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作业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大学)微生物作业2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选作10题,2*10=20分)1.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2. 抗代谢物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3. 灭菌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将物体的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及其各种芽孢、孢子全部杀死。
一类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彻底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4.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5.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控制培养液流速,以达到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连续培养器。
6. 恒化器通过保持有一种生长限制因子的培养液的流速不变,可使微生物始终处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长期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7. 兼性厌氧菌是一类以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为主也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特点是在有氧下借呼吸产能,而在无氧条件下可借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细胞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8. 耐氧菌即耐氧性厌氧菌的简称。
一类可在有氧条件下正常生长却不需氧,而仅借发酵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微生物。
9. 微好氧菌是一类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103~3*103 Pa)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10. 化学治疗指利用具有高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害的化学物质来抑制或杀死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借以达到治疗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11. 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且非其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
12. 同型乳酸发酵指一分子葡萄糖经EMP途径后仅产生两分子乳酸的发酵。
13. 呼吸作用葡萄糖在好氧和兼性好氧微生物中通过氧化作用放出电子,该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外源电子受体分子氧或其它氧化型化合物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伴随有能量放出的生物学过程称为呼吸作用14. 硝酸盐呼吸又称反硝化作用,是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菌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NO、N2O或N2的过程。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同砚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特点,培育同砚对微生物的爱好和好奇心。
2. 援助同砚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砚关注微生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同砚的观察能力和试验操作能力,培育同砚的科学思维和试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氮循环、光合作用等。
3. 微生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发酵、制药、环保等。
4. 试验操作:观察细菌的形态、培育真菌、检测病毒等。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2. 试验教学:设计简易易操作的试验,让同砚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试验技能。
3. 谈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分享对微生物的熟识和体会,增进同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同砚对微生物的好奇心,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2. 知识讲解: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3. 试验操作:设计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发展过程。
4. 谈论沟通: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分享试验结果和体会,增进同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同砚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设计:1. 作业一:观察家中不同地方的微生物,记录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2. 作业二:选择一个与微生物相关的话题,进行小组探究并撰写一份探究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应用等内容。
3. 作业三:设计一个简易的微生物试验,包括试验目标、操作步骤、试验材料和观察结果等内容,撰写试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六、评判方式:1. 作业评判:依据同砚完成的作业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判,鼓舞同砚乐观参与作业设计和试验操作。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作业设计方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主要特征。
2、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所起的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认识到微生物在维持生物圈平衡中的重要性。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请学生回顾微生物的主要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简要描述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提问学生微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如自养、异养等,并举例说明。
(二)阅读与理解1、提供一些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科普文章或教材章节,让学生阅读并总结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中的具体作用。
2、布置一些与微生物生态作用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分析微生物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自培养某种微生物(如酵母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2、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四)实地调查1、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土壤或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采集样本,了解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描述调查的过程、结果和自己的体会。
(五)小组讨论1、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潜在风险。
(2)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有益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3)如何利用微生物来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和交流。
(六)创意展示1、鼓励学生以手抄报、漫画、科普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在班级内进行作品展示和评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2、实践作业:如实验操作、实地调查等。
3、口头作业:小组讨论汇报、课堂发言等。
微生物实验作业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何种培养基?属于天然培养基。
2、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①培养基配置完成后就具备了营养功能,在空气中会有很多孢子等落进去,如果放的时间长了,等微生物生长了,营养成分就降低了,而且营养结构也变化了。
再就是有些特殊的培养基,里面各种物质不灭菌也就是不加热的话,彼此反应,这样就达不到最后的营养结构了。
