81%。产业聚集效应突出。航天民用产业快速聚集。包括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化项目在内的多家航天企

业的各类航天民品产业化项目的集聚建设,使得航天民用产业集群在航天经开区已具规模,为振兴陕西省航天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凸显。隆基硅xx吨单晶硅片项目、神光新能源25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的相继建设,航天基地已初步形成从多晶硅制造-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基地通过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新型半导体器件研发中心,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及法国大型集团的合作,其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突破。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特色鲜明。航天基地服务外包园已建设,预计可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年实现服务外包销售收入4亿元人民币,创汇4000万美金;同时,航天基地已成为陕西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区域,将主要发展数字航天为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效力显著。在“高新产业兴区”的方针指导下,航天基地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并大力培育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帮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从国家、地方政府申请项目资助突破2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个,建设省级工程技术试验室4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2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军民结合示范园区及升级孵化器各1个。总部经济初显端倪。目前全球第三大、亚太第一大信息产业通路商联强国际集团——联强国际区域5c科技总部、全球最大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陕西海升果业——海升公司总部、陕西省内最大的外资水泥生产企业尧柏水泥——尧柏水泥总部等一批国内外有较高知名

度企业总部落户航天基地,将对航天基地外向型发展,多元化吸引外资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截至xx年11月底,航天基地已提前一个月圆满完成市政府各项经济指标。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2.4%,同比增长56.8%;完成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4.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2%,同比增长52.5%;实际利用内资6.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7%,同比增长26.9%;实际利用外资1659.3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62%,同比增长48.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9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60.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3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00%。预计12月底,基地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8.1%;完成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5.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31.4%;实际利用内资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95.9%,为基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四年来,西安航天基地依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建设方针,加强产业整合升级,提高自主创新,引导优势产业项目集聚,丰富产业链条,多元化吸收引进外资,积极促进国际合作,高效利用资源,注重人财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具备航天特色优势,内外结合,带动辐射能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已经成形成势。

4、“未来提升”战略,更加注重实效

核心提示。未来的西安航天城将是一座大美之城,开放、包容。未来的航天城,绿意盎然,曲水流觞;灵性迥异;活力无限。

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西安航天基地将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为主线,坚持“航天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的根本定位,按照国际化标准,紧紧围绕“三六”方针,即:“六大”(大产业、大服务、大融资、大招商、大交通、大组团);“六高”(高效率、高标准、高环境、高投入、高知度、高投资),“六强”(科学创新能力强、辐射力强、产业关联度强、人才支撑能力强、组团聚合力强、管理提升能力强),加快推进“两区(一期规划核心区和二期扩展区)一带(陇海铁路西线和关中城镇连绵带,即:关天经济区带)三辐射(西北、西南、中部的辐射区)”空间发展态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五大产业体系(民用航天产业、新能源新光源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突出航天特色,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中国卫星应用之都、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到xx年,航天基地总收入达700亿元,财政收入达7亿元,年均增速分别在35%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亿美元;建成区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城市化率达到60%,区域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