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浅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浅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浅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是一个市场化的经济,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者有效结合的经济体系。它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章重点分析了市场调控的定义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影响

1 当前时期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中,市场调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不过调节并非是无所不能的,其经常性的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一旦发生了此类问题的话,就会使得经济受到很大的干扰,导致社会局势不稳,而且还会使得收入差加大,导致分配欠妥当。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积极的开展宏观调控工作。总体上来讲,在当前时期,要想确保经济发展顺畅,就要恰当的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到一起。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样克服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其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有力的支撑体,这样才能使得经济趋于平稳的状态中。

2 目前宏观调控中面对的不利点

在当前时期,我们国家在调控经济方面已经获取了一定的成就,不过总体上来看还面对几个不利点。通过分析当前的调控政策,可以得知不管是在调控的制定亦或是决定的落实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具体的说,当前的调控问题体现在如下的几个层次中。第一,投资的结构存在问题,政府的权限太大,只负责调控,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后果不担负责任。由于投资过于盲从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第二,单位和政府的职能混淆,这样就使得很多本应该由单位和个体来担负的责任被国家担负了,但是本应由政府担负的职责此时被单位和个体承担了,很显然两者对调了,最终导致经济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市场混乱。同时决策非常随意,步骤不完善,而且过于独断,缺少制约。除了上述之外,当前的贷款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基建活动的贷款总数在不断的增多。上述内容总结到一起来看就是当前的经济结构混乱,体制欠缺。要想从根源处解决当前投资活动的盲从性,就要认真的处理上述存在的这些不利现象。

3 当前常用的调控方法汇总

3.1 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形,应该使用合理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面对着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混乱之类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国家应该制定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2017年,总体上判断,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期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4%,略好于2016年增长水平。但同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性因素而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其预测值也存在着向下调整的可能性。贸易环境略有改善。世界贸易组织秋季报告预测,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低水平。但预测2017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1.8%-3.1%之间,相较于今年虽然略有改善,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世界贸易低迷的态势。同时,随着2016年以来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触底反弹(虽然还会有波动,但预测不会大起大落)和美元加息政策于年内落地,有可能反而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因预期不明而产生的动荡和资本外流冲击现象有所减弱。还有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变化既有更加严峻的走向,也有明显改善的迹象,都会对我国经济外贸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相对平稳,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消费支出稳步增长,货币政策缓慢回归正常化,预测2016年和2017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2.2%。但是美国新总统任职后其实际政策走向现在还具有不确定性,进而对美国经济发展走势也将带来新的不确定影响;欧元区继续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希望通过欧元贬值刺激出口等,也可能推动欧元区经济缓慢前行。但英国脱欧全面启动正式谈判将有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并且与德国、意大利等重要银行的危机相呼应而引发欧洲银行业风险发酵。一些国家不断加剧的难民危机也将为经济复苏增添变数。预测2016年和2017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7%和1.5%;日本经济仍难真正摆脱停滞局面,避险因素导致日元升值抑制出口,制造业长期不景气,投资持续低迷,物价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预测2016年和2017年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0.5%和0.6%,仍然是一个低水平的增长速度。世界上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有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税收调控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调控的高度重视,也突出反映了税收调控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调控作用不可替代 税收调控是税收固有的职能,它通过法律调节利益分配关系,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比较于其他调控手段,更具有“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税收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把税收调控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税收政策,深化税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方面,应该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作用之深前所未有。在深化税制改革方面,可以说实现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运用税收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综观这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调节经济与调节收入分配并重。例如,加拿大在降低联邦商品和劳务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和家庭免税额。英国在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二是实行减税与增税相结合。例如,为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美国在实施减税的同时,将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高收入者的税率从35%提高到39.6%。三是注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例如,加拿大逐步降低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计划从2009年的19.5%逐步降至2012年的15%;美国规定,对小企业2008、2009年度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日本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将年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无论是税收调控的政策取向,还是税收调控的实施方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新时期对税收调控提出新要求 面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税务部门要深刻认识,认真落实,切实增强税收调控作用。 第一,进一步扶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抓紧研究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第二,切实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合理调整各主要税种收入比重,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税收调控机制。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增加中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促进形成有利于就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 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 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 要方法。A A.正确 B.错误 6. 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 称。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 是( 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 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 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 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 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 英国 3. 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 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 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 A A. 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土地政策参与 摘要:中国土地集体制度和半市场化决定了与土地政策参与城乡统筹调控的必要性,近年,土地整治达到了显著效果却也存在问题,我们应坚持科学的取向和原则,正确运用政策工具。 关键词:双重约束效果取向原则政策工具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城市化起飞阶段的国家,其城市化的推进是在土地集体制度和尚未完成市场化的双重约束下进行的。在土地集体制度下,农民无法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获得土地的处置权,并依赖转让土地获得城市的社会保障。市场机制有时会存在失灵与不公平现象,而在市场化尚未完成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拉大城乡差距,危害社会稳定。 国情的特殊限制决定我国的城市化不能单单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参照我国经济制度和以往经验,让土地政策参与到城乡统筹发展调控的过程中,是推进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土地政策参与城乡统筹发展调控,就是运用农用地专用审批和土地征收征用等政策工具,控制农村土地向城市土地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干预和调整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结构,①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入农村土地非农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经过五年的时间,土地调控从主要着眼于土地市场的调控转变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②第一,土地供应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第二,土地政策约束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第三,供地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四,土地调控促进了区域发展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强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六,优化房地产开发用地结构,保障民生用地的需求。、 成效是该肯定的,但是各个实施点都存在诸多问题,以成都市土地整治为例,③出现了土地整治的实施目标和验收标准不能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群众参与度不高;优势产业利用效果不突出;居民点整理不多;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农民收益增加不多等问题。 综观我国近年来土地政策参与公宏观调控的问题,相关学者认为:城乡统筹下的土地政策应关注以下取向:④调控对象由主要调控政府向调控政府与调控企业并重转变;调控内容由关注总量向关注总量与注重结构和布局并重转变;调控手段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转变。⑤同时坚持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相结合;发挥地 ①靳相木.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②甘藏春.21世纪经济报道:构中国特色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体系[R].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7.12.29 ③市政协委员解慧琪.关于城乡统筹中土地整治的问题和建议[R].成都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2011.10.23 ④甘藏春.21世纪经济报道:构中国特色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体系[R].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7.12.29 ⑤赵越.统筹城乡发展情势下重庆土地储备整治战略研究[N].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2期

