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C)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3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D.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32.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B )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宗教

D.艺术

33.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政党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军队

34.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 A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35.社会形态是指( B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7.按着是否反映特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可把社会意识分为( C )

A.社会意识和非社会意识

B.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C.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8.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B )

A.科学

B.哲学

C.语言

D.逻辑

39.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B )

A.哲学

B.科学技术

C.艺术

D.道德

40.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科学技术

41.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42.被马克思称为“历史的火车头”的是(B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4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4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45.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4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4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9.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和积极分析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实用方法

5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CDE)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BCE)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11.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CD)

A.反映一切阶级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12.生产关系中包括(ABC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1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BC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管理

E.科学技术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3.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3.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二见题后

三、辨析题

1、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

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5、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8、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

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

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3. [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先进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第三章测试题1

第三章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51510(01)() ()()()()x x A B C D -+=.方程 在,内 无实根 有唯一实根  有两个实根 有三个实根 32()1 2 , ,()2,1()1,1 ()0,3()0,2 f x x ax bx x a b A a b B a b C a b D a b =++=-=-===-==-==-2.已知在处有极值则常数之值为( ) 0000000()()() ()()0()()0()()0()0()()0y f x x x f x x A f x B f x C f x f x D f x =='''=<''''=<=3.函数在点处连续且取得极大值则在处必有 且 或不存在 2() () ()() ()x y e A B C D -=4.曲线的拐点情况是 没有拐点 有一个拐点 有两个拐点 有三个拐点 ()2320() ()()()()y x A B C D =+-∞5.函数在,内 单调增而向上凸 单调增而向上凹  单调减而向上凸  单调减而向上凹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18分) ()1[1,1],()f x f x =-1.函数上不具有罗尔定理的结论其原因是由于不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尔定理的一个条件; 2 20cos 2.lim ____________x x e x x →-的值等于 32(13),(,)_________________y ax bx a b =+=3.设曲线以点,为拐点则数组 2cos 0_____________2y x x π??=+???? 4.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f x xe f x x '==,则在点处取得极小值

高频电子技术试题库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在调谐功率放大器中,晶体管工作延伸到非线性区域包括。() A.截止和饱和区 B.线性和截止区 C.线性和饱和区 答案:A 2下列各参数不能够用于调节基本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导通角的参数是。() A. U B.b E C.L R j 答案:C 3调谐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判定是根据 u与的比较判定。 ce min () A. U B.bm U C.cm U ces 答案:A 4 一般不用作调谐功率放大器中自给偏压环节的是。() A.射极电流 B.基极电流 C.集电极电流

答案:C 5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一般工作在。() A.甲类 B.乙类 C.丙类答案:C 6 窄带高频功率放大器又被称为。() A.调谐功率放大器 B.非调谐功率放大器 C.传输线放大器 答案:A 7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分析方法。() A.近似法 B.折线法 C.等效分析法 答案:B 8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电路中晶体管的发射结。() A.正偏 B.反偏 C.0偏置 答案:B

9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一般工作时的导通角为。() A.180o B.90o C.小于90o 答案:C 10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在静态时,晶体管处于区。() A.截止 B.饱和 C.线性放大 答案:A 11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无发射结偏置时,硅管的导通角为。() A.20o~ 40o B.40o ~ 60o C.60o~ 80o 答案:B 12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无发射结偏置时,锗管的导通角为。() A.20o~ 40o B.40o ~ 60o C.60o~ 80o

答案:C 13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集电极电流脉冲展开系数中,对应任意导通角,展开系数最大的是 。( ) A .0α B .1α C .2α 答案:B 14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集电极电流脉冲展开系数中,对应任意导通角,10αα最大值为 。( ) A .3 B .2 C .1 答案:B 15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集电极电流脉冲展开系数中,对应任意导通角,10αα最小值为 。( ) A .3 B .2 C .1 答案:C 16 某晶体管的转移特性,其转移导纳j b 10mA/V,U 0.6V,E 1V g ===-,激励信号 电压幅值bm U =3.2V ,则导通角为 。( ) A .90o B .60o C .30o 答案:B

