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言(1学时)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习题要点:遗传学的概念,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要素。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习题要点:了解对遗传学发展作出里程碑贡献的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遗传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对于探索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进化,对于推动整个生物科学和有关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习题要点:遗传学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学研究的范围、遗传学发展过程及其应用领域,包括遗传、变异的含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遗传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的遗传观点、理论及其在遗传学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遗传、变异的含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进化与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了解遗传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的遗传观点、理论及其在遗传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学时)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细胞了解原核细胞的大小、结构、组分和功能。 2.真核细胞了解真核细胞的大小、结构、组分和功能。习题要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差异及其遗传物质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根据细胞学的观察,认识和研究染色体形态,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2.染色体的数目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

习题要点:染色体形态组成,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

1.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主要包括有丝分裂过程及其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2. 有丝分裂过程便于描述将有丝分裂的变化特征分为四个时期,掌握各时期特征。

3.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有丝分裂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题要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及测定,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1. 减数分裂的过程便于描述将减数分裂过程包括两次分裂,掌握各分裂时期,特别是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特征。

2.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减数分裂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保证了物种相对的恒定性。

习题要点:减数分裂分成哪些时期,各时期的染色体运动规律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 雌雄配子的形成有性生殖是最普遍而重要的生殖方式。

2. 受精雄配子和雌配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称为受精。了解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3. 直感现象由花粉影响可以引起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

4. 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是雌雄配子不发生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概分为两大类和单性结实。

习题要点:雌雄配子形成的差异,何为双受精?何为花粉直感、果实直感?无融合生殖的概念、类别。

第六节生活周期

1. 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以红色面包霉为例说明低等植物的世代交替。

2. 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以玉米为例说明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3. 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以果蝇为例说明高等动物的一般生活周期。

习题要点: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有何区别?

本章重点、难点:真核细胞组成及与遗传、变异相关的结构、功能,用以区分、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内源有丝分裂与多线染色体形成,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变化规律及其遗传学意义,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对生物遗传的重要影响,高等动植物生活周期与低等植物生活周期的异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真核细胞中与遗传、变异相关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用以区分、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理解内源有丝分裂与多线染色体形成,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变化规律及其遗传学意义。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2学时,生化已学过,自学为主)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1.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掌握DNA紫外线光谱吸收波长是260nm。

2.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了解直接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三个重要实验。

习题要点: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分别有哪些?如何阐明?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

1. 两种核酸及其分布核酸的构成及在细胞内的分布

2. DNA的分子结构了解DNA化学组成、双螺旋结构及构型变异

3. RNA的分子结构了解 RNA化学组成及重要特点

习题要点:DNA的分子结构和RNA的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1. 原核生物染色体了解其结构、大小、存在状态

2. 真核生物染色体了解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着丝粒和端体

习题要点:原核生物染色体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有哪些不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分子结构模型。

第四节 DNA的复制

1. DNA复制的一般特点了解半保留复制,复制起点和复制方向

2. 原核生物DNA合成了解有关DNA合成的酶,DNA复制的过程

3. 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了解DNA合成发生时期,复制起点,有关DNA合成的酶和染色体端体的复制。

习题要点:原核生物DNA合成与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有何区别?复制原点和复制方向、复制的片段等有何不同?第五节 RNA的转录及加工

1. 三种RNA分子了解mRNA 、tRNA和rRNA 的结构与功能。

2. 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RNA合成需要原料、模板,不需要引物

3. 原核生物RNA的合成了解RNA聚合酶,合成的三个阶段: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

4.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了解真核生物RNA的转录特点,掌握mRNA的加工。

习题要点:原核生物RNA合成与真核生物RNA合成的特点有何区别?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有哪些特点?

第六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1. 遗传密码了解遗传密码的翻译和基本特征。

2. 蛋白质的合成掌握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和三个阶段。

3.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掌握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习题要点: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何为中心法则?

本章重点、难点: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结构模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等。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并能证明之。掌握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5学时)

第一节分离规律(1学时)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 分离现象的解释理解分离现象的解释。

3. 表现型和基因型

4. 分离规律的验证掌握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 5.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了解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6.分离规律的应用了解分离规律的应用。

习题要点:遗传规律的验证方法有哪些?遗传研究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的意义。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2学时)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理解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掌握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方法。

4. 多对基因的遗传了解多对基因的遗传。

5.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了解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习题要点:当存在n对基因为独立遗传时,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分别如何?F2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如何?

