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婴儿动作发育和他们的中枢神经、身体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婴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婴儿动作发展是有规律的。

下面就是婴儿动作发展大致顺序表:

出生时动作行为和姿势随时变化,仰卧时头可以左右转动。

1个月,全身无规则的反应,仰卧时尝试着抬起头按来。

2个月,垂直位时头能竖直,但不平稳,能拿住放在手里的东西。

3个月,俯卧时以肘支起前半身,手触到玩具时偶尔能抓住。

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从仰卧转到侧卧,手能有意识抓握、摇动玩具。

5个月,坐在父母身上能抓住玩具,能翻身,能拿着东西往嘴里放。

6个月,被扶着两个前臂时可以站的很直,会双手同时握物,能抓住悬挂的玩具。

7个月,能独坐,手能对换玩具,抓住成人的手能站立。

8个月,经训练能支撑爬行,能自己从坐位到卧位。能对敲玩具,会用拇、食指捏细小的东西。

9个月,能扶住栏杆站起,能独自爬,扶着试走。

10个月,能扶栏杆走,独立片刻,扶双手能向前迈步。

11个月,牵一只手能蹲下,能走,会搭一块积木。

12个月,会独走几步,会独自坐下。能从容器中取物。穿脱衣服能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婴儿的动作发展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心理发展又刺激了婴儿的动作发展。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同,大脑中枢神经发育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区别,因此,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也有着早和晚、快和慢、笨拙和灵活等各种差别和个性差异。

一般说来,孩子动作发育和常规标准会有±2个月的差异,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父母不能强

求统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发育特点对他们进行动作训练,使他们的动作灵敏协调,动作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婴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讲义

一、问题导入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 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 1.规律一:首尾规律 是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顺序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种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发展成熟的。也就是说,离头部近的动作先发展,离头部远的动作后发展。这种趋势还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 规律二:近远规律 由身体的中线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是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部的精细动作。也就是说,靠近身体中线部分的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部、手部、腿部、足部的动作。例如,图片中婴幼儿的上肢是从肩头—上臂—肘—前臂—手腕—手—手指组成,所以,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

物体,之后才能慢慢的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3.规律三:大小规律 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从四肢运动发展而言,婴儿一般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婴儿是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视频中的幼儿才会用手指去抓取物体。 4.规律四:正反规律 婴幼儿动作是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先学会朝前走,后来才学会后退走;先学会抓握玩具,然后才学会放玩具;先学会上楼梯后学会下楼梯;先学会从坐位站起来后学会从站位坐下。 5. 规律五:泛化集中规律 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视频中这个手舞足蹈的婴儿,他试图想抓东西,手脚并用,多余动作很多,这种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躯干与四肢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抓到眼前的玩具。 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结果,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结果,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本质,按照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正反规律、泛化集中规律五大规律发展。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2.婴儿发展变化的特征:⑴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 断提高。 ⑵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立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所以在比例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头占身长1/4,成人头占身长1/8。在个涔发睫过程中,会因为成熟出现旧特征消失的现象:如幼儿期乳牙的税落二。 ⑶等待莅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及生理上 出现恒齿等。 3.发展的任务: 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寻找合适的角色,为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完成如下“发展”任务。 ——学习走路。 ——学习食用固体长物。 ——学习说话。 ——学习控制排泄机能。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 ——学习判断是非。 ——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 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婴儿期的发襄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如,新生儿时以天为单位计算;l~3个月时以周为单位计算;4~6个月时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 -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 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昀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如,新生儿期主要是量主外界生活的时期,每天都会有变化;乳儿期是需要成人生活照料较多的时期:婴儿期是学会走路、说话,开始独立活动的时期。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既有明显的差别,又不能截然分开。由一个年龄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年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既有一定顺序,又不是等同的。 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 婴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呼吸系统常以喉部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及算莠耍_面夏面聂否_蘸等;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鼻:婴儿鼻腔相对短小而窄,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鼻黏膜血肿胀,致使鼻腔狭窄,甚至闭塞,婴儿不会张口呼吸,鼻塞会导致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拒抗晚乳。泪管和咽鼓管:婴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毗部,其瓣膜发育不全,因而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囊引起炎症。婴儿的咽鼓管较宽,并且直而短,呈平位,而鼻咽腔开口处较低,故咽部炎症易侵人中耳,引起中耳炎。 喉:婴儿喉腔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脆弱,黏膜F组织较疏松,富于淋巴组织和血管,轻度炎症也易发生喉头狭窄而出现呼吸困难、吉音嘶哑,严重者可发生窒息。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3)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 展的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4718902842.html,//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 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育婴员考试卷及答案1套

