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生态学

野生动物生态学
野生动物生态学

生境破碎化对鸟类生存的影响

摘要:生境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全球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生境破碎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可在多尺度上发生并蕴涵着复杂的空间模式变化。生境破碎化对鸟类的生态学效应主要体现在边缘效应、面积效应和隔离效应等。这些效应影响着鸟类的分布、基因交流、种群动态、扩散行为、种间关系和生活史特征等, 最终影响着鸟类的生存。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生境破碎化过程以及生境破碎化对鸟类生存产生的诸多影响。关键词:生境破碎化;面积效应;隔离效应;边缘效应;鸟类生存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Survival of Birds

Abstr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wildlife are focused by global ecologists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Habitat fragment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including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s that may occur on many spatial scales.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birds may show edge, isolation and area effects which will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gene flow, population dynamics, dispersal behavior,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and characters of life history of birds, and show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survival of birds finally. In this paper, habitat fragmentation process and its effects on survival of birds were summarized .

Keyword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rea effect ; Isolation effect; Edge effect;Survival of birds

前言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环境。常决定一种生物的存在与否,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枯枝落叶层、土壤腐殖质层、林下的灌木层、草本层及活地被层等。在每种生境中都有特定的动、植物种,每个种亦有其特定的生境。因此,栖息地的种类或数目是决定在栖息地中生活的物种种数的主要因子[1] 。对鸟类而言,生境就是某些个体、种群或群落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所占据的环境类型, 其作用在于可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适宜的繁殖地点、躲避天敌和不良气候的保护条件等一系列能保证其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生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鸟类的地理分布、种群密度、繁殖成功率和成鸟的存活率[2] 。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栖息地的大小会影响最初在其中生活的物种数量,也会影响这些物种在其中持续生活的能力。小块的栖息地只能容纳很少的动植物,同时很少的数量使得他们容易灭绝。环境中很小的波动对大的群体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小的群体来说,这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生境破碎化是物种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割成较小的斑块或者是由于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总生境面积的减少;其二是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3]。生境破碎化常常被定义成一个过程,即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小,而且被不同于原有生境的环境分割成两个或者更多片断的过程。据此,一个自然景观可以是连续的或者破碎的,破碎化过程的结果是破碎的景观。在景观生态中,生境破碎化是指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斑块( 片断) 的过程[4] 。造成生境破碎化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但不外乎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即人类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干扰活动,如农业耕作、森林砍伐、矿山开采、道路建设、废物贮存和践踏等;非人为因素包括自然火、冰河作用、外来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生境破碎化是人为因素与非人为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是近年来破碎化数量和频率上升的主要原因[5] 。近年来,随着农业、城市化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全世界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普遍和突出,其对生物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

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 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 isolation effects) 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或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 如光照、温度和湿度) 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 edge effects),这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相互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6] 。

1 生境破碎化的内涵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来连续的景观要素经外力作用后变为许多彼此隔离的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或嵌块。直观上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缩小,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7] 。破碎化可分为2个不同的类型:地理破碎化和结构破碎化。前者指一块完整地区被分割成较小的完整的部分,形成与粗类景观相似的景观;后者指景观分成细小的碎块,当地植被残余嵌入外来基质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景观的最大危害是促其破碎化。自然景观是由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组合在一起的一个个斑块镶嵌体,因此自然景观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自然干扰在森林和其他植被中能产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块镶嵌体,在植被自然异质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适度的干扰能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但高强度的干扰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而产生均质化[8] 。

生境的破碎化可定义为对连续性栖息地的扰动过程,而这种扰动又可产生一系列的空间格局, 无论是过程还是格局都处于动态之中[9] 。在理解栖息地破碎化时首先要界定什么样的栖息地是破碎的和什么样的栖息地不是破碎的。以往的研究经验告诉人们破碎化程度可以通过测量斑块面积和隔离度而获得,这种研究方式随着景观生态学的渗透理论的应用而得到补充和加强。在具体问题研究过程中,往往将未破碎的栖息地称为同质的栖息地,并于尺度关系密切,栖息地破碎化格局随着研究尺度的改变而变化。动物种群对栖息地破碎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反应,即动物种群对栖息地破碎化的反应受时间动态的影响。在栖息地破碎化初期,由于对某一地段的习惯,有些个体对栖息地的变化不会立即做出反应,这一现象容易隐藏和掩盖破碎化效应,从而对某些动物种群形成生态陷阱[10] 。另外,在栖息地破碎

化过程中,个体间的替代作用和种群中的漂泊者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有些物种对栖息地破碎化的反应是快速地进入残余的栖息地斑块中,所以残余的栖息地斑块中暂时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群体的社会吸引力也能改变个体的分布模式从而在对栖息地变化的反应上产生时滞[11] 。然而,随着栖息地破碎化过程的持续和时间序列的变化,破碎化效应对动物种群的各种不良后果会相继出现。尺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栖息地破碎化的理解,不应该试图决定哪一种尺度是最合理的,而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解和认识研究对象在不同尺度上的发生规律。最佳生态尺度的选择随着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一片面积为100 hm2森林破碎成10个森林斑块, 对领域面积相对较小的白喉林莺(Dendroica cerulea )来说,必须面临着一种选择,即正确的判断哪些斑块是适合生存的,哪些不是,如果判断有误,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这种破碎化对领域面积较大的苍鹰(Accipiter gentilis)似乎不产生影响,这10个斑块只是苍鹰栖息地中细密的纹理(Fine-g rained)。生态尺度的选择还与研究的焦点是动物个体还是动物种群密切相关[12] 。对于同一种鸟类而言,研究种群的尺度往往大于研究个体的尺度。例如,一只雄性松鸡(Tetrao urogallus)在繁殖季节需要20~ 50 hm2的森林作为领域,一个松鸡繁殖种群往往需要10000 hm2的林地作为繁殖场所[13] 。另外,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区域领域面积差异较大,在选择研究尺度时应该加以区别,例如,斑点林鸮(Strix occidentalis)个体的年领域范围在不同的区域从500 hm2 到5000 hm2不等[14] 。