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1学时)

1. 概率原理

2. 二项式展开

3. Х2测验(Chi平方测验)掌握Х2测验(Chi平方测验)的方法。

习题要点:二项式展开的通式,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遗传学意义。如何进行Х2测验,其结果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2学时)

1.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理解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 复等位基因了解什么是复等位基因。

3. 致死基因了解什么是致死基因。

4.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掌握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各种类型及其比例。

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掌握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的基本概念。

习题要点:显隐性关系的类型分别有哪些?其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复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F2表型的理论比例如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因子假说、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的理论意义与应用;科学理论验证过程及其在孟德尔规律验证中的应用;基因型、表现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代谢基础;纯合体、杂合体遗传特征的差异及其应用;多对基因(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条件及一般规律;应用概率定理与二项式公式推算杂交试验后代群体结构的方法,以及利用Х2测验进行检验的方法;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两对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理解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能应用概率定理与二项式公式推算杂交试验后代群体结构,以及利用Х2测验进行检验;掌握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的基本概念;掌握两对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及其比例。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4学时)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1. 连锁掌握连锁的细胞学基础。

2. 交锁掌握交锁的细胞学基础。

习题要点:连锁与交换的概念及其细胞学基础。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1. 交换值了解交换值的概念。

2. 交换值的测定掌握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习题要点:什么叫交换值?如何测定?与重组值有何不同?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1. 基因定位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2. 连锁遗传图掌握连锁遗传图构建的方法。

习题要点:什么叫基因定位?如何进行基因定位?如何构建连锁遗传图?遗传距离的概念。什么叫符合系数?

第四节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

习题要点:真菌类进行遗传研究时交换值的计算。

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习题要点:如何利用连锁遗传规律提高选择效率?

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1.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了解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2. 性连锁掌握伴性遗传的主要特点。

习题要点:性别决定的因素有哪些?伴性遗传有哪些特点?什么叫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本章重点、难点:连锁遗传规律的内容及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重点讲解交换值的测定与计算方法(测交法与自交法)、基因间距离、交换值、遗传距离及连锁强度的关系、两点测验、三点测验连锁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如何阅读连锁遗传图的基本信息;介绍四分子分析与着丝点作图的基本原理、连锁遗传规律的理论意义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三种与性别相关遗传现象的比较。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交换值的测定与计算方法(测交法与自交法)、基因间距离、交换值、遗传距离及连锁强度的关系、两点测验、三点测验连锁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能够准确阅读连锁遗传图的基本信息;掌握伴性遗传的主要特点。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7学时)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2学时)

1. 缺失掌握缺失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

2. 重复掌握重复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

3. 倒位掌握倒位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

4. 易位掌握易位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

习题要点: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有哪些?

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1学时)

1. 基因定位掌握利用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2. 果蝇的CIB测定法了解果蝇的CIB测定法。

3. 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

4. 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

习题要点:如何利用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基因定位?

第三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学时)

1. 染色体的倍数性差异理解染色体的倍数性差异。

2. 非整倍体了解非整倍体的类型。

习题要点:什么倍半二倍体、双二倍体、双体、超倍体、亚倍体、异位同效基因?如何利用非整倍体(单体、三体)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本章重点、难点:重复、缺失、倒位、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形成、主要生物学特征与细胞鉴定方法、结构变异的主要遗传效应及在遗传研究与育种中的应用;多倍体的生物学特征、联会及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离、多倍体的形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单倍体的基本特征、高等植物单倍体的获得与应用;单体、缺体、三体、四体的基本特征,利用非整倍体(单体、三体)进行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特点和遗传学效应,并能利用其进行基因定位。理解多倍体生物学特征、染色体联会及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离特点,掌握利用非整倍体(单体、三体)进行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学时)

第一节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1. 细菌

2. 病毒

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了解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习题要点: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有哪些?

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1. 噬菌体的结构

2. 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掌握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方法。

3. 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掌握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方法。

习题要点:如何利用噬菌体进行遗传作图?

