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与土地的区别:1.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确的尺度含义 2.景观概念强调美学、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土地概念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心土地肥力、土壤产权关系、土地经济价值 3.景观的异质性与以均质性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相区别。
景观结构: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格局: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路 2.食物链 3.时间与空间的多样性格局 4.生物地化循环 5.发展和进化 6.控制
异质种群(meta种群):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所组成的种群。分类:1.经典型 2.大陆-岛屿型 3.斑块型种群 4.非生态平衡meta种群 5.中间型或混合型种群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匀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根据起源可以分为:1.干扰斑块(是由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2.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大范围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3.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的斑块)4.引进斑块(由于人为活动把某些物种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又分为种植板块(由人类引种植物形成的)和聚居地斑块(由人类定居形成的))
斑块的大小:板块面积的大小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
斑块的形状:1.圆形或正方形斑块和扁长形斑块 2.环状斑块
斑块形状的生态意义:1.斑块的形状对生物的扩散和觅食有重要意义 2.斑块的形状不同,其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会不同 3.斑块形状能够指示物种的动态及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 4.斑块形状在样地调查中很重要
廊道: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长带状土地。作用:1.运输作用 2.保护作用 3.资源作用 4.美学观赏 廊道的结构特征:1.弯曲度 2.宽度 3.连通性 4.内环境 5.环度 分类:线状廊道和带状廊道
河岸带:河流两旁特有的植被带,是一种带状植被带,也是廊道。生态环境特点:1.水分多 2.土壤肥力较高 3.大气空气湿度较高 4.有的季节洪水泛滥,河岸带常受淹没
判断基质标准:1.相对面积 2.连接度 3.动态控制
景观基质孔隙度: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生态意义: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质中不同斑块的隔离程度 2.可说明边缘效应,而边缘多少与动植物的分布和生存有一定关系 3.孔隙度低说明基质中的环境受斑块影响少,对某些动物生存至关重要
网络

:指廊道之间的相互交叉连接。在结构上的特点:通过交点、网络大小来表现。
景观异质性的表现:1.空间异质性:为空间内一个系统的复杂性与变异性,或看作一种静止的或动态的景观格局,是系统或系统属性的变异程度,由景观斑块的类型数、各类型所占的比例、形状、空间布局以及斑块的邻接状态所决定。2.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上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的结构与组分变化的量度,也即是所说的景观动态。3.功能异质性:属生态实体异质性,表现为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分布上的差异,并同多种尺度上生物的生活史相联系。4.基质异质性
景观多样性指数分类:1.斑块多样性指数:A.分维数,用来量度斑块边缘的复杂性 B.斑块的拉长指数 2.类型多样性指数:A.丰富度指数,表示景观内不同要素的总数B.均匀度指数,表示景观内斑块或生态系统分布均匀程度C.优势度指数,表示一种或几种类型斑块在一个景观中占优势的程度 3.格局多样性指数:蔓延度(是一种类型斑块与其毗邻的另一种类型斑块连接状况的量度)、镶嵌度(描述相邻斑块的对比程度)、聚集度(表示不同类型斑块的团聚程度)、距离指数(指用同类斑块间的距离来构造的指数)、连接度(描述景观中同类斑块的联系程度)、破碎化指数(景观内一生境类型在给定时间内与给定性质上的破碎化程度)
景观要素构型: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经常是有规律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形式。1.规则型或均匀型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的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2.团聚式分布格局(指同一类型的斑块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面积分布)3.线状分布格局(指同一类型斑块呈线状分布)4.平行分布格局(指相同类型斑块平行分布)5.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连接(指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由于某种原因经常相连接分布)
生态交错带:A.特征:1.交错带为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应力带 2.交错带内主生境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最高的 3.是生物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过滤带,具有边缘效应 B.功能:1.保持景观中的物种多样性 2.反映全球气候变化 C.生态交错带的时空尺度:按时间尺度划分:1.短暂或日计尺度 2.季节尺度 3.永久尺度 按空间尺度划分:1.微型尺度 2.中型尺度 3.大型尺度 4.巨型尺度
破碎化过程特点:1.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布局,给当地的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 2.破碎化过程取决于人类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又受到破碎化速率的影响 3.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4.破碎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逐步发生的 5.破碎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破碎化对生物的影响:取决于1.特殊种对