2 边缘效应

生境破碎化使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edge effects)。边缘效应不仅可对斑块内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产生重要影响,还可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15] 。比如,森林大火在湿度降低,风力增强的地区更易发生。外来或有害物种可能很容易就能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生存,原有物种的单一化通常使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且,在一个小块边缘的栖息地与内部的气候不同,使内部的物种受益。小块的栖息地因此不适于需要内部栖息地的物种居住。一般而言,栖息地斑块有3种类型的边缘效应:(1) 非生物效应,包括环境条件的变化,起因于临近结构相异的基质;(2) 直接的生物效应,包括物种分布和丰富度的变化,直接由边缘附近物理条件变化引起(例如通过干燥、风流、植被生长),这个变化取决于物种对边缘条件的生理耐受度;(3)间接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物种相互关系的变化,例如捕食、竞争和巢寄生等[16] 。

生境破碎化生境对动物的影响首先是边缘效应。生境破碎化改变植被景观格局,产生大

量边缘生境,边缘效应改变斑块边缘的微气候,进而导致林缘植物区系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多样性一般比森林内部高。但边缘效应可能增加捕食者,包括破坏巢的捕食动物和传染病微生物的数量[17~19] 。动物能否在生境破碎化过程中存活取决于其生态适应弹性( ecological flexibility) 。首先,在破碎生境中生存的动物不仅需要低的生境选择性,包括对林缘生境及森林以外的环境具适应性,还需要较强的运动能力,能够活动于各个异质斑块间寻找所需资源,并实现斑块间个体迁徙及基因交流;其次,动物能否在破碎化生境中生存还取决于动物倾向于广食性动物(food generalists)还是专食性动物(food specialists)[20]。具体到鸟类,在最初阶段,广食性的食果鸟类仍能生活在森林斑块及以外区域,因为它们的广食性食谱使它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随着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间异质性下降,随着重要食物资源的消失,只有那些能够相对容易改变食物成分的鸟类能够存活。所以,生活在乡村环境的食果鸟类正好是那些能够以当地常见的植物果实为主要食物的鸟类[21] 。

边缘效应对鸟类种群或群落的影响模式通常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瑞典的森林砍伐区域鸟类物种多样性在边缘地带较低,然而在美国的东北部的砍伐区域的边缘地带鸟类物种多样性却较高[22]。不同的鸟类物种对边缘的反应也不一样,例如,暗冠蓝鸦(Cyanocitta stelleri )和斯氏夜鸫( Catharus ustulatus)在边缘地带的密度较高,而美洲旋木雀(Certhia americana )、北美纹霸鹟(Empidonax difficilis )和杂色鸫( Ixoreus naevius)几乎不出现于边缘地带[23]。另外,边缘效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既可导致边缘地带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也可导致边缘地带巢捕食率和巢寄生率的增加,降低鸟类繁殖功效,对其形成生态陷阱。目前普遍认为边缘地带对鸟类的生存是不利的,主要原因是边缘地带有着较高的巢捕食率和巢寄生率[24~26] 。此外,对于洞巢鸟而言,边缘地带对巢洞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某些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下降[27] 。边缘效应有时还会出现连锁反应,从而间接的影响鸟类的生存。例如,边缘的产生影响了昆虫的分布和丰富度,食虫鸟的食物资源发生改变,影响着食虫鸟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密度。边缘往往导致大型捕食动物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小型食草动物的丰富度就会增加,增加了对植物的破坏力,从而改变了供鸟类利用的栖息地结构,尤其对地面营巢的鸟类影响较大[28] 。

边缘的产生还可带来一定程度的物理效应。边缘地带的能量辐射和风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斑块中的鸟类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自然植被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农作物,这种变化使地表在白天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增加,从而导致斑块内温度升高,温度的升高减少了短嘴黑凤头鹦鹉( Calyptorhynchus funereus)的取食时间, 从而导致了局域灭绝[29] 。栖息地破碎化后,斑块内的风力会有所增强,这种变化给在树冠筑巢的鸟类带来较大的负面

影响,巢被风损坏的概率显著增加[30]。风力的增强对某些鸟类的取食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卡罗山雀(Parus carolinensis)和北美风头山雀(Parus bicolor )是在树干上取食昆虫的鸟类,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由于风力的增强,两种鸟类的取食位置高度明显下降[31] 。此外,风力的变化对小型鸟类的代谢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2]。

3 面积效应

生境破碎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原有栖息地面积减少。这种面积效应不但会影响鸟类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增加原有鸟类种群的局域灭绝概率,还会对某些鸟类的分布模式、种群密度、群落结构、配对成功率、巢址选择和巢成功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3~35]。有学者在调查巴西热带雨林中的食虫鸟时发现,74%的鸟类物种在破碎化的生境中发生了局域灭绝。他们还发现在大面积的斑块包含相对多的鸟类物种,在小于1 hm2的小斑块中,鸟类出现的概率极低[36]。Mclntye的工作也证实了面积较大的栖息地斑块比面积较小的同质栖息地斑块拥有更多的鸟类物种[37]。Donovan和Flather发现北美的食虫鸣鸟( Helmitheros vermivorus) 和灶鸟( Seiurusaur ocapillus)(面积敏感种,多栖息于森林内部) 在连续景观中出现较多,而在破碎化景观中密度降低但红衣风头鸟( Cardinalis cardinalis) 和雀科小鸣鸟( Passerina cyanea) ( 在边缘、次生林或城市化生境筑巢) 在破碎化景观中比连续景观中密度更高[38]。Deng和Zheng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在不同面积斑块中的分布模式和出现概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斑块面积越大黄腹角雉出现的概率越高,小于10 hm2的栖息地斑块中几乎没有黄腹角雉的分布[39]。然而,有些工作并没有检测到面积效应对鸟类有影响,这可能归因于某些鸟类的自身生活史特征对面积效应存在着一定的时滞[40]。

大面积的栖息地斑块比小面积的栖息地斑块包含更多的栖息地类型,同时包括相对大的核心区域,边缘地区的物理环境变化和生物环境变化不易影响到核心区域,这对某些鸟类物种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面积敏感物种[41]。而在小面积的栖息地斑块中,生态系统的动态主要受外部因素控制,栖息地内部环境结构的作用较小,这就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同时降低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使斑块内的鸟类物种更易发生局域灭绝[42]。尽管最小生存面积(Minimum viable area, MV A )和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等概念在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已广为接受,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应用[43]。到目前为止人们并不知道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限度和保持物种组成稳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栖息地斑块的面积越大,生存于其中的物种种群的数量可能越多,也越不容易灭绝[44]。另外,大种群比小种群有较高的杂和性( heterozygosity),目前的观

点普遍认为杂和性是有利的。小面积斑块中的物种由于种群小而处于基因瓶颈阶段,需要种群中的个体在斑块间扩散和迁移才能得以维持,有关面积效应对种群生存的影响仍在广泛的讨论之中[45]。

