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2)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比较。[11-12]

(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不足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一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而具有机械性,二是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比较。[12-13]

(1)两者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83]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作用)?[P16-17]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其作用体现为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3、马克思主义哲学[P18-20]

(1)产生:①时间-19世界中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事件。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③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④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性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飞跃。

(5)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P25]: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4、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源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P19]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2-23]

性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论贡献: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意义作用: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见贯彻十七大精神指导意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1、物质概念[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世界物质性原理[P29-30]

(1)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物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基本要素构成);③人类思维和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也即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P40]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另见第7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运动概念[P31-32]

(1)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如“飞矢不动”,“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即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4)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4、静止含义[P32]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5、规律[P33-34]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6、意识概念[P35-37]

(1)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实现的。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P38-40]

(1)人(通过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8、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这一方法论的要求(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无所作为思想。

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P41]

(1)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区别[P41/5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了解p41小字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联系[P51]: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11、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P5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3)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认识论]

12、实践及其特点[P42-43]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其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真理[P47-49]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正确的反映和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则是谬误。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走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6)追求真理-真理具有发展性。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认识的发展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D如何追求真理(真理客观性与发展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5、典型例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说真理很难存在。

(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得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主体差异性所形成的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说明了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人们的认识包括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选择性和差别性。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们的正确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与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矛盾。因为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同一事物的某一确定特性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两个总特征),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P53]

2、联系概念/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P54]

(2)联系的普遍性[P5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P55]: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之是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P56]: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P57]。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P58]。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要求[P58]: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58]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9]: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5、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P63]: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趋向性),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P60]: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P64-65]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坚持发展观的一种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P6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方法论(坚持发展观的又一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68-69]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即矛盾的统一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两分法)。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P69]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70]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P7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义[P72]: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P72]

(1)含义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P73]

(1)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P73]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6、矛盾分析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原理的各种方法论的总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7、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P75-76]

(1)辨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P76]

A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即要求我们,a正确对待书本b正确对待权威c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B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P77]

①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②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18、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意义)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P78]

表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P79]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再如理论创新推动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P79]

①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②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4)任何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P80]

①创新的对真理的发展。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以及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等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P88]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89]: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90]: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93]: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会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P93-95]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主力军)。

(4)群众史观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内容要求(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上有不同)

A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B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A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人生观和价值观]

6、价值与价值观[P96-97]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7、人的价值[P96]

(1) 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人的价值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3)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

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P97]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性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99-100]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践观,坚持真理和正义。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证明价值,是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方法论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依赖于社会和集体。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方法论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①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方法论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1、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如何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也是对集体主义的理解)[P102]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2)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合法合理地维护个人利益)

(3)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1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P108]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3、崇高理想的作用[P108]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理想的确立应考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3)崇高的(正确的、科学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庸俗的理想起消极作用) 14、典型例题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评析之。

(1)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的内容既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必然要求社会对个从的尊重和满足。

(2)人生价值的标志在于贡献。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中奉献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职业的选择和理想的确立,应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样才能塑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含义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指的是具有特定的需求或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的全部现实的潜在顾客构成的。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2.市场营销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如何? 性质: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 研究对象: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关系、市场营销规律、市场营销策略。 3、企业的战略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规定企业的任务;(2)制定为实现企业任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制定出指导企业实现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 (4)决定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战略。 4、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步骤包括:企业市场机会分析、研究与选择目标市场、制定战略性市场营销规划、规划与执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与控制市场营销活动 5、简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密集性增长策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一体化增长策略。 * 一体化增长战略: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 多角化增长策略:同心多角化、水平多角化、复合多角化。 6、怎样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 概念:指的是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状况对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加以最佳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企业的目的与任务。 7、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含义如何? 市场营销环境,泛指一切影响、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最普遍的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也称总体环境、一般环境或间接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与因素。 微观营销环境,又称个体环境、市场环境、直接环境或作业环境,指与企业的营销活动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与行为者的力量和因素。 8、企业面临环境威胁时可选择的对策如何? (1)对抗策略 (2)减轻策略 (3)转移策略 9、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哪些?相关群体的含义?它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外在因素:主要有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家庭状况、文化状况。 相关群体:相关群体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团体。 如何影响: ①向消费者展示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②相关群体能够影响人们的态度,帮助消费者在社会群体中认识消费方面的"自我";③相关群体的"仿效"作用,使某群体内的人们消费行为趋于一致化;④相关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或意见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10、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特点及企业的营销对策如何?

