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建筑

(常州轻工学院 05环艺331 王翠丽 0523613108)摘要: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曾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至今还遗留下许多著名的真实的记录,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人类建造活动的初衷,无非是要创造出一个借以躲避自然界风霜雨雪和野兽侵害的栖身之所。直至今天,这一初衷仍不失为建筑的的最根本的动机。当然,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建造活动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它描述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祠堂、园林、木雕等建筑群

关键词:徽派建筑、祠堂、园林、木雕。

今天看到那些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时,都会发出由衷的,惊叹和赞美。这些古建筑的奇思妙想,和那独特的魅力,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另一个天地去了。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想了解古建筑发生与发展的愿望……

一、祠堂

在徽州的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向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当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归依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

所以,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的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

虽然,我们通常将“祠”与“堂”连用,称作“祠堂”,但其实“祠”与“堂”仍有区别。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应该“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谓的“祠”,是指祭祖先和宗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所谓“堂”,则是宗族成员“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二、木雕

徽州木雕发展的阶段性大体上,明初时承袭秦汉遗风,古拙而又朴素。逐渐形成简朴而略富有变化的风格,用线简练挺拔,粗放刚劲,手法一般都是浮雕成一至二层的浅圆雕,并

借助线刻造型,虽构图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有装饰趣味。

明未清初,西域藏族佛教艺术中缜密,严谨的表现形式渐渐传到东部地区,加上此时徽州本土新安画派兴起,刻书印刷事业继明万历以后一直是兴旺发达,徽派版画在小说,戏剧唱本插图、画谱、墨谱、笺谱以及民间木板画,契约、鸳鸯礼书,纸马等方面大放异彩,这些都给建筑雕刻装饰较大的影响。

还有徽商竞相奢侈,慢慢改变了明代古拙,质朴,简练风格,渐趋细腻、繁复、精巧。手法从一到二层浅浮雕发展到八九层的高深浮雕,并玩上特技,雕刻楼阁亭榭时竞刻门窗可以开关,雕狮与麒麟,竞要眼球能转动。

构图、布局吸取绘画立轴和毛卷式那样完整,而且更加注重情节,戏曲故事,民俗题材,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形体动态更具有生活气息。它们不仅在内容方面吸收和移植徽派版画作品,在技法上也运用线来造型。

木雕在徽派古建筑上通常表现在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栏板上,这是明宅装饰化,大显身手的地方,雕花掇朵,富丽繁华。

有的刻鸾凤麒麟、游龙、仙鹤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有的雕着鸡、鸭、鹅、猪、牛、马、羊寓意六畜兴旺;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刻寿星、八仙、和合二仙。

有的横额和窗栅上还雕刻着仕女饮宴,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图等,体态生动,绚丽多彩,

使人感到趣味盎然。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

动,千状万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徽州木雕初时只是在版刻的基础上加深雕刻

度,形成平面的浅浮雕之感,后逐渐将形象边线

棱角磨去成圆突状,再加深层次表现,尤如墨模

和砚盒盖上的图样,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

的刀法。

雕刻山石,树木和人物、阁楼,行云流水中

注重变化。增强质感,给人以细腻明快,挺劲秀丽的印象。

徽派古建筑木雕装饰味较强,特别是花鸟、虫鱼常见变形较多,人物形象动物动态,以至花草,云头,回纹等之变化,均带有地方色彩,民间风味足、凝聚了徽州民间匠师的智慧。

三、古园林

一代徽商富贾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们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花园,灵巧的徽州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今日名声在外的苏州园林,其中不少名园,便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准,更有者为徽商所见,将徽派园林带到了他乡。留存至今的徽派园林,著名的如位于徽州区唐模的檀干园,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

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

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悬联。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淡雅有致。

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湖心有“镜亭”翼然,“镜亭”虽小,结构却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名不虚传了。

