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创建人:系统管理员总分:100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要求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MYC-1型金属丝杨氏模量测定仪(一套),钢卷尺,米尺,螺旋测微计,重垂等。

三、实验原理

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和应变ΔL/L之比满足

E=(F/S)/(ΔL/L)=FL/(SΔL)

其中E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ΔL/L、S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很小,直接测量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实验原理图如下图:

图1.光杠杆原理图

当θ很小时,,其中l是光杠杆的臂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转过2θ,而且有:

故:,即是

那么,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四、实验内容

1.调节仪器

(1)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的关键部件。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测量

(1)砝码托的质量为m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砝码(可加到3500g),观察每增加500g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

读数ri,然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

(3)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以及光杠杆的臂长。

3.数据处理

(1)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将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

和并求出平均值和误差。

将测得的各量代入式(5)计算E,并求出其误差(ΔE/E和ΔE),正确表述E的测量结果。(2)作图法

把式(5)改写为

(6)

其中,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M是一个常量,若以为纵坐标,Fi为横坐标作图应得一直线,其斜率为M。由图上得到M的数据后可由式(7)计算杨氏模量

(7)

4.注意事项

(1)调整好光杠杆和镜尺组之后,整个实验过程都要防止光杠杆的刀口和望远镜及竖尺的位置有任何变动,特别在加减砝码时要格外小心,轻放轻取。

(2)按先粗调后细调的原则,通过望远镜筒上的准星看反射镜,应能看到标尺,然后再细调望远镜。调目镜可以看清叉丝,调聚焦旋钮可以看清标尺。

5.计算涉及相关公式

五、数据处理

实验内容:用拉伸法测杨氏模量总分值:80 得分:0

★(1) 实验中给定的基本数据如下:一个砝码的质量m=(500±5)g,Δm=5g,ΔD=2mm,ΔL=2mm,Δl=0.5mm

☆(不计分)钢丝直径d(六次测量结果):

☆(4分)金属丝直径的平均值d(单位:mm)=0.307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001 ~ 0.001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四舍五入”取值方式,保留3位小数点),得4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0.001 ~ 0.001之间,得3分

☆(4分)取置信区间p=0.95,那么它的展伸不确定度为Ud0.95(单位:mm)=0.0039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0004 ~ 0.0004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余位进一”取值方式,保留2位有效值),得4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0.0004 ~ 0.0004之间,得3分

☆(4分)金属丝原长L(单位:mm)=1014.1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1 ~ 0.1之间,得4分

☆(4分)光杠杆的臂长l(单位:mm)=71.5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1 ~ 0.1之间,得4分

☆(4分)标尺到平面镜的距离D(单位:mm)=1242.1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1 ~ 0.1之间,得4分

★(2) 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

盘上无砝码):

☆(不计分)根据相关的参数,获得图型信息

★(3) 数据处理

i 0 1 2 3

bi= Li-L(i+4)(cm) 4.70 4.71 4.75 4.79

Bi值

每空正确,在-0.01 ~ 0.01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四舍五入”取值方式,保留2位小数点),得4分

每空正确在-0.01 ~ 0.01之间,得3分

☆(12分)其平均值b'(单位:cm)=4.74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0.01 ~ 0.01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四舍五入”取值方式,保留2位小数点),得12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0.01 ~ 0.01之间,得10分

☆(8分)取p=0.95,那么b的展伸不确定度为Ub0.95(单位:cm)=6.5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10% ~ 10%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余位进一”取值方式,保留2位有效值),得8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10% ~ 10%之间,得6分

☆(12分)根据杨氏模量的计算公式,求得杨氏模量平均值E'(单位:)=1.96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5% ~ 5%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四舍五入”取值方式,保留3位有效值),得12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5% ~ 5%之间,得10分

☆(10分)又根据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那么有不确定度(单位:)=0.033

评分规则:

实际测量偏差在-10% ~ 10%之间,有效数字正确(按照“余位进一”取值方式,保留2位有效值),得10分

实际测量偏差在-10% ~ 10%之间,得8分

☆(2分)取置信区间p=0.95,则杨氏模量的最终结果写成(单位:)=1.96±0.03评分规则:

表达形式正确,得2分

表达形式错误,得0分

六、思考题总分值:10

第1题、(总分值:5 本题得分:0)

1.利用光杠杆把测微小长度△L变成测b,光杠杆的放大率为2D/L,根据此式能否以增加D减小来提高放大率,这样做有无好处?有无限度?应怎样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能增加D减小来提高放大率,这样做有好处,因为将微小量扩大有利于减小误差。不过这样做是有限度的,由于当θ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近似等于tanθ了。所以应在减小误差和

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2题、(总分值:2 本题得分:0)

2.实验中,各个长度量用不同的仪器来测量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使用不用仪器来测量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测量误差,这主要是误差均原理的要求,更加合理地测量。

第3题、(总分值:3 本题得分:0)

3.用逐差法处理本实验数据有何优点?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本实验中使用的逐差法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实验数据的利用率,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九、实验总结共10 分,得0 分

十、原始数据

十一、教师评语:

金属的杨氏模量的测量

金属的杨氏模量的测量 当固体受外力作用时,它的体积和形状将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形变。当外力不太大时,物体的形变与外力成正比,且外力停止作用物体立即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当外力较大时,物体的形变与外力不成比例,且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形变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范性形变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内应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的缘故。如果再继续增大外力,物体内产生的内应力将会超过物体的强度极限时,物体便被破坏了。 固体材料的弹性形变可以分为纵向、切变、扭转、弯曲等,对于纵向弹性形变可以引入杨氏模量来描述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杨氏模量是反映材料形变与内应力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杨氏模量越大,越不易发生形变。杨氏模量一般只与材料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其几何形状无关。材料杨氏模量测量方法很多,有静态法和动态法。对于静态法来说,又可分为拉伸法和弯曲法。 I .拉伸法测定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拉伸法测定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2. 掌握几种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不确定度的分析和计算。 3. 进一步掌握逐差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的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量仪、螺旋测微器、钢卷尺、读数显微镜装置等。 【实验原理】 一、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设有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为L,截面积为S ,将其上端紧固, 下端悬挂质量为m的砝码。当金属丝受外力F= mg作用而发生形变L时,金属丝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内应力RS,其应变为LL,根据虎克

定律有: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应力 F 「S 与产生的应变成正比,即 Fl S L 式中E 为比例恒量,将上式改写为 L F EwlL 其中E 为该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又称杨氏模量) 变的应力。实验证明,杨氏模量 E 与外力 F 、金属丝的长度L 、横截面积S 的 大小无关,它只与制成金属丝的材料有关。 1 若金属丝的直径为d ,则S = - Q ?d 2 ,将其代入(I .2 )式中可得 4 4F L 二 d 2 .丄 (I .3 )式表明,在长度、直径和所加外力相同的情况下,杨氏模量大的金属丝 伸长量较 小,杨氏模量小的金属丝伸长量较大。 因此,杨氏模量反映了材料抵抗 外力引起的拉伸(或压缩)形变的能力。实验中,测量出 F 、L 、d 和厶L 值就 可以计算出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E 。其中F 、L 、d 都可用一般方法测得,唯有 L 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量,约 10‘mm 数量级,用普通量具如钢尺或游标卡尺 是难以测准的。因此,实验的核心问题是对微小变化量 L 的测量。在本实验 中用读数显微镜测量(也可利用光杠杆法或其他方法测量) 二、杨氏模量测量仪 杨氏模量测量仪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一个较重的三脚底座上固定有两 根立柱,支柱上端有横梁,中部紧固一个平台,构成一个刚度极好的支架。整个 支架受力后变形极小,可以忽略。通过调节三角底座的水平调节螺母13使整个支 架铅直。待测样品是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约 90Cn )O 金属丝上端用上端紧 固座2夹紧并固定在上横梁上,钢丝下端也用一个钳形平台5夹紧并穿过平台的中 心孔,使金属丝自由悬挂。钢丝的总长度 L 就是从上端固定座2的下端面至钳形 平台5的上端面之间的长度。钳形平台5下方的挂钩上挂一个砝码盘,当盘上逐次 加上一定质量的砝码后,钢丝就被拉伸,标尺刻线6也跟着下降。读数标尺9相对 (I .1 ) (I .2 ) ,在数值上等于产生单位应 (I ?3 )

弹性模量测量方法

弹性模量测量方法 点击次数:3972 发布时间:2010-10-22 弹性模量测量方法最简单的形变是线状或棒状物体受到长度方向上的拉 力作用,发生长度伸长。设金属丝(或杆)的原长为L,横截面积为S,在弹性限度内的拉力F作用下,伸长了L。比值F/S为金属丝单位横截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做胁强(或应力),相对伸长量L/L叫胁变(或应变)。据虎克定律,胁强和胁变成正比,即: (1) 比例系数: (2) E叫做物体的弹性模量(或称杨氏模量)。E的大小与物体的粗细、长短等形状无关,只决定于材料的性质,它是表示各种固体材料抗拒形变能力的重要物理量,是各种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选择构件用材必须考虑的重要力学参量。 任何固体在外力作用下都会改变固体原来的形状大小,这种现象叫做形变。一定限度以内的外力撤除之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有静态测量法、共振法、脉冲传输法等,其中以共振法和脉冲法测量精度较高。杨氏弹性模量的静态测量法就是在物体加载以后,测出物体的应力和应变,根据一定的计算式得到E值,主要有拉伸法、梁弯曲法等。 用力F作用在一立方形物体的上面,并使其下面固定(如图一),物体将发生形变成为斜的平行六面体,这种形变称为切变,出现切变后,距底面不同距离处的绝对形变不同(AA'>BB'),而相对形变则相等,即弹性模量测量方法(6-3) 式中称为切变角,当值较小时,可用代替,实验表明,一定限度内切变角与切应力成正比,此处S为立方体平行于底的截面积,现以符号表示切应力,则 (6-4) 比例系数G称切变模量。 测量切变模量的方法有静态扭转法、摆动法。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固体杨氏弹性模量的一种方法。 2.掌握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光杠杆法原理和仪器的调节使用。 3.学会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逐差法。 弹性模量测量方法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仪、尺读望远镜、光杠杆、水准仪、千分尺、游标卡尺(精度0.02mm)及1kg砝码9个。 实验的详细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尺读望远镜由望远镜和标尺架组成,望远镜的仰角可由仰角螺钉调节,望远镜的目镜可以调节,还配有调焦手轮。杨氏模量仪是一个较大的三脚架,装有两根平行的立柱,立柱上部横梁中央可以固定金属丝,立柱下部架有一个小平台,用于架设光杠杆。小平台的位置高低可沿立柱升降、调节、固定。三脚架的三个脚上配有三个螺丝,用于调节小平台水平。

