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

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

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

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

1)信息技术角度。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

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

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

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

个体的行动能力。Nancy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致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3]。

4)市场角度。从市场的视角来定义知识共享,有专家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知识市场的过程,正如其他商品与服务,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相信可以自此获得好处[4]。

5)系统角度。Zhuge、Nabuco等学者利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5]。

我国也有学者从系统的层面研究知识共享,如单雪韩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外化行为和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内化行为[6]。也有学者从知识互动的角度来界定知识共享,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Nonaka& Takeuchi的观点[7]。Nonaka&Takeuchi认为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通过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产生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

6)其他角度。在国内,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知识共享问题近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王德禄等专家从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及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指出最为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3个原则[8]。孙政顺对各种信息技术如个性化研究、搜索过滤算法、分类策略、智能代理、知识挖掘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9],这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紊振杰提出了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易市场[10]。陈力等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享机制[11]。张庆普、李志超从企业隐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12]。赵修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知识整合的实现机制[13]。郁义鸿从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一书中对企业组织结构与知识共享的相关性、价值识别和流程再造、企业的记忆、企业结构设计和虚拟企业都给出了详尽的论述[14]。还有不少学者,如雷玲从文化的角度对实施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15]。

112 简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些理解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知识共享的本质属性,这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知识共享的内涵有一定的帮助。

1)这些研究都侧重于知识共享的某一方面,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技术体系,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没有把知识共享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也就是说没有系统地梳理影响知识共享的各种因素,所以多数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2)这些研究不够深入,有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过程,它将知识共享视同为信息沟通,这种认识显然缺乏深度。

另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但并没有谈到如何建立这种文化。是不是文化建设好了,就能促进知识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3)这些研究大多集中研究组织、技术等因素对构建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宏观层面功能等方面,而关于知识管理与共享对企业微观层面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关机理等的探讨十分有限。尤其是没有从知识共享在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整体考虑,也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知识共享,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当然也有不少观点是有相当深度的,尤其是从组织学习和系统的角度分析的知识共享是比较全面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内涵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多,但仍旧是不完善、不系统的。作为知识管理最为核心的两个环节之一的知识共享,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将是十分重要的。

2 知识共享的类型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知识共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1 知识共享的主体

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16]。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

1)员工间的共享,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个体知识共享的特点、模式及影响因素展开[17]。例如,获取别人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来实现。组织的共享文化氛围、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支持以及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组织信任度、组织归属感及组织宽容度等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效果[18]。

2)团队间的知识共享。为了完成一些非常规的项目,可能需要组建临时团队,有时还需要聘请外单位专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知识共享的障碍,但是由于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知识共享容易实现[19]。但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的预期显然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水平[20]。

3)组织间的共享。关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从对如何在企

业内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以支持这样的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如闰芬等学者在《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的观点[21]。有学者从组织的核心职能和虚拟化职能之间的关系来出发,提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保留的核心职能与虚拟化职能之间需要知识共享[18]。

我国学者王兴元在《名牌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传播与分享研究》一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22]。也有学者从企业间联盟与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间的协同商务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如张成洪、凌卓华等学者的观点[23]。

E.G.Carayannis等学者指出,赢利组织与非赢利组织及非赢利组织之间也存在知识共享的问题[24]。

212 共享的知识类型

根据共享的知识类型的不同,可将知识共享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25]。知识越明确,越容易表达和编码,就越容易实现共享;知识越隐含,越不容易表达,其共享对交流媒介的要求就越高,越不容易共享。显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交流媒介就可以实现共享,如: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数据库/知识库、各种文档等;隐性知识的共享则对交流媒介的“丰富性”要求较高,比如:面对面的交流是“丰富性”最高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企业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共享方式,以达到理想效果。

根据企业内的团队所要完成任务的性质、背景和共享知识类型的不同而导致的知识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共享分为:知识的连续转移(Serial Transfer)、近转移(Near Transfer)、远转移(Far Transfer)、战略转移(Strategic Transfer)和专家转移(Expert Transfer)[26]。

根据共享知识的来源不同,分为组织外部知识共享和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组织外部知识主要是指与组织环境、供应商、销售商以及竞争对手等相关的知识[27]。这些外部知识往往不能给组织带来核心竞争优势,因为一个组织可获得的外部知识,其竞争对手往往也可以获得。内部知识主要是指组织内部制度环境、工作流程、员工个人经验、产品信息以及记录信息知识等。一个组织的内部知识,尤其是关键性的内部知识往往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也是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213 简析

