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土地开发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土地开发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土地开发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近来,为加快地区发展,更好地引进企业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各地纷纷成立土地开发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土地开发企业)。该企业主要任务是以接受政府委托,代理开发在开发区内的大面积土地,同时进行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土地挂牌出让及引进企业项目做好前期开发准备。

该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行业性质难以确定。土地出让主要以政府挂牌形式,企业不具有出让国有土地的资质,故企业不能划分为房地产开发行业。同样,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性扶持,而非企业本身服务收入,划为服务型行业也有所牵强。

(二)企业财务核算无参考标准。基于行业性质难以确定,故企业财务核算无法规范,同时国家也无明确文件规定,《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亦未涉及相应具体内容。财务核算争议较大,有的企业按房地产会计进行财务核算,也有企业按服务业会计进行财务核算,财务核算缺少统一标准。

(三)企业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企业受政府委托代理开发土地和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均严格按照政府规划和相关政策进行,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一部分自身注册资金外,均来自政府政策性扶持。

因此,针对土地开发行业,建立规范的财务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探索了一套核算方法,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土地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核算

(一)企业开发建设需按区域规划,根据企业实际开发面积和财务核算需要,可人为划分核算区域。企业开发区域面积较大,可划分为若干个较小区域以方便核算;若开发区域事先未明确以后需逐年扩大增加面积的,也可事先确定部分区域面积,以后增加部分,则按实际面积成为新区域,以此类推,方便财务核算。

(二)企业投入建设主要通过“开发成本”科目核算。“开发成本”账户按企业区域划分二级明细,并根据企业实际投入需要设置以下明细: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该细目主要核算企业土地开发前期的征用补偿、拆迁安置、植被补偿和耕地占用税等直接开发成本,并明确记载土地征用数量。

2.“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该细目主要核算企业道路、河流、桥梁、绿化、污水处理以及通电、通水、通信“三通”等基础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3.“资本化利息”:该细目主要核算企业为土地开发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费用。

4.“其他开发费”:该细目主要核算除上述细目外的其他相关的开发费用。

5.“转入开发产品”:该细目主要核算土地开发完工结转的开发成本,通常以红字记载,除冲减“开发成本”外,同时转出对应完工土地数量。

(三)土地征用及拆迁后,可采用自建或招标出包的方式进行项目施工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采用自行建造方式

企业自行进行项目施工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企业实际发生的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等其他相关成本归集企业“开发成本”账户。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开发成本——##园区(1)*——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等

注:*表示因##园区开发规模较大而在其内部人为划分若干个较小的开发区域,以方便财务核算。(1)为##园区内的1号子区域,以下相同。

2.采用招标出包方式

企业采用招标出包方式进行项目施工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与中标施工企业合同中列明的工程款支付日期及工程进度支付款项。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待施工企业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工后,转入“开发成本”账户。

借:开发成本——##园区(1)——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贷:预付账款

二、土地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核算

土地开发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性扶持,该款项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园区的开发建设,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因此需要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财务核算。该科目应按对应开发区域设置二级明细。土地开发期间,资金的拨入,应增加“专项应付款”贷方账户;土地开发完成,完工结算后,冲减“专项应付款”贷方账户。

三、土地开发企业完工结算核算

土地开发完工,由政府收回挂牌出让前,相应结转土地开发成本。完工成品土地通过“开发产品”科目核算,并按开发区域设置二级明细,同时记载转入的成品土地数量。开发区域内结转的计划开发成本,可按企业预计区域总成本除以征用土地数量计算,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也按受益原则相应分配。完工成品土地按上述计算的计划成本和对应数量,由“开发成本”贷方账户转入“开发产品”借方账户。待政府收回后,转入的“开发产品”冲减对应“专项应付款”二级区域明细。具体分录如下:

借:开发产品——##园区(1)

贷:开发成本——##园区(1)——转入开发产品

待政府收回后:

借:专项应付款——##园区(1)

贷:开发产品——##园区(1)

如上例至整个##园区内所有开发土地全部完工结算,“开发成本”

的账户仍有余额,为企业实际结转成本与计划结转成本的差异数,应调整“开发产品”账户,并相应调整该区域内“专项应付款”账户余额。调整完毕,“专项应付款”账户仍有贷方余额,应确认收入,如为借方余额,确认当期损失。

四、资产负债表列示

(一)“开发成本”的列示:根据该账户的借方余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存货”账户,表明企业在开发进程中尚未完工土地的各项开发成本。

(二)“开发产品”的列示:根据该账户的借方余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存货”账户,表明企业已办理完工结算,政府尚未收回挂牌出让的成品土地。

(三)“专项应付款”的列示:根据该账户的贷方余额暂列于“专项应付款”账户,表明企业区域开发尚未完结时政府扶持资金拨入数,该科目待区域开发完结后仍有贷方余额,应确认收入;借方余额,确认当期损失。

以前只听人说过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前几天街道组织参观了华西村使我对华西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高度统一,40多年来,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引导华