4 隔离效应

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由于原有栖息地被分割成若干栖息地斑块,斑块周围被非适宜生境所包围,动物种群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的迁移、扩散和建群受到限制。隔离的时间、斑块间的距离和斑块间的通透性均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在栖息地破碎化初期,由于鸟类对某一地段的习惯,有些个体对破碎化效应不会立即做出反应[46],这会影响隔离效应的出现。在这个时期,栖息地斑块内的物种数可能超出其容纳量,超出的部分将会随着破碎化效应的逐步体现而消失。长期的隔离和孤立,栖息地斑块内的种群会增加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的概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47]。Major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是当年出生的幼鸟,在隔离带附近红头鸲鹟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森林内部[48]。对黄腹角雉而言,1000 m 的非适宜生境隔离是其难以穿越的障碍。橙顶灶鸫的配对成功率在隔离度小的斑块中明显高于在隔离度较大的斑块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物种的扩散能力差异很大,所以一定距离的隔离对某些物种会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另外一些物种的影响可能很小。即使是同一物种的扩散距离也会随着栖息地功能的改变而变化。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高的迁移率应该抵消部分的栖息地破碎化效应,而那些非迁移物种和当地特有种对栖息地破碎化显示出较大的脆弱性[49]。这暗示着隔离效应对扩散能力较差的鸟类影响更大。有学者指出在破碎化栖息地中非适宜环境一方面对某些物种产生隔离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另外一些物种的扩散通道,即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corridor)[50]。然而, 物种依赖于廊道运动的证据是不充分的。有些物种利用廊道运动,例如冠蓝鸦( Cyanocitta cristata)运用树篱作为从森林到冬季食物储存处的运动通道;然而,路边的树篱成为歌吸蜜鸟(Lichenostomus virescens)运动的障碍[51]。显然,在缺乏物种个体运动的信息的情况下去讨论廊道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5可能的解决途径

生境破碎化通常导致物种受到威胁或灭绝。可获得的栖息地对任何物种都是必要的,生境破碎化破坏了可获得的栖息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保护现有的几个小块栖息地好,还是开发一块大的荒地好,这个问题被称作是SLOSS问题(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一个解决生境破碎化的方法就是用保护或种植当地原有植被的方法来连接起各个小块。这个方法可以缓解各个栖息地之间的孤立问题,又不必减少原有的内部栖息地。有些情况下,一

种保护依赖物种可能在分离的栖息地中不易得某些病。另一个解决方法是扩大小块的栖息地用以增加内部栖息地的大小。这个方法可能不切实际,因为已开发的土地一般价格较贵,并且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恢复自然生态。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基于所保护的生物种类与生态系统而决定的。如果有更多可迁徙的物种,如鸟类,那么它们就不需要相互连接的栖息地。但如果有小动物,如啮齿类动物,在开阔地上更容易暴露自己。这些问题一般属于超种群或岛屿生物地理[52]。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物种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保持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群落类型,并使其尽可能的恢复到破碎化以前的面貌。做这项工作之前应该了解这些物种或群落的分布情况,并由此确定能典型代表它们的区域。保护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物种不但要对斑块内部的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的检测,还要关注斑块周围生态系统的动态。对大面积的栖息地斑块而言,管理重点应放在斑块内部的动态,例如干扰的性质和关键物种的种群动态。对于小面积斑块,管理应直接调控外部因素的影响[53]。对破碎化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还要具有整体的思维方式,若干个斑块结合到一起可能形成一个鸟类种群栖息和取食的整体系统,将这些斑块的特征结合到一起进行自然保护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这个联合系统中失去一个斑块就可能影响其它斑功能,这样斑块中的某些濒危鸟类物种就可能消失[54]。

6总结及展望

生境破碎化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在澳大利亚西部,从欧洲人定居后93%的自然植被已严重破碎化有41种鸟(接近区系种类的30% )的分布范围和个体丰富度正在减少[55]。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森林破碎化后,大多数鸟类密度下降,39%的鸟类物种密度下降到原来的二分之一[56]。

近20年来有关生境破碎化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尽管如此,对于破碎化导致的栖息地格局变化与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连接机制仍知之甚少,已经建立的理论框架很难应用于保护实践之中。总结几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能指导人们保护和管理破碎化栖息地的统一原则。在这个阶段,不管生境破碎化的研究有多少,在确定是否有“破碎化法则”时还是难以定论[57]。根据经验的破碎化效应是不科学的,许多来自于温带农田景观中的栖息地破碎化结论并不适合热带地区。目前,掌握的鸟类种群对栖息地破碎化如何做出反应的数据仅局限在少数物种,大多数的这方面的信息是从已知的温带物种对破碎化的敏感度延伸

而出。经验性的知识要发展成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破碎化效应法则,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珍濒危物种保护、生境破碎化及其恢复[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4.

[2] 邓文洪.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J].生态学报,2009,29(6):3181-3187.

[3] Risti?Ratko,Vasiljevi?Nevena,Radi?Boris. Degradation of landscape in Serbian ski resorts-aspects of scale and transfer of impacts[J].Spatium,2010,24(20):1162-1165.

[4] 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2424-2435.

[5] 刘美佳,蔡平.生境破碎化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17-16019.

[6] 白冰,李宁,鲁长虎等.生境破碎化对食果动物及种子传播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30(11):2613-2620.

[7] 王晓卫,于晓平,齐晓光等.生境破碎化对非人灵长类生存影响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z1):113-116.

[8] Galetti M;Alves-Costa CP;Cazetta E.Effects of forest fragmentation,anthropogenic edges and fruit color on the consumption of ornithocoricfruit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111:269-273.

[9] Sekercioglu CH;Loarie SRF;Brenes O.Persistence of forest birds in the Costa Rican agricultural countryside[J].Conservation Biology,2007,21:482-494.

[10] Lord J M;Norton D A.Scale and the spatial concept of fragmentation[J].Conservation Biology,1990,4(02):197-202.

[11] Julio Penas,Bias Benito,Juan Lorite et al.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Arid Zones: A Case Study of birds Under Land Use Changes (SE Spain)[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8(1):168-176.

[12] Reino, Luis,Porto, Miguel,Morgado, Rui et al.Effects of changed grazing regimes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Mediterranean grassland bird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0,138(1/2):27-34.

