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课念诵集

晚课念诵集

一、佛号经文

在晚课中,念诵佛号和经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经文包括《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念诵这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烦恼,增加智慧,提高修行。

二、忏悔文

忏悔文是一种用于表达自己过错和罪孽的文体。在晚课中,念诵忏悔文可以让我们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并祈求佛菩萨的宽恕和帮助。忏悔文通常包括三部分:自陈己过、发露忏悔和愿持改过。

三、佛说无常经

佛说无常经是一篇讲述人生无常的经典。在晚课中念诵这篇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同时,念诵这篇经文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四、心经

心经是一篇简短而深刻的佛教经典。在晚课中念诵心经,可以帮助我们静心凝神,增强专注力和记忆力。同时,心经中的许多语句如“色不异空”、“无为而无不为”等也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五、楞严咒

楞严咒是一部具有强大威力的咒语,被誉为“咒中之王”。在晚课中

念诵楞严咒,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切邪魔外道,增长智慧和福报。同时,楞严咒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家庭免受疾病和灾难的侵害。

六、大悲咒

大悲咒也是一部极具加持力的佛教经典。在晚课中念诵大悲咒,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增长功德和智慧。同时,大悲咒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愿望和梦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 第三讲 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的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的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的问题。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的、有器乐的,唱的、演奏的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的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的)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的音高是乐音的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 田青:你指的这是庙堂里边的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那么它的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嘉实:两种? 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的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的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 田青:你的理解能力挺强的。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

说话,但是呢给人的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就是…… 田青:非常肃静! 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的,有的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的多调式的感觉。 田青:你研究和声的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的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的现象。 嘉实:啊!非常壮严!! 田青:你刚才提到的有的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的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的说法就是诵。朗诵的这部分。 嘉实:朗诵? 田青:对啊,它也是有的。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的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的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 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的“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嘉实:哦!也是借用了佛教语言。 田青:它也叫早晚课。 嘉实:那么田青老师今天您是不是能够侧重的给我们讲一讲它这种唱的,叫什么呢?叫梵呗?

达摩寺尼姑修行生活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9194179.html, 达摩寺尼姑修行生活探析 作者:白玛拉么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 摘要:“尼姑”是藏传佛教中的特殊成员,她们是藏传佛教整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即主要研究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摩尼姑寺的历史、日常修行生活、以及该寺尼姑的基本现状。 关键词:达摩寺;尼姑;修行生活 一、达摩寺的创建 达摩尼姑寺,坐落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热尔乡境内的达摩山上。是当地唯一的宁玛派传承尼姑寺,寺院建在四川毗邻甘南处,在秦岭/岷山/迭山之间的峡谷中,寺院占地面积不大,该寺坐西朝东,其数十间佛殿与僧舍,以及数十座佛塔,均以条带状的方式散布于达摩山山后的小山坳里。山脚下为白龙江,以此处为分界点,上游为四川省若尔盖县所辖的铁布区,下游为甘肃省迭部县电尕镇。而在达摩山上,达摩寺左侧为若尔盖县热尔乡达摩村,隶属四川。右侧为迭部县电尕镇杂藏村,隶属甘肃。达摩寺在行政区划中属四川管辖。其信众则以附近甘川两省群众为主。这里为典型的内陆山地气候。山中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是若尔盖县最大的林区。加之只有一条乡村公路通往寺外与山下,所以除宗教节庆或大型法会活动以外。平常时节人烟罕至。颇有一幅深山古刹的意境。另外,由于山中植被繁茂,水源充足。再加之寺中僧侣与附近乡民的保护,山中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尤以梅花鹿为甚,四处可见。由于林业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也较为低廉,寺内建筑多以木制建筑为主。其佛殿与佛塔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建筑类型。其僧舍为典型的若尔盖农区建筑,其最大的特点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整个寺院依山体走势而建,佛殿与僧舍依附于山体之上,整体坐西朝东。面向甘南州境内的虎头山。因建筑位置的原因,整个寺院终日沉浸在阳光之中。僧舍顶部原为传统的木制榻板,为防火需求,现多改建为彩钢与石棉瓦房顶。 按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授记,这里是诸佛菩萨。龙天护持的疾速解脱正果圣地,在1990 年,在当地众多藏民的支持和祈请下,精通显密各教法的五世尼尔西法王在达摩岗村创建了俄查德东塔尔兰木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达摩尼姑寺,创建者五世尼尔西法王曲洋让雄多杰,现为四川省若尔盖县尼尔西如意珍宝洲的寺主,是莲花生大师化身的大伏藏家,是显密教法俱杨的当代大成就者,因医术高超,慈悲随顺,一次次把身患绝症的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成为苦难众生的估主,当地人称他为尼尔西法王。法王创立并直接管理的寺院共计42 座,并且担任青海省海南政协常委、青海省藏族研究会理事、海南州藏医院名誉院长,也是该寺院现任主持。 二、尼姑修行生活状况

丛林清规摘录说明 - 佛教导航.