②培养基不及时灭菌,一般就不能再用了,你可以倒进垃圾桶或者指定的地方,也可以把它灭菌后用于比较低级的微生物培养。
节约起见,做肥料了啥的都可以啊。
③通常是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后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就可以使用(若有微生物则是以菌落出现的肉眼可以看见的)。
3、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①热蒸汽对细胞成分的破坏作用更强。
水分子的存在有助于破坏维持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氢键和其他相互作用弱键,更易使蛋白质变性;②热蒸汽比热空气穿透力强,能更有效地杀灭微生物;③蒸汽存在潜热。
当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故可迅速提高灭菌物体温度。
4、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低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所以要先将冷空气排尽。
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
从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应注意什么?①使用前超净工作台开15分钟紫外线;②注意开通风;③使用的器皿注意消毒;④操作时戴无菌手套或并用75%酒精消毒;⑤操作时尽量靠近酒精灯火焰。
3、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防止杂菌污染,提高培养纯度。
所谓的平板划线分离法是通过划线将菌液不断稀释,最终实现单个细菌生长成为单个菌落从而进行分离。
认识微生物暑假作业设计

认识微生物暑假作业设计
当然可以!微生物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研究领域。
你可以考虑以下的暑假作业设计:
1. 组织一个微生物展示:收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的样本(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培养它们并观察它们的特征。
你可以制作海报或展板来展示他们的形状、生长条件、特点和应用。
2. 设计一个实验: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比如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速度,或者病毒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
设计实验并记录结果,然后总结你的发现。
3. 阅读和撰写研究报告:选择一个与微生物有关的研究论文或文章进行阅读,并撰写一份关于该研究的报告。
你可以描述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4. 参观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联系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看看是否有机会参观微生物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这将给你一个更深入了解微生物研究的机会,并与专业人员交流。
记住,在进行任何实验或参观之前,务必预先咨询你们学校的老师或者相关专家,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指南。
祝你暑假愉快,并享受微生物的奇妙世界!。
1 7《微生物与健康 》作业(同步练习)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微生物对人类是()。
A.有益的B.有害的C.有的有益、有的有害2.下列()不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造的食品。
A.酸奶B.面包C.棒冰3.下列微生物中可用来制作馒头,释放二氧化碳,使馒头疏松多孔的是()。
A.霉菌B.大肠杆菌C.酵母菌4.下列环境更适合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是()。
A.干燥低温B.潮湿低温C.潮湿温暖5.人们利用()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的优势,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6.下列物质内部不存在细胞结构的是()。
A.蝴蝶B.枯枝落叶C.新型冠状病毒7.以下不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生产食物的是()。
A.发霉的橘子B.酸奶C.腐乳8.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A.病毒B.疫苗C.细菌9.下列( )不属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的领域。
A.食品B.医药C.克隆D.重工业10.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研制出治疗疾病的药物B.寻找到植物不经过光合作用就能生长的办法C.可以制作许多食物D.寻找到处理垃圾与污水的方法,改善了环境11.下面的活动中,( )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成果。
A.利用木屑、木块培育蘑菇,作为食物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C.利用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监视矿井内瓦斯的浓度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霉变的食物只是表面发生变化,洗干净后可以继续食用B.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C.江河、溪流等水域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要注意饮水卫生13.将下列观察范围按观察工具发展的顺序排列( )。
①蚂蚁的外形②蚂蚁的细胞结构③蚂蚁触角上的绒毛④蚂蚁的触角形状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二、连线题:将下列人物与其贡献连起来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细胞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微生物巴斯德发现血液红细胞袁隆平巴氏消毒法简施旺麦丹杂交水稻之父三、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填在相应领域的括号里。
微生物作业及答案

微生物作业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类群: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生长旺,繁殖快。
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微生物是一个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故而产生了其余四个共性。
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代谢废物的排泄面使微生物具有了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的特点。
环境信息的交换面使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
而正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适应强,易变异的特点,才能使其分布广,种类多。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答:巴斯德的功绩: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免疫学——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科赫的功绩: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科赫法则;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出现以他们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枝学科。
使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
4、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答:生产方面,它们在土壤物质转化和促进植物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根瘤菌,圆褐固氮菌都是将氮元素活化,让植物来利用的微生物。
微生物还可在应用在生物工程方面。
用酵母菌酿酒,用乳酸菌制酸奶,用毛霉制腐乳。
还可以制造生物杀虫剂,如苏方金杆菌,日本金龟子芽胞杆菌,这些细菌对人畜无害,而对昆虫有害,是一种比较绿色的杀虫剂。
微生物学作业 完整版

微生物学作业 1一、试解释下列名词: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原核生物:无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其中的DNA为一种没有结合蛋白的裸露的环状分子;细胞内也没有恒定内膜系统的生物细菌:单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和膜状细胞器的原核微生物芽孢:产芽孢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其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折光性强、具抗逆性的休眠体,芽孢成熟后从菌体中释放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还在芽孢旁边形成一粒菱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鞭毛:一端连于细胞膜,一端游离的、细长的波形纤丝状物荚膜:较厚,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较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原生质体:在等渗溶液中用溶菌酶完全脱去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球状体:在有螯合剂(如EDTA)等存在的条件下用溶菌酶部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而形成的缺损型细胞菌落:以单个细菌母细胞为中心产生大量的细胞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菌苔:一个固体培养基表面有许多菌落连成一片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细胞器和内膜结构。