西的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共产党员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华西村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华西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坚定性令人叹服。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他们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他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吴仁宝认为,农民办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2001年6月以来,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三是坚持科学发展。华西村始终把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构建和谐、文明、宜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从创业初期开始,一直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始终,成为全国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第一个村庄。华西村提出要倡导绿色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目前,华西村已基本实现了“三废”资源化管理,对高炉、电炉、轧钢生产的煤气、工业废水等进行分类安置,实行综合利用。还投资近1000万元美化生活区,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

四是坚持两手抓。“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六是坚持德孝为先。华西村人重“孝”。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电热毯刚面世,吴仁宝和村干部就把它铺到了华西老人的床上:每年村里生产的瓜果蔬菜要让老人先尝鲜;看戏老人坐前排,看电影老人坐中间。从1979年起,华西村就逐步探索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5岁的妇女和60岁以上的男子,每月都能领到村里发的退休金。华西村还规定,家中如有老人活到100岁,奖励所有直系亲属每人一万元,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老有所乐。华西的老人们都说,“儿好,女好,不如华西好”“凡到华西工作的,就是华西人”。他们非常关心外地来华西工作的人,不准称他们“打工仔”、“打工妹”。在政治上、经济上把外来职工与华西人同等对待。这也许是华西人气汪,事业兴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都值得我街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借鉴。更值得我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做人上认真思考学习借鉴。

The world is changing with really remarkable speed. If you look at the chart at the top here, you’ll see that in 2025, these Goldman Sachs projections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be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if you look at the chart for 2050, it’s projected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be twice the siz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the Indian economy will be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the American economy. And we should bear in mind here that these projections were drawn up before the Western financial crisis.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was looking at the latest projection by BNP Paribas for when China will have a larger economy than the United States. Goldman Sachs projected 2027. The post-crisis projection is 2020. That’s just a decade away. China is going to change the world in two fundamental respects. First of all, it’s a huge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people, which has been growing for over 30 years at around 10 percent a year.

And within a decade, it will have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Never before in the modern era has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been tha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rather than a

developed country. Second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modern era, the dominant country in the world -- which I think is what China will become -- will be not from the West and from very, very different civilizational roots.

Now I know it’s a widespread assumption in the West that, as countries modernize, they also Westernize. This is an illusion. It’s an assumption that modernity i s a product simply of competition, markets and technology. It is not; it is also shaped equally by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is not like the West, and it will not become like the West. It will remain in very fundamental respects very different. Now the big question here is obviously,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China? How do we try to understand what China is? And the problem we have in the West at the moment by-and-large is that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is that we understand it really in Western terms, using Western ideas. We can’t. Now I want to offer you three building blocks for trying to understand what China is like -- just as a beginning.

Now what is extraordinary about this is, what gives China it’s sense of being China, what gives the Chinese the sense of what it is to be Chinese, comes not from the last hundred years, not

from the nation state period, which is what happened in the West, but from the period, if you like, of the civilization state. I’m thinking here, for example, of customs like ance stral worship, of a very distinctive notion of the state, likewise, a very distinctive notion of the family, social relationships like guanxi, Confucian values and so on. These are all things that come from the period of the civilization state. In other words, China, unlike the Western states and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shaped by its sense of civilization, its existence as a civilization state, rather than as a nation state. And there’s one other thing to add to this, and that is this: Of course we know China’s big, huge, demograph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people. What we often aren’t really aware of i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extremely diverse and very pluralistic, and in many ways very decentralized. You can’t run a place on this scale simply from Beijing, even though we think this to be the case. It’s never been the case.

So this is China, a civilization state, rather than a nation state. And what does it mean? Well I think it has all sorts of profound implications. I’ll give you two quick ones. The first i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value for the Chinese is

unity, is the mainten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You know, 2,000 years ago, Europe: breakdown,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Roman Empir e]. It divided, and it’s remained divided ever since. China,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 went in exactly the opposite direction, very painfully holding this huge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state together.

The second is maybe more prosaic, which is Hong Kong. Do you remember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by Britain to China in 1997? You may remember what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proposition wa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I’ll lay a wager that barely anyone in the West believed them. “Window dressing. When China gets it’s hands on Hong Kong, that won’t be the case.” 13 years on,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in Hong Kong is as different now as it was in 1997. We were wrong. Why were we wrong? We were wrong because we thought, naturally enough, in nation state ways. Think of German unification, 1990. What happened? Well, basically the East was swallowed by the West. One nation, one system. That is the nation state mentality. But you can’t run a country like China, a civilization state, on the basis of one civ ilization, one system. It doesn’t work. So actually the response of China to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 -- as it will be to the question of Taiwan -- was a natural response: one

civilization, many systems.

Now the great advantage of th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has been that, without the Han, China could never have held together. The Han identity has been the cement which has held this country together. The great disadvantage of it is that the Han have a very weak concep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They really believe in their own superiority, and they are disrespectful of those who are not. Hence their attitude, for example, to the Uyghurs and to the Tibetans.

