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成因

试析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成因

摘要:孤立主义作为美国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贯穿始终并至关重要的思潮,甚至左右政治家形成所谓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始终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而孤立主义在美国又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本文就试图从经济、宗教两方面来分析早期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以期对美国外交政策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新颖的分析。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成因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孤立主义外交作为美国传统外交政策思潮,与扩张主义一道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两大主线之一,并且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孤立主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英属北美殖民地时代,在整个美国外交历史中,孤立主义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轨迹。在独立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存在着严重的民众孤立情绪。建国之后,面对随时可能要卷入欧洲争端的严峻的形势,美国政府于1793年发布《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英法战争的任何一方,强烈地表达出当时美国人的孤立的心态。而到1796年,华盛顿总统辞职时,公开发表了《告别词》。虽然文中没有孤立主义字样,但其蕴涵却第一次把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想确立为美国未来制度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从而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正式形成。19世纪20-30年代的”门罗主义”,一战期间的《中立宣言》,1935年的《中立法》及二战后的“新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特殊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业已确定其作为唯一能与苏联相抗衡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随之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已退出曾经的主导地位,但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的影响并未真正消亡。每当其全球霸权政策遭受挫折时,都会引起孤立主义思潮的回暖。尤其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国内掀起一股新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潮。因此,对于孤立主义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今美国“单边主义”外交和美国民众反战情绪。从这种意义上讲,研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孤立主义的界定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统治集团一种对外政策思潮和原则;常常指从美国建国到十九世纪末奉行的针对欧洲的外交政策。严格意义上的“孤立”应包括三层含义:地理空间上的孤立,指美国所在的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经济上的孤立,指“闭关自守”的政策;政治上的孤立,指“避免纠缠不清的同盟”的”传统政策”。①而在事实上,这种严格按字面意义理解的真正的“孤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例如,20世纪20-30年代的爱达荷州参议员威廉博拉公开声称:“在贸易和通商问题上,我们从来都不是孤立主义者,也永远不会成为孤立主义者。在金融事务上...我们一向不是孤立主义者,可能永远不会是

①亚当斯:《美国历史词典》(James Adams,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C Scribner’s Sons,1940),

孤立主义者。”①无独有偶,当代新孤立主义者罗伯特·W·塔克也说:“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的政策,(美国)从未认真实行过”,“美国决不会奉行一种真正的孤立的政策”。②“不缔结纠缠不清的联盟”的说法,是杰斐逊在1801年提出的。在这之前,华盛顿1796年9月,《告别辞》中提出了,“避免与外部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同盟”的“忠告”,都被历代孤立主义者奉为至宝。但从美国独立到十九世纪末,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很少有人论及“孤立主义”一词,更没有人明确宣布什么“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1900年前后,“孤立主义”一词才见诸于官方文字。而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针对美国是否参与第一世界大战,是否介入西半球以外地区事务,而进行了一次“大辩论”。在“大辩论”之前,这个词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在一战中美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战后美国对于干西半球以外的世界的的干预倾向日益加强,因此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对外政策的“大辩论”频频出现。在”大辩论”中,对立的双方互相攻讦,都力图把自己的对外政策看法与先辈们的“传统”紧密联系起来。出现了所谓的“国际主义”与“孤立主义”两大派之争,才日趋明朗。前者认自称直接继承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外政策思想;后者被认为是对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外交思想遗产的继承,他们以华盛顿、杰斐逊的名义,借用他们的“原则”,诸如“不缔结纠缠不清的联盟”、“不干涉欧洲事务”等,奉之为孤立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特殊的形势下,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通常情况下,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的孤立主义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方面,而在经济上则与美国之外的广大地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特殊而历史使之没有经历过西欧类似的封建社会阶段,它一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它必然需要面向世界的市场,尤其是面向欧洲。因此,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本不同于东方式专制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它不要求在经济上作茧自缚,划地为牢,而是带有资本主义的外向性。③

第二,在政治和外交上,孤立主义也不是绝对孤立于外界,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它虽然反对与外国永久性结盟,但是在个别时期并不排除与一些国家建立相对和暂时的的结盟关系18世纪末,美国在追求孤立的同时,多次与外国缔结各种条约(1782年与荷兰,1783年与瑞典,1785年与普鲁士,1787年与摩洛哥,1794年与英国,1795年与西班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美国势力弱小,缺乏单独防御的国防能力,需要与一些欧洲列强结盟维持均势,以期维持其自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羽翼未丰,但是有勃勃雄心。它利用其优势的地理位置,与欧洲各国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避免陷入欧洲混战,保持自己行动的独立。