育婴员初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题号一二总分 应得分100 实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错选、漏选、多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 1.()是婴儿教育的生理基础。 A、人的大运动的发展 B、人脑的发展 C、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D、人的神经系统的发展 2.()不是安排婴儿运动游戏的依据。 A、婴儿的身心特点 B、季节和设备条件 C、成人的喜好 D、婴儿的健康水平 3.铁、锌与()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 A、钙 B、铝 C、碘 D、肽 4.人体测量学的各个参数属()范畴。 A、营养结局 B、营养状况 C、生长发育指标 D、健康水平指标 5.关于健康水平指标描述全面的是()。 A、生化参数和生活参数 B、生理参数和生活参数 C、营养参数和生理性参数 D、生化参数和生理参数 6.进食气氛包括()两个过程。 A、教育和进食 B、游戏和进食 C、烹调和进食 D、环境布置和气氛营造 7.婴儿摄取的各类食物都有一定的量,即()。 A、食品种类越复杂越适宜 B、膳食经构的科学合理 C、食物要是婴儿喜欢的 D、食品越是贵重,营养价值越高 8.每天应为婴儿选择()以上的食物。 A、4种 B、6种 C、8种 D、10种 9.夏季食谱要考虑的季节因素是()。 A、多选豆制品 B、多选肉、蛋、奶 C、增加含脂肪的食物 D、气温高、出汗多,已清淡为主 10.脱水导致()。 A、钾、钠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B、失水 C、水分摄入不足 D、无尿液排泄 11.睡眠是大脑皮层的()。 A、保护性抑制 B、生理保护 C、生理性保护性抑制 D、物理性保护 12.识别婴儿小便异常的方法是()。 A、望、闻 B、有无异味 C、观察尿量 D、注意观察尿液颜色 13.婴儿新陈代谢旺盛,皮肤易受伤害是因为()。 A、表皮层薄 B、角质皮层薄 C、角化层薄 D、脂肪层厚 14.婴儿生长发育的()是宫内生长发育。 A、次要阶段 B、第一个重要阶段 C、第一个基本阶段 D、主要阶段 15.下列()是宫内生长发育的正确规律。 A、生长速率慢 B、发育、分化、成熟过程不易受损伤 C、母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会影响到胎儿 D、生长速率快 16.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内()变化复杂,需逐周测量才能得到其真实规律。 A、大脑 B、饮食 C、消化系统 D、体重 17、()是婴儿大动作发育的顺序。 A、抬头、坐、立、行、跳、跑等 B、抬头、立、坐、行、跑、跳等 C、抬头、行、立、坐、跳、跑等 D、抬头、坐、立、行、跑、跳等 18、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按照()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A、亲子关系——玩伴关系——群体关系 B、亲子关系——群体关系——玩伴关系 C、玩伴关系——陌生群体关系——亲子关系 D、玩伴关系——亲子关系——群体关系 19、()是0-3岁婴儿情绪、情感的特点。 A、冲动、易变、外露,年龄越大特点越突出 B、冲动、易变、内敛,年龄越小特点越突出 C、冲动、易变、外露,年龄越小特点越突出 D、冲动、易变、内敛,年龄越小特点越突出 20、()是新生儿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意志力。 A、主观意愿 B、母亲的暗示 C、客观条件 D、本能的反射 二、判断题:共40分,每题2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错答、漏答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1、婴儿得水痘的表现是受传染后病毒会潜伏两周才发现。 ()2、轻度肺炎患儿应少饮水,有助痰液稀释。 ()3、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指父母、育婴员的情感和态度对婴儿的正面影响。 ()4、在运用反复性原则时,施教者要从婴儿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来设计发展目标和游戏。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即要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都是从简单、被动、具体朝着较复杂、主动、抽象的方向发展。同时,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按顺序衔接。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投奠定必要基础,若某个阶段发育出现障碍,都会对后一阶段产生阻碍作用。比如:婴儿的大动作发展总星道衛抬头ー-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和顺序进行,这个方向和顺序是不可逆,不可变的。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共同的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例如,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同时,3-6岁幼儿思维又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3岁幼儿的思维带有较大的直觉行动性,四五岁幼儿的思维已经具有典型的具体形象性,到6岁,幼儿已经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