第三章 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商品的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效用的大小,即使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5.预算线的移动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发生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在收入变动,商品价格不变,预算线发生平移时,预算线的移动才表

示消费者的收入发生了变化。 6.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总是反向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同向变化的。 二、选择 1.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A ) A.为正值,但不断减少; B.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以上都不对 2.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合点时,则边际效用MUχ为:(C ) A.正值B.负值C.零D.不确定 3.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C ) 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试题

、填空题( 15 分 每空 1 分) 1. 左 心 衰 的 主 要 表 现 为 ( ( )。 2. 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 3. 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点为( 4. 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5. 休克病人微循环的变化一般分为( ( )三个期。 6. 休克时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 )及( ) 7. 休克病人经积极诊治尿量稳定每小时( 纠正。 8. 中心静脉压是指( )及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中心静脉压 的正常值是( )。 9. 无论何种休克( )是抗休克的最基本措施,既第一措施。 10. 心脏病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滴速,通常是( ),以防止诱发急性 肺水肿。 二、单项选择题( 15 分 每题 1 分) 1. 微循环收缩期病人血压。 ( ) A .明显升高 B .降低 C. 基本正常 D .明显下降 2. 休克病人出现酸中毒,按病理变化规律出现在。 ( ) A .微循环收缩期 B .微循环扩张期 C. 休克抑制期 D .微循环衰竭期 3、护士在给病人洋地黄类药物时,若心率低于多少不能给药 ( ) ), 右 心 衰 的 主 要 表 现 为 )。 )。 )。 )、( )和 )。这样做的目的是

A. 75次/分 B . 65次/分 C.60 次/分D . 70次/分 4、高血压病分期标准的主要依据是() A.血压能否降至正常 B .血压增高程度 C.病程长短D .器官损害及功能代 偿情况 5、右心衰竭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A. 紫绀B .呼吸困难C. 水肿D .肝肿大有压痛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首选药物是哪种() A. 苯妥英钠B .氯化钾C. 利多卡因D. 异搏定 7. 休克时病人的体位应处于。() A .半卧位 B .头低足高位C.头与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 ° D .头低足高位 8. 当病人休克时应。() A .适当保暖 B .保暖的同时应适当加温C. 先加温在降温D .物理降温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9. 下列哪项指标最能反映休克的病情好转。() A .精神状态好转 B .肢体在温度、色泽上有所恢复C. 血压有所恢复D .成人尿量在50ml/h 10. 抗休克首要的基本措施是。() A .补充血容量 B .改善心功能C. 纠正酸中毒D .改善周围血管张力 11. 失血性休克病人,下列哪项护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第3章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常用光源LD是以受激辐射为基础发相干(激)光,LED以自发辐 射为基础发非相干(荧)光。 2.光与物质的粒子体系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个过程是:受激吸收,自发辐射,受激辐射;产生激光的最主要过程是:受激辐射。 3.激光器由工作物质、激励源(泵浦源)和光学谐振腔三部分组成。 4.激光振荡器必须包括增益介质、激励源和光学谐振腔。 5.LD的P-I特性具有阈值特性,其阈值电流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其增大至原来的 1.5 倍时,LD寿命告终。 6.在半导体激光器P-I曲线中,工作电流小于阈值电流的范围对应于荧光区,工作电流大于阈值电流的范围对应于激光。 7.光电检测器的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PIN管本质上是外加反向(或负) 偏压的PN结。 8.常用的导体光电检测器主要有 PIN光电二极管(PIN-PD)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两种,基本原理是通过受激吸收(光电效应)过程实现光电转换。 9.无源器件主要有光纤连接器、光耦合器、光隔离器、光波分复用器、和光波长转换器、光开关等。 10.光纤连接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插入损耗(介入损耗)、回波损耗、互 换性、插拔寿命、重复性、稳定性等。 11.表示光纤耦合器性能指标的参数有隔离度、插入损耗和分光比等。 二、选择题 1.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光器件主要有:(D ) A 激光器、发光二极管; B 分布反馈激光器、PIN光电二极管; C 半导体激光器、光检测器、分布反馈激光器; D 光源、光检测器、光放大器。

