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字(),()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家、()家和()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教学反思

这篇关于孔子这个名人的文章虽然结构清晰,但教学方面我感觉有点难度,毕竟这个名人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他的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他的“仁”的主张不是五年级的学生能轻易理解的。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我力图化难为易,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白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并且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段落层次,学会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会花多些时间和学生做课前准备,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且在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探究孔子的推己及人、严以律己、勇于反省等精神的实际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