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曲线和技术系统进化

生物小论文

生物小论文:进化理论的确立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二)古生物学1. 凌乱的化石证据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

01_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一)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它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1)婴儿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

各阶段的特点。 S曲线族 2.提高理想度法则 1)一个系统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必然有2个方面的作用:有用功能和有害功能; 2)理想度是指有用作用和有害作用的比值 3)系统改进的一般方向是最大化理想度比值 4)在建立和选择发明解法的同时,需要努力提升理想度水平 提高理想度可以从以下4个方向予以考虑: 1)增加系统的功能2)传输尽可能多的功能到工作元件上3)将一些系统功能转移到超系统和外部环境中4)利用内部或外部已经存在的可利用资源。 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1)每个子系统都是沿着自己的S曲线进化的 2)不同的子系统将依据自己的时间进度进化 3)不同的子系统在不同的时间点到达自己的极限,这将导致子系统间矛盾的出现 4)系统中最先到达其极限的子系统将抑制整个系统的进化,系统的进化水平取决于此系统 5)需要考虑系统的持续改进来消除矛盾 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1)增加系统的动态性,以更大的柔性和可移动性来获得功能的实现 2)增加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增加可控性 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1.增加集成度的路径 2简化路径 3单--双---多--路径 4子系统分离路径 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1.匹配和不匹配元件的路径 2调节的匹配和不匹配的路径 3工具和工件匹配的路径 4匹配制造工程中加工动作节拍的路径 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1.向微观级转化的路径 2转化到高效场的路径 3增加场效率的路径 4分割的路径 8.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1)减少人工介入的一般路径 本路径的技术进化阶段:包括人工动作的系统→替代人工但仍保留人工动作的方法→用机器动作完全代替人工。

生物进化论论文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专业:14级生物教育学号:2014133003姓名:沈蓉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 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彭奕欣、黄诗笺, 1997)。 (1)前寒武纪 (5.7亿年前)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 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 经形成了。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 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天体演化论文(大作业)概况

天体演化(大作业) 题目:太阳系的演化 学生: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10 日

目录 太阳系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 I 第一章引言 (3) 1.1太阳系的概述 (3) 第二章历史 (7) 2.1太阳系的历史 (9) 第三章形成 (16) 3.1太阳系的形成 (16) 3.2前太阳星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行星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后续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类地行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小行星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行星迁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后期轰炸和其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太阳系中的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太阳系的未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卫.环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太阳和行星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星系和相互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星系碰撞和行星干扰 (17) 第八章太阳系的年代 (17)

TRIZ理论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论文(TIZE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10机自职1 学号1010113126 姓名姚巧珍 成绩 教师刘小鹏 2013年5月23日

TRIZ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姚巧珍 (10机自职1班,学号:1010113126) [摘要] 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它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本文讲述了TRIZ理论的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这些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基本涵盖了各种产品核心技术的进化规律,每条法则又包含多种具体的进化路线和模式。它可以帮助设计者在方案设计阶段迅速地产生个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实现产品的快速创新。 [关键词]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子系统,S曲线。 引言 一个产品或物体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可以简称为系统。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并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一定的功能,子系统可以是零件或部件甚至于构成元素。系统是处于超系统之中的,超系统是系统所在的环境,环境中的其他相关的系统可以看做是超系统的构成部分。技术系统的进化是指实现系统功能的技术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进化是客观进行着的,不管人们是认识了它还是没有认识它。如果认识和掌握了系统的进化规律,有利于设计者开发出更先进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1.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2)提高理想度法则; 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 1.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图1-1是一条典型的S曲线。S曲线描述了一个技术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图中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技术系统的某个重要的性能参数,比如飞机这个技术系统,飞行速度、可靠性就是其重要性能参数,性能参数随时间的延续呈现S形曲线。 一个技术系统的进化一般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 1)婴儿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

关于进化论的完整论文

动物的进化过程论文 Animal evolution 摘要: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 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 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

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Summary: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has created more than 140 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birth, is to be brought up as a hypothesis. In addition to Darwin himself on some plants, animal morphology of inferences derived from outside, and there is no fossil evidence. Darwin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fossil in the book titled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imperfect". He admitted that at the time of research does no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a species of fossil transitions between types exis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is probably the easiest reason for inspection and destruction agains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He sees the evolution of birth defects, and hoped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would be verified. But today, evolution has become an axiom; a belief even a religion. Cannot be discussed, let alone criticism, only unconditional

