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分析和翻译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屈原列传》原文及白话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白话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白话翻译《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走草稿,屈原不赞同。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写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篇1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高中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及其遭遇。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世族也。

少时事楚怀王,为其左徒。

怀王亲幸之,与游戏。

而楚相孙叔敖恶其无礼,乃谮杀怀王,而立其弟惠王。

惠王之立,屈原去楚,游吴、越、宋、卫诸侯。

屈原既去,楚国之政由重耳与夫差共图之。

及重耳返国弑其兄而自立为王,夫差怒,乃图攻楚。

楚人使屈原之吴,以厚遗重耳,重耳弗纳。

吴王阖庐使夫差曰:“楚之有屈原者,能使楚楚者也。

今遗之以金,不如遗之以归楚之侯伯,以厚其心,使游说其君,以动其国,是无楚人之利也。

”夫差曰:“善。

”於是遗之楚之侯伯,而使游说楚王。

屈原乃入楚,说惠王曰:“臣闻之,善言者不讳於市。

今王不得意於夫差,是以乐正、毛遂之徒左右其门而舞,而群臣之议王者莫敢言王之过也。

臣敢为王言之:夫差之怒,岂独王之所及哉?王之府库非夫差不得入,王之舟楫非夫差不得用。

今王之境内三分,而夫差之柄制其二,此犹荆轲之割发也,而王弗能制夫差之口,以御夫差之心,而欲以礼义从事於诸侯,此亦不可得而为也。

王其图之!”惠王曰:“善。

”屈原曰:“请赐臣死,毋使楚国臣臣之辱。

”乃自投於汨罗。

汨罗水,湘江之所出也,而岳阳之山水极高,故水在山上,常有旋风,其水上下急,船不能济,溺者甚众。

翻译:屈原,本名平,是楚国的世家。

年轻时为楚怀王做左辅。

怀王非常喜欢他,经常与他一起游戏娱乐。

但楚相孙叔敖却认为他没有礼貌,于是诬陷杀害了怀王,立了他的弟弟惠王为王。

惠王登基之后,屈原离开了楚国,到吴国、越国、宋国和卫国等各国游历。

屈原离开后,楚国的政治由重耳和夫差共同谋划。

当重耳回国弑杀了他的兄弟自立为王之后,夫差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攻打楚国。

楚国派屈原去吴国,给重耳送去厚礼,但重耳并没有接受。

吴国的国王阖庐对夫差说:“楚国有个屈原,他能让楚国的人服从。

现在你们送给他金子,还不如送给归楚的侯伯,以此讨好他们的心,让他去说服楚王,这样才是对楚国有利的。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屈原,名平,楚同姓(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王甚任。

上官对外接待宾客,大夫与之同列,应酬诸侯。

怀王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为‘非我莫能为。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犹离忧也。

夫天,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竭忠尽智,以事所以到了极其劳其君,谗人间苦疲倦的时候,之,可谓穷矣。

没有不叫天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

对同怀王谋划商讨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派屈平制定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

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9)。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0)。

魏闻之,袭楚至邓(21)。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2)。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屈原列传》原文赏析《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屈原列传》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

离,通“罹”(lí,离),遭受。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一句对一句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一句对一句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原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原文: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原文: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原文: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文: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原文: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译文: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

原文: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原文:“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原文: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屈原列传全文及解释

屈原列传全文及解释

屈原列传全文及解释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暧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

乃令张仪详去秦,师委质事楚(17),日:“秦甚憎齐,“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句,遂取楚之汉中地(19)。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0)。

魏闻之,袭楚至邓(21)。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2)。

楚王日:“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日:“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司马迁)

《屈原列传》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司马迁)

《屈原列传》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司马迁)原文: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课文原文及译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朝代:两汉作者:司马迁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没有)不毕见(通‘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意,含义)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读音zhuó,不洁净的水)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读音jiào,洁净的样子)泥(通“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用作“染黑”讲)而不滓(读音zǐ,沉淀的污垢,污浊,污垢)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激愤国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本源。

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

屈原走得正行得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君主,谄媚的人离间他(和国王的关系),可以说是(处境)困窘啊!忠诚而被毁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应该就是由怨而发啊。

《国风》喜欢(描写)情色但不淫乱,《小雅》(很多)怨恨讽刺但不(犯上)作乱。

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兼而有之(这些内容)啊。

(它)上提到帝王喾,下说到齐国的桓公,中间述说了商朝的汤帝、周武王,来讽刺当世的事。

宣示道德的崇高和广泛,治理乱局的条理,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的。

它的文字简约,词义含蓄精深,志向高洁,行为清廉,它涉及的事小而旨意博大,列举的事物浅近而意义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提及的事物芬芳。