主要包括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真菌:一类低等真核微生物。
没有光和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呈顶端生长;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异养型,营寄生或腐生生活,靠渗透作用自体外吸收营养;普遍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可产生大量孢子霉菌:生长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小型真菌酵母菌:是一群能发酵糖类产能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病毒: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只能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完成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经装配后增殖,又能在细胞外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微生物学作业题-复习题

微生物学作业题-复习题“微生物学”作业题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2、什么是微生物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3、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4、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5、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迅速?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6、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述其前景。
7、为什么说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8、简述下列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Lister, Grifith, Fleming, Avery, Waksman, Jacob & Monod, Ames, Woese, 汤飞凡,何大一。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名词解释:微生物的培养物,菌落,斜面,平板,二元培养物,分辨率,显微技术,冰冻蚀刻技术。
2、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举出三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并说明其操作过程。
3、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物象时,如何增加图象和视野的反差?4、叙述用油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操作过程。
5、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6、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什么特点?7、何为无菌技术?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范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及注意事项。
8、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如何?9、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10、为什么说菌种保藏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哪些菌种保藏技术可被用于保藏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11、使用油镜时为何要滴加香柏油?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寻找介质折射率更大的其他物质取替香柏油,以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2、试总结、比较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显微镜、扫描显微镜在成像原理方面的异同点。
13、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个体的大小有哪些影响?你是否能很快地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第三章微生物的结构与类群1、解词:原核微生物,原生质体,细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蛭弧菌,菌丝,菌环、吸器,菌核,子座,伴孢晶体,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
南开24年秋季《微生物学》作业参考三

24秋学期《微生物学》作业参考1.对于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选项A:类毒素选项B:抗毒素选项C:生态制剂选项D:维生素选项E:抗生素参考答案:C2.将裸露的噬菌体DNA转入其天然受体菌中选项A:会包装出完整的噬菌体选项B:转入的噬菌体DNA能复制但不能组装噬菌体选项C:转入的噬菌体DNA不被降解但不能复制选项D:所有转入的噬菌体DNA被细菌降解参考答案:A3.大肠杆菌的鞭毛类型属于( )选项A:单端极生鞭毛选项B:两端极生鞭毛选项C:周生鞭毛选项D:丛生鞭毛参考答案:C4.微生物代谢中,何时硝酸盐和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选项A:无酶时选项B:无ATP时选项C:无氧时选项D:由细胞色素时参考答案:A5.大规模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培养技术的成功是由于以下有一种发酵的推动,即选项A:谷氨酸选项B:单细胞蛋白选项C:青霉素选项D:酶制剂参考答案:C6.芽孢是芽孢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结构,属于( )选项A:无性孢子选项B:繁殖体选项C:休眠体选项D:营养体参考答案:C7.细菌的形状取决于()选项A:它们染色体中含有的遗传物质选项B:它们细胞壁的构成成分选项C:是否形成芽孢选项D:它们细胞质中的细胞骨架位置参考答案:A8.病毒复制过程中可产生RNA-DNA杂交体的是选项A:dsRNA病毒选项B:+ssRNA病毒选项C:dsDNA病毒选项D:逆转录病毒选项E:-ssRNA病毒参考答案:D9.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形态学特征在以下几类微生物中的哪一类分类鉴定中显得更加重要( )选项A:病毒选项B:细菌。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主题简介微生物是一种极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平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作业设计将盘绕“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二、作业目标1. 了解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及其特点。
2.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作业内容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微生物种类,如细菌、真菌或病毒,并进行相关钻研。
钻研内容包括该微生物的特征、发展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
2. 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该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情况。
实验过程包括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
3.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关于该微生物的钻研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钻研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4. 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个关于该微生物的海报或展板,展示钻研效果并向同砚们分享。
四、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并按要求提交钻研报告和实验记录。
2. 学生需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认识,可以与同砚分享经验和效果。
4. 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实验过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作业评判1. 钻研报告和实验记录占总分的70%,内容包括钻研深度、实验设计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等。
2. 海报或展板占总分的20%,内容包括设计创意、信息丰富度和展示效果等。