当前形势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形势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摘要:宏观调控有各种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 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机制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情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对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资源消耗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压力增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宏观间接调控、计划指导原则、集中和重点性以及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运用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原则,最后针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目标, 就是通过它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或产生的效果。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它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选择和确定的。二是主体就是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三是工具, 就是指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等工具。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主要具有四种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国家的财政政策有: 1..税收, 它是国家组织收入的基本手段, 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预算, 它主要是指中央预算, 即国家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年度计划 3.购买性支出, 它是国家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4..转移性支出, 又称转移支付 5..国债, 它是一种国家利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形式 对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 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的购买力、总需求。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流通中的现金, 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货币政策的核心是, 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 使货币的需求和供应之间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 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国家的货币政策有这些来组成: 1,.利息率, 它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存贷资金的比率。 2.再贴现率, 它实际上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获取资金时支付的利息率。 3.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交易活动。 4.中央银行再贷款, 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5. .财政政策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有::一是财政支出政策直接作用于投资和消费, 见效快, 时滞短;二是弥补市场局限, 对私人不愿投资(如各类公益事业), 和不适合投资(如在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的领域,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政治高考作业 一、考点介绍: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表.doc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2007年) 时间政策要点 2001-5-31 《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 通知》(国发[2001]15号) 针对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 透明度低;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隐形交易; 随意减免地价等实际情况,从严格控制建设用 地供应总量、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 卖、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地价管理等方面提 出了严格要求 2002-7-1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 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11号 令) 提供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具 体操作方式,规定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实行招 标拍卖挂牌交易,禁止以协议方式出让 2003-7-30 《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 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3]70号) 对各类开发区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 转让土地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2003-8-1 (第21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规定》 对协议出让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并对协议出 让最低价进行了规定 2003-9-2 《关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各类开 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 规[2003]178号) 纠正开发区违反规划批准使用土地和项目建设 的行为 2003-9-24 《关于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房 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356号)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调控,严格实行土地 供应的集中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控制高 档商品房的土地供应 2004-3-31 《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 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 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71号) 针对各地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中规避招标 拍卖挂牌或仍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和划拨的问 题,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在2004-8-31后, 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2004-10-21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 决定》(国发[2004]28号) 决定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严格土地 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集 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 统的规定 2005-3-26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 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 要求抓紧清理闲置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 利用,提高土地实际供应总量和利用效率。对 已经批准但长期闲置的住宅建设用地,要严格 按有关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或采取其他措施进 行处置 2005-5-9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 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 要求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 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严禁转让,依法制 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 理力度,切实制止囤积土地行为,严格执行法 律规定,对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满 1-未动工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未动 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006-4-19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 协议》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83号) 要求出让人和受让人应就建筑工程完工期、投 资总额、容积率、土地闲置情形作出具体约定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 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 例题:单选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的调控方式。 A. 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B.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 C.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在我国如何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1.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所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成为了可能。 2.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生产要素是一种资源,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生产要素在我国不同于其他要素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产权的垄断性。产权清晰是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中一级市场的垄断,使得市场的直接调控成为不可能,相反,通过间接的宏观调控来配置土地资源具备了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通过土地管理可以调控宏观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是利用各种手段调节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以降低经济波动幅度,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调节投资规模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控制土地配置来调节投资规模,可以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科技园、产业园、大型广场等相关的招商引资圈地项目此消彼长,土地供给过量,造成投资过度、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相反,拧紧土地供给阀门会起到冷却宏观经济的作用。 4.通过土地管理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作为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节土地配置总量和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国家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和大量耗费资源的建设项目,实施了限制和禁止用地,促使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比