市场营销概念题教学文案

概念题 第一章 1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他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 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2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即感受到的贫乏状态,包括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个 人需要。 欲望:指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有购买力作后盾的人类需求 第二章 一、市场的含义 狭义的市场:市场是在一定时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的市场:买者和卖者实现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营销中的市场: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二、市场的构成要素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人口:人口多少及目标群体多少

购买力:货币支付能力 购买欲望:购买该商品的要求和愿望 三、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也称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种理念、态 度或思维方式,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制订营销方案组织和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 思想。 1生产观念 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 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已扩展市场。 2产品观念 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 不断开发新产品。 3、推销/销售观念 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 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 3、市场营销观念

是一种以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它以整体营销为手段,来取得消 费者的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利益。 4社会营销观念 企业提供的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要 将企业利润、顾客的合理需要和社会利益三方面统一起来。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都属于传统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是现代 营销观念。 六、绿色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地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技术、原材料、制造工艺,生 产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使用可以自动降解的包装材料,并指导人们合理使用,以降低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分销和促销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消费者在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总, 注意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生态市场营销观念: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要同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工商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向生物适应自然环境那样,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色基、助色基、红移现象、蓝移现象、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官能团吸收峰、(n+1规则)、偶合常数、基频峰、亚稳离子、自旋—自旋偶合? 二、问答题: 1、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经典方法? 2、有机分子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4、紫外谱图提供的结构信息有哪些? 5、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 6、影响IR谱峰位置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7、IR谱图解析的基本步骤? 8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9、NMR谱图可以向我们提供关于有机分子结构的哪些信息? 10、NMR谱图解析的基本步骤? 11、波谱综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12、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3、影响离子断裂的因素有哪些? 14、解析红外谱图应注意哪些事项? 15、化学位移是如何产生的? 三、波谱解析: 1.分子式为C6H14,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2.分子式为C8H7N,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1.2 (三重峰 3H ) 3300, 3010,1500,1600,730,690cm-14.分子式为 C 10H 14S ,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5、C 3H 6O 2 IR 匕1 NMR 3000cm-1 11.3 (单峰 1H ) 1700cm-1 2.3 (四重峰 2H ) 6、C 7H 8O IR

NMR 7.2 (多重峰5H) 4.5 (单峰 2H) 3.7 (宽峰1H) 7、根据下列谱图决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解析谱图。 淒徳ecu 800 625 心71.T 尬 $;血瓶 KQ- 20QD 1^(10 W 14QQ D. 6 1-577^克洱左 loo ?Jb的野髯 乙靜中 20 腑loo m B7 L4Q J60 ISO W 左。240 i ]=4

最新市场营销中的基本概念资料

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市场营销包含三个基本的含义:①市场营销是一个交换活动,交换作为一种活动,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管理性;②交换活动是以满足需求为核心的;③市场营销活动形式上是在出售产品,但是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满足需要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在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中,包含了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价值、成本和满足;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这些基本概念. (一) 需要、欲望和需求 需要(Need) 需要的基本性质就是它不依赖于营销活动而存在,营销者既不能创造需要也不能改变人的需要,需要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出发点. 欲望(What) 它的含义是:想获得某种具体满足需要的物的愿望.人类的欲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差异,表现为满足同一种需要会有不同的欲望.例如:任何一个兽药经销商都有对兽药的需要,但是,对一个有经营头脑、技术手段较高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中高档产品;而对于一个经营一般、毫无技术可言的经销商来说,可能需要的是低档、低价产品. 需求(Demand) 需求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产品的愿望.所以,需求属于一种特定的欲望,即指有购买能力的一种欲望. (二) 产品 在市场营销学中,一般将产品定义为满足需要和欲望的媒介物. 在市场营销中,始终强调一个重要观点:生产者的眼光不能盯在自己的产品身上,而要盯在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上. 市场营销活动也不是以营销者的产品为中心的;相反,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的. 如果营销者的眼光不是盯在顾客的需要上,而是盯在产品身上,必然会犯"营销近视症".即关心自己的产品,迷恋自己的产品,而置顾客的需要与欲望不顾.这样的营销者,或迟或早将导致企业步入经营困难. (三) 价值、成本和满足 按市场营销学的规定,产品价值的含义为:一是产品中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欲望的内质称产品的价值.如果一个产品不具有这样的内质,就没有所谓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产品不能用于交换,至少是不能用于给判定它无价值的消费者进行交换;二是价值量是以满足需要程度为衡量尺度的.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它的价值就越小. 被营销者生产并拿到市场上交换的产品所包含的所有消耗,构成营销者的成本.营销者倾向于在出售每件产品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得到交换收益.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即是得到更多的货币收入. 因此,营销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将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即在市场交换过