[13] Cerezo, A,Perelman, S,Robbins, CS .Landscape-level impact of tropical forest fragmentation on bird occurrence in eastern Guatemala[J].Ecological Modeling,2010,221(3):512-526.

[14] Zihua Zhao,Ying Wang,Dahan He.Effects of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on species loss and colonization of insect communities in experimental alfalfa landscapes[J].Biodiversity Science,2011,19(4).

[15] Kumara, Honnavalli N.,Pritham, N. S.,Santhoshi, K. et al.Decline of suitable habitat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lion-tailed macaque: land-cover change at a proposed protected area in Sirsi-Honnavara, Western Ghats, India[J].Current Science,2011,101(3):434-439.

[16] Ewers, RM,Didham, RK.Pervasive impact of large-scale edge effects on a beetle commun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14):5426-5429.

[17] Radford, JQ,Bennett, AF.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properties for woodland birds i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s[J].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44(4):737-747.

[18] Rhodes, JR,Callaghan, JG Regional variation in habitat-occupancy thresholds: a warning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J].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8,45(2):549-557.

[19] Bailey, D.,Schmidt-Entling, M.H.Effects of habitat amount and isolation on biodiversity in fragmented traditional orchards[J].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47(5):1003-1013. [20] Lutz Tischendorf,Audrey Grez,Tania Zaviezo.Mechanisms Affecting Population Density in Fragmented Habitat[J].Ecology and Society,2012,10(1).

[21] Lewis, D. J.,Plantinga, A. J.Targeting incentives to reduce habitat fragment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91(4):1080-1096.

[22] Faria, D,Mariano,.Forest structure in a mosaic of rain forest sites: The effect of fragmentation and recovery after clear cut[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9,257(11):2226-2234. [23] Lomba, A.,Vaz, A. S.,Moreira, F. et al.Hierarchic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habitat islands in intensive farmland.[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3,291:190-198.

[24] Eric LeTortorec,Samuli Helle,Petri Suorsa et al.Feather growth bars as a biomarker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the Eurasian treecreeper[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5(1):72-75.

[25] Chen L D, Liu X H an d Fu B J. Evaluation on giant panda habit at fragmentati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9, 19( 3) : 291-297.

[26] Cosson J,Pons J,Masson D. Effects of forest fragmentation on frugivorous bats in French Guiana[J].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1990,15: 515-534.

[27] Deng W H, Gao W. Edge effects on nesting success of cavity-nesting birds in fragmented forest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5, 125: 592-598.

[28] Angelstam P. Predat ion on ground-nesting birds nests in relation to predator densities and habitat edge[J]. Oikos, 1986, 47: 365-373.

[29] Saunders D A. The breeding behavior and biology of the short-billed form of the Black Cockatoo[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82, 124:422-455.

[30] Murica C. Edge effects in fragmented forests: implication s for conservation[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95, 10: 58-62.

[31] Dolby A S, Grubb JrT C. Effect of winter weather on horizon and vertical use of isolated forest fragments by Bark-foraging birds[J]. Condor, 1999,101: 408-412.

[32] Wolf B O, Walsberg G E. Therm al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w ind on a small bird and implications for micro site selection[J]. Ecology, 1996, 77:2228-2236.

[33] Thiollay JM. Influence of selective logging on bord species diversity in a Guianan rain forest[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2, 6: 323-328.

[34] Burke D M, NolE. Influence of food abundance, nest-site habitat,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on

b reeding ovenbirds[J]. Auk, 1998, 115: 96-104.

[35] Winter M, Faaborg J. Patterns of area sensitivity in grassland-nesting birds[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9, 13: 1424-1436.

[36] Gutzwiller L J, Barrow JrW C. Does bird community structure vary with landscape patch in ess? A chi desert perspective[J]. Oikos, 2002,98: 284-298.

[37] McIntyre N E. Effects of forest patch size on avian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 10: 85-99.

[38]Valeria Tomaselli,Patrizia Tenerelli,Saverio Sciandrello et al.Mapping and quantifying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small coast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ree protected wetlands in Apulia (Ital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2,184(2):693-713.

[39] Deng W H, Zheng G M Land scape and habitat factors affecting cabotc stragopan Tragopan caboti occurrence in habitat fragment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4, 117: 25-32.

[40] Ortega Y K, Capen D E. Effects of forest roads on habitat quality for Ovenbirds in a forest land scape[J]. Auk, 1999, 116: 937-946.

[41] Weinberg H J, Roth R. Forest area and habitat quality foe nesting Wood Thrushes[J]. Auk, 1998, 115: 879-889.

[42] Soul M E. Viable population s for conserv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3] Covet D. Deleterious effects of restricted gene flow in fragmented population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2, 16: 369-376.

[44] Hobbs R J. The role of corridors in conservation: Solution or bandwagon?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J], 1992, 7: 389-392.

[45] Villard M A, Martin P R, Drunmond C.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pairing success in the ovenbird ( Seiurus aurocapillus) [J]. Auk, 1993, 110: 759-768.

[46] Seek C H, Ehrlich P R, Daily G C. Disappearance of insectivorous birds from tropical forest fragments[J].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of USA, 2002, 99: 263-267.

[47] Timber D S, Cox J. Consequences and costs of conservation corridors[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87, 1: 63-71.

[48] Major R E, Christie F J, Growing G. Age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red- capped rob in population s vary with habitat size and shape[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 36: 901-908.

[49] Johnson W C, Adkisson C S. Dispersal of beech nuts by Blue Jays in fragmented land scapes[J]. American Middle Naturalist, 1985, 113: 319-324.

[50] 李正玲,陈明勇,吴兆录等.生物保护廊道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9,28(3):523-528.

[51] Chalfoun A D, Thompson III F R. Ratnaswamy M J. Nest predators and fragmentation: a review and meta-ana lysi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2,16: 306-318.

[52] Rud nick T C, Hunter ML Jr. Reversing the fragmentation perspective: effects of clearcut size on bird species richness in Maine[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3, 3: 357-366.

[53] Brand L A, George T L. Response of passerine birds to forest edge in coast redwood forest fragments[J]. Auk, 2001, 118: 678-686.

[54] Ford H A, BarrettG W, SaundersD A. Why have birds in the woodlands of Southern Australia declined[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1,97: 71-88.

[55] Beier P., DrielenM V, Kankam B O. Avifaunal collapse in west African forest fragment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2, 16: 1097-1111.

[56] Hansson L. Bird numbers across edges between mature conifer forest and clearcuts in central Sweden[J]. Auk, 1983, 14: 93-103.