Or let me give you my third building block, the Chinese state. 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 Now we in the West overwhelmingly seem to think -- in these days at least -- that the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state is a function of democracy. The problem with this proposition is that the Chinese state enjoys more legitimacy and more authority amongst the Chinese than is true with any Western state.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cause -- well, there are two reasons, I think. And it’s obviously got nothing to do with democracy, becau se in our terms the Chinese certainly don’t have a democracy.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firstly, because the state in China is

given a very special -- it enjoys a very special significance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embodiment and the guardia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state. This is as close as China gets to a kind of spiritual role.

And the second reason is because, wherea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e state’s power is continuously challenged -- I mean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 historically against the church, against other sectors of the aristocracy, against merchants and so on -- for 1,000 years, 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state has not been challenged. It’s had no serious rivals. So you can see that the way in which powe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ur experience in Western history. The result, by the way, is that the Chinese have a very different view of the state. Whereas we tend to view it as an intruder, a stranger, certainly an organ whose powers need to be limited or defined and constrained, the Chinese don’t see the state like that at all. The Chinese view the state as an intimate -- not just as an intimate actually, a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 not just in fact a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but as the head of the family, the patriarch of the family. This is the Chinese view of the state -- very, very different to ours. It’s embedded in society in a different kind of way to what is the

case in the West.

And I would suggest to you that actually what we are dealing with her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s a new kind of paradig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nything we’ve had to think about in the past. Know that China believes in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I mean, Adam Smith, already writing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said, “The Chinese market is larger and more developed and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anything in Europe.” And, apart from the Mao period, that has remained more-or-less the case ever since. But this is combined with an extremely strong and ubiquitous st ate. The state is everywhere in China. I mean, it’s leading firms, many of them are still publicly owned. Private firms, however large they are, like Lenovo, depend in many ways on state patronage. Targets for the economy and so on are set by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course, its authority flows into lots of other areas -- as we are familiar with -- with something like the the one-child policy.

Moreover, this is a very old state tradition, a very old tradition of statecraft. I mean, if you want an illustration of this, the Great Wall is one. But this is another, this is the Grand Canal,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the first instance in the fifth century B.C. and was finally completed in the

seventh century A.D. It went for 1,114 miles, linking Beijing with Hangzhou and Shanghai. So there’s a long history of extraordinary state infrastructural projects in China, which I suppose helps us to explain what we see today, which is something like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many other expressions of state competence within China. So there we have three building blocks for trying to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that is China -- the civilization state, the notion of ra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st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ety.

And yet we still insist, by-and-large, in thinking that we can understand China by simply drawing on Western experience, looking at it through Western eyes, using Western concepts.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we unerringly seem to get China wrong -- our predictions about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Ch ina are incorrect -- this is the reason. Unfortunately I think, I have to say that I think attitude towards China is that of a kind of little Westerner mentality. It’s kind of arrogant. It’s arrogant in the sense that we think that we are best, and therefo re we have the universal measure. And secondly, it’s ignorant. We refuse to really address the issue of difference. You know, there’s a very interesting passage in a book by Paul Cohen, the American historian. And Paul Cohen argues that the

West thinks of itself as probably the most cosmopolitan of all cultures. But it’s not. In many ways, it’s the most parochial, because for 200 years, the West has been so dominant in the world that it’s not really needed to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s, other civilizations. Because,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 could, if necessary by force, get its own way. Whereas those cultures -- virtually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fact -- which have been in a far weaker position, vis-a-vis the West, have been thereby forced to understand the West, because of the West’s presence in those societie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as a result, more cosmopolitan in many ways than the West.

I mean, take the question of East Asia. East Asia: Japan, Korea, China, etc. -- a 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there, now the largest economic region in the world. And I’ll tell you now, that East Asianers, people from East Asia, are far mor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West than the West is about East Asia. Now this point is very germane, I’m afraid, to the pre sent. Because what’s happening? Back to that chart at the beginning -- the Goldman Sachs chart. What is happening is that, very rapidly in historical terms, the world is being driven and shaped, not by the old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by the developing wor ld. We’ve seen this in terms of the G20 --

usurping very rapidly the position of the G7, or the G8. And there are two consequences of this. First, the West is rapidly losing it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There was a dramatic illustration of this actually a year ago -- 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Europe was not at the final negotiating table. When did that last happen? I would wager it was probably about 200 years ago. And that is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n the future.

And the second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world will inevitably, as a consequence, become increasingly unfamiliar to us, because it’ll be shaped by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 and histories that we are not really familiar with, or conversant with. And at last, I’m afraid -- take Europe, America is slightly different -- but Europeans by and large, I have to say, are ignorant, are unaware about the way the world is changing. Some people -- I’ve got an English friend in China, and he said, “The continent is sleepwalking into oblivion.” Well, maybe that’s true, maybe that’s an exaggeration. But there’s another problem which goes along with this -- that Europe is increasingly out of touch with the world -- and that is a sort of loss of a sense of the future. I mean, Europe once, of course, once co mmanded the future in it’s confidence. Take the 19th

century for example. But this, alas, is no longer true.

