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合欢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解郁合欢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郁合欢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解郁合欢汤是什么吗?关于解郁合欢汤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

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解郁合欢汤是什么吗?关于解郁合欢汤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合欢花6克郁金6克沉香1.5克当归6克白芍3克丹参6克柏仁6克山栀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茯神6克红枣5枚橘饼12克

【功能主治】清火解郁,养血安神。治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意乱,身热而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二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解郁合欢汤,我们知道解郁合欢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很好的养生和保健作用,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缓解很多症状,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生活常识分享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付延龄整理)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故成半夏泻心汤。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武汤是什么东西,经常听到却不常看到。真武汤经常在老中医口中听到。人有时候难免会觉得有眩晕的感觉,而真武汤恰恰可以治眩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真武汤,对孕妇而言,真武汤的作用和孕妇十分冲突。还可能产生极坏的影响。下面就告诉大家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 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配方组成】: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功效和作用】: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相信以上内容也样大家对真武汤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如果家中有孕妇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孕妇接触到真武汤,真武汤对孕妇和孕妇腹中的胎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真武汤也可以治咳嗽和腰酸腿软,作用非常大。对人体也很好。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导读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源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在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在妇科病的治疗上,小柴胡汤也有很独特的功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柴胡汤在妇科病中的运用吧!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有17条条文,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差后5篇。其中12条明文指出有发热,有胸胁满痛等症的有9条,该法寓于众法之中,适用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肝胆俱病的柴胡证。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既可疏利肝胆,清散郁热,透邪外出,又可调和肝脾、胃肠、气血、营卫,协调阴阳,畅达气机,通行津液,扶正祛邪。其主要通过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解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以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目的。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之邪,内伤七情引起的妇科疾患。其应用指征是在错综复杂的疾病中只要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情绪异常、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其中一二症或一组确实无误地反映肝脾或肝胃或气血营卫失调,或气机

不畅,肝胆郁热,或邪在半表半里,或病有休作者皆可用之。临床应用甚广,故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调治妇科病最常用的方药,主治的病证最多,且疗效可靠。1.主治热入血室经期,外感风寒后,头痛、发热恶寒,3日后经水净,烦躁,意识模糊,夜间则胡言乱语,食欲欠佳,舌质淡,中有瘀斑,苔厚,脉沉弦。因妇人中风,初起当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七八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以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邪热内传,月经不当停而停,必有瘀血而与邪热相搏,血室瘀阻,气血不通,正邪相争,故使寒如疟状。治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调三焦,助正达邪,使邪从外出,邪去则寒热除,血结自散。以小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焦山楂治疗。单以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尚嫌不足,因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热证,况且热入血室是一种血热证、血瘀证,故加入活血凉血之品更为合拍,也是祛瘀退热法的良好体现。2.崩漏因某些不良精神刺激或感受外邪,使肝胆郁火迫经妄行或肝脾不和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致崩漏。症见月经提前,经期延长,甚至经乱无期,经血淋沥不净或量多,色鲜红,时有血块。伴有头痛或头眩,口苦,心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者,以大剂量小柴胡汤疏达气机,调和肝脾,透热散火,宁血固崩。3.围绝经期诸症有些妇女围绝经期常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月经紊乱、面部潮红、阵汗、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耳鸣、眩晕、食欲不振、口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的神奇功效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备注】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能主治】 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王海燕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王海燕 发表时间:2017-02-21T14:00:14.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作者:王海燕[导读] 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北京 102488)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真武汤加减汤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54.76%)(P<0.05)。临床研究表明, 真武汤加减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真武汤加减;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15-02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2011年2月-2011年8月,我科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服真武汤加减的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CHF心功能在Ⅱ级-Ⅲ级的患者,临床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共84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42 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58~78岁,平均65.32±3.84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7 年,平均11.5±0.6 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7.6~76.5岁,平均63.41±4.13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8年,平均11.2±0.3年。两组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CHF诊断标准和199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重新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阳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或不能平卧,咳吐泡沫痰,面浮肢肿,畏寒肢冷,烦躁汗出,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有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2.1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原发性肾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属于IV级者。 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脂低盐饮食,吸氧,口服利尿剂、ACEI剂、β受体阻滞剂,及正性肌力药地高辛,心率过快者,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0.2~0.4mg。 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汤剂治疗。 药物组成:葶苈子20g,黄芪15g 附子10g(先煎),茯苓10g,白术10g,桃仁 10g,红花 10g,泽泻10g。每日1 剂,早晚各1次。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提高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l级而未达到2级心功能;无效:心功能改善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3.结果 临床总疗效:治疗组42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4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4.7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4.讨论 慢性心功能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劳累过度、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心气亏虚,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滞,出现血瘀;久病由心及肾,阳气渐衰,肾失气化,日久阳虚无力布散津液而致水湿泛滥而发病,出现心悸、喘息、水肿等症状。病性属于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方中附子辛热以温肾阳,干姜以温脾阳,使心脾肾之阳得温,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芍敛阴和营,不但制附子之燥热,而且使阳气有所归根。此方针对病机,标本兼治,共凑温阳化气行水之功。因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该病,方药中葶苈子具有泻肺逐饮的作用,且现代药理表明本品有强心、利尿、加强心机收缩,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2][3],故能强心逐饮,泻肺定喘,恢复心肺功能。故是本方的主药,黄芪补气,利水消肿,桃仁、红花活血通脉;附子温肾通阳,祛寒水;茯苓、白术健脾培土治水,泽泻祛湿下水气;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使心神得安,喘咳得停,气血和畅。本方药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特征,切中病机,因此临床疗效显著。本方在服用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长期应用亦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 [2]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2. [3]吴晓玲,杨裕忠,黄东亮.葶苈子水提物对狗左心主功能的作用[J].中药材,1998,21(5):243,245.