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如身高发展在1岁前发展迅速,由刚出生的50cm左右发展到1岁时的75cm左右,平均增加25cm,而3岁到4岁时,身高发展减缓,由平均97cm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 2. 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面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在某个时期,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就1岁以内婴儿而言,动作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由刚出生的无意识动作发展到有意识地控制肢体,由依靠大人抱到自己站立甚至行走;而语言发展在1岁以内却不明显,到1岁时言语才开始萌芽,能听懂并说出一些简单的词。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对于每个婴幼儿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种种原因,婴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婴幼儿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婴幼儿、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有的幼儿擅长绘画,但数学能力却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婴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例如有的活泼好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等。 (五)发展具有互补性

03岁婴幼儿动作发育规律

0~3岁婴幼儿动作发育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育规律 (1)由上向下,又称上下规律,即先会抬头,然后坐,站立、走路。 (2)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离躯干远处的动作出现,如先出现手臂的动作,然后出现手的精细动作。 (3)由不协调到协调,开始时为了完成某一个动作,如取胸前的玩具,小儿会手舞足蹈,全身肌肉在活动,可是还取不到东西;之后会弯腰,身体向前,轻而易举地取到了东西。 (4)由粗到细,开始时取一小丸,用手一把抓,然后用拇指与其他手指,最后用拇指与食指取物。 幼儿在动作发育过程中有些原始的反射到了应该消退的时候就消退,否则不利于动作的进一步发育。如3个月时,手不再握拳,应该手指放松,为取物创造条件。另外,积极的动作促使发育成熟。如首先向前走,然后学会倒退走;先从坐位到立位,经过一阶段后才从立位坐下。 每个具体动作的发育早晚与父母亲的训练有关,但训练应该与幼儿的年龄相符合,这样可促进动作的发育。相反,过早的训练对幼儿身心发育不利。 什么是动作发育 正常动作发育的进程是以脑形态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以及神经纤维

髓鞘化的时间与程度为基础的,有一定的规律,同时还需要骨骼和肌肉的参与,因而运动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全身的发育密切相关。 运动的发育主要遵循以下规律: 头尾规律 小儿总的动作发育方向是从头至脚,即顺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这一趋势逐渐成熟的,最早是头部的动作,先会抬头,再会转头,以后开始翻身,6个月左右会坐,在后是手臂和手的运动,最后才是站立和行走——腿和脚的控制。 由近及远 动作发育的先后以躯干为中心,越接近中心部位(身体中轴)的动作发育越早,而离中心较远部位的动作发育相对较晚。以上肢为例,先是肩部和上臂动作的发育,接着是肘、腕部,最后手指动作的控制能力才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先大肌肉动作,后小肌肉动作 粗大动作的发育先于精细动作的发育,如先是抬头、翻身、起坐等躯体大动作,手指的抓、捏等精细动作继后之。 先整体动作,后分化动作 小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泛化的,而后逐渐发育成局部的准确的动作。如对于1、2个月的小儿,若将其脸用手帕盖住,则小儿表现为全身的乱动,到了5个月的时候,小儿可表现为双手向脸部乱抓,但不一定能拉下手帕,而到了8个月时,即能迅速而准确地拉掉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016年吉林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已出,笔试时间是:2016年11月5日;面试报名:12月13日-12月16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至8日;大家记好教师考试的时间段,不要忙着备考而忽略了考试时间。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常考点也是重要考点,以下是中公讲师对这一考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们常用“活泼好动”来形容幼儿,即学前儿童常依靠动作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幼儿的动作发展同样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总的来说分为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以及无有规律这五点,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做下了解。 首先,整体到局部,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幼儿动作最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即使是打开瓶盖这样一个手部动作通常动用到腿部动作甚至是脸部动作,而且做得慢且不够准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较快且精准地完成动作,这离不开诸如绘画等活动的练习。 其次,首尾规律,即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根据幼儿动作发展先后顺序,我们常听到“三翻六坐七八爬”这样的谚语。就是说明幼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比如婴儿学习爬行时,也是先靠着手臂匍匐爬行,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跪着爬行。 再者,近远规律,即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更多的是从整个身体出发,先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比如婴儿想要获得悬挂在摇床上方的玩具,先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触碰玩具,然后才用腕和手指去触碰并抓取物体。 接着,大小规律,即从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这里主要指四肢: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等。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子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幼儿的集中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 最后,无有规律,即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意动作指的是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无目的,本能的动作。如婴儿出生后,成人触碰其手指,婴儿对其抓握。幼儿手眼协调的出