市场营销(1)(2020年整理).pdf

市场营销学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 一、市场的概念: 1、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市场是买卖的场所 2、从经济实质的角度: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内在矛盾的表现,是供求关系,是商品交换的总和,是通过交换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市场是供需双方在共同认可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活动。 4、从营销的角度: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集合。 二、市场存在的条件: 1、消费者(有某种需要&欲望,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 2、生产者(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3、有促成交换双方达成交易的各种条件 三、市场营销的概念: 1、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 2、概念要点:⑴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⑵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⑶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以及对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四、市场营销的相关概念: 1、需要、欲望、需求 ⑴需求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 ⑵欲望指对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⑶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2、产品和服务 ⑴产品是获得服务的载体。⑵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 ⑶产品的价值在于它给人们带来对欲望的满足。 3、效用、费用和满足 ⑴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其需要能力的主观评价。⑵费用就是指成本(机会成本)。 4、交换、交易和关系 ⑴交换是指从他人处取得所需之物,而以自己的某种东西作为回报的行为。交换是一个过程。 ⑵交易是交换双方的价值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如果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就称发生了交易。 ⑶关系营销:是市场营销者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合作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各方实现各自目的的营销方式。(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营销叫做交易营销,为使企业获得较之交易营销所得到的更多,就需要关系营销) 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一、市场营销管理的概念: 1、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 2、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需求管理。 二、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概念: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对其营销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2、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核心: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演进: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 旧观念(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新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 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2).220~250nm,强吸收(εmax在104~2?104之间),有共轭不饱和键(共轭二烯,α,β-不饱和醛、酮)

市场营销学-重点知识(自己整理的)

市场营销重点 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的社会过程和 管理过程。 要点:1最终目标: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 2核心:交换 3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以及交换过 程管理的水平。 2、现代市场营销学包括宏观和微观,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有市场营销研究,产品开发,购买者行为, 市场计划,渠道开发,产品实体分销,定价,促销(广告,人员推销等) 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演变: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 五个阶段。 具体如下: ●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1)生产观念:基本观点:定价合理的产品无须努力推销即可售出,企业工作以生产为中心。 经济基础:市场上产品供小于求。这里的需求不是指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而是指 一种欲望或者说是一种潜在需求。 (2)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会欢迎质量最优、性能最好和特点最多的产品,并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企业管理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 术人员,极少让消费者介入。 (1 2观念最终导致“营销近视症”。最终结果,产品被市场冷落,经营者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3) 推销观念:认为只要努力推销,商品都可售出,因而营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 此类企业,称为推销导向企业。建立在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定销”,而不是满足消 费者真正需求的基础上。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称市场营销观念) (4) 市场营销观念:核心为以顾客为中心,达到顾客满意。 四个支柱:目标市场,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 ●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5) 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和组织应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然后向顾客提供超值的产 品和服务,以维护与增进顾客和社会的福利。 五种观念的比较: 2、对于市场营销观念的四个重点(顾客导向,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社会营销观念都做了修 正:1,以消费者为中心,采取积极的措施 2.整体营销活动,即视企业为一个整体,全部资源统一运用更有效的满 足消费者的需要 3.求得顾客的真正满意,即是利润为顾客满意的一种报酬,视企业的满意 利润为顾客满意的副产品。 4,决策程序先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寻求有效地满足与增加消费者 利益的方法,然后再考虑利润目标,看看预期的投资报酬率是否值得 投资。 、顾客认知价值包括顾客购买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具体P37 和

波谱解析

光谱分析基本定律——Lambert-Beer定律: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Planck方程: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光波谱)。分区依次(短→长)为: γ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光区(UV)→可见光区→红外光区(IR)→微波区→射频区(NMR)Franck-Condon原理:①电子跃迁时认为核间距r不变,发生垂直跃迁;②电子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同理振动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转动能级的变化。 有机波谱的三要素:谱峰的①位臵(定性指标)、②强度(定量指标)和③形状。 【提请注意】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波谱解析》(以下简称“教材”)P.5图1-8不理解的同学,应注意到轨道其中的“+”“-”表示的是波函数的位相,而不是电性!