[57] Reville B J, Tranter J D, YorkstonH D. Impact of forest clearing on the endangered seabird[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9, 51:23-38.

中国鼬科动物新纪录 (1)

中国鼬科动物新纪录-园林 中国鼬科动物新纪录 周明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额尔古纳022191) 摘要:在2013—2014年野生动物调查保护研究中,采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外业拍照,寻找洞穴,采集粪便、尸体,内业分析测量鉴定,确定莫尔道嘎地区有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分布。通过查阅资料和充分论证,认定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为我国的一新纪录种。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被世界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建议政府将其列入高级别保护动物名录中,严格执法,切实加强保护。同时,该物种经济价值较高,应倡导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并适当放野,维持野外种群的平衡。 关键词:新纪录;欧洲水貂;中国;额尔古纳 中图分类号:S862 文献标识码:B 在野生动物调查保护研究中发现,在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定数量欧洲水貂( Mustela intreola)繁衍栖息,以前从未见过文献记载和相关报道,是我国一个新纪录种。 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是重要的野生经济动物,是高档裘皮重要来源之一,他的发现,丰富了我国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为以后人工驯养研究奠定了基础。 1研究地区概况 1.1地理概况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北部西麓。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北与奇乾林业局毗邻,南与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莫尔道嘎林业局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0acute;26”~121°58’02”,北纬51°29acute;25”—52°06acute;00”。总面积124527hm2,森林覆盖率93.56%。 1.2气候 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兴安岭山地寒温带林业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lh,年降雨量414~528mm,积雪期200d左右,年平均气温-6~-4℃,极端最高气温33.9℃,极端最低气温-44.5℃,无霜期1OOd左右。 1.3地形地貌河流 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山起伏,为低山丘陵地形。山地是保护区地貌的主体,沟谷和河谷呈枝状、网状散布其间。最高海拔1050.6m,最低海拔415m,平均海拔800m左右。 主要河流有额尔古纳河、激流河、莫尔道嘎河、西牛尔河、腰板河和一流河等。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就栖息在这些河流湖泊及其附近。 2研究方法 2.1研究材料 欧洲水貂(Mustela intreola)及其标本。 2.2研究方法 实际调查,首先采集动物标本进行鉴定,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动物种类,然后,论证新纪录种。

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生理构造

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生理构造、身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以骆驼为例 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的生理形态、构造及分布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人也不例外。如生活在热带地区中的黑色人种,因为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所以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而同样是受地理环境影响的白种人,却因为生活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带,需要将吸入体内的空气暖化和湿润,鼻子显得长而突兀。再如,我们黄色人种由于处在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过渡地带,身体形态也由此表现出了黑白两色人种的过度特征。 下面我将以骆驼为例,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对骆驼的生态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繁衍于沙漠地区 沙漠,就是这样一种极度缺水、昼夜温差大、炎热与寒冷并存的不毛之地,繁衍着骆驼这种奇特动物。据考证,骆驼原产于1000万年前的北美大陆内部,后才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经演化形成双峰骆驼和单峰骆驼。 集中分布于干旱的沙漠地区,散居世界各地。 生活在现代的骆驼和它们的祖先一样,还是目前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如北非、中西亚、阿拉伯半岛等地方;但由于人为原因,在印度、澳大利亚、北美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也有部分分布。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旺盛,骆驼凭着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及其数量的日渐减少,现在也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旅游资源分布于各类动物园或滨海沙滩供人们观赏骑乐。 我们都知道骆驼特别能耐饥耐渴,还能横穿号称是“死亡之海”的沙漠,因此还赢得了“沙漠之舟”的美称。那它的生存环境——沙漠,到底赋予了它什么样的功能?它是如何适应沙漠的? 生理构造——耐饥耐渴耐寒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耐寒,每次吃饱喝足后能数日不吃不喝,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其中,双峰驼尤其能耐饥渴,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沙漠昼夜温差大,白天炎热,可达六七十度的高温,而晚上则会下降到零下甚至十几度的温度,而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对骆驼也是没有生命危险的。这是我们人类还有很多动物无法做到的。那是因为骆驼在沙漠中繁衍进化,其生理构造的适应成果: 鼻内管道:骆驼的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胃部分工:骆驼的胃分为有三室,第一胃室它有20~30个水脬,专门用来贮水,一次饮水可达57升。与此同时,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背有肉峰,内蓄脂肪: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在极度缺水时,双峰驼还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 反刍:骆驼在食物丰盛的时候能一次性吃很多食物,但它并不完全消化这些食物,而是

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导读:本文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各盛市野生动物保护区: 近年经常有不法分子非法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大家都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更是大自然的精华,国家也颁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可有些不法分子还是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会导致野生动物灭绝,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主要是因为人们为了美食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禁止人类使用一切野生动物,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 2、各盛市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严厉惩罚。 3、禁止人类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爆发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损失和财产损失,以至扑杀大量野生动物。 4、医务部门要做好防御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发瘟疫时扑杀太多野生动物。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请大家多考虑。 此致 敬礼

建议人:精忠报国 写于:2099年12月30日 篇二: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

联合国大会关于非洲盗猎野生动物问题的国际合作的决议草案

联合国大会关于非洲盗猎野生动物问题的国际合作 的决议草案 起草国:南非 附议国: 序言性条款 回顾其所有相关决议,尤其是2013年7月25日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采取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行动打击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非法贩运的第2013/40号决议,又回顾2011年7月28日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采取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行动打击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非法贩运的第2011/36号决议; 严正关切偷猎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产品非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严重关切在非洲犀牛偷猎规模不断上升,屠杀大象规模惊人,这类行为可能导致这些物种在局部地区灭绝,部分物种可能在全球灭绝; 重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及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项国际公约处于贸易、环境和发展的十字路口,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使用,应继续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在的惠益,确保不让濒危物种进入国际贸易;强调必须把保护野生动物纳入为实现消除贫穷、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使用、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可持续生计而采取的综合举措,再次呼吁采取统一的综合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引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引领为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所做的努力,表示在一些情况下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非法贩运是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日益复杂的表现形式;坚信《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一项有力的工具,是国际合作打击野生动物捕猎以及非法贩运法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相信非洲地区盗猎野生动物的和平妥善解决需要考虑世界各国合作的意愿、利益以及更加深刻的国际和平以及安全秩序; 欢迎联合国对非洲盗猎野生动物问题的国际合作进程的推进; 欣见在各国的努力下,非洲盗猎野生动物问题的国际合作达成指日可待;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 复习思考题 一、术语与概念 二、思考题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 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 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 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 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34.论述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35.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36.何为可消化、可利用及有效氨基酸?何为理想蛋白?二者有何关系? 37.何谓生态营养?发展趋势如何? 38.何谓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完整版)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竞赛

