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25导学案

lesson25导学案
lesson25导学案

冀教版八年级英语学科第一学期导学案

新概念第一册课后题及答案:Lesson41-42

新概念第一册课后题及答案:Lesson41-42 Written exercises书面练习 A Complete these sentences using a, any or some. 完成以下句子,用a, any或some填空。 Examples: There's a photograph on the desk. Is there any milk in the bottle? There isn't any milk in the bottle. There's some milk in that cup. 1 Is there ______bread in the kitchen? 2 There's ______loaf on the table. 3 There's ______coffee on the table, too. 4 There isn't ______chocolate on the table. 5 There's ______spoon on that dish. 6 Is there ______soap on the dressing table? B Write questions and answers using these words. 模仿例句提问并回答。 Examples: passport/on the table Is there a passport here?

Yes, there is. There's are on the table. bread/on the table Is there any bread here? Yes, there is. There's some on the table. 1 spoon/on the plate 2 tie/on the chair 3 milk/on the table 4 hammer/on the bookcase 5 tea/on the table 6 vase/on the radio 7 suit/in the wardrobe 8 tobacco/in the tin 9 Chocolate/on the desk 10 cheese/on the plate 答案: Lesson 42 A 1 Is there any bread in the kitchen? 2 There's a loaf on the table. 3 There's some coffee on the table, too. 4 There isn't any chocolate on the table.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刘碧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考纲要求 2、明确考题方向和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2、掌握是个鉴赏方法之看懂题目 三、预习: 1、品析: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 2、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 3、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4、赏析孟浩然《春晓》 5、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赏析刘辰翁的《忆秦娥》 7、赏析郑域的《昭君怨》 四、教学过程: 考纲要求 1、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鉴赏评价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怎么考 研透全国卷,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1、研读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 2、讨论探究: (1)、都问什么?涉及什么考点? (2)、考什么体裁? (3)考什么题材? (4)、命题形式有何特点? 诗歌怎么研读赏析? 《一》、看题目 1、题目内容似乎无关联,不看题目,猜不出诗歌内容: 试读品析:诗歌赏析,从一首诗开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诗歌《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酬朱庆馀》:猜猜他告诉朱庆馀什么信息?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试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由题目入手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是写景的吗?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朱熹在这两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似乎没怎么写读书,他是用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2、题目能反映诗歌情感内容 (1)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因什么出名?怀古怀的是谁?什么事情? (2)、赏析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猜猜看,题目内涵。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3)、赏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题目无法看出内容情感—看内容 (1)、以《无题》为名的: 例如李商隐的系列《无题》诗。 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烛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只有词牌名的-怎么办? 格式:词牌名·题目无题目时,只有词牌名。 例1、去年期中考试题:刘辰翁的《忆秦娥》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例2、今年期中考试题:郑域的《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五、作业 用本节所学方法,试着鉴赏P95 第1---6题(2013----2015全国卷)

新概念lesson25教案

(Lesson 25 Smith’s kitchen) Teach Plan 组员: 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学生成绩较差,部分学生学生比较沉闷,需要老师多关注和提醒。 学情:他们已学过了how many, wher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以及由be 动词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否回答,这些知识点可以为本节课服务。同时,他们能够听到课堂指令语和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够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回答。 ⅠTeaching aims: 1. 学生能够掌握There be 句型的单数形式句型(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 2. 学生能够对There be 句型的复数形式句型(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有一定的了解,为下节课做铺垫。 3. 复习冠词a, an, the的用法。 4.学生能够了解介词in, on的用法及介词短语in the kitchen,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on the table 的含义。 5.学生能够了解以下扩充词语的含义:right, left, cook, room。 ⅡTeaching keys and difficult points: 1.学生能够掌握There be 句型的单数形式句型(肯定句,否定句和

一般疑问句)。 ⅢTeaching aids: 1.PPT 白板白板擦双色笔 ⅣTeaching steps: Step1 Greeting& lead-in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Betty. T: Ok, now I’ll divide you into two groups. You are G☆,and you are G※.First,let’s hear a song, 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 Which group’s answer is right, you will get some gift from Father Christmas. Are you ready? Let’s go! (播放音乐Jingle bell rock播放以后,抽学生回答问题。) T:What’s the song? Ss: Jingle bell. T: Very good. (如果回答正确的组一个♀,作为奖励) T: Do you know? When do people usually sing this song? Ss: On Christmas Day. T: so, what day is Christmas Day? Ss: On December, 24th. T: Good, who can tell me? On Christmas Day, what can you see? One,

诗歌鉴赏情感导学案--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 3.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 【学习重点与难点】 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课前导学】 一、阅读并掌握《一本》P292~293相关内容。 三、完成下面的练习。 1. 【10江苏卷,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后的孤寂与感伤。

