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为消费者对第类消费品的支出额,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为第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 (1.2)

则有:

(=1,2,……,n)(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种消费品的支出额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横截面数据,利用最小平方法(OLS)可以得到(1.3)式中的参数和。又

由(2)式可得:

将上式代入(1.2)式,得:

(=1,2,……,n) (1.4)

从而可得到的估计。通过上述模型(1.3)求得消费倾向进而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各项消费支

出的影响,而基本需求的估计可以为国家对低保户进行界定和制定相关的最低保障政策提供有

力的依据。

2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因

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3815840.html,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

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

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

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

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

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3.5%的收入用

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

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组别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食品衣着家庭设

医疗保

交通通

教育文

居住杂项

A 3134.88 3111.47 1475.67 243.66 109.21 232.5 228.37 363.61 384.08 58.28

B 4885.32 4295.35 1926.01 408.63 171.6 308.13 375.86 518.77 472.21 114.14

C 6710.58 5574.32 2336.3 565.13 268.81 408.12 536.22 720.4 580.01 159.32

D 9190.05 7308.06 2838.83 784.56 397.17 561.82 764.7 985.68 745.49 229.81

E 12603.37 9410.77 3425.91 1010.63 546.06 764.91 1074.9 1336.77 921.67 329.92

F 17202.93 12102.51 4151.09 1255.95 754.85 997.59 1590.28 1700.23 1195.48 4151.09

G 28773.11 19153.73 5367.27 1757.59 1287.53 1287.67 3769.58 2907.99 1897.91 878.19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根据2005年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进行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表2.3 2005年各项消费支出需求函数系数表 (城镇)

指标t Sig. t Sig. F Sig.

食品0.971 1302.79 7.86 0.001 0.15 13.034 0.000 169.886 0.000 1848.09 衣着0.972 172.58 2.715 0.042 0.0584 13.202 0.000 174.299 0.000 384.89 设备0.9996 -39.62 -6.762 0.001 0.0462 113.359 0.000 12850.36 0.000 128.37 医疗保健0.963 147.87 2.744 0.041 0.0427 11.398 0.000 129.916 0.000 303.24 交通通讯0.966 -407.78 -2.50 0.050 0.136 11.954 0.000 142.898 0.000 86.62

教育文娱0.999 55.19 2.572 0.050 0.0988 66.131 0.000 4373.305 0.000 414.17 居住0.9996 188.12 24.825 0.000 0.0592 112.189 0.000 12586.45 0.000 403.36 杂项0.994 -48.65 -3.101 0.027 0.0313 28.685 0.000 822.81 0.000 65.13

总消费支出0.999 1370.51 11.588 0.000 0.623 75.657 0.000 5724.023 0.000 3635.29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2002,2003,2004年的消费需求函数系数表如下

表2.4 2002-2004年消费需求函数系数表[2] (城镇)

年份指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杂项总消费支出

2002 870.32

(7.869) 157.24

(2.67)

-49.50

(-4.668)

64.95

(3.62)

-101.71

(-5.42)

40.57

(3.13)

72.34

(2.51)

-21.20

(-4.2)

1033.01

(6.904)

0.1794 (15.82) 0.0544

(9.016)

0.0569

(52.301)

0.047

(25.7)

0.095

(49.40)

0.1116

(85.2)

0.0725

(24.5)

0.0283

(54.3)

0.6455

(14.72)

1393.09 315.76 116.31 202.49 175.12 388.35 283.61 61.27 2914.00

2003 1034.22

(8.71) 154.77

(2.80)

-68.35

(-4.35)

70.99

(2.78)

-107.95

(-2.91)

88.43

(2.38)

54.76

(1.07)

-14.98

(-2.7)

1211.89

(7.785)

0.16 (15.18) 0.0552

(11.59)

0.0568

(37.93)

0.0976

(21.9)

0.0981

(27.66)

0.0997

(32.7)

0.0767

(18.2)

0.0272

(49.3)

0.0621

(46.66)

1546.18 331.40 113.40 233.30 205.83 407.45 300.18 72.05 3199.80

2004 1234.96

(8.99) 155.11

(2.63)

-55.90

(-10.25)

87.07

(2.96)

-232.22

(-2.61)

38.80

(2.05)

111.63

(8.51)

-25.39

(-3.5)

1314.13

(10.33)

0.1532 (14.12) 0.055

(11.81)

0.049

(114.34)

0.046

(19.9)

0.115

(16.30)

0.1058

(70.9)

0.0664

(63.9)

0.0283

(49.9)

0.6192

(61.59)

1763.58 345.232、114.11 246.82 163.89 403.87 340.77 72.23 3450.51

注:除2003年居住项的常数项不能通过检验外,其他项的和均通过T检验;()内为T值

表2.5 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增量表 (城镇)

可支配收入食品衣

着家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

居住杂项总消费

2004 9421.60 2709.60 6

8

6

.