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婴儿动作发育和他们的中枢神经、身体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婴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婴儿动作发展是有规律的。 下面就是婴儿动作发展大致顺序表: 出生时动作行为和姿势随时变化,仰卧时头可以左右转动。 1个月,全身无规则的反应,仰卧时尝试着抬起头按来。 2个月,垂直位时头能竖直,但不平稳,能拿住放在手里的东西。 3个月,俯卧时以肘支起前半身,手触到玩具时偶尔能抓住。 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从仰卧转到侧卧,手能有意识抓握、摇动玩具。 5个月,坐在父母身上能抓住玩具,能翻身,能拿着东西往嘴里放。 6个月,被扶着两个前臂时可以站的很直,会双手同时握物,能抓住悬挂的玩具。 7个月,能独坐,手能对换玩具,抓住成人的手能站立。 8个月,经训练能支撑爬行,能自己从坐位到卧位。能对敲玩具,会用拇、食指捏细小的东西。 9个月,能扶住栏杆站起,能独自爬,扶着试走。 10个月,能扶栏杆走,独立片刻,扶双手能向前迈步。 11个月,牵一只手能蹲下,能走,会搭一块积木。 12个月,会独走几步,会独自坐下。能从容器中取物。穿脱衣服能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婴儿的动作发展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心理发展又刺激了婴儿的动作发展。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同,大脑中枢神经发育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区别,因此,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也有着早和晚、快和慢、笨拙和灵活等各种差别和个性差异。 一般说来,孩子动作发育和常规标准会有±2个月的差异,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父母不能强

求统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发育特点对他们进行动作训练,使他们的动作灵敏协调,动作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婴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案 字体:大中小 2014-12-01 10:09:00 公告: [课题名称]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教学重点] 重点:幼儿运动技能发展的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指导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 [教学课时] 4课时(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1、内容导入: 复习旧知识: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运动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运动技能是幼儿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揭示内容 1.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有时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从穿衣、写字、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到操纵机床、飞机等器械的复杂的活动,都包含着运动技能。当各种动作被组织起来并构成了一个连贯性的、整齐的、有明确时间性的完整动作时,可认为是形成了运动技能。在理解运动技能的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运动技能是有组织的、协调的动作系列而不是任意的动作的组合 运动技能与一般的随意做出的动作有所不同,它是将各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其要求组织起来,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 (2)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 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先天的本能活动。这意味着运动技能是需要通

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

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 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 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以从头到脚和从身体中心到边缘的顺序展开的,比如,孩子在能控制他的手指之前就已经能够较好地控制并运用他的胳膊了。由于大脑的发育,婴儿在自主地伸手够物之前便可以利用视觉和听觉对物品进行定位了。 在婴儿有意识地运用双手之前,他必须感觉到自己手的存在。大约在2个月,婴儿开始玩弄自己的手,并且把手放在一起。之后,婴儿会很快习得手和手指的动作技巧。他会首先获得张开五指抓物品的技巧,而这种技巧在婴儿出生时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一旦孩子能够抓住一件物品,他将迅速学会如何长时间抓住不放,还会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并且把物品翻来覆去地探索研究。此后,婴儿将学会把物品捡起,然后再将它们放下。一旦孩子学会了基本的精细动作技巧,他就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从建筑游戏、涂鸦到看书以及随后的乐器演奏。精细动作的发展会使孩子具备独立的能力,他们逐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澡、自己穿衣服。 孩子非常喜欢触摸和玩弄物品。父母应该维持孩子的这种爱好,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提供大量安全、有趣的