第三点,在空间上,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只限于欧洲,对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则积极施展其影响力。后来孤立主义也常常涉及美洲地区,美洲成为美国与欧洲国家争夺的焦点地区,美国极力将英、法等国势力排斥在外。孤立主义的出发点是一种政治、外交的考虑,而并非仅仅出于地理和思想感情上的需要。所以,孤立主义作为一种对外政策的基础不能和地理上的孤立以及感情上的孤立情结相混淆,相反地理与感情上的因素却强化了美国早期历史上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

第五四点,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并非目的。在华盛顿时代,孤立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外交上的独立。美国独立之初,周边并不安全,严峻的周边环境的现实迫使美国必须将国家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美国只有在摆脱欧洲政治纷争的影响的情况下,独立的对外政策

①威廉博拉《处在一个民族主义世界中的美国外交政策》(William E Borah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 Quarterly,(1)1934),第6页。

②塔克:《新孤立主义,是威胁还是希望?》(Robert w Tucker,A New Isolationism,Threat or Promise?New York;Universe Books,1972),第15,24页。

③R.W.科奥博德:《美国外交政策的成长》(Richard W Lepold,The Growth of American Foreign

才能得到有效地作用,国家的独立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德拉蒙德指出,“孤立主义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孤立本身从来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安全”。①总之,孤立主义是美国在国力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纠纷,保持其独立的地位而提出的口号。因而在不同时期,美国外交决策人对孤立主义的含义解释有所差异,建国初期,孤立主义是针对欧洲的,既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也不愿欧洲干预美洲等到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在“中立”的口号下,极力维持欧洲的均势。在经济上,美国积极的同欧洲诸国发展商业贸易,向欧洲极力发展其势力;在政治上,不愿为欧洲国治高风险政治埋单。

二、经济因素对于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形成的影响

美国孤立主义的产生,因素颇多,其中经济因素是癌肿重要的一个因素。美国孤立主义思想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应用则是在美国独立后。新生的合众国在成立之初乃至其后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和政治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经济方面,经历多年的战争洗礼,国内工商业遭到了严重破坏。战争期间发行的大陆币不断贬值,以至于不得不依靠英、法等国的货币进行商品交换,国内工业品也仰仗于外国进口。由于当时美国的经济部门主要以原材料、农产品出口为主,以进口欧洲国家的的工业产品,而前者价格低廉,后者价格昂贵,这使美国的经济在独立后仍旧依附于欧洲,特别是英国。美国额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进口税,到1795年, 美国财政收入的3/4 来源于进口税。但是美国因为战争还承担着巨额的内外债, 1790年,仅外债就达到1200多万美元。此外,美国赖以生存的海外贸易也遭到沉重打击。由于殖民地脱离了英帝国的庇护,美国商船在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成为海盗们洗劫的对象,船长和水手们甚至被掳为奴隶拍卖,。而美国政府却缺乏足够的金钱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他们。雪上加霜的是英国向美国商船关闭了西印度群岛的港口,美国商人突然发现他们传统的贸易渠道被切断了。面对如此恶劣的国际环境和贸易困境, 新生的美国政权何以应对, 此时,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解决外交政策问题的形式和方法。②这就是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和外交纠纷, 使美国以“中立”的身份超脱于世, 但继续保持和发展同外界的商业贸易。

其中在独立战争后至1812年美英战争前,美国当政者运用灵活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成功摆脱了困境,并为经济发展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在独立战争期间,美法曾在 1778 年签订过一个“有条件的防御联盟”,所以,按照协定内容规定,法国可以以盟国的身份要求美国加入到自己的一边来共同对英作战。1793年,法国与英国爆发战争,按照 1778 年美法协定, 美国对法国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负有防卫任务, 但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从经济原因出发认为不应对法国承担义务。因为当时美国9/10的进口贸易是同英国进行的,一旦与英国关系破裂,贸易就会停止,这对新生的共和国是得不偿失的事。华盛顿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中立的选择,禁止美国公民在相关的地面与海面,给战争中的任何一方以行动支援。这实际上等于废除了1778年的联盟条件,并使美国摆脱了对法国承担的义务,也消除了英国借机干涉美国的战争威胁,同时英国为了增强反法力量需要拉拢美国,因而放松了对美国的贸易封锁,这使美国对外贸易连续几年稳步上升。

1794年美国与英国签署的《杰伊条约》,虽然在一些方面遭到非议,但它成功使得英国军队从西北部要塞撤走,从而使这个地区重新安定下来,同时也恢复了美国的领土完整,有利

①D.F.德拉蒙德:《美国中立的消失,1937—1941》(Donald F.Drummond,The Passing of American Neutrality,1937—1941,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5),载杨生茂:《谈径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2页。