7

9 4

7

.

3

7

528.15 843.62 1032.80 733.53 240.24 7182.1

2005 10493.03 2914.39 8

.

54

4

6

.

5

600.85 996.72 1097.46 808.66 277.75 7942.88

1 2

增量1071.43 204.79 1

1

3

.

7

2 3

9

.

1

5

72.70 153.10 64.92 75.13 38.12 760.78

各消费增量占总消费增量的比重26.92% 1

4

.

9

5

% 5

.

1

5

%

9.56% 20.12% 8.53% 9.88% 5.01% 100%

注:表中数据由中国经济信息网经计算得来

通过截面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消费支出与人们的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从最低收入家庭到最高收人家庭各项基本需求的支出均相差很大。由表2.1可以得出,收入越高,居民消费也越高。以2005年为例,首先,2005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42.88元。其中,人均年基本支出额为3635.29元,平均每月302.94元,占居民实际平均消费支出的45.75%。其中,食品的基本需求支出为1848.09元,约占总基本需求支出额的50.84%。由表2.2和表2.3可以看出:(1)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占总的基本需求的50.84%(1848.09/3635.29),说明我国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基本需求支出比重较大的是娱乐文教,表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把子女教育和提高自身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按居民消费的八大项支出,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消费很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值得指出的是为数众多的城镇居民由于就业竞争、企业效益不佳等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形成了城市贫困阶层,因为他们有限的可支配收入都用于吃、穿、住,其余各项支出总和占总支出的32.40%(表2.2),因此如何扶贫解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城镇居民将新增收入的71.01%(760.78/1071.43)(表2.3)用于消费,其中,在新增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和衣着,它们占总消费的比例为26.92%、20.12%、14.95%,其份额超过了61.99%,处于绝对重要的位置。相反,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等其他方面占用份额相对较少,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杂项商品和服务,只有5.01%,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对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较少,这种消费结构有待于改善。再次,按照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排列顺序上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前几位的是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为0.15、0.136、0.09875;边际消费倾向最小的是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和杂项,分别为O.04621、0.04274、0.0313。(见表2.6)即我国城镇居民在满足了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将剩余收入更多投向了食品、交通通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讲究吃得好。讲究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手机和交通工具面临更大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除杂项以外)最小,反映了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成效不太显著,应该继续下去。

从时序数据来分析,首先总结得下表:

表2.6 2002-2004年边际消费倾向表

年份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杂项合计

2002 0.1794 0.0544 0.0569 0.0472 0.095 0.1116 0.0725 0.0283 0.6455 2003 0.16 0.0552 0.0568 0.0496 0.0981 0.0997 0.0767 0.0272 0.6213 2004 0.1532 0.0551 0.0493 0.0463 0.1148 0.1058 0.0664 0.0283 0.6192 2005 0.15 0.0584 0.0462 0.0427 0.136 0.0988 0.0592 0.0313 0.623

注:数据来源于表3和表4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各项消费的变化情况:

(1)在非基本支出的需求中,食品支出还是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下降趋

势;衣着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2-2005年间趋于稳定;家庭设备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主

要是家庭设备用品经过90年代排浪式消费,部分家庭设备已经普及,更新换代在逐步进行。由

于这三类商品属于居民生存消费的必需品,所以这三类商品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2)交通和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显著的增长趋势。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是衡量生活现代化程度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高科技消费对生活渗透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

都比较高。以2002年数据为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平均为15.88%,

最高的是英国,为17.64%;最低的日本,为13.17%;美国为14.01%;德国为17.38%;法国为

17.01%;加拿大17.29%;澳大利亚14.55%。[3]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和通

信消费支出增长十分迅速。到2005年,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达到12.55%。交通和

通信支出比重的迅速上升并占较大比重,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和通信(主要是通信)

方面需要满足程度虽然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相对其他消费类别而言差距缩小了。我国现在