3. 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结果占总分的10%,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等。
六、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对自然界和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展示自己的科学才华和实践能力。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微生物作业答案名词解释答案书上和PPT都有,自己查找一.<绪论ppt>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衣原体、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因为体积小,面积大,比面值大,营养物质吸收面值、代谢废物的排面值、环境信息交换面值大,即:营养物质吸收和废物代谢快、环境信息交换快.3.简述巴斯德、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答:①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将病原微生物减毒制成疫苗;发明了巴氏消毒法.②科赫:配制固体培养基,并建立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分离到许多病原菌;提出了科赫法则.二.<1ppt:第一章>1、概念:细菌;原核生物;芽孢;伴孢晶体;荚膜;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答:由于G+菌和G-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引起了两者对染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物理阻留能力的不同. G+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乙醇脱色后,网孔缩小,而且不含类脂,乙醇处理后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壁内,使其呈紫色; G-菌细胞壁网层少,交联差,而且含类脂多,乙醇处理后,细胞壁出现缝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溶出,呈无色,复染后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3、什么叫菌落分析细菌的个体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答: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个体形态与群体的相关性:①无鞭毛、不运动的细菌:较小、厚、边缘整齐的半球状菌落.②有鞭毛、运动强的菌:大、扁平、边缘多缺刻、不规则菌落.③有糖被的菌:大、透明、蛋清状菌落.④有芽孢的菌:粗糙、不透明、多褶的菌落.4、细菌及放线菌的菌落特征答:细菌菌落特征: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心颜色一致.放线菌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表面致密、丝绒状、表面呈粉末、难以挑取、正反面颜色不同.5、典型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答:具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等结构,通过载玻片培养等方法可清楚观察到细胞呈丝状分支,菌丝直径很细;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6、简要说明G-菌和G+菌肽聚糖单体构造的差别答:差别:①G+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是L-Lys,G-菌四肽尾第三个氨基酸是消旋二氨基庚二酸;②G+菌有肽桥,G-菌则无特殊肽桥.三.<2ppt:第二章>1、概念:真核微生物;菌物界;假菌丝;真菌丝;蕈菌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答:3、真菌的特点答: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3、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4、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5、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6、陆生性较强.4、酵母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异同点答:相同点:表面光滑湿润、较透明、质地均匀;与培养基不结合,易挑取;中央与边缘、正面与反面颜色相同.不同点:酵母菌:菌落颜色单调;菌落大而突起;生长较快;多带酒香味.细菌:菌落颜色多样;菌落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生长很快;一般有臭味.5、霉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放线菌菌落异同点答:相同点:表面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菌落颜色多样,正反面颜色一般不同.不同点:放线菌:菌落小而致密;常带有泥腥味;生长较慢.霉菌: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往往带有霉味;生长一般较快.6、填图题:真核细胞构造;根霉的形态和构造;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蕈菌的典型构造.<画图>答:1、真核细胞构造:书本P45:图2-1典型真核细胞构造的模式图;2、根霉的形态和构造:书本P60:图2-12 根霉的形态和构造;3、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书本P61:图2-13 青霉和曲霉的分生孢子头;4、蕈菌的典型构造:书本P65:图2-17 蕈菌的典型构造.四.<3ppt:第三章>1、概念:病毒;亚病毒、类病毒、噬菌体、、裂解量、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溶源性2、病毒的特点、病毒的结构及对称体制答:特点:①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②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③只含单一核酸;④严格细胞内寄生活的细胞;⑤复制方式增殖;⑥离体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⑦;对抗生素不敏感;⑧有些病毒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结构: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由核酸构成的核心及包膜有些病毒有.对称体制: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复合对称.3、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结构答:的T偶数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①头部是二十面体对称,由衣壳和核心组成的;②颈部有颈环和颈须两部分组成;③尾部是螺旋对称,分别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尾丝组成.4、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答:1、吸附:尾丝接触宿主细胞受体,尾丝散开,随即就付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2、侵入:尾丝收缩,基板构象发生变化,促使尾鞘中的蛋白质亚基发生复杂的移位,并紧缩成原长的一半,由此把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迅即通过尾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3、增殖:核酸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成熟:把已合成的各种“部件”进行装配.5、裂解: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裂解,从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五.<4ppt:第四章>1、概念:碳源、氮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2、简述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答: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①光能自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CO2;②光能异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CO2及简单有机物;③化能自养型的能源为无机物,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CO2;④化能异养型的能源为有机物,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有机物.⑤3、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⑥答: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以EMB培养基为例:EMB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染料可抑制G+细菌,在低酸度下,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其中G-细菌中不能发酵乳糖的菌不产酸,菌落无色透明;G-细菌中能发酵乳糖的细菌分两类:①产酸力强,菌落在透射光下呈紫色,反射光下呈绿色金属闪光;②产酸力弱,菌落呈棕色.4、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答:一、碳源,功能: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碳元素.