丛林清规摘录说明 古制是不宜一概照搬。旧章,也不应全部抹煞。博览为借鉴,因时而制宜。或修或改,必使可行。若增若删,务求合法。今录前书,惟资参考而已。 一、本录系从清杭州真寂寺、仪润大师所作《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中摘取。 一、本录但摘章,各条亦仅摘段,欲详可检原书。 一、“不吃烟”该原书(光绪间版本)已载。录时照抄(非录者所加)。一、字遵现行,从简体。 丛林清规摘录 住持(原书卷五第一页) 丛林立住持者,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灭也。夫法者贤圣之道也。戒定慧者,持法之本也。僧园众务者,持法之事也。本立而事乃治。事治而本愈固。故住持之人,其关系最重要也。苟不称其位,则道不明。不崇其体,则法不立。于是始奉出类拔萃之一人,宗为住持,而称之曰长老,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以分其执,而制度粲然矣。然住持之体虽尊,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贤如百丈,而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节,则住持之义可知。故当其时,由众推举命之,而犹有辞聘、举而不赴者,盖重其任而无所希慕于其间也。至于今,则仓廪之富,舆与仆之安,皆住持私之,无怪乎贵鬻豪夺,视若奇货。呜呼,住持苟非其人,一寺废荡,且遗害于后世,至于数十百年而不可复,岂细故哉。是则举其人时,幸审之。处其位者,

宜慎之。诚得其人,以居其位,则明道安众分执莅事,一切成办矣。 剃度规约(原书卷七上第二十七页) 丛林之设,本为十方衲子办道修行,不畜驱乌徒众恐成时弊。故童年剃落,多在庵堂静室,但请丛林住持为说戒本师耳。若或壮年志道,欲为衲子,求丛林剃度,此沙弥得度,即大众之始事也。所关既重,则不得不慎为检择,以立贤圣之基。所有条约,备列于左。 一、父母不许者,不留。(如果真心出家,须嘱其求父母允许后,方可度之。) 一、犯法脱逃者不留。身为他拘者不留。(如有职役,乃至僮仆之类也。若果道心坚固,则令其求主恩放,或代为告其主人,行慈成就,然必须主允,方可。) 一、身归邪教,混入佛门,败坏正法者,不留。(若其人真悔前非可先留寺年余,察其确实,方允剃度。如系道家,欲改从释教,经勘无他心,即可剃度。) 一、无亲人送来,履历不明,无保荐者,观机定夺。如不远千里真心求出家者,与其三皈,延数月,加其五戒,延一年或至三年,方可剃度。 一、允留后,熟读课诵,勤俭无过,方为剃发。考审不应者,不许。 一、既来求度,于礼仪清规等,当一一遵守。若纵恣放逸,匪类为朋,屡诫不改者,不留。 一、丛林出家,遵古禁例,唯依住持一人,僧众并不得各受。违者师徒俱出院。