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消费国,手机用户超过两亿户,2005年手机普及率每百户拥有量有137

部。而在2000年手机普及率每百户只有19.5部,交通和通讯支出所占的比重也仅仅为8.54%。

交通和通信支出所占比重增加表明生活现代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程度提

高。这些无不显示出交通和通讯增长的强劲势头。

(3)医疗保健和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在近四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医疗保健和住

房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文化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变化,主要是城镇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以

及国家财政和社会对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支出比重过高。

2005年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1097.5元,其中教育支出为571.3元,占了52.05%,大

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份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资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到2003年公共教育投资还只占当年GDP的3.28%,和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政府公共教育

支出长期偏低,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大幅提高学费。9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常性支

出中,学费的比重持续上升。1995年这一比例提高为17.2%,2000年更提高到27%。学费的大

幅攀升,使沉重的教育负担落到普通居民身上,这是造成教育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

升的主要原因。现在,在我国许多居民家庭中,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最大的支出,为子女教育

存钱已成为储蓄的第一动机。不仅如此,居民在教育方面负担过重,就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支

出的增加,甚至打乱了一个家庭正常的消费支出,更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层次升级和优化。

2.3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收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收入的变化对各类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影响。消

费结构与居民的收入高低密切相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层次也会逐渐提高,

因而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存资料的消

费需求会逐渐减少,而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求会逐渐增加。我们可以通过需求的收入弹

性来分析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

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为需求量的变化率与相应的收

入变化率之比。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表示为:

(2.5)

在式(2.5)中,为第类消费品的平均需求收入弹性,Y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消费品的

人均消费支出。计算出来的结果如下表:

表2.7 各项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 [4] (城镇)

年份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杂项

2002 0.47 0.90 1.12 0.856 1.151 0.958 0.891 1.099 2003 0.586 0.765 1.152 0.859 1.137 0.911 0.928 1.063 2004 0.563 0.788 1.122 0.847 1.241 0.966 0.861 1.094 2005 0.54 0.79 1.12 1.19 1.45 0.93 0.78 1.32

通过截面数据分析,2005年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项目为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

通讯和杂项,其值分别为1.12、1.19、1.45、1.32;需求收入弹性小于l的是食品、衣着、文

教娱乐和居住,其值分别为0.54、0.79、0.93、0.78。这些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对食品和衣着等

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居民对家庭用品,交通与通讯等的弹

性大于1,表明大家不满足于温饱水平还要追求较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在高档家庭设备和教育

投入存在巨大的商机。收入是限制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只要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提高了,

市场马上会活跃起来。应该提及的是居住仍然没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一市场有待于进一

步的开发。

通过观察近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需求收入弹性变化有以下特点:首先,总体而言,食品需求

的收入弹性的数值为所有项目中最小的,而且有慢慢减小的态势。表明食品需求的变动对收入

变动不敏感,这是由食品的消费特点决定的。弹性系数较小的还有衣着和居住,而且四年来它

们的变动不大。这是因为它们与食品一样,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消费而言,是属于基本生活的必

需品,即居民对这两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动不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居住的收入弹性系

数在最近三年来有一些下降,主要是最近三年来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和住宅具有耐久性、财产性、

增值性的特点决定的。其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设备用品及杂项商品及服务近年来的收入

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增长幅度较快,从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这些商品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医疗保健收入弹性系数在2005年突破1,主要有以下

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

2.4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

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变动会给自身和其它的商品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因而有必要对需求的价格弹

性进行分析,用来分析各种商品受到自身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消费需求的价

格弹性是指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反映收入不

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或服务需求量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于反映某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常称为自价格弹性。其

公式为:

(=1,2……n)(2.6)

另一种是反映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变动对其它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常称为该

类商品或服务的互价格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 (=n-1;=n-1) (2.7)

表2.8 2005年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系数表[5](以下值均为负数)

弹性系数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1 0.4610 0.0198 0.066 0.0156 0.0045 0.0213 0.0208 0.0034 A2 0.0139 0.5480 0.0096 0.0227 0.0065 0.0310 0.0302 0.0049 A3 0.1970 0.041 0.7262 0.0323 0.0086 0.0442 0.0430 0.0069 A4 0.2104 0.0311 0.0146 0.5298 0.0096 0.0471 0.0459 0.0074 A5 0.2559 0.0533 0.0178 0.0381 0.9250 0.0574 0.0558 0.0090 A6 0.1640 0.0342 0.0114 0.0269 0.077 0.6594 0.0358 0.0058 A7 0.1371 0.0286 0.0095 0.0250 0.0064 0.0307 0.5311 0.048 A8 0.2329 0.0485 0.0162 0.0382 0.0101 0.0052 0.0508 0.7737