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分析

1. 转化掌握通过转化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

2. 接合掌握通过接合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

3. 性导掌握通过性导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

4. 转导掌握通过转导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习题要点:转化、接合、性导和转导四种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讲解细菌、噬菌体遗传物质重组的方式、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细菌研究的影印培养法、中断杂交试验等遗传分析的主要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转化、接合、性导和转导四种细胞遗传物质重组方式的特点,并能对细菌的重组方式加以区别。

第八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4学时)

第一节基因的概念

1.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理解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2. 基因的微细结构了解基因的微细结构。

3. 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理解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基因的顺反测验概念为何?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

第二节基因调控

1. 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方法。

2. 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方法。

3. 翻译水平的调控了解翻译水平的调控方式。

习题要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分别是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的?调控途径有哪些?

本章重点、难点: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基因调控的重要途径。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分子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基因调控的途径。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7学时)

第一节基因工程(3学时)

1. 基因工程概述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操作步骤、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

2.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了解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3. 载体了解载体的种类和特点。

4. 基因的分离与鉴定掌握基因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5.基因工程的应用了解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

习题要点:作为载体,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离和鉴定相应的目的基因?基因工程的步骤有哪些?

第二节基因组学(3学时)

1. 基因组图谱的构建掌握基因组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

2. 基因组图谱的应用了解基因组图谱的应用。

3. 后基因组学了解后基因组学发展方向。

习题要点:如何构建基因组图谱?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主要差异?

本章重点、难点:讲授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操作步骤、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应用前景,基因组研究中基因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与原理、后基因组学发展方向。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操作步骤、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了解其应用前景,理解基因组研究中基因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与原理,了解后基因组学发展方向。

第十章基因突变(3学时)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1. 基因突变的时期了解基因突变的时期。

2.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掌握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习题要点: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敏感期是什么时期?基因突变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1.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2. 大突变性和微突变的表现

习题要点: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大突变性和微突变的表现特征分别有哪些?

第三节基因突变的鉴定

1. 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了解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方法。

2. 生化突变的鉴定

3. 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

习题要点:如何准确鉴定基因突变?

第四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1. 突变的分子机制理解突变的分子机制。

2. 突变的修复

习题要点: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有哪些?

第五节基因突变的诱发

1. 物理因素诱变了解物理因素诱变的特点。

2. 化学因素诱变了解化学因素诱变的特点。

习题要点:物理因素诱变和化学因素诱变的特点有什么差异?

第六节转座因子

1. 转座因子的发现和鉴定了解转座因子的发现和鉴定方法。

2. 转座因子的结构特性了解转座因子的结构特性。

3. 转座因子的应用了解转座因子的应用。

习题要点:什么转座子?如何利用转座子进行相关基因克隆?

本章重点、难点:基因突变的时期、特征、如何区分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方法、突变的分子基础、获得突变体的技术方法和转座因子特性及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区分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方法,理解突变的分子基础和获得突变体的技术方法,了解转座因子特性及应用。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5学时)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了解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习题要点: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

第二节母性影响

习题要点:什么叫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有何不同?

第三节叶绿体遗传

1. 叶绿体遗传的表现

2. 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理解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习题要点:叶绿体遗传的特点及其分子遗传是什么?

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1. 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2. 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理解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习题要点:线粒体遗传的特点及其分子遗传是什么?

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1. 共生体的遗传理解共生体的遗传方式。

2. 质粒的遗传理解质粒的遗传方式。

习题要点:共生体和质粒遗传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 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掌握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2. 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掌握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

3.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了解雄性不育性的利用和雄性不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习题要点:配子体不育和孢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有何不同?如何利用三系配套进行杂交种的生产?

本章重点、难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其与核基因遗传的异同,叶绿体、线粒体、共生体和质粒的遗传方式,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方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原理与生产应用、雄性不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其与核基因遗传的异同,理解叶绿体、线粒体、共生体和质粒的遗传方式,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方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原理与生产应用,了解雄性不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自学)

第一节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1.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了解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2.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了解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3.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了解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4.环境条件的影响了解环境条件的影响。

习题要点: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第二节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

1.个体发育的阶段性了解个体发育的阶段性。

2.基因与发育模式了解基因与发育模式。

3.基因与发育模式了解基因与发育模式。

习题要点:基因是如何对个体发育不同发育阶段加以控制的?

