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有效的团队合作,并能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7.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优秀思想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就物理学问题与教育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专业领域沟通和交流、竞争与合作。

8.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合格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8年;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物理学

(二)核心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电动力学、中学学科教学论、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五、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一)通识通修平台

5

6

(二)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7

(三)专业模块

8

(四)教师教育模块课程

9

(五)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10

(六)素质拓展计划

11

八、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

九、行业合作培养计划

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对区域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与相关基础

长论教育”讲座2-4次;“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至少设置1-2次由行业实践导师承担的内容模块;“中学学科教学论”及“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至少设置3-4次由行业实践导师承担的内容模块;“教育研究与拓展”和“学科教学研究与拓展”选修课程中,每门课程至少设置1-2次由行业实践导师承担的内容模块。

教学研习合作安排:

教育实习合作安排:第10学期安排在市区学校实习12周,选聘实习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担任兼职导师,与学校指导教师组成实习指导联合小组。

十、其他有关说明

1. 考核类型中C为考查,S为考试。

2. 标*学时不计入总课时。

3. 教学活动关联矩阵中T表示该门课程偏重理论基础、P表示该门课程偏重应用;“★”表示对达成此要求非常重要,“√”表示有帮助。

4. 大学体育实践课时供学生体质测试用。

5. 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一年级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者可进入大学英语进阶课程学习,未通过者继续学习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具体参照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应的改革方案执行。

6. 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具体参照“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执行。

7. 通识任选课程在2、4、5、7、8学期选课,累计选修不少于选3门6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选修不少于6学分;专业模块选修课选修不少于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选修课组合选修不少于3学分,其中每类课程选修不少于1学分。

8. 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实验和科研训练、创业项目与创业实践、学科技能及创业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

9. 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申请MOOC学习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对于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与专业模块中的课程,学生需向学院提出MOOC课程学习申请,学院负责审核,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不参加课堂学习,但需认真完成课程在线学习的全部内容并获得MOOC课程成绩,同时参加我校该门课程的期终考核,如课程含实验实践内容,需在校内完成,课程最终成绩由MOOC学习获得成绩、校内期终考核成绩与实验实践成绩共同形成。通识通修模块、素质拓展计划中的课程,其MOOC学习与成绩认定参照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制订人:华正和翟章印

审核人:陈贵宾于海春

2016 年8 月28 日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一、学科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其它与电类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西安邮电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 电子工程学院由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系、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部、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组成,实验条件优良、实验设备先进。学院的师资雄厚,其中有教授16 人,副教授44人。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与无线技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等6 个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0 余项,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身体健康,有志于现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院系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4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适应21世纪的教育发展要求,能从事中等学校的物理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专业技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2.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物理实验研究的能力; 3.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4.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 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育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物理学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 四、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八年 五、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六、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四年制本科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物理电子学(080901) 电路与系统(08090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 集成电路设计(99J2) 二、培养目标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 - r 、?、j ?、.、r , 三、培养方向 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 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 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 导等专业方向;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 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 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 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 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分解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化学化学专业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并能胜任高等学校化学基础课和物理化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A、绿色物理化学B生物物理化学 C. 化学电源材料 D. 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 E 催化化学 F. 纳米材料化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剩余一年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完,并得到足够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学业,但最多不超过一年。四、课程设置 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采取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选修课可以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由主讲教师出卷并批改给出成绩,考后及时把成绩上报研究生学院,登记在《研究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并由主讲教师签名。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

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授理学学位,,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系统掌握物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熟悉本学科国际前沿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光学() .无线电物理().精密测量物理() .固体地球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见物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课题的来源、意义;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简况及发展趋势;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预期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等离子体物理培养方案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主要研究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电子学以及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聚变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诊断。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重点研究其产生、维持的理论和方法,微波等离子体激光、微波等离子体沉积及新材料制备等。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等离子体重要物理过程的粒子模拟技术(PIC技术)。等离子体电子学主要研究电磁场或电磁波和电子注及等离子体的三元相互作用,探索新型高效率、高功率微波器件。聚变等离子体学主要开展对受控聚变中所涉及的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进行细致研究。重点开展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及加热机理,探索新型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微波等离子体实验技能和基本的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了解等离子体物理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2.计算等离子体物理 3.聚变等离子体物理4.等离子体电子学 5.等离子体诊断6.太赫兹科学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个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专业基础课中有“*”标志的为全校共选专业基础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 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通过后方可选修专业课。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具体选课。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某些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 五、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主要划分为学位课、非学位选修课、必修环节三大部分。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1、人才类型、特色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 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3、能力结构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4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 5、职业资格要求 取得中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与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 专业名称:物理学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品德;培养能在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初步掌握从事一些物理基础型研究,以及密切相关的材料学研究和光电应用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强调学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 注重通识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文献,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素质、道德修养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物理学科的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相关科研项目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以国家重大需求及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以一批优秀教师为保障,深入贯彻博学笃行的专业学风,通过学科交叉延伸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主干学科 物理学