上表中所有消费品类的价格弹性为负数,说明不管是自身价格上涨还是其他商品或服务类价格

上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该类消费品需求的下降。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居民对该商

品价格的变化反应越大,该商品富有弹性。上表中,对角线上的数字为自价格弹性。在自价格

弹性中,食品自价格弹性最小,说明食品消费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小。同时,医疗保健、

食品以及居住类消费支出的自价格弹性较小,表明对价格反应不灵敏。这是因为它们已经逐渐

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交通和通信支出的自价格弹性最大,其价格变动对居民的消费

影响较大,是居民生活消费的“奢侈品”,表明该类商品的需求量受到自身价格的影响较大。应

控制价格,以减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互价格弹性均为负值,意味着各类商品及服务之间互为

补充,共同构成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从互价格弹性的数值来看,其影响都比较小。相对而

言,食品类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需求影响比较大,食品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的

需求将下降0.2559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下降0.2329个百分点,衣着的需求将

下降0.139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食品价格稳定时,居民对这三类商品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食品的价格变化将带来居民对这些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较大变化,这些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还依赖于食品的稳定。因而保持食品类价格的稳定,对促进其他消费需求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和建议

3.1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近5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2%、37.7%、37.1%、37.7%、36.7% 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渐渐提高,并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然而,虽然食品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早在1993年美国恩格尔系数就已经下降到11.4%,法国降至18.3%,荷兰降至14.6%,加拿大降至15.7%。是故我国城镇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第二,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差距过大。通过表2.2中数据进行对比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性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6.18倍,而最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户的9.18倍。这从总体上制约了消费的扩大,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合理性。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因为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基本上满足。而低收入者消费需求大,却苦于无钱消费。

第三,教育支出的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居民教育支出的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因此,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出中娱乐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虽然较高,但主要是高在文化和娱乐上,教育支出在娱乐文化教育支出中所占份额是很低的,其中最高的是美国,也只有20.03%,而最低的法国只有6.52%。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

第四,居住消费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的居住消费比重为10.18%,而在西方国家,居住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般占到15%-20%,有的高达25%以上。居住消费比重过低这一状况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3.2改进的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门槛,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会加速转型。居民在满足吃、穿、用的需求后,消费需求逐渐转向衣、住、行、文化教育等方面,居民消费从过去单一型向生存、发展、享受并重的多层次消费结构转移。考虑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使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

第一,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与此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起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力。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减少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数量。可借鉴一些国家的做

法,例如通过法律硬性规定教育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又如,我国目前在各高校虽然也有奖学金助学金,但数额太少,享受的学生面太窄,难以解决学生的上学费用。即使在高校学费较高的美国,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可得到数额可观的奖、助学金,不仅可以用它来支付学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还有余额支付其他生活费用。因此,政府应在高校设立涉及面更广数额更多的奖、助学金,使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毫无忧虑地读完大学。这样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公共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科教兴国的重大国策。

第三,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但现在的情况却有一些经济适用房被高收入者买走了。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高收入者将自己的收入状况隐藏起来了,形成了信息不对称,而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严格把关。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档次和规格过高,使其适合一些高收入者居住。因此,政府旨在帮助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除了要严格审查购买者的收入状况外,还要严格限制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和档次,以此形成一个高低收入者的自我选择机制。这样,高收入者就会感到这种住房虽然价格便宜,但面积不大,档次不高,不适合其居住,从而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得到廉价的住房。同时,还应当合理调整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使之与当前市场消费能力相适应。并完善二手房、二手车的交易和流通,以活跃市场.刺激消费。

第四,促进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目前,全国整体消费信用与生产信用不对称,既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应积极发展居民消费信贷。现在中国消费信贷起步不久,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贷款范围狭窄等原因,消费信贷还没有从本质上对消费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应在总结前一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上,支持商业银行规范和发展住房、汽车和教育等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范围,丰富信贷产品品种,积极发展租赁消费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第五,适当控制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和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于它们受到自价格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这样有利于刺激它们的消费,使各类消费品支出更倾于合理。同时还应当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戴中亮等,2006:《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11期。[2]马伯均,2003:《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消费经济》第6期。[3]李泓欣,丁孟春,2005:《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第5期。

[4]刘兆明,2006.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状况的实证分析》,《沿海企业于科技》第4期。[5]余明江,2004:《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4期。[6]尹清非,2006.8:《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消费结构》第4期P89-91 [7]詹蓉,2006:《经济增长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第8期。[8]Gabriella Berloffa,1997,“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changes in consumption growth”,London: The Economic Journal.