生物进化论科普论文

标题:生物与文化--对达尔文物种进化论的解释以及再思考 正文: 1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浅述 1.1反驳人们对自然选择的错误理解谈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即生物之间存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会作用于这样的竞争,更适应环境的生物会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得以生存。 事实上,这是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肤浅理解。因为生存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仅仅说“适者生存”是错误的。郑也夫在《阅读生物学扎记》中引用威廉斯的话:斯宾塞的名言“适者生存”被广泛地认为是对自然选择过程的高度概括,然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引起若干错误的理解。首先,生存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鱼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它们只繁殖一次就死去。生存增加适合度(fitness),也只在它增加生存以后的繁殖时才得以体现。降低生命期中的繁殖率的基因,肯定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即令它使个体的生存期延长。 1.2人们错误理解生存比繁衍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错误的理解为生存比繁衍更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以人类自身为标准去衡量自然了。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周期相对于自然中多数生物还是相当长的,而由于人口过多,生活资源相对越来越匮乏,或者其它原因,进入近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节育、避孕等措施以减少后代的产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来人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员,很多人就把这一思想转嫁到其它生物上面。 1.3正确的达尔文进化思想 事实上,人们肤浅地理解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远非这一点,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达尔文主义呢?《物种起源》究竟给我们揭示了多少东西?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其不仅是达尔文提出来的,而且能更好的解释物种进化的机制。 迈尔将自然选择的解释模式分解为五个事实和三个推论。第一个事实是群体潜在的指数增长,即繁殖过剩。第二个事实是种群的稳定性。第三个事实是资源的有限性。由这三个事实完成了第一个推论: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这一推论由马尔萨斯完成。第四个事实是个体的独立性。第五个事实是大部分个体的变异可以遗传。达尔文由第一个推论加上第三个和第四个事实,做出第二个推论:差异存活,即自然选择。并由此得出第三个推论:如此经过很多世代,发生了进化。 由迈尔的解释,我们大致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自然界中的物种存在变异,大部分变异可以遗传,与此同时,群体在不断扩大,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生物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产生可利变异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剪刀,得以生存和繁衍。 2自然选择的无方向性 很多人认为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即朝着物种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其实这又是片面的理解。 2.1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自然选择没有方向可言,为什么呢?因为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泛指。地球是一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又包括着无数个不同的小环境。一个环境里的强者未必可以适应另一个环境。比如鳄鱼在水中可以称得上强者,可它到了陆地上就成了弱者,甚至难以生存。因为其在陆地上活动缓慢,难以捕食,而且其属于冷血动物,不能依靠自身调节体温。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绝对的同一环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大环境可以包括无数个小环境,小环境还可

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论文 摘要:18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地质学、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注意从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紧张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以此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事实。关键词:生物进化论变异生存斗争的理论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适者生存的理论 正文: 生物进化论的确立 18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地质学、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 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最初是由一些博物学家提出来的,如法国的拉马克。1890年,拉马克提出了关于生物进化的两条原理: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提供了启示。然而,拉马克只是从表面现象中推导结论,缺乏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获得性遗传原理被后来许多科学证据所否定。 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 其要点如下: (1)变异的普遍性 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可遗传的轻微变异或个体差异现象。正是这类差异,是物种赖以进化的基础。 (2)生物进化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能力,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呈几何级数增加。但是,生物的实际生存数远远低于根据其繁殖力推算的数值,这说明,必定存在抑制因素,这些抑制因素与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空间等环境条件有关。 (3)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培训讲义

TRIZ培训讲义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DAOV路线图—优化阶段
定义 Define 分析 Analyze 优化 Optimize 验证 Verify
1.概念列表
2.方案选择
S曲线 进化法则 进化树 列出概念方案 风险分析
决策分析 Pro/Innovator 评价模块
A Pera Global Company ? 2011 IWINT,INC
进化法则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新产品的预测分析给予建议 对于现有产品的改进方向给予建议 作为产品专利规避的有效工具
A Pera Global Company ? 2011 IWINT,INC
第 1 页
IWINT

TRIZ培训讲义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主题大纲
进化规律简介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Pro/E软件简介 产品预测的步骤和案例 小结
A Pera Global Company ? 2011 IWINT,INC
TRIZ的核心思想之一
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 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A Pera Global Company ? 2011 IWINT,INC
TRIZ体系——创新的规律
算法
S曲线
完备性法则 能量传递法则 协调性法则 动态性法则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 向超系统进化
创新的思维 创新的方法
工具 工具
创新的规律
向微观级进化 提高理想度法则
……
正确预测 产品未来!
术语
A Pera Global Company ? 2011 IWINT,INC
第 2 页
IWINT