第三节细胞的全能性

习题要点:什么叫细胞的全能性?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如何体现?

本章重点、难点:个体发育中细胞核、细胞质的作用,基因对个体发育的调控机理。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个体发育中细胞核、细胞质的作用、基因对个体发育的调控机理。

第十三章数量遗传(6学时)

第一节群体的变异了解群体的变异。

习题要点:群体变体的组成有哪些?

第二节数量性状的特征了解数量性状的特征和多基因学说。

习题要点:数量性状的特征有哪些?什么是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学说?

第三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习题要点:如何开展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第四节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掌握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方法。

2.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理解遗传率的概念,掌握遗传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有哪些?如何进行估算?何为遗传率?

第五节数量性状与杂种优势

习题要点:什么叫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为何具有杂种优势?

第六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 2.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理解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了解杂种优势的表现,理解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理论。

习题要点: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有何不同?目前有哪些理论来解释杂种优势?

本章重点、难点:数量性状的特点,基本研究方法,主要遗传参数的估算,遗传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遗传参数的估算,遗传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概念。理解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理论。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4学时)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哈迪-魏伯格定律掌握哈迪-魏伯格定律。

习题要点:如何利用哈迪-魏伯格定律推测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第二节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

1.突变 2.选择 3.遗传漂变 4.迁移

习题要点: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第三节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1.生物进化的概述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3.分子水平的进化

习题要点: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生物的进化?

第四节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物种形成的方法了解物种形成的方法。

习题要点:物种的基本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本章重点、难点:哈迪-魏伯格定律,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介绍物种形成的方式。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哈迪-魏伯格定律,了解物种形成的方式。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涵盖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许多内容,并与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因此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 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其他相关课程作好基础准备。同 时也使学生具备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 事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目的基因 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在实验内容和方法、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 课时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有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引进、介绍新的、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学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和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它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及原理[1];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 法[3]; 作业:提取的DNA呈褐色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琼脂糖电泳的实验方法[3]; 作业: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压如何设置? 实验三聚合式酶联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遗传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101 学分:4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与调控的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 教学目的: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的遗传学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了解遗传学在工、农业等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学会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阐述有关遗传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同时对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遗传工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奠定较好的遗传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㈠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的概念; 2. 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和任务; 3. 了解遗传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4. 了解遗传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工、农、医、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遗传学的应用。 重点:遗传学发展里程碑 ㈡讲授内容: 第一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遗传和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变异与选择在生物进化与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遗传学的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近代遗传学的奠基;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遗传学的建立及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生物进化领域,动植物、微生物遗传改良及人类医药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㈠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实验、解释和验证方法; 2. 掌握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3. 掌握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分离线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4. 掌握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英文名称:Medical Genetics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临床药学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与人类遗传相关的疾病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控制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再发,降低其在人群中的危害,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随着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不断深化,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疾病种类日渐增多,这不仅涉及生物化学、生理学、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的各学科,而且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各分支学科的影响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医学遗传学已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门课程通过对各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再发风险和预防方法的讲授,是学生掌握各类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简要的临床遗传咨询的能力,为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鉴别和应对遗传性疾病打下基础。 二、理论知识 1.绪论 掌握内容:遗传病的特征;遗传病的种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 了解内容:遗传病的误解;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2.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掌握内容:常染色体和异染色质,性染色质,Lyon假说。 了解内容: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3.遗传的分子基础 掌握内容:遗传印记;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动态突变。 了解内容:真核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外显子,内含子,侧翼序列(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mRNA的转录与加工:hnRNA、戴帽、加尾、剪接(GT-AG 法则);单一顺序(结构基因)、重复序列、多基因家族(拟基因)。 4.单基因病 掌握内容:系谱符号及系谱分析;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征;肯定携带者与可能携带者的识别方法;单基因病再发风险计算。 了解内容:可变表现度、不完全外显率在单基因病识别上的作用;近亲婚配的危害;遗传异质性的临床意义;Bayes法估计再发风险。 5.线粒体遗传病 掌握内容:线粒体基因的功能和遗传特征。 了解内容: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线粒体突变与疾病。 6.多基因病 掌握内容:多基因病的特点;阈值学说;多基因病再发风险计算的Edward 公式;多基因遗传病的加性效应和Carter效应; 了解内容:遗传率的计算方法。 7.染色体病 掌握内容:Denver体制;正常核型的书写方法(简写);ISCN关于异常核