2.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光检测器主要有:(B ) A. 激光器、发光二极管 B. PIN光电二极管、APD雪崩光电二极管 C.分布反馈激光器、PIN光电二极管 D. PIN光电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器LD 3.光源的作用是:(B ) A 产生输入光波信号; B 将电信号电流变换为光信号功率,即实现电-光转换; C 产生输入光功率; D 光波对电信号进行调制,使其载荷信息在光纤中传输。 4.发光二极管LED产生的光:(A ) A 是荧光而不是激光; B 是激光而不是荧光; C 是自然光而不是激光; D 是相干光而不是荧光。 5.光电二极管是:(D ) A 将接收的光功率全部转换为电功率,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B 将接收的光信号功率转换为倍增电流,即实现信号的放大; C 将接收的光功率一部分转换为电功率,一部分转换为热量; D 将接收的光信号功率变换为电信号电流,即实现光-电转换。 6.随着激光器使用时间的增长,其阈值电流会( C) A.逐渐减少 B.保持不变 C.逐渐增大 D.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少 7.为防止反射光对光源的影响,应选用哪种器件?(B) A.光耦合器 B.光隔离器 C.光衰减器 D.光纤活动连接器 8.光纤的连接分为:(C) A 固定连接和永久性连接; B 固定连接和熔连接; C 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 D 粘连接和熔连接。 9.光纤耦合器是实现:(B) A 不同波长的光功率进行合路的器件; B 光信号分路/合路的功能器件; C 同一波长的光功率进行合路的器件; D 不同波长的光功率进行分路的器件。 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A光隔离器是一种只允许单一波长的光波通过的无源光器件; B 光隔离器是一种不同光信号通过的无源光器件; C 光隔离器是一种只允许单向光通过的无源光器件; D 光隔离器是一种不允许单向光通过的无源光器件。 11.光分波器是:( B ) A 将从一根光纤传输来的同波长的光信号,按不同光波长分开; B 将从一根光纤传输来的不同波长的复合光信号,按不同光波长分开; C 将从一根光纤传输来的一路光信号,分成多路光信号; D 将从一根光纤传输来的一个光波信号,分成多个光波信号。 12.在掺铒光纤放大器中,泵浦光源的作用是:( B ) (见P81倒数1段)

毛概 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习题 一、单选题: 1、近代xx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反动势力的联合3、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建立D、北伐战争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地主豪绅 7、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资产阶级领导 B、无产阶级领导 C、农民阶级是主力军 D、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 8、xx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开明士绅 9、xx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武装斗争 B、农民问题 C、党的建设 D、领导权问题

10、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B、《论政策》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11、近代中国面临两大任务是什么()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 D、国家统一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民主主义D民族主义 13、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的革命道路。 A.武装斗争 B.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农村武装暴动14、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合法斗争 B.秘密斗争. C.武装斗争 D.经济斗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A.农民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国无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 A、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 D、国民素质的低下 E、官僚资本四大家族的剥削和压迫 2、近代xx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下列不属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的是() A、中国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B、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C、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在社会经济中已不占统治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