②[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M ] 北京三联书店,,1992。

于国内市场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暂时消缓和了与英国之间的激烈矛盾,推迟了美英第二次战争的爆发。而更加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利用1793年到1815年英法两国之间持久冲突,于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这一举措打开了美国向北美西部扩张的大门,使得美国仅付出极小的代价就取得了相当于两个美国大的领土—世界上最丰富的粮食、燃料和动力仓库之一,为美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料,并扩大了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在此期间,在英法两国忙于应对战争的时候,美国商船乘虚而入,获得巨大的收益,美国经济因此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收入中,人均利润增长到原来的3倍之多。至少到1808年,美国的经济都处于非同寻常的繁荣阶段,就业率极高,城市化迅速。

总之,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运用及影响都与与经济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经济是这一政策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孤立主义的实质就是为了追求美国的利益,特别是经济上的好处。杰斐逊在卸职后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谈到美国在俄土战争中能获得的好处时,为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作了精辟的注解,他说:“当俄国人抓住牛角,土耳其人揪住牛尾时,让我们挤牛奶吧!”①

三、清教因素对于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形成的作用

美国建国基础的原来的13个殖民地上共有居民260多万中,其中至少有75%的人是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并且,其余的居民当中一半以上都同欧洲的加尔文传统有联系。②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清教徒的宗教心理将会扩散到未来美利坚民族的心理中去。

第一,清教排他的地方主义倾向明显,对于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产生有极大的导向性。虽然清教各派在北美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清教各派对于基本教义的解释、祈祷方式、政治主张等方面都存在或多火或少的差异。各派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尽量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相互之间明争暗斗。随着清教各派教义上的差异和争相独立发展,导致了清教排他的地方主义泛滥。这种排他的地方主义正是滋生孤立主义的温床。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对外政策,其实是清教各自为政、盲目排他的地方主义在对外关系中的运用。

在殖民地时期及独立战争中,地方主义已表现十分突出,各殖民地都不愿联成一体,惟恐自己失去经济自主性和在宗教上沦为依附从属的地位。反英战争中,各州都只顾把自己的人力、物力用于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城镇,而不顾战争全局,导致一些战役的失利。正如丹尼尔·布尔斯廷指出:“各殖民地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特点,可能是谁也不愿派自己的民兵去参加保卫邻近的殖民地的战斗。”③

《独立宣言》中也明确阐述了个人天赋权利比政府权利更重要,政府对民众并不拥有绝对权利的原理,这使得“有限政治论”的概念从美国立国之初就进入了美国政治改革之中。而且,此时13个州仍然被宣布为“自由独立之邦”。这意味着13个州一方面对英国独立,另一方面在它们内部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由此引发了在因制订、批准、解释新宪法而引发的全国性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从政治上看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进步派或民主派的胜利,在精神上看说是清教思想的胜利更为准确。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的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基本原则。但广大清教徒却认为,这一修正案仅仅是排除了政府直接确立或赞可以而且应该支持个人和集体的宗教行为。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教道德观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之大。例如,就批准实行宪法第一修正案,许多州均有保留。直到1818年,康涅狄格州议会才讨论和决定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而马里兰州政府迟至1833年左右才

①邓蜀生:《美国历史与美国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66页。

②James.Reichly:Religion in American Public Life,[M].1985:53 .

③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M].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7:410。

④Mark:Religion and American Politics,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to1980s [M]. New York,1990:82 .

完成向政教分离的转变,从而正式结束了官方宗教统治的历史。①

第二点,清教的使命感的教义成为孤立主义的理论基础。盛行美国的清教,最初源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形成后加尔文教。尽管清教的教派众多,各教派的教义有所差异,并且明里暗里争斗不断。但是基本的教义和主张则是大同小异,都保留了加尔文教的核心信条的。加尔文教的第一基本教义是预定论。预定论宣扬,始祖亚当堕落犯罪后,整个人类的本性都已败坏,故人类毫无办法自救;凡是得救之人皆为上帝预先选定的,与各自本身现世的行为及善行无关,与教皇及教会的保护更无关系,“得救”本身就是上帝赐与的恩宠,若得不到上帝的恩宠,乃是过去的罪过所致。预定论为清教徒所接受并成为清教的基本教义。“清教之父”约翰·胡珀认为,“圣父为了他的儿子即耶稣基督,已在创世前按其仁慈的意志通过圣灵,拣选和择取了那些属于他的人,他已预定他们为永生。”②清教徒认为,既然经过上帝拣选,他们已经成为了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把北美定为他们的世居之地,而北美又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希望之土”,是上帝的选定的庇护所,其优越性是欧洲远不能比的,那么,他们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就承担着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们认为,上帝挑选并派他们到北美来的目的,绝不是局限于给予他们摆脱压迫的机会,他们也不只是为了逃避迫害,而是要从侧翼打击弥漫各地的邪恶势力。因而他们要将北美建立成神圣的社会,成为各国效法的样本,进而推广其样本,去启蒙愚昧的民族,解放全人类受奴役的民族。而要完成首先要完成的是建设神圣的社会,成为各国效法样本的任务。所以在19世纪的整个世纪,美国的精力主要投入如何让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至上,而对美洲以外的事很少参与,推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

