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课题:第八课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内容:(词语)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词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好“化合、摩擦、瘦弱、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会读。

难点:重点字,词的意思及使用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课本,黑板,词典

教学步骤与内容:

前提测评: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1)让学生听写课文二的词语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2)抽查学生的练习本,看看预习情况。

导入新课:

大家说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我们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回答的?

一)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或听写词语。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3.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二)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1.【化合】:(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

如:氢与氧化合成水。

2.【摩擦】:(动)①物体和物体紧密接触来回移动。②(个人或党派团体间)因彼此厉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如:1.两党不断产生摩擦。2.我们俩之间产生了摩擦。

3.【瘦弱】:(形)肌肉不丰满、软弱无力。如:树苗~。如:奶奶年纪大了,显得很瘦弱。

4.【神往】:(动)心里向往。如:心驰~。如:山上的仙女

弹的琴让人神往。

5.【扭】:(动)拧、身体左右摇动。如1.他扭过头来向后看2.你把树枝子扭断。

6.【发愤】:(动)决心努力。如:~忘食、~图强。

如: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我要发愤学习。

7.【主观】:(形)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只依据自己所想的。如:他看问题比较主观。

8.【武断】:(形)①只凭主观作判断。如:我对此事知之不详,不刚武断。②形容言行主观片面。如:这样做决定,未免太武断了。

9.【沉淀】:(动)①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②比喻凝聚、积累。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

10.【凭空】:(副)没有依据的。如:~捏造;~想象。如:他喜欢凭空捏造故事。

11.【严谨】:(形)严密谨慎。如:写文章就是锻炼我们严谨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12.【搅拌】:(动)用棍子等在混合物种转动,和弄、使均匀。如:他在搅拌混凝土。

13.【遗憾】:(形)悔恨;不称心;不满意。如:一时失误成了他终生遗憾。

14.【吹灰之力】:(组)用很少的力气。如:1.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把球扔进了球门。

15.【引以为戒】:(组)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如:再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犯一次错误,就应该总结教训,引以为戒。

16.【懊悔莫及】:(组)十分后悔。如:他懊悔莫及,怪自己当初没听父母的话。

板书设计:第八课床头上的标签

【沉淀】:(动)①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②比喻凝聚、积累。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

【凭空】:(副)没有依据的。如:~捏造;~想象。如:他喜欢凭空捏造故事。

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词语

课后反思:

课题:第八课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内容:课文一,(练习)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课课文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分析并思考的

惯,正确对待失败、发愤图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词典,教科书。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前提测评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出示标签图片,让学生看看标签是贴在什么地方的。可是有人却把标签贴在了床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阅读课文。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5.质疑问难。

2)学习疑难词语:

1.【只不过】:(副)表示限于一定的范围。如:1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你别当真。

2.【异常】:(形)不同于平常。

如:我走进班里,发现班里的气氛有些异常,原来,刚才有两个同学吵架了。

3.【途径:】:(名)方法;路子。如:参加招聘会是找工作的重要途径。

3)分段分析课文:第一段(1~5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第二段(6~10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问题2: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问题3: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1: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2: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3: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段(11~17自然段)

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问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问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问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小结:写李比希不悲观,失望,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做了个标签贴在床头上----时时警示自己,终于当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3)学习句型:

1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

前句的结果。

如: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4.“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如: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课后练习。

一,选择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C

2.B

3.B

4.A

5.A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1.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吹灰之力)

2.我们可以引以为戒,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3.他做事比较盲目。(盲目)

4.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轻率地进行实验。(轻率)

5.类似的问题很多。(类似)

6.学校公布的先进班集体中。(公布)

三,选择恰当的选项完成句子。

1.B

2.A

3.A

4.C

5.D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B

2.D

3.B

4.C

5.C

6.D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吹灰之力)

他做事比较盲目。(盲目)

布置作业:做练习册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课文二: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中的词语并理解意思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

教学工具:教科书,词典

教学过程与内容:

1.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

2.导入新课:你们家来客人时你母亲怎样接待的?你呢?