重开始降低。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供应向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的趋势开始明显出现。 5.通过土地管理可以调整宏观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比较优势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调控区域供给,可以有效地整和资源,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发展的变化,土地供应呈现出中西部比重提高、东部比重有所下降的变化特征。 6土地供应调控 土地在我国是一种稀缺的国有垄断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内容。首先,土地供应调控有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即以建设用地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总量调控主要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其次,土地供应调控还包括土地供应结构调控。通过对不同用途土地的供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供地政策,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予以用地扶持;对于禁止性项目,停止供地;对于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国家也正是通过对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对住房供应结构进行调整的。再次,土地供应调控还包括土地供应方式调控。如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通知》针对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又做出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使人获益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原理六 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原理七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

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摘要: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与制度条件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出发,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制度,政策效应 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本文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浅谈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或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果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或两者之和为顺差),本币汇率将会升值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减少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消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买入外币卖出本币。流通中本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如果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时期,中央银行可以不必对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对冲。但是,对于一个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来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或出现通货膨胀危险)时期,中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膨胀的目标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息率和(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如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就必须对因干预外汇市场而释放出的货币增量进行对冲。但是,任何国家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都是有限的。事实上,早在中国经济走出通货收缩之前,为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人民银行就一直在从事对冲操作。经过多年的对冲操作之后,人民银行已面临“无(国债)券可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推出了“央行票据”这一金融工具。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央行票据的需求是有限的,因而这种方法也无法无限使用。当然,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化、银行信贷的变化和广义货币数量的关系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5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理解资源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2.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分析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与说明。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看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区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教学难点: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1、资源和源配置 资源: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配置:人们在宏观上如何使用资源而做出的安排。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2、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是可以并存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解决的就由市场解决。而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由市场解决成本太高的,就应该发挥计划手段的作用,其中表现就是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这里,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解决市场之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3.市场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金融局势回顾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以下十冷十热,):(1)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 (2)热的是供给,冷的是需求; (3)热的是生产,冷的是就业; (4)热的是加工工业,冷的是农业等弱质产业; (5)热的是城市高档次需求,冷的是农村生活保障需求; (6)热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并不热; (7)热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水电、交通、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民营高科技及民生产业并不热; (8)热的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部、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并不热; (9)热的是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并不热!(98年以来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主要用于经营城市。如果长期跟踪中国市场化进程就会发现此轮调控非彼轮调控那么简单:上一轮(93年)过热的面虽比本轮过热的面要大许多,但成因却单一许多,上一轮过热虽也以投资过度为主要表象,但投资主体却是以国有资本

为主,目标主要是增加产能;断言本轮过热的成因复杂许多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已今非昔比,城市化之进程加速及地方政府参与直致主导之热情更是今非昔比。人们看待和评价过热,往往以价格上涨、贷款增加和能源紧张等表象作依据,实际上是不够客观的,剧此就将板子打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身上就更是错误的!此刻我们就很有必要问一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和支撑着一系列过热的表象?深入分析不难得出的结论应当是:刺激此轮中国经济逐步过热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忽然提速。以城市化为抓手,新一届地方党政官员与他们的前一任或前几任对比,政绩的衡量坐标发生了大变化:上一届或上几届主要以抓企业来拉动GDP,新一届则注重经营城市,以地方政府通吃城市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地价升值为诱饵,吸引大量内外资争抢经营城市之“大餐”,不但直接间接拉动GDP,而且以城市面貌大改观全方位显示“政绩”,眼观中国目前的大、中、小城市,“吊车经济”蔚为壮观不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等的去处不就一目了然。问题是城市化本该遵循市场法则,国外城市化一般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而我们试图“短平快”,如此拔苗助长的经济岂能不猝然过热?我们的城市化以各级政府大举借债、大量拖欠农民工资、甚至直接把债务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加重税赋,乱收费、乱摊派为手段,不惜无视政府信用、破坏市场规则、损伤农民利益,其结果是增加了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危害社会稳定;(据专家估计,我国仅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 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 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21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 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 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 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 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 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 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 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21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21年4月 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 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 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21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 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 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21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2021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 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 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 3、调整性质 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 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 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国家的这种行为是具有强制性的。 宏观调控法主要以间接干预的形式。国家在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选择,市场主体做出的选择不是受国家强制的,是其自由选择的。 7、手段 市场规制法的手段是设定行为标准并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即制定法律法规。当经营者及其利益代表者违反了市场监管发义务时,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分别分为财产性责任与非财产性责任两种法律形式。财产性责任包括赔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