对知识共享类型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外乎个人、部门(或团队)和组织,知识共享是一种双方行为,提供者和接收者都必须存在,否则知识共享就是空话。知识共享还可以从提供的知识类型来研究,这就回归到知识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的知识类型,而这个问题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不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不过知识共享的类型显然仅限于这两个方面是不足的。比如比较缺乏从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也是知识共享研究以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3 知识共享的过程研究

311 观点简述

知识共享就是如何使知识在员工个人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王方华等在《知识管理论》一书中把知识共享的过程概括为5C’S,即:一个人知识创造(I ndividual Create)、知识的阐明(Clarify)、知识的交流(Communicate)、知识的理解(Comp rehend)和知识的创新(O rganizati onal Create)[28]。这种观点把知识共享的过程过于扩大,其实将上述5个环节理解为知识管理的过程,更为合理。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只有知识的阐明、知识的交流和知识的理解才是知识共享的环节,其要义就是个人/组织的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根据知识外显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两种[29]。此外,根据知识所有者的不同,还可以把知识分为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知识由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经过诸多环节。

312 简析

对于知识共享的过程,多数学者的观点都能找到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所提出的SEC I模型的影子。这固然反映了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观点的合理性,但是知识共享的过程并不是如此简单。实际上一些学者如王方华等也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这些研究将极大丰富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

4 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

411 关于知识共享模式的分类

知识共享的模式有很多,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李鹏燕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分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知识产权管理3种模式。南方等从两个维度对企业核心业务进行考察,将企业的知识管理区分为4种模式,分别称为事务模式、集成模式、协作模式和专家模式。李顺才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等构成的知识体系。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即是知识转化过程,转化的每一环节又创新和积累了知识,进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核心能力。因此,要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积累、应用和创新,以知识流为导向来构建企业组织

结构。张苏通过实例(昂德森咨询公司以及拜恩(Ba2 sin)、波士顿(Bost on)、麦肯锡咨询公司)分析了美国的知识管理模式。张福学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分为编码化战略与个人化战略两种模式。张弦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模式分为职能知识管理与项目知识管理两种模式。412 基本观点

笔者在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知识共享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1)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 I模型。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共享的SEC I模型,他认为,知识共享包括4种模式[30]:①So2 cializati on,指潜移默化(或社会化),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的形式。传统的师传徒受就是隐性知识共享的典型形式;②Externalizati on,指通过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③Combinati on,指个人拥有的零散的显性知识汇总组合起来成为对组织有价值的显性知识;④I nter2 nalizati on,指成员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的内部升华的形式。

2)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共享模式。南希?M?狄克逊在《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案例》一文中,在创造和利用共有知识(Co mmon Kno wledg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创造与共享模式[3]。这种模式存在3个基本过程:①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内部知识创造过程。②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内部知识共享过程。③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过程。

3)基于信息传递的知识共享模式。王开明等在《论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一文中提出了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共享模式。他们认为,知识共享类似于信息发送,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主体———发送者和接受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31]。王开明等认为,当知识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愿意共享某项知识时,发送者从自己的知识库中选取和编码知识形成“发送知识”,并通过中介媒体,发送至接受方。接受者通过中介媒体,接受和解码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对其进行解释和理解,形成“接受知识”存入接受者的知识库。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和信息反馈过程。

4)正式的知识共享和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模式。姜俊在《组织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中,提出了正式的知识共享和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模式。他指出,以正式组织结构为依托的知识共享模式包括基于团队任务的知识共享模式和基于运作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基于团队任务的知识共享是指从团队执行任务到知识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的再利用创新的过程;基于运作流程的知识共享是一种与组织的运作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的知识共享模式。而存在与非正式组织活动中的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模式,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非正式的途径和方式来共享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经验知识。他认为,在一个组织中,这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应相互结合互为补充[32]。

413 简析

知识共享模式的研究对于了解知识共享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上述的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研究从转化、行为—结果、信息交流等角度进行展开。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知识共享的模式与企业的特性有关系,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适合该企业的知识共享模式,所以知识共享模式是丰富多彩的。而概念化理解知识共享模式只能说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便。