警僧铭

《警僧铭》 宋代著名高僧翠岩可真禅师凡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立志立心,宜勇宜锐。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饭,信施信馈。饱享饱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翠岩禅师的铭文,分别从进道修身、为人处世、持戒修福等方面论述了僧人应当在德行方面堪为人天师范。 一、进德修道,精勤用功 翠岩禅师在《警僧铭》中,首先告诫出家人应当认识到自己披上缁衣,便与俗世中人不同,应当要求自己在人品学问方面不同流俗。佛教把出家人称为人天师表,这个称呼也是对僧人提出的要求,在一般人眼中,出家人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道德学问上,都应当成为世人的导师,言行举止应当受到世人的尊敬。因此,翠岩禅师便在偈颂中说:“凡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翠岩禅师这几句偈语,是让出家人在出家时,要意识到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出家之后,在人品修行上都要有个质的飞跃,要从威仪和言行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世人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真正受人尊崇的出家人形象。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举,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翠岩禅师接着在《警僧铭》中说:“立志立心,宜勇宜锐。进道进德,克精克励。”这是禅师对僧人道德修行方面的要求。禅师认为,一个人在发愿出家之后,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内心深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丝毫不能产生退却的心理。在这几句偈语中,翠岩禅师要求出家人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出家之后,不怕困难,刻苦磨砺自己的心性,从而有所作为。 西行求法的高僧法显和玄奘,为了求得原本佛教经典,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崇山峻岭,出入虎狼出没的深山老林,睡卧毒蛇盘踞的危险之境。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终于到达印度,在那里度过多年清苦的求法生活,为中国带回大量经典。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业绩也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二、韬光养晦,超凡脱俗 翠岩禅师在《警僧铭》中告诫出家人,在平时生活中不论自己有多大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不可让才华过分显露,一个人如果不知收敛才华,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翠岩禅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铭文中反复强调。铭文云:“处众处独,宜韬宜晦。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保护自己,当自己在某一方面胜于别人时,便狂妄自大,盛气凌人。他们总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特长,以获得他人的赞叹。殊不知,过分张扬自己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妒忌,长此以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有的甚至是杀身之祸。古语“枪打出头鸟,雨淋露檐椽”,正是对喜欢张扬自己的人的最好诠释。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但是,此人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才华,经常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曹操每做一件事,他都喜欢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重的曹操十分反感。最后,终于因道破“鸡肋”的意义,招来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有很多高僧,是善于韬光养晦的典范。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在从黄梅五祖手中接法之后,遵从弘忍禅师的教诲,连夜离开黄梅,南下隐居于猎人队中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他处处隐姓埋名,坚持戒律,以“但吃肉边菜”与猎人和睦共处。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因为点破“风幡之争”的玄义,被印宗认出,才正式出家弘法,从而开演了南宗法门。慧能禅师的这十六年,既是保全自己的十六年,也是等待弘法机缘的十六年,正因为有了长时间的韬光养晦,才使他的南宗顿悟法门在中国不断发扬光大。 翠岩禅师还在铭文中说:“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禅师告诫出家人要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在平日生活中,应当随缘度日,既不被外境所转,更不受外境诱惑,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因各种突然的变故而发生情绪的波动,处处以一颗平常心来为人处世。心中也不要有凡圣的区分,更不能有功名利禄的分别。

福鼎名僧-释青芝老和尚传略再搞

福鼎名僧—释青芝老和尚传略 一、幼时显聪慧,从小不啖荤 公元1917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九——早春二月,已是鸟语花香。座落在白琳街头顶曾昭呼商人的第宅,却因一片洋洋的喜气而显得额外春风送暖。曾昭呼的夫人夏氏就在这一天为曾家诞下了第三个男孩。 在那个时代,夫人再为曾家添丁,无疑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喜讯早已由伙计飞奔到染坊内向曾老板禀报:“老板,师娘生得这位三少爷英俊可爱,您给起个好名字吧。”曾昭呼满心欢喜,祈望这男孩怀有俊才,他日成器后,会替曾家光宗耀祖;或继承家业,好减轻自己肩上的负担,于是曾昭呼想了想,便说:“就叫他永俊吧。” 曾永俊出生的家庭在当地也算殷富,父亲开染坊,大哥体弱多病经营着糖果杂货店,二哥上学。然而,曾永俊从襁褓起就不吃荤食,母亲长年素食,缺乏乳汁哺养,只好炖蛋羹喂养,但入口不咽,无奈以豆浆和米糊喂哺。到了能独立进食,鱼肉一概不吃,只好跟母亲吃素了。 小时候的永俊聪敏、恬静,喜独处善思考,记性特好。一次母亲带他去管阳观世庵看望姐姐(释妙莲,童贞出家,观世庵住持)。做功课时,他跪在母亲旁边礼佛,听大人诵经。课后复背时一句不落,大人都很惊异,连连称赞。一天,曾昭呼要二儿子永清背一段蒙学《三字经》,永清背了一半背不下去,在旁边的小永俊接着把下半段背了下来,大家问他,他说:“二哥平时读着,我在听,记下的”。那时才六岁。时有邻居结婚,鼓乐喧天,好不热闹,花轿进大厅,设堂拜天地,大家都去看热闹分喜糖,他却与其他同龄孩子不同,在阁楼上独坐青灯古佛旁。十岁时就独自一人到柘荣、福鼎等地置办染料布匹,钱物一概不少,办得妥妥当当。表现出很高的天分。 曾永俊十一岁(公元1927年秋)到白琳文昌阁学堂(时称区立玉琳高等小学堂,后称初级国民学校)上学。学业成绩优异,得到当时校长陈瑶卿的赞赏。 1929年春,泰顺土匪头子黎慕恭匪帮至白琳,一路烧杀抢掠,曾家惨遭土匪抢劫,钱财物品洗劫一空,家中顿变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起来。曾永俊无奈辍学在家,随其父经商。其母一心向佛,为人贤淑和睦,曾永俊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善举慈悲之德,悯世悲俗之情早植于少小的心田里。母亲见着怪可怜的,带他到管阳观世庵常住,也频繁地带他到邻近的各寺院小住,佛对他的影响很深,对佛法渐生信仰,这时俨然已象一位佛家小弟子了。从此以后他经常游历各个寺院,耳闻晨钟暮鼓,心向佛理禅机,及此已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心境也

