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_4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_4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_4

{内容摘要]: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是高一老师应研究的课题。只有做好历史知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才能使高一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衔接、理念、教法、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于2006学年在浙江省全面启动,表明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这次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是从教学体系到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知识和能力衔接上甚至严重脱节。那么,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高中学习初期阶段的疑难,尽快度过适应期?关注和研究初高中衔接非常必要。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一、初中学情。

搞好教与学的衔接,必须掌握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为此,我仔细翻阅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我区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还进行了新生座谈和问卷调查。将了解到的初中学情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我认为课改初中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改生的优势。兴趣比较多,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具有的优点,课改生尤其如此。他们对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特别感兴趣,关注较多。课堂学习比较主动,参与意识强,发言比较积极,常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回答,一人答错了,另一人会举手补充;不少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讲究互助,喜欢讨论,表达交流能力较强。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设计一些活动方案,靠自己解决问题。总体而言,课改生综合素质较高。

2、知识基础薄弱。课改生虽然兴趣广,知识面较宽,但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感兴趣的不多,反映出汲取历史知识的兴趣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历史学习。另外,《历史与社会》是着重于“培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以主题式编排,分别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整合了原有初中历史和人文地理的部分知识,以及部分与初中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人文学科知识,对学生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课程重学习过程,重能力,重人文素质教育,不重知识积累。再加上内容上实行中外交叉合编,知识链接广,所以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事件叙述简要,有的尽是点到而已,非常简化且浅化。相当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学生只知道有这回事,即便有所叙述,学生也只知大概。

总体看,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

3、学习能力较低。从课标来看,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虽有处理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但要求比较低。而历史学科必备能力,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欠缺。虽然教材也提供了许多专题探究,但据我了解,真正组织、指导学生去探究的少之又少,多是从中跳过。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

4、学习习惯较差。传统观念造成学生普遍重理轻文(主要指政、史、地),平时考试为考而背,考后自然忘记。由于本课程在我区初中学业考试(高中入学考试)中采用开卷考形式,又以百分比折入总分,其权重低,从学校到老师、学生普遍不重视。学习压力的大大减轻,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变得没有必要,日久便没有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听课一般也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轻轻松松,探究和深入思考越到初三越是稀少。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思维简单,一些问题甚至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

上述学情,是高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二、高中新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

高中新教材突破了“知识为本”的传统观念,摆脱了“知识体系”的束缚,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知识,形成有层次、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量大。新教材采用大量图片,增加了“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使教材焕发出较强的活力,有很好的可读性。但大量的正文信息,“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加上教材每课后面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都需要学生花不少时间去阅读,获取信息,进而思考。加之高中新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严密的知识体系,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专业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2、能力要求高。有的专家将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为: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较之初中大大提高,以第一个能力要求而言,新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和文字阅读材料,其中有许多文言文和译文,读起来拗口,生涩,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3、理论性强。高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理论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等,学生既缺乏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却要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历史规律、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启示等;还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所有这些都有很强的抽象性。

4、综合性增强。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部分知识,但侧重于知识的整合,要求低。高中历史需要用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某些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侧重于能力整合,其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

综上分析,初高中存在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巨大落差。那么,在高中初期阶段,如何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真正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进行过不少,但如下的感叹也常听见:“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说明知道理念不等于接受理念,接受理念不等于落实理念,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曾经听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没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只有新课标、新教材,还是旧课程。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没有新课标、新教材,就是新课程。”这话真正说到点子上,新课程主要新在思想上,新在方法上。行动受思想、受观念的支配,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衔接。

这里的“理念”不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而是从学科角度谈谈对历史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的一些理解,较好地完成与初中课程的对接。

1、高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科特色。《社会与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都属人文学科,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培养“人”。初中《历史与社会》阐述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主题,“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去认识社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的“进一步”讲的就是学科上的衔接,我以为应该是基于学科特色上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教学目标的衔接。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正如许教授所说,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是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

2、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这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我们教学设

计的指导依据和指导方向。首先要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制定的过程与方法不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而是老师自己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其次要正确认识三维之间的关系,三维不是互相割裂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和能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空中楼阁。知识的获取与重现伴随着相应的能力,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样能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没有过程与方法,就不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所以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进教学的保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来实现的,它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实际上,为写目标而写或备课不备目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更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论从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考察,重视三维目标落实应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依据课程特点、教材编排和初中学情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组织课堂教学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的课标,所以要遵循浙江省指导意见实施课堂教学,这是原则性。新教材各版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量大,以多种方式呈现,一方面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并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也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尤其是教学进步上的困难。还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作知识上的铺垫,增加部分知识以补新教材体系上的不足,老师们常常完不成课时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进度的困难进一步增加,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尤其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和落实《指导意见》,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对指导意见认识上的疑虑和不足,也有主观上对它的轻视。经过一年的磕磕碰碰,实践摸索,指导意见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灵活性就是在落实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需增的增,该调整的调整。新课程采用一标多本,极具开放性,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一、要善于吸取各版本的精华,四大版本教材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在比较各版本基础上,抓住各版本共同的知识重点,而对不同版本的各自特点和特殊处理方面采取挖掘其闪光点的方法融合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更换教学内容、或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等。二、对于知识作依托的理解分析需要补充知识,如学习必修一第一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必须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三、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掌握但教材却未提及的知识给予补充,如,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四、对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思考题,自测题等,视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需要解决再去解决。