5 国内外知识共享实践现状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著名公司像施乐公司、惠普公司、莲花公司、联想集团、同方集团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网站,这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本公司的知识共享,还为人们研究企业知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但是,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没能建立起适合的知识共享型的文化而遭失败。在商业活动中,知识共享上的失败可以导致大量财政上的损失。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 D C)的数据显示,财富500强的公司由于知识不能充分共享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315亿美元[33]。在2001年接受Hackett Bench marking&Re2 search最佳实践调查的公司中,只有25%的公司在全公司内有明确的知识共享,这些公司之所以在调查中位于优势是因为它们拥有良好的成本管理。其余75%的公司中,只有7%的公司在整个公司内使用知识共享措施。但有超过一半的公司在至少两个商业部门采取知识共享措施[34]。政府组织的知识共享的失败案例几乎和企业组织一样多,其中包括了F B I在知识共享上的失败导致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F B I的失职仅仅归结为不理解自己知道的知识上。

在大部分的知识共享案例中,并不缺乏对知识共享的尝试,组织没有真正去研究知识共享失败的两个最大原因:技术太过复杂和每个人本身对共享的意愿,这些因素阻碍了共享的进行。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实践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实践中人们最朴素的初始想法。知识能否得到共享是知识管理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从目前看,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中,多数是为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

水平,促进知识创新,但在很多企业没有真正做到。成功的知识共享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失败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实施知识共享也可能增加因为关键知识流失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实践中,知识共享和保护是一对必须妥善权衡的矛盾。□

参考文献

[1]保罗?S?戈麦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蒋慧工,

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73279

[2]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

大学,2004

[3]Nancy M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6842869.html,mon knowledge:how companies thrive on

sharing what they know[M].[S.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30232

[4]Tan&Margaret,Establish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syste m s

design:Ane mp irical stutati on[J].Journal ofManage ment I n2

f or mati on System s,1994(10)

[5]Zhuge H.A knowledge fl ow model for peer2t o2peer tea m knowl2

edge sharing and manage ment[J].Expert Syste m s with App li2

cati ons,2002,23(1):23230

[6]单雪韩.改善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

2003(1)

[7]Takeuchi N H.The knowledge2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 ics of innovati 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772102

[8]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

2000(3):33

[9]孙政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其策略[J].计算机工程

与应用,2001(1):52254

[10]紊振杰.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J].科研管理,2001

(2):1612170

[11]陈力,鲁若愚.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享机制[J].中

外科技信息,2001(11):34237

[12]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

国软科,2003(1):88292

[13]赵修卫.组织知识与知识整合[J].科研管理,2003,3

(24):52257

[14]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1:82293

[15]雷玲.实施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3(7):1052106

[16]Gunnar H.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 ment and the n2

f or m cor porati on[J].Strategy Manage ment Journal,1994,

15(1):73290

[17]李涛,王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3,6(5):16219

[18]Koh I,Ki m Y U.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2

ties;an e2business p pers pective[J].Expert System swith Ap2

p licati ons,2004,26(2):1552166

[19]李伟.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北京:北

京大学,2002

[20]L iebowitz J,Megbolugbe I.A set of fra me works t o aid the p r o2

ject manager in concep tualizing and i m p 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itiatives[J].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Pr oject

Manage ment,2003,21(3):1892198

[21]闰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244

[22]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传播与分享研究[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48251

[23]张成洪,严正,宋亮.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框架

[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7552

760

[24]Carayannis E G,A lexander J,I oannidis A.Leveraging knowl2

edge learning,and innovati on in for m ing strategic government2u2

niversity2industry(G U I)R&D partnershi p s[J].Technova2

ti on,2000,20(9):4772488

[25]张作风.知识共享机制及其在企业中的构建[D].北京: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

[26]南希?M?狄克逊.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案

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1233,166 [27]李亚辉.基于组织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共享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28]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272

[29]野中郁次郎.《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从———知识管理

[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

[30]Nonaka,B I kujir o.The knowledge2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V iew,1991(6):962105

[31]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和扩散[J].外国经济与

管理,2000(10):227

[32]姜俊.组织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6(194):1912192

[33]Ediviss on L,Sullivan P.Devel op ing a model f or managing in2

tellectual[J].Eur 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4) [34]Hansen M T.I ntr oducing T2shape manage 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 w,March2002:1072116

作者简介:储节旺,男,1969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教

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方千平,男,1975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