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

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州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对于从平原来的我来说。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水墨画。再徽州大地上.,镶嵌着无数建筑艺术明珠。它闪闪发光,艳耀夺目,向四周辐射。它以自然、古雅、隐蔽的徽派风格,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姚邦藻. 《徽州学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周照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西递的文化遗产 2000年

2、王文天《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

3、常辉《中国乡村旅游地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

4、孙立公《庭院的荣耀》----民居的传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徽派建筑特点及工艺特征

徽派建筑特点及工艺特征 徽派建筑特点: 黛瓦粉墙、马头山墙、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地方特色浓郁。国内最大的傩面雕塑是婺源的一张名片,高耸在街的东广场;牌楼、大型水车挺立在街的西头。街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型民俗表演,十多支民俗表演队,上百演员活跃于街区,几十个节目轮番上演。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馆有江西民间第一馆之称,馆藏宝物5000余件,全面展示了婺源历史、文化。画廊长52米,集书画展览、创作、销售、培训为一体,是婺源书画艺术展示、交流的一个最佳平台。景德镇艺术瓷器精品展销厅、茶楼、珠宝厅等一批既有艺术品位,又有文化内涵的展馆次第落户。街内商家林立:中华美食街区、土特产品街区、工艺品街区、特色民俗服饰街区、娱乐休闲街区、古玩街区等。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

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

中国徽派建筑的精髓解析

中国徽派建筑的精髓解析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 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越来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在住宅方面,他们都想达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 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徽派建筑是 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

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比如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再如其代表符号之一的“天井”,其收集雨水的功能源于早期砖木建筑防火之需要,又契和了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让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家中。反映在“新中式人居”中,天井更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建筑空间完美的体现。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就文化渊源而言,徽派建筑又是“伦理”之宅,强调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在徽派建筑中跃然眼前,长幼尊卑排列有序,忠孝节义渗透其间,成就了“新中式人居”建筑结构的精神内涵。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歙县的青山秀水间,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的详细报告

徽派建筑----美术辅读 【徽派建筑】建筑流派名。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 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 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 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 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 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 "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风 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 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 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 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 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 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 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 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 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 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中国各地建筑差异

北方建筑风格 现在就以质朴敦厚的北方建筑风貌作分析、研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用,以平顶屋居多 南方建筑风格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南北房的住房差异: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建筑材料除了木、砖、石以外,还增加了竹与芦苇。房屋下常用架空的干栏式构造,以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墙薄而窗多的南方建筑形成了轻盈疏透的风格。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以便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同时,黄河中游一带既厚且松的黄土层和茂密的森林也是黄土和木材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火炕与厚重的外墙和屋顶的北方建筑形成了厚重而庄严的风格,与南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北方的庭院平面通常纵深方向大于或等于横切方向,且庭院面积相对较大;南方地区庭院平面通常横切方向大于或等于纵深方向,且面积相对较小。究其原因,当与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较为寒冷,日照角相对较小。通过纵向延展外部空间,可以给周边房屋增加更多的日照,也有利于调节院落周边的小气候。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基本简介: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建筑最初源于东阳,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商力在经商而不在建筑,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亦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1)徽派建筑综述(2)徽派建筑主体构件(3)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三部分内容。具体的内容如下: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

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黟县宏村汪氏始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选居雷岗山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邕溪沿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汪氏先祖认为两条河不在村西汇合然后向南绕村而过,是一大缺陷。南宋德?年间,暴雨引起邕溪改道,同羊栈河汇西绕南,符合汪氏祖的意思。明永乐年间,汪氏祠堂3次聘请风水师何可达对村落进行总体规划。经过10年的努力,将村中一天然泉眼扩掘成半月形塘,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并从邕溪中引西来之水,转向东边流出,以趋大势。明万历年间,又在村南开挖南湖,储”中阳之水”以辟邪;同时将邕溪之水引入村,经九曲十弯,贯穿村中月塘,穿过家家门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塘南湖水系是构成宏村形态的主要特征,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渠引水到各家,预示着全村财源茂盛。 徽派建筑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