讲授新课:

疑难词语的解释:

1.【碟子】:(名)盛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比盘子小,底平

而浅。

2.【油腻】:(名、形)①油脂、油膏。②含油多的。③指含

油多的食物。④油污、油垢(gou)⑤指沾

着油污的。⑥油滑。

3.【溶解】:(动)一种物质(溶解)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4.【润滑】:(动)①湿润滑溜。②加油脂等以减少物体之间

的摩擦,使物体便于运动。

5.【文雅】:(形)①指礼乐(yue)法度,文章教化。②斯文有礼,不粗俗。如:举止~。

分段分析课文:

第一段(1~9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

问题2、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可是,当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很厉害,几乎都要掉下来了,最我却不能呢?所以每当妈妈端茶时,

他都很认真地观察,到底有什么秘诀让茶碗在碟子里不滑呢?

思考题2: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瑞利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结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很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了,碗碟也变得不容易滑动了,这也是为什么热水能洗油腻的盘子的原因。第二段(第10自然段)

瑞利在研究茶碗和碟子之间由于油腻问题产生的摩擦力问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什么研究?

思考题1: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

第三段(第11~12自然段)

问题1、瑞利的研究后来应用于哪些方面?

思考题1: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润滑油

感想: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

勇于探究,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板书设计:第八课床头上的标签

【润滑】:(动)①湿润滑溜。②加油脂等以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使物体便于运动。

问题1、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

问题2、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床头上的标签课文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李比希是德国化学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王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 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在铁锅里搅拌,发出响声,实际上是使铁棒和铁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铁屑与溶液化合,提高了柏林蓝的质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铁的物质,不必用力磨蹭铁锅,也会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那家工厂按照李比希的话去做,果然提高了颜料的质量,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床头上的标签》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床头上 的标签》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品读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抄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收获。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师: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去预习并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收获。 生答。 4、交流预习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可真多,说明你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还有那些问题不懂,题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预习课文遇到的问题。 (预设问题有:标签上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标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2、老师归纳刚才学生预习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后,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简单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解决后擦去。 4、剩下的问题需要学生研读课文解决。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在交流问题时适时出示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1)他()呼吸,()地阅读,读完()。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会所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2)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你

们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3、拓展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教学目标: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 课《信客》的教案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 导语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 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 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

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 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 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 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 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 家属 待人宽 容: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 守: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 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 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床头上的标签》教学案例

第八课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碟、腻、润、滑、雅、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和物理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3.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重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2.难点: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要点回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2.我国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措施。 3.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以及最终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是中考知识点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以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顺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这一思路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结构,并请学生自主完成填充任务,任务见学案。

三、小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 (2)对外开放 (1)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巩固练习(基础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 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2.材料一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寓意是什 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 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新人教版

10.信客 目标定向: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师:大家现在写信吗? (生答)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读来从中能接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听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è(噩)耗猝然(cù)jì li3ng(伎俩) 昏厥(jué)连声nuò nuò (诺诺)文绉绉(zhōu) 颠pèi(沛)吊唁(y4n)焦zhuó(灼)诘问(jié) 时 m2o(髦)唏嘘(xīxū) 2.多音字辨析: 积累lěi 四、学习释疑,回答问题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原来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信客 学历――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床头上的标签

床头上的标签 教材分析: 这是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别具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教学要求: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将失败与成功这样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学习精确巧妙的细节描写,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床头上的标签”的深刻含义及其作用。正确感悟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2.准确理解“床头上的标签”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 3.了解化学家李比希的经历,正确感悟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大家心里就会产生疑问:标签为什么在床头上呢?标签上写的是什么呢?这篇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先告诉大家,这是一篇有关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文章,在我们找出问题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 2.李比希个人资料。(见“备课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本文诵读录音。 (让学生随录音浏览课文,自主清除阅读障碍,初步了解全文内容。) 2.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根据出示的问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Lesson 10 letter guest teaching plan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2、篇章2:信客范文(2020版) 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 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 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ú)其奇者。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 》的教案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床头上的标签