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收稿日期:2007-03-23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总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总汇 1、计算机按照数据处理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 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等 2、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以及 电源等硬件组成。 3、计算机主机是(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的总称,主要包括(CPU)(内 存)(主板)等部件。 4、控制器和运算器集成在一起,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5、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 6、计算机硬件系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主机)和(外部设备) 7、外部设备存储器包括(硬盘)(光盘)(U盘) 8、1971年,每个Intel成功的把(算术运算器)和(逻辑运算器)集成在一起,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 9、计算机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10、运算器是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算术)运算和 (逻辑)运算。 11、运算器除了能进行各种加、减、乘、除运算外,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12、运算器主要由(算术运算单元)(寄存器)(累加器)等组成 13、控制器主要由(指令译码器)(指令寄存器)(控制逻辑部件)等组成 14、(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就是通常所讲的CPU 15、(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一起被称为主机 16、存储器是计算机汇总记忆设备,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17、CPU内部(缓存)的大小以及(速度)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 18、存储器一般可以分为(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两大类 19、一般把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称为(外部设备) 20、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运行)(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系统所编制的各 种程序的总和。 21、计算机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一般(应用软件) 22、一般把计算机数据总线包含的二进制位数称为(字长) 23、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它主要取决于指 令的(执行时间) 24、CPU的总线包括(数据)(地址)和(控制) 25、CPU一般由(逻辑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 26、衡量CPU性能的技术指标有(主频)(外频)(倍频系数)(Cache容量) (生产工艺技术)(封装类型)(CPU附加指令) 27、主频=(外频)*(倍数系数) 28、附加指令可以提高CPU处理(多媒体)(3D图形)等数据的能力 29、主板一般包括(CPU插槽)(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 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等元件。 30、主板按照接口可分为(AT结构)和(ATX结构)的主板 31、主板可以按三种方法进行分类,即按(主板上使用的CPU)(主板结构) 或(主板采用的芯片组)来分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验社会生活,暑期实践报告 土木工程10-5班刘鹏 摘要 作为一个大学生,半个社会人,应当在学好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增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决定利用暑假开办暑期辅导班。 通过这个方式,能让自己明白父母赚钱的艰辛,并且能增强自己与人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 在这个创业过程中,我与合伙人通过前期策划,宣传,进行教学辅导等过程,较好地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不是很充分,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通过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关键词 大学生小型自主创业暑期辅导班 正文 这次暑期实践,我决定与好友王浩尝试自主创业,尝试到社会上赚钱。经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初中与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辅导班的情况很普遍。根据学生参加辅导班的目的具体来说分为三种:1、基础掌握不好的同学参加辅导班为了打基础;2、基础掌握较好,成绩属于中上的学生为了巩固知识;3、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是为了有更高的提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中开办初高中数理化辅导班的比较少,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经济学最基本得常识告诉我们,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是可以获得利润的,而我们自身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辅导工作,于是我们二人决定,开办暑期辅导班。 我们对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的需求。经过几天的调研我们发现,暑假想参加辅导的主要分为两类 :1、初中一年级升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新学期要开始学物理化学,很多学生想对物理化学进行初步学习;2、刚中考完升入高中的学生,想进行高中数理化的初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上下午开设两个班,一个初中,一个高中,为期三十天。根据市场价格,我们对辅导班学费定价为三十天,每门学科五百元学费,如果可以三个以上同学一起报名可以享受九折优惠。 初步策划以后,我们近期要做的工作有宣传招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场地(租房)。 要进行宣传和招生工作,这个过程要比我们想像的困难很多。我们自己做了一份宣传单,主要介绍了辅导班的特色、我们二位主讲人、课时、学费以及报名联系方式等情况。打印了五百份,我们开始了宣传。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到各个社区广告栏张贴我们的广告,然后是到附近的几所学校门口发广告,包括一所高中和两所初中进行宣传。最初两天效果不好,几乎无人问津。我们分析了原因大致有四:1、社区广告乱而杂,阅览的人很少2、在学校门口的宣传不是很不到,没有达到效果3、学生正处于期末考试时期,分析学生们的心理还没有参