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碳元素.3、为微生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二、氮源,功能: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蛋白质、核酸提供氮元素.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氮元素.三、能源,功能:1、为微生物代谢提供能量.四、生长因子,功能:1、为微生物提供重要细胞化学物质蛋白质、核酸、脂质、辅酶、辅基中的组分.2、参与代谢.五、无机盐,功能:1、细胞内分子的成分P、S、Co、Mo等;2、调节渗透压Na+、等;3、酶的激活剂Mg2+、Cu2+、等;4、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S0、Fe2+、NH4+、NO2- ;5、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SO42-;6、调节PH的稳定.六、水,功能:1、优良溶剂,保证生物生化反应的进行;2、维持大分子结构稳定;3、参与生化反应;4、保证了细胞内的温度不会因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骤然上升高比热、高汽化热;5、少数微生物的营养物.六.<5ppt中的第六章>1、典型生长曲线各期的特点及生产上的意义.答:一、延滞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每小时分裂的次数为生长速率常数;2、细胞变大或增长;3、细胞内RNA增加;4、合成代谢活跃;5、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易变异;应用:为缩短潜伏期,可提高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或让发酵培养基的成分接近种子培养基;接种到发酵液中的菌应为指数期.二、指数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最小.2、G代时=1/R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为代时.3、细胞进行平衡生长.4、酶系活跃.应用:用于生理、生化研究;噬菌体最适宿主;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三、稳定期:特点:1、R为零; 2、生长产量常数最大生长得率Y=X-X0/C0-C=X-X0/C0产黄青霉,以葡萄糖为限制因子Y=1/;3、积累内含物:糖原、异染颗粒、脂肪;4、形成芽孢;5、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1、某些产物的最佳收获期: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2、促使连续培养原理、工艺、技术的创建.四、衰亡期:特点: R为负值;细胞形态多形性;有的自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释放芽孢产芽孢的菌.应用:产生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在此阶段收获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答:温度、氧气、PH3、概念:灭菌、消毒、防腐、化疗;巴氏消毒法.4、下列曲线代表的意义.答:①制菌:表示在某一个点,用防腐等措施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总菌数等于其活菌数,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发生改变.②杀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杀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不发生改变,而活菌数不断减少.③溶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溶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与活菌数相等,并一起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七.<5ppt中的第七章>5、比较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转移到受体菌中的转导现象.不同点:普遍转导:是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任何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而实现转导.局限转导:是通过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特定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并实现表达的现象.6、实验室常用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些答:斜面或半固体菌种冰箱保藏法;石蜡油封藏法;甘油悬液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法;液氮保藏法.八.5ppt中的第八章1、概念:正常菌群、共生、互生、微生物生态学、微生态学2、我国饮用水的标准.答:1ml水细菌总数小于100个,1L水大肠菌群数小于3个. 3、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或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答:土壤具备了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4、各举一例说明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它种生物间最典型的五种关系.答:答案不唯一,以上只是其中一种九<5ppt中的第九章.1、名词解释:传染与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抗原与抗体、补体与干扰素.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答:三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3、传染的可能结局有哪几种答:①隐性传染;②显性传染;③带菌状态.4、抗体形成的规律及其应用.答:抗体形成的规律1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需经过一段潜伏期后才能在血清中产生抗体,抗体量一般不高,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下降.机体的这种初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初次应答.2再次应答:在对抗原发生初次应答后,再注射相同的抗原,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量上升到最高水平为初次抗体量的10-100倍,并且在体内维持较长的时间,抗体的类别主要为IgG.机体的这种再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二次应答或再次应答.3回忆反应:当初次注射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完全消灭时,如再接触相同抗原,又可使该抗体突然回升,称为回忆反应4几类抗体出现的顺序:IgM出现最早,但很快消失数周或数月.IgG在IgM后出现,持续时间长数年.IgA在 IgG后出现,含量少,持续时间较长.实践中的应用:1在预防接种时,根据初次应答与二次应答的规律,注射疫苗一般都要注射2-3次,且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时间要有一定间隔. 2在抗体制备中,采用多次注射抗原的方法.3根据抗体出现的先后规律,在疾病诊断中,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5、下列人群如何预防破伤风为什么◆接种过白、百、破三联疫苗的受伤儿童◆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的受伤民工◆3个月后将执行战斗任务战士答: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因为儿童曾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建立过初次应答,再次注射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再次应答,机体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抗体,起到保护作用.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他们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机体对此没有建立过初次应答,采用人工被动免疫,能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保护作用.3、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它属于人工自动免疫,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而且抗体持续时间长,在一段时间内对人体都有保护作用.6、抗体的种类及IgG抗体的结构.答:抗体的种类:IgM,IgG,IgA,IgE,IgD.IgG抗体的结构: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两条相同的重H链,两条相同的轻L链;H链与L链间,H链与H链间靠二硫键相连. 7、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过程.答:体液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释放抗体到体液中以发挥其免疫作用.细胞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T 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以发挥其免疫作用.十<5ppt中的第十章.1、概念:双名法、三名法、生物界的三域学说;2、DNA碱基比例测定法鉴定微生物的原理.答:DNA是除少数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即基因组的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相近,故两者的GC比接近;但GC比相近的两个种,它们的亲缘则不一定都很接近,原因是核苷酸序列可差别很大.种内各菌株间GC差别在-%间;相差5%以上时,就可认为属不同的种;相差超过10%,可认为属不同的属.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步骤.答:1、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3、查找权威的菌种鉴定手册.。
