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复庵记素材
高考备考文言阅读专练

2008高考备考文言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 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中涓:宫中太监。
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
④碣石:位于河北昌黎。
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克:能够B.将尽厥职焉厥:他的C.既反国而隐焉反:通“返”,回到D.相与泫然泫:雾气潮湿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③有松可荫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也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及诸子经书,涉猎广泛,学问渊博。
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复庵记素材

复庵记[明末清初)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①,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③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大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④,绵上之山⑤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大行、碣石之间⑥,宫阙山陵之所在。
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旧:原指明朝。
中涓:内侍太监。
范养民:明朝大蓝。
②黄冠:本指道士之冠,后为道士别称。
③东宫二王:指太子束慈火良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火召。
④汾之一曲:汾河的一个曲折处。
⑤绵上之山:介山,在今山西休县。
⑥大行、碣石之间:指北京。
北京在太行山之东,碣石山之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华下之贤土大夫多与之游。
游:交往。
B.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流:之辈。
C.为东宫伴读。
东官:指太子。
D.不隶于宫观之籍。
隶:指仆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将尽厥职焉。
既反国而隐焉。
B、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A、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圬者王承福传素材

韩愈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馒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故吾不敢一日舍馒以嬉。
夫馒易能,可力焉。
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
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
②馒:通“镘”(màn),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派遣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返回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功:成效D.抑丰悴有时时:时运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莫春者,春服既成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D.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为宣扬与发挥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濂《拙庵记》(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濂《拙庵记》(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拙庵记宋濂京口徐君德敬,为中书勾管,居京师..。
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
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
袭封衍圣公...鲁国孔侯希学,书“拙庵”字以遗之,德敬复征文于余。
余,天下之拙者也。
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
余则不能。
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
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
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矙其貌,已尽其肺肝。
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
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
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
此二者,乃吾所大拙。
德敬岂有之乎?然吾亦有不抽者。
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乎无涂。
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
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
斯不谓之巧不可也。
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後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而德敬岂有是乎?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
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
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B.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C.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D.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师,京城的统称。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青霞先生文集序素材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
阃,郭门的门槛。
寄,托付。
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③荐绅:士大夫。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象祠记素材

[明]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庳②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本文有删节)【注】①象祠:象的祠庙。
象: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
②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
相传舜封象于此。
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ɡǔ 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其祠屋新:把……修整如新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厌恶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意:猜测D.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弟:同“悌”,敬爱兄长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①毁之乎,其.新之也A.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①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B.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①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C.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①君子之爱若.人也D.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 C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苗区的象祠留存到明代的原因的一组是()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②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③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④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⑤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⑥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 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品德不好的象却受到苗民立祠祭祀,作者认为可能是象后来被舜的品德感化了。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放鹤亭记素材

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送徐无党南归序素材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
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是三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游摄山栖霞寺记

游摄山栖霞寺记[明]王世贞余以三月朔赴留都①,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
大雨,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
雨益甚,江山之胜顾益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
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
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
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
”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向道。
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
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
趋驰道数百步,得寺曰栖霞。
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
稍东,拾级而上曰山门,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
后拾级复上,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
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
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蹙沸而起,僧咸资汲焉,曰品外泉。
兹泉陆羽②所未品也。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有光泽。
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
僧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
已,由中峰涧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
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
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
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汹涌。
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
返则日下矣。
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龙潭饱之矣。
”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
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
灵岩于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
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
(选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有删节)[注]①留都:指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旧都南京为留都。
②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遍品名茶和名泉,著有《茶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址:山脚B.然所过诸岭多童童:光秃C.其阳为石塔阳:外面D.僧咸资汲焉。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紫石泉山房记素材

(清) 吴拯寰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徒居之。
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
逾书室而南,则圃也。
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问之。
与.门前之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
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
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
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①诸贤伍。
而是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余年矣。
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②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仪。
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
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
荒陋之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
回忆入塾之初。
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栽之上,今老矣,而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曩者,栋宇初兴,黝恶⑤鲜浓,泉甘竹绿,童冠咸集,读书之音琅琅,不可谓非盛也。
转瞬之间,游从旧侣,半皆散亡。
竹既雕残,池亦竭.矣。
此虽志得气扬之子,追寻旧躅⑥有不禁涕零者。
况以垂老无成之人,日览斯泉,能不凄然顺影而自悼哉!阶下有梅二本,枯朽久矣。
嘉庆二年,根旁忽产双芝。
是年,予举孝廉方正于乡,子邦佐亦游乡学,里人以为此双芝之瑞应。
予笑曰:“区区者,乌.足称瑞哉!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呜乎!是则诚瑞也已!(选自《清文观止》)[注]①吴定:亨殿麟,号淡泉,安徽歙县人。
曾向桐城刘大槐学习。
著有《紫石山房诗文集》等。
②游、杨、黄、蔡:游酢,宋建阳人,师稃颢、程颐,学者称荐山先生;杨时,宋将乐人,办学于二程,学者称九峰先生。
黄斡,宋闽县人,少受业于朱熹,世称勉斋先生;蔡沈,宋建阳人,少师事朱熹,学者称九峰先生。
③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书魏郑公传后素材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
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人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渐:逐渐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恶:厌恶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持:要求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龙渊义塾记素材

(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
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
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
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
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
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
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
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C.俾.无有所与俾:使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答案 B解析 B项“受业”应解释为“接受学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答案 D解析①是章君先人所为;②是办学之前的语言。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待漏院记素材