理论与实践辩论赛

一辩陈词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艺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哪个更重要。首先我方不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我方更认为艺术管理的学习中理论比实践更重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成功。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适合中国抗战环境的理论指导,只有全军将领学透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理论,领悟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根据不同的地形,兵力,装备,气侯等客观条件,灵活,机动,辨证的运用战术,才能确保无数个战斗的胜利,而不是靠一,二的胜利的战斗来指导整个战争的方向。现如今,立足国际经济环境,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推动中国管理事业,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使命。在改革中的中国文化艺术界,同样也需要建立和探索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欧阳修先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高校先有理论课,再设实践课的原因之所在。 很难想象一个连一部歌剧的由来和发展都没有足够了解的策划者,他怎么去策划这部歌剧呢?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你拿什么去实践?你凭什么去实践?就更不用谈实践是如何如何重要了。 理论不仅是实践的基础,并且理论贯穿于整个实践之中。就是在实践的时候,还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实践永远只是为了证明已有理论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它仅仅是证明理论的一个辅助工具。实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出更多先进创新的理论,来进一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事物一步步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实践终归还是为理论服务。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学习比参加活动更重要。谢谢大家。 二辩陈词: 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直到科学的世界观牢固树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理论的学习,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致关重要的.可以说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基本与前提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理论解释实践,理论从客观角度来说,就是对实践的解释,描述,批判,反思,比较,指导。 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所取得经验的过程.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那么实践也将陷入盲区,甚至裹足不前.如果不掌握理论,根本谈不上实践,因此不论实践以何种方式进行,其实施本身就是在运用理论.艺术管理这一学科是为了适应社会而产生的一门新新学科,我们在学习它时就更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所以我方观点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应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系统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各项事业的推进需要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同时也需要政治理论人才,需要理论创新人才,需要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引言 生产运作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且在此基础上,经过该领域内专家学者多年来的不断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是管理、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系统掌握生产运作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的一般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 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从该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角度考虑,其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采用PowerPoint 、黑板板书等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向学生系统、全面地讲解书本知识。这直观表现为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又被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虽然可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

无味,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缺乏足够认知。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没有足够的认知,客观上来说,学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对企业生产的实际运作和管理过程缺乏实践认知,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熟,造成学生对此课程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上说,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该课程是以制造业为背景,再加上制造业现实的工作环境与就业前景,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3.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局限于照本宣科。《生产运作管理》任课教师缺乏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经验,是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缺乏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际经验,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做支撑,容易出现将课本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课堂枯燥不生动的现象,使得学生理解吃力,抓不住要点。另外,即使部分教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但由于长时间的教学和科研,他们脱离了当前实际,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索然。 4.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人、财、物等投入上非常有限,造成实践教学必要的资源――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的匮乏。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整个流程,显得非常重要,而缺少必要的教学情境和实践平台,学生就无法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甚至产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关于理论,人们往往简单化地从“解释世界”的视域把它理解和表述为“各种知识体系”,而没有从“改变世界”的视域把它理解和表述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因此,推进实践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都迫切需要重新探讨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的三重内涵及其功能 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它以概念的逻辑体系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其二,它以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如何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其三,它以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性和理想性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理论的三重内涵表明:理论不仅是解释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理论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是超实践性的。 首先,理论为人们提供时代水平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改造。 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告诉人们:“观察负载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经过理论中介的世界,而不是以“白板”的头脑“反映”的世界;是镌刻着理论的历史性内容的世界,而不是与理论的历史发展无关的自在的世界。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而不是非历史非文化的存在,人们作为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获得性的遗传,即个人被历史文化所占有,并从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存在。正是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变化着的、发展着的世界图景,正是历史文化规范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经常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然而却常常从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出发(这同样是“观察渗透理论”),把这些根本性要求简单化、庸俗化地归结为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而很少反思理论对观察的规范作用,甚至把理论与观察对立起来。理论与观察、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关于理论的反思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其次,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实践比理论重要辩论赛一辩辩词