Okay, so how would I like to finish? Well, what should our attitude be towards this world that we see very rapidly developing before us? I think there will be good things about it and there will be bad things about it. But I want to argue, above all, a big picture positive for this world. For 200 years, the world was essentially governed by a fragment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That’s what Europe an d North America represented. The arrival of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India -- between them 38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 and others like Indonesia and Brazil and so on,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act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200 years.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which had been ignored, which had no voice, which were not listened to, which were not known about, will have a different sort of representation in this world. As humanists, we must welcome, surely,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we will have to learn about these civilizations.

This big ship here was the one sailed in by Zheng He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on his great voyag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East China Sea and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to East Africa. The little boat in front of it was the one in which, 80 years

later, Christopher Columbus crossed the Atlantic. (Laughter) Or, look carefully at this silk scroll made by ZhuZhou in 1368.

I think they’re playing golf. Christ, the Chinese even invented golf.

Welcome to the future. Thank you.

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方法 一、单位取得收入核算 1、财政预算内拨款(也就就是国库拨款),根据拨款单作账.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拨入经常性经费--—-人大事务---行政运行 —---政协事务---行政运行 ----…… —---拨入专项经费—-—-人大事务--—-行政运行 -—-—政协事务-———行政运行 --—-…… 2、单位收到财政局综合股核拨得各种收费与其她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3、单位取得得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捐赠收入、有价证券及存款利息收入等 借:银行存款 贷:其她收入

4、事业单位上级单位拨非财政补助资金 借:银行存款 贷:上级补助收入 5、单位收到财政部门(职能股室)、上级单位或其她单位拨入得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得专项资金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专款—-—-按资金来源与项目设明细账 6、事业单位收到附属单位按规定缴来款项 借:银行存款 贷:附属单位缴款 二、单位取得得往来款项核算 1、单位发生得临时性暂存款、应付等待结算款项 借:银行存款 贷:其她应付款--—-按债权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借入得有偿使用得款项。 借:银行存款 贷:借入款项----按债权单位设置明细账。 三、事业单位按规定取得得应缴款项 1、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缴预算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上缴国库时 借:应缴预算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贷:现金(银行存款) 2、收到“应缴财政专户款”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贷:现金(银行存款) 3、执收单位开具缴款书,交款单位直接将款项交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得 交入国库: 借:应缴预算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贷:应缴预算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交入财政专户: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项目设置明细账 单位取得得收入必须及时入账,应缴预算与财政专户款必须及时足额上缴,不得坐支、挪用或私设“小金库”.“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年终余额为零 四、单位发生支出核算 1、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各项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目”、“节”级

基建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基建会计核算主要内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建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一、如何成为一个好基建会计 1、熟悉概预算编制和计算,最好做好概算、技经或造估价工作; 2、熟悉各项投资计划,如年度计划; 3、参与合同全过程管理,做好合同台帐管理; 4、参与审查工程造价(投标、合同、施工组织、工作量、工程结算单、工程取费等); 5、忙中取巧,熟练掌握计算机,做好基础工作; 6、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多种途径各种方式; 7、建立一套好的工程结算模式。 二、如何做好基建会计基础工作 1、建立符合准则、满足竣工决算的会计账户。 2、做好工程物资设备核算工作,建立设备台帐。 3、建立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登记簿。 4、建立合同台账。完整反映合同签订、结算、质保金等情况,核对往来款项。 5、甲供材料清理。 6、临建清理。 7、日常工程结算。 8、财政、税务。 9、资金筹划。 10、预算。 三、基建核算一般要求