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教学文案

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

实验题目:用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5-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 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 和应变ΔL/L 之比满足 E=(F/S )/(ΔL/L )=FL/(S ΔL ) 其中E 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 、ΔL/L 、S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 很小,直 接测量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 实验原理图如右图: 当θ很小时,l L /tan ?=≈θθ,其中l 是光杠杆的臂 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 线转过2θ,而且有: 故:)2(D b l L =?,即是) 2(D bl L =? 那么Slb DLF E 2= ,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 调节仪器 (1) 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 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 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 面共面。

(3) 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 的关键部件。光杠杆的镜面 (1)和刀口(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 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 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 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 测量 (1) 砝码托的质量为m 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 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 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 砝码(可加到3500g ),观察每增加500g 时望远镜中标尺上 的读数r i ,然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r ’i ,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 i r 。 (3) 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 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 ,以及光杠杆的臂长l 。 3. 数据处理 (1) 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 ,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将i r 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 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040r r b -=,151r r b -=,262r r b -=和373r r b -=并求出平均值和误差。 将测得的各量代入式(5)计算E ,并求出其误差(ΔE/E 和ΔE ),正确表述E 的测量结果。 (2) 作图法 把式(5)改写为 i i i MF SlE DLF r ==)/(2 (6)

用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2.掌握光杠杆法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原理;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4.学会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结果的正确表达; 【实验仪器】 YWC-1杨氏弹性模量测量仪(包括望远镜、测量架、光杠杆、标尺、砝码) 钢卷尺(0-200cm , )、游标卡尺(0-150mm,、螺旋测微器(0-150mm, 【实验原理】 在外力作用下,固体所发生的形状变化成为形变。它可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两种。本实验中,只研究金属丝弹性形变,为此,应当控制外力的大小,以保证外力去掉后,物体能恢复原状。 最简单的形变是金属丝受到外力后的伸长和缩短。金属丝长L ,截面积为S ,沿长度方向施力F 后,物体的伸长L ?,则在金属丝的弹性限度内,有: F S E L L =? 我们把E 称为杨氏弹性模量。 如上图: ??? ????=?≈=?ααα2D n tg x L n D x L ??=??2 (02n n n -=?) n x d FLD L n D x d F L L S F E ??=?=?=228241ππ 真实测量时放大倍数为4倍,即E=2E 【实验内容】 <一> 仪器调整 1、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调节水平; 2、平面镜镜面放置与测定仪平面垂直; 3、将望远镜放置在平面镜正前方左右位置上;

4、粗调望远镜:将镜面中心、标尺零点、望远镜调节等高,望远镜的缺口、准星对准平面镜中心,并能在望远镜外看到尺子的像; 5、调节物镜焦距能看到尺子清晰的像,调节目镜焦距能清晰的看到叉丝; 6、调节叉丝在标尺cm 2±以内,并使得视差不超过半格。 <二>测量 1、 记下无挂物时刻度尺的读数0n ; 2、依次挂上100g 的砝码,8次,计下7654321,,,,,,n n n n n n n ; 3、依次取下100g 的砝码,8次,计下n 0‘,' 7'65'4'3'2'1,,,,,,'n n n n n n n ; 4、用米尺测量出金属丝的长度L (两卡口之间的金属丝)、镜面到尺子的距离D ; 5、用游标卡尺测量出光杠杆x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出金属丝直径d 。 <三>数据处理方法——逐差法 1. 实验测量时,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最接近于真值。但是简单的求一下平均还 是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多采用逐差法来处理这些数据。 2. 逐差法采用隔项逐差: 4 )()()()(37261504n n n n n n n n n -+-+-+-=? 3. 注:上式中的n ?为增重400g 的金属丝的伸长量。 【实验数据记录处理】 【结果及误差分析】 1. 光杠杆、望远镜和标尺所构成的光学系统一经调节好后,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可 在移动,否则,所测的数据将不标准,实验又要重新开始; 2. 不准用手触摸目镜、物镜、平面反射镜等光学镜表面,更不准用手、布块或任 意纸片擦拭镜面;

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

实验题目:用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5-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 法 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 和应变ΔL/L 之比满足 E=(F/S )/(ΔL/L )=FL/(S ΔL ) 其中E 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 、ΔL/L 、S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 很小,直接测量 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 实验原理图如右图: 当θ很小时,l L /tan ?=≈θθ,其中l 是光杠杆的臂 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 转过2θ,而且有: 故:)2(D b l L = ?,即是)2(D bl L =? 那么Slb DLF E 2= ,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 调节仪器 (1) 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 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 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 的关键部件。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 (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 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 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 测量 (1) 砝码托的质量为m 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 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 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 砝码(可加到3500g ),观察每增加500g 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读数r i ,然 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r ’i ,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i r 。 (3) 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 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 ,以及光杠杆的臂长l 。 3. 数据处理 (1) 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 ,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将i r 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 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040r r b -=,151r r b -=,262r r b -=和373r r b -=并求出平均值和误差。 将测得的各量代入式(5)计算E ,并求出其误差(ΔE/E 和ΔE ),正确表述E 的测量结果。 (2) 作图法 把式(5)改写为 i i i MF SlE DLF r ==)/(2 (6)

实验6 杨氏模量的测定(拉伸法)

