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

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有关,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

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

3.文学理论的任务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作者论和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

①巫术发生说②宗教发生说③游戏发生说④劳动说

(二)文学起源于劳动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表现为:

①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就是指文学活动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的满足。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的利害计较。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文学的有功利指文学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和间接地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首先,文学虽不满足人们实际利益的需要,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使人获得莫大的美的享受。其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且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能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②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

文学的形象性具有以下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情感与认识(从态度看)

在文学活动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一)文学的情感性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二)文学的认识因素

认识意味着文学对生活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优秀的作品总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深刻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使人加深对生活某一方面本质规律的认识。

2.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

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的特殊性: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

观念世界。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2.文学创造的客体和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客体即“自然”说(西方:摹仿说,镜子说;中国:“象天法地”说,“感物”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客体即“情感”说(西方:近代浪漫主义诗论,现代情感与形式论;中国:“诗言志”说,“诗缘情”说)认为,文学史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摹仿说认为,,是对自然的摹仿,而作家、艺术家则是“摹仿者”。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皆持此说。

2、主体即“旁观者”和“移情者”。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认为主体是与现实无利害关系的,不理会对象的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毕达哥拉斯、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尔、布洛等持此说。而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即艺术家将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乃至整个人格主动移入到对象中去,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德国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人持此说。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2.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3.艺术构

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4.艺术构思中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①回忆与沉思②想象与联想③灵感与直觉

④理智与感情⑤意识与无意识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艺术真实:

文学创造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因此,要切实而全面地理解求“真”这一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就需要深入地认识艺术真实的特征。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

○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

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

3.艺术概括:简约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

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文学的伦理与情感:伦理和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体现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人文

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和鞭挞,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会。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演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总之,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单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在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特点是逼真性。

3.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

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4.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综合古今中外对本文层次的探讨,我们从总体上可以将本文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

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文学话语除了人们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文学话语的内指性②文学话语的心理蕴含性③文学话语的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的特征: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统一③个别和一般的统一④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的特点,所以意蕴层也呈现出多层次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历史内容层

以表现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往往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这样,文学意蕴层中就自然包括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历史内容在小说、戏剧等体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水浒传》《哈姆雷特》等等。在诗歌、散文中也有适当体现,但一般说来,面不如小说、戏剧广泛。如《兵车行》、《长恨歌》、《王贵与李香香》、《谁是最可爱的人》。

2、哲学意味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认识,是富于形而上层次的、抽象的。文学通过具体的形象,往往能概括出较为普遍的带有抽象意味的哲理来。这一点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在《诗学》中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而且,不少诗人,以表现哲学意味是最高艺术追求。

3、审美意蕴层

审美意蕴是指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有的作品,如抒情、写景的作品,往往不一定具有历史内容和哲学意味,但却以完美的形式创造了美的形象,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这种仅有审美意蕴层的作品,也仍然不失为好作品。

2.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具体的环境。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一方

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4.文学意境的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三种不同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②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是文学形象中逼真的实体空间与由此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之间相互生成的状况。

③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文学形象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效果。

可以说,表现上的情景交融、结构上虚实相生和审美上的韵味无穷,共同构成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

第十一章叙述性作品

1.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叙述者在叙述故事时所展示的时间流程。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对照类型:1、时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时距: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是叙述次数。

2.视角

视角主要有:零聚焦(第三人称叙述),内聚焦(第一人称叙述),外聚集(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p250)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1.情感与宣泄:抒情是一种情感宣泄,抒情不就是宣泄。“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

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但是文学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没有自我意识,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但他是自由的。

2.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①声与情(诗与乐、声调与情调)

②景与情(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

3.情与景关系的论述(P268)

诗中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而景中情是由景象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p271)

①比喻与象征②倒装与歧义③夸张与对比④借代与用典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

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造个性:是作家的气质、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

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创造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区别:创造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

合之前,它只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题裁等的影响。

4.人们常说的“文体”有三个层次:体裁、语体、风格。体裁是风格的基础。文学风

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5.文学风格的划分:简约法、繁分法。中国的简约法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

(影响最大),也有“虚”和“实”、“奇”与“正”等二分法。

6.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

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

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①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即文学产品。

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2)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①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②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③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理由:①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②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凝聚在文学作品的作家的老大那个消耗难以等价,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量评估。③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耗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有被淘汰的过程,文学场频则具有价值增值性。