《人类遗传的奥秘》教学大纲

《人类遗传的奥秘》教学大纲 MISTERY OF HUMAN HEREDITY COURSE TEACHING PROGRAM 总学时数:36学时面授学时数:14 学时数:22 学分:2学分 适应专业:全校成人教育各专业 执笔者:庄尔铮 编写日期:2005年3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一点遗传学基本知识。介绍生物学基本知识、遗传学基本规律、人类性状的遗传、遗传疾病的分析及预防、遗传工程、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等。遗传学在生物科学领域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并且成为生物科学中的领先学科。人类遗传学是专门研究人类遗传变异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上下代形态、生理等性状的传递方式及其亲代和子代间、子代同胞兄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与规律,为遗传病的防治与优生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由于学生缺乏生物学、医学的基础,要求: (一)、教学过程: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2、讲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实例讲解。 3、应用多媒体教学,图片、VCD、动画片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注意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对学生的要求 1、通过学习,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掌握一定的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3、认识人类性状的遗传和遗传病的起因、发病规律。 5、通过本课程学习,同学们应对自己作一个评价,建立起自信心,从心身两方面 都得到锻炼,正确对待自己。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你从哪里来(2节) 基本内容 第1节:主要讲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配子的形成、受精,重点讲述染色体在遗传上的作用。 第2节:主要讲述胎儿形成(播放VCD)、遗传与变异