2. 【1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3.请结合上述两首诗,尝试概括感知诗歌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请试着用整齐的短语概括) 明题材、抓诗眼(蕴含情感的关键词)、知背景(知人论世,借助注释)、析典故、品意象、悟意境。 【课中导学】 一、考向探究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典例分析 【14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 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 二、明确设问方式: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 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总结归纳: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三、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后题答案详解Lesson25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后题答案详解Lesson25 1. c a. The writer didn’t know any English 与课文实际内容不 符;b. The porter didn’t speak English 也与实际情况不符;d. The writer was a foreigner 虽然是课文涉及的内容,但不是作者不 能听懂搬运工人讲话的真正原因,因为作者也懂英语;只有c. The writer couldn’t understand the porter’s English 最符合课文 的实际情况,是准确答案。 2. b 根据文章My teacher never spoke English like that!, 只有b. expected everyone in England to speak like his teacher 说出了 作者的想法. a. didn't think the porter was English 与事实不符合,文章 中没有这样的暗示. c.. doesn't think the English speak English, 不是作者的真 实想法. d. thinks that the English speak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虽然作者是这样说的,但是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实想法. 3. b 只有选b. is 最符合语法。 a. are 不合乎语法,因为English 做“英语”讲时是单数名词,不能跟复数的系动词are; c. was 也不 合乎语法,因为陈述一种语言的性质应该用一般现在时; d. has (有) 更不符合语法,因为has 不能做系动词。 4. a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等。 读诗的一般方法 下面我们以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切入点作阐述。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 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 第6页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的线索;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颠倒语序 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3)主宾换位。(4)定(状)中倒装。 3.词性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4.互文见义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会关联。明确典故出自何处,原本表达的是何种意义,才能体会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详见《核按钮》专题第5讲)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有想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情感。 读懂诗歌的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等,找出其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带着这些信息,再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会从容得多。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本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殆尽的春草、古碑、苍山、残阳、昏沉的绿树、黄沙等凄凉的景物,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来表现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指在诗歌中被重点塑造的人物,诗人往往通过诗中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二)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第2 页,共6页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lesson25详尽版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25 Do the English speak English? 标题:English在这里均为名词,但意义不同。 第1个指“英国人”,为总称,后面的动词必须用复数; 第2个指“英语”。指语言时前面不加冠词,指人则要加the: English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英格兰的”、“英国的”、“英国人的”等;单词: 1.★railwayn. rail(铁路)+way(路,途径)rail扶手,栏杆,围栏 railway/train station:火车站highway公路subway地铁 2.★several几个 few+可数名词复数little+不可数名词 several+可数名词复数=a number of(一些) several times:I repeated my questions several times. some一些即可以修饰可数,又可以修饰不可数 a great number of…大量的 some time一段时间some time ago一段时间以前 sometimeadv.某时sometimesadv.有时,偶尔 3.★foreignern.外国人a blue-eyed foreigner蓝眼睛外国人foreignadj. ①xx的,海外的

外国留学生:foreign students洋货:foreign goods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②陌生的e.g. The subject is foreign to us. 4.★wonderv.感到奇怪 ①wonder at sth.对...事情感奇怪 I wonder at the beauty of the old town. ②I wonder想要知道: want to know I wonder if you have friend. ③wonder about sth.对什么感到怀疑 what are you wondering about?你对什么感到疑惑呀? ④No wonder that…难怪… No wonder that he is the top student, he works so hard everyday. wonder n.奇观 Jane is a wonder. She never fails in her examinations.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in ancient times世界古代七大奇观 wonderful adj.极好的e.g.I would be a wonderful wife. 练习:1.我想知道她什么时候能来。I wonder when she will come. 2.不知道为什么仓库今天关门了。I wonder why the warehouse is closed today. 3.我在想你会不会帮我。I’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4.这是个巨大的奇迹。It’s a great wonder. 课文: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导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四 花鸟草虫皆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设计者:谢宪起 【考点阐述】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

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方法点拨】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后练习答案lesson25

Lesson 25 练习答案Key to written exercises 1.关键句型练习答案 A and(1.1);so(1.2);not only…but…as well(11.2-3);and(1.5);but(1.5);neither…nor(1.6);but(1.7);and (1.8);and(1.8);and(1.9);but(1.10) C 1 I knocked at the door but he did not open it. 2 Both he and I went on holiday. 3 He must be either mad or very wise. 2.作文练习答案 1 Both my sister and I went shopping. 2 We not only got very tired but very hungry as well. 3 It was three o'clock and we could not get lunch so we had a cup of tea. 3.多项选择题答案 1. c a. The writer did n’t know any English 与课文实际内容不符; b. The porter didn’t speak English 也与实际情况不符;d. The writer was a foreigner 虽然是课文涉及的内容,但不是作者不能听懂搬运工人讲话的真正原因,因为作者也懂英语;只有 c. The writer couldn’t understand the porter’s English 最符合课文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答案。 2. b 根据文章My teacher never spoke English like that!, 只有b. expected everyone in England to speak like his teacher 说出了作者的想法. a. didn't think the porter was English 与事实不符合,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暗示. c.. doesn't think the English speak English, 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 d. thinks that the English speak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虽然作者是这样说的,但是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实想法. 3. b