进化论重要观点

进化论 定义: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又称演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包括: 一.早期物种理论: 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主义,又称用进废退论,在活力论的影响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 (1)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2)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3)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化的根本原因。 (4)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 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 二.达尔文理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1.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理论论文

生命的起源理论 引言: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一直是很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现在人们对此还没研究透彻,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未的发展。 浩瀚的宇宙广袤无垠,地球不过只是其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这颗体积不大貌似普通的蓝色星球却进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从而变得与众不同丰富多彩。关于地球的起源比较公认的假说是约66亿年前银河系里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约50亿年前尘埃星云开始收缩,轻的物质向外逸散重的物质向内部集中形成行星,而地球约于46亿年前形成。而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生命痕迹大约生存在距今34亿年前,那么,混沌初开之时,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物质和原始生命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神创说:创世说是把生命起源这一科学命题划人神学领域,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上帝设计创造的,或者是由于某种超自然的东西干预产生的。19世纪以前西方流行创世说这一学说。近年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创世说的支持者为坚持这一非科学的观点,不得不作出新的努力使圣经与科学调和,用科学知识来证明圣经的故事,如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一些“证据”来证明上帝造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这就是现代的新创世说。这一学说无论怎样修饰都是不科学的。

2.宇宙发生说(自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的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到达地球,从而使地球具有了初始的生命。这个学说仍然不能解释宇宙间最初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此外,宇宙空间的物理因素,如紫外线、温度等对生命是致死的,生命又是怎样穿过宇宙空间而不会死亡呢? 3.自然发生说: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生命”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飞来”。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种”可以随着陨石或其他途径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为最初的生命起点。这一学说在17世纪曾流行于欧洲。随着意大利的医生雷地和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等人的实验的成功,这一学说失去了他的生命力。 4.化学进化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的形成是同源的,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是通过地球表面的含C、H、0、N的一些化合物通过漫长的化学反应形成的,原始生命不来自宇宙空间,而是源于地表及其原始大气在如今的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约有200多万种,包括4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这只是已统计的数目,研究者们每年都会发现 1.5万个新的生物物种,而且发现新种的速度愈来愈快。 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生物构成了今天这个生气盎然的生物界,但这么多生物是如何诞生的呢?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在他的《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所有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他还提出生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器官使用就发达不适用就退化,即“用进废退”。

生物进化论论文

人类起源与进化 吕晓莹1 (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进化史,分别从现代人类的生物学分类、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未来进化方向的预测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离不开环境的 改变,各个进化阶段均会产生某些适应性特征,如颅容量和身高的变化,甚至到了一定时期, 可能会出现第三性替代男性。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特征 Human Origins and Evolution Lv Xiaoying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respectively, from modern human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the human evolutionary direction of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Finally, summed up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nkin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nvironment changes,the various evolutionary stages will produce some adaptive features, such as cranial capacity and height changes, or even to a certain period, there may be a third alternative to male sex. Key words: Human, origi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1.人类的生物学分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人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人类在生物学的分类为: 域:真核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灵长目 科:人科 属:人属 种:智人种