七、品牌课程 计算物理及其应用、量子力学、复变函数与数学物理方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八、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1.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35.5学分,选修26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湘潭大学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1)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080402 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 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应用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物理》专业是在原有应用物理专业方向基础上,于年建立的新专业。拥有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以及江苏省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专业办学依托。拥有先进软、硬件设施的光电子实验室。将光电信息技术作为专业方向,致力于为光电子学科、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提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生源,同时兼顾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在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内工作的就业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养,在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技术等相关科技领域中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可继续攻读应用物理学及与之有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祖国,有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的精神。()掌握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较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 二、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一般修读四年,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分;学生可在自主发展课程部分继续选修专业课程也可自主选修其他开放课程,应修满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课程设置: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 案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技适应能力。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本专业在三、四年级特设信息物理工程、薄膜及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应用、核技术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电子、光电子、通讯、交通、材料、真空和薄膜领域从事检测与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或在核能技术、工业同位素及辐射技术、核医学等领域工作的复合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基础,具备从事理论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1.系统地掌握应用物理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内容、科学方法、工作语言、基本概念以及物理学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具有自主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崇尚理性,崇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能够适应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并进行创新性发展; 3.在实验课、实践课以及其它的一些课程的教学期间,形成团结协作的研究风尚; 4.注重物理学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5.注重培养理论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联想与猜测试探、理想化方法与模型化方法、估算与概算等科学方法; 6.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利用外语把握国际上科技发展趋势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的基本能力; 8.在当前暂设的信息物理工程、薄膜及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应用、核技术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具有较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三、主干学科 物理学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与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物理教育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可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爱国敬业精神。 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数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熟练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解决物理问题。 4.熟悉教育法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了解物理教育研究新成果,具有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地听、说、译、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物理学。 2.学位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Ⅰ、电动力学Ⅰ、量子力学Ⅰ、电子技术、物理学科教学论。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C语言课程设计、中学物理实验仪器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教育技能竞赛、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初步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从教师专业化培养入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校校联合,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现师范生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14学分,实践教学24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22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八、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物理学专业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物理学专业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与特点) 1、继承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传统和文化,发扬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优势; 2、体现本系学科全面(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离子物理、光科学物理、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特点,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符合本学科教学自身的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 4、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5、适应、引导国际化社会的人才需求; 6、反映国家实行本科通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其学科特点在于它所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描述物质特性的知识,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是导致物理学进展所形成的各种研究手段和认识方法,以及能揭示自然奥秘的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应用。 物理学并没有相应的制造业。但作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以及标准方法论的优势使物理学成为其它学科最能接受的理想合作学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各学科间以及跨学科协作中。物理专业毕业学生事实上能够适应相当广泛的职业领域,主要为: 1、各自然科学学科、应用科学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管理科学学科等后继学位的深造学习,或进入相关的研究及教育领域; 2、各类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制造业领域,发现新问题,寻找与分析新方法的开发领域,基本任务为目标导向创新和积累知识的行业或领域; 3、各类要求定量或半定量分析、需要具有细节说明能力,和需要处理复杂多元体系的新兴行业,如各类咨询服务、行业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 物理与天文系国际班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学科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角和英语环境学习能力。并为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其培养计划总体同物理学专业。但所有基础和核心物理课程以及数学课程为全英语教学。 二、规范与要求(分解要求:能作为选择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能被评价) A 知识架构[1] 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基本知识(人文学科模块)——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社会学科模块)——借助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 1其中A1-A4为学校统一要求,各模块至少选修一门课程。A5为本专业要求

清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电子工程系 概况 为了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宽口径培养的需要,电子系的本科生按照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招生,每年招生10个班,包括一个国防定向班。电子系是清华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大系,招生质量也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选择到电子系就读的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前十名的学生数十名,另外还有多名全国或国际竞赛的佼佼者。 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方向。同时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该领域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电磁场与波、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的处理、交换和传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各种电子与信息系统。以现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电子、光子的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信息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光电子系统。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 1)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雷达、遥感信息等的处理、传输、交换、检测与识别的理论和技术,卫星、无线、有线、光纤通信系统和下一代网络技术; 2)电路理论、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设计自动化; 3)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电磁波应用技术; 4)计算机应用技术; 5)物理电子与集成光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光纤通信系统与智能光网络技术、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光薄膜材料与器件、大功率高速电子器件、微细技术和信息光电子材料评价与检测技术等。 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下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前期的数学、物理及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宽厚的基础;后期丰富的专业限选、任选课程及专业实践,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系统而全面的提升。

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Theore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将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研究与应用性专业人才。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能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4)获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 5.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和多体理论,量子场论,宇宙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激光物理,光电子物理,计算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教学实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硕士生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中学教学以及在相关企事业任职。 二、学习年限 1.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导师主要有翟向华教授、冯朝君副研究员、奚萍副研究员等。 2. 量子宏观效应与量子场论,导师主要有刘道军研究员、张一副教授、Sven Ahrens 副研究员等。 3.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导师主要有张敬涛研究员、冯勋立研究员等。 4.计算物理,导师主要有叶翔研究员。 (二)导师简介: 翟向华,女,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69年7月生,1998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启明星学者,主要在宇宙真

