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20200623163125)

合集下载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xx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重难确认】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知识链接——记一记】导入: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的人。

他是谁?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共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 4课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2、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2、正音和正字:骡(luó)车脚踝(huái)撇(piē)下踯(zhí)躅(zhú)彳(chì)亍(chù)踌(chóu)躇(chú)神mì(秘)莫测乌云mì(密)布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介绍环境(2)主体部分:“我”劝老人离开,老人不愿离开。

(对话构成主要情节)(3)最后一段:交待结局二、合作探究(10-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2(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三、小结与点评(5分钟)初步读懂小说,了解了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了解了海明威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

四、目标检测(8-10分钟)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D)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 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 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 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 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海明威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小说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初步感知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感受第一人称有限叙事视角所产生的小说表达效果。

●跟随情节的发展,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领悟小说的内在意旨。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了解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对和平的热爱及对生命的尊重。

学习重点:小说语言的品味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学习难点:“冰山理论”下老人形象和小说题旨的理解。

一课前导入:巴金,文学巨匠,他的《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摧残,更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身上闪耀出得人性光辉;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那个总统去世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他的自杀,令全国人民陷入了哀痛。

他和他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位桥边的老人,究竟为何,能被写进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让我们一起拭目走近作家,走入作品。

二快速的浏览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请用简洁的话语概述故事情节。

三本文除开第一段,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我”,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来自战场的一线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一段正在进行时的叙述。

因此,大家不妨跟随文中的这个“我”,一起走进老人,这位桥边的老人。

四以题入手,场景聚焦。

故事的发生,基本上都聚焦在这座“桥”上。

自读课文,回答:★“我”是谁?“我”是一个负责过桥去侦察敌兵情况的人。

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亲历人。

★这座“桥”,有何特殊之处?桥的一岸,敌人正在步步逼近;桥是一个缩影,战争造成的兵荒马乱的景象,人们从这座桥上逃难。

一座桥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民聚集的地方?★这位“老人”,有何特别之处?是什么让我关注到这位老人?老人刚好在这座桥边,当四处嘈杂慌乱之时,他的静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人的外貌特征是:带钢丝边眼镜,黑色的衣服上尽是尘土,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提高对道德伦理的认识。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感受语言魅力。

2. 课文解析: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探讨故事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人形象。

2. 难点: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提高道德伦理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老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课文解析:分析老人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问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

6.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人性、道德伦理的相关文章和论文。

3. 教学多媒体:如有需要,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课文背景,朗读课文,初步分析老人形象。

2. 第二次课:深入解析老人形象,讨论人性的复杂性。

4. 第四次课:推荐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读后感,分析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十、课后作业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加深对人性问题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感受故事《桥边的老人》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并通过该故事引发学生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并感受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桥边的老人的故事内容,教学PPT,教学资料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应该关心他人”或“你曾经做过一件与人相互关心有关的事情吗?”。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经历,预热本堂课的主题。

2.呈现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故事《桥边的老人》,并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3.讨论故事(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以下问题为线索:a.故事中的老人为什么要经常去桥边?b.小女孩的父母对老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c.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4.分享与总结(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并总结故事的寓意。

5.课堂延伸(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材料或教学PPT,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a.故事中的老人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让人印象深刻。

你认为是什么让他与众不同?b.你认为自己如何能成为一个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受人尊敬的人?6.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体味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

4.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读写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

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边的老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

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老人的形象特征的描绘。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桥边的老人》故事文本。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桥边的老人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桥边老人的第一印象和好奇之处。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桥边的老人》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老人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形象特征,如外貌、性格、经历等。

2. 学生分享对老人形象的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道德和伦理问题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老人是否应该得到帮助等。

2. 学生分享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老人形象特征。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

2.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老人的心情和感受的短文。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桥、老人等象征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文学手法进行鉴赏,如描写、对话等。

2. 学生分享对文学手法的欣赏和解读,进行讨论和交流。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编写:徐敏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简介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二)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品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谈话,可归结四问。

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二问:动物3)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恩,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三问:家“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5)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6)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四问:政治“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读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老人对社会的贡献与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写一篇关于老人的短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关于老人的短文《桥边的老人》的复印件;2. 每人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让学生们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到关于老人的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老人对社会的贡献。

