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说课材料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说课材料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说课材料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浅析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不可避免,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来自不同地域的留学生进行交往和合作,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将对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和目前大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现状,以及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和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简单的概述。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现状,措施。

经过本学期对跨文化交际导论的学习,本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今开放的大时代环境里,跨文化交流已经无处不在,我希望通过了解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本文对跨文化相关方面知识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

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The Slient Langage《无声的语言》的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名称:intercu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tural comminication,二者含义相同,都是指旅居海外的美国人与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跨文化交际所指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

的交际。而通常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也正是本文所分析的概念。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又称“跨文化适应”,是指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的行为经过修正后,使其与另一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著名学者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

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

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

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

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

们的认识。

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

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

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

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

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

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

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

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三、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必要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是人们

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种交流方式,如果不能掌握

这种交际能力,便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二)重要性

1.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和

说话含义,(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很容易导致歧义和失败的

交流与沟通。

2.留学生也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吸收和接纳

他们所在国当地的文化,避免产生文化冲突与矛盾,这对对推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教学方面:学习外语的学生如果能够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

他们能够了解他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

趣以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表达能力以及研究能力。

以下是对中外口头口语交际跨文化的案例分析

表格来源于福建人民出版社林大津与谢朝群合著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第217页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3G03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分:2 适用专业:各学院拓展课程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徐州工程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需要,包括从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入手,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简略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通过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掌握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所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掌握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核心术语以及一般学术词汇。 1.2理解有关文化的相关定义、功能;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 1.3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专业技能目标 2.1运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有效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 2.2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能够看懂相关学术文章; 2.3运用所学的核心术语及学术词汇,能够有效参与相关研讨; 2.4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3、教学目的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4、教学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

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最后能考试合格。 5、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安排(总学时:36) 6、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举例说明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存在的误解或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索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还是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们争论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现在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基本只限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其次,教学大纲无法也不可能将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陈述。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如何在第二学习过程中形成跨交际能力是目前大学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中跨文化面临着文化教学本身的难度以及教师、学生文化意识的不平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测试评估等方面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一现状,采取积极的对策,将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相结合,将语言能力的实与文化意识的提高相结合将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日趋凸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容置疑,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理念已逐步为英语教师所重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效进行实施仍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文化教学的进行既有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认识差距问题,也有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因素制约,使得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难以具体

实施,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要使文化教学同步于语言教学,融合于语言教学,教师要具备文化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更新和充实,重视文化教学的作用,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使跨文化教育真正融合于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基于语言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与时俱进的文化视角,还要客观地研究语言教学实际中的文化元素,对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期望值、交往风格、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尽可能扫清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为语言学习的深入和准确服务。…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不能单纯理解为用英语在英语文化层面上的交际,或者说英语文化的融入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与文化的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异同比较,深刻理解,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对本族语的文化越了解、越熟悉,才能在目的语的文化理解上越宽容,越敏感。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以前我以为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很容易,就是教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然而,自从学了这门跨文化交际课,我明白了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方面的冲突。因此,对一名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十分必要。以前我认为他们只是学习中国的语言,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汉语。现在明白了,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贯彻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留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是准备将来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强梁”,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就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可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管是对于第二汉语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不同,礼俗规范和交际规则也会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因此,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充分克服“三大敌人”的严重心理干扰。克服文化中心论,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并不是所有文化的标准。例如一些学习汉语的西方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文化优越与世界上一切其他文化,这使得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必将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冲突,因此不能很好的学习汉语。克服文化模式化,不要把每种文化的所有人都看成是毫无差别、用一个模子铸就的同一形象。如不要把所有的美国人都看成是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不要把所有的中国人看成是保守、含蓄难以捉摸的。克服文化偏见,不能用固有的成见而对与己不同的文化持有不公平的、带偏见的甚至顽固不化的歧视态度。比如克服这种专门搜集可以证实自己看法的种种事例,却将与自己看法相矛盾的事件弃之不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 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人们往往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在交际中, 如果仅仅沿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尽管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不妥或失败。因此把跨文化交际教育融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如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讲到有关汉语感谢语时,应该与英语进行对比,深入到文化层面,从文化的深度来更好地理解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

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1.主要内容: 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基本要求 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掌握交际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3.自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史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史 4.课外实践:无 (二)UNIT 2:Language and Culture(第三周,2学时)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 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学惠(195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学收稿日期:2002-07-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ing cul 2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 2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T o develop such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o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 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34-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国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Duffy &Jo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 2dimension 2al )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文化”极为宽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生和流动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大写”的文化(C )和“小写”的文化(c )(Brooks ,1960,Allen ,1985,引自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如果人们只强调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向度,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刻板化(sterotyped )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Breen &Candlin (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 (引自M.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