一、拉伸法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2. 掌握光杠杆法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原理 3. 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学会用逐差法或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 5. 学会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结果的正确表达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仪如图 所示,主要由实验架和望远镜系统、数字拉力计、测量工具(图中未显示)组成。 标尺 金属丝 望远镜 拉力传感器 数字拉力计 光杠杆 施力螺母 水平卡座 垂直卡座 图 2-6-1 杨氏模量系统示意图 1. 实验架 实验架是待测金属丝杨氏模量测量的主要平台。金属丝通过一夹头与拉力传感器相连,采用螺母旋转加力方式,加力简单、直观、稳定。拉力传感器输出拉力信号通过数字拉力计显示金属丝受到的拉力值。光杠杆的反射镜转轴支座被固定在一台板上,动足尖自由放置在夹头表面。反射镜转轴支座的一边有水平卡座和垂直卡座。水平卡座的长度等于反射镜转轴与动足尖的初始水平距离(即小型测微器的微分筒压到0刻线时的初始光杠杆常数),该距离在出厂时已严格校准,使用时勿随意调整动足与反射镜框之间的位置。旋转小型测微器上的微分筒可改变光杠杆常数。实验架含有最大加力限制功能,实验中最大实际加力不应超过13.00kg 。

2. 望远镜系统 望远镜系统包括望远镜支架和望远镜。望远镜支架通过调节螺钉可以微调望远镜。望远镜放大倍数12倍,最近视距0.3m ,含有目镜十字分划线(纵线和横线)。望远镜如图所示。 图2-6-2 望远镜示意图 3. 数字拉力计 电源:AC220V ±10%,50Hz 显示范围:0~±19.99kg (三位半数码显示) 最小分辨力:0.001kg 含有显示清零功能(短按清零按钮显示清零)。 含有直流电源输出接口:输出直流电,用于给背光源供电。 数字拉力计面板图: 图 2-6-3 数字拉力计面板图 4. 测量工具 【实验原理】 分划线 视度调节手轮 调焦手轮 物镜 O 型连接圈

动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6. 动弹性模量试验 6.0.1 本方法适用于采用共振法测定混凝土动弹性模量。 6.0.2 动弹性模量试验采用尺寸为100mm×100mm×100mm的棱柱体试件。6.0.3 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共振法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测定仪输出频率可调节范围应为(100—200)Hz,输出功率应能使试件产生受迫振动。 2 试件支撑体应采用厚度为20mm的泡沫塑料垫,宜采用表观密度为(16—18)Kg/m3的聚苯板 3 称量设备的最大量程应为20kg,感量不应超过5g。 6.0.4 试验步骤 1 首先应测量试件的质量与尺寸。试件的质量应精确至0.01kg,尺寸的测量应精确至1mm。 2 测定完试件的质量和尺寸后,应将试件放置在支撑体中心位置,成型面应向上,并应将激振换能器的测杆轻轻的压在试件长边侧面中线的1/2处,接收换能器的测杆轻轻的压在试件长边侧面中线距端面5mm处。在测杆接触试件前,宜在测杆于试件接触面涂一薄层黄油或凡士林作为耦合介质,测杆压力的大小应以不出现噪音为准。 3 放置好测杆后,应先调整共振仪的的激振功率和接收增益旋钮至适当位置,然后变换激振频率,并应注意观察指示电表的指针偏转。当指针偏转为最大时,表示试件到达共振状态,应以这时所示的共振频率作为试件的基频振动频率。每一次测量应重复测量两次以上。当两次连续测值之差不超过两个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0.5%时,应取这两个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件的基频振动频率。 4 当用示波器作为显示的仪器时,示波器的图形调成一个正圆时,应将接收换能器移至距试件端部0.224倍试件长处,当指示电表示值为零时,应将其作为真实的共振峰值。 6.0.5 试验结果计算及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动弹性模量应按下式计算: =13.244×10-4×WL3f2/a4 E d ——混凝土动弹性模量(Mpa); 式中:E d a——正方形截面试件的边长(mm);