E总=E0+E平+E转+E振+E电 电子跃迁类型: ①σ→σ*、②n→σ*、③π→π*、④n→π*,其中,后两者对紫外光谱有意义。此外,还包括主要存在于无机物的⑤电荷迁移跃迁和⑥配位场跃迁。 分子和原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称为光谱选律。紫外光谱所遵循的选律包括:①自选旋律和②对称性选律。 影响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主要因素: ①电子跃迁类型; ②发色团(生色团)和助色团; ③π-π共轭、p-π共轭和σ-π超共轭(弱); ④溶剂和介质; 〃规律:溶剂极性增大,n→π*跃迁发生篮移(紫移),π→π*跃迁发生红移。 〃总结:溶剂的选择原则即紫外透明、溶解度好、化学惰性。 〃例子:甲醇、95%乙醇、环己烷、1,4-二氧六环。 【相关概念】等色点:同一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测得的紫外光谱曲线相交于一点,此即~。 ⑤顺反异构、空间位阻和跨环效应。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强度(εmax)的主要因素: εmax=0.87×1020×P(跃迁几率)×α(发色团的靶面积) 【提请注意】严格地说,跃迁的强度最好是用吸收峰下的面积来测量(如果是以ε对ν作图)!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称为~。包括:①R带(基团型谱带)、②K带(共轭型谱带)、③B带(苯型谱带)、④乙烯型谱带(E1带、E2带)。 【学习交流】不同文献对苯的吸收带命名不甚一致,有时也把E1带、E2带和B带分别叫做180带、200带和256带。为什么? 紫外光谱中计算λmax的四大经验规则: 基 ①Woodward-Fieser规则Ⅰ(适用于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共轭四烯); ②Fieser-Kuhns规则(适用于共轭多烯); λmax=114+5M+n(48-1.7n)-16.5R endo-10R exo ③Woodward-Fieser规则Ⅱ(适用于α ,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marketing 1、市场营销marketing概念:市场营销是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建立一种稳定的客户关系以便获取相应的利益。(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2、需要wants、欲望needs、需求demends: 需要:指人类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 欲望:是指人类想得到某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指对于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的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3、marketing offering:提供给市场用来满足欲望和需求的产品、服务、信息和体验的综合体。 4、交换:通过提供某种物品(或劳务)作为回报,从他人那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物品(或劳务)的行为。 5、市场(market):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2、市场是商品所有者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是商品的需求。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市场是具有特定的需求和欲望,而且愿意并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的全部顾客。(股可分为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潜在顾客:1、信息不足;等待(刺激、谈判);3、有不能购买的问题。) 6、市场的种类:1、消费者市场;2、组织市场(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 7、市场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组织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即由于人们对市场状况这个客观环境的认识而产生的对于本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原则。 生产观念:即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能生产什么”,把生产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生产什么就买什么,不愁销路,市场销售提不到企业日程上来。) 产品观念:即企业以消费者会选择质量高的产品为前提,把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艰辛制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功能便会顾客盈门。 销售观念:又称推销观念。是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如何能卖出去,把销售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生产什么买什么) 市场营销观念: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重点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把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社会营销观念:它强调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满足消费者的个别的、眼前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费者总体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8、STP法:S:segmentation(市场细分);T:targeting(目标市场选择);P:positioning(定位)。课本29页:marketing process 第二章compan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1、营销策划strategic planning:根据组织的目标及能力,使之适应市场机会而制定及维护的一系列策略规划。 2、企业战略: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企业战略的组成:a、长期目标的确定;b、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c、对每一个目标规定重点并确定所需人、财、物力的数量。(课本35页图表) 3、企业战略的特点: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抗争性、客观性、可调性、广泛性。 4、市场细分: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体,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的活动过程。一个需求特点大体相同的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又称为“子市场”。 5、市场细分依据的变数:(1)、消费者市场的细分变数;(2)、生产者市场细分变数。 消费者市场的细分变数:(1)、地理细分;(2)、人口细分;(3)、心理细分;(4)、行为细分。 地理细分:(我国幅员辽阔,对于销路广阔的消费品,地理细分往往是进行市场细分的第一步)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城市农村、地形气候、交通运输。 人口细分:性别、年龄、民族、家庭、生活阶段、职业、收入。 心理细分: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细分市场,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消费习俗等。 行为细分: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市场,用于市场细分的消费行为变量主要有消费者对待特定产品所