我国南北方园林风格比较

我国南北方园林风格比较 中国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北方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又称皇家园林,南方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又称私家园林。从目前私家园林的分布来看,南方多于北方,就园林艺术而言,北方也稍逊于南方。其中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最高。 北方多皇家园林,有皇城禁苑、近郊宫苑和远郊离宫等类型。皇家园林富丽堂皇,气势恢弘,有政务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宗教祭奠区和游览观赏区等功能小区。建筑物问大都有轴线贯通。园内有神山仙岛、玉宇琼阁、极乐梵天,以求长治久安、长生不老。并有塔、牌楼、影壁等建筑物和建筑小品点缀。建筑物上有山水、花卉和人物等苏氏彩画。 南方多私家园林,小巧玲珑,清平淡雅,曲折幽深,多文人情趣,书卷气息。主要建筑物大都有临水或迎面开敞的厅堂,以供宴饮,以便观赏。通过空廊、洞门、格窗、漏墙、屏风等手法,使园内景色既分隔,又互相借景,融成一体。静止的水面,如同镜子,映出倒影,扩大空间感。加上寓意高雅的楹联和匾额,精致古拙的陈设,古木莳花,石影婆娑,诗意画境,深寓其间。 南北方园林比较表格:

3平面布局 南方自然 北方对称 4&5空间尺度和性格 南北园林或是民居、宫殿庙宇建筑,往往与该地方人的性格同构。这里可用“挺秀”和“雄健“分别来概括南北园林建筑形象。

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江南园林呈现的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北方园林则充分利用自然美开拓环境美,“移天缩地于君怀”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北方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懦、道、佛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之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 ?南北园林风格的不同,与各自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反映出南北文化的差异。每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必然在艺术形态或其他方面反射出统一的风格。因为“风格是文化电码的直拉载体,……在所有场合下,风格成为文化的艺术符号。” ?

中式建筑特点

中式建筑体现的产品形态分类 我们所接触和听说的大多数中式建筑分为两派,一是北方的四合院派系,二是南方的 徽式派系。徽派建筑在现世的留存多数只能从修复过后的古村落中寻找到痕迹,而这 些古村落多坐落于山水田园处,这也正说明了一点就是徽派建筑的选址及风水要求。 徽派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 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 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 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 夫和自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 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木鬲)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 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 称为“古建三绝”。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 最高水平。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风火墙”,这种高墙深宅,进门为前庭,中设 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一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风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井得结构为一屋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 隔离,有卧室四间,堂屋有两个第三进,第四进和往后得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徽 州最大得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天井,七十二个门槛窗、一百多个门庭”。 徽派民居: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 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马头墙则演变成了徽派民居的特点。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 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

徽派建筑赏析及其在现代的应用感想

徽派建筑赏析及其在现代的应用感想 简介 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 皇特点 综述 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还有不少古桥、 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中 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 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 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 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 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 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

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主体构件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 头墙。 装饰艺术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一、长城的修筑主要经历了那些朝代,各个朝代又有哪些建筑特征,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自秦朝后,共有十五个朝代修建或维修过长城,分别是: 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 二、故宫的建筑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明清两代的故宫有无建筑艺术上的异同,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三、简述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宏村建筑为例),主要从工艺特整和建筑风格来阐述, 宏村建筑是典型的徽州建筑风格,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古徽州建筑素来以素雅奇巧见称,其色淡雅,粉墙青瓦;其形独具匠心,依山作墙,顺水成溪,墙外山水秀美多情,墙里庭院曲径通幽;并之以复杂多变的架梁构造,精巧繁复的纹饰雕刻,古朴大气的装饰摆设,形成别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 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 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特征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