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遗传学实验Experiment of genetics 课程编号:1313013224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33 实验时数:33 学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遗传学实验课是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的遗传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遗传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巩固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客观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培养21世纪教学和科研人员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以及动、植物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均有联系,所以在上述课开出后有利于该课的顺利开出。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大蒜根尖的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各时期动态变化[1];细胞的固定、解离、压片方法[3]; 实验二、细胞的减数分裂 植物花粉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1];染色体的动态变化[2];制备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和技术[3]; 实验三、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方法[3];显微摄影技术[1]; 实验四、果蝇生活史及形态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1];果蝇几个突变型的形态特征[3]; 实验五、小白鼠骨髓染色体制片技术 小白鼠骨髓细胞制作染色体标片[3];空气干燥法基本技术[1]; 实验六、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剖取果蝇唾腺技术[3];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2]; 实验七、果蝇的单、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三点测交实验 果蝇的杂交技术[3];统计处理方法[3];伴性遗传和非伴性遗传区别[1];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3]; 实验八、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普通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核心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普通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全面地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遗传分析方法;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系统掌握经典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微生物遗传、群体遗传、基因工程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学习和掌握育种学及其它生命科学课程等专业课程的遗传学分支理论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和技能,阐明和解决生命科学中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以及与遗传有关的人类健康问题。 2.能通过查阅文献理解最新的遗传学成果,更深入理解遗传学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跟上遗传学发展的步伐, 3.能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染色体的显微结构、组成和功能,理解经典遗传规律、基因突变、染色畸变以及细胞质遗传和群体遗传规律。 4.能深入分析基因分离、独立分配和连锁互换三个规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基因突变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理解遗传过程中的核质互作关系;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及其微细结构。 5.能区别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基因定位、鉴定变异的有关方法;掌握数量遗传统计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1绪论22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3孟德尔式遗传分析54性别决定与伴性基因的遗传45基因的连锁与交换66数量性状遗传分析57染色体变异58群体的基因结构与进化49核外遗传分析410细菌的遗传分析411病毒的遗传分析312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2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遗传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基本理论和定律均由实验而来,基本上遵循由现象或实验结果提出基本概念,然后进行假设,再进行验证,最后用来解释现实现象或指导实践这一规则,学习时把握这种规则能收到好效果;对一些没有条件进行实验,也需要对以果蝇和大肠杆菌为材料的经典实验有所了解,这些实验本身就是遗传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理论课教材每章后面有习题,这些习题以思考题和分析题为主,对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教材中内容有很大帮助,需认真解答,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动态,。 该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及其自学相结合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进行。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遗传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遗传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遗传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Experiments of genetics 课程编号: 02241046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基础必修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教材: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主编.遗传学实验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指导书:刘祖洞等.遗传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87;吴鹤龄等. 遗传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鄢慧民等.遗传学实 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卢龙斗等.遗传学实验技术.安徽:中国科技 大学出版社1996。 学时学分:总学时 54 总学分2 实验学时 54实验学分 2 开出时间:三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生科院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遗传学是生物学中最富于综合性的中心学科之一,也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前沿的学科之一。自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以来,遗传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阐明了许多遗传学现象和规律。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家对线虫、果蝇、拟南芥等动植物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更加突现出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与前沿学科的地位。遗传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遗传学本身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而设计周密的实验研究,因此遗传实验课程是开展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行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 根据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共开出21个实验项目,可供108学时使用。内容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的遗传学实验,这些实验涵盖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既有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从个体形态、细胞、染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可暂缺)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英文名称:Medical Genetic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38 学分:2.0 理论课学时:32 讨论课学时:6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疾病与医学关系的科学, 即研究人类遗传的发生原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遗传学学科发展迅速。人体的发育、分化是细胞中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依照精确的时空程序,逐步表达的结果。当遗传信息改变或其表达程序出现错误时,就会导致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异常,发生疾病乃至死亡。因此,对人体的认识已从整体水平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进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认识的时代。这些进展带动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的发展。对人类基因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已确认了人类约有25000~30000个基因。重组DNA技术的引入,对人类疾病已有可能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为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治疗开辟了光辉的前景。因此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与遗传病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为未来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及实验操作,并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课堂讲授是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讨论课是根据医学遗传学学科的特点而设立的,学生在讨论课上运用前期知识,对各种遗传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遗传咨询方案,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对学科领域中一些必要的实验技术进行操作、观察和分析,并要求总结书写实验报告。不但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先进的实验技术对学科研究发展的必要性。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双重检验,本课程为必修考查课,以理论考试及平时成绩作为最后的考试成绩。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掌握遗传病的特征;遗传病的种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熟悉医学遗传学的分科及发展趋势。了解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年代、人物、成就)。自学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性质及其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 思考题 1、遗传病的概念和分类?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详细)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 2013年11月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医学生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遗传保健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和人类遗传学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既应掌握五大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特点,也应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和遗传病再显危险率的估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内容,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理解所学内容,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基本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遗传病案例贯穿全程;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并重,文献检索与英文阅读并进,知识面拓展贯穿全程。。 四、建议教材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顾鸣敏、王铸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五、参考书目 1. 陈竺主编,《医学遗传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 2. 左伋主编,顾鸣敏、张咸宁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3. Robert Nussbaum, Roderick R. McInnes, Huntington F. Willard. Thompson & Thompson Genetics in Medicine, 7th edition, Saunders Elsevier, 2007 六、主要参考网址 1. 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遗传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964768.html,/jpkc/med_heredity/index.asp, 2.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964768.html, 3.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964768.html, 4. 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964768.html, 5. 人类基因组委员会:https://www.360docs.net/doc/4710964768.html, 七、本大纲的编写基础和适用对象及考核方法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医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基本原则,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遗传学问题。 三、课程衔接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医用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等。与本课程同期开设的课程为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等。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有文字教材一本,学习指导书一本,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教材一套。 学生应在预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看录像教材,并做好笔记,以便复习。 学生必须参加实验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54,电视学时18,实验学时18,学分3。 大纲正文 第一章概论(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医学遗传学及其研究领域 (一)医学遗传学的概念 (二)医学遗传学各研究领域 二、遗传病概述 (一)遗传病的概念 (二)遗传病的分类。 三、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医学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病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般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各研究领域;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DNA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第二节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一、基因的概念 二、基因的类别 三、基因的分子结构 四、人类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基因的功能 一、遗传信息的储存 二、基因的复制 三、基因的表达 (一)转录 (二)翻译 四、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四节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二、基因突变的机理 (一)碱基置换 (二)移码突变 (三)整码突变 (四)染色体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三、基因突变与遗传病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基因的概念;