(初一生物) 成绩;____________ 判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大题选择题(多项选择) (每项选择分,共100分) 1 校园中生长的下面四种植物中今年春天最早开放的是( A ) A 池塘东侧的山桃 B 南门内的西府海棠 C 篮球场对面的碧桃 D 报告厅门口的杏 2 校园中生长的下面四种植物中先长叶后开花的是( C、D ) A 玉兰 B 迎春 C 月季 D 紫荆 3 下面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北京没有野生分布的是(是的动物园里的不算)(A、C、 D) A 黑鹳 B 褐马鸡 C 白颈长尾雉 D 中华秋沙鸭 4 下面提到的几种动物中,不能私人饲养作宠物的是( B ) A 乌龟 B 猕猴 C 松鼠 D 黄鼬 5 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下面四种行为中没有违法的是( D ) A 家中收藏有象牙工艺品 B 在花鸟市场摆摊卖金雕标本 C 喝了十八碗酒后上山打死一只华南虎 D 以上都违法了,“警察叔叔就是这个人……” 6 中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作为签约国公民,我们在出国旅行时下列哪个是可以作为纪念品买回国的( D ) A 象牙 B 犀角

C 金刚鹦鹉 D 上面的全都不行 7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下面的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C ) A 捡到了一只流浪猫,看动物园的环境不错,就把它放进去让游客喂吧 B 家里的巴西龟长太大了没地方养,放到什刹海去吧,反正也能活 C 发现了受伤的猫头鹰,打电话给北师大里面的猛禽救助中心,闪开!让专业的来! D 去菜市场买来活鱼活蛇活螃蟹到水库放生,阿弥陀佛 8 下面四个白色的动物里,哪个不是白化病患者?( D ) A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B 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C 白色的北极熊 D 《白鲸记》里的莫比·迪克 9 以下哪点不是北京雨燕逐渐濒危的相关原因?( D ) A 大量拆除古城门等古建筑 B 环境中污染物含量升高,沿食物链在北京雨燕体内积累 C 为了美观和整洁,将杂草和灌木清除,改种整齐的草坪 D 人们大量采集燕窝用于食用 10 以下几种蔬菜里,从分类学上看,有三种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兄弟,有一个是别人家的小孩,那么这个和其他三种分类地位差距比较大的是( D ) A 圆白菜 B 生菜 C 紫甘蓝 D 西兰花 11 北京市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有几个?( B)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12 蔬菜和水果应该保存在低温、低氧、湿度适中 ....(猜猜为什么打点)的环境里保鲜,如果保存不当就可能会变质,下面这些不同程度变质的 蔬菜和水果中有哪个使用对人无害?( A ) A 发芽的红薯 B 发芽的土豆 C 霉变的姜 D 红心的甘蔗 13 我们每年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保护大熊猫,那么以下哪一点不是我们需要保护大熊猫的理由?( D )

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2篇)

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2篇) 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2篇) 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范文一) XX市野生动物保护区: 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林业部门要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作为职能部门,应该长期宣传普及野保知识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查处捕杀野生动物案件工作。林业部门联合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对我市所有集贸市场及各类餐馆进行集中检查,严肃查处非法收集、经营各类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对我市集贸市场各类捕捉器具(网、笼、钩等)进行整治收缴,发现一例查处一例。 2、宣传部门应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宣传画册等媒介,向广大市民特别是向广大农村百姓普及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政策法规。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益处,警示滥捕野生动物的危害。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使得广大市民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3、教育部门加大对我市在校学生的教育引导。各类教育机构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进课堂形式,使得保护野生动物深入人心。特别是对孩子们的熏陶感染,以此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

4、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鼓励广大市民监督报告非法捕杀、贩卖、经营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对于举报属实的,政府应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此致敬礼建议人: XX XX年XX月XX日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范文二) XX市野生动物保护区: 近年经常有不法分子非法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大家都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更是大自然的精华,国家也颁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可有些不法分子还是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会导致野生动物灭绝,还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主要是因为人们为了美食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禁止人类使用一切野生动物,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 2、各盛市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严厉惩罚。 3、禁止人类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爆发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损失和财产损失,以至扑杀大量野生动物。 4、医务部门要做好防御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发瘟疫时扑杀太多野生动物。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请大家多考虑。 此致敬礼建议人: XX XX年XX月XX日 附送: 保护长城建议书

(完整版)保护野生动物主题班会

保护野生动物主题班会 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我教育自学成才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下是由小编为为大家推荐的保护野生动物主题班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护野生动物主题班会一 【目的意义】为了保护人类的未来,给他们一个更完整的地球,做到永续发展。让学生认识到野生动物的存在是地球完整的一个标志和象征。此外,野生动物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石油会消耗光、矿产会使用完,是不可再生的;但野生动物如果保护得当,就能持续生产,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人类可以从中摄取蛋白质、药物,获得遗传资源。想象没有石油和金属的世界,如果没有野生动物人类可能无法生存。青少年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觉悟,不为口舌之欲伤害野生动物,爱环境,通过司法机关,对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加以制止。 【参加人员】高二5班全体学生、班主任老师 【活动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设计主题班会的环节与流程。 挑选两位同学准备讲述小故事。

排练小品《空巢老人的一天》 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开始前调试好电脑、投影机、音响等设备。【活动过程(简案)】 一、认识野生动物 1看图片抢答野生动物名称 2 欣赏美丽的动物 二、动物的亲情和爱情 1 燕子的生离死别 2为救小猴,母猴勇斗野狗 三、动物和人类的故事 1我和动物不得不说的故事 2情景剧:空巢老人的一天 四、动物的悲哀 1.看图片在动物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2.展示人类对动物的杀戮图片 3.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 4.濒危的野生动物