中式建筑特点

中式建筑特点 好的中式建筑追 求的是“神似”。“中 式建筑不应是简单模 仿建筑符号,而是要突 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 涵和历史底蕴,好的中 式住宅应该是‘神’ 的效仿”。他说,“中 式住宅不能一味全盘照抄老祖宗的东西,那就不是理性的回归而是简单的复古,现在的设计应该吸取中式建筑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扬。”“我们决定在这个项目中要做中式住宅的院落空间,西式别墅的生活流线,这就是我们最后具体产品的要求”。 中式别墅风格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古和拷贝,它也是现代的,这样的建筑才具备发展空间。建筑也是需要文化传承的,没有标识就没有了区分了,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提醒同行不要走入以下误区: 1.不能原样照搬、徽州和的晋商大院建筑的风格等园林或建筑风格。因为这些当地形 成的建筑风格,是与当地的自 然气候等密不可分的,照搬肯 定行不通。 2.不能简单复古,要与 现代生活相结合。也不能生搬

硬套,四合院虽好,可是照搬没有任何意义。要与现代的建筑文化和现代的生活真正全方位的结合,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3.不可生搬硬套外国的或外地的建筑元素。建筑元素要与整体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要考虑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比如南方的院落营造得很美,但是南方日照长,院墙也高,搬到北方就不适合。北方的院落要在通风、采光上加以全面的考虑。 注重南北朝向,更注重围合的院落,注重私密性,注重保温和节能。建筑全部采用传统的黏土砖灰调子,可以唤醒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中式建筑的定义 解码中式住宅:四大流派,三条标准,十个符号。 四大流派风云中式住宅 ●四合院派 特点:该派的特点是继承北方传统的四合院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南方许多地区 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 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 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 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 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 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 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教案资料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宏村独出机杼的艺术布局、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以及其特有的徽派建筑特征,是我国民居艺术的典范,它体现了聚居村落对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尊重。 徽州地处山川丘陵之中,其西北部是黄山山脉。东南部则是天目山和率水,新安江及其支流蜿蜒其间。域内丘陵的面积占十分之九,盆地面积仅占十分之一。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水丰盈。宏村是徽州地区的一个著名村落,处于四围皆山的黟县盆地北缘。 宏村整个村落布局独出机杼。它背依海拔360 米、拥有成片榛林的雷岗;南临新安江末支、羊栈河二水交汇处,所谓“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1)反映了中国古代理想的居住环境选址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模式。宏村是一个“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故被人们称为“牛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满山青翠苍郁的古树为“牛角”,村内鳞次栉比建筑群为“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村边的四座木桥为“牛腿”。(2)村口溪边原有雎阳亭,现亭已毁。旧址旁有一株高18 米、直径1.8 米的红杨和另一株高20 米、直径1 米多的银杏耸立桥头,浓荫覆盖。 宏村的理水艺术是中国传统民居理水的典范。乡土聚居以水为命脉,一是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涝;二是需要生活用水。宏村人不仅利用水来生产、生活,还用来美化环境。宏村的水是由地势较高的村西头引西溪水入村,一条宽近一米的水由西北向东南,九曲十弯,经村中的“月沼”,穿村而