2、参照初中教材,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初中教材对绝大多数知识点只是点到,但少量知识点叙述比较详实,还专门配有专题探究:补充材料,设置探究问题,比如“中美关系的改善”,“冷战”等。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对我们较好地处理高中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有帮助的。为此,我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具体见下表:

3、研究教材,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首先,要有全模块意识,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即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在高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教学依据,老师们还是感到内容多,时间紧,赶进度现象依然严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改善这种现象呢?那么备课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对着一个个的45

分钟来设计,而是就一个模块在36个学时,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半模块48个学时整体考虑。如何合理地搭配合理地调控,某一些内容需用多少学时,还有学生的活动等,都要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教时有限,内容较多这个突出的矛盾。

其次,依托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布鲁纳说:“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历史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时序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纵横两方面的概貌都有一个整体感知和把握。新教材的专题式编排基本以纵向为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分析,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对每一专题,教师都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高屋建瓴,形成整体框架。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

这种将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的结构图,不仅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还可增进对该专题知识的理解和引发更多的思考。同时可对模块中的专题作适当调整,比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都是叙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此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新教材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三方面展现人类发展文明史的精华。但教材的模块化,使原本一个完整的知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地割裂,放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同的模块和专题中,不仅变得支离破碎,而知识重复现象也多出现。以中国现代史为例,如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等,必修一和必修二基本列作重点知识,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却把完整的知识人为地割裂成几部分,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必修三还有提到。所以教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破碎的知识进行修复,进行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一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概念。

上述所说,模块+专题式编排,割裂了一些完整的事件,不仅如此,也缺少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叙述,学生对某一阶段的特征非常模糊。在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和灵活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有助于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模块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那么应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是怎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深入理解并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下需要整合外,其他如内容放置不尽合理之处也应进行合理调整,如,必修一专题二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我觉得放在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内更好,因为这样更具完整性,系统性。总之重视和落实历史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有助于加强学生历史时空观,有助于形成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历史课堂才更能发挥其现实价值。

4、教学设计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深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历史与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围绕着我们的社会与生活这一主题,从三方面展开: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样?高中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生活经验、从他们最关注的一些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理解问题。比如学习《辛亥革命》这课,通过图片清朝官袍和中山装来体现革命前后的变化。清朝不同级别的官员,其官袍上绣的动物也不相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相比而言,中山装设计的简洁明快,朴实大方恰好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平等观念,中山装前身的五粒扣子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原则,袖口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又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一课,通过设计罗马不同发展时期的系列案例来反映罗马法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内容。再如学习《祖国统一》,结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率团访问大陆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走向来分析当今台湾与大陆的前景。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走近历史,让远离现实、难以理解的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学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上好第一堂课,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阶段,没有单一的历史课,一直以来只有“社会”课(课改课程是“历史与社会”)。对历史的学科概念很模糊,到了高中,学生还称“历史”为“社会”。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等,都亟待解决。所以一直以来,教研组非常重视上好第一堂课,我们称之为始业教育课,又称“洗脑课”,对象主要是高一新生。始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2、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新教材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这些预习时都要关注。经过预习才会了解本课的知识点,才有可能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便听课时特别关注。

其次,指导学生听课,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

再次,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最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其掌握的难度和用时都大大增加。

3、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完成各科作业几乎用上全部的课余时间,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学生实在太重要了,它可明显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初中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点拨尤为重要。比如研究问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原因分析法,要关注分析的角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按内因、外因(或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去分析;又如特点操作法,要从构成事件的要素考虑,像分封制,就要考虑分封的目的,内容(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分封的方法)、作用等,主要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他们将加快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4、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高中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的量,还要强调理解、思维阐释和运用的质,因此更需要自主探究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而课改生的优点为实施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此,高一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要保护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并找出他们发言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要营造民

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才会开启发散思维,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要鼓励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敢于向教师质疑;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和合作;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角色扮演等,创造机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布置作业时要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等等。我想唯其如此,才使历史不再那么遥远,历史学习不再令人生厌,从而焕发出历史学科的生命力。

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是高一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数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育价值论》齐健、赵亚夫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版高中教材“百家争鸣”的实验教学体会》杨志才、陈国兵

“历史教学”2006(8)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复习技巧:历史学习技巧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架的头脑观念。这一点相信在校的老师们都会讲到的,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考试就考“血与肉”的内容。对“骨头”并没有什么考的。可出了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你会发现真的很重要。我与一些学 __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只能模糊的记忆住人物、地点。时间也是记得零零碎碎。这样学习历史,不能把历史学活。只能对历史产生很大恐惧与排斥心理。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常有那些条条框框,很多人对这并不太重视,可是这就是记忆的窍门,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做题目累了或者看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拿出来翻翻看看,也可以回忆、自己动手做做这些条条框框,并且不断的提问自己,诸如两次鸭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列强行使路线、签订哪些卖国条约、具体内容等等。等你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相信你自己会突然发现变得好强,而且是一下子能说出一大串,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带动了许多,而能做这点的话,相信历史中最让人头疼的时间年代关也会很快的通过的。这一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把这关过了,相信会在今后文科学习中,可以说是