面燃大士.doc

面燃大士 在华人的农历七月的中元会上,往往会看见一位, 面目狰狞,青面獠牙,用纸札的神像。他便是统领天下众鬼 的“鬼王”,俗称“大士爷”很。多人都以为这是道教的神祗, 殊不知,其实他其实源自佛教!此尊头顶有一站立的观音,恰 恰说明了他就是观音的化身,即所谓的面燃菩萨!何以观音 菩萨会化成如此难看的相貌呢?这便要从佛陀的时代说 起。 而所谓《陀罗尼施食法》,即是晚课所念诵的一大部分。 如果能如法念诵其中真言和如来名号,便能得“长寿福德增荣,速能满足檀波罗蜜”、“ 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南無多宝如来)、“ 诸鬼丑陋恶形。即得色相具足”(南無妙色身如来),“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南無广博身如来),“令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灭离饿鬼趣”(南無离怖畏如来),最终诸鬼等终能“悉舍鬼身生于天上”,而行人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 差别。寿命延长增益色力善具足。一切非人夜叉罗刹。诸恶 鬼神不敢侵害,成就無量福德寿命。” 《妙法莲花经》中有云,观音菩萨“应以鬼王身得度者,

即現鬼王身而為说法”,面燃大士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 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动贪念,以免墮入饿 鬼心识,成為「面燃」的眷属。然而,这其中我们亦能体 会观音菩萨的慈悲,以四摄法中的“同事摄”度化俄鬼的众生,使火烤饥渴的同类,得饮甘露,究竟解脱! 在农历七月的法会,由于这种约定俗成的统,许多鬼趣众生有机会得到解脱。也只有在七月法会,我们有如此庞 大的饮食陈设来供养三宝。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在此时,我 们能集众人之力,来念诵诸经咒,来超度这些受苦的亡灵。 在来临的七月法会,您必定会看到面燃大士的塑像,到时, 请不要犹豫,马上将自己的心与菩萨的心融合为一,思维饿 鬼道的苦难,放下悭贪,广行众善,一心念诵,方不负佛门 “众生边誓愿度”之誓言!(文 /古雨)

早晚课诵集全文阅读

早晚课诵集全文阅读 介绍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系统中,早晚课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程之一。早晚课,通常包括国旗下讲话、唱国歌、做操、读经典等内容。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在本文中,我们将全文阅读早晚课的诵读集,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早晚课的重要性 1.培养爱国情怀:早晚课通过国旗下讲话和唱国歌等活动,让学生对国家有 更深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其爱国情怀。 2.锻炼纪律观念:早晚课有固定的时间和流程,学生必须按时到达并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纪律观念。 3.强调集体意识:早晚课是全体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通过集体行动,增强 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早晚课诵集的内容 1.经典诵读:早晚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典诵读。学生会重复诵读一些经典 文章或诗歌,如《岁月神偷》、《星星之火》等。这些经典作品富有教育意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 2.道德讲解:早晚课也包括了道德讲解的内容,通过讲解一些道德故事或理 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文化传承:早晚课也会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古诗词、故事,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4.心理疏导:早晚课有时也会安排心理疏导的内容,通过讲解一些心理健康 知识,帮助学生调适情绪,增强心理素质。 早晚课诵集的意义 1.文化传承:早晚课的诵读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诵读传统经 典和讲解文化知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思想教育:早晚课的内容注重道德、爱国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 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3.德育引导:早晚课通过经典诵读和道德讲解,培养学生的品德、纪律等方 面的素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4.心理健康:早晚课中的心理疏导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 早晚课诵集是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重要课程之一。它通过经典诵读、道德讲解、文化传承和心理疏导等形式,在思想教育、德育引导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晚课诵集的内容丰富多样,目标明确,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重视早晚课的开展,不断优化其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早晚课念诵集全文