达尔文进化论论文

浅谈论达尔文进化论 从小学的教科书里我们初次接触到到达尔文的故事。19世纪达尔文因为对自然地好奇与热爱,在经历了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正式出版了《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一般我们所了解的进化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也就是是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 达尔文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5点: ⑴世界是进化的,物种不断变异,新种产生,旧种灭亡。 ⑵生物进化是逐渐和连续的,不存在不连续的变异和突变,即“自然界没有飞跃”。 ⑶关于适应的起源。 ⑷关于自然选择。 ⑸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渊源于共同的祖先。 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一些进化论者试图解答物种是演变这个问题,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生存斗争的理论。生殖过剩与生存条件的有限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种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2)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虽然变异的机制并不清楚,但普遍发生变异的事实不容否认,达尔文以此说明物种演变的内在原因。 (3)适者生存的理论。生存条件一直在变化,如果物种的变异适合于变化的环境,那么就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而发展;如果物种的变异不适宜于它当时生存的条件,那么就趋于衰减或灭亡。 达尔文基于自然界本身的事实和矛盾,大致描绘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各种关键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有了比较合理的、有事实佐证的回答。其用自然界本身的作用揭示了有机体无限差异性的奥秘,把历史观引进了生物学领域,论证了有机界的历史过程,证明了现有的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历史发展的产物,从而揭示了整个有机界的辩证发展。 但达尔文学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达尔文强调了物种形成的渐变方式,多次引用“自然界没有飞跃”的观点,这是不全面的。现在公认,骤变也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十分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矛盾和斗争的一面,并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生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面。公平地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应过分夸大。如果过分夸大,就看不到不同生物之间协作共生的一面,相反相成的一面;而环境也就无所谓生命性,无所谓生机活力,更看不到环境的“灵性”。因此才导致了达尔文进化论过分强调生存竞争,而忘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就包括生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不同种群之间的和谐(生物群落),种群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和谐。 《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给唯心主义目的论与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冲击了神学中的上帝造物和物种的不变论,因此也遭到了各界的排挤,但也有不少的学者坚决维护他。 总之,达尔文学说经受了时代的考验。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它的胜利标志着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进化论经历了一个由推论到验证、由定性到定量、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时,针对由于相关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新的疑问,进化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学说加以解释。

triz八大技术进化法则

1、提高理想度进化(理想度=系统所有有用的功能/(系统所有有害的功能+成本))法则 目标是提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但我们可以从技术系统本身,技术系统子系统,技术系统的超系统和物质四个方面来进行提高。 首先,我们来看看技术系统本身,我们可以把一个系统根据作用分为4个部分,外加一个能量源。执行类系统的4个部分(子系统):动力装置,传输装置,执行装置和控制装置;测量技术系统的4个部分为:传感装置,传输装置,转换装置,控制装置。技术系统的这4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这就引出了技术系统的第2个进化法则: 2 完备性进化法则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既然技术系统的4个部分必须存在,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原则对技术系统进行分析,看这个系统是否可行。一种方法就是检查系统的各个部分能量是否可达,传递效率如何,而这种方法就引出了技术系统进化的第3个原则: 3、能量传递进化法则 通过这个法则,我们可以判断技术系统的各个元件是否必要(如果能量不能传递到某个元件,要么这个元件没有用可以除掉,要么就是这个元件不能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分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来达到完善技术系统的目的。 我们将一个技术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目的可以分析这些子系统,看看这些子系统本身的进化,子系统之间的进化一般来讲都是不均衡的,通过对这种不均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改进进化落后的子系统,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改进目的,这就是技术系统的第4个进化原则:4: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其实这种分析,类似于水桶原理,一个系统的短板往往是进化最落后的子系统,通过找出短板子系统,就可以实现技术系统的改进目的。 1法则是目标,2-4都是根据系统的分解来进行分析,如果我们将一个系统放到一个更高级的系统中(超系统)去思考,可以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是技术系统进化的第5个原则:5、向超系统进化原则 这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当前技术系统要有效的整合超系统的资源,比如车载收音机,其电源可以使用自带电池,但更好的办法是利用车里的能源系统,另外一种是融合到超系统中,这种方式我叫它组合法则,就是将当前技术系统组合到超系统中,这种例子非常多,比如收音机的一个超系统:人在驾车中听收音机,收音机融合到超系统中,就成了车载收音机。这种进化法则不仅适用于制造加工,也同样适用于软件,通过不断的功能融合以达到创新的目的,Google的眼镜,苹果的手表都是这种进化的典型。 对于物理存在的技术系统,存在着柔性化,可移动性和可控性的要求,这三个进化法则合在一起就是技术系统的第6个进化法则: 6、技术系统的动态化进化原则 提高柔性化是指系统会朝着更灵活,更方便的方向进化,比如网络从铜轴到双绞线到到无线。柔性化揭示的其实是系统元件物质和结构的进化法则;提高可移动性进化法则则预示着技术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达尔文进化论是石器时代推出的,达尔文创立了不科学的生物不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第无数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然而并没有推翻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侯宇韬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以上三点,即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基因学的诞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是“基因”。 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如今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甚至在实验室、野外都可以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少数由于宗教信仰狂热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 三.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使用范围并不象达尔文设想的那么广泛。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的机制,对于非适应性的进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考虑到适应性进化是生物进化的核心现象,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也是成立的。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它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较有争议的部分。 下面是一个缺陷概况的介绍。 一、进化论不能解释生物的许多器官的演化或特征 进化论者认为许多痕迹器官,如人体的尾椎骨、盲肠、松果体均为生物“退化”的产物。尾椎骨乃是由猴子的尾巴退化而来,但按照进化论天择的概念,除非能证明尾巴的存在是绝对有害的,才能使猴子遭到淘汰而演化出人来,然而因为尾巴长而遭全面淘汰的环境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再者,尾椎骨是许多肌肉的附着点;盲肠是第二线的免疫器官;松果体与视觉有直接关系。若按照进化论,那么现今人体的痕迹器官应该减少到零才对。 另外,许多重要性较低、不至于影响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征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头发、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人的语言能力和人的长相。缺乏这些器官或特征并不足使生物成为“不适者”而灭亡。对此,进化论者在解释这些器官或特征的造化过程上有着极大的困难。 许多较复杂的器官,如眼睛、耳、肺等,在生物尚未逐渐进化至完成时是没有作用的,它们并不能看、听、呼吸,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便没有理由使该生物成为环境中的“适者”而保存下来。换言之,器官的功能须先显现出来,才能使天择发挥作用。 进化论无法解释人体构造的奥妙精细。大自然界巧妙繁复的生命世界证明生命无法碰巧产生。例如,人体微血管总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红血球叠起来高度是圣母峰之高度的五十八点六倍,蜜蜂藉着比针