破碎化的认知程度;普通种与特殊种相比,较少受到细粒破碎化的影响,破碎化减少了特殊种的栖息地,却对普通种的存在较为有利 2.生物对破碎化的敏感程度;对斑块破碎化敏感的物种移居和定殖在新的生境的能力相对较弱
干扰类型:1.按照干扰的来源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2.按照干扰的功能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3.按照干扰的机制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4.根据干扰的传播特征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5.按照干扰所产生的结果分为离散性干扰和扩散性干扰
干扰的性质:1.干扰的多重性 2.干扰的相对性 3.干扰的尺度性 4.干扰的传播性 5.干扰的广泛性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低强度的干扰会增加景观异质性,而高中强度的干扰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 2.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小规模的干扰可导致景观破碎化,干扰规模大、强度大时,导致景观的均质化 3.干扰与生物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趋于下降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景观功能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1.功能连接度与生物多样性 2.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设计和规划。
迁移过程类型:包括非生物的物流、能流和生物流。
物种流的形式:1.连续运动,即不存在运动速度为零的状况,其速度可以是匀速、加速和减速的 2.跳跃运动、有间歇和停顿的模式
动物运动方式:1.巢区内运动 2.疏散运动 3.迁徙运动。 植物的传播模式以散步为主。
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与河流的相互作用:A.河流对河岸植物森林的作用:1.能为河岸植被供给充足的水分 2.提供充足的空气湿度 3.土壤养分丰富 B.山地河岸森林对河岸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 2.维持河流生物的流量和生存环境 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 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
尺度:辨别生物过程与格局过程的时空量度,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尺度推绎:实际工作中,利用某一尺度上景观的信息来推测其它尺度上景观特征的过程。
景观稳定性:景观的各种参数长期变化呈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的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特征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1.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稳定性 2.随生物量增加,耗散结构稳定性增加 3.顶级群落的耗散结构稳定性最大,中间演替群落次之,先锋阶段最小 4.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

准: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
稳定性的时空尺度:A.稳定性的时间尺度:略长于人类的平均寿命,100年左右 B.稳定性的空间尺度:1.不同尺度上稳定性程度不同 2.生态系统空间配置不同,稳定性程度不同
影响景观动态的因素:1.干扰频率 2.恢复速率 3.干扰的强度和范围 4.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
景观进化过程:随景观个组分的逐步演变,与一定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景观开始自己演变的过程。 举例:平原海岸带(农业景观—滨海草甸景观—滨海沼泽景观—潮间带景观—海洋景观) 山区(山地草甸景观—山地灌丛景观—山地桦木林景观—山地长白红松云杉林景观) 其进化方向:正向、逆向
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A.景观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1.地标性质变化引起能力重新分配 2.引起地表反射率变化 3.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变化 B.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1.对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2.对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 C.景观变化对水量水质的影响
景观生态分类的目的:通过分类系统的建立,全面反映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 原则: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子原则 3.实用原则 步骤:1.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他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建初步的分类体系 2.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分类结果,逻辑序化分类体系 3.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生态服务功能:广义: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狭义:是指生命支持功能,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收到损害,关键生态组分和有机组织保存完整,且缺乏疾病,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能保持弹性和稳定性,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活力和相应的生产率,其发展终极是生态整合。
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 2.可持续

发展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多样性原则 6.综合性原则 7.动态性原则 内涵:1.它涉及多学科 2.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征、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基础上 3.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及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4.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5.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 6.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社会经济过程 特点:1.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 2.强调景观的整体性 3.以景观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优化为最终目标 步骤: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2.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自然保护区选址原则:1.典型性或代表性 2.稀有性 3.脆弱性 4.多样性 5.面积因素 6.天然性 7.感染力 8.潜在的保护价值 9.科研的潜力 保护区内部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过滤去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1.面积越大越好 2.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越近越好 4.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相连廊道,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5.保护区以圆形为佳,避免半岛效应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集中在:1.环境敏感区的保护 2.生态绿地 3.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格局
我国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1.建设高效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展,建设宜人景观的居住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生态功能 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