第三章机考题库

一、多选题 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B、C、D 知识点:3 2、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人性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A、E、F、H 知识点:3 3、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G 知识点:3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 A、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B、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C、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加工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5、以下关于信息的编程加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编程加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以加工批量的信息 B、编程加工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C、编程加工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专门的程序来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二、选择题 1、一位爱好程序设计的同学,想通过程序设计解决“ 鸡兔同笼” 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更恰当的是()。 A、分析信息、设计方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B、提出问题、编写代码、设计方法、调试运行 C、设计方法、编写代码、分析信息、调试运行 D、提出问题、设计代码、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参考答案:A 知识点:3 2、扫描仪是一种()仪器。 A、语音识别 B、光学字符识别 C、手写识别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3、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是()。 A、自动控制和网络化 B、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 C、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 D、分类识别和语义分析 参考答案:C 知识点:3 4、现在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机器人利用的技术是()。 A、网络技术 B、人工智能技术 C、编程技术 D、自动化信息加工技术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第三章 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一摩尔理想气体在平衡态时内能的表达式为 ,一个分子的平均能量为 。 2、一摩尔理想气体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时内能的表达式 ,一个分子的 平均动能为 ,一个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kT 21 的 物理意义是 。 3、处于平衡态的某种气体,其三个特征速率,即方均根速率、平均速率、最可几速率间大小的关系为2v :v :v p = 。 4、统计平均规律的特点是① 、② 、③ _。 5、 最可几速率的物理意义是 。 6、 某种一定质量气体速率分布函数如图所示则其温度的关系为_ 7、如图两条曲线分别在同温度下,氢气、氧气的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图中的a 线表示 氢气_气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氧气和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之比为_ __。 8、 压强力、体积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氦气,它们的质量之比为M H2:M He =_ __;它们的内能之比U H2:U He = _。 9、 假设有N 个粒子,其速率分布函数f(v)为f(v)=av(100-v)当v ≤100m/s 时;f(v)=0,当v ≥100m/s 时,则归一化表达式为 ;2v 的表达式为 。 10、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等压过程从体积V 0膨胀到2V 0,则描述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 v ,平均动能k ε与初态0v ,0k ε之比,即v /0v = ,k ε/0k ε= 。 11、平均速率v = 、最可几速率v p = 、方均根速率2v = ,这三个速率的数值由小到大排列为 。

12、分子的平均平动能为 ,如果仅有10个分子时, (能或不能)用此式计算它们的动能。 13、f(v)为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N 为系统内的分子总数,?2 1 )(V V dv v Nvf 的物理意义 是 ;速率分布函数的归一化条件的数学式为 ,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 ______。 14、理想气体处于平衡态时,其分子平均速率可表示为:v = ;分之的平均速度为 ;分子平均动量为 。 15、假设有N 个粒子,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分布在速率区间v ~v+dv 的分子数 表达式 ;分布在速率区间v ~v+dv 内分子数占总分子数比率 。 16、用麦氏速度分布率求得每秒碰到单位面积器壁上的气体分子数为 。 17、f(v)是速率分布函数,则f(v)Δv 表示 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 归一化条件?∞ =0 1)(dv v f 则表示 。 二、选择题 1、M 千克理想气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T s r t M U 22++?=μ B 、RT s r t M U 2++?=μ C 、RT M U 23μ= D 、kT M U 25 μ= 2、关于自由度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 A 、自由度与温度有关 B 、自由度数与温度无关 C 、自由度与物质的种类无关 3、一摩尔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的内能为( ) A 、RT 23 B 、RT 21 C 、RT 2 7 D 、RT 2 5 4、求分子热运动速率平方的平均值表达式为:( ) A 、?∞ ∞ -dv v f v )(2 ; B 、?∞ 2 )(dv v f v ; C 、?∞ 2 2 )()(v d v f v ; D 、?∞ ∞ -)()(22v d v f v 5、在右图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 、v 1-v 2间的小窄条面积表示分子速率在v 1-v 2区间内的分子数ΔN ; B 、v p 是分子的最大速率; C 、曲线⑴与横轴之间的面积的数值等于气体分子总数;

历年试题(第三章)

