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昏不识人时清时迷神志清晰手撒遗尿口噤不言目含口张突然昏仆头晕儿鸣时昏时醒神志呆痴少寐多梦言语不利倦怠神疲头晕气短心烦口渴神疲懒言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角弓反张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情绪抑郁心悸健忘急躁易怒四肢厥冷发里有泽毛发憔悴发落稀疏面色素紫颜面潮红身目俱黄头痛身楚面赤身热面色苍白颜面浮肿口唇无华口干口苦口唇青紫口干鼻燥口角流涎暧气呃逆鼻翼煽动鼻流清涕鼻流浊涕鼻塞流涕目光有神手撒鼻鼾白睛发黄两眼上翻口气酸臭喷嚏频作口苦目赤面黄晦滞气怯声低语言清晰少言懒语语无伦次言语蹇涩声音嘶哑手足麻木气粗声咼气粗鼻扇咳痰不爽胸闷气短胸闷心烦张口抬肩咳逆倚息呼吸急迫咳痰不爽牙关紧闭喉中哮鸣呼吸微弱咳逆喘促咳喘气短胸肋满痛胸闷轻咳干咳呃逆咳声重浊痰黄粘稠

痰白清稀咳而痰多胃脘胀痛胃脘隐痛

脘痞纳少腹痛肠鸣脘胀纳呆腹痛嗳气

泛酸恶心纳少纳呆肛门灼热腹痛欲便

大便干结大便暗红小便清长大便短赤

小便频急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短赤

小便灼痛尿血鲜红尿频不爽淋漓不尽

身目黄染寒热往来步履不利热时不寒

发热恶寒手足心热身热不扬四肢浮肿

皮薄光亮面白肢冷体倦食少恶心呕吐

精神困顿恶风自汗肢体溃烂气滞血瘀

喜凉怕热浸润蔓延溃破腐烂麻木冷痛

一般术语

一、症状描述:

1 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时冷时热,交替发作)

2 但热不寒

3 但寒不热

4 出汗:自汗(动则汗出者)、汗出如油、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汉止)5消谷善饥或多食易饥(食欲亢进)

6 纳差或纳呆(食欲减退)

7 二便:小便清长、短黄、红赤、频数大便稀溏、里急后重及努责、大便秘结

二、体征描述:

1.神志精神方面;意识模糊、表情呆滞、神疲倦怠、精神萎靡、目光有神或谵妄错乱、循衣摸床等。

2.面色方面:面色有(无)华、面色缓白、面色萎黄、面色潮红、面色青紫、面色

3.动态方面:身轻躁动、弃衣抛被、身重倦卧、坐而难卧等。

4.语言:谵语(胡言乱语、语声亢应、洪亮、有力者)郑声(语言低微重复者)

独语(喃喃自语者)语言寒涩(中风患者,吐词不清者)语声低微无力、语声不扬、语声中浊等。

三、情志护理方面;条达情志,勿忧思恼怒,畅情志,避七情刺激,保持情志畅达,喜怒有节等。

四、饮食方面;

饮食不节(洁)、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

五、生活起居方面:

起居有常,避风寒(热),外感风寒(热)慎起居等。

总论

一、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应用得药物,也就是人

们对我国传统药物得总称

二、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中药得品种来源,采取,性

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得一门科学。

三、中药学得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得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首

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得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得方法,载药730 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 种,最

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 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

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 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得本

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得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 多幅要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得古代地方本草

四.炮制:就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以前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与部分药材得特殊处理

五、炮制目得:

1、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 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得需要

4、改变药物得某些性状,便于储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炙

蜜炙—滋补强壮得作用。

粗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六、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七、中药性能:就是中药作用得基本性质与特征得高度概括,就是根据

用药后得机体反映归纳出来得,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就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就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八、四气得含义:就是指药物得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得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得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得作用得药物,性属温热

九、五味得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得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能补,能与,能缓,有补虚与中,调与药性,缓急止痛得作用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类似

5、苦,能泄,能燥。通泄,降泄,清泄,燥湿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与泻下得作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十、毒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

十一、配伍:就是指有目得地按病情需要与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七情:

(1)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 就是指性能功效类似得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就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得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4)相畏:就是指一种药物得毒性反应或辅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就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得毒性或副作

(6)相恶:就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就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三、十八反与十九畏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四、入药方法:

1、先煎:磁石,牡蛎,附子,川乌

2、后下: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3、包煎: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

4、另煎:人参,西洋参

5、烊化:阿胶,鹿角胶

6、冲服:芒硝,竹沥水,蜜蜂

7、煎汤代水:灶心土

各论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3、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4、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5、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6、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7、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8、桑叶: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9、菊花: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10、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虐