实践比理论重要辩论赛一辩辩词 第一,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实践能力更重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正如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婴幼儿来说,说话和走路时远比学习就餐礼仪重要德夺的事。同样的道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学习理论知识是远比掌握实践能力更重要的事。大学生与中专生比较,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在于它有一个足够长的大学阶段来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以后参加工作潜力更大,后劲更足。而大学生与已参加工作之人比较,最大的特殊在于大学生工作是毕业以后的事,身于象牙塔之中,理应把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如果在这个阶段就一味重实践轻理论学习,则犹如未建地基就平地起高楼,即使盖得又快又高,终也难免坍塌的命运。 第二,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两者关系来看,理论知识,尤其是大学阶段学习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制约着大学生目前及未来实践能力的提高。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理论知识具有根源性,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 理论知识的支撑,实践能力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流。一味注重实践技能,纵然可以成就一大群高级技工,却无法诞生高级工程师,更何谈诺贝尔奖。 第三,从高等教育的目标来看,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除了积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也是大学学习的应有之意,而且是重中之重。一个文艺编导的学生,他可以将拍片技能学得烂熟于心,推拉摇移样样精通,可是最后是什么决定他拍得片子的厚度?是什么决定片子的文化内涵?是拍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理论知识决定了大学生的高度,深度,广度,自然比一两项的实践技能重要的多。 今天,作为传媒大学的学子站在这里讨论,我们不是说实践能力不重要,也决不是鼓励大家成为空有理论无实践能力的书呆子,只是处于大学这个特定阶段,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理论知识的确而且应该比实践能力更重要。曾有人说,广院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可是,我真诚的希望,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大家都能说广院的学生,上手快,后劲更足。 我们会努力的,谢谢大家。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前言部分 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领导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在字面上,“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什么是领导呢?所谓领导,传统管理理论这样定义:他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它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在20世纪,随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领导理论问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一大批的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领导理论。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状况出发,对领导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同时也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诠释。 主题部分 一、国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领导问题的研究首先在在美国积极地开展起来,国外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领导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领导理论的发展已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主要阶段。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人们期望能确定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以解决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为合适的问题,这是早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思路。根据领

导特性的来源的不同,素质理论又分为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生的,生而不具有领导特性的人不能当领导;现代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 1869年,Sir.F.Galton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在其《管理者探索》中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在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此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洛德(Lord) 、邸威德(Devader) 和亚利格(Alliger ) 西拉奇( Szilagyi ) 和沃伦斯(Wallace) 的六类素质论(西拉奇和沃伦斯,1983),班默尔(Banmal) 的十大条件论(孙彤,1987) ,美国管理协会调查认为的20 种能力论以及前苏联学者的素质论等。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并不能说明领导的实质,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研究者发现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研究者开始转向领导者的实际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由莱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领导方格理论、PM理论等。 1、领导风格理论 为了探讨领导风格类型对群体行为和团体效率的影响,莱温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民主型领导风格下,团体工作效率最高,对工作比较满意;在专制型领导下,团体的工作效率比较高,但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很差;在放任型领导下,人际关系固然不错,但工作效率最低,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差,而且对领导者并不满意。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认为,领导类型的效果主要是依工作的性质和状况而变化的。对于容易的工作,民主型领导的效果最好,专制型的领导次之,放任型领导最差;对于困难的工作,专制型领导效果最佳,民主型第二,放任型也是最差。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亨普希尔和孔斯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领导行为的9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成员身份、代表、整合、组织、管辖、信息沟通、认可、生产。 哈尔平和温纳在亨普希尔等人提出的9项维度的基础上,将信息沟通分成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从而成为10项维度。根据上述领导行为维度,他们对此进

航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一、航空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 1)航空模型空气动力学原理 1、力的平衡 飞行中的飞机要求手里平衡,才能平稳的飞行。如果手里不平衡,依牛顿第二定律就会产生加速度轴力不平衡则会在合力的方向产生加速度。飞行中的飞机受的力可分为升力、重力、阻力、推力﹝如图1-1﹞。升力由机翼提供,推力由引擎提供,重力由地心引力产生,阻力由空气产生,我们可以把力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力,称x及y方向﹝当然还有一个z方向,但对飞机不是很重要,除非是在转弯中﹞,飞机等速直线飞行时x方向阻力与推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故x方向合力为零,飞机速度不变,y方向升力与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故y方向合力亦为零,飞机不升降,所以会保持等速直线飞行。 图1-1 飞机会偏航、Z 图 2 在这里当然是指空气,设法使机翼上部空气流速较快,静压 1-3﹞,于是机翼就被往上 一个流经机翼的上缘,另一个流经机翼的下缘,两个质点应在机翼的后端相会合﹝如图1-4﹞,经过仔细的计算后发觉如依上述理论,上缘的流速不够大,机翼应该无法产生那么大的升力,现在经风洞实验已证实,两个相邻空气的质点流经机翼上缘的质点会比流经机翼的下缘质点先到达后缘﹝如图1-5﹞。? 图1-3 图1-4 图1-5 3、翼型的种类