市场营销学考试重点、要点

市场营销考试重点第一章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 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市场的形成要素:消费者;产品或服务;交易条件。 2.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市场营销的目标是满足需求和欲望;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交换取决于营销者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对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第二章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基本概念:顾客让渡价值;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管理。 基本理论:顾客满意;全面质量营销;价值链理论及其意义。 1.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包括对需求的刺激、促进及调节。 2.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对其营销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一种观念、态度或思维方式。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3.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 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 前三者为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随后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和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营销观念重点方法目标生产观念产品提高生产效率旧通过扩大销售量,产品观念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观增加利润念推销观念产品加强推销市场需求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整体营销观念需要而获利企业利益新市场需求观社会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要、增念企业利益整体营销观念进社会福利而获利社会利益 4.顾客认知价值(CPV)是指企业让渡给顾客,且能让顾客受到的实

波谱分析知识点

波谱分析(spectra analysis) 波谱分析的内涵与外延: 定义:利用特定的仪器,测试化合物的多种特征波谱图,通过分析推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特定的仪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X-射线,圆二色谱等) 特征波谱图: 四大谱;X-射线单晶衍射,圆二色谱等 化合物:一般为纯的有机化合物 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位置;构象,空间结构 仪器分析(定量),波谱分析(定性) 综合性、交叉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自动化、计算机) 作用:波谱解析理论原理是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化学领域(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在药物、化工,石油,食品及其它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 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波粒二象性光的三要素:波长(λ),速度(c),频率 (v) 电磁波的波动性电磁波的粒子性 光速 c:c=3.0×10^10 cm/s波长λ :电磁波相邻波峰间的距离。用nm,μm,cm,m 等表示频率v:v=c/ λ,用 Hz 表示。 光子具有能量,其能量大小由下式决定: E = hν =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4× 10-34j.s ) 2、分子的能量组成(能级图) E 分子= E平+ E转+ E振+E电子 能量大小: E转< E振< E电子 X-射线衍 射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 微波吸收 谱 核磁共振谱 内层电子 能级跃迁 外层电子分子振动与转动分子转动 电子 自旋 核自旋 X-射线 远紫外 近紫外 可 见 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微波无线电波0.1~1nm 4~200nm 200~400nm 400~800 nm 0.8~2.5 um 25~400um 0.04~25 cm 25~1000cm 紫外光谱 远紫外(4~200nm):又叫真空紫外区 近紫外(200~400nm):又叫石英紫外区,最为常用。 电子跃迁类型的影响 σ→σ*跃迁:150nm左右,真空紫外区 n→σ*跃迁:一般小于200nm 弱吸收,ε约100 π→π*跃迁:160~180nm(孤立双键),>200nm (共轭双键)强吸收,ε约104 n→π*跃迁:200~400nm 弱吸收,ε约100 2.3.表示方法和常用术语 发色团: 广义上讲,是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 狭义上讲,凡具有π电子的基团。 如:c=c, c=o,苯环等芳香族化合物。 助色团:基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紫外光,但它与一定的发色团相连时,则可使发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同时吸收强度也增加,这些基团称助色团,即有助于光波的吸收。 常见的助色团有-OH, -OR, -NHR, -SH, -Cl, -Br, -I等。 红移:由于取代作用或溶剂效应导致紫外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紫外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1 / 29