早晚课念诵集全文 早晚课是一种日常仪式,早上起来和晚上入睡之前,我们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默诵一篇诗词或经典的名言警句,来启发自己的思考和内心的平静。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早晚课念诵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正能量和思索。 一、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值得去倡导和传递的情感。每天早晚,我们都可以念诵一些关于感恩的词句,让自己时刻怀着感激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 感恩生命的美好,珍惜每一天的阳光和风雨。 2. 感恩家人的陪伴,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 3. 感恩朋友的支持,他们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4. 感恩老师的教诲,他们是我们知识的源泉和指引。 二、勇气与坚持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和坚持,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1. 勇敢面对挑战,用坚定的信念迎接未知的未来。 2. 勇敢追求梦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实现自我突破。 3. 勇敢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

4. 勇敢面对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三、爱与关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需要用爱来温暖自己和身边的人。 1. 用爱心对待他人,给予关怀和帮助。 2. 用爱心对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呵护内心的脆弱。 3. 用爱心对待大自然,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四、成功与努力 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 目标。 1. 用信心和毅力追逐梦想,不断学习和进步。 2. 用奋斗和拼搏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不停止追求进步。 3. 用智慧和勇气开创未来,改变世界,创造成功。 五、平安与祝福 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需要用祝福和祈愿为自己和他人祈福,祈求平安和幸福。 1. 祝愿自己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2. 祝愿家人平安幸福,团聚和温馨。 3. 祝愿朋友平安快乐,友情长存。

寺庙 早晚课内容

寺庙早晚课内容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古老的寺庙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大殿。僧侣们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齐聚在大殿前,开始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早晚课。 早晚课是寺庙中僧侣们的日常修行活动,早晨的课程通常从清晨开始,而晚上的课程则在日落之后进行。这些课程的内容多种多样,旨在帮助僧侣们培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早晨的第一课是打坐冥想。僧侣们盘腿坐在地上,闭上双眼,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他们努力放松身心,摆脱杂念,让心灵平静下来。在这个静谧的环境中,他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接下来的课程是诵经。僧侣们站起身来,手持经文,缓缓地念诵经文中的文字。他们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将祝福传达到每一个信徒的心中。诵经的过程中,僧侣们全神贯注,用心感受每一个字句的含义,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行境界。 诵经结束后,僧侣们开始进行禅修。他们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他们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通过禅修,他们学会了专注和冷静,培养了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晚上的课程与早晨类似,但更加注重反思和思考。僧侣们在黄昏时