5.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五、小组讨论 六、行动 1.从自身做起,不为一己之私滥杀野生动物 2.呼吁宣传爱护野生动物 3.保护环境,给野生动物一片生存的天空。 相关材料: 1.燕子的生离死别: 2019年5月27日,在龙海市道林棉线程溪农场腾龙养鸡场路段,一只在路上盘旋嬉戏的成年燕子撞到疾驶而来的卡车的挡风玻璃当场落地死亡,旋即,一只小燕子飞来察看。小燕子扑腾着翅膀,踉跄地靠近死亡的燕子。到了尸体旁,小燕子把喙轻轻地放在大燕子的头部,仿佛在呼唤它醒来。然而,任凭小燕子如何呼 唤,大燕子依然毫无动静。于是,小燕子索性爬到大燕子的身上,并振翅似欲摇醒大燕子。可是,小燕子的一切努力都没能让大燕子醒来,这时,小燕子急了,并守在大燕子身旁仰天哭号……忽然,小燕子似乎想到了什么,倏地飞向天 空……不一会儿功夫,另一只成年燕子向死去的大燕子飞来。这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课程作业 朱鹮 姓名:汪娅琴 学号:1400220046 任课教师:张明明 专业班级:贵州大学林学院2014级林学142班 提交日期:2016年5月30日

WildlifeConservationan dManagement "CLICK HERE AND INPUT THE SUBJECT" Name:Cathy StudentID:1400220046 Supervisor: ZhangMmingming Speciality: Forestry College/University: CollegeofForestry,GuizhouUniversity DateSubmitted: 2014

摘要 朱鹮(CrestedIbis,Nipponia Nippon)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类,2000年前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上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朱鹮的分布和数量逐渐递减,20年代的时候人们认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是后来又发现少量残存于佐渡和能登半岛。1952年,朱鹮被日本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又于东京在1960年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因此朱鹮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珍危禽类。韩国政府在1968年也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朱鹮在前苏联境内绝迹于60年代末期,七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同一时期日本政府为拯救濒危的朱鹮做了大量保护性工作,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将野外残存的5只捕获进行人工培育饲养,2003年10月最后一只也死亡了。自1981年来我国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7只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以来,朱鹮的保护一直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保护野生种群一系列拯救性保护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壮大。野生种群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2008年的630余只。由于朱鹮数量的迅速增加,濒危等级已由极危降为濒危。随着朱鹮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朱鹮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朱鹮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文化、爱国主义影响等科普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公众对朱鹮科普教育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公众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朱鹮保护和研究工作现状,对朱鹮生态学基础信息,分布区,生境与物种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再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有待开展的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朱鹮野生分布保护研究

动物生理学——赵茹茜主编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动物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和机体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科学。任何生命,从简单的微生物到复杂的高等动物,均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和功能特征。因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生理学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及人体生理学等。动物生理学是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动物学和畜牧兽医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 动物有机体由四大功能系统组成:①支持系统:包括皮肤、被毛、骨骼和肌肉,其作用为构建骨架,决定外貌体型,执行躯体运动功能,同时也参与机体防御和代谢。②维持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以及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其作用为执行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③调节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其作用为整合协调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并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④生殖系统:包括生殖(产仔或产蛋)和泌乳,其作用为复制动物个体,并给新生子代提供营养,确保种系的繁衍。每个功能系统均涉及多种不同的器官,而器官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成,细胞是构成动物机体的最基本单位。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动物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和规律,揭示各系统、器官和细胞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探索不同系统、器官和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机体如何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从而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系的繁衍。 二、怎样研究动物生理学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Harvy,1578-1657)首先通过活体解剖和实验手段研究动物的血液循环,证明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血液由心脏射入动脉,再由静脉回流入心,不断循环。1628年,哈维的著作《心与血的运动》出版,标志着生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诞生。 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所获得的。观察是指对动物生命现象的如实描述;而实验室记录并分析在人为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时生命现象的变化,以探求因果关系。 (一)两种研究方式 1. 无假说驱动研究无假说驱动的研究基于细致的观察和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各种生理活动的机制进行推测,为假说驱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新的线索。无假说驱动的研究通常依赖于高通量的技术手段、复杂的仪器设备以及庞大的研究团队。例如,基于各种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的系统生物学,要求采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在没有任何假说或理论的前提下,客观定量地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 2.假说驱动研究假说驱动的研究指从背景知识出发,利用理性思维方法对已知的相关科学现象和规律进行概括,并构建科学假说,然后所构建的科学假说,采用不同实验方案从正反两方面对假说进行检验。如果一个假说能被自己和他人反复证实并得到发展,就成为被学术界公认的知识或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信息、知识、技术、观点、思想方法不断出现,动物生理学的知识也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教科书中的知识,有的会补充,有的会更新,有的甚至会被推翻,被新的理论所替代。 (二)三个研究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观察和实验,通常要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实验技术与仪器设备。不同的研究技术和仪器设备适用不同层次的研究。通常很难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观察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和群体的生命活动,因此,研究工作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涉及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和群体三个不同水平。 1.细胞、分子水平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如腺细胞的分泌、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肌细胞的收缩等。细胞由质膜、胞浆、核及众多的细胞器组成。与动物体一样,细胞也包括支持系统(细胞骨架)、维持系统(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调节系统(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以及繁殖系统(增殖与分化)等四大功能系统,可视作动物机体的缩影。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生态学练习题1

生态学第一、二、三、四、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 2.生物圈; 3.环境; 4.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 6.生存条件; 7.生态环境; 8.生境; 9.限制因子;10.光补偿点;11.光饱和点;12.种群;13.自交不亲和性;14.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15.-3/2自疏法则;16.竞争排斥原理;17.协同进化 二、填空 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而得到发生和发展的,故称为阶段,具体包括以下 几个阶段:→→→。当细胞生命一旦出现,则进入了阶段。 2.关于生命起源中的“自然发生论”是指生物是从环境中直接而迅速产生出来的。由法 国微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而否定了“自然发生论”。 3.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整个圈;整个圈;圈的下层;圈的上层。 4.生态学作为一科学名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6提出:生态学是研究与相 互关系的科学。 5.著名化学家在1670年发表的低气压对动物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 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被认为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先驱;1798年的的发表,促进了达尔文“生存斗争”及“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并促进了“人口统计学” 及“种群生态学”的发展。1859年达尔文的,促进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使不少生物学家开展了环境诱导生态变异的实验生态学工作。和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的分支科学的诞生。 6.按照环境的主体不同,我们可将环境分为环境和环境;按照环境的不同,我 们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按照环境范围大小,我们将其划分为环境、环境、环境、环境和环境。 7.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可以通过增加CO2的量来补偿,这 种作用称为生态因子的。但该作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不可能以一种因子来代替另一种因子,这是由生态因子的决定的。 8.反应环境特征的生物,我们称其为生物。 9.极地狐的体型比沙漠狐大,这符合生物对极端温度适应的规律,而沙漠狐的四肢比 极地狐的长,这符合生物对极端温度适应的规律。 10.在1hm2稻田里面捕获10只田鼠进行标记,之后放回田中,次日重新捕获,总共捕获