诗词鉴赏导学案

诗词赏析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回顾诗词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相结合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课前完成,课上交流) (一)诗词的分类: 1、从题材内容上分:、、、、、 2、从表达方式上分:、、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常用修辞方法: 2、表达方式:、、、 抒情:可分为、,间接抒情包 括、、、 3、表现手法: 4、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名句填空:(我能行!) 1. 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6.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诗词赏析 (一)真题再现 2012年临沂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 2013年临沂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 战争场面。(2分) (二)考点归纳: 考点1、理解及鉴赏诗句 考点2、描述意境或画面 考点3、归纳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 (三)考点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面两组诗句,请选一组加以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方法提示: 练习:阅读后,完成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诗中的划线句子?(考点一)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相关知识 1、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 (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 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41 Lesson 42教案

初一 【前10分钟】检查和复习。10’ Lesson 41 - Penny ’s bag & Lesson 42 - Is there a/any...in/on that...? 一、教学重点 1、词汇:相当于量词的of 短语。 2、词汇:a ,some ,any 的用法。 3、句型:-Is there a...in/on that...? -Yes, there is (one). / No, there isn ’t. -Is there any...in/on that...? -Yes, there is (some). / No, there isn ’t (any). 二、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1、引入话题(详见右框)。2’ 2、听一遍音频,掌握大意。2’ 3、生词解读,纠正发音。5’ 4、提出问题:Who is the tin of tobacco for? 看一遍视频,解答问题。3’ 5、精讲课文,板书和笔记(详见下文)。25’ 6、再听一遍音频,逐句跟读。3’ 【第二节课】 1、分组角色扮演,朗读课文。10’ 2、总结相当于量词的of 短语。10’ 3、Lesson 42的单词正音。5’ 4、根据图片对话演练Lesson 42的句型2(详见课本)。15’ 5、绕口令。10’ 【第三节课】 1、讲解a ,some ,any 的用法。10’ 2、做84页的书面练习。7’ 3、听写Lesson 41、42的单词,记忆法指点。10’ 4、听一首英文歌曲。5’ 5、看图片背课文比赛。15’ 6、总结本课重点,让学生标注。2’ 7、布置作业:练习册,背课文和单词。1’ 三、精讲课文 1、-Is that bag heavy? -Not very. = The bag is not very heavy. 省略句。 2、Here! Put it on this chair.【回顾Lesson 39】 3、What's in it? = What is in that bag? 在不知道具体东西的情况下,用单数即可。 用介词短语来询问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What ’s on the table? What ’s in front of the car? 4、A piece of cheese. 片状或小块状。a piece of paper 5、A loaf of bread. A bar of soap. A bar of chocolate. 长条状。 6、A bottle of milk. 瓶装。two bottles of water ;a glass of milk 7、A pound of sugar. Half a pound of coffee. A quarter of a pound of tea. 论磅称。 half 一半;quarter 四分之一。pound 作为货币时是“英镑”。 8、And a tin of tobacco. 罐装、盒装。 three tins of Coca-Cola

诗歌鉴赏导学案

诗歌赏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 ..通过“五看”读透诗意的方法★★★ 2、熟悉 ..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意象含义、艺术手法★★ 3、了解 ..诗歌赏析常见的考点类型及答题要求★ ●学习过程 一、独立预习 (一)请学习通过“五看”读透诗意的方法 “五看”法——看题目 ..揣摩情感; ..弄清背景与字词;看意象 ..预估内容;看作者 ..回顾风格;看注释 看议论句抒情句 ......确定主题 (二)请熟悉以下有关诗歌赏析的文体常识

解题四部曲:第一步: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第二步:析——析题目、析末两句、析出主题 第三步:审——审清题意、审清考点 第四步:答——规范答题

常见考点二:赏析艺术手法(1、炼字 2、赏析某句或全诗的艺术手法)

资料补充:《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 解读步骤及结果: 二、课后巩固 目的:1、熟悉解读诗歌的各种诀窍;2、熟悉诗歌赏析的考点;3、规范诗歌赏析的答题语言 1、《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作“望”好不好?(考点:赏析之炼字) 答: 2、请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处。(考点:赏析)答: 3、请读课后附录古诗《无题》,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的妙处。

答: 4、附录古诗《登飞来峰》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 不凡。末两句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一脉相承。请你说说王安石这两句诗歌的妙处所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