[9]Jiangfan Li, 1991,“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Severic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

[10]US Census Bureau,Statisf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 www.census.Gov /compendia/statab /

[1] A,B,……,G分别表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2] .表中数据均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中资料运用ELES系统模拟而来。

[3] 尹清非.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消费结构》,2006.8:P91

[4] 表中数据由表3.4中的数据经计算得来

[5] ①A1,A2……A8分别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和杂项

②表中数据根据表3.2和2005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为消费者对第类消费品的支出额,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为第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1.2) 则有: (=1,2,……,n)(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种消费品的支出额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引言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衡量国民经济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解决了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消费支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消费结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个角度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几大趋势。 (一)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表1 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

称为恩格尔系数。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1993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同1993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1993—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1993-2001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3.615) (60.023) 括号内为t值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SPSS统计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论文 题目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院系 年级专业 姓名

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8日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至2013年3月两会召开和政府换届,这段时间将成为市场演化的重要时间窗口;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将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后,居民消费支出也开始增长,消费结构显著变化。本文通过数据的SPSS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出现的趋势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描述分析整体拟合分析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地域的资源、技术、科教水平等基础条件的不同,造成各地区各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结构、水平是不相同的。而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消费情况如何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普遍地有所提高,也在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化上有所体现。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 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 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另外,调查还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1 摘要 本文运用消费结构的一般理论,依据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首先深入的剖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利用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知 识对当前消费结构进行了静态分析;接下来又针对全国不同地区,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消 费结构的对比,得到了有用的借鉴和启示;最后文章针对前面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建立合理消费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因子分析The Study of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on Town of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is thesis analyzes deeply present town dwellers’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large amount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general theory of consumptive structure. Secondly, this article does static analysis to present consumptiv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needs and income. Then the thesis also gets helpfu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by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areas and some typic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puts up with some measures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establish r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to upgrade. Keywords: consumptive structure;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ELSE model factor analysis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Demonstr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Town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图文起用生动的描述了新时代里居民消费的特征,在此基础又综合了其它方面的资料以及党中央的近期的文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ed to the world,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quickly, especially in east-middle area, thus town resident s’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 and emerges a lot of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gathered a lot of data analyzed the demonstration of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optimizing town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Town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Marginal consumption trend; Engle coefficient;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聚类分析 一、消费结构指标的确定 我国经济区划的分类尽管每种都包含不同类型的省份,但基本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的。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大都是以当时的经济区划为依据展开的,分析中国的消费问题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类型的省份影响其消费结构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单纯地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以此划分为基础的进一步分析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将消费结构相近的地区合归为一类,避免单纯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不合理性,使地区分类更具代表性;也为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因此,本文选取构成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作为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口径,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以上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八个项目即为所选指标。 二、数据来源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采用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2012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 消费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情况,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和优化途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居民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这使消费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有所下降。所以,本文认为要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外部因素来看,要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消费品价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从内部结构来说,就是把消费热点从传统的消费慢慢转化为精神文化等新的消费领域,如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最大程度优化消费结构。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良好途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优化消费机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取决于消费结构的优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发展的重点将会转移到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发展中凸显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也是带动中部发展的一大省份。所以,在了解中原人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引导居民改善消费结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对缩小我国中部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推动我国消费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消费结构的概念 关于消费结构,常常被人们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从消费的客体去考察,人们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消费结构的实物形式通常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实用价值的种类和数量;价值形式则表示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比例。 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消费结构的组成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效用角度,按照马斯洛的方法,可以将人们消费的生活消费资料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会性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满足人们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这两种划分方法有利