床头上的标签 叶永烈 李比希是德国化学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

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工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 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在铁锅里搅拌,发出响声,实际上是使铁棒和铁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铁屑与溶液化合,提高了柏林蓝的质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铁的物质,不必用力磨蹭铁锅,也会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那家工厂按照李比希的话去做,果然提高了颜料的质量,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 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床头上的标签》优选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床头上的标签》优选教案范文三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床头上的标签》优选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品读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抄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收获。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师: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去预习并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收获。 生答。 4、交流预习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可真多,说明你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还有那些问题不懂,题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预习课文遇到的问题。

(预设问题有:标签上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标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2、老师归纳刚才学生预习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后,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简单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解决后擦去。 4、剩下的问题需要学生研读课文解决。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在交流问题时适时出示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1)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会所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2)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你们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3、拓展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教学目标: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第十课翻译和原文

9.三峡 【北魏】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

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

10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 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复习重点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三.复习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四.复习方法 1.点拨法 2.讨论法 3.练习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二.训练操作 1.积累词语,掌握其音形意.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幼稚鲲鹏混淆深邃萌芽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高深莫测不值一提与众不同不可思议硕大无比无与伦比庇护吞噬啮齿干涸敦煌萧瑟和煦裸露戈壁滩沧海桑田浑然一体媲美挑衅迷惘收敛橘红迁徙奥秘滑稽繁衍一无所获仓皇逃窜误入歧途紧追不舍鼠目寸光相辅相成雾霭寂寥沼泽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频繁徘徊绞尽脑汁目空一切贪婪牟取秤砣缚哂笑履行诺言签订监督欣慰肮脏棘手妥善铆钉微不足道黑咕隆咚深不可测颤颤巍巍莫衷一是众目睽睽闻风而来无所不知镇定自若众说纷纭齐心协力经久不息胸有成竹异口同声争先恐后源源不断任劳任怨不容置疑慷慨大方一视同仁 2.熟练地说出每一课的文体及作者。 3.回顾课文内容,概括每一课的主旨。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意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10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床头上的标签-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比希对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2、明白李比希制作标签的目的,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入(6分钟)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预习检测。 海藻()氯气()铁屑()磨蹭 ()严谨() 2、齐读课题,解疑质疑。 本文说的是谁床头上的标签?床头上的标签有什么含义? 3、简介李比希。 (2)、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比希对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2、明白李比希制作标签的目的,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一)(10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1、李比希和波拉德做了同样的实验,都发现了一种褐色的液体,面对这种液体,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2、李比希与溴元素失之交臂的原因是什么? 3、床头上的标签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时间:5分钟 全班交流

1、李比希: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波拉德: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2、没有深入的研究下去,凭空自造理论。(缺乏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 之后,李比希在科学研究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工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 三、自主学习(二)(6分钟) 默读6-9自然段,思考: 1、面对工人的回答,李比希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李比希怎样的科学精神? 2、李比希为什么能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时间:3分钟 全班交流: 1、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2、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时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家的信是谁送到你家的?对了,是邮局的邮递员。那么在从前、 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在这一服务行业还没建立起来的地方,是谁把信和其他物品送到收件 人手里的呢?请让我告诉你们一一是信客(板书信客)。 目■至2031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 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 自趨渤 ___________________ | 余秋雨的家乡在浙江余姚,20世纪初,有不少家乡人去上海谋生,由于当时邮政业务 尚不普及,那些去上海谋生的人所写的信需要专人传递,于是“信客”这一特殊的职业也就 应运而生。作者从小就听人讲起信客的故事,对信客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触,于是写了这篇文 早。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了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 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2) 信客生涯。 数字目际:?< 10信客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关于信客的资料

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 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带人读写书信,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无奈卸却差事。 (3) 转业之后。 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 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进而升为校长。 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2 ?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 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 3. 主题。 本文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 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 1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1) 第I、2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 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 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感动下,做了信客。 (2) 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什么特点呢? 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3) 老信客以他崇高的责任感来物色新信客,他以他的经验给新信客作详细的介绍,而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这样,可以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一个可信赖的信客。 老信客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期望上路了。 (4) 为什么作者在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呢? 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一一“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示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1) 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他又是怎样做信客的呢?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 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2) 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