市场营销学基本概念

1市场的含义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种市场的定义: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亦即买主和卖 主发生交易的地点或地区。2.市场是指商品流通领域,反映的是商品流通的全局,是交换 关系的总和。 3.市场是买主、卖主力量的结合,是商品供求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总和。 市场营销学所研究的“市场”是指需求,是企业一切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即企业一切现实 和潜在的顾客组成的群体。 2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镜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过程,包 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正确理解市场营销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市场营销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2、市场营销有微观和宏观之分。3、现代市场营销不等于推销、销售。 4、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交换 3 企业市场经营观的演变 ( 一 ) 生产观念生产观念又称为生产导向,它是一种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的指导思想。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可以接受任何买得到和买得起的东西,因此企业的任务是组织企业的所 有资源进行生产,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产生的。 (二)产品观念产品观念又称为产品导向,它也是一种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的指 导思想。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欢迎那些质量好、功能多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因此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地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自然会顾客盈门。(三) 推销观念推销观念又称为推销导向。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一般不会大量购买某种商品或非 必需品,但是只要企业加强促销工作,激发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兴趣,就可以扩大销售,增加盈利。 ( 四 )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又称为市场导向,它属于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的指导思想的范畴。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应该以目标顾客的需要为中心, 企业要从目标顾客的需要出发,集中企业的一切资源和力量,适当安排市场营销组合,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从而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市场营销观念是在买方市场 的形势下产生的。1、目标市场以目标市场为中心2、顾客需求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3、整合营销协调的整体营销4、盈利能力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中获利(五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又称为社会导向。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应当满足顾客的需要并使企业获取利润,还应符合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的长远 利益,即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要正确处理消费者需要、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要统筹兼顾,求得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4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供应 者,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 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也称直接营销环境。 5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微观环境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主要是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 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宏观环境一般以微观环境为媒介去影响和制约企业的营销 活动,宏观环境被称作间接营销环境。在特定场合,也可直接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A 经济环境( 一 )消费者收入与支出1.收入(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个人收入 (3) 个人可支配收入 (4)可任意支配收入2.支出(1) 消费者支出模式恩格尔定律主要内容:恩格尔系数== 食物支出 / 总支出(2) 居民消费结构3.消费者的储蓄与信贷(二 )经济发展状况1.经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2)

市场营销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产品: 是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泛指商品和劳务。质量:对产品或服务的效能具有直接影响。(活动和管理过程)需要:人类的基本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状态; 需求: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种具体产品的欲望。 欲望:人类想得到上述某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是更深层次的需要的满足; 顾客价值:顾客从拥有和使用某产品中所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之差; 顾客满意:取决于消费者所感觉到一件产品的效能与其期望值进行比较。 交换: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品的行为; 交易: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构成的行为涉及两种以上有价之物、协议一致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 关系营销: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维持并加强富有特定价值的牢固关系的过程。 1.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公司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 构成要素:政治法律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 2.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指对企业服务其目标市场的营销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 构成要素:企业、中间商、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公众。 影响: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3.营销环境的特征:(1)复杂性(差异性)(2)变化性(动态性)(3)不可控制性(客观性、有限性)。 4.简述swot分析方法:s wot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简称。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得出组织的机会和威胁,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得出组织的优势劣势。把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就是swot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 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程序: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市场营销组合―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检测评估。 战略步骤:1.分析市场机会、2.选择目标市场、3.活动管理 1.市场领导者:是指在相关产品的市场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战略:1.扩大市场需求量:发现新的用户、开辟产品的新用途、增加用户的使用量 2.提高市场占有率 3.保持现有市场份额:阵地防御、侧翼防御、先发制人防、反攻防御、运动防御(市场扩大化市场多角化)、收缩防御 2.市场挑战者:是指那些相当于市场领先者来说在行业中处于第二、第三和以后位次的企业。 战略:1.确定战略目标和挑战对象;进攻市场领导者、进攻规模相当者、进攻弱小企业 2. 选择进攻策略;正面进攻、侧翼进攻、围堵进攻、迂回进攻、游击进攻。 3.市场跟随者:是指安于次要地位,不热衷于挑战的企业。战略:1紧密跟随2距离跟随3选择跟随。 4.市场补缺者:是指选择某一特定较小之区隔市场为目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以此为经营战略的企业。 战略:1.专业化市场营销:最终用户专业化;垂直层面专业化;顾客规模专业化;特定顾客专业化;地理区域专业化; 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客户订单专业化;质量和价格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分销渠道专业化。 2. 创造补缺市场、扩大补缺市场、保护补缺市场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使企业以较低的总成本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强调以非常低的单位成本向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提供标准化产品。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是指突出向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顾客提供产业范围内的独特产品与服务。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将经营重点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顾客群体,某产品系列或某一特定的地区市场上,力争在局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是向一少部分顾客群体提供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是指国际营销企业进入并参与国外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可供选择的方式。三大类:1.出口,即国内生产国外销售,这是一种传统,简单,风险最低的进入方式。有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2.合同进入,又称非股权进入,它有多种具体的形式,而且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有许可证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合同制造模式、管理合同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双向贸易等,3.直接投资,又称股权进入,即企业直接在目标市场国投资,就地生产,就近销售。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进入方式的选择:企业内部:产品、资源投入外部:目标国家市场,生产,环境、国内环境 1.市场细分:就是企业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明显的不同特征,把整体市场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的子市场,每个子市场都是由需要和欲望大致相同的消费者群组成,从而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市场细分化的依据:(1)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2)企业的资源(3)市场竞争的需要 市场细分的标准: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1)地理环境(2)人口统计因素(3)消费心理因素(4)消费者行为因素生产资料市场细分标准(1)用户性质(2)用户要求(3)用户的规模(4)用户的地理位置。 市场细分的原则: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实效性、稳妥性、差异性 市场细分方法:单一标准法、主导因素排列法、综合标准法、系列因素法