第三点,清教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指示着追逐商业目的。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博尔曼把来到北美大陆的清教徒称为“富有幻想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理想式地把自己确定为“上帝的选民”,但注重的却是功利主义,并以观念和目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作为成功的标准。③清教以现世的实践追求彼世的教义,使清教在有限的意义上承认了现世,从而使清教主义与世俗社会结成密切联系,对世俗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

同基督教一样,清教也是一种顺应世事变化的实用性很强的宗教,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逐步发展期一套自己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其主要规定是清教徒必须遵守的虔诚、恭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约等道德规范,其目标是追求清教徒的“成圣”和“荣耀”。从表面上看,清教似乎包含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实际上清教徒在实践这些德行时,并不单纯强实践这些德行的真正涵义,而是多关注与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功效和利益。虔诚信仰是亲近上帝的前提;谦卑能则体现得到上帝的赞许和表明解脱了人的原罪;诚实是敬重上帝和显示“成圣”的美德;勤勉是“蒙上帝悦纳的工具”;节俭可以证明自己不属于“弃民”之列。随着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传入北美,新一代移民表现出更加注重经济和物质的特征,而不像老一代那样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从而使“宗教变得更加制度化和非人性化,更加教育化而非经验化,更加知识化而非感情化,虔诚变得苍白无力了。④可见,清教徒在”和“荣耀”的言行;自己已蒙受上帝的恩赐,已经得救的状态,不再是上帝的“弃民”。清教教义和行为追求,表明清教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性质。

国父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这样描绘到,“美国从不寻求像日本和朝鲜这类闭关自守式国家的与世隔绝。美国的孤立主义始终是政治和军事的。从来就不是经济和文化上的。”⑤华盛顿说得很明白,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不是其他,就是为了使美国能够摆脱欧洲的束缚,以寻求美国的国家利益。这同时也证明,华盛顿所谓的利益,主要是指美国所孜

①Edwin.S.Gaustad: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ligion in American Before 1865 [M]. Michigan,1993:317&319.

②D.Wallis.Puritans and Predestinarianism [M]. North Carolina,1982:18.

③Ernest .G.Bormann:The Force of Fantasy: Restoring the American Dream [M]. Carbendar,1985:18 .

④Edwin Scott Gaustad.The Great Awakening in New England [M]. NewYork,1965:14.

⑤America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Encyclopaedia [Z].NewYork,1972:217.

孜追求的贸易和商业利益。美国单方面解除与法国的“有条件的防御同盟”条款,美国同法国进行了不宣而战的海战,这些行动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商业贸易目的服务的。正如尼克松在谈到开国元勋时说:“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但也是非常实际的人。他们知道没有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是无所作为的,而没有理想主义的实用主义却又是毫无意义的。”①所以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形象的把美国开国之初称为“现实主义时代”。

因此当纵观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史之时,我们必须将“理想”与“实用”作为美国在早期外交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两个突出特征。而二者之间的强有力的纽带就是美国文化中的清教根源。美国社会深厚的宗教传统也成为其制定外交政策内在策动力和精神的根源。

结论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统治集团对外政策的一种思潮和原则,常常指的是从十八世纪美国建国到十九世纪末期奉行的主要针对于欧洲的外交政策。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政策决策者们也赋予两人孤立主义不同的内涵。美国建国初期的早期的孤立主义,是对于欧洲保持“孤立”,既不愿自身卷入欧洲的纷争,也不愿欧洲对美洲过分介入。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建国初期的发展离不开欧洲,对外贸易和商业等方面必须与欧洲发生密切的联系。然而为了自身安全和独立地位,又不得不与欧洲保持适当的距离,因而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是消极的“孤立”或者“闭关自守”,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外交策略。从清教因素来看,美国的早期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是植根于美国精神之中的,是美国人精神的外化.这种精神根源于其宗教——清教。清教不仅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更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制定,对于早期孤立主义里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1]黄绍湘:《美国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黄兆群:美国宗教史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冯泽辉:《美国文化综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2年。

[5](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历程》[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6](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7](美)理查德·霍夫施塔曼《美国政治传统机器缔造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8](美)托马斯.G.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①理查德·M·尼克松:《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