(宋)王禹偁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②,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偁④滴。
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⑦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
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
③哕哕:huì(书)铃声。
④偁:同“称”。
⑤慆(tāo)慆:纷乱。
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善相天下者相:宰相B.请修德以厘之厘:治理C.政柄于是乎隳哉隳:毁坏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毁:坏名声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传是楼记素材

〔清〕汪琬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呻佔(zhān):诵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启钥灿然启:启发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慨:叹息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迹:行为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③采其华而忘其实④始乎博,终乎约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⑥尊所闻,行所知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喜燕亭记素材

喜燕亭记韩愈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
辇粪壤,燔淄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岈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
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
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狄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注】①燔淄翳:焚烧枯死的树木。
②振鹭:白鹭展翅飞翔。
③秩秩:秩序井然的样子。
④鲁侯燕喜:出自《诗经•鲁颂•宫》,原为赞美鲁僖公家庭和美、国家强盛、健康长寿。
在此也取祝福的意思。
⑤饫闻:听到很多了。
饫,饱足。
⑥羽:出自《易经•渐卦》,意思是身处高位却不被官职所累。
8.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游:交游B.却.立而视之却:后退C.有俟.之道也俟:等待D.发.石而清泉激发:发现答案D解析发:开挖。
9.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均能体现韩愈欣赏或赞美主人的一组是()①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②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③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⑤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A.①② B.③⑤ C.③④ D.②⑤答案 C解析①叙述客观情况,②韩愈为“燕喜亭”取名的原因,⑤表达韩愈的希望与祝福。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登西台恸哭记素材

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①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
明年,别公漳水湄。
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
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
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
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午,雨未止,买榜..江涘。
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
还,与榜人治祭具。
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其始至也,侍先君焉。
今余且老。
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③,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
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
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
夜复赋诗怀古。
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
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
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④。
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
先君讳某字某。
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
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
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素材(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
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
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
”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
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
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已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
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
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
允固辞,不许。
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
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
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
’余亦以为然。
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起:起居,居住B.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讦:斥责,批评C.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游:交游,交往D.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文:华美,美好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具体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A.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未尝见其喜愠之色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庵记
[明末清初)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①,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③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大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④,绵上之山⑤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大行、碣石之间⑥,宫阙山陵之所在。
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旧:原指明朝。
中涓:内侍太监。
范养民:明朝大蓝。
②黄冠:本指道士之冠,后为道士别称。
③东宫二王:指太子束慈火良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火召。
④汾之一曲:汾河的一个曲折处。
⑤绵上之山:介山,在今山西休县。
⑥大行、碣石之间:指北京。
北京在太行山之东,碣石山之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华下之贤土大夫多与之游。
游:交往。
B.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流:之辈。
C.为东宫伴读。
东官:指太子。
D.不隶于宫观之籍。
隶:指仆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将尽厥职焉。
既反国而隐焉。
B、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
A、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B.自京师徒步人华山为黄冠。
C.开户而望,雷首之山苍然突兀。
D、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
4.下列各句,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以“复庵”为线索,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重点表现范养民崇高的气节。
文题与结尾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性。
B.第一段,概述复庵修建的年代及所在之地,介绍范养民的学识以及跟太子共担苦难而隐忍为道士的经历。
“将尽厥职焉”,在内容上总领全文;在结构上是设悬念。
C.第二段,叙述复庵的优越条件以及创建由来。
行文简洁平实。
D.最后一段,文势突然振起,情感充溢沛然。
状“开户而望”之景,宏伟壮阔:雷首之山“苍然突兀”,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议范君之志,处处与“将尽厥职焉”相呼应,悲壮而凄然:效法伯夷、叔齐守节不移,效法介子推助太子“反国而隐”,可惜理想不能实现,范君极望宫阙山陵,泫然泪下。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2)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
(3)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
[解析]
1.D。
隶:隶属,归谁管辖。
“不隶于宫观之籍”即复庵的财产收入不列入寺庙财产登记。
2.A。
焉,兼词,在那里。
3.D。
出没,文中之义为“若隐若现”,今义为出现或隐藏。
4.D。
“望宫阙山陵,泫然泪下”者为顾炎武。
5.(1)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
(2)华山悬崖之顶,有松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莱,有泉可以取水。
(3)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山峦)好像拱手而立于群峰之间
[译文]
明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做道士。
几年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
华山下的贤士大夫,大多跟他交往;华山四周的百姓都信任他,尊敬他。
可是范养民本来并不是道士之辈的人。
(他)自幼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史之类的著作大都浏览过。
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
当李自成挟持大子和两位王子进离北京,范养民料他定会向西进窜,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竭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知太子的下落,范养民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之顶,有松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莱,有泉可以取水(在此居住)不向官府纳税,不受寺庙的管制(即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
华山下面的百姓有人捐助了建房的材料,用这些修建了复庵,使他定居下来。
(复庵)有房三间,朝东可以看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
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山峦)好像拱手而立于群峰之间,(伯夷、叔齐所为)本来就是范养民所仰慕并效法的行为。
从此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拐弯处,介山在云烟之处若隐若现,好像看见了春秋时追随晋公子出逃,帮助其复国,成功后却隐居在那里的介子推。
(介子推所为)又是范养民有志效仿但又不能实现的理想。
从这里再向东,大行山和竭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这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只能)相视垂泪!我写了这篇文章,留在山中。
以后登此山的人们,不要忘记范君的志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