市场营销考试重点(整理版)

市场营销考试重点 市场 :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愿意并且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和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市场=购买能力+人口+购买欲望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的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经营思想,它以整体营销为手段来取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 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利益相关的活动和艺术。 差异营销:指企业决定同时为几个子市场服务,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在渠道、促销和定价策略方面都加以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各个子市场的需要。 整合营销:指企业集中所有力量,以一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试图在有限的子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需要: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营销环境和一定营销方案下购买的总量。 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某种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的过程。 目标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通过评估分析,选定一个或若干个消费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并相应地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提供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要关心与增进社会福利,有利促进持续发展。统一企业利润、消费需要、社会利益。目标市场 :即目标顾客,即企业决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部分,也就是企业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顾客群。 核心产品 :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核心效用,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感受价值定价法:也叫认知价值定价法,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来制定价格的一种方法。 直接销售:利用邮寄、电话、互联网络和其他非人员的手段直接与现有的或潜在的顾客进行商品、服务的信息沟通活动。 代理商:指接受生产企业委托从事商品交易业务,但不具有商品所有权的中间商。 经销商:指从事商品交易业务,在商品买卖过程中拥有商品所有权的中间商。 服务:是一种可供销售的活动,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满足企业、公共团体或其他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的劳务活动和物质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进入市场到最后被淘汰出市场的全过程。 产品组合:企业生产经营全部产品的有机结合方式,即质的机构和量的比例。 销售促进: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消费者和中间商购买、经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 渗透定价:以较低的价格投放新产品,通过广泛的市场渗透迅速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好处是迅速打开市场,不易引发竞争,缺点是投资回收期较长。 公共关系:企业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种间接促销手段。 促销组合:将各种促销方式精心组合、配套使用所形成的整合促销决策方案。 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 分销渠道:产品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所经过的流通环节构成的线路和通道。 品牌:品牌是产品的商业名称,是有企业独创的、用以识别卖主的产品的某一个名词、术语、标记、符号、设计和他们的组合,用以区别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 选择性分销:生产企业在某一地区通过少数几个经过精心挑选的中间商来推销产品。 营销环境顾客让渡价值:是指企业转移的,顾客感受得到的实际价值。它的一般表现为顾客购买总价值与顾客购买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市场营销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 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 求管理。 市场定位:根据目标市场的竞争 者、需求者状况,旨在位企业及 其产品在顾客心中简历预期形 象和特色,从而确立企业及产品 在市场上的位置。 营业推广:是一种适宜于短期 推销的促销方法,是企业为鼓励 购买、销售商品和劳务而采取的 除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之外的 所有企业营销活动的总称。 市场领导者:是指在相关产品 的市场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 业。它在价格调整、新产品开发、 配销覆盖和促销力量方面处于 主导地位。它是市场竞争的导向 者,也是竞争者挑战、效仿或回 避的对象。 供销价值链:将企业价值链向 外延伸,就会形成一个由供应 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组成的价 值链。 广告:经营者以付费方式借助媒 体向目标受众传递企业产品信 息的促销方式。 <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 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 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 其市场营销中介、市场、竞争者 和各种公众。 2.