(完整版)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以测定钢丝的杨氏模量; 2. 掌握有效数字的读取、运算以及不确定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3. 掌握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4. 了解选取合理的实验条件,减小系统误差的重要意义. 实验仪器 YMC-l 型杨氏模量测定仪,如图所示(包括光杠杆、镜尺装置);量程为3m 或5m 钢卷尺;0-25mm 一级千分尺;分度值0.02mm 游标卡尺;水平仪;lkg 的砝码若干. 1.标尺 2.锁紧手轮 3.俯仰手轮 4.调焦手轮 5.目镜 6.内调焦望远镜 7.准星 8.钢丝上夹头 9.钢丝 10.光杠杆 11.工作平台 12.下夹头 13.砝码 14.砝码盘 15.三角座 16.调整螺丝. 实验原理 设一粗细均匀的钢丝,长度为L 、横截面 积为S ,沿长度方向作用外力F 后,钢丝伸长了ΔL .比值F /S 是钢丝单位横截面积上受到的作用力,称为应力;比值ΔL /L 是钢丝的相对伸长量,称为应变.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钢丝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F L E S L ?= 或 //F S E L L =? 式中E 称为杨氏模量,单位为 N·m -2,在数值上等于产生单位应变的应力. 由上式可知,对E 的测量实际上就是对F 、L 、S 、ΔL 的测量.其中F 、L 和S 都容易测量,而钢丝的伸长量ΔL 很小,很难用一般的长度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因此ΔL 的准确测量是本实验的核心问题. 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放大法实现对钢丝伸长量ΔL 的间接测量.光杠杆是用光学转换放大的方法来实现微小长度变化的一种装置.它包括杠杆架和反射镜.杠杆架下面有三个支脚,测量时两个前脚放 在杨氏模量测定仪的工作平台上,一个后脚放在与钢丝下夹头相连的活动平台上,随着钢丝的伸长(或缩短),活动平台向下(或向上)移动,带动杠杆架以两个前脚的连线为轴转动. 设开始时,光杠杆的平面镜竖直,即镜面法线在水平位置,在望远镜中恰能看到标尺刻度s 0.当待测细钢丝受力作用而伸长ΔL 时,光杠杆的后脚下降ΔL ,光杠杆平面镜转过一较小角度θ,法线也转过同一角度θ,反射线转过2θ,此 时在望远镜中恰能看到标尺刻度s 1(s 1为标尺某一刻度). 由图可知 2 tan L d θ?= ,1011tan 2s s s d d θ-?== 式中,d 2为光杠杆常数(光杠杆后脚尖至前脚尖连线的垂直距离);d 1为光杠杆镜面至标尺的距离. 由于ΔL << d 2,Δs << d 1 ,偏转角度θ很小,所以近似地有 θtan ≈θ2d L ?= ,θ2tan θ2≈1 101d s d s s ?=-= 由此可得 2 1 2d L s d ?= ? 实验中,外力F 由一定质量的砝码的重力产生,即F =mg ,钢丝横截面积为S =πD 2/4 (D 是钢丝直径),代入可得杨氏模量的计算公式: 1 228mgLd E D d s = π? 其中2d 1/ d 2为放大倍数,为保证大的放大倍数,实验时应有较大的d 1(一般为2m )和较小的d 2(一般为0.08m 左右). 将待测钢丝直径D 和原长L 、光杠杆镜面至标尺的距离d 1、光杠杆常数d 2、砝码产生的拉力mg 、以及对应的Δs 测出,便可计算出钢丝的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 用千分尺测量钢丝的直径D ,在不同方位测六次,计算其不确定度; 2. 用钢卷尺对钢丝的原长L (从支架上端钢丝上夹头开始到平台夹钢丝的下夹头之间的距离)及平面镜与标尺的距离d 1各测一次; 3. 用游标卡尺测量光杠杆常数d 2一次; 4. 采用逐个增加砝码和减去砝码的方法测量钢丝的伸长量,用逐差法求Δs 及其不确定度; 5. 计算钢丝的杨氏模量E 及其不确定度,表达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1. 杨氏模量测定仪的调整 (1) 将待测钢丝固定好,调节杨氏模量仪的底脚螺丝,使两根支柱竖直,工作平台水平,并预加1-2块砝码使钢丝拉直; (2) 将光杠杆的两前脚放在工作平台的沟槽中,后脚放在下夹头的平面上,调整平面镜使镜面铅直. (3) 调节望远镜,使镜筒轴线水平,将其移近至工作平台,调节镜筒高度使其和平面镜等高,调好后将望远镜固定在 支架上. 调整到平面镜法线和望远镜轴线等高共轴. (4) 移动望远镜支架距平面镜约2 m 处,调整标尺,使其竖直并与望远镜轴线垂直,且标尺0刻线与轴线等高. (5) 初步寻找标尺的像,从望远镜筒外观察平面镜中是否有标尺或镜筒的像,若没有,则左右移动望远镜、细心调节 平面镜倾角,直到在平面镜中看到镜筒或标尺的像. (6) 调节望远镜找标尺的像.先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再调节调焦手轮,左右移动支架或转动方向,直到在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标尺刻线和十字叉丝. 杠杆架 反射镜 固定平台 砝码 光杠杆结构图 θ θ 光杠杆 望远镜 标尺 s 0 s 1 d 1 d 2 ΔL θ θ Δs

大学物理实验-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

实验题目:用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 13+39+33=85 实验目的:采用拉伸法测定杨氏模量,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地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 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量仪(包括光杠杆,砝码,望远镜,标尺),米尺,螺旋测微计。 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 和应变ΔL/L 之比满足 E=(F/S )/(ΔL/L )=FL/(S ΔL ) 其中E 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 、ΔL/L 、S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 很小,直接测量 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 实验原理图如右图: 当θ很小时,l L /tan ?=≈θθ, 其中l 是光杠杆的臂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 转过2θ,而且有: D b =≈θθ22t a n 故: ) 2(D b l L = ?,即是) 2(D bl L =? 那么Slb DLF E 2= ,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 定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 调节仪器 (1) 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 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 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 的关键部件。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 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 测量 (1) 砝码托的质量为m 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 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 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 砝码(可加到3500g ),观察每增加500g 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读数r i ,然 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r ’i ,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i r 。 (3) 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 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 ,以及光杠杆的臂长l 。 3. 数据处理 (1) 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 ,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将i r 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 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040r r b -=,151r r b -=,262r r b -=和373r r b -=并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步骤。抗弯拉弹性模量是以 1/2抗弯拉强度时的加荷为准。 2、每组6根同龄期同条件制作的试件,3根用于测定抗弯拉强 度,3根则用作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3、试验步骤 (1)至试验龄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用湿布覆盖, 避免其湿度变化。清除试件表面污垢,修平与装置接触的 试件部分(对抗弯拉强度试件即可进行试验)。在试件上 下面即成型时两侧面)戈U出中线和装置位置线,在千分 表架共四个脚点处,用于毛巾先擦干水分,再用 502胶 水粘牢小玻璃片,量出试件中部的宽度和高度,精确至 1mm。 (2)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使成型时的侧面朝天上, 千分表架放在试件上,压头及支座线垂直于试件 中线且无偏心加载情况,而后缓缓加上约1kN压 力,停机检查支座等各接缝处有无空隙(必要时需加金属