2. 教师问学生们是否有见过老人在桥边做什么。

二、阅读(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每人分发一份短文《桥边的老人》。

2. 教师让学生先默读短文,然后找出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关键词。

3. 教师以询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对短文的理解。

例如:-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老人在桥边做的事情有什么具体表现?- 你认为老人为什么要在桥边做这些事情?- 该老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哪些?三、讨论(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们围绕短文的主题展开讨论。

例如:- 你是否认识桥边的老人?如果认识,请谈谈他给你的印象。

- 你觉得老人在桥边做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 你觉得我们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 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四、写作(15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字数控制在80词左右。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指导,例如:- 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如老人的行为、老人的影响等。

- 你可以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和体验,以使文章更加亲切自然。

- 你可以试试使用一些描写性的词语和句子,以提升文章的质量。

五、分享和点评(5分钟)1. 学生们在完成写作后,可以自愿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2. 教师和同学们进行点评,鼓励并提供建议以改进写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性。

2. 教师再次强调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以及通过行动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欧也妮.葛朗台》
七、总结主旨
1、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2、这座桥连接起了什么?
3、作者想透过桥边的老人告诉我们什么?
八、升华理解
有感情的阅读下面的诗歌
他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他是一个朴实善良的热爱故乡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是什么让他背井离乡
是什么让他形单影只背井离乡
是什么让他形单影只背井离乡前路茫茫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重点:合作探究,透过情节的发展全面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透过“桥”与“老人”之间的关系,探究文章主旨。
三、学法指导:
以“话题”引领“阅读”,பைடு நூலகம்“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学习时间第周第节年月日教案编号学习内容桥边的老人主笔人审核人学习目标方法指津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知识;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合作探究【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第一课 桥边的老人学生版导学案

第一课 桥边的老人学生版导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一课桥边的老人【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本模块内容;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叙述角度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阅读本书《前言》部分,了解学习本模块内容的宗旨及单元体例。

学习本模块内容的宗旨:单元体例二、请自主阅读教材P7—9,完成对以下问题的梳理:1、叙事角度分哪两种?请详细列出二者的不同。

2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二语文4、什么是叙述腔调?什么是“讲述”与“显示”?举例说明。

5、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速度控制”。

三、作者简介 (请用笔将重点内容勾画,小组长检查)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4学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奖,是美国(“”)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

2、小说的三要素:()()()2、正音和正字:骡()车脚踝()撇()下踯()躅()彳()亍()踌()躇()神mì()莫测乌云mì()布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2)主体部分:(对话构成主要情节)(3)最后一段:二、合作探究(10-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1)(2)(3)三、小结与点评(5分钟)四、目标检测(8-10分钟)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③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A注视暴发侦查B凝视爆发侦查C凝视暴发侦察D注视爆发侦察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编写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艺术特色
2•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和题旨
3.领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与题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把握小说主旨,了解小说叙述特点
【教法学法】了解作者一一感知情节一一欣赏对话一一把握主旨一一体悟手法
【知识链接】
(一)了解模块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认识作家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一生都在历险。

他当过战地记者,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获得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质奖章;和平年代也不安分,钓鱼、打猎、斗牛、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那
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他创
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1954年,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三)知晓常识
1 •迷惘的一代
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20年代初期,美国
一批青年作家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

他们的幻想破灭,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

战后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空虚和苦闷。

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
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
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四)解读文本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
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
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桥边老人》
2、预习《话题:叙述》
二、内容感知
1 •这篇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其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老人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在不长
的篇幅里反复出现这样的细节:老人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2 •文中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我”两次劝
编写人:柳开国审核人:伍红兵
预习等级:
【学习目标】
编写时间: 更正等级:
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试着分析一下老人始终没有挪动的原因。

【延伸阅读】
关于叙述角度和人称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
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
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 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
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
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 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 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
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 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 我”的运用将叙述限
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
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
4.结合情节和对话概括小说主旨。

三、主旨探讨
3 •小说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但却令我们感觉到了作者表露的思想情感。

找出两 到三
处分析一下。

示例:(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