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20组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20组思维导图,扫清全部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图1:地球和地球仪 图2:地球的运动 图3:地图的阅读 图4:地形图的判读 二、陆地和海洋 图5:大洲和大洋 图6:海陆的变迁 三、天气与气候 图7: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8: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四、居民与聚落 图9:人口与人种 图10: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五、发展与合作 六、亚洲 图1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七、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图12: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日本 图13: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印度 图14:中国的邻近地区和国家——俄罗斯 八、东半球的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图15: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 图16: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西部 图17: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 图18: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九、西半球的国家 图19: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巴西 十、极地地区 图20:极地地区 十一、从世界看中国 图21:中国疆域 十二、中国自然环境 图22:地形和地势 图23:中国的气候 图2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图24:中国的自然灾害 十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图24: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 十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图25: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 图26: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图27: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 十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图28:中国的地理差异 十六、北方地区 图29:中国的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图30:中国的北方地区——“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十七、南方地区 图31:中国的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图32:中国的南方地区——“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图33:中国的南方地区——祖国的神圣领土_台湾省十八、西北地区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全集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全 集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运动的描述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4: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5:牛顿第一、三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6:牛顿运动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7:摩擦力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8: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9: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0:弹力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1: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3: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4:静电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5: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6:电势能电势电势差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7: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8: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9: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0:功功率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1:势能动能及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2:电场电场强度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3:静电场中的导体电容器电容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4:气体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5:磁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6:交变电流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7: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8: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0:磁场磁感应强度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1:电磁感应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2:电磁感应与现代生活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3: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4: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5:欧姆定律电阻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6: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7:分子动理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8:力与机械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9: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40:热力学定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90304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地球上有液态水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氦,表面温度为_6000K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东 北逆南 顺 日 一个太阳 日 外, 都是 15°/h 为0 公 转 自西向 东 北逆南 逆 一个恒星 年 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快, 远日点( 7 月初)较慢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预习案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叙写】 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 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主预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学案,勾画重要的字、词、句,并加以识记。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2、难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教材助读】 昼夜长短 1.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 =(日落时间-12)×2 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附件1: 编号 洞头县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报书 课题名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 √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1)学校管理□(2)课程建设 √(3)学科教学与课堂变革 □(4)德育与心理健康□(5)体卫艺 □(6)评价与质量监测□(7) 教师教育 □(8)教育技术□(9)其它 课题负责人:电话(手机全号): 职务或职称:√是□否县级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单位: 洞头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题组成员的姓名 课题内分 工 工作单 位 职务或职称

有关情况(含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 位意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日 县 级 初 审 单 位 意 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附:研究方案

课题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名称 研究背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或需求,研究价值或意义)500字以内 现象及需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学生都很重视做笔记,但发现部分孩子被记录所“绑架”。有的动作慢,记这没记那;有的不会自己设计笔记,照抄老师的板书;有的抄后即忘,有笔记等于无笔记……导致科学课堂的低效及浪费。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资料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因此利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展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脉络,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学中去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为三导式课堂模式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研究设计(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500字以内 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改的接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技术,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基本运动规律。 2.会用简单工具演示昼夜的形成,并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3.会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能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4.了解地球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地球上很多地理现象都和地球运动有关,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2.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1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短,比我小很多的小猫影子这么高大?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2.天安门升国旗。 3.去北京旅游的人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去看天安门升国旗,可是看过的人有的说是凌晨四点多观看的,有的说是早上七点多观看的,他们究竟谁对谁错? 4.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有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5.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的运动,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6.近几年,候鸟度假理念受到追捧,去海南过冬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风向标,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他们天冷时到海南过冬,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这样组团或家庭去海南过冬的老人群体被称为“候鸟老人”。分析“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原因,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课后练习含答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下图所示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该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上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终端)充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D.青藏高原 2.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煤、石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 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3.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风的形成B.岩浆喷发C.植物的生长D.海水蒸发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示意图中地球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行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5.地球进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可信的是() A.比邻星位于河外星系B.比邻星位于银河系 C.比邻星不会发光发热D.比邻星绕太阳运动 6.比邻星能成为地球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为地球提供() A.充足的食物B.适宜的大气 C.稳定的光照条件D.大量的液态水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太阳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读第23周期太阳黑子数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7.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年可能是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预估年()