薄垫片),应确保试件不扭动,而后安装千分表,其触 电及表架触点稳立在小玻璃片上。 (3)取抗弯拉极限荷载平均值的 1/2 为抗弯拉弹性模 量试验的荷载标准(即F0.5)进行5次加卸荷载循环,由 1kN 起,以 0.15Kn/s-0.25Kn/s 的速度加荷, 至 3kN 刻度处停机(设为 Fo ),保持约 30s (在此段 加荷时间中,千分表指针应能起动,否 则应提高Fo至4kN等),记下千分表读数△ o, 而后 继续加至F0.5,保持约30s,记下千分表读数△ 0.5;再以同样速度卸荷至 1kN,保持约30s,为第一 次循环。 (4)同第一次循环,共进行五次循环,取第五次循环 的挠度值相差大于 0.5g时,须进行第六次循环, 直到两次相邻循环挠度值之差符合上述要求为止,取最后 一次挠度值为准。 ( 5)当最后一次循环完毕,检查各读数无误后,立即 去掉千分表,继续加荷直至试件折断,记下循环 后抗弯拉强度f‘ f观察断裂面形状和位置。如 1 > 断面在三分点外侧,则此根试件结果无效;如有两根试件 结果无效,则该组试验无效。

物理实验报告 - 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实验名称: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 一、引言: 金属杨氏弹性模量是反映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难易程度的重要物理量。 二、实验目的: 1.学会用光杠杆法测量杨氏弹性模量; 2.掌握光杠杆法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原理;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三、实验原理: 在外力作用下,固体所发生的形状变化成为形变。它可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两种。本实验中,只研究金属丝弹性形变,为此,应当控制外力的大小,以保证外力去掉后,物体能恢复原状。 最简单的形变是金属丝受到外力后的伸长和缩短。金属丝长L,截面积为S,沿长度方向施力F后, ,则在金属丝的弹性限度内,有: 物体的伸长L ,. 我们把Y称为杨氏弹性模量,单位N/m2 S=,则有Y= b

如上图: , 解出: 四、实验仪器: 杨氏弹性模量测量仪,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钢卷尺,望远镜 五、实验内容: 仪器调整 加重2kg 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调节水平;平面镜镜面放置与测定仪平面垂直;将望远镜放置在平面镜正前方左右位置上;粗调望远镜:将镜面中心、标尺零点、望远镜调节到等高,望远镜上的缺口、准星对准平面镜中心,并能在望远镜上方看到尺子的像;细调望远镜:调节目镜焦距能清晰的看到叉丝,并先调节物镜焦距找到平面镜,然后继续调节物镜焦距并能看到尺子清晰的像。 测量 计下加重2kg 时刻度尺的读数 n ;依次挂上kg 1的砝码,七次,计下 7 654321,,,,,,n n n n n n n ;依次取下 kg 1的砝码,七次,计下' 7'65' 4' 3' 2' 1,,,,,,' n n n n n n n ;用米尺测量出金属丝的长度L (两卡口之间的金属 丝)、镜面到尺子的距离D ;用游标卡尺测量出光杠杆x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出金属丝直径d 。 六、实验记录:

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杨氏模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应用。 2. 掌握各种长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3. 学习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仪器】 MYC-1型金属丝杨氏模量测定仪(一套)、钢卷尺、米尺、螺旋测微计、重垂、砝码等。 【实验原理】 一、杨氏弹性模量 设金属丝的原长L ,横截面积为S ,沿长度方向施力F 后,其长度改变ΔL ,则金属丝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作用力F/S 称为正应力,金属丝的相对伸长量ΔL/L 称为线应变。实验结果指出,在弹性范围内,由胡克定律可知物体的正应力与线应变成正比,即 L L Y S F ?= (1) 则 E L L S F Y ?= (2) 比例系数E 即为杨氏弹性模量。在它表征材料本身的性质,Y 越大的材料,要使它发生一定的相对形变所需要的单位横截面积上的作用力也越大。Y 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帕斯 卡,记为Pa (1Pa =12m N ;1GPa =910Pa )。 本实验测量的是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如果钢丝直径为d ,则可得钢丝横截面积S 42d S π= 则(2)式可变为 E L d FL Y ?=24π (3) 可见,只要测出式(3)中右边各量,就可计算出杨氏弹性模量。式中L (金属丝原长)可由米尺测量,d (钢丝直径),可用螺旋测微仪测量, F (外力)可由实验中钢丝下面悬挂的砝码的重力F=mg 求出,而ΔL 是一个微小长度变化(在此实验中 ,当L ≈1m时, F 每变化1kg 相应的ΔL 约为mm)。因此,本实验利用光杠杆的光学放大作用实现对钢丝微小伸长量ΔL 的间接测量。 二、光杠杆测微小长度变化 尺读望远镜和光杠杆组成如图2所示的测量系统。光杠杆系统是由光杠杆镜架与尺读望远镜组成的。光杠杆结构见图2(b )所示,它实际上是附有三个尖足的平面镜。三个尖足的边线为一等腰三角形。前两足刀口与平面镜在同一平面内(平面镜俯仰方位可调),后足在前两足刀口的中垂线上。尺读望远镜由一把竖立的毫米刻度尺和在尺旁的一个望远镜组成。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21----用拉伸法测杨氏模量