11、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2、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3、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4、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5、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6、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7、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8、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9、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20、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22、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23、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4、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5、青蒿:清虚热,凉血,解暑,截虐

26、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27、芒硝:泻下,软坚,清热

28、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29、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30、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3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32、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33、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34、关木通:清热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35、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6、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37、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38、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9、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40、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4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42、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43、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44、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45、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46、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47、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48、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49、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50、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51、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52、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53、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54、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5、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56、酸枣仁:养心益肺,安神,敛汗

57、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58、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59、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60、天麻:息风止痉,平仰肝阳,祛风通络

6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6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63、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64、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65、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66、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67、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68、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与药性69、鹿耳: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70、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71、杜仲: 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72、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73、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4、何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制),截虐,解毒,润肠通便(生)

75、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76、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益气

77、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78、枸杞子:补肾肝,明目,润肺

79、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80、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81、莲子: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82、硫磺:解毒杀虫止痒(外用),补火壮阳通便(内服)

药物分类

1、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2、清热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药

3、泻下药: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4、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5、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6、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7、安神药: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

8、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9、补虚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

10、收涩药: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就是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事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得就是冬天蛰伏土中得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韩乍暖,气温与风得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得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 月6 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 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

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 月7 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 月23 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就是我国光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得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 月23 日或24 日,“处”为结束得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晚上贴近地面得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

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10 月8 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得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 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

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 月7 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

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一天。冬

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得二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得时候。

“十八反歌”源自:张子与《儒门事亲》

文: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笈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此后得《本草纲目》及

《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

“十九畏歌”源自: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就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瞧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注: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神农本

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

“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得概念,与“配伍” 一节中所谈得

“七情”之一得“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1、用药说明

“十九畏”与“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得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与海藻;十香返魂丹就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得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得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得用量比例,甘草得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与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得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与“十八反”得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得实验与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与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2. 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得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得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得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得大多就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得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得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得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得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得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3. 服药时得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就是通常所说得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

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得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得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脏腑经络学说

第一节脏腑

按照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1. 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2. 腑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3.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五脏得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

肺:主气、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 主升清;主统血。

肝:主疏泄; 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与。小肠:主受盛与化物;分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尿与排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得合称。主通行元气,通行水道。

一.五脏

1、心位:于胸中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外在联系:在体合脉,舌为心之苗,在液为汗,在华为面,在至为喜。与小肠相表里。

2、肺位:于胸中,五脏之华盖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别称:肺为“娇脏”、“气之本”,与大肠相表里。

3、脾位:于中焦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4、肝位:于右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得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得作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通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就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得功能。

外在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于胆相表里。5、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主水;肾主骨,生髓、充于脑。外在联系:开窍于耳与二阴,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在志为恐。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得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作用同行原气,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她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

一、精: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就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

脏腑器官功能活动得物质基础。

二、就是构成人体得最基本得物质;又就是维持人得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气得来源:精气+谷气+清气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得运动:气得运动称为“气机” 。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当气得升降出入运动处于协调平衡时,称作“气机调畅” ;反之,称为“气机失调”。

三、血就是红色得液态样物质,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之

一,具有很高得营养与滋润作用。

血得功能:营养;滋润。血得运行:血在脉管中运行,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

血属于阴而主静。其运行全赖于气得推动作用。而要正常运行还有赖于气得固摄作用。

四、津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包括胃液、肠液、涕、泪等。津液与气

血一样就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

津液得来源:饮食水谷津液得功能:滋润与濡养精、气、血、津液之间得关系:精与血:互化

气与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液:气属阳,津液属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血与津液:都就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养作用,都属阴,津血同源。

第三节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经络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得学说,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得生理功能: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气行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以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得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与反应病变得途径。

经络系统就是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与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经:即手三阴、手三阳; 足三阴、足三阳;就是气血运行得主要通道。(督脉、任脉)

十二正经得命名:手/ 足+阴阳+脏腑+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第一章中医护理评估第一节望诊

注意事项: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3、熟悉生理,一常衡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神

要求:一会即觉、神形合参

神:人体生命活动得总称,广义:脏腑功能活动得外在表现;狭义:人得思维意识与情志活动

望神得重点: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神得分类及判断

1. 得神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清语明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反应灵

———脏腑与调精气充盛预后良好

2. 少神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动作迟缓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肌肉松

———脏腑虚弱精气受损

3. 失神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神识不清形体羸瘦两目晦暗目光无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反应迟

脏腑衰竭元气大伤

4. 假神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神志不清--- 精神转佳面色晦暗—颧红如妆瞳仁呆滞—目光浮露语言断续—- 语声清亮不思饮食—饥不择食———脏腑精气将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