历年试题(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现中文Word2003“即点即输”功能,需将光标移到页面的输入位置,然后. A.单击鼠标 B.双击鼠标 C.三击鼠标 D.右击鼠标 2.在Word文档中,要把多处同样的文字错误一次更正,比较好的方法是 A.用插入光标逐字查找,先删除错误文字,再输入正确文字 B.使用“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命令 C.使用“撤消”菜单中的“恢复”命令 D.使用“定位”命令 中,如果要选定文档中的一行,可将光标移到该行左侧改变形状后,再. @ A.单击鼠标 B.双击鼠标 C.三击鼠标 D.右键单击鼠标 的“剪贴板”最多可存放的剪贴内容为 项项项项 5.中文Word的“字体”对话框设置格式中,不包括的选项是. A.字体 B.字符间距 C.文本行距 D.文字效果 6.关于Word的“格式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格式刷可以复制文本格式 B.使用格式刷可以复制图片版式 C.选中的格式可以复制到多处 D.单击或双击格式刷按钮鼠标的指针都变成一把刷子 7.用户在中文Word中设置选定文档段落的“对齐方式”时不包括( . . A.左对齐 B.右对齐 C.分散对齐 D.上下对齐 8.使用中文Word的“格式”工具栏设置文字格式是比较快捷的方法。但在默认情况下,“格式”工 具栏上不包含的按钮是 A.字符边框 B.字符底纹 C.字符间距 D.字符缩放 9.在Word2003 的编辑状态下,设插入点在文档中间,使插入点快速移动到文档首部应按的快捷键 是( ) +Home +Home 10.在中文Word2003中,用户通过“格式”工具栏设置选中文字的字号大小,如果要字号为“200”, 其做法是( ) A.从字号下拉框中选择初号 B.直接在字号框中输入数字“200” C.从字号下拉框中选择数字“200” D.无法设置,字号超标 11.在Word中进行文档的图文混排时,关于设置图片格式效果的错误说法是 A.通过鼠标拖放可改变图片的大小 B.通过鼠标拖放可改变图片的位置 ; C.通过鼠标拖放图片简单常用,但改变图片大小不精确 D.通过鼠标拖放图片可将图片的嵌入型环绕方式变成四周型 12.有关Word表格排序的正确说法是 A.只有数字类型可以作为排序的依据 B.只有日期类型可以作为排序的依据 C.笔画和拼音不能作为排序的依据 D.排序规则有升序和降序 13.在Word文档中选定一个多行多列的表格后按Del键,则( ) A.表格中第1行被删除 B.表格中第1列被删除 C.整个表格被删除 D.表格中内容被删除 14.关于中文Word “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印机型号 B.可以设置不同的打印范围 : C.可以设置打印份数 D.点击后即直接打印 15.在中文Word “打印”对话框中,“页面范围”下的“当前页”项是指( ) A.当前窗口显示的页 B.插入光标所在的页 C.最早打开的页 D.最后打开的页 1.打开一个Word文档通常是指()。 A.为指定文档新建一个空文档窗口 B.把文档的内容从内存读入并显示 C.把文档的内容从硬盘调入内存并显示 D.从打印机打印文档内容 2.当前编辑的Word文件名为“工作报告”,修改后另存为“年终总结”,则 A.“工作报告”是当前文档 B.“年终总结”是当前文档 C.“工作报告”和“年终总结”都被打开 D.“工作报告”改为临时文件 》 中,如果要选定文档中的某一段落,可将光标移到该段落的左侧,待光标形状改变后,再( ) A.左键单击鼠标 B.左键双击鼠标 C.左键三击鼠标 D.右键单击鼠标 中,关于剪切工具和键的正确说法是( ) A.键是剪切工具的快捷键 B.被剪切的文本被存入“剪贴板”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题库第三章