《微生物概述作业设计方案-烹饪营养与安全》

《微生物概述》作业设计方案一、引言在本学期的生物课程中,我们即将深入探讨微生物的世界,它们虽小却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针对《微生物概述》的作业方案,旨在通过实践和探索,提升同砚们的理论进修与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生活习性与功能。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升团队合作与科学报告撰写技巧。
三、作业内容与形式1. 专题阅读(300字):阅读并摘录《微生物概述》中的关键章节,理解微生物的定义、生命特征及生态位。
2. 实验报告(600字):完成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培养实验,包括菌种的选择、培养过程、结果观察,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
3. 分类讨论(400字):小组合作,对五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并阐述其特点及应用途景。
4. 角色扮演(200字):每人扮演一种微生物,通过角色模拟,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科学论文撰写(200字):根据所选微生物,撰写一篇简短的科学论文,介绍其钻研价值和潜在应用。
四、作业时间安排- 第一周:阅读并准备专题报告- 第二周:完成实验室实验并撰写初步报告- 第三周: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第四周:撰写科学论文五、评估与反馈1. 作业提交:每部分作业将由教师评分,注重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和创新性。
2. 小组讨论:考察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3. 论文写作:评估逻辑清晰度和专业术语运用。
六、注意事项- 请确保所有实验操作恪守安全规定,尊重实验室规则。
- 在小组讨论中,鼓励积极分享和提问,尊重他人的观点。
- 论文写作需引用相关文献,确保学术诚信。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我们等候同砚们不仅能深化对微生物的理解,还能提升自己的进修兴趣和实际操作技能。
希望大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能从中收获知识与乐趣。
———完———以上作业设计方案的结构参考了知乎上常见的文章格式,包含了引言、目标、内容、时间安排、评估反馈和注意事项等部分,既具有逻辑性又便于执行。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2.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微生物资源;4. 提倡珍惜生态环境,保护微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3. 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意义;4. 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知识;2. 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状况;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实地考察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和形态特征;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自行收集并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3. 小组讨论,总结各类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并展示成果。
第二课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1. 讲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的作用;2. 观察实验,让学生探究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 小组讨论,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课时: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意义1. 分析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食品生产、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意义;2. 观察实验,让学生考察微生物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对环境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第四课时: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介绍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周边生态环境中考察微生物资源的现状;3. 小组讨论,提出保护微生物资源的建议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学生观察实验和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展示;3. 小组讨论成果: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总结成果;4. 实地考察报告:学生对实地考察所得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微生物作业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来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__ ___商人__ ___。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___ 的 ____,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__和__ ___。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_ __国的_____ 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和__ ____。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及。
二、选择题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1)鼠疫(2)天花(3)艾滋病(AIDS)(4)霍乱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的“席位”。
(1)少数(2)非常少数(3)不太多(4)绝大多数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的分支学科。
(1)几个不同(2)少数有差别(3)许多不同(4)4个不同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大学)微生物作业1答案

微生物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2*20=40分)1、微生物:微生物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
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是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低等生物的总称。
2、菌落: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以一个至少数几个微生物细胞为中心而繁殖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4、放线菌:是一类以菌丝状生长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于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5、基内菌丝:是放线菌中伸展在固体培养基内层,具有吸取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6、假菌丝:在良好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迅速,几乎在所有营养细胞上都长出芽体。
如果长出的一连串芽体与母细胞大小相近又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较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假菌丝。
7、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
8、烈性噬菌体:这类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解作用摧毁细胞使病毒粒子释放,因而被称为烈性噬菌体9、噬菌斑:细菌病毒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10、溶原菌:被温和噬菌体侵染后,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病毒基因组的细菌。
11、原噬菌体: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