物理电子学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901 一、培养目标 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本学科发展特别迅猛。不断含盖新的学科领域,促进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以及信息与通信系统、光学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的拓展,形成了若干新的科学技术增长点,如激光与光子技术、信息显示技术与器件、高速光纤通信与光纤网等,成为下一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重要基石之一。 本学科的硕士生培养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面向学科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掌握物理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检测设备,从事某一方向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本专业或交叉学科领域前沿课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硕士生要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品性端正,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要求具有严谨的学风、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的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本学科硕士生毕业后应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其它相关单位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全日制三年。要求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试验技能,独立从事并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修满授予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三、研究方向 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授权点2001年被批准正式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11人。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微控制器及其应用 2.信号检测与处理。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目前出现的可编程(微控制器)器件,在科研和工业实际中的应用,研究信号检测与处理中的过程、方法和电磁兼容的问题等。 四、课程设置 本学位点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两类,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一、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1997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50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91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 2).选修课程53学分:专业选修课41学分,通选课12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和F类相加至少2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4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F.社会可持续发展类:和A类相加至少2学分 附件2:电子系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草案(150)学期顺序一览表 一上(秋)一下(春)二上(秋)二下(春)三上(秋)三下(春)四上(秋) 校必修课* 26军理2 近代史2 英语2 体育1 思修2 英语2 体育1 马克思主义3 英语2 体育1 形式与政策1 英语2 体育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2 院必修课* 33-3 9计算概论3 信科概论1 数分5或高 数5 高代5或线 代4 力学3或4 程序设计实习3 微电子与电路基 础2 数分5或高数5 电磁学3或4 数据结构与 算法3 基础电路实 验1 电子系必修和限选基础课43热学2或3 *数理方法4 * 光学2或4 * 热学2或3 * 普物实验 2 * 电路分析原 理3 * 概率统计3 * 近代物理3 理论力学3 电子线路A 3 * 电子线路实验A 2 * 数字逻辑电路3 * 近代物理3 电动力学3或4 * 信号与系统3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2 * 微机原理B 3 热统3 量子力学3或4 * 微波技术与电路3 微机与接口技术实 验2 电子系统设计2 专业核心8-9及任选课10现代电子与通信 导论1 电子线路CAD 2 可编程逻辑电路 FPGA 2 (二小) 计算方法2 操作系统B 3纳米技术3 数字信号处理 3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 结构 B 3 声学基础3 光电子学3 通信电路3 通信电路实验2 测量与控制 2 (三 小) 现代无线通信中的 新兴技术2 嵌入式系统2 固体物理3 通信原理3 近代物理实验3 数字集成电路 设计3 光电子技术实 验2 数字信号处理 实验2 光通信系统与 网络3 微波技术实验2 卫星导航定位 系统2 通信网概论与 宽带信号技术 2

物理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物理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学物理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备攻读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硕博士学位的基础。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 . 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 .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安全意识; . 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初步知识; .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 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 .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 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在高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 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三、核心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基础物理实验、力热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 四、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年,学生可在年修满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课程模块学分数 公共课程 (,其中实践学分占) 思想政治理论 大学外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 公共选修 小计 专业课程 (,其中实践学分占)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必修)专业方向(选修) 小计 教师教育课程(,其中实践学分占)必修选修小计 实践性环节电工电子实训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修订)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经过十多年建设和实践的专业,在2005年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授予权,并于2010年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以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为办学依托,基于配套齐全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优秀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通信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设备研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进行科技情报检索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4)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及通信工程、信息处理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具备相关电子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调测、维护运行和管理的能力; (5)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口头及书面交流能力,具有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Applied Physics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与材料物理、光学、精密测量物理、无线电物理和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等方向,培养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理理论基础和熟练科学实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既可在物理学、材料学、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物理、环境和能源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也可以从事相关领域高科技开发及科学管理工作。 This program includes various concentrations, including Theoretical Physics, Plasma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 Physics, Optic, Precision Measurement Physics, Radiowave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and Particle Physcis. It aim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broadly and basicall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in modern applied physics. The graduates can continue further study in fields of Physics, Material Science, Opto-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physics, Environments and Energy. They are also able to pursue a career of R&D or management in related high-tech industry.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1. 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物理基础理论及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2.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基础,并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初步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 掌握一定的专业物理知识,并进行研究性和应用性的基础训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1. Learn systematically fundamental theories in physics; 2. Learn compulsory Mathematical skills, communication skill in English and computer skills; 3. Learn knowledge in speciality in Physics through basic training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build up a basic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三、培养特色 Ⅲ.Program Features 数理基础扎实,外语及数值计算基础好,适应面宽,能进行多学科结合,开展多方面的工作。 By setting solid foundations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nd good skills in English and computat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program are able to involve in work in multi-discipline fields. 四、主干学科 Ⅳ.Major Disciplines 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光学 Optics、凝聚态与材料物理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 Physics、天体物理Astrophysics、核物理与粒子物理Nuclear Physics & Particle Physics、精密测量物理Precision Measurement Physics 五、学制与学位 Ⅴ.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学制:四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