1、遵守会计准则有关规定; 2、做好会计科目与工程项目衔接,以便编制概算; 3、以合同(协议)为依据,全过程反映工程结算情况; 4、完整反映工程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 5、加强费用划分和归集,禁止乱挤乱摊。 四、通用会计科目设置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1)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科目编码要求; (2)明细科目编码具有扩充性,以适应基建项目业务发展的需要; (3)科目编号基础简明、易记; (4)便于数据自由重组,以便利用财务软件从不同角度统计数据; (5)明细科目设置应配合工程管理部门统计、分析资料的需要; (6)明细项目设置应保持与工程概预算的可比性,配合竣工决算编制的需要 (7)明细科目名称恰当地反映业务性质及内容。 五、重点核算业务 1、成本核算方法:工程成本 在以历史成本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条件下,电力企业有二种成本核算方法,即成果法、完全成本法。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正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文章主要对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的现实情况,综合事业单位中会计的特征,具体解析了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与缘由,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指导现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标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前进,我国财政管制机制创新也在慢慢的深入,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以及企业化方面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慢慢的把事业单位中会计结算存在的毛病暴露出来,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伴随着事业单位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由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平时结算作业中具有会计活动不标准、会计资料不真实的状况。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具有一定的权利,管制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为。事业单位由于其工作任务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会计结算工作方面的独特性,所以对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中具有的问题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普遍来讲,很多机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不标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很难进行监督。由于机关单位在相关会计报表中不能全面揭示所要表述的会计内容,例如收入没有进行整体的涵括,一些关键的会计事件在标准的会计报告中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并且机关单位在对收支以及资产结算方面不真实,导致其在会计报表中的各种资产、余额以及基金数据也都不是真实的,按照相关机构的考察证实:一小部分单位经过把资金投入单位外部进行经营、藏匿收入、制造虚假开支,导致资产不真实,余额不真实的现象。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还有会计资料不标准,致使财务管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财务管制在机构单位管制中的关键地位不能够表达出来。并且,一些单位会计结算不根据机关单位会计标准、机制设立会计项目,收支结算项目都不标准,导致资产存在流失的现象。 1.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 在管理单位往来经济活动中,因为单位报账工作人员平时对账目不进行管理,会计中心只提供每个月的财务报表,导致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对单位的账务无法实时了解,这给单位的核算作业带来了阻碍,还使单位财务状况不清楚。详细的体现在:针对原始证据审查的不仔细、严格要求的最根本的内容填写不完整、坐支现金的现象很常见。在登记账目部分表现在记账凭证备注类填写的不完整,会计账目名字不标准、没有实时办理业务,尤其是一些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法制思想薄弱,抑或工作随意而没有供应实际状况,会计中心对各个单位的资产实际拥有状况就会不清楚。在账本方面表现在固资没有登记,产生帐外资产,账本出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国企改革仍然是下一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我觉得国企改革重点别在于产权改革上,而在于国企的市场定位上,在于政府机构如国资委在中国产业、市场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上。本文就国企绩效与国企市场定位谈几点看法:20xx年国企(尤其是央企即中央直属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超4500亿元)取决于:(1)油价与要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那个因素的贡献会占新增利润的1/3左右);(2)垄断。央企利润的2/3来自于石油、电信等7个特大企业。所以,央企的"成绩"事实上是央企体制存在咨询题的反映。国资委在20xx年的政策取向有6点:(1)在国有股、法人股转让与流通、解决股权分置咨询题上采取与证监会别同的姿态;(2)在央企治理人员薪金制度上重新强调别应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3)在电信业动用人事权让三大电信集团首脑对调,客观上重塑中国电信事实上是一家的形象;(4)实行央企的主辅业分离,逐步分解国企办社会的负担;(5)公开聘请几十位CEO就任中央直属企业;(6)叫停MBO,别允许赋予国企治理人员在购买国企时打折优惠。为评价国资委上述政策取向,我们应澄清在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央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在新的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要紧操纵形式应是控股方式,国有经济应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在市场平等相互关系中为中国人民做贡献。政府应当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福利总和极大化,而别再是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利润极大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应是平等的,别应享有先天的垄断优先权。如市场竞争导致垄断,那也应是市场自然竞争的结果,别能由于是国企或央企,就"老子天下第一"。各类企业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要紧方式是:上缴税收,提供就业、制造GDP。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别应要紧体如今中央掌握了多少家直属企业上,因为一国经济的性质别是由政府是否办企业决定的,而应当体如今公有产权经过间接控股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上,体如今政府税收为民服务的使用方向上,体如今广阔人民其实享受到的物质与文化财宝所提供的福利上。假如我们认同上述原则,那么国资委不过受广阔人民与政府托付治理国有资产的一具董事会,其行使的职权只应在企业内部,而在市场关系上,国资委只相当于一具企业主,应受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国资委在决定电信企业高管人员互换时,运用了人事权,在现存体之下是合法的,但如此做合理吗?这种做法其实把国家电信视为一家企业,没有尊重市场竞争规则。同样,当国资委决定央企高管人员的薪金标准别能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时,也没有承认经理市场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类似于政府任命公务员的规则办事。国资委正在实行的央企主辅业分离的举措具有改革取向,有利于国企剥离沉重的社会包袱,但一家家企业由行政推行主辅分离,由国资委规定什么是主业?什么是辅业?这实际上相当于让国资委承担了产业布局的领导者角色。主辅分离其实涉及到产业政策与市场结构,这本来应受市场竞争的约束与市场监管机构的管束。但在目前,国资委能够单独运作。别妨想一想,国资委管辖的181家央企跨越中国众多产业,假如让国资委这么运行下去,这会可不能在中国经济中浮现一具巨无霸?国资委会可不能算是往常的"经贸委"?假如如此一具别仅作为国企总老总而且也是跨越产业、跨越市场的国企的小的"经贸委"来与民营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对阵,那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到何日才干做到"公平、有效、竞争、公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应解决的重点是:(1)银行体制的竞争、化解风险、改善服务;(2)在电力、电信、交通、都市基本设施、能源、科技等产业从其实克服政府垄断所带来的低效、腐败与别公平;(3)从全然上改变股市上国企为主,光是央企就占股市融资资本1/3的局面。(4)从财政、税收上花力气改变依靠国企国资、并且又为国企提供过多爱护的体制。这四项改革的前提是,要把央企国企视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平等成员,让国企、国有控股企业与别类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国资委别应是一具政府机构。国资委作为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北工业学校赵望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 会计核算问题危害对策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事业单位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同为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均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者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均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方面: 1、账务处理不及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重申