基因组学教学大纲

附件1: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比较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图谱和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已知基因和基因的结构进行比较,了解基因的功能,表达调控机制和物种进化过程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彼此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了解不同物种间进化上的差异。进行基因组比较分析时,研究并不仅限于基因编码区,还扩展到对序列相似性的分析、基因位置的比较、基因编码区长度或外显子数的变异、基因组上非编码区的比例、进化关系较远的物种间高度保守区域的比较分析等等(例如从最简单的细菌到非常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之间的比较)。比较基因组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等)的交叉渗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使学生了解比较基因组学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发展现状,能够全面掌握基因组学的发展历史,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绘制,基因组的测序与序列组装,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基因组水平的表达与调控以及基因组进化的分子机制以及进化模式。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 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了解比较基因组学诞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应用前景;掌握比较基因组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基因组的结构、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物理图谱绘制、基因组的测序与组装、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外显子数目、共线性分析、基因组上非编码区的变异)、基因组与生物进化等。 能力和技能方面: 以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并以课堂讨论当前不断发展的基因组学新知识和新动态为辅助内容,在了解掌握基因组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该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同时注意培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比较基因组学知识分析鉴定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课堂上介绍当前一些领域的最新动态。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国内外发展动态介绍是基本学习方法。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引论的学习,明确比较基因组学的含义,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课程的主要任务,了解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为学习好本门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因组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的产生及概念,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的含义、研究范畴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计划

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稿要点 第一章绪论 关键词: 遗传学 Genetics 遗传 heredity 变异 variation 一.遗传学的研究特点 1. 在生物的个体,细胞,和基因层次上研究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世代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传递。 3. 通过个体杂交和人工的方式研究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定义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遗传 heredity 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同一物种只能繁育出同种的生物 同一家族的生物在性状上有类同现象 变异variation 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存在差别。 生物的子代之间存在差别。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865年Mendel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建立了颗粒式遗传的机制。 1910年Morgan建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1年Watson和Crick的DNA构型。 1961年Crick遗传密码的发现。 1975年以后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三. 遗传学的研究分支 1. 从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划分 进化遗传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学机制与作用的遗传学分支科学 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和选择 有害突变淘汰和保留 有利突变保留与丢失 中立突变 DNA多态性 发育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时间,空间,剂量的表达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分支遗传学。 特征:基因的对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的作用。 应用重点干细胞的基因作用。 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 免疫遗传学研究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的遗传学分支。 重点不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 而是研究基因在抗体和抗 原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2. 从遗传学研究的层次划分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的改变的遗传学分支。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汉双语教学)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教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50211 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双语教学) 英文名称:GE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99 学分:5.0 适用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植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Genetics, the science of heredity,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parents to offspring. Genetics is central to biology because gene activity underlies all life processes, from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reproduction. Genet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which has close links with applied researches because it is used not only in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in the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and medicine. Therefo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netics teaching is,in terms of theory,to expound the phenomenon of heredity and variation as well as the law of expression, find out the cause and material basis of heredity and variation so as to reveal the inherent law,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to grasp the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genetic research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learning plant breeding and other related applied subjects. Furthermore, since the course is to be taught by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English level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handl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教学上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弄清生物遗传物质存在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教学大纲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医学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领域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掌握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对医学生后续学习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使学生从分子、细胞和遗传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更宏观地、更全面地、更辩证地理解医科科学、学习医科科学、研究医科科学,初步掌握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达到最终服务于医学的目的。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组织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因此,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处理好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又要保证其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细胞生物与遗传 学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的物质基础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结 构与功能,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变化,掌握遗传的分子基础、细胞基础、基本规律、以及遗传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并了解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的发展前沿。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会利用细胞学与遗传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的异常与疾病的相关性,将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重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基础;细胞的各组成部分结构与功能;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的动态及特点;减数分裂;遗传的细胞基础;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单基因遗传病。 难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基础;细胞的信号转导;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细胞周期的调控;减数分裂;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单基因病的系谱分析;多基因病。 五、建议学时分配(共计30+20学时)