各类花茶功效大全

干花饮用说明 花卉的医用,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药用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有菊花、辛夷、款冬、旋复花等药用方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金银花、菊花、红花、合欢花、茉莉花、素馨花等几十种花卉,对各种花的形态、形状、性味、功效、主治等都一一作了说明。花卉为什么是名副其实的“良药”呢?花卉治病的奥秘何在呢?因为花卉能分泌出芳香物质,如柠檬油、百里香油、肉桂油等。这些物质内还有各种醇、醛、酮、酯等物质,具有杀菌和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近年来国外成立了“香花姻缘”,对患者有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和流感的病人进行治疗。 花卉药用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清热利气、活血化瘀、宽中理气、引血止滞、凉血解毒。 1、千日红:清热散风、保肝潜阳、明目止痛、解毒消肿。 2、七彩菊:疏散风热、保肝明目、清热解毒。 3、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降血降火、消咽利喉。 4、竹叶茶;生津止渴、滋阴清热、消暑解毒、活络利尿无副作用。 5、红花:具有降压、降血脂、改善机体微循环的功能。 6、玉蝴蝶:能清肺热、利咽喉、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咽喉肿痛、 扁桃体炎有很好效果。 7、红雪茶:清心开窍、降低血脂、胆固醇的作用。 8、莲子心:清新定热、活血止血、祛湿清心的功效,对面部色斑、 心火旺盛有良效。 9、百合花:清热、解毒、化痰润肺、清心安神、特别通用阳虚久咳、 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效果明显。 10、粉玫瑰:疏肝解郁、健脾降火等功效,还能养颜美容、降脂减肥。 11、牡丹花:调经活血,行经腹痛。 12、杭白菊:生津止渴、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治一切痛肿恶疮。 13、月季花:活血调经、解毒、消肿、养颜美容 14、茉莉花:理气开郁、辟秽、和中。 15、桂花:化痰散瘀、牙疼、口臭。 16、白雪茶:养肝、疏肝、和胃化痰,调血脂降血压。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