12、溶源性:这种宿主染色体携带病毒基因组的情况称为溶源性13、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平稳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除以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微生物是生物界中的一个大类,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和了解。
二、目标:1. 了解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和生存环境;3. 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对微生物的保护意识和健康观念。
三、作业内容:1.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霉菌等,分析其特点和生存环境,并写出一篇小论文;2. 观察制作酸奶的过程,了解嗜热菌的作用,简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参观当地水处理厂或废水处理厂,了解微生物在净化水质过程中的作用,并写出观后感;4. 制作一个微生物模型,展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陈述制作过程和展示;5.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和生态功能,撰写一份微生物知识手册。
四、评价标准:1. 小论文: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准确描述微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2. 实验记录:过程清晰,结果准确,实验记录详细,结论合理;3. 观后感:深入理解微生物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观点明确,表达流畅;4. 微生物模型:形象生动,结构合理,能够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5. 知识手册: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囊括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和生态功能。
五、作业辅助:1. 提供微生物相关的书籍、资料和网站链接,供学生参考;2. 设立微生物知识问答群,学生可以在群内互相学习交流;3. 在作业进行中,定期组织微生物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4. 增加微生物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加深对微生物的了解。
六、作业展示:1. 小论文和实验记录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供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并由老师进行评价;2. 观后感和微生物模型可以在学校的科技展览中展示,吸引更多同学和家长了解微生物的奇妙世界;3. 知识手册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进行展示,供全校师生查阅,增加微生物知识的普及。
《我研究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

《我研究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我钻研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分类、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微生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3. 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微生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3.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4. 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验教学;2. 小组讨论和展示;3.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4. 教室互动和问题解答。
五、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某种微生物的钻研报告,包括其分类、特征、发展环境和应用领域等内容;2. 小组作业:设计一个微生物实验,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3. 实地考察作业:到实验室或者自然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撰写实地考察报告;4. 教室展示作业:展示个人或小组作业效果,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六、评判方式1. 个人作业:内容完备、准确,语言流畅,结构清晰,评分占比30%;2. 小组作业:实验设计合理,操作规范,结果准确,结论合理,评分占比30%;3. 实地考察作业:观察记录详细,分析深入,结论明确,评分占比20%;4. 教室展示作业:表达清晰,互动积极,展示内容有趣,评分占比20%。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和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为微生物领域的钻研和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生物与健康》作业设计方案

《微生物与健康》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微生物是人体内外的微小生物,它们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促进营养吸收、抵御致病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在人体内外的作用;2. 掌握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3. 学习维护微生物平衡的方法;4. 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微生物名词解释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在人体内外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2. 作业二:微生物与健康关系探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了解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分析不同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研究报告。
3. 作业三:微生物平衡维护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总结维护微生物平衡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写出个人的健康计划。
4. 作业四:健康意识宣传海报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以微生物与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传递健康意识,鼓励同学们关注并维护微生物平衡。
四、评价方式1. 作业一、作业二:根据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评价,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2. 作业三:评价学生总结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个人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根据反馈再次完善;3. 作业四:评价海报设计的创意性、表现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
五、课程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意识,有效维护个人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转化率酿酒酵母的研究摘要:从酵母浸粉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乙醇的菌株DL516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确定菌株DL5168发酵的最适条件为:初始葡萄糖浓度180 g/L;发酵温度30℃。
在此条件下,菌株发酵的最终乙醇浓度为113.9 g/L,比对照菌株的乙醇浓度提高36%;乙醇转化率为0.64 g/g,比对照提高39%。
关键词:酿酒酵母;乙醇;筛选;鉴定1 引言乙醇具有“绿色石油”和“液体黄金”之称,与石油相比,具有可再生、污染小、可减少温室效应等优点,是一种清洁能源。
目前,乙醇的生产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L2J。
前者用石油裂解产生的乙烯与水合成乙醇,随着石油资源的目益枯竭,乙醇的这一合成方法也受到限制。
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发酵底物,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因此,该方法在未来更具有发展前景。
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工业上生产乙醇的重要菌株,能发酵葡萄糖生产乙醇。
然而在发酵过程中,高浓度底物(葡萄糖)和高浓度产物(乙醇)都会抑制酿酒酵母菌的生长和乙醇生成,导致乙醇产量和转化率不高L31。