1全对称翼:上下弧线均凸且对称。 2半对称翼:上下弧线均凸但不对称。 3克拉克Y翼:下弧线为一直线,其实应叫平凸翼,有很多其它平凸翼型,只是克拉克Y翼最有名,故把这类翼型都叫克拉克Y翼,但要注意克拉克Y翼也有好几种。 4S型翼:中弧线是一个平躺的S型,这类翼型因攻角改变时,压力中心较不变动,常用于无尾翼机。 5内凹翼:下弧线在翼弦在线,升力系数大,常见于早期飞机及牵引滑翔机,所有的鸟类除蜂鸟外都是这种翼型。 基本航模的翼型选测规律: 2厚的翼型阻力大,但不易失速。 6 4、飞行中的阻力 一架飞行中飞机阻力可分成四大类: 1磨擦阻力:空气分子与飞机磨擦产生的阻力,这是最容易理解的阻力但不很重要,只占总阻力的一小部分,当然为减少磨擦阻力还是尽量把飞机磨光。 2形状阻力:物体前后压力差引起的阻力,平常汽车广告所说的风阻系数就是指形状阻力系数﹝如图3-3﹞,飞机做得越流线形,形状阻力就越小,尖锥状的物体形状阻力不见得最小,反而是有一点钝头的物体阻力小,读者如果有机会看到油轮船头水底下那部分,你会看到一个大

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实践相结合 ——那坡县第二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我校很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2018年9月,我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制定“以基地为载体,体验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把学科教学活动向基地延伸,合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新的课堂。会议决定开展“那坡县第二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立项之后,学校组织召开教师会议,组建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就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了整体规划,提出并实施了以“基地为载体,体验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现有的土地统一规划分配,由29个班级划片经营种植各种蔬菜。 我们把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责任落实到班主任,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意愿,合理规划基地。班主任组织向全班学生征集基地的种植方案,引导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并对所提的方案进行讨论,确定种植的品种。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意愿,划分基地并给基地命名,让学生给本班的基地取一个具有特色的名字。再次,我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组织他们平整基地。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应先是加强劳动教育,接着又展开班级劳动竞赛,同时在劳动中还开展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互助活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菜地被学生平整好后,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协作意识,又为该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扩大其中的教育影响。故此,为了达到核心目的,我们在活动中必须做到拓展基地教育影响空间。首先,在蔬菜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寻找活动的教育影响空间。一是利用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利用各种蔬菜的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三是结合观察日记和观察纪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

理论知识比经验重要

理论知识比经验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如果没有知识人类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钻木取火的原始阶段。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会成为你分析事物的方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所获得的经验,只有经过辩证思知识是经验浓缩的精华,知识是人类理解外在世界,并且用以造福人类的工具。维的加工,形成知识和理论体系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知识将人类从野蛮推向文明,从原始社会推向现代社会。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高于动物之灵,是因为人拥有知识所以知识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胸中无学问会让人变得愚昧,愚昧的人难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正像愚昧的民族难以变得更加强大一样。如果学过数学与概率统计,在买彩票时你就可以知道36选7能有420多亿种结果?;例子:如果有了知识阿丙就不会使自己创作的2、3百首作品失传。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人们充分发现知识的威力。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无法阻止他们渴求知识的脚步。屈原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熟读《诗经》305篇,虽然没有经过实践但他从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今次世纪天灾之中,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史密斯用地理课学到的知识,凭着对海水水流的变化预见海啸将至,并且及早做出警告,从而挽救了海滩数百名旅客的性命。当今社会是知识蓬勃的社会,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戈尔巴乔夫在日本访问学习院大学发表演讲时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知识在今后都将是不可缺少的,掌握知识就可以开辟自己的未来”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时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可见知识就是财富,拥有知识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姿,拥有知识的民族,才会屹立于民族之林,拥有知识的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人不是靠他生下来就拥有一切的,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一切来造就自己的,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方认为教育的理论知识更重要

学习比实践更重要一辩词(辩论赛)