普通遗传学 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 课程学时:讲课56 课程学分:3.5 课程分类:必修 适用专业:植物生产类各专业 课程负责人:刘庆昌 2、课程内容与结构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普通遗传学》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遗传物质的进化等,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的调控、遗传与发育、群体遗传与进化等16章。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一般遗传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育种学及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3、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 2、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 3、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学时)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 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 3、细胞的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 4、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 5、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4学时)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解

《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遗传学 英文名称:Genetics 课程编号:101B10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命科学 开课学期: 学时:72 学分:4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同时它又是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研究方法。本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现代遗传学的前沿动态,为作物育种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 与研究奠定遗传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储存、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遗传功能的表达及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并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原理及方法。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五、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1、遗传 2、变异 3、遗传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一、古代和近代的遗传学 二、孟德尔规律的再发现及现代遗传学的发展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一、在生命科学及有关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本章要求学生识记遗传、遗传学、变异等概念;了解遗传学发展历史与方向、遗传学在科学与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学时)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 二、细胞质 三、细胞核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染色体的数目 染色体的组型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二、有丝分裂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过程 二、减数分裂意义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受精 三、直感现象 四、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生活周期

遗传学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 (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204 课程名称:《遗传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2、教学目标及意义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过程、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理论解决生产实践上的实际问题。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七学期。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注意与后续课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衔接。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及其传递特点,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有效途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特征等内容。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了解遗传变异的规律及其遗传学基础。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迅速,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发展,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遗传学三大规律及其应用、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与数目变异、细菌的遗传分析、分子遗传学基础和数量遗传学基础等内容。难点是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染色体数目变异与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综述、实验、作业、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 教材:朱军. 遗传学.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刘祖洞. 遗传学(上、下册).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亚馥,戴灼华. 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业华. 普通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学实验3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讨论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哪些科学家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理论做出了贡献。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果蝇伴性遗传的规律以及卡方检测。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观察和自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500只以上果蝇,计算并做统计学分析。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伴性遗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和杂交,对产生的后代进行性状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卡方检测。 实验3. 果蝇的三点测交和遗传作图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并讨论,在20世纪初第一张genetic map 的绘制情况,三点测交的原理,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设计实验进行果蝇的三点测交。重点讲述遗传作图的原理、果蝇三隐性突变体的遗传基础、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处女蝇的挑选技术,亲本杂交方法,子一代的性状分析和测交方法,子二代的性状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基因作图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每8小时挑选一次处女蝇,完成亲本杂交,此后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子一代的测交,子二代的观察。做实时记录,统计1000只以上果蝇,计算和绘图,并计算并发率和干涉。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对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的原理其发现历史进行了系统地学习,独立设计果蝇杂交的实验方案。能够独立进行处女蝇的挑选并进行果蝇的杂交实验。会对产生的后代进行不同性状和性别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计算。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独立进行果蝇的相关实验操作。 二、细胞遗传学模块 实验4.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果蝇唾腺染色体在遗传学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果蝇唾腺染色体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以及染色体的制片技术。重点通过图片讲述唾腺染色体的研究历史、形成机制、形态结构、命名和形态特征(巨大染色体、多线染色体、染色体联会、横纹特征和puff结构等)。果蝇三龄幼虫的挑选、唾液腺的分离、漂洗、低渗、染色、压片和镜检技术。学生独立操作,挑选三龄幼虫开展耐心且细致的操作,按实验步骤进行染色体制片,详细观察唾腺染色体的具体特征,完成实时记录。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镜检观察并相互分析与比较实验条件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及时记录数据和拍照,提交照片。引导学生讨论产生最佳结果的条件和原因,总结经验。 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掌握有效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能够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带纹的形态和排列,能够识别不同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表现,能够绘制出清晰的多线染色体图,理解遗传规律的染色体基础。 实验5. 牛蛙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染色体的制备原理、Giemsa显带的原理、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原理。重点讲述染色体的制片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多种带型分析如G、Q、R、C、T、N带等。具体分析各种带型,展示图片、原理和相关应用。举例分析染色体特征和命名原则。学生分组,解剖实验动物如牛蛙,取出动物的大型骨骼,用生理盐水抽提骨髓细胞,进行固定、低渗、滴片处理,讨论制定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反复练习滴片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滴片并进行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制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