物品玩耍。一开始,父母可以轻轻地展开孩子的双手,用不同质地的织物、人造皮革、绉纸板和羽毛来触摸孩子的双手,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触觉的发展。随后,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物品让他拿在手里把玩和探索。不久以后,父母可以给孩子食物,让他拿起来填到嘴里,这样可以让他锻炼新近发展起来的手指运动技巧。或许父母会惊异地发现孩子开始某项活动的时间是如此之早。比方说,一些学步儿童在15个月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蜡笔,在18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画画了。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 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 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1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

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 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

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0—36个月宝宝年龄特征 1、在7周时胎儿有了自发的运动:抬腿、伸手、翻跟头、游泳 2、12——16周左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开始胎动。 3、16—19个周胎儿听力形成,母亲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和身体中各种声音成为他们的听力 练习,然而这个时候孩子最喜欢的还是母语和她的歌声。 4、胎儿逐渐长大,具有记忆和与外界沟通能力。 5、当胎儿要剥离出母体时,其向母体发出一种激素,促使母亲宫缩,最后降生。 1、初生的婴儿就会游泳:他们在水中,通过鼻子呼吸,肺关闭。 2、初生时具有的行为都属于反射:如抓握、行走(6天)、呼吸等 3、出生10分钟时爸爸做鬼脸她也做,但不叫模仿只是找寻类似行为。 4、用啼哭来学习,和引起关注 5、3周时:视觉仍在1米以内(两侧的视网膜不能将物体合而为一,因此看到的物体是双影) 喜欢对比强烈和移动的物体;在看人脸时较清晰,因为大脑自动设计成看人脸学习的模式:能看到母亲的头发和嘴巴。 6、听觉能力很强,和成人相似。喜欢有规律,重复的声音。如同胎儿时母亲的心跳等声音。 喜欢成人的声音,并能记忆长串的词语。婴儿出生4天后就能区别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的差别。 1、做任何事都要哭,哭声代表不同的需求,除了基本以外的需要产生。 2、喂奶空闲时母子之间的交谈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语言的规则。 3、6周时婴儿的喉咙放松,可以在吃饭时呼吸。 4、2个月会笑,但刚开始的微笑不代表友好,只是一种面部表情的练习。但很快成为一种情 绪的代表。

5、2个月时大脑由皮层接管,代表婴儿的“思维”开始发展。 6、视网膜形成三维画面,宝宝看世界时更清晰了。终于看清了母亲的细部特征。 1、腿部力量练习:学习爬行和走之前要练习肌肉的力量。 2、学习抬头:可以控制自己的头部(虽然头很重)趴着抬头。 3、学会滚动,这是爬行的先兆(婴儿逐渐学会了控制上半身的力量)开始了第一次移动。 4、尝试抓握:做到双手抓在一起,逐渐的伸到物体所在的有效位置,可以碰触,但不会用手 主动抓握。 5、可以控制喉、舌、唇发出不同的声音。 6、尝试用咿呀声对话,这是母亲与婴儿对话时的特殊声音非常吸引他,超过成人之间的对话。 7、天生的咿讶学语是婴儿在自学语言,而偷听成人的语言则是婴儿学习语言的方式。 8、了解一定的因果关系如哭来吸引家长,倾听家长的反应,等待家长的到了。 9、有了喜怒哀乐,但还不知道自己是人,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存在 1、学习坐:开始总是向后倾倒(头过重),最后可以平衡姿态,学会独坐。 2、爬行前期:5个月时婴儿开始尝试先爬行,但由于脑部过重许多宝宝出现向后爬行。可是他 们的上半身力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腿部力量还不够。 3、抓技能掌握同时开始了口腔学习阶段。 4、宝宝仍然处在咿讶学语阶段,但他们能分辨你少的词。 5、了解自己是人,但还不能区分陌生人和熟悉的人,主要从人们的面部表情来分别人(笑容 可以获得宝宝更多的好感) 1、开始学习爬行:◎跳跃式◎坐爬◎鸭动式 2、口腔学习帮助他们主动的学习探索事物。 3、初步了解物体的恒在性。 4、开始用眼睛与成人进行交流,解决自己的需求。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备考知识点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这部分的内容是高频考点,往往会以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理解并识记。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刚出生的婴儿用手动一下胳膊,然后整个身体都会动(整体动作);长大一点后,动一下手,手动其他地方不动(局部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千,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

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即"无有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