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致死不能被接受。

(他)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浑浊污秽中脱身(离去),遨游在尘世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所沾染,洁身自好不让泥污沉积到自己(身上)。

按照(他)这样的志趣来推演,就是日月也可以与之争辉啊。

屈平既绌(同‘黜’,罢官),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通‘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秦国的地名)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两条河流名称),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读音gài,人名,楚国将领),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秦国的县名)。

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国的地名)。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翻译:屈原罢官后,那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与楚国来往密切,秦惠王为这事犯愁,就让张仪假装离弃秦国,送上丰厚的钱财(要求)委身并侍奉楚国,说:“秦国非常恨齐国,齐国与楚国来往密切,楚国真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的方圆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心就信了张仪,便与齐国断绝关系,派使臣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耍诈道:“我跟(怀)王约定的是六平方里,没听说过什么六百平方里。

”楚国的使臣恼怒离去,回国告诉怀王。

怀王大怒,大举发兵讨伐秦国。

秦国发兵攻打楚国,在丹、淅两河流域大破楚国军队,斩首八万(楚军),俘虏楚国将领屈匄,便夺取了楚国汉中的土地。

怀王就派出国中所有的军队深入秦国打仗,在蓝田作战。

魏国得知这消息,就袭击到(楚国)邓地。

楚国军队恐慌,从秦国撤回。

而齐国竟然恼怒(楚国的绝交)便不救楚国,楚国彻底被动(捱打)。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依靠)厚币(赂[被省略])用事者臣靳尚(人名),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人名)。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通‘返’),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翻译: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的土地要与楚国讲和。

楚国国王说:“不愿意得土地,希望得到张仪才甘心啊。

”张仪听说了,就说道:“以我一个张仪而换得汉中的土地,我请求前往楚国。

”来到楚国,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而在怀王所宠信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些诡辩之词(加以说服)。

怀王竟然就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经被疏远,不再在官位,出使到齐国(去了),返回的时候,劝谏怀王道:“为什么不杀张仪啊?”怀王后悔,已经追不到张仪了。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人名)。

翻译:那以后各诸侯国都攻打楚国,大破楚国,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怀王稚子子兰(人名)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翻译:当时秦昭王跟楚国通婚,想跟楚怀王会见。

楚怀王想去(秦国),屈原说:“秦国(人),是(性格)如同虎狼一样凶残的人,不可以相信,不如不要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那能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后是去了。

(怀王)进入武关(后),秦国埋伏下军队断绝他的后路,因此强留下楚怀王,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

楚王恼怒,不听从秦国(的要挟)。

逃往赵国,赵过不让进。

重来到秦国,竟然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官名,相当于丞相)。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翻译:(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当国王,让他的弟弟子兰做宰相。

楚国的人们都怨恨子兰劝怀王去秦国因而致使不能回国。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睠(同‘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读音zhǔ,连,跟着),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屈原也很痛恨他。

虽然在流放,(还是)眷恋楚国,心系怀王,不忘记回朝中,寄希望于万一君王一旦醒悟,(官场的)风俗为之一改。

他思念君主兴盛祖国(的信念不灭),期望恢复国家的实力,一篇文章中,三次表达了那意图啊。

然而终于是无可奈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由此最终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啊。

(凡是)君主无论愚蠢、智慧、贤达、不肖,没有不想获得忠心的人为自己服务,选举贤能的人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治国多少代不得见到(一个),那是因为他所认为忠的人不忠,所认为贤能的人不贤能。

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样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却听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军队折损土地割让,丢失六个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这是不懂得知人(善任)的灾难啊。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翻译:令尹子兰听说这事(屈原痛恨他不该劝怀王赴秦),大怒,最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那说屈原的不是,顷襄王恼怒就流放了他(屈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官名)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助动词,被)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读音bū,吃)其糟而啜(读音chu ò,尝,饮)其醨(薄酒)?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清洁,高洁),受物之汶汶(读音mén,污垢,污辱)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读音huò,温蠖,尘滓累积的样子)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汨罗江,在湖南境内)以死。

翻译: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湖畔边走边呤唱,脸色憔悴,身形容貌枯槁。

渔夫看见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呢?”屈原说:“整个世界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流放。

”渔夫说:“圣人,是不拘泥于事物能够顺应潮流。

整个世界浑浊,为什么不顺应那潮流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清酒呢?为什么要珍惜美玉(般的节操)而让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沐浴(出来)的人必定会弹拍(要戴的)帽子,刚沐浴(出来)的人必定会振(抖要穿的)衣服。

’人谁又能够用清洁(高洁)的身体(自己),去接受脏污的(衣)物啊!宁愿赴身永远流淌的江水葬身江中的鱼腹之中,又怎能用皎洁的清白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沉积啊!”便写了叫《怀沙》的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