TRIZ理论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3.5 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方案设计 技术系统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系统的进化并非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的进化模式,所有的系统都是向“最终理想化”进化的,系统进化的模式可以在过去的专利发明中发现,并可以应用于新系统的开发。 3.5.1汽车车架的进化路线描述 TRIZ中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指出:在技术系统的进化中,子系统的匹配和不匹配交替出现,以改善性能或补偿不理想的作用。也就是说技术系统的进化是沿着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更协调的方向发展。即系统的各个部件在保持协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如图3.19所示。对车架增加保险杠,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提高安全性。 图3.19 车架进化路线 这次进化的地方是将原来的最容易发生碰撞的前端增加了保险杠,从而使得汽车的防撞性能得到改善。 3.5.2汽车控制系统的进化路线描述 TRIZ指出技术系统的动态性进化应沿着增加结构柔性、可移动性、可控性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环境状况或执行方式的变化。 本文选择动态性的增加可控性进化路线:无控制→直接控制→反馈控制→自我调节,即引入某种部件,即增加防抱死系统,具体方案如图3.20所示。

图3.20 控制系统进化路线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全称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即ABS,可安装在任何带液压刹车的汽车上。它是利用阀体内的一个橡胶气囊,在踩下刹车时,给予刹车油压力,充斥到ABS的阀体中,此时气囊利用中间的空气隔层将压力返回,使车轮避过锁死点。 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轮上的传感器发出车轮将被抱死的信号,控制器指令调节器降低该车轮制动缸的油压,减小制动力矩,经一定时间后,再恢复原有的油压,不断的这样循环(每秒可达5~10次),始终使车轮处于转动状态而又有最大的制动力矩。、 在制动时,ABS根据每个车轮速度传感器传来的速度信号,可迅速判断处车轮的抱死状态,关闭开始抱死车轮上面的常开输入电磁阀,让制动力不变,如果车轮继续抱死,则打开常闭输出电磁阀,这个车轮上的制动压力由于出现直通制动液贮油箱的管路而迅速下移,防止了因制动力过大而将车轮完全抱死。在此同时,主控制阀通电开启,动态压力的制动液可进入制动阀,动态压力的制动液从动态助力管路通过主控制阀、制动总泵密封垫外缘到达前轮输入管路如此反复地工作(工作频率3-12次/秒),让制动状态始终处于最佳点(滑移率S为20%),制动效果达到最好,行车最安全。 在制动总泵前面腔内地制动液是动态压力制动液,它推动反应套筒向右移动,反应套筒又推动助力活塞从而使制动踏板推杆向右移。因此,在ABS工作地时候,驾驶员可以感觉到脚上踏板地颤动,听到一些噪音。 汽车减速后,一旦ABS电脑检测到车轮抱死状态消失,它就会让主控制阀关闭,从而使系统转入普通地制动状态下进行工作。如果蓄压器地压力下降到安全极限以下,红色制动故障指示灯和琥珀色ABS故障指示灯亮。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要用较大地力进行深踩踏板地制动地方式才能对前后轮进行有效地制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