什么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 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 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 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 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 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 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 不可控制的变量。 3.市场营销学角度理解的市场 概念及三要素是什么? 市场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 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 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 组成。市场的三要素即(有某种 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 的购买能力)+(购买欲望)= 市场。 4.简析市场营销与销售或促销 的关系。 市场营销不同于销售或促销。现 代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 营销研究,市场需求预算、新产 品开发、定价、分销、物流、广 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销售 促进、售后服务等,而销售仅仅 是现代企业市场销售活动的一 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促销只是一种手段,但营销是一 种真正的战略。 5.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志是什 么? (1)可衡量性--指细分市场的规 模及其购买力的可衡量程度; (2)可接近性-指能有效接触和 服务细分市场的程度; (3)足量性--指细分市场的容量 够大或其获利性够高,达到值得 公司去开发的程度; (4)可行动性-指要以拟订有效 营销方案以吸引和服务细分市 场的程度。 6.人口市场细分变量具有哪些 特点? (1)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 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而变化。一些公司运用年 龄和生命周期细分法,为不同年龄和生命周期的 消费者群提供不同的产品,或采取不同的营销方 法;(2)性别。服装、化妆品和杂志行业一向采 用性别细分法。最近,其他行业的市场营销人员 也开始注意采用性别细分的机会;(3)收入细分。 一直被应用于产品和劳务的市场营销中,例如汽 车、船舶、成衣、化妆品、金融业务和旅游等; (4)教育细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会随着他们 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教育培训产品与 教育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7.产品生命周期有哪些阶段?各阶段分别有何 特点? 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 退期 一、导入期 1.许多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持观 望,怀疑态度。2.销售量小,成本高,价格高, 利润少。3.营销费用开支大4.竞争者少5.未建 立理想的渠道 二、成长期 1.多数消费者接受产品,销售量快 速增长,产品畅销。2.成本降低,有丰厚的利润 3.大批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加剧 4.建立了理 想的渠道5.促销费用基本稳定 三、成熟期 (1)产品已经被多数人所熟悉,产品 的性质,用途广为人知,购买果断,甚至指明购买 (2)原有的购买者重复购买,多属经济型和理智 型(3)销售量达到顶峰,市场饱和(4)各种品牌的 产品进入市场,同类产品和仿制品介入,市场竞 争日益激烈,引起"价格战"(5)生产成本达到最 低点,利润达到最高点,但营销费用增加,利润稳 定或开始下降! 四、衰退期 1.大多数消费者不再购买这种产 品,销售量急剧下降,利润迅速下降,甚至出现 亏损。2.价格很低,成本上升,竞争者减少3. 企业减少规模,控制产量,促销失灵。 8.PL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导入期的市场营 销有哪四种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是肠道退出市场 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包括导入、成长, 成熟和衰退期。导入期的营销策略:1.快速撇脂 策略。这种策略采用搞价格、搞促销费用、以求 迅速扩大销售量,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 缓慢撇脂策略。以高价格、低促销费用的形式进 行经营,以求的更多的利润。3.快速渗透策略。 实行低价格、搞促销费用的策略,迅速打入市场, 取得尽可能高的市场占有率。4.缓慢渗透率。以 低价格。低促销费用来退出新产品。 9.简述撇脂定价及其适用条件 撇脂定价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把产 品的定价定的很高,以获取最大利润. 适用条件1.市场有足够的购买者,他们的需求 缺乏弹性,即使把定价定的很高,市场需求也不 会大量减少。2、高价使需求减少一些,因而产 量减少一些,单位成本增加一些,但这不致抵消 高价所带来的收益。3、在高价情况下,仍然独 家经营,别无竞争者。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即是如 此。4、某种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使人们生产 这种产品是高档产品的印象。 10.什么是产品组合?评价产品组合的关键因素 是什么? 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全部产品 线、产品项目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变数:产 品组合的宽度、产品组合的长度、产品组合的深 度和产品组合的一致性。 关键因素:市场占有率、销售成长率以及利润率 11.简述企业在定价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定价目标(目标市场战略及市场定位战略, 具体的经营目标):维持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 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产品质量最优化;(2)产品 成本(最高价取决于市场需求,最低价取决于产 品成本费用);(3)市场需求、竞争者的产品和价 格及其他市场营销组合因素 12.市场营销观念中产品的含义是什么?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的用于满足人们某种 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 组织、思想、主意等。产品整体概念包括核心产 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一)核心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