④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消费不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

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①文学消费具有物质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②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仅是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③二者的主客观接受条件不同:文学消费依赖必要的经济能力,文学接受则主要依靠主观精神条件。④文学消费具有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特点,文学接受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里这一独特视角。

4.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包括:审美属性、认识属性、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等。

5.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是有层次的,一般可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层。它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

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6.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人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概念。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

体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在文学阅读中,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3.期待视野的形成的因素: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读

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造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等。第三是特定的胜利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4.接受动机有几种情况:

①审美动机,即所谓悦情悦性的娱乐动机。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享受,这是最常见的动机。

②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

③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④批评动机,这是为了研究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艺创作、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产生的动机。一般表现在以文学研究为职业的人们身上。

⑤借鉴动机,为了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创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而产生的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或某些作者身上。

5.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况。

6.“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

化的预想读者。

7. 填空

(一)英加登的“填空说”

“填空说”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1893-1970)提出。他认为文学作品诸层次中语言层,即声音关系、词、句段的组合是不变的,但其表现的具体内容却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至于思想观念更是混乱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样的作品就依靠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1926-)进一步指出,文学本文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去丰富、补充文本。(二)加达默尔的“对话说”

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1900-)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个人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本文“对话”中生成的。“对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历史的、无限的,这样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三)中国古代的“兴味说”

孔子的“诗可以兴”,按朱熹的见解是“感发意志”,即读诗能激发人们的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进而通过想像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意蕴。此外,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

的“滋味说”,唐司空图的“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皆强调有限文字的无限意蕴和旨趣。

8.理解与误解在认识、把握与探寻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

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即“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彼此一致,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

9.误解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

所抵触,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既切合作品实际,又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进行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10.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

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1.共鸣产生的原因:①思想观念相通②情感经验相似③意志愿望相近

12.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13.净化的作用:①读者可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②作品的某种情感力量,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心态得到调整,使人格变得纯正。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

判断。

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原则、史学原则。

3.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展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三个基本点:A,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B,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C,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一般来说,艺术性主要是由作品的文体构成、形象创造和意蕴表现出来的,因此,艺术标准,自然也包含着对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

4.文学批评的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①伦理道德批评②社会历史批评(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的等与作品来联系起来考察。)③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①心理学批评(主要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认识其真实价值的批评。主要包括有:精神分析批评;格式塔心理学;原型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②语言学批评③文化批评。

文学概论doc

文学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 (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 (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 (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编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编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四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叙事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 文学风格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接受过程(发生、发展、高潮) 文学批评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学科归属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 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 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二、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的基石)①从文学的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 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基石:文学活动论(人类学) 文学反映论(哲学) 艺术生产论(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 艺术交往论(媒介学) 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新问题 当代性 20C批评的挑战 新方法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动物性 人类生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 两层面理解(发生学、认识论) 一、活动与文学活动 a导致人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 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 尽情地展现,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 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 西方:模仿说存在的否定) ①世界亚里士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忽视主观心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a文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 b福柯—作者缺席 二、文学活动构成②作者 c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a文学的创造活动 ③作品 b20C西方文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2)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3)结构主义 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 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 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④读者 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解析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68 学分:4 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文学本体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

f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p.7 (3)文学作为活动 p.7学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英美新批评主义: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L读者:(德)姚斯,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 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 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I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I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发生:巫术仪式、宗教、游戏发生说-劳动发生说:前提、需要、内容、形式发展-复杂性,不平衡 终极原因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p.9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一般,审美 '文学与话语:①说话人②受话人③文本④沟通⑤语境文学与社会:人民性, 阶级性 .文学与反映:①反映外在客体世界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②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4)文学活动的审 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P.9 p.11 (目 ) I功利:间接f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是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形象&理性(方式)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p.12I情感&认识(态度) '话语蕴藉f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含蓄 含混 L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I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基本属性J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L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 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层次性 ,多样性 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及笔记目录 1?导论 「性质f实践性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I 1价值取向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形态T I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 I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J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f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艾布拉姆斯) 世界:文艺摹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易经 作者:古罗马朗加纳斯,《论崇高》;浪漫主义思潮,表现说,诗言志” 作品:俄形式主义:文学性、特异性、陌生化 非功利&功利』非功利:直接 精选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完整版(已使用)

《文学理论教程》基本概念,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