请和使用资金,轻会计资料的收集与账务处理,导致资金虽已使用,但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工作长期得不到处理。有的单位账务处理集中在年底进行,记账凭证日期集中在11月或12月,所附原始凭证经济业务发生及签报日期与记账日期不匹配,未做到日清月结,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2、记账凭证后所附原始凭证不完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原始资料不齐全,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貌。 3、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凭证未按照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序时登记,而是在年终采取分类登记的方法,表现为一本凭证一个支出类型,多笔同类经济业务,只做一张记账凭证,未做到经济业务按照序时、逐笔登记的原则。 4、账、表不一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上年度已在决算中列支的资金,有的记入上年度账、有的记入下年度账(集中表现在上下年度衔接的月份),造成账、表不一致。 5、会计凭证装订不规范。个别单位同类记账凭证连续装订,相对应的原始凭证也连续装订。 6、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划分不清。部分单位购入固定资产,只做费用支出,未登记固定资产。直接导致单位资产“家底不清”。

建筑业会计核算

(一)工程施工 相当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科目。主要核算各项目成本及毛利。下面设置“合同成本”和“毛利”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1、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核算工程合同成本,在合同成本下,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1)、人工费(项目/部门核算) (2)、材料费(项目/部门核算) (3)、机械使用费(项目/部门核算) (4)、其他直接费(项目/部门核算) (5)、分包成本(项目/部门核算) (6)、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下设下列明细科目: 管理人员工资(项目/部门核算) 职工福利费(项目/部门核算) 固定资产使用费(项目/部门核算) 低值易耗品摊销(项目/部门核算) 办公费(项目/部门核算) 差旅费(项目/部门核算) 财产保险费(项目/部门核算) 工程保修费(项目/部门核算) 排污费(项目/部门核算) 劳动保护费(项目/部门核算) 检验试验费(项目/部门核算) 外单位管理费(项目/部门核算) 材料整理及零星运费(项目/部门核算) 材料物资盘亏及毁损(项目/部门核算) 取暖费(项目/部门核算) 其他费用(项目/部门核算) 2、工程施工——毛利 核算工程毛利,具体的设置根据企业需要选择,不一定非要设置这些会计科目。特别是间接费用,有些不需要的可以不予以设置。 (二)机械作业 该科目主要是针对建筑企业有单独的设备管理部门为各项目提供设备发生的费用及内部结算的台班的核算。相当于制造待业的“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针对本公司的设备设置单机核算,准确核算每台大型或者主要设备每个台班的耗用成本。 通常情况下,应当设置以下明细科目: 工资及附加(部门/设备核算) 燃料及动力(部门/设备核算) 折旧费(部门/设备核算) 配件及修理费(部门/设备核算) 间接费用(部门/设备核算) (三)应收账款 1、应收工程款(往来单位核算)核算根据工程进度报表或者结算的应收账款 2、应收销货款(往来单位核算)核算施工企业应收产品销售货款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北工业学校赵望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 会计核算问题危害对策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事业单位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同为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均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者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均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方面: 1、账务处理不及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重申

请和使用资金,轻会计资料的收集与账务处理,导致资金虽已使用,但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工作长期得不到处理。有的单位账务处理集中在年底进行,记账凭证日期集中在11月或12月,所附原始凭证经济业务发生及签报日期与记账日期不匹配,未做到日清月结,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2、记账凭证后所附原始凭证不完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原始资料不齐全,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貌。 3、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凭证未按照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序时登记,而是在年终采取分类登记的方法,表现为一本凭证一个支出类型,多笔同类经济业务,只做一张记账凭证,未做到经济业务按照序时、逐笔登记的原则。 4、账、表不一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上年度已在决算中列支的资金,有的记入上年度账、有的记入下年度账(集中表现在上下年度衔接的月份),造成账、表不一致。 5、会计凭证装订不规范。个别单位同类记账凭证连续装订,相对应的原始凭证也连续装订。 6、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划分不清。部分单位购入固定资产,只做费用支出,未登记固定资产。直接导致单位资产“家底不清”。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两大改革既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与力量源泉。本文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建议。 一、准确把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 国资监管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唱响国有品牌,壮大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职责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 3、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为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也必须与国企改革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注重通过资本市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董事会建设力度,加强董事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力争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产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资监

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草稿)

附件: 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 第三条土地储备资金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土地储备资金应当独立于土地储备机构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实行分账核算。 第四条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五条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土地储备项目进行成本核算。 第六条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及说明 第七条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对土地储备资金进行会计核算。 第八条在不违反本办法的前提下,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根据核算和管理需要自行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第九条土地储备机构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能只填列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第十条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序号编号名称 一、资产类 1 1001 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03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 1004 财政应返还额度 5 1005 应收利息 6 1006 预付工程款 7 1007 其他应收款 8 1101 在建项目 9 1102 待摊支出 10 1103 已完工项目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思考