谢谢谢主席,谢谢评委,首先我方承认实践很重要,但学习比实践更重要,以下我从3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1、学习是实践的基础。这里又分两方面,一是学习使人明智,学习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我们知道凡事要成功必须有一个正确理论的指引,否则那就是蛮干,而不是真正的实践,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有伟大的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去实践!第二方面了——学习为实践积累必要的能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当然也有过河的石头。如果不是学习教给你科学文化知识,那么你拿什么去实践? 2、实践是为了验证学习给我们的理论,并且把我们学到的技能加以应用,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也就表明实践是为学习而服务的。甲为乙服务,听从乙的指令,你说甲更重要还是乙更重要?不可否认当然是乙重要啦!学习是对实践的做指导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前提与基础。如果脱离了理论的指导,那么实践就将陷入盲区。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理论做粮草,实践就将裹足不前,寸步难行!。 3、学习给实践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并决定了实践的成果大小。知识就是力量,丰富的知识就是巨大的力量,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是科教兴国。一个人用读小学学到的知识去实践,可能只能去卖茶叶蛋;一个人用读大学学到的知识去实践,可能就能让导弹上天。我们不排除卖茶叶蛋也能致富甚至成百万富翁的可能,但是请注意,这是建立在很低的概率上的特例,我们新时代提倡的精神,是知识经济,是高科技致富,是要把导弹卖到美国去而不是只把茶叶蛋卖到美国去。 最后,学习和实践的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实践。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精通。我们都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整个人类,无论是什么人种,无论信仰什么,无一不是先求学后就业之路,如果没有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只能“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学习比实践更重要,谢谢。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论文提交时间: XXXXXXX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这样的人必将做不成大事。 如今社会上的高材生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大学里深造,学的是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面子,放下架子去社会上体验、去实践,最终的他们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暑假的我去工地帮安门窗的工人做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也来做了这种工作,然而他做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他的工资就比较少,而另一个人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他在社会上闯荡过、磨练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它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都过关,所以他的工资也就相对高了一些、当时的我就在寻找了原因,我认为这个大学生虽然比那个人的学历高,但是他缺乏经验、缺乏洞察力,在大学里他手的是高等教育,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并没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社会上体验下生活,去磨练下意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实践也反作用于理论。两者就好比一个挑着水的扁担,

不能向上倾斜,也不能向下倾斜,只有保持好平衡度,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在学校中要认真的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就如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到达质变的飞跃,再加上实践的检验,实践的总结,则是完美的总结。 所以,我们不能死读书,而是在学习中获得真知的同时,去实践、去检验。活学活用,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号: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㈠增强理论教学 开放教育的特点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进度、时间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所以,学生应在辅导课前已经完成相对应单元的自学,做好充分准备,带着疑难问题和渴求的心情来听辅导课,这样才能收益最大。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避免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应在导学课中把文字教材内容分成几个模块介绍,使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的内容及重点难点。教师要讲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自学,学习一个阶段后再实行面授辅导。辅导课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讲授方式包括教师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等。同时采用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目的实行组合使用。 教学工作中,教学工具取决于综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每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应有相对应的教学工具,可行的有:(1)教材和教案:教材应重视理论讲解与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用性。另外教师要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教案、习题集等其他教学资料,可兼顾各校特色。教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成为主要教学工具。(2)习题集、案例、会计模拟核算资料、教学版会计软件、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这些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另外可建立教师间、学校间交换机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教师在精讲原理,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能掌握的同时,还要实现从传授知识到传授方法的转变。把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知识模块、操作技能实训模块,并且相匹配、相吻合。学生要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理论实践相得益彰。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掌握基本理论的方法,而且掌握了会计实务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必须即时复习,按时做作业,了解自己还有哪些疑难问题等,然后到校通过答疑课解决。同时,老师要实行归纳总结,把知识系统化。学生也可通过电话等方式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协助。这样,学生所学知识才会融会贯通。 ㈡强化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会计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会计核算是一项十分具体而又细致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理论,不一定能具备实际工作水平,所以要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缩短会计专业学生学会基础理论与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距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践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从学生知识水平、素质结构入手,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展开不同形式的校内外会计实践活动。 1、模拟实验:学生从书本或课堂上学会了一些基本原理后,要增强实训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及创新水平。会计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这些实验的作用往往大于作业,因为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而且促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技能,对从没学过会计的学生,由此会对会计有了一个感性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对已学过或做会计工作的学生,使他们改进了很多平时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收获很大。 2、布置案例分析或实践性思考题: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导入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疑问,老师再适时提出并精讲原理,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后,再出示实务题,能够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实务操作,并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得每位学生的技能或分析问题的水平得到提升。 3、适时安排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或经验介绍。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