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word版)

M夜困北核上$德夜Ate上空德夜 N 0O0 自西向东逆时ft坂时好 230^56分彬真O期 24W 昼夜更替周期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为15°/h 用速度| 地球的运动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同一纬度,海拔越髙,线速度越大 赫=1670 km/h 30°纖=1447km/h 60o纖=05 赤道=837km/h 二、地球 的公转 形状:楠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点上 365天6时9分10秒一真正周 期 近日点—_遡 | 365天5时48分 46秒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 4.黄赤父角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増大 黄纖=回归线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极圈纬度=90- 节气日綱太阳直射畳夜长短情况 极昼极夜现 象 春分3.21全球畳夜平分无 夏至6.22棚线 北半棚短,夜最 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 北腿内极 昼. 南授■内R 秋分9.23赤道全球S夜平分无 冬至 12.2 2南回 S线 北半濺最短,夜最 长: 北授S内授 夜, 南半球昼最长,南极畳

调节地表温度 意义H 白天不过分炎热,夜晚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黒纖白^^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是昏线 ① 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圈心的大0,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 ② 晨线上日出,昏线t 日落 ③ 晨昏线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 ④ 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157h ① 晨昏发1:有2个切点 ② 切点的移动范围:66°34'—90° ③ 切点即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也是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 同一纬线上的任何点,日出、日落、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 一区时卜 M 该时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 中^^=时区*15° 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I |0°经线上的地方时。(即0时区的区时) 实际的日界线并不与180■餐线完全重合,而是有三处发生了弯曲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丨 北半球右偏,南半粧偏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0 -----------------------------------------------------------------------------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晨昏线永远平分賴。(賴上夜W :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对为6: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赤点)所在的缝地旅为18:00 ⑤晨昏线与纬线的絲 晨昏线与纬醐点 ④切点所在经线的时间:0 00戲400 (子夜); 12:00 (正午) 三、地球 自转的地 理意义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峙同一纬度地区,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同一纬 !度,东边时刻比西边早一缝不同,时间不同一刪 常用时区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中国标准时间 伦敦0'-0时区,莫斯科38'E-东三区,北京116°E-东八区,东京139'E-东九区,华盛顿77°W-西五区 每个时区的时间 d 曰期的变更I 新一天范围: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一天范围:180°经线向东至0时经线, 球是一个K 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麵不停地自转 1.昼夜更習 罠昏线的判断 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切点的纬度 =90%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地球的运动 2.地方时、区时 S 雅 A 地经度+ 15° =A 地时区……余 数° ① A 地若为东经.则时区为东时区: A 地若为西经.则时区为西时区。 ② 若余数° <7.5° .则余数直接舍 每个时区駿^15。 相邻两个时区时间差1小时 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 产生原因 避免时间混乱,全球划分24时区 肋天 Mi 天 0时拓在 ISO*经线 g 线 (ASMI (08賊> B 界

高一(上)物理 思维导图

高一(上)物理——思维导图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速度 加速度 描述速度 变化的快慢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位移 路程 时间 集合 将物体抽象为质点 描述 v-t 图像 线状态 点状态 打点计时器实验 位置 时刻 位置 时刻 确定运动性质 判断运动方向 判断加速度大小 根据点迹判断运动情况 两点间平均速度V=ΔS/Δt 当ΔS 很小时,瞬时速度约等于平均速度