方剂比较-真武汤和实脾散

真武汤 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节课讲到苓桂术甘汤,温化寒湿的第一张方,是个基础方。我们下一个方是真武汤,真武汤是《伤寒论》上的一个方,经方。而且这个方,也是从历史上到现代都很有名的一个名方,所以肯定是Ⅰ类方、重点方了。这个真武汤,从《伤寒论》的方剂命名来看,有用一组君药命名的,有用功效命名的,或者结合主治证命名的。但这个方和前面的青龙汤、白虎汤这些一样,它是用的天上当时命名的五颗星来命名的。因为在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比较盛行,所以各行各业都是用五个星来统率,五行来统率。真武是北方的,在汉以前呢,这五颗星,真武是镇星,北方的镇星,西方的太白星,东方的辰星,中央的穗星,南方的寅惑星。到汉代名称改了,就北方改为真武,当时叫玄武,到清代以后和康熙皇帝的玄烨那个玄,为了避讳就要叫真武,南方朱雀,中央黄龙,东方青龙,西方白虎,这样五个星命名的。从此也看出,《伤寒论》里整个三阴三阳,这个阴阳和五行是有机的结合套起来的。当然现在《伤寒论》里找不到朱雀汤、黄龙汤,是由于汉代以后长久散失,到最后收集整理肯定是不全了。那从这个命名也看(出来)真武汤在《伤寒论》当中,布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真武是北方镇水之神,你看很多县城里修的庙,城北修了个真武庙,都是真武大帝,管水了。北方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从真武汤这个名称来说,它是治寒的,用温热药,温热药治寒。有镇水作用,能治水的,所以从名称可以推导它一个功能。这个方主治证候的病机是阳虚水泛证。阳虚指的是脾肾阳虚,而且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那肾阳虚的表现,简要的讲,畏寒肢厥,也就是说畏寒怕冷,平素就比一般人怕冷,肢厥,容易四肢厥逆。在临床上看这类病人很多在冬天的时候,睡觉一晚上膝盖都睡不热。脾肾阳虚,畏寒肢厥。水湿泛滥呢,它的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它的前提是水湿内停。水湿内停表现呢,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受阳虚的影响,小便不利,阖而不开。小便不利,它水湿就要泛滥。所以从它的共同特点来讲,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可以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这个特点。水湿泛滥有哪些可能性呢?真武汤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是很广的,正是由于它水湿泛滥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下到上,由内到外,产生诸多水湿内停泛滥的表现。我们由上下内外,这个水湿泛滥的一些表现看,水饮向上,上干清阳,造成头部可以眩晕;水气凌心,可以造成心悸,心中悸动;饮邪、寒饮之气上逆,迫肺干胃,引起咳喘呕逆,饮迫肺胃了;寒饮流注肠道造成泄泻。脾肾阳虚,阴寒内停,阴寒之寒性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可以伴随有腹痛。水湿由内向外泛滥,如果泛滥肌表可以出现水肿,水邪浸渍在筋肉,浸渍筋肉里面可以造成肌肉瞤动。张仲景《伤寒论》说到真武汤证,身瞤动,瞤,眨眼睛,就是肌肉像眨眼睛一样,筋肉的跳动。饮邪泛滥阻滞在骨节、经络,可以造成人一时的站立不稳,或者四肢可以出现沉重疼痛,这(是)寒水泛滥,阻滞骨节、经络所造成的。所以从主治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都是寒饮内停以后泛滥到各个部位,泛滥到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可以出现各种表现。那舌象脉象呢,舌质淡是阳虚的表现,舌质胖那是水湿壅滞,我们一般的在诊断学上大家学过了,舌体的胖两种情况居多:一种情况水湿壅滞,一种情况血分热毒充斥,可以造成舌质肿胀。在这里舌质淡,这种胖那是水湿壅滞,水湿壅滞这种胖就显示出嫩的特点。由于舌体胖嫩,和牙齿相挤,这种病程较长,就产生齿印,所以舌质淡胖嫩有齿印是真武汤证水湿内停泛滥的一个舌象上特点。舌苔一般白滑的,这前面和苓桂术甘汤证我们讨论的时候是基本一致的,舌苔可以白滑。那就是说水湿较重了,水湿内停较重了。脉可以沉细,沉细是脾肾阳虚,阳气不足了。所以从这个病机分析来看,根本是一种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表现的病证,表现在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影响到上下、内外,范围很宽。说明这个方它能用于阳虚水泛多种病证。 这个方实际上是个基础方。并不是说你见到这么多阳虚水泛具体出现的这种临床表现都就只用这五味药,而是以它为基础方,针对不同情况异病可以同治,但是随证加减上同中有异,异病同治要同中有异了。当然像我们很多同病异治,异中还有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了。那从病机分析看出来,脾肾阳虚是根本,水泛是标。标本兼顾,治法方面就要温阳利水。这个方体现了温阳利水的功效。方中附子作君药,附子可以温阳。臣药白术、茯苓和生姜,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可以散水。这三味药药性都很平和,共同特点都可以解除水湿为患,针对水湿为患。而且它们作用在水湿方面来说,恰恰体现了三焦分消的特点,体现了治水三焦分消的特点。生姜擅长于温胃散水的了,又能和胃降逆,对呕恶这些它本身有和胃降逆作用,但在这里它可以散水,温散,作用在上焦为主。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它温燥,主要(有)