非洲野生动物保护手记

非洲野生动物保护手记 我从小生长在贵州边远山区的山沟、丛林里,常与毒蛇走兽为伴。童年时看过动画片《森林大帝》,其中雷欧的遭遇、非洲动物王国的故事对我颇有触动,以至于我经常梦见金合欢树、浩瀚的稀树草原以及狮子、花豹、长颈鹿、大象等野生动物。从那时起,我就决心今后一定要去非洲亲眼看看这些野生动物朋友。 2004年,我首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大草原、金合欢树和各种野生动物近在咫尺,曾经的梦境终于变成了现实!刚开始,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景象,毕竟那里与中国的环境差异太大。地球上真有这样纯美、自然、野性的生态环境?这里为什么每年都会发生两百万只野生动物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大迁徙?非洲人民是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气候变化、人口剧增、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工业化、农业化和环境污染,会不会摧毁地球上这片最后的处女地?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探寻其中的奥秘,希望能帮助非洲保护这个地球上野生动物最后的家园。 从此以后,我的野生动物保护情缘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源泉。8年间,我先后18次深入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等国的18个野

生动物保护区,研究狮子、花豹和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面临的生存威胁。8年间,从稀树草原到马拉河,我留下了多少有趣的经历,那一幕又一幕让人终身难忘…… 在斯瓦拉平原与斑鬣狗对峙 肯尼亚的斯瓦拉平原保护区位于首都内罗毕郊区,连同相邻的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200年前,这里是非洲规模最大的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走廊,每年约有600万只斑马和角马,沿着察沃、安博赛利、马赛马拉、塞伦盖提等保护区周而复始地来来往往。但由于人口剧增和城市化影响,这样的壮观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不断遭到人类分割、蚕食,草原变成了牧场,城镇取代了森林。 我的帐篷就扎在斯瓦拉平原保护区内,这是一片开阔的草原,纯粹是野外环境,没有任何栅栏,是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的理想之地。但在很多人看来,孤身在这样的野外环境中搭帐篷进行保护和考察工作,无疑是在冒险。 的确,我的帐篷引起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好奇和注意。长颈鹿、斑马、疣猪、叶猴、角马成了常客,昼夜都来,一开始只是远远看着我,有些警惕,不敢靠近,我也只能保持观望状态,要么站着,要么坐下,可以左右移动或向后平移,但不能向前移动,否则它们就会逃之夭夭。过了一段时间,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9-02 浏览量:77 次 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作用、发展趋势及前沿和我国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并对我国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和推动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发展趋势建议 1 前言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这些主要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等,以改善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高效生产,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饲料是畜牧业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整个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因此,动物营养学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 动物营养科学,如从拉瓦希(Lavoisier)1777年提出生物氧化学说为起点,迄今已逾220年。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是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其它相关科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为营养学的草创年代,主要反映在能量代谢与饲料的能值评定方面,同时也萌发了对蛋白质与矿物元素的研究。二十世纪为营养科学之盛世。这一个世纪以来,营养科学突飞猛进,揭开了新的篇章。营养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向着更深入、更全面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

家畜生态学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动营班 课程论文题目: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课程名称:家畜生态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 [摘要]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典型大学或研究所为代表,介绍其开展家畜生态、家畜生产系统、动物行为与福利 研究的领域及进展, 提出构建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必要性。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 学科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应围绕牧业资源与可持续畜牧业和家畜生态与环境友好畜牧业、 家畜生产系统与有机畜牧业。 [关键词] 动物环境;生产系统;家畜生态;动物福利; 学科 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如果对环境重视程度不够,势必造成很多严重的负面效应。过去一个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在一些地区就曾导致了草场严重退化、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诸多问题。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也证明,畜牧业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统一,必须更多地关注有关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调研, 并出版了报告 畜牧业发展 的阴影 , 给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指明了新的发展思想。就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来说, 已经进入了反思畜牧业 的发展阶段, 应该把畜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摆到新的高度。作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对于解决畜牧业中的重大环境与生产系统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支撑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体系的构建予以讨论。 1 国外家畜生态与生产系统的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国外家畜生态的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1 哥廷根大学( Goet t ing en University)家畜生态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1. 1. 1 气候因素对动物生产生物学的影响

真题分类 纯题目版841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Biological) 二.成对名词辨析 三.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2. 论述Tansley ,Haeckel,,Odum ,马世骏Clements Elton (还有几个人想不起来了)的主要贡献,并据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3. 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4.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5.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即研究中应该注重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采用什么研究技术?),研究斑尾榛鸡集合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而为斑尾榛鸡的保护提出对策 四.论述题 2.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3.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4.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者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5.光周期现象 6.光饱和点 7.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8.温周期现象

动物生理生态学: 1..适应 2. 表型适应 3.自然选择 4.权衡 5.适合度 6.驯化 7.权衡 二. 成对名词辨析 1.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与限制因子定律 2.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3. 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 4. 适应性趋同(Adaptive Convergence)和适应性趋异(Adaptive Divergence) 5. 繁殖成本与繁殖代价 三. 问答题 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 何谓耐受性定律?何谓生态幅?以下两幅图中的上图为某地点的生态气候图,下图为两种植物在水分供应充足时的生长量对气温的反应曲线,分析这两种植物能否稳定分布于该地点? 3. 简述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4. 光的生态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和动物对光周期适应的生态类型? 5. 光的生态作用及动植物对光的适应。 6.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论述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和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 7. 简述温度和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论述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8. 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9. 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各生态因子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10. 土壤的生态学作用。土壤中生物因素的作用。举例说明土壤对植物群落地带性分布的影响。 11. 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动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四. 论述题

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导读:本文是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您!篇一: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各盛市野生动物保护区: 近年经常有不法分子非法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大家都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更是大自然的精华,国家也颁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可有些不法分子还是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会导致野生动物灭绝,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主要是因为人们为了美食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禁止人类使用一切野生动物,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 2、各盛市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严厉惩罚。 3、禁止人类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爆发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损失和财产损失,以至扑杀大量野生动物。 4、医务部门要做好防御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发瘟疫时扑杀太多野生动物。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请大家多考虑。 此致 敬礼 建议人:精忠报国 写于:2099年12月30日

篇二: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