因此,对野生型酿酒酵母菌株的分离、筛选和鉴定,以期获得具有遗传性状稳定、耐受高浓度底物和产物抑制、又高产乙醇的酿酒酵母菌,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通过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乙醇菌株,经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Saccaromyces cerevisiae),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为该菌株今后在生产乙醇方面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验部分2.1材料2.1.1菌株新菌株分离自酵母浸粉(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对照菌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GGMCC No.2.604,购白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2.1.2培养基[ 4](1)YPD种子培养液酵母浸粉l%(m/v),蛋白胨2%,葡萄糖2%;若配制YPD种子固体培养基,则再向YPD种子培养液中加入2%琼脂粉,蒸馏水配制1 L,自然pH值,0.1 Mpa灭菌20 min。
(2)YPD发酵培养基酵母浸粉1%,蛋白胨2%,葡萄糖18%,蒸馏水配制1 L,pH=7.0,0.1 Mpa灭菌20min。
(3)TTC培养基下层培养基:葡萄糖3%,琼脂2%,酵母膏0.5%,蛋白胨0.5%,蒸馏水配制1 L;上层培养基:葡萄糖0.5%,琼脂2%,TTC 0.05%,蒸馏水配制1 L; 0.1 Mpa灭菌20 min。
(4)WL琼脂培养基酵母浸粉0.5%,胰蛋白胨0.5%,葡萄糖5%,琼脂2%,磷酸二氢钾0.055%,氯化钾0.0425%,氯化钙0.0125%,氯化铁0.00025%,硫酸镁0.0l25%,硫酸锰0.00025%,溴甲酚绿0.0022%。
蒸馏水配制1 L,pH=6.5,0.1 Mpa灭菌20 rain。
(5)赖氨酸培养基溶液A:硼酸0.01%,硫酸锌0.04%,钼酸铵0.002%,硫酸锰0.004%,硫酸亚铁0.025%,加水至1 L。
溶液B:葡萄糖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2%,氯化钙0.02%,氯化钠0.01%,腺嘌呤O.0002%,DL一蛋氨酸0.0001%,L一组氨酸0.0001%,DL一色氨酸 0.0001%,溶液A 1 mL,乳酸钾(50%v/V)l2 g,琼脂2%,加水至1 L,以乳酸调pH至5.0~5.5。
溶液C:L一赖氨酸1%,加水1 L。
溶液D:肌醇0.2%,泛酸钙0.02%,盐酸硫胺素0.004%,吡哆醇0.004%,对氨基苯甲酸O.002%,烟碱酸0.004%,核黄素0.004%,生物素0.00002%,叶酸0.00001%,加水1 L。
上述溶液灭菌后在45~50℃下按照B:C:D的体积比98:1:1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在37℃下保温过夜备用。
(6)糖发酵基础培养基12.5%豆芽汁培养基:黄豆芽125 g加水1 L,煮沸0.5 h,过滤后补充蒸馏水至1 L,即制成12.5%豆芽汁。
按每100 mL 12.5%豆芽汁加入2%待测糖,即为糖发酵培养基。
待测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木糖、半乳糖、乳糖、蔗糖、棉籽糖和可溶性淀粉。
0.1 MPa 灭菌20 min。
(7)同化碳源基础培养基硫酸铵O.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酵母膏0.02%,琼脂2%,蒸馏水配制1 L,过滤后分装试管,0.1 MPa灭菌20min。
加入不同待测碳源即为同化碳源培养基,待测碳源浓度为2%(m/v)。
待测碳源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棉籽糖、肌醇、柠檬酸、可溶性淀粉。
若待测碳源为有机酸,可将其加入至同化碳源基础培养基后,用0.1 M NaOH调pH值至5.7后灭菌;其它同化碳源培养基用盐酸调pH值至5.7。
(8)同化氮源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酵母膏0.02%,琼脂2%,蒸馏水配制1 L,过滤后分装试管,0.1 MPa灭菌20 min。
加入不同待测氮源即为同化氮源培养基,待测氮源浓度为0.5%。
待测氮源包括硝酸钠、硫酸铵、亚硝酸钠、L一赖氨酸。
2.2仪器设备HZQ—F160型全温振荡培养箱(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仪器厂),7GC一14B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3实验方法2.3.1酵母菌的分离取0.05 g酵母浸粉加入到已灭菌的9 mL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增菌,再转入酒精浓度为10%(w/v)的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再转入酒精浓度为18%(w/v)的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72 h,镜检,有无活菌存在,若有则取1 mL,接入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中,30℃培养2。
3 d,待长出菌落后,选择具有典型酵母菌菌落特征的单菌落进一步划线分离2.3次,经镜检为纯种后分别转入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上,4℃保存。
2.3.2酵母菌筛选(1)TTC琼脂培养基初筛酿酒酵母菌 [5]将上述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上的酵母菌活化,然后接入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涂布于TTC上层培养基上,30℃培养48 h,直至菌落出现,肉眼可见。
然后倒入融化的TTC上层培养基,在30℃培养3 h使无色的TTC上层培养基被活细胞内的脱氢酶还原,变成红色。
挑取菌落颜色最深的菌株用于进一步复筛。
(2)wL琼脂培养基复筛酿酒酵母菌L61将初筛得到的菌株在YPD种子培养液中活化培养24 h,然后涂布于WL琼脂培养基上,30℃培养5 d,观察菌落形态。
2.3.3赖氨酸培养基属内鉴定将分离菌株和对照菌GGMCC No.2.604分别接种于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按照l%接种量接种于5 mL无菌生理盐水中进行饥饿处理,7 d后接种至赖氨酸培养基中,30℃静置培养15 d,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
2.3.4菌株形态观察(1)细胞形态观察取在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上保存的新分离菌株和对照菌GGMCC No.2.604,分别接种于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分别观察其形态及繁殖方式,并分别测量其菌体大小。
(2)群体形态观察新分离菌株和对照菌株培养于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上,30℃下静置培养15 d,观察巨大菌落形态。
2.3.5生理生化鉴定(1)糖发酵鉴定取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4 mL含2%待测糖的糖发酵培养基,并于每支试管内放入一倒置的小套管,高压灭菌备用。
酵母菌培养液按1%接种量分别接种于各组含糖试管中,置30℃培养箱内静置培养,观察小套管内有无气泡产生和气泡产生的快慢,从而判断菌株对该种糖类的发酵能力。
(2)碳源同化鉴定菌种接种于YPD种子培养液中,30。
C、170 rpm培养24 h,发酵液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涂布于同化碳源培养基上。
30℃静置培养5 d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阴性对照为不含碳源的基础培养基。
(3)氮源同化鉴定菌株接种于YPD}0P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24 h,发酵液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分别涂布于同化氮源培养基上。
30℃静置培养5 d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阴性对照中不加相应的氮源。
2.3.6 26S rDNA D1/D2区域基因序列分析新分离菌株分子测序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完成。
测序结果查询GenBank数据库,使用Blast在线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
2.3.7发酵条件优化(1)发酵温度优化将筛选菌株划线至YPD;~子固体培养基上,30℃静置培养24 h,挑一环菌至YPD}~h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按10%(v/v)接种量接入YPD发酵培养基中,170 rpm,培养24 h,培养温度分别为30℃,40℃。
(2)发酵底物浓度优化将菌株划线至YPD种子固体培养基上,30℃静置培养24 h,挑一环菌至YPD种子培养液中,30℃,170 rpm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按10%(v/v)接种量接入YPD发酵培养基中,170 rpm,培养24 h,培养温度30℃,YPD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0 L、180 g/L和300 g/L。
2.3.8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菌液,按10%(v/v)接种量接入YPD发酵培养基中,30℃,170 rpm,培养24 h。
2.4分析方法菌体密度测定:比色法测定菌液OD值,即721分光光度计在600 nm处吸光度值。
葡萄糖含量测定:利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乙醇含量测定:采用气相GC.14B型气相色谱仪内标法测定。
玻璃管填充柱,色谱柱2 m×①5 mm,填料为Chromsorb 101,检测器为FID,柱温170。
C,汽化室的温度为200。
C,检测器的温度为220。
C,载气为N2,流速40 mL/min,进样量 1 gL。
采用无水乙醇和正丁醇做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乙醇浓度。
所有数据是三次实验的平均值。
3结果与讨论3.1筛选实验结果3.1.1 TTC琼脂培养基初筛酿酒酵母菌株筛选菌株在TTC琼脂平板上生长2d的菌落,菌落颜色如图1显示。
菌株编号为DL1~11号。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菌落DL9颜色(红色)最深,说明该菌生产乙醇的能力较强。
文献报道,TTC可以被酿酒酵母细胞内的脱氢酶还原,变成红色。
脱氢酶活性与红色的深度成正比,而脱氢酶活性又与菌株生产乙醇的能力密切相关[8-10]。
因此,菌株DL9被用于进一步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