分聚集在大殿前,开始他们的晚课。他们回顾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符合佛法的教义。他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以此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晚课的最后,僧侣们再次进行打坐冥想,用以平复内心的波动。他们默默地祈祷,祈愿世界的和平与幸福,祝福所有的众生。在这个祥和的氛围中,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尽的慈悲。 早晚课是寺庙中最重要的修行活动之一,它不仅帮助僧侣们提升修行境界,也带给他们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打坐冥想、诵经和禅修,僧侣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宇宙对话,寻找生命的真谛。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场所,让他们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每一天的早晚课结束后,僧侣们散开,回到各自的房间中休息。他们带着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寺庙内的早晚课,见证了僧侣们的修行历程,也成为了信徒们心灵的净土,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无尽的智慧。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一、引子 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乃胜智之丛林,又《禅林宝训音译》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婆陀那,此云丛林……草丛生藐。”《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集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行道之所。能生道芽,趋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经解,《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杆,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智为果。'又法华经药草品亦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同时形成了佛教的黄金时期。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本文,就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略抒管窥之已见。 二、佛教原始制度简介 伟大的释尊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宫庭式的高级教育,对古印度之各种礼教,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他决意摆脱一切入山修行,热肠而冷眼的透视人间,审思、参究、体证,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了圆满的正觉,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创觉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丘(尼)们严格遵守佛陀的戒律和制度,立志精勤,以求佛道。除了应当守心修性,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以外,佛陀又为他们定下了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 1、衣:如《三中彼经》说:“佛告迦叶周那沙弥,舍粪扫中物至阿耨达池浣洗,诸天遥为作礼,取其浣汁以自沐浴,外道持净毡次后将洗,诸天遥遮,勿淤池也,然此粪衣,竟是世人所弃碎帛收拾抖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少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从修行的立场著想,摒除牵累,只许披粪扫衣,所以比丘行住坐卧无所不适。减少物质生活至最低极限的作法有十种利益:“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守护疲苦;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著为是;五、烟蕴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阿练若处住;九、处处住无顾惜;十、随顺道行。”但是,粪扫衣传到中国以后,就无法适应了,只有象征性地在衣上补上一块。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补破衲杂而成的,名之为破衲衣、补衲衣或百衲衣。 2、食:佛法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要过修行生活,以假修真,必借这四大组合的身体,所谓“身安则道隆”。但是若欲身安,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而原始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以乞食为主。做梵行人,修行与弘法并行,有道之人不耻向人乞食,其目的在于随处说法利生,并不在贪口福,也不是无谋生能力的落泊者。所以,在《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六中说:乞食有十种利益:“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施我食者含住三宝然百岁食,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四、顺佛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骄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作修、善法者效我,九、不与男子大小诸缘事,

5赵宗瑞老师基础版讲座文字版第五集

赵宗瑞老师《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讲座基础版(第五集) 提示;心能生万物如何让那个心念的力量最大化的呈现出来,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生智慧,智慧是心生出来的,就是那个本我。神佛是由人来做的,不是想出来的。前行路程中随缘度化众生,让众生觉醒。这不就是弘法利生吗。成为真正的智者。然后掉头再回来,回到芸芸众生之间,启迪他心智让他前行。 成佛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的目标是为了成佛开启大智慧。 修行修行,修是修正方向的意思。行是行动的意思。活的很自私,过得很无奈,活的很痛苦。我根本就不想困难,不想困难在眼里就没困难,其实你做着做着他也就真的就没困难。你不想,很多的事情(困难)它不会呈现出来,因为你没去感召。不知道苦,哪能体会甜,你没有磨难哪能找到快乐啊。过去那些所有不如意不好的事情,那都是咱们成长的资粮。记忆中的存储在身体里了吗?没有。用佛家来讲在阿赖耶识里边,相当于硬盘,但硬盘不在体内。在空间里边,它是虚的,因为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身体不健康了,是心灵不健康而来的。清理我们身上负面垃圾的一套方法一个体系。忏悔。谁生气谁得病,谁得病谁就错了,这是天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是一个想的过程,是心想的事情。悔是行动,每一天我们这颗心都认真的在醒事,在觉醒中不再犯错。所以说忏悔是全世界通用的一套修行方法,各大宗教通用。发愿,忏悔,改过,行善,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你眼前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命里有的。排毒反应 排毒:红色→心→苦→恨 排毒:黄色→脾胃→甜→怨 排毒:白色→肺→辛辣→恼 排毒:绿色→肝胆→酸→怒 排毒:黑色→肾→咸→烦 昨天休息的怎么样,(好)好,吃的怎么样,(好)。那就一切都好。既然笑了,那么你就互相看一看,他笑的怎么样,都看啊!要不然凭啥人家对你笑。看你不看人家那么没礼貌呢。 想要的,唉,一直就看到位,看看他的那颗心,看看他给咱的爱呢,看看他给咱的笑脸,这就叫分享。是不是呀,要不然你对人家后脑勺笑,人家也没感觉,最后回头一笑,感觉肯定不一样了,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啊。 你看第一天让你们笑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动弹,在那绷着,是不是啊,就是心没开。 就我是个有身份的人,我哪能随便给你们笑呢。真正有身份的人,是一个随和的人,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对不对啊。 很多当领导的不行,找不着这感觉。因为拿我的心比那些领导的心吗。我也是那样。比如说进入一个会场,要开会了,里面都欢声笑语,大伙在那里唠嗑,很开心的样子。马上开会了,这领导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