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财 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进行了统一,并进一步规范、细化了科目的核算范围,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不断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中仍存在某些会计 科目缺失、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很难满足新形势下频繁的 经济业务往来的需要。因此,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态势,应充 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从事业单位五大会计要素的角度进一 步健全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对政府相关机构,提供贷 款的各类债权人,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层和广大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要素 国有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利用国家资源开展经济业务 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目标也 从完全追求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在这 种转变过程中,原来按照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和预算内外资金设置的 会计科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会计科目设置中出现 了诸多不能适应事业单位日常业务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 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 会服务组织。根据财政拨款情况,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 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 其结果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财政补助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财政补助收入累计数。 ①收到财政补助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 ②余额缴回时, 借:财政补助收入 贷:银行存款 ③年终结账时,将“财政补助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 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结余 年终结账后,本科目无余额,应按“国家预算收入科目”“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二、上级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上级补助收入累计数。 ①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上级补助收入 ②余额缴回时,借:上级补助收入,贷:银行存款 ③年终结账时,将“上级补助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年终结账后,本科目无余额。借:上级补助收入,贷:事业结余 三、拨入专款 拨入专款(总账)账户是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拨入专款的累计数,年终未完项目暂不结转,科目应按资金来源和项目设明细账核算。 ①收到拨入专款时, 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 ②余额缴回时, 借:拨入专款,贷:银行存款 ③余额留归本单位时 借:拨入专款,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④年终结账时,对已完工项目,将“拨入专款”与“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对冲, 借:拨入专款,贷:拨出专款(专款支出) ⑤余额转入“事业结余”,借:拨出专款,贷:事业结余 四、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事业收入累计数。根据事业收入的种类或来源设置明细账。 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但收到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主管部门要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 ①取得收入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事业收入 ②收到应缴财政专户的收入,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③上缴应缴财政专户款,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④收到财政专户拨入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⑤期末,应将“事业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借:事业收入贷:事业结余 五、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经营收入累计数。可根据收入种类设置明细科目,也可并设若干总账科目。 ①取得租金收入时,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经营收入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加入WTO后。全球化和竟争加剧的现实给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战略高度积极调整国企的发展思路,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与其他一般性竞争行业相比,国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模大小不一;二是债务多,闲置资产多;三是待安置职工多。四是机制不灵活。虽经过近几年的尝试,许多国企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但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以及措施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在国企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摸式运行,市场化水平较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困难重重,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举步艰难。 关键词:国企、改革、发展、利益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目 录 (2)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二、 国企的进一步改革 (4) 三、坚持市场取向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6) 四、 参考文献 (8)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和入世后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以枳极的资态,深入研究和解决国企有关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迎接挑战。按照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企分开和市场化经营步伐;尽快改变国企的机制,使国企改革在良性中发展。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企改革套用单一模式,缺乏灵活性。国企改革20多年来,每一阶级的改革都出现了一些“样板”企业,这些企业对当时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出现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一哄而上的现象。结果是有些企业没有抓住改革根本点,形式上的应用没有解决企业的关键问题。应清醒地看到不同时期单一的改革模式能使一些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总会有一些企业按照这一方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这正是“一包就灵”、“一股就活”思想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各企业都存其内部和外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改革方案的统一模式。 2.国企改革缺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系统进行,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的改革做法。应该说,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进行。 国企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改革的结果。又由于在改革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总会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企改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企内部,还包括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名方面。在国企改革中缺乏从社会整体上认识和思考国企改革问题又突现出来的现象。 3.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经过几个阶级的改革,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层次的改革,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和市场竞争的主休,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已触及到原有形成的不同集团利益。各利益集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缺乏了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对改革的抵触。行政主管部门在政企分开后,在经济利益上由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变成了“外部人”,成为改革的对象,因为缺乏改革的动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失去了行政依托,要独立经营,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2006〕87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国家和省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为加强我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资金管理和过程监督,确保资金安全,现就项目资金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请认真执行。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一、项目资金会计核算的总要求 1、项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等,严格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2、项目有关单位应按统一规定使用会计科目(见附件1)、设置会计账簿、编报会计报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对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和结果。 二、项目有关单位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第101号科目现金 1、本科目核算项目有关单位的库存现金收支及结存情况。 2、项目有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收付现金,并按照本通知的要求核算现金收支业务。 3、收入现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付出现金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实际库存的现金数额。 4、项目有关单位应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付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计算出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付出合计数和账面余额,并将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数核对相符。 5、每日结算现金收付或财产清查等发现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照实际短缺金额扣除应由责任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借记“专款支出——业主管理费”科目;按实际短缺的金额,贷记本科目。 (2)现金溢余:应按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本科目;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实际溢余金额超过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部分后的差额,贷记“专款支出——业主管理费”科目。 第102号科目银行存款 1、本科目核算项目有关单位存入银行的各种款项。 2、项目有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办理项目资金银行存款收支结算,并按照本通知的规定核算银行存款收支业务。 3、将各种款项存入银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拨入专款——土地开发整理拨款”等科目;提取和支付存款时,借记“现金”、“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发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借记本科目,贷记“专款支出——业主管理费”科目。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实际存在银行的款项数额。 4、项目有关单位应按开户银行、资金存款账户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银行存款收付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账面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提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以及固定资产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就公益性事业单位上述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核算的基础;固定资产核算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之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提出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拟就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问题做一分析。 一、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分析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现行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均有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按原价反映。上述规定在一定时期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政府采购的不断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予以调整,以便适应新情况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

