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析化学中的名词解释
大学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大学分析化学—名词解释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
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检验和F检验。
滴定分析法概论:滴定度: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以符号T T/B表示,其下标中T、B分别表示标准溶液中的溶质、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T T/B=m B/V T,单位为g/ml或mg/ml 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以δi 表示。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分析化学 名解整理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Ch1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Accuracy: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误差)。
Precision:精密度测量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偏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随机误差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Ch2 酸碱滴定法Autoprot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
表示这种酸与碱之间质子得失的关系式为质子条件式。
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或弱碱,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
Color change interval: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
突跃范围:滴定突跃的pH范围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作用,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的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为滴定终点。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
Ch3 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 专业名词

分析化学一、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二、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测定值(x )与真实值(T )之间的符合程度,可以用绝对误差E 表示。
E=x-T三、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称为平衡测定),结果相互吻合的程度,它体现了结果的再现性。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或变动系数来衡量四、偏差偏差分为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是个别测量值(x )与各次测定算术平均值(x )之差。
d=x-x相对偏差时绝对偏差占算术平均差的百分比。
%100⨯=xd d r 五、误差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以及分析时环境条件和工作者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测定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操作误差)和随机误差。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E 和相对误差r E 。
%100%100⨯=⨯=-=xE T E E Tx E r 六、等量点在滴定过程中,当所加入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反应完全时,反应到达了“物质的量”点,简称等量点。
七、标准溶液滴定中的标准溶液是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一般用来滴定被测物质,也叫滴定剂。
八、基准物质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纯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基准物质必须符合:1)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合2)纯度足够高3)稳定性高4)具有较大的分子量或式量九、酸浓度酸的浓度就是酸的分析浓度或总浓度HA C十、酸度酸度是指溶液中+H 的平衡浓度,用[+H ]或PH 表示。
十一、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时一种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
分析化学中涉及的缓冲溶液,大多数是作为控制溶液酸度用的,但也有的是测量PH 值时作为参照标准用。
缓冲范围:1±≈a pK pH十二、滴定突跃分析化学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滴定分析允许误差)范围内,溶液参数将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参数(如酸碱滴定中的pH )的突然改变就是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突跃范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即[In]=[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
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分析化学名词的解释:1. 分析化学:研究和发展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化学学科。
2. 定性分析: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化合物的化学成分。
3. 定量分析:确定化合物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4. 分子光谱学:使用光谱方法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5. 元素分析:分析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6. 物质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化学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 原子吸收光谱:测量样品中不同元素的浓度,并基于元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确定其含量。
8. 电化学分析:使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物质的电化学特性和测量物质的含量。
9. 质谱分析:使用质谱仪测量物质中离子的相对质量和相对丰度,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
10. 样品前处理:在分析之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11. 毛细管电泳:一种使用电场迫使带电的分子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的方法,以分离和测量物质的成分。
12. 色谱分析:利用分离技术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并测量其含量。
13. 气相色谱:一种使用气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4. 液相色谱:一种使用液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5. 荧光分析:利用样品中的荧光发射来测量物质的含量和性质。
16. 红外光谱:利用物质对特定频率的红外光的吸收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17. 核磁共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18. 质谱仪:用于测量样品的质量和分析其组成的仪器。
19. 表面分析:研究物质表面的组成和性质。
20. 分析仪器:用于分析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设备,如光谱仪、电导率计和pH计等。
上述仅是对一些常见分析化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分析化学领域涵盖广泛,还有许多其他术语和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上册)总论1.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定量、定性与结构分析。
2.定量分析:准确测定试样中组分含量的方法。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有正负。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4.偏差:测量值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
5.系统误差:某种确定原因造成,重复测定中以固定方向、大小重复出现,又称可测误差。
根据产生原因分为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6.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及反应测量数据大小,还反映所使用方法及使用仪器的准确度。
7.对照试验:一种用标准试样或纯物质等一直含量的样品代替试样,用相同的测定法方测定;另一种选定方法与公认经典方法对同一试样测定,分别将结果进行显著性测验。
8.空白试验:不加试样,同方法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平行试验。
(空白值为系统噪音,系统误差)9.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10.精密度:相同条件下,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重量分析法1.恒重:药物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重量差在0.3mg以下。
2.沉淀重量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化学分析法。
加入沉淀剂,使待测组分以沉淀形式析出,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转化为称量形式,称取质量以计算待测组分含量。
3.沉淀形式:将试样溶解后,在一定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与被测组分生成的沉淀。
4.称量形式:将沉淀形式在一定温度下干燥或灼烧,转化为可以直接称量的形式。
5.配位效应:难容化合物的溶液中存在着能与构晶离子生成配合物的配危机,会使沉淀溶解度上升,甚至不沉淀的现象。
6.共沉淀:一种难溶化合物沉淀时,某些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7.均相沉淀法:8.换算因数: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
滴定绪论1.滴定分析法:简称滴定法。
也成容量分析法,将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溶液中,直到化学计量点,然后根据标准溶液所消耗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组分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3.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它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并可以设法减小或加以校正。
4.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大小不同,使它从原来的溶剂中定量的转入萃取剂中,然后蒸干萃取剂,称量残留物的质量,进行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恒重:系指物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质量相差不超过规定量,即可认为已达恒重。
6.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又称滴定溶液)7.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指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以T B表示;2.又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T T/A表示。
式中T表示标准溶液的化学式,A表示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8.突跃范围:这种化学计量点±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越。
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越范围。
9.掩蔽作用:在配位滴定时,常用控制酸度的方法来消除部分离子对配位滴定的干扰。
10.色散: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1.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12.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它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3.滴定液:又称标准溶液,即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4.滴定曲线:把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这一曲线称为滴定曲线。
15.封闭现象:在配位滴定中要求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敏锐的颜色改变,但由于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为稳定的配合物,因而看不到指示剂变色,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分析化学中的名词解释引言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它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名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一些大学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的核心概念。
一、浓度
浓度是一个在分析化学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浓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如摩尔/升、克/升或百分比等。
浓度对于定量分析十分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物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二、滴定
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用于确定溶液中特定组分的含量。
滴定通常涉及到两种液体,分别为滴定试剂和待测溶液。
通过逐滴加入滴定试剂并观察其反应的终点,我们可以计算出待测溶液中的目标组分的浓度。
三、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以将色谱法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色谱法在分析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分离和鉴定复杂混合物中的组分。
四、质谱法
质谱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化学和结构表征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将化合物分子中的离子化,并根据其质量和相对丰度进行检测和鉴定。
质谱法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和碎片离子信息,因此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光谱法
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分析技术。
根据电磁辐射的性质和与样品相互作用的方式,光谱法又可分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化学键和识别化合物等。
六、灵敏度
灵敏度是分析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指的是对于待测物质变化的相应程度。
灵敏度高的方法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物质的微小变化,而灵敏度低的方法则仅限于高浓度物质或大幅度变化的检测。
在分析化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所需的灵敏度。
总结
以上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浓度、滴定、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和灵敏度等名词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这些名词在大学分析化学的学习和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我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