第三章流水线技术 知识点汇总 先行控制、流水线、单功能流水线、多功能流水线、静态流水线、动态流水线、部件级流水线、处理机级流水线、处理机间流水线、线性流水线、非线性流水线、顺序流水线、乱序流水线、时空图、流水线性能评价(吞吐率、加速比、效率)、解决流水线瓶颈问题方法、相关(数据相关、名相关、控制相关)、换名技术、流水线冲突(结构冲突、数据冲突、控制冲突)、流水线互锁机制、定向技术、指令调度、预测分支失败、预测分支成功、延迟分支(从前调度、从失败处调度、从成功处调度)、流水寄存器、3种向量处理方式(横向、纵向、纵横)、链接技术。 简答题 1.流水技术有哪些特点?(答出4个即可)(知识点:流水线) 答:1.将处理过程分解为若干子过程,由专门的功能部件来实现,2各段的时间尽可能相等,3各部件间都有一个缓冲寄存器,4适用于大量重复的时序过程,5需要通过时间和排空时间。 2.什么是静态流水线?什么是动态流水线?(知识点:静态流水线、动态流水线) 答:同一时间段内,多功能流水线中的各段只能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同一时间段内,多功能流水线中的各段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连接同时执行多种功能。 3.什么是单功能流水线?什么是多功能流水线?(知识点:单功能流水线、多功能流水线) 答:只能完成一种固定功能的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可以进行不同的连接,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4.什么是线性流水线?什么是非线性流水线?(知识点:线性流水线、非线性流水线) 答:流水线的各段串行连接,没有反馈回路。流水线中除了有串行的连接外,还有反馈回路。 5.列举3种相关。(知识点:相关) 答:数据相关,名相关,控制相关。 6.流水线中有哪三种冲突?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知识点:流水线冲突) 答:结构冲突,硬件资源满足不了指令重叠执行的要求;数据冲突,指令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需要用到前面指令的执行结果;控制冲突,流水线遇到分支指令和其他会改变PC值的指令。 7.选择至少2种解决流水线结构冲突的方法简述。(知识点:结构冲突) 答:流水线停顿一个时钟周期,推迟后面的指令操作。设置相互独立的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8.选择至少2种解决流水线数据冲突的方法简述。(知识点:数据冲突) 答:定向技术,将计算结果从其产生的地方直接送到其他指令需要的地方。通过编译时让编译器重新组织指令顺序来消除冲突。

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指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审计组织和人员通过审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 A.审计目标 B.审计计划 C.审计任务 D.审计职能 2. 权利和义务认定只与()的组成要素有关。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会计报表 3.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责任的陈述不恰当的是()。 A.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B.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C.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D.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以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4.如果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的审计报告。 A.保留意见 B.无保留意见 C.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 D.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 5.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以下下关于重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B.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C.重要性概念是针对管理层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D.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6.被审计单位当年建造完工厂房已投入使用并办理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手续,但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建造厂房的“工程成本”中有多笔职工福利开支费,显然,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报表项目不正确的“认定”是( )。 A.存在 B.完整性 C.计价或分摊 D.分类和可理解性 7.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是否均按历史成本入账,这是为了证实资产的( )认定。 A.存在或发生 B.完整性 C.计价与分摊 D.表达与披露 8.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自身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 A.执行审计的能力 B.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C.保持应有谨慎的能力 D.助理人员的经验 9.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应收账款时,发现账上某笔记录“借:应收账款——A公司100,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通过函证A公司,检查该笔销货记录证实,A公司实际欠款50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1 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一批产品中取出三件产品,设A =“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 =“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 =“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不正确... 的是( ). A . A 与B 互斥且为对立事件 B . B 与C 互斥且为对立事件 C . A 与C 存在有包含关系 D . A 与C 不是对立事件 2.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连续抛掷1000次,那么第999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3.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则出现两个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4.甲、乙两人随意入住两间空房,则甲乙两人各住一间房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无法确定 5. 口袋内装有一些大小相同的红球、白球和黑球,从中摸出个球,摸出红球的概率是,摸出白球的概率是,那么摸出黒球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6. 已知地铁列车每10 min 一班,在车站停1 min .则乘客到达站台立即乘上车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7. 有五条线段长度分别为1,3,5,7,9,从这5条线段中任取3条,则所取3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为( ). A . B . C . D . 8. 从五件正品,一件次品中随机取出两件,则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好是一件正品,一件次品的概率是( ). A . 1 B . C . D . 9991100011000999212141318131412110.420.280.420.280.30.71019111181212131103 10732101