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基本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 t =v 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 o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 t 2-v 02 ● Δs=aT 2 _ ● v=v t/2=(v 0+v t )/2 _________ ● v t/2=√(v o 2+v t 2)/2 仅适用于初速度为 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图像 s-t 图像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v-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 s 1:s 2:s 3:…=12:22:32:… ●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之比 v 1:v 2:v 3:…=1:2:3:… ●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1:s 2:s 3:…=1:3:5:… ● 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_ _ _ t1:t2:t3:…=1:(√2-1):(√3-√2) :… 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v0=0 a=g v0≠0 a=g(方向与v0方向相反) 变 形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力 含义 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性质 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 相互性:受力、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分类 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 效果:动力、阻力、弹力…… 三大力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不等于引力) 大小:G=mg (g=9.8N/k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如是规则图形则在几何中心处,如是不规则 的则用悬挂法找重心)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它接触 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大小:属于被动力 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与施力体形变方向相反 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作用在受力体上 胡克定律 内容:弹簧弹力大小F与弹簧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 量)x成正比 表达式:F=kx 摩擦力 滑动摩擦 大小:F=μN 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 大小:0<F≤F max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理范围:|F1-F2|≤F合≤F1+F2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报告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案的实践研究 宋诏桥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小学科学教案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案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 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的趋势。老师在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关注孩子概念的获得,重视科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在我们的教案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等影响,面对众多杂乱的客观信息,只注重表象而忽视其内在的联系,热闹之后,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状: 1.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讲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多是表现为当时明白,事后其 认识就会模糊不清,或者很快遗忘。 2.面对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究欲望,动手操作积极, 课堂表现主动;但如果让学生在探究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学生明显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思考,探究活动缺乏深度,孩子的思维缺乏深度。 3.面对一个单元的教案概念,学生能对其中的几个点掌握较好,但整体概 念关系混乱,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4.课堂教案中,学生能解决熟悉的、容易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却无法下手, 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 当前小学科学教案非常重视探究的实质和深度。首先“探究目标”不仅要实现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的认识,而且还要达到思维的发展;其次科教案中的探究内容主要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系列性的探究活动覆盖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形成系统的活动课程。科学教案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构成的,那么活动的设计应如何体现探究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就了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关注: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而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从直观现象、感性直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很难从直观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逻辑思维的理性分析。怎样解决做才能完成两者间自然的过度,提高教案的实质呢,在这里,我们课题组提出,在当前的课堂教案中,我们可以应用英国著名教育家.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提高教案的实效。 <二)研究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 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 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 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 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 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 新知识。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是关于浩瀚的太空天体的运动、大自然中的江河的奔流、飞奔的猎豹、都市的人流的移动) 二、学生自学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械运动?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 B .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 D.树叶纷纷飘落 2我们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三、教师点拔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运动,你想知道什么(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揭示我们主要学习机械运动) 回顾列举的运动实例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课本图1.2—1分析猎豹和哈雷彗星及蜗牛,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同步训练一) 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 B .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 D.树叶纷纷飘落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我们坐在行驶的船中,有时候我们感觉到河岸正在“远离”我们,当你站在岸边时,你感觉不到河岸在远离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人通常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河面没有位置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坐在船上时,不自觉的以船为“标准“,河岸相对于船有位置变化,所以感觉河岸在远离我们。 探究归纳: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问题: (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播放视频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当李双江老师唱到这句时,问:这两句中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同步训练二)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 )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3.“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水面为参照物则船是( ) 注意:学生对于选定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在此多加强调。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游戏引入: 我带领学生某某在讲台上手拉手向同方向走步,提出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运动 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2.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 2.过渡。 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知与所想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是在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惯。 二、探索

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了解形象思维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在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先热热身,做一个游戏。 24点游戏: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或括号的形式运算,得数24.方法越多越好:大家做做,开始 3,3,3,3; 4,4,4,4; 5,5,5,5; 6,6,6,6; 接下来: 7,7,7,7; 4,4,10,10; 4,4,10,10;这个稍后具体讲解。 好,现在进入正题: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日寸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汇报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文档大全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文档大全

文档大全

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含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释疑点:地球仪上的颜色表示 在地球仪上,有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各自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等。如用蓝色、淡蓝色来表示海洋,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国家,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等。 (3)地球仪的构成 地球仪主要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构成。【例2】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答案:D 文档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