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

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对认识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收入差距、物价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社会保障和恩格尔系数几个因素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为了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SPSS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出与原始变量的相关性很强,而他们相互之间相关性很低的新变量,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最终得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消费支出成正比,物价水平、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支出成反比。 【关键词】消费支出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 根据经典的消费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可支配收入就可提高消费支出,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据藏旭恒(1994年)的研究,从1952年到1978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达0.95以上。这是由于当时的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所以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维持基本生活消费,很显然储蓄动机是不足的。本文研究1995年以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995年以后,我国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有效的刺激消费需求,成了政府部门和学者关心的问题。然而只有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相应的刺激政策。 一、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选择 1,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人均GDP 越高,表示消费支出水平越高;人均GDP越低,表示消费支出水平越低。 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收入主要用于收费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我们小组选取1995年以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序时数据来量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这一影响因素。 3,收入差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而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均衡的消费有助于消费者水平提高。该研究的收入差距用全国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表示,比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 4,老年人口抚养比。理论上,抚养比会与消费支出会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因为老年人口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创造的财富(用于生存、接受教育和培养劳动技能)。老年人虽然丧失了劳动能力,但同样需要消费其他家庭成员创造的财富。 5,恩格尔系数。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所以,恩格尔系数增加,即消费支出减少;恩格尔系数减少,即消费支出增加。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般的,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物价的相助变动会引起消费者购买量的显著变动(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正常)。并且,人们对价格的变动会做出自己的预期,根据自己的预期改变消费支出决策。如果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消费者为避免将来消费支出损失,会增加当期的消费支出;如果预期价格水平下降,消费者为会减少当期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 7,社会保障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总规模。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神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能增强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减少由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从而增加居民消费。由于农村的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选用人均医疗支出来反映这方面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衣着类有所下降;家庭

SPSS统计分析报告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地统计分析报告)

SPSS统计分析案例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研究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研究学号: 姓名: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当属交通通信,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的支出。其中被称为“三高”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以及各项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城镇居民的消费重点已从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了以住、行为代表的新型消费领域,而交通通信费用的增长速度尤为突出!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己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近年来,很多学者在分别对教育、住房、医疗对消费的挤出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李培林指出,今年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但是全国居住价格水平仍然上涨5.6%,远远高于通货膨胀率;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长也几倍于收入的平均增

长;百姓对医疗领域向盈利方面的转化开始强烈不满。教育、医疗和住房三方面支出的过快增长,完全打乱了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在

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计量的方法,将三者综合起来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通信的消费增长速度,并不亚于其他三者,因而本文将交通通信引入该项目的实证研究分析。 二、理论综述 消费的挤出效应,就是指在消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某项消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消费支出下降。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是指居民用于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住房消费支出、子女教育消费支出、家庭人口医疗消费支出、日常生活用品消费支出、旅游娱乐消费支出、交通消费支出,等等。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通信等项目的支出增长很快,而用于衣着、家庭设备、杂项商品等轻纺工业品的支出大幅度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住房、医疗和交通通信等费用支出过高,挤占了居民对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在这里,为研究方便,把中国当前的消费结构分为住房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和其他消费支出五大部分。由于我国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变,随着住房,医疗,教育,交通通信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的提高,会大大增加居民在这些商品或服务上的消费费用,而在短时期内,居民的收人水平相对不变,这必然迫使居民减少对这三种商品或服务以外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 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分析主要是考察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娱乐、居住和其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关系。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与其收入水平、人口结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教育水平甚至社会制度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其中,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越高,而娱乐等高档消费或奢侈品所占比重越低;收入水平越高,则刚好相反。 分析消费结构问题通常有下列两种方法: (1)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占消费品总支出的比重关系来说明问题; (2)通过估计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考察居民对各类消费品“想要消费”的程度,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结构来进行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们主要采取第二种方法。 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Stone 首先提出线性支出系统(LES )用以描述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规律,随后美国经济学家Luch 于1973年对其进行了扩展,并最终形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LES)。目前,ELES 是经济学界研究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 ),X P -(Y X P V i i i i i i ∑+=β i=1,2,3,…n (1) 式(1)中P i 为第i 种商品的价格,V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消费支出,Y 表示居民实际收入,X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 i X i 是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i β表示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下的收入)X P -(Y i i ∑对第i 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或投向需求系数,它应该满足0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城镇居民消费 关键字:城镇消费统计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 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 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 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 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 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 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 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 的比重。因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 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3815840.html,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 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 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 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 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 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 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 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 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 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 支出及构成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城乡居民 正文: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下降到 58.6%,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8.6%下降到52.6%。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进入到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2.6%下降到43%。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表明我国居民花在食品支出方面的钱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2. 实物性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一)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一)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 1993年和1994年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 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 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三、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