实验21 用拉伸法测杨氏模量 林一仙 1 实验目的 1)掌握拉伸法测定金属杨氏模量的方法; 2)学习用光杠杆放大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的方法; 3)学习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2 实验原理 … 相关仪器: 杨氏模量仪、光杠杆、尺读望远镜、卡尺、千分尺、砝码。 杨氏模量 任何固体在外力使用下都要发生形变,最简单的形变就是物体受外力拉伸(或压缩)时发生的伸长(或缩短)形变。本实验研究的是棒状物体弹性形变中的伸长形变。 设金属丝的长度为L ,截面积为S ,一端固定, 一端在延长度方向上受力为F ,并伸长△L ,如图 21-1,比值: L L ?是物体的相对伸长,叫应变。 《 S F 是物体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叫应力。 根据胡克定律,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L L Y S F ?= 则有 L S FL Y ?= (1) (1)式中的比例系数Y 称为杨氏弹性模量(简称杨氏模量)。 实验证明:杨氏模量Y 与外力F 、物体长度L 以及截面积的大小均无关,而只取决定于物体的材料本身的性质。它是表征固体性质的一个物理量。 根据(1)式,测出等号右边各量,杨氏模量便可求得。(1)式中的F 、S 、L 三个量都可用一般方法测得。唯有L ?是一个微小的变化量,用一般量具难以测准。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法进行间接测量(具体方法如右图所示)。 、 光杠杆的放大原理 如右图所示,当钢丝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光杠杆镜面的竖直度必然要发生改变。

那么改变后的镜面和改变前的镜面必然成有一个角度差,用θ来表示这个角度差。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h L tg ?= θ (2) 这时望远镜中看到的刻度为1N ,而且θ201=ON N ∠,所以就有: D N N tg 0 12-= θ(3) 采用近似法原理不难得出: L h D N N N ?= -=?201(4) 这就是光杠杆的放大原理了。 将(4)式代入(1)式,并且S=πd 2,即可得下式: ^ N h d F LD Y ??= π28 这就是本实验所依据的公式。 实验步骤 1)将待测金属丝下端砝码钩上加1.000kg 砝码使它伸直。调节仪器底部三脚螺丝,使G 平台水平。 2)将光杠杆的两前足置于平台的槽内,后足置于C 上,调整镜面与平台垂直。 3)调整标尺与望远镜支架于合适位置使标尺与望远镜以光杠杆镜面中心为对称,并使镜面与标尺距离D 约为1.5米左右。 4)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上、中、下直径,用卷尺量出金属丝的长度L 。 5)调整望远镜使其与光杠杆镜面在同一高度,先在望远镜外面附近找到光杠杆镜面中标尺的象(如找不到,应左右或上下移动标尺的位置或微调光杠杆镜面的垂直度)。再把望远镜移到眼睛所在处,结合调整望远镜的角度,在望远镜中便可看到光杠杆镜面中标尺的反射象(不一定很清晰)。 " 6)调节目镜,看清十字叉丝,调节调焦旋钮,看清标尺的反射象,而且无视差。若有视差,应继续细心调节目镜,直到无视差为止。检查视差的办法是使眼睛上下移动,看叉丝与标尺的象是否相对移动;若有相对移动,说明有视差,就应再调目镜直到叉丝与标尺象无相对运动(即无视差)为止。记下水平叉丝(或叉丝交点)所对准的标尺的初读数N 0,N 0一般应调在标尺0刻线附近,若差得很远,应上下移动标尺或检查光杠杆反射镜面是否竖直。 7)每次将1.000kg 砝码轻轻地加于砝码钩上,并分别记下读数N '1、N '2、…、N i ',共做5次。 8)每次减少1.000kg 砝码,并依次记下记读数N i ''-1,N i ''-2,…、N ''0。 9)当砝码加到最大时(如6.000kg )时,再测一次金属丝上、中、下的直径d ,并与挂1.000kg 砝码时对应的直径求平均值,作为金属丝的直径d 值。

弹性模量、泊松比测试

弹性模量、泊松比测试 测样品的弹性模量通常分动态法和静态法,静态法是在试样上施加一个恒定的拉伸(或压缩)应力,测定其弹性变形量;动态法包括共振和超声波测试。 静态法属于对试样具有破坏性质的一种方法,不具有重复测试的机会。动态法属于不破坏试样结构和性能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试样可重复测试,因此对于力学性能波动较大的脆性材料,反复多次的无损力学检测显得重要而有意义。 超声波法测弹性模量 1.原理: 在各向同性的固体材料中,根据应力和应变满足的胡克定律,可以求得超声波传播的特征方程: 其中,为势函数,c为超声波传播速度。 当介质中质点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时,成为纵波;当质点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时,称为横波,在固体介质内部,超声波可以按纵波和横波两种波形传播,无论是材料中的纵波还是横波,其速度可表示为: 其中,d为声波传播距离,t为声波传播时间。 对于同一种材料,其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的大小一般不一样,但是它们都由弹性介质的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弹性参数决定,即影响这些物理常数的因素都对声速有影响,因此,利用超声波方法可以测量材料有关的弹性常数。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其长度的方向产生变形,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比定义为杨氏模量,用E表示。 固体在应力作用下,沿纵向有一正应变,沿横向有一负应变,横向纵向应变之比定义为泊松比,用u表示。 在各向同性固体介质中,各种波形的超声波声速为: 纵波声速: 横波声速: 相应的通过测量介质的纵波声速和横波声速,利用以上公式可以计算介质的弹性常数,计算公式如下: 弹性模量: 泊松比: 其中,,为密度 2.测试方法: 使用25DL PLUS型超声波弹性模量测试仪分别测试材料的纵波声速和横波声速,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数值。