第三章测试题

复变函数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一、 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设C 为)(z f 的解析域D 内的一条简单正向闭曲线,则?=C dz z f 0)( . ( ) 2.若,u v 都是调和函数,则iv u z f +=)(是解析函数。 ( ) 3.设)(z f 在单连通区域D 内解析,)(z F 是)(z f 的一个原函数,C 为D 内的一条正向闭曲线,则?=C n dz z F 0)()(. ( ) 4.设),(y x v v =是区域D 内的调和函数,则函数x y v i v z f '+'=)(在D 内解析。 ( ) 5.若函数),(),()(y x iv y x u z f +=在D 内解析,则函数x y u y x u ???=???22. ( ) 二、填空题 1.设C 为从点i z -=1到点02=z 的直线段,则=?C zdz _______. 2.若C 为正向圆周2=z ,则=?C dz z 1________. 3.若C 为正向圆周1=z ,则[]=++++?C dz z z z )1cos()1()2ln(52________. 4.若函数y e y x f px sin ),(=为区域D 内的调和函数,则=p _____. 5.若dz z z z f z ?=-++=2212)(ξξ,2≠ξ,则 =+)53(i f _____,____)1(=f .____)1(='f . 三、计算、证明题 1.设点A ,B 分别为i z =1和i z +=12,试计算?C dz z 2 的值,其中C 为 (1) 点0=z 到点2z 的直线段;(2)由点0=z 沿直线到1z 再到2z 的折线段 OAB .

第三章练习题11963

第三章存货练习题 1、2009年6月份,星海公司购入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1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元。 要求:分别编制下列不同情况下,星海公司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分录。 (1)原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也已支付。 (2)款项已经支付,但材料尚在运输途中。 ①6月15日,支付款项 ②6月20日,材料运抵企业并验收入库。 (3)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尚未到达企业。 ①6月22日,材料运抵企业并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尚未到达企业。 ②6月30日,发票账单仍未到达,对该批材料估价10500元入账。 ③7月1日,用红字冲回上月末估价入账分录。 ④7月5日,发票账单到达企业,支付货款。 2、星海公司向宇通公司预付货款100000元,订购一批原材料。 要求:编制星海公司采用预付款方式购进原材料的下列会计分录 (1)预付货款。 (2)原材料验收入库。 ①假定宇通公司交付材料的价款为85470元,增值税税额为14530元。 ②假定宇通公司交付材料的价款为9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5300元,星海公司补付货款 5300元。 ③假定宇通公司交付材料的价款为8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3600元,星海公司收到宇通 公司退回的货款6400元。 3、星海公司从宇通公司赊购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500元。根据购货合同约定,材料赊购期限为30天,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10,N/30,计算现金折扣不考虑增值税。 要求:采用总价法编制星海公司赊购原材料的会计分录。 (1)赊购原材料。 (2)支付货款 ①假定10天内支付货款。 ②假定20天内支付货款。 ③假定超过20天支付货款 4、2009年1月1日,星海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入一批原材料,合同约定的购买价款为500万元,增值税进项额为85万元。根据合同约定,星海公司应于购货时支付全部增值税税额和20%的货款,其余货款于每年年末等额支付,分4年付清。该项购货具有融资性质,星海公司选择7%作为折现率。 要求:作出星海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分录(计算结果均保留整数)。(1)计算材料的购入成本和未确认融资费用。 (2)采用实际利率法编制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7%的年金现值系数为3.387211)(3)编制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分录。 (4)编制分期支付货款和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分录。 5、星海公司购入原材料10000件,单位价格为每件25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425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但材料尚在运输途中。待所购材料运达企业后,验收时发现短缺200件,原因待查。

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2.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4.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5.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思想和动机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8.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9.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说明( B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10.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1.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2.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3.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1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5.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 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6.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计算机试题第三章

计算机试题第三章

[1]. 软件是以二进位表示,且通常以电、磁、光等形式存储和传输的,因而很容易被复制。√ [2]. AutoCAD是一种_______软件。D A 多媒体播放 B 图像编辑 C 文字处理 D 绘图 [3]. 关于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及CMOS 存储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B A BIOS存放在ROM中,是非易失性的 B CMOS中存放着基本输入输出设备的驱动程序 C BIOS 是PC机软件最基础的部分,包含CMOS设置程序等 D CMOS存储器是易失性存储器 [4]. 汇编语言源程序可以不加修改地移植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 [5]. 下列诸多软件中,全都属于系统软件的是________。A A Windows 2000、编译系统、Linux B Excel、操作系统、浏览器 C 财务管理软件、编译系统、操作系统 D Windows98、Google、Office 2000