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思考

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思考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着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不力,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 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对策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事 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规范会计核算 工作,对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由于事业 单位吃皇粮,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拨多少钱,干多少事,依赖性太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各种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制度贴在墙上,也只是摆设,不能真正按规定制度办事。部分单 位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一些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不科学、严谨。正是由于没有健全的 会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往往流于形式,这给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2.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停留在自己既得 利益上,力争在上年基数上有所增长,实际工作中没有按零基预算进行编制,影响了部门预算 编制的准确性。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三是 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 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有的预算单位在 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3.会计核算不按相关会计制度进行事业单位处理会计 业务有些是按《事业会计制度》,但有些业务又是按《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会 计科目有随意编制的现象,如单位“结余”科目的处理,由于在前期会计业务的处理不妥,造成 账实不符现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处理,没能按规定的会计科目处理而是按正常拨款 处理,导致财政拨款数陡增,将交纳的税金在“事业支出”科目反映,没有在“应交税金”科目反应,不能正确反映税款的交纳情况等等,因会计业务的处理不规范导致单位会计信息不真实。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部门、单位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单位会计出纳 由一人兼任,移交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趁之机。赊账过多、过滥,不能实行统一有效管理。有些部门、单位为了地方利益,置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不仅擅 立收费项目,而且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或单位应交财政的收入。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 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1.完善和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在法规体系建设上,要有 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完善其配套措施,注意各相关法规的衔接,避免执 行的混乱,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会计各项工作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堵住会 计核算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同时,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负责人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除要求及时整改外,应严格依法处理并追究责任人的责

新准则下项目建设期各项费用核算的思考(同名43499)

新准则下项目建设期各项费用核算的思考 30万吨/年PVC项目是甘肃金川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在2012年度为发展金昌市区循环经济而设立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新项目。目前该项目处于基础建设期,如何依照现行的各项财经法规及相关各项税收管理规定,针对各项建设投资开展准确、合理的财务核算及管理,此刻就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结合会计制度学习,现探究如下,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新设立公司在筹建期费用核算中有关会计、税收法规的演变 目前针对筹建期各项费用会计核算处理相关规定略显有些凌乱,但是我们依照各项相关制度出台时间全部列示,其发展变化轨迹是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各项规定的不明确,给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实务操作带来较多的困惑。 (一)、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时期相关规定 1、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1992年颁布的《公司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令第5号发布)第三十二条规定: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公司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涉及固定资产类(含在建工程核算未来转固定资产部分)单独计值外,其余即期费用应当

作为开办费入帐。开办费应当在公司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各行业会计制度随后给了更具体的规定,如《工业公司会计制度》(92财会字第67号)规定:递延资产核算公司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开办费应当在公司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1992年颁布的《公司财务通则》(92财政部令第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递延资产是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开办费自投产营业之日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摊销。一般性会计规定没有明确给出摊销年限的规定,而是由《企业财务通则》加以明确。 2、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 1994年2月4日《公司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94财法字第3号)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司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前款所说的筹建期,是指从公司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开办费是指公司在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 税法规定不仅给出了筹建期的定义,而且明确了开办费具体项目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摘要] 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利之处,需进一步深入财政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文章通过分析现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在我国会计核算中,核算基础主要有两种,即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但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改革措施的实施,直接触及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问题,是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还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现就此浅谈一下。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弊端 1.无法对复杂多样的新业务进行正确的处理。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存在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的现象,出现了货物已到,发票账单未到、款未付的业务,也出现了货款已一次性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业务。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能按拨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显然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 2.引发不同年度间收支规模的波动。收付实现制下,记录收入、费用的时间是以款项的收到或付出的时间为准,而不考虑收支项目的匹配性。现实是,无论是行政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并非每年都发生的费用如固定资产修理费,在修理费发生的年份,支出规模较大,其余年份则没有或发生数额较少的支出,造成各年度的支出规模不一。 3.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不可比性较大。一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按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一些应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由于在本期发生,便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数,从而导致前后会计期间信息的不可比。二是横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是否实际付出作为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另外,虽然目前大多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有些事业单位已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医院。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必然不同,也使得各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4.不能客观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结余。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当年的结余就是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据此结余可能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可能人为决定当年的收入数或支出数,以达到收支平衡的目的,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一致性。这种收支平衡的背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等虚假平衡现象。二是虽然单位账面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