Brugg 弹性模量和疲劳测试方法

Event: SCX9项目确认 SCX9钢绳检测方法 一.弹性模量和伸长率测试方法: 1. 试验准备 a) 钢丝绳试样长度1.2-2m,应足以代表整根钢丝绳的特性,不应有缺陷。 b) 参考下图制作钢丝绳试样的两个固定端头。 c) 钢丝绳试样在试验机夹头或固定端的自由长度L0至少应为钢丝绳直径的30倍。 d) 在试样中部放置位移测试架,测试段间距L1为600mm 。 注:图中所示A,B:固定夹模,1:钢丝绳,2:位移传感器,3:紧固装置 2. 测试方法 a) 将制好的钢丝绳试样安装到拉伸试验机夹块之间. b) 检查所有的安装连接牢固可靠. c) 对试样加载至3%的钢丝绳最小破断力,位移传感器自动采集测试段长度 L1记录为初始长度So . d) 继续加载至8.5%的钢丝绳最小破断力,位移传感器自动采集测试段长度 L1记录为St . e) 对试样卸载至3%钢丝绳最小破断力,反复上述d)-e)步(加载-卸载)10次 f) 保持第十次3%的钢丝绳最小破断力的状态下,采集测试段L1的长度 记录为最终长度S1 g) 第十次加载至8.5%的钢丝绳最小破断力,采集测试段L1的长度记录为 载荷长度S2 注:长度测量误差: ±1mm 3. 伸长率的计算 %1001%结构(永久)伸长率x So So S -= %1001 1 2%弹性伸长率x S S S -= L0 L1 1 A B 3 2

二.含油率标准: 外层股含油率0.75%-1.3% ; 内层股&中心股含油率:1.0-2.5% 三.疲劳测试: 1 适用范围 电梯用钢丝绳弯曲疲劳寿命的要求和测试方法适用于本公司使用的各种结构和规格的电梯用钢丝绳。电梯用钢丝绳弯曲疲劳寿命的测试方法适用于钢丝绳疲劳试验机PL-1 2 注意事项 (1) 试验运行期间,应注意安全。并有专人随时观察试验运行情况。 (2) 每次记录前,应首先切断电源,等机器完全停稳后方可进行检测记录。 3 测试准备 3.1 样品准备 选取满足 GB 8903-2005 要求的试验钢丝绳一段,长约4.6 米左右。要求外观应光洁,无损伤、锈蚀、扭结等缺陷。在两端10到25mm 处钢丝绳分别用胶带扎紧,扎紧长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在样品上挂标签,标签上包括:钢丝绳型号、结构、制造商、样品编号、日期和运行次数的表格。 3.2 测试仪器和工具准备 4 钢丝绳弯曲疲劳的测试过程 4.1 钢丝绳在设备上的安装(设备是指钢丝绳疲劳试验机,以下相同) (1) 根据钢丝绳的规格,调整配重箱的重量,使其符合表 1 的要求; (2) 顶起配重箱,使中间轮和配重轮间的间隙为 6 ~ 12 ㎜; (3) 松开夹头螺帽,穿过钢丝绳并将钢丝绳夹紧; (4) 将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配重轮,绕到摆臂下下端的套管; (5) 在固定端用钢丝绳夹夹紧钢丝绳,并在固定端与标记处间隔 100~150 ㎜处系上标志或用其他相应的方法,以利于监测试验期间钢丝绳的滑移。此处标记为 A ; 注:应尽可能使夹具保持靠近套管,夹具间应尽可能靠拢。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创建人:系统管理员总分:100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要求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MYC-1型金属丝杨氏模量测定仪(一套),钢卷尺,米尺,螺旋测微计,重垂等。 三、实验原理 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和应变ΔL/L之比满足 E=(F/S)/(ΔL/L)=FL/(SΔL) 其中E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ΔL/L、S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很小,直接测量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实验原理图如下图: 图1.光杠杆原理图 当θ很小时,,其中l是光杠杆的臂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转过2θ,而且有: 故:,即是 那么,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四、实验内容 1.调节仪器 (1)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的关键部件。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测量 (1)砝码托的质量为m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砝码(可加到3500g),观察每增加500g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 读数ri,然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 (3)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以及光杠杆的臂长。 3.数据处理 (1)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将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 和并求出平均值和误差。 将测得的各量代入式(5)计算E,并求出其误差(ΔE/E和ΔE),正确表述E的测量结果。(2)作图法 把式(5)改写为 (6) 其中,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M是一个常量,若以为纵坐标,Fi为横坐标作图应得一直线,其斜率为M。由图上得到M的数据后可由式(7)计算杨氏模量 (7) 4.注意事项 (1)调整好光杠杆和镜尺组之后,整个实验过程都要防止光杠杆的刀口和望远镜及竖尺的位置有任何变动,特别在加减砝码时要格外小心,轻放轻取。 (2)按先粗调后细调的原则,通过望远镜筒上的准星看反射镜,应能看到标尺,然后再细调望远镜。调目镜可以看清叉丝,调聚焦旋钮可以看清标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