过,最后流向村南的南胡。溪水是村落的水脉,村镇顺溪水走向展开。水圳的一侧就是街巷的青石板路,另一侧则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居民们大多将圳水引入宅内,有的从宅下暗沟中通过,形成徽州民居所特有的“宅园”、“水园”或成为一方养鱼池于前院。宏村的水还可作为消防用水,木构架建筑极易火灾,月沼、南湖的水使之多次免受灾害。水系还调节了小气候,活络着村里街巷空间的形态,形成时而狭长、时而开敞的空间形态。月沼的水是村子的核心,是村民的聚集地,女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 宏村是以汪氏家族为主的聚居村落,整个村落占地28 公顷。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汉末南迁,其后裔遍布江南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约在南宋时迁居到徽州,是为宏村始祖。作为封建社会家族的聚集地,这里的建筑、装饰和布局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儒家的“礼”制。村中的祠堂、书院是居民的精神中心,家族的宗教仪式在这里展开。南湖书院是明末所建的私塾,专供族人子弟授业解惑,以育人才之用。书院占地面积6000 余平方米,建筑高大宏伟,庄严宽敞。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个集市,是村民们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此外,全村跨溪建有四座桥,每座桥形态各异,小巧玲蓉,融于自然,尤其南湖上的那座桥,是村落的一个明显特征。宏村的整体布局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对今天的居住环境的营建仍有许多积极意义。具体归纳如下: 一、选址艺术 《管子·乘马》中就论述了建筑的选址问题:“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田近旱而水用足,下田近水百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徽州民居坐落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地,背山可以抵御寒风,面水可以提供丰富的水源,负阴抱阳则提供了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什么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特点 (2016-03-22 23:27:39) 转载 什么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特点 每次都说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到底什么是徽派建筑呢简单来讲,就是白墙黑瓦,加上一个标志性的马头墙。细化的话,可是有好多呢,那些学建筑的孩子们,有多少论文基于徽派建筑的研究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它的地理位置。徽派的建筑当然主要分布在徽州。可是现在没有徽州这个行政区了,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它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呢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下辖六县: 县府所在地:歙县【今歙县、徽州区、黄山区汤口镇和黄山风景区,及今绩溪县的坦头、大源、金坑和溪头乡部分乡村,今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休宁县璜尖乡、浙江淳安县中洲镇扎源村】 黟县【今安徽省黟县(黄山山脉以北的柯村乡、美溪乡和宏潭乡除外)】 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璜尖乡、板桥乡和花桥乡除外)】 祁门【今安徽省祁门县(西北部安凌镇除外)】 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坦头、大源、金坑和溪头乡部分乡村除外)】 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含休宁县板桥乡和花桥乡)】”——from 维基百科 这些地方,大多都是徽派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人会说,为什么杭州也有蛮多徽派建筑的呢,因为徽州东边一点点就是杭州啊,距离上讲比苏州近多了,当年徽商都是在杭州做生意的,当然会建宅子啊。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也有呢那大概是徽商走南闯北留下的。(也许是后人重建的。吼吼,当我没说)

远山青黛,清水寒鸭,这样的生活,可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心头好 徽派建筑当然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派系。中国传统建筑嘛,你们都知道的,结构统一,严谨,什么等级用什么标准清清楚楚,门槛有多高,门口放石狮还是其他,都是有讲究的。其二,木结构居多,所以特别重视防火。其三,内饰精巧,就是喜欢先抑后扬,外面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里面却费了多少心思。 徽派建筑特点:马头墙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北方差异的主要体现首先,北方的强调的是阳光,而南方强调更多的是通风。虽然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但它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对阳光的利用、对通风条件的改善,都会影响到一系列平面图、剖面图、立体图的设计。北方强调阳光,正因为阳光是它的优势所在。所以说,北方的阳光,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能提供更高的舒适度,同时,又能塑造出一个建筑的阴影、轮廓,也即建筑学上常说的“阳光是真正刻画建筑特色的把式”;南方强调通风,主要通过大量的半室外空间解决。 在绿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设计可以强调其四季变化的特点,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为北方有很多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植物,如乔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红、绿、黄,色彩变化很丰富;而南方,更多强调水的特点,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点状的池塘,同时,在绿化方面,多用花卉来体现其的绿化植被的特色。 在建筑细部,北方在强调阁楼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下室。阁楼可以根据各种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间,同时,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干燥,所以,地下室也利于使用;而南方在这两个方面稍微处于劣势。因为,南方的阁楼在夏天,日晒相当严重,所以,本身的使用是其次,其主要作用在于,为阁楼下面那层空间提供隔热。所以,虽然需要阁楼,但主要不是为了使用,而用来隔热。同时,它的地下室也比较少,原因是气候比较潮,而地下室防潮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如果说绿化植被方面南方稍占上风的话,那么,就建筑细部而言,北方别墅理应稍占上风。南方多风雨,房顶尖,北方冷,房顶平,房子矮 总的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1 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2 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3 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建筑差异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