合欢花的性状特点

合欢花的性状特点 【中药名】合欢花hehuamhua 【别名】合欢米、夜合花、夜合米。 【英文名】Albiziae Flos。 【来源】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初开放的花序或花蕾。前者习称“合欢花”,后者习称“合欢米”。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株高16m,树皮灰褐色,不裂或浅裂。小枝绿棕色,皮孔明显。羽片4~12对,小叶10~30对,镰刀形或长圆形,长6~12 mm,宽1~4mm,先端锐尖,基部截形,中脉极明显偏向叶片的上侧,全缘,有夜晚闭合现象,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头状花序多数,生于新枝的顶端,成伞房状排列。小花粉红色,连同雄蕊长25~50mm。萼版5裂,钟形,长约3 mm。花冠长为萼管的2~3倍,淡黄色,漏斗状,顶端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数,花丝基部连合,花药小,2室,子房上位,花柱丝状,与花丝等长,粉红色。荚果,扁平,带状,长8~10cm,宽1.2~2.5cm。种子8~14,扁平,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生于山谷、平原或栽培于庭园中。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 【采收加工】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或花蕾形成时采收,摊于竹匾内迅速晒干,2~3天后花由红白色转变成黄褐色即可。 【药材性状】合欢花:头状花序,皱缩成团。总花梗长3~4cm,有时与花序脱离,黄绿色,有纵纹,被稀疏毛茸。花全体密被毛茸,细长而弯曲,长0.7~lcm,淡黄色或黄褐色,无花梗或几无花梗。花萼筒状,先端有5小齿;花冠筒长约为萼筒的2倍,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雄蕊多数,花丝细长,黄棕色至黄褐色,下部合生,上部分离,伸出花冠筒外。气微香,味淡。合欢米:米略棒槌状,形细长而弯曲。表面淡黄褐色。花萼和花冠筒上端均5裂;雄蕊多数,花丝极细,下部合生,上部分离,呈错综交织状,而包被于花冠内。气微香。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解郁安神。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临床应用】用量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夜眠不安、抑郁不舒、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跌打损伤、视物不清等症。 【药理研究】抑制神经中枢。 【化学成分】花中鉴定了25种芳香成分,主要芳香成分为反-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芳樟醇(linalool),异戊醇(isopentanol),a-罗勒烯(a-ocime ne)和2,2,4-三甲基噁丁烷(2,2,4- trimethylixetane)等。此外,还含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使用禁忌】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呈黄如柏汁,腰髋弛痛,如有物于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主治黄汗症,而另外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比此方少掉一味“甘草”,所以方名也变得不一样。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去掉甘草的“缓”就是为了让整个药性的力量更猛烈走向四肢末梢。 黄芪桂枝汤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治愈还是有一定功效的,凡事只要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成效,养生亦是如此。通过我们对黄芪桂枝汤的深入了解,会加强我们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力度,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巨大好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药之长”,对五脏之虚均有补养作用,尤功专补气固表。金代张元素《珍珠囊》中说:“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现代研究,黄芪还有强壮中枢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红枣滋养强壮,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二物共煮为汤,既强身健脑,又益气固表,用于气虚多汗者甚宜。 黄芪桂枝汤怎么泡

黄芪桂枝汤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黄芪、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以助药力。加用黄芪和党参,主要是加强补气的功效。手汗过多可能与气虚不能摄津液有关。中药的组成由辩症而来。 黄芪桂枝汤适合哪些人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一般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常常私处寻找黄芪等补品,比如产后的产妇,体质比较虚弱,在补品中常常含有黄芪,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