所向无敌的。你会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知识不是独立的,仿佛成了一张网。自己只是在编网,或者说填空而已。年代会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座标。指导你如何放东东。个人认为学文科基础就是文学与历史了,一个注重幻想、一个注重现实。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会很轻松的。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也有不少人提出记年代用什么巧记的方法,诸如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成商鞅在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的灭亡是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成1234金灭亡??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作为记年代的最好办法,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顺口溜,不可能都能联想一些事物来吧。如果为了一个年代,而生搬硬套许多口诀出来,那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记不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到一点。”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学历史,不能只局限与历史课,历史书上。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学到的。比如语文课上的人物,地理课上的地图、思想政治课、英语阅读理解,都能有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只要大家用心去记,用心留意,相信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许多许多。你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学会许多别人也看到,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也许就是武侠片中常说的“悟”字吧。说了这些,只不过是方法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能做到这点,高考能考115分以上吧,我就是这么做,就做到了。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2020年【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但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备课 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 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

历史初高中衔接课题研究计划

初高中历史衔接创新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仅以中考为纽带形成有明显局限性的联系。 而历史学科为非中考学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这种现实造成的实际情况也非一朝一日所能该变。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合理的运用又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 我校是一所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办的公办民营学校,初中学生绝大部分将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初高中两个阶段联系密切。如何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应当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在初高中教师对口协商的前提下,允许初中教师在教材取舍、考核方式及考核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努力搞好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再加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走向纵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初高中衔接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着重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 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利用地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养成习惯,将会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了稳妥的支撑。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以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初中为立足点,解决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性研究,而非传统的补偿性研究。 所谓历史能力结构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过程中养成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目标 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做好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工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不增加学生负担,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历史能力的养成。 三、研究内容

(完整版)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大连第71中学符玲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5-11-19T15:28:55.2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陈娜[导读]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 陈娜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727300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其深层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智育加特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它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多元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是较好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只有认识到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才会从对教科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会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得比结论更重要,才会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掌握。 二、关注学生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是以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的,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条件和机会。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充满情趣的指向多元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上述定位,要求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如下转变: 1.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走向并非是轻视学科。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都有自身的方法体系,都对培养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特点。在目前课程设置的所有的科目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含量可能是最大的。因此,历史课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那样进行较多的技能训练。由于历史是过去了的不可复现的存在,历史课也不可能像理化生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做实验。历史学科自有历史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思维与方法和存在价值。课程改革是在共同的教育理念支配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共性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学科教育在体现新理念时,肯定要考虑自身的特色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上述特点,使许多人认为历史主要是依靠讲授来进行教学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听、记,附之以少量的训练。这种教学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使历史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一门仅仅靠记忆即可完成学业的学科。实际上,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功能。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是丰富多姿的,决非单一。关键是实施者的理念究竟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展开的出发地就是学生已有的基础。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和具体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要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内化了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有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交往之分。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互动互惠,达到共同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将探究式教学渗透于历史课堂,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方式是方法的上位的东西。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原因。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自己理所当然地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总担心学生自己不能把握历史知识,于是就习惯于包办代替,直接“喂”给学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己无法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本学期以来,依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现就如何在实践中转变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在实践中,对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第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课前,需要学生事先对课本进行预习,我将它称为自主预备环节,自主预备环节是学生在上新课前大致了解该课内容,挖掘兴趣点和疑难点,借助一些参考书,或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或开展探究,对照老师布置的课前思考题进行适当准备。这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环节。

第二: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切入点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如设计必修Ⅱ《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说出当今中国有哪些知名品牌,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企业之后(包括海尔集团),我将海尔集团的有关信息用课件展示:即“海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市场, 2004年7月1日,美国Target连锁店与海尔联合在纽约创下了7小时内销售7000台空调的惊人纪录,这种罕见的热销现象,引起了美国著名家电零售周刊《HFN》的关注,并于7月5日用整版大篇幅深入报道了这次空调造势活动。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想一想:如果海尔集团出现在近代社会,命运会怎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就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激发环节。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即把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掌握体验”,即强调历史的体验性。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靠记住一些史实,甚至一些历史结论就可以达到的。从学生心理、精神品质等人格养成的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这就要求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和体验历史,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合作探究环节是全班或分组围绕某一主题或分解的问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共同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发扬课堂民主,又要适时启发引导,把握节奏,这一步是整个模式的关键一环。如关于对辛亥革命的结果的评价,“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我在课堂上也不时地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如果成功,主要是看革命目标是否基本实现;如是失败,则可以从革命的任务是否完成,社会的性质是否改变等方面进行思考”。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这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