[6]. 为了防止存有重要数据的软盘被病毒侵染,应该________。D A 将软盘存放在干燥、无菌的地方 B 将该软盘与其它磁盘隔离存放 C 将软盘定期格式化 D 将软盘写保护 [7]. Windows系统中,每一个物理硬盘只能建立一个根目录,不同的根目录在不同的物理硬盘中。× [8].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4个基本组成成分有:_________。A A 数据、运算、控制、传输 B 外部、内部、转移、返回 C 子程序、函数、执行、注解 D 基本、派生、定义、执行 [9]. Windows系统中采用图标(icon)来形象地表示系统中的文件、程序和设备等对象。√[10]. 程序设计语言可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其中高级语言比较接近自然语言,而且易学、易用、程序易修改。√ [11]. 微软Office软件包中不包含________。A A Photoshop B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1.在单道环境下,某批处理有四道作业,已知它们进入系统的时刻、估计运行时间如下: 设系统每次只选择一个作业进入主机,分别给出在FCFS,SJF,HRN算法中这组作业的运行顺序、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2.为什么说多级反馈队列能较好地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 3.有一个多道程序系统,有用户空间100KB,并规定作业相应程序装入内存连续区域,并 不能被移动,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均采用FCFS算法。现有一批作业,已知条件如下: 假定所有作业都是计算型作业并且忽略系统调度所化的时间。计算各作业被选中装入内存的时间、开始执行的时间、结束执行的时间、周转时间和带权周转时间。 4.上例中,其他假设条件不变,仅把作业的调度算法改为按SF算法,进程仍采用FCFS算法。 5.作业调度的性能评价标准有哪些?这些性能评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反映调度策略的优 劣吗? 6.什么叫无限期封锁(indefinite blocking)?它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7.作业调度算法选择作业的原则,可以是保证系统的吞吐量大、可以是对用户公平合理、 可以是充分发挥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请分别指出先来先服务、最短作业优先、I/O量大与CPU量大的作业搭配3种调度算法,体现了那种选择作业的原则? 8.假定待处理的三个作业的到达时间和运行时间如下,若采用调度算法①、②、③,这些 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是多少? ②SJF; ③考虑一下如何改善SJF的性能,并计算新方法的平均周转时间?

9.假定要在一台处理机上执行下列作业: ⑴给出Gantt图来说明分别使用FCFS,RR(时间片=1),SJF以及非抢占优先调度算法时 这些作业的执行情况;(注:Gantt 图是描述进程/作业执行情况的一种直观形式,它展示了作业/进程执行过程中瞬时段或时间片的变化分布情况。) ⑵针对上述每一调度算法,给出每个作业的周转时间; ⑶就上述每一调度算法,求出每个作业相应的等待时间; 10.设有5个就绪进程,它们的本次CPU周期的长度、初始优先数及进入就绪队列的相对时刻 如下所示: 规定:小的优先数表示高的优先级。画出下列两种情况的Gantt图,计算它们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⑴非剥夺的静态设置方式; ⑵剥夺式的动态设置方式,不妨设现行进程每连续执行12ms后,其优先数加1(即优 先级降低),而就绪进程每40ms后,其优先数减1。 11.有3道作业构成如下,它们在一个系统中运行,该系统有输入/输出设备各一台。 A进程:输入32s,计算8s,输出5s B进程:输入21s,计算14s,输出35s C进程:输入12s,计算32s,输出15s 问⑴3道程序顺序执行时最短需要多少时间? ⑵为了充分发挥各设备效能,3道程序并发执行最短需要多少时间?(不计系统开销时 间) 12.在一个实时系统中,有两个周期性实时任务A和B,任务A要求每 40 ms执行一次,执行 时间为 20 ms;任务B要求每100ms执行一次,执行时间为 50 ms。请参考课堂相关知识画出在200ms时间内,任务A和B调度情况示意图。并标出任务A和B每一次